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优质10篇)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13:09:09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优质10篇)
时间:2023-12-11 13:09:09     小编:曼珠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00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国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确的环境观。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师生互动教学,活动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亚洲地理分区图、亚洲气候图等。

新课。

(新课引入)由xxxx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市以东130公里处9.0级强地震引入课题。

一基本概况。

1、位置:

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日本在亚洲位置》、《日本地图》三幅图。

[提问]“日本在世界哪一洲?”“日本在亚洲的哪一分区?”“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与国家?”

学生研究回答。

[提问]“你掌握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

学生总结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到具体周边环境。

(活动)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试分析中国、蒙古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2、组成。

展示《日本》空白图,指认四大岛屿。

[提问]“除以上指认的四大岛屿之外,还有哪些属日本的岛屿或群岛?”

展示《日本》图,观察日本海岸线及主要海港分布,总结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点。

3、城市、人口、面积。

展示《日本空白图》作背景,给出日本的人口数量、面积,计算日本平均人口密度。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37人/平方千米,这说明日本具有地狭人稠特点)。

二自然条件。

(活动)[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旁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1.多山的地形。

日本具有(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特点。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教师讲授]日本是多震国家,在防震减灾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与现代建筑都强调抗震功能。在预报上,日本在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区安装地震速报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断进行地震教育宣传与演习,并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

[提问]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

(活动)[读图]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从图中找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并且日本又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总的说来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活动)读“日本略图”填空。

布置作业:

1、预习第31--33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课后调查市面上来自日本的产品。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科学地理观,了解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承担的任务,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地理知识基础。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绪言第一章第一节

2第一章第二节

3第一章第三节

4综合探究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

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

提问:

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以地理新课标为依据,围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宗旨组织实施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的学科功能,努力探讨、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读图、理解、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期末地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重点难点。

1.复习重点:掌握世界各地理分区、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复习难点:在识图读图能力考查的基础上,突出了比较分析的考查。

四、复习方法:

复习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

(1)整合地理内容。

(2)教师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

(3)加强读图与判图能力的培养。

五、复习日程安排:

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第十九周:国家专题——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

第二十周:地区专题——欧洲西部;中东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南亚、亚洲。

第二十一周:综合复习。主要目的是提高应试能力。做到“三练”:精选试题强化练;规定时间适应练;审题答题规范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1、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是: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1)能够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概况。

(2)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用图和材料分析的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弄宏观的角度去学习地理,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有45位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且对地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对地理课兴趣不大,学习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较差。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料对学生进行地理兴趣教育和我国的国情教育是很好的题材,既能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情趣,又能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内、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