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8篇)

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17:41:12
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8篇)
时间:2023-12-13 17:41:12     小编:琴心月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一

我认为项羽之所以没有打败刘邦就是因为他在政治上太幼稚单纯没有经验没有学会君王应有的———忍从本纪看出司马迁对项羽有很多惋惜之情~~项羽支持无降论灭掉20万降兵各有各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读完后的感觉本人还是喜欢项羽的喜欢他的霸气~~乌江的水滔滔流着,他身负重伤,接他的船就在江边等着他。剑鞘不知去了何方,他倚着剑,仰天长啸“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然后,拔剑自刎。

遥想项羽当年,“力拔山兮气盖世”,驰骋中原,纵横大河上下,函谷关内外,以破釜沉舟的胆略,消灭秦军主力。所向无敌,叱咤则风云色变。“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可见其少时志向之远大。巨鹿之围,“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他以其过人的卓识和非凡的胆略,以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使得“百二秦关终属楚。”如此一位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沙场,令“诸侯将莫敢仰视”的将军,是何等的威风凛凛,豪气冲天!鸿门宴上,亚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视无睹,项庄舞剑时,只要他阻止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个手势,或者一个眼神,项庄就可刺刘邦于座。但是他没有,不是他不知道纵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是他“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他不是小人,而是君子,是男儿,是大丈夫,他不行小人之计,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

世间无常胜将军。垓下之战,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秣,外无援军。在这四面是一片大平原,无险可守的垓下,是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的。他是军事天才,深知这一仗的败局以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围求生。打成这样的结局,他心中异常难过。然而,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夜已深,他无法入睡,他此刻的心情只有他和他的虞才能够明白。他坐在帐中,与虞相对而饮,由于他此时正处在极度烦恼而又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学书“足以记姓名”的他竟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豪迈诗句。虞姬则和唱说:“汉兵以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爱有恨,更何况项羽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当虞姬拔剑倒地时,不流泪地盖世英雄,万感交汇,抱住他心爱的虞,放声痛哭。谁说刘邦是英雄,为了自己能够活命,不顾老父生死,将与自己同车而坐的儿女双双推下车,这样的人能是英雄吗?大家请看,英雄怀抱爱姬,以剑掘土,然后,将虞的首级埋了下去。最后,泪流满面的项羽霸王别姬。如此重情重义之人,英雄,他当之无愧!乌江边上,他笑着选择了死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试问天下能出此言者几人?他宁死也不肯过江东,“不成功便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项羽是失败了,然而他败的豪壮,他败亦为英雄!不像刘邦,虽然他赢得了汉室四百多年的基业,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不以成败论英雄,他终究没有赢得这个美名!项羽,我心目中的英雄!你无愧与“西楚霸王”的美称。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二

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项羽的身影、模样,他的每一句话,每一言语,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心底。最后,他的一切一切,都化成了乌江水面上倒映的那轮似血残阳。

当我刚刚在字字扉页中触碰到他时,我就觉得“此时他是一介英豪,今后也一定是一位王上”,可惜事与愿违,他那当初震撼我的豪气渐渐淹没了,而那汹涌而来的潮水却也出自他自身,他哪些“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傲慢与自负……”都将他缓缓推入失败的深渊。而作为要成天子之气的他,刚愎自用,在关键的时刻妇人之仁,优柔寡断,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尽管身边有范曾这样的雄才为他谋算,但是历史决定了他只能是个失败的英雄。

做事我们不要面面俱到,要理智,不能让情感控制自己的行动。项羽是我们成长中一个鲜明而有特色的例子。可我们要成的是比他还好的“英雄”。他虽失败,却也死得雄壮,他那对虞姬的爱,仍在感动着我们。他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因为他有真性情,他是个真男子!他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气仍回荡在这山谷之中。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歌中,我们听懂了很多……或许项羽矣成为千百年来的历史,他的灵魂只能存在卷卷书简,在我们这个年代这种社会这个角度来看待他似乎太不真切,太不完整。

从书本里看他,是个精彩绝伦的角色;在现实里看他,是个真男儿,只是于他,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他的性情,对于我们的成长,最值得肯定的是给我们的启迪。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蜿蜒的曲线,磕磕绊绊。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会有绚烂的彩虹,烂漫的鲜花,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但我们只需要平平淡淡,持有一颗沉静的心,有自信,有欢乐,有力量,那么,当我们回首成立时的人生是,我们婉然是一个成功的英雄。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三

在中国历史中,项羽无疑是个传奇人物。他没有尺寸的封地作为根基,硬是凭借自己的勇猛善战,不出三年,就灭亡了秦朝。虽然最后天下还是落入刘邦手中,项羽的这份伟业也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根据太史公描述的项羽的事迹,他的成功与失败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建立目标。项羽小的时候,便有雄心壮志。他不学写字不学剑法,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不假思索地就说出“彼可取而代也”。项羽的霸气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就有一统天下的志向,这也是他东征西伐、所向披靡的动力。

要打胜仗光靠雄心壮志是远远不够的,项羽的勇猛果敢、坚决果断是他成功的另一大原因。当面对强大的秦军时,项羽做出了惊人的破釜沉舟的举动,不给自己和士兵们留后路,于是楚军无不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当楚汉久久相持时,项羽对刘邦发出挑战,项羽派出的壮士都被刘邦的神射手射死,但当西楚霸王亲身上阵时,神射手被吓得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当四面楚歌,项羽已注定失败时,他痛痛快快的打了最后一仗,他的队伍杀死了近百个汉兵只损伤了两名自己人,他自己一个单枪匹马地就杀了数百个汉军。如此的英勇与霸气,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拥有这样的先天条件,也注定要成就一番大事。

然而,虽然他曾轰轰烈烈,曾所向披靡,最终也败在了刘邦手下。这样的结果也是有迹可循的。

骄傲自大是项羽显著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致命弱点。鸿门宴中,项羽不听范增的再三劝说,不肯杀死刘邦,轻视了刘邦对自己的威胁,最后吃下了自己种的苦果。占领了咸阳后,他不听劝说,没有借助咸阳地势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建都称霸,非要回到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分封领地时又没有公平公正,这样也难怪王侯们会背叛他。太史公也评论道:项羽夸耀自己的战功,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经验教训,只想着成为一代霸王,只想着用武力征伐经营天下,结果五年的时间,国灭人亡。相比之下,刘邦就谦卑宽厚得多。郦食去劝说刘邦时,刘邦因为自己一开始的傲慢而赔礼道歉,后来获得了郦食的帮助。对待张良、樊哙等忠臣,刘邦虚心听取他们的谋略,凡事征求他们意见。刘邦也说,重用了贤臣是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所以最后被自己打败。

在《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打仗需要的是武力制胜,这是项羽所擅长的。然而治理国家就得讲究顺应民心了,秦朝灭亡的这一个教训,项羽却没有吸取借鉴。秦国的降兵军心动摇时,项羽当晚就把他们二十几万人统统活埋;他占领咸阳后,大肆烧杀掳掠;项羽称霸后讨伐叛乱的齐、赵国两国时,一路上铲平城墙,烧毁房屋,对于一切降兵统统活埋。对于所占领的地区,项羽大开杀戒,用屠杀的方式来占领城池,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得民心的,反而会引起百姓的极大恐惧从而孤注一掷地反抗。再对比一下刘邦的做法,在项羽死后,楚国纷纷投降,只有曲阜拒不投降。刘邦曾想发兵把它夷平,但想到曲阜的军民这样做是出于守礼仪,为主死节,便派人拿着项羽的头给曲阜人看,最终使他们投降。对于项家的人,刘邦也不杀,甚至分封了几位对自己有功的项家人。

楚汉争霸一直是中华历史中一页引人注目的篇章,通过太史公的记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这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领略他们争夺天下时的风范。依我看来,项羽的作战能力强于刘邦,但是综合其他方面,胜利的天平还是倾向于刘邦。在太史公的笔下,重现了一位英勇威猛、有血有肉的西楚霸王,重现了一位悲剧英雄,他有无与伦比的霸气,也会错失良机、误信他人。历史选择了刘邦,但也没有忘记项羽,这样一位特点鲜明的人物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四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由我国西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为世人呈现了一部包括历代帝王政绩,各国诸侯事迹及各种典章制度的史书巨着。

项羽,这位骁勇善战的西楚霸王,尽管,离我们很远,但在司马迁的笔下却变的栩栩如生,翻看《项羽本纪》,脑海中仿佛就是一幅幅项羽冲锋杀敌的壮烈场面。不知是应该感动呢还是惋惜,总觉得,项羽的结局不该如此。他的胆量,他的谋略,他的气魄,他的智慧本可以让他成为一名流芳百世的明君;但他的自负,他的残暴,他的妄自菲薄却终究带给他成为一代鬼雄的结局。

短短30年的人生,却充满了辉煌与精彩。项羽从小就显现出来的霸气注定了他能成为一代枭雄。学书不成,学剑亦不成,却要学万人敌。一句“彼可取而代也”让叔父项梁都相信,他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青年时期的籍就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无不惧之。

钜鹿,是项羽的一个起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振臂间得到应验。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他注定,是楚国人的骄傲。

垓下决战,韩信指挥汉军排出十面埋伏的阵法,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重重的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秣,军无援。在这四面是一片大平原,无险可守的垓下,是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的'。项羽是军事天才,他深知这一仗的败局已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围求生。胜败乃兵家常事,打成这样的结局,他心中无可奈何,也异常难过。

夜已深,他无法入睡,他此刻的心情只有他和他的虞姬才能够明白。他坐在帐中,与虞姬相对而饮,处在极度烦恼而又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学书“足以记姓名”的他竟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的豪迈诗句。虞姬则和唱说:“汉兵以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着爱与恨,更何况项羽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当虞姬拔剑倒地时,不流泪的盖世英雄,万感交汇,抱住他心爱的虞姬,放声痛哭。

历史长河,无论多么汹涌,多么绚烂,多少英雄,都成过往。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边缘的看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五

过了漫长的一天,今天总算把《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给读完了,之前我读《五帝本纪》《周本纪》和《秦始皇本纪》的时候都感觉没什么好写的我还在发愁今天看完啦《项羽本纪》终于有了灵感,我就轻松了许多。项羽是个英雄。

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有人说项羽除了打仗其它都不行,于当时的百姓无益,这样的人出任首领注定就是个悲剧。

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六

我认为项羽之所以没有打败刘邦,就是因为他在政治上太幼稚单纯,没有经验。没有学会君王应有的——忍从本纪看出,司马迁对项羽有很多惋惜之情~项羽支持无降论,灭掉20万降兵,各有各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读完后的感觉,本人还是喜欢项羽的,喜欢他的霸气~~乌江的水滔滔流着,他身负重伤,接他的船就在江边等着他。剑鞘不知去了何方,他倚着剑,仰天长啸“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然后,拔剑自刎。

遥想项羽当年,“力拔山兮气盖世”,驰骋中原,纵横大河上下,函谷关内外,以破釜沉舟的胆略,消灭秦军主力。所向无敌,叱咤则风云色变。“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可见其少时志向之远大。巨鹿之围,“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他以其过人的卓识和非凡的胆略,以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使得“百二秦关终属楚。”如此一位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沙场,令“诸侯将莫敢仰视”的将军,是何等的威风凛凛,豪气冲天!鸿门宴上,亚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视无睹,项庄舞剑时,只要他阻止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个手势,或者一个眼神,项庄就可刺刘邦于座。但是他没有,不是他不知道纵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是他“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他不是小人,而是君子,是男儿,是大丈夫,他不行小人之计,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世间无常胜将军。垓下之战,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秣,外无援军。在这四面是一片大平原,无险可守的垓下,是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的。他是军事天才,深知这一仗的败局以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围求生。打成这样的结局,他心中异常难过。然而,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夜已深,他无法入睡,他此刻的心情只有他和他的虞才能够明白。他坐在帐中,与虞相对而饮,由于他此时正处在极度烦恼而又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学书“足以记姓名”的他竟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豪迈诗句。虞姬则和唱说:“汉兵以略地,四方楚歌声。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七

司马迁把项羽写得如此强悍,历来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将汉高祖死敌写进本纪,是发泄对汉武帝的不满,二说是司马迁由于身遭大不幸,强悍如项羽这样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个人的实力,就要看他对手的实力。所以把项羽写强一点,不会影响汉高祖的光辉形象,反而通过这一点,更显得高祖实力非凡,成为九五之尊也是众望所归。

楚汉相争,应该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第一次纯智力与纯武力争夺天下。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大脑远胜于拳脚。

项羽用过的计,似乎只有一个“破釜沉舟”,但照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条计,还不如说是项羽的率性而为。韩信的“背水一战”,那才是计谋。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项羽,其谋略智慧,也许远远不及外黄城那个十三岁的孩子,更不要说深谙帝王之术的刘邦了。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从道德角度很难说哪一个更好一点。一个是为了天下可以置老子于不顾的流氓,一个是杀杀杀杀杀杀杀的西楚霸王。一个诈,一个暴,这两个人,你会喜欢哪一个?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却对楚霸王更加青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位婉约女子能写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诗句,不能不说楚霸王感染力之强。

项羽感染后人的,是他的悲剧美。征战八年,一生经历七十余战的武将,仅仅遭受了第一次失败,却彻底失去了一切。但这一败,项羽败得很潇洒。当身边仅余二十八骑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项羽似乎已经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战之罪”,这最后一战,更要战得漂亮,战得从容。

于是,战到乌江……

“天下苦秦久矣。”当项羽和刘邦们都不再以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厮杀时,他们是不是还记得这句曾经流传以久的牢骚话。这句牢骚,陈涉吴广说过,我想,项羽刘邦们一定也说过。当项羽在故人吕马童面前自刎时,当刘邦登上帝位创下四百年汉家江山时,他们也许会感慨,天下终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八

项羽,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他从不掩饰自己,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时宣称:“彼将取而代也。”如此的气魄!如此的风流!

项羽,他是一血性男儿。他剑杀殷通,夺了军权!他矫杀宋义,夺了领导权!他刺杀怀王,夺了君权!

项羽有勇但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政客的圆熟。他平生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给了刘邦!

在这个乱世中,除了他,没人会被这样铭记。

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城的时候,嬴政已经成为历史。

他的勇武是他最大的特点,以一人之力收伏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名垂青史的以少胜多战役。

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压。就连他的亚父范增都被他所猜忌,乃有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以必死之心在巨鹿,彭城威震三军的果断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

帐中,与虞姬相对而饮,处在极度烦恼而又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学书“足以记姓名”的他竟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的豪迈诗句。虞姬则和唱说:“汉兵以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她留恋人生,留恋与项羽相处的日日夜夜,她不愿离开他,她要和他冲出去。但是,汉军重重包围,项羽身边只有八百人,她如跟随,岂不是累赘吗?那样,不但自己逃不出去,很可能会连累项羽,全军覆没。为了项羽能够死里逃生,为了项羽将来东山再起,她只有一死。

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着爱与恨,更何况项羽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当虞姬拔剑倒地时,不流泪的盖世英雄,万感交汇,抱住他心爱的虞,放声痛哭。

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

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却是反思。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

刘邦少年时也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