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篇一
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四种。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言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总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文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篇二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篇三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篇四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篇五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