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小石潭记教学反思(优质8篇)

最新小石潭记教学反思(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13:06:10
最新小石潭记教学反思(优质8篇)
时间:2023-12-12 13:06:10     小编:XY字客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篇一

新《课标》中对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新课标也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与引导;但由于接触文言文还不够多,他们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文言文学习方法及技巧还比较生疏。而《小石潭记》虽是一篇美文,值得赏析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文中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是教学的难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前预习时读,课上自读、听读、挑读,在熟读扫清字音障碍的基础上疏通、积累、感知作者的情感,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的习惯,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设置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互动中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1、扫清“悄怆、佁、坻”等字的字音障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采用先自主疏通、后合作释疑的方式,疏通文意。

3、辨析、积累“以、可”等一词多义及“凄、斗、西”等词类活用。

4、能够找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课前查阅的背景资料,领会作者的情感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这四个目标展开,学生每完成一个目标,我都会通过检测、提问等方式及时评价,做到心中有数。四个目标完成后,我又通过巩固练习对学生进行综合检测。应该说,学生对这节课所学清清楚楚。学会了什么,哪个环节还有欠缺明明白白。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掌握的很好。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比以往的串讲效果好得多。在感悟作者情感、领会寓景于情的写法一环节,我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研讨,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由于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目标的达成,致使有些环节考虑不周。如在问题的设计和教学各环节时间的分配上把握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问题提出后,不同层次学生理解接受的差距较大;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探讨,呈现个性化研究结果的时间不够充分。

另外我在课堂上的语言方面还有待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提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地追求。我们是教师,话说好了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舒适,从而产生美感,会大大地缩短教师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会在课堂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语言艺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他的话更易感染学生,学生也更容易进入他的课堂中。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教学素质。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提高语言魅力,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我以后一定会不断地学习,来提高我的个人素质。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篇二

写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娱自乐,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达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过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将其“内心想法”隐藏在文字当中,或隐晦,或储蓄,或幽默诙谐,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隐蔽”的文章,往往要透过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在开头就写了一种“发现美景之乐”。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发现的过程。教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得放开思维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发表自己的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这看法包括提问题。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看法。然而,原则性的问题也不能让步,一味迁就,一味地加以赞赏。文中有一处量词的运用,“潭中鱼可百许头”。这里用了一个“头”字,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我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尾”、“枚”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用“头”字,写得更加有神,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鱼呆滞的特定镜头。这好像用了放大镜把鱼放大一样,这种特写手法还有意思。

学生还对“犬牙”一词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鼠牙”,或“象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文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是真的在空气中游吗?这样写,是为了写什么呢?学生齐声答,是写水之清。用这种方法写水清,真是大家之笔呀。佩服!佩服!

课文的解读应该是个性化解读,是不拘一格的,而不是死抓参考答案。确实,人家的答案只是起到参考作用,真正的答案在于你在独到的体味中表达的见解。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把书读活,并读出个性。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篇三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同学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3、研读课文,主要引导同学品位写景句,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用时十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同学朗读课文,安排作业,用时三分钟。

教学后,我觉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篇四

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麦琪的礼物》,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考”常常考小说的阅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上。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

这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

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对这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呢?有学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

学生回答的这些“人物描写方法”与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容是吻合的。我在制作ppt(power-point)时,已经写出这几种方法。我点击鼠标,屏幕上迅速出现“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当屏幕上出现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时,我忽然感到有些别扭。在学生的答案与我的设计吻合时,要是不满足于“正中下怀”

学生开始“讨论”后,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偶尔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但实际上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后的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老师尤其是初中三年级的老师来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麦琪的礼物》这么一篇经典性的爱情小说,它奉献给读者的难道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吗?像这么一节语文课,究竟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还是方法训练呢?如果真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为阅读理解课,但是学生理解不到位尤其是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反思之后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不仅语文根底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查阅资料、自学课文的能力,在经验中也具备了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办代替。尽管我讲得很到位,但学生还是简单的接受而没有自己的内化、吸收过程。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篇六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刻画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领会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我以向导的身份,以课后训练一“发现石潭——潭中风物——潭水来源——潭上氛围”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起游览小石潭。

可是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同学们朗读不过关,有读破句子的现象,对一些字词的理解也有错误。虽然后来进行了补救,但我觉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有85%以上都是外来民工子女,不仅语文根底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查阅资料,自学课文的能力,在经验中也具备了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办代替。尽管我讲得很到位,但学生还是简单的接受而没有自己的内化,吸收过程。

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

文档为doc格式。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篇七

六年级第二单元教唱的泰国歌曲《故乡恋情》是一首具有异国风情的歌曲,歌曲就像一幅淡雅而略带朦胧的山水画,表达了远方游子对故乡的绵绵思绪,以及对故乡激情、奔放、真挚、深情的呼唤与倾诉。虽然歌曲比较深情,但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动人心弦,尤其是切分节奏的使用给歌曲增加了独特的轻快感,具有舞蹈的韵律。

在教学这首歌曲时,有一个班级学生独特的表现给歌曲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事情是这样的:

一、案例缘起:

周一的音乐课上,我播放歌曲《故乡恋情》的录音让学生欣赏,以便他们熟悉歌曲,为下面的教唱歌曲作准备。音乐声中,像以往一样,孩子在静静的欣赏,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突然,“恰恰恰”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在我们的耳朵里。是谁?我张望了一下全班,没有发现目标。当第二段歌曲响起,这个声音又来了,而且不是一个学生了,又增加了几个学生的声音。我仔细听了听,看了看,原来是后面的几个调皮的大男生。哼,他们老是这样,唯恐班级不乱,喜欢出一些新花样来捣乱课堂。不和谐的声音刺激着我的耳膜,我心里不禁冒出火来。我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意思是警告他们马上安静。不知道他们是没有看见还是不领会我的意思,声音还是没有停止,而且,引得其他学生也逐渐地加入。是马上制止他们还是随他们。要是制止他们,就要停下课来,这样课堂教学过程就又要打乱了,而且扰断其他学生思考思路。看来,不行。我边思考边又细细听了听。咦,他们也不是毫无规则的在乱发声音,而是在第一、二乐段的每一句后面加入了“恰恰恰”三个字,就像是多了个第二声部的伴唱一样。欣赏完毕,我问刚才几个男生:“你们为什么要加入‘恰恰恰’这三个字呢?”一生回答:“我觉得在后面加入‘恰恰恰’好听,就像在跳舞啊。”另一生说:“我觉得这曲调像我在电视里看过的恰恰舞,听了想跳舞。”真的,我看了看歌曲的节奏,由于歌曲第一乐段每句前半拍的休止和切分节奏的使用,歌曲节奏变得轻快,活泼,充满了活力,具有恰恰舞的特点。孩子们的直觉感受到了歌曲的欢快,才情不自禁表现出来,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反应啊,我怎么能制止呢。

二、问题解决;。

于是在学会歌曲后,我就对学生说:“刚才欣赏时,老师听到你们加入的伴唱‘恰恰恰’很有特色,那我们一起来加入,在第一段每一句后面加,试一试,好听不好听?”看见我这么说,学生们开心极了,琴声响起,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唱起来了。一遍下来,有的学生皱着眉头说:“老师,难听死了。”有的说:“他们唱得这么响,一点都不和谐。”“是啊,怎么会这样子,那应该怎么唱才好听呢?”我顺势引导他们说。一生说:“我觉得‘恰恰恰’这个伴唱的人不能太多,应该选一组或几个,人多了就容易乱。”另一生说:“唱时,力度应该用弱,不要太强,而且要整齐。”“还要与下面的乐句连接住,不要脱拍。”有人补充。“还要轻快,干脆,有弹性。”在学生们自己的调节下,我们练习了一遍又一遍,慢慢的。不和谐的声音少了,声音整齐了,配合默契了。在优美的歌声中,一部分孩子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用‘恰恰恰’的节奏进行伴唱,歌曲显得更加动听,活泼了。这时,整个课堂充满了和谐的气氛,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

三、反思感悟:

1、音乐课是一门实施美育的学科,并不在乎学生需要掌握多少音乐知识,更应该关注的是有没有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发展,有没有把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正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的: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2、课堂中,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早已设计的环节教学,为了抢时间保证教案的实现,小心甚至“果断”的回避课堂中的矛盾,绝对禁止学生的“节外生枝”,那这种无缺憾的课堂教学,在看似缜密的安排中,却忽略了教学的真义——“以学生为主体”,失去了根据学情来因势利导作现场处理的灵活,掩盖了学习过程中应有的矛盾和思维碰撞,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来也许可以异彩纷呈的课堂却只能是死水微澜。所以,课堂教学不在乎一堂课是否完整、精致,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得是否真实、自然、有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是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

3、就象鲁迅先生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教学中,我们要习惯于和孩子展开平等自由的对话,在对话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4、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知识观:“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学生不仅仅是教学对象,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资源。教学中要尽可能激活、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然后教师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并提供有益的帮助。使孩子拥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动。就如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所说:“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唯此,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篇八

《小石潭记》是游记散文的精品,如何把它上好?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根据我对它的解读和单元要求,我把它定为美文赏析课,这样设计了教学。

复习导入,朗读比较《醉翁亭记》与《小石潭记》用语气词和不用语气词的区别。这既是对学生文言诗文朗读感知能力的训练,语感的培养,又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气词的作用。背景介绍,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处境心情,为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做铺垫,并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文学作品。

朗读,理思路。请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四个字概括,十个字的诗意概括,在学生有难度时,适时给予引导,给学生以抓手。不仅让其明白概括有多种形式,更是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细读,寻美点。请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发现文章的美妙之处。并提示学生:文章的美妙之处,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描绘画面、视角的转换等角度赏析。在学生细读批注、交流、展示(师生对话)后,老师把学生忽略的视角转换、表现手法补充出来。此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语言品析、赏析文章、合作探究的能力。

品读,明手法。请学生结合文章语句,用含有“清”字的词语说说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学生展示后,唯独没有说小石潭源流的,而这一段是作者感情的转折点-----乐转忧。曲折清幽、不可探寻的小潭源流,让作者回到现实,而他的前途命运不就和小潭源头一样迷茫、不可知吗?为下一段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清心情的抒发起到了推动作用。我顺势引导学生认识该段的作用。紧接着,在《潇湘水云》的背景音乐中,学生朗读我用含有“清”字的句子对文章的缩写,及重要的写作手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并让学生跳出自己的视野,用文学家的眼光来欣赏文章,正如近代林纾所说“—小小题目,至于穷形尽相,物无遁情,体物直到精微地步矣”。

最后,由文章进而积极认识,抑郁不得志的柳宗元一生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时,始终都想为人民做点实事、好事,他那高贵不屈的灵魂值得我们学习,完成本课对学生的价值取向的渗透。

这一课,我虽侥幸成了校学科名师,但这一课我是有很多处理不到位或不当的地方,留给我更多的是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教学思路要清晰、简明。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注重课堂动静结合,给学生以沉思默想的时间。

二、要选好文章的突破点。本课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是如何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而这里的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点。当我想到童志斌博士把《村行》中“行人”和《送友人》中“班马”作为诗歌的突破点后。细读文章后,我把“清”字做为突破点,“清”不仅是清幽秀丽景物的特点,也是作者凄清心情的反映。

三、要预知学生难点。比如,“细读,寻美点”环节,针对学生容易忽视且不易想到的画面美和视角的转换,来引导学生理解,并由老师讲解突破提高学生对经典美文的赏析能力。

四、师生对话的角度要恰当。师生对话的角度主要是:评、补、导、点。评,是评价学生发言的优点。补,是补充学生发言中没有到位的。导,是指导学生还可以如何品析,还可以品析什么。点,是点出学生表达中的弱点等。而这一点自己做的还不够到位,缺少激励性评价,缺少适时对学生的引导等。

五、教学技能要提高。课堂教学随处都可见老师的教学技能如何,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能灵活应对课堂中出现的任何情况,而这一点恰恰是我没有做好的。比如:当出示背景时,“……为发泄自己孤(寂)愁苦之情……”大屏幕上少了“寂”一字,老师只是更正了一下。如果,老师顺势让学生说说,此句应该加一个什么字,加在哪儿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情。虽然简单的一句话却也能见老师的教学技能。

六、上课语言不够精炼、简明。公开课上老师的语言要语语中的,不啰嗦,不重复,而自己却没有做到。比如:最后由课本到课外,让学生积极认识柳宗元高贵不屈的灵魂时,因一次没有说清,就又说了一次,以致最后没有了让学生感情诵读的时间,影响了整个教学效果。

七、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是文雅的、有感染力的,语文课也应是灵动多姿的。而这些恰恰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也深知,自己的教学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我会在此漫漫教学路上求索、思考、改进不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