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马克思传读后感(优秀10篇)

2023年马克思传读后感(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10:45:09
2023年马克思传读后感(优秀10篇)
时间:2023-12-09 10:45:09     小编:文锋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一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马克思传》基本上按照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历程安排章节,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把一些内容相关的事件和活动适当集中。

这就使有关问题的联系较紧密,重点突出,阐述较充分,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夹叙夹议,融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是《马克思传》不同于其他此类传记的独特之处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一个新世纪的大学生,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大学生,更要对这种指导思想有些认识,学习这种伟大思想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无畏的人格,蔑视迫害和忍受疾病的折磨少年的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种对事物要求完美的追求深深植入了马克思心中,引导他最终选择为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没有阶级没有压迫至善至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奋斗一生的人生道路,中学时期马克思已经能够对宗教历史等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格,品质形成的雏形时期,大学生活的时代一个人的思想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时的马克思已经能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法的精神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

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二

无畏的人格——蔑视迫害和忍受疾病的折磨。

这句经典的话就摘自《马克思传》,我怀着质疑和震撼的心情拜读了这篇谱写人性历程的巨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马克思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为着革命理想,为着科学革命,他舍弃了个人生活的幸福。为了工人的八小时工作权利,他自己却长期每日工作十六小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他都加以批判地继承,都批判地考察过。所以,2000年他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千年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马克思留下了50卷的著作。是一个思想史宝库。取之不尽。福泽后世。21世纪的人,有充分理由继续信赖他,遵从他,模仿他。把他开创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推进下去。

少年时期的卡尔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这种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内心的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引导着他最终选择了为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没有阶级、没有压迫、至善至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奋斗一生的人生道路。在特里尔中学,卡尔的作文总是以论证精辟、思想丰富而见长,他的历史课、地理课都学得非常好,对宗教课的学习也很认真。他学得最为出色的是数学,因为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的卡尔已经能够对宗教、历史等社会问题进行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形成的雏形时期,大学生活的时代则是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变化最迅速的时代。来到柏林一年以后,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谈起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时写道:“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时机,它好像是表示过去一段时间结束的界标,但同时又指出生活的新方向。在这样的转变时机,我们感到必须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今昔,以便认清自己的实际状况。„„个人在这样的时机是富于抒情的,因为每一变化,既是绝笔,又是新的伟大诗篇——它力图使辉煌的、仍然融合在一起的色彩具有持久的形式——的序曲。”这一年构成了一首什么样的序曲呢?他阅读了大量的法学著作,发现了现实的东西与应有的东西之间存在着区别,这一区别促使着马克思去进行理性的思考:为什么理想的原则与现实的原则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为什么理想的原则不能作为现实的原则发挥效用?对法学问题的抽象思考必然引导着马克思的兴趣向哲学方面的发展。接着他就开始专攻哲学,试图从抽象的领域寻找答案,然后又由抽象的领域返回现实,试图在法的领域建立起一个法哲学体系,或则说,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法的精神。

凡是介入过黑格尔那深奥而玄妙的哲学的人,可能都有体会,进去不容易,好不容易进去了,要想出来也不容易。当然马克思也免不了陷入抽象思维中的苦恼。他称自己用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写成的、从哲学的意义上去辩证的揭示宗教、自然、历史中的神性的文章,像欺诈的海妖一样,把自己诱入敌人的怀抱,他因此陷入了玄思的海洋,无边无际,虚无缥缈。精神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如何把握它?由此而带来的烦恼,使得他几天不能够思考问题,这一徒劳无益的脑力劳动引起了马克思的烦躁心情,他再一次病倒了。在医生的劝告下,马克思离开了柏林大学,来到了郊区的斯特拉劳农村疗养。在那里,马克思再次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为了更好地理解黑格尔,也读了他的大部分弟子的著作。先前,他读过黑格尔的著作,但是,他非常不喜欢黑格尔那离奇古怪的调子。这次,再度跃入大海,不再像上次那样是盲目的了,马克思在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要证实被黑格尔看的如此神乎其神的精神本性,也和肉体本性一样是必要的、具体的,并且具有着同样严格的形式,他想把真正的珍珠拿到阳光下来,以便能够被人们所识别、所接受。马克思不断地以写作的方式,清理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因此能够得到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升华。

卡尔似乎是被什么魔力给迷住了。这个魔力其实并不神秘,这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对追求真理的热情、对人类命运的关心。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很难找到一个人的一生能像马克思在其一生中那样,把志向始终如一这一点贯彻得如此典型。他确实是“只受一种精神支配,只炽烈地燃烧着一种热情”。他在一封信中为自己确立了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标,这就是“事业”。他年复一年地、不分昼夜的工作,一步也不离开这个目标,以便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建立牢固的基础。马克思在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循着确定不移的逻辑和向着始终如一的目标前进的一生中,没有丝毫精神上的迷惘和道路上的彷徨!无论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目标,或者是他的为人和他的创作——都是浑然一体的!

布赖恩有道是: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命运是我们自己思想的产物——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应该成为我们自觉开始大学生活的起点,成为我们指导大学阶段甚至一生的正确思想的开端!我们在大学学到的文化知识和培养的专业能力,学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与人交流的本领,激发出的对更多知识的渴望,点燃的终身都不能被满足的探究欲望,都是我们今后走上社会,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我们毕业后面对的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更是一个纷杂复杂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要有马克思一样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呼啸而过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人在前进的礁石前沉沦下去,但它却阻挡不了我们穿越生死意识的信念,在追索理想的信念引领下,我们定会一齐谱写成功的篇章,一同闪烁人性的辉煌,共同绽放夺目的光芒!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三

我非常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马克思靠谱》,因为本书让我们穿越时空,与一个有血有肉有灵、与九零后甚至是零零后的心灵足迹无比契合的马克思相遇,有趣、有料、有识。

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靠谱》用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再现了马克思真实的个人形象和魅力,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积极现实意义,真正让马克思主义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本书是以马克思的生平为时间轴线,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一生及其重要著作和思想发展脉络,为大家描述了一位真实的、彩色的、依然“活着”的马克思。

书中讲述马克思在伦敦的5年时间里,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去世。但在这期间,马克思曾翻阅伦敦大英图书馆里的许多相关的资料并写出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

马克思在思想上是有钱人,在经济上却是贫困户,这位伟大经济学家,一贫如洗,他的一生都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马克思没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他极不稳定而又极其微薄的稿费收入,加之资产阶级对他的迫害和封锁,使饥饿和生存问题始终困扰着马克思一家。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无着,在困境的泥沼中挣扎。

可是命运就是如此,给你关上一扇窗户就会给你开另一扇窗户,若非如此马克思也不会与恩格斯相识相知共同为信仰而追求奋斗,他们是彼此的知己,诚如古言所讲: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马克思先生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么伟大的思想成就,和他的勤学敏思分不开。17岁写下“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伟大目标,凭借着坚韧的心志,知己的鼎力相助,为了信仰一往无前。为此也曾有黯然销魂,烦闷苦恨之时,但他勤于学习,敢于实践,善于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评,不畏困苦。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着他的道路,也正因此他一脚站在了古代哲学巨人的肩膀上,另一脚站在近代科学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既看得既深远又站得稳健。他的这份坚持是我所敬重的,也是我所需要学习的!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四

如果马克思也有朋友圈,圈里都会有谁呢?他们会发些什么呢?看了《马克思靠谱》第三集《马克思的朋友圈》,不禁要为节目的奇思妙想和时尚创意点赞!

大型电视读书节目《开卷有理》第一季《马克思靠谱》,在国内首次尝试以流行文化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这种尝试既靠谱,又叫好,堪称有趣味,有营养,有品质的“三好”节目!

“一好”在于通过话语体系的流行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主创人员的年轻化,使节目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大胆启用80后和90后年轻人作为节目内容创作的主要人员,用年轻人的视角向社会展现一个青春的马克思。主创人员都是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博士,既有相对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同时又了解青年学生对马克思的“盲点”所在,这就保证了节目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二好”在于围绕青年成长的需求,科学真理的探求,理想信念的追求,使节目内容营养丰富、实用性强。节目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立体化解读,既讲来源,又讲发展,既讲理论,又讲实践,既是理论内容的宣讲,又是理论探求的方法;“三好”在于坚持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相结合,使节目服务现实,导向性强。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五

摘要: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套严密、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马克思在论证资金和资本的关系时候,明确提出了“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本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积累。”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辩证性地补充“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马克思也辩证地看待,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补偿。

关键词: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

首先老实承认,我真的不爱看马克思经典著作这类的书籍。因为从小到大政治书上的那一套刻板抽象的语言早就令我厌倦,也让我不由地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必然是生涩的,枯燥的,说来说去也就是那几句万能的应试句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云云。我想着大概也是很多同学明明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缺敬而远之的原因吧。但这次没办法,硬是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在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部分内容后,我的想法就完全改观了。

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套严密、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马克思在论证资金和资本的关系时候,明确提出了“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本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积累。”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辩证性地补充“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马克思也辩证地看待,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补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是由三个笔记组成。

仅是其中很小份额——工资。如果把工人看成一种商品,那么工资则是工人价值的价格体现,它应该分为两部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工人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的最小价格,它只与社会进步与否有关;而市场价格则是在不同的时期,随着资本家对工人的需求的不同而不同,需求越大,工人的市场价格越高。资本家总是想要尽可能地压缩市场价格,达到降低工资的目的,所以资本的利润与工资处于对抗地位中,这也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根源所在,然而在这种斗争中工人总处于弱势地位。

至于地租,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地租是租地农场主使用的那些土地自然力的产物,更具地说是扣除或补偿一切可以看作人工产物的东西之后所留下的自然产物。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产物的多少,取决于那些自然力的大小,换句话说,取决于土地的自然肥力或人工肥力的大小。马克思却认为不仅仅如此,它辩证地看待了地租的影响因素,在现实中考证了地租与土地的关系。手稿中是这样说明地租的:地租是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间斗争平衡的产物。决定租约时,土地所有者总是设法使租地农场主所得的数额,仅够补偿他用于置备种子,支付工资、购买、维持耕畜和其他生产工具的资本,并使他取得当地农场的普通利润,即为土地的自然地租,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斗争。

然而,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高地租,将变相地转嫁到雇农的工资上。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地租越高,租地农场主就把工资压得越低,所以,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同雇农的利益是敌对的,正如工厂主的利益同他的工人的利益是敌对的一样。

通过这些分析,马克思发现了三个收入源泉的基础的那种东西——阶级斗争,即为工人(无产阶级)与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的斗争。马克思的这种分析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他的论证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在一个公设的前提下,使人可以利用一段文字去论证另一端文字,并且最终还可以回到公设的前提。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还以精选集中的具体经济材料作为论据,更加充分地论证了这一观点。最终,这些东西熔铸成为马克思本人辩证的思想,或者说是达到了马克思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的目的,并且让人无可辩驳。

马克思认为,在同资本家的竞争斗争中,工人总是失败者,因为资本家没有工人比工人没有资本家能生存得更久。资本家在反对工人的斗争中一开始就已经联合起来了,而工人组织却遭到迫害。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可以把资本的利息或者地租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却不能把任何东西加进自己的工资。

手稿中,马克思列举了社会可能所处的三种主要的状态,考察了其中工人所处的地位。第一种:社会财富处于衰弱状态,资本家为了保证资本的利润率,必然压缩工人工资,工人的贫困只会不断地加剧。

利润率的下降和生产过剩,最终社会财富的增加会停止(即经济不可能永久、持续地增长),到财富顶点的状态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这种状态下,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

第三种,在财富已经达到其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润都会降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非常激烈,以致工资缩减到只能维持现有工人人数,国家人口基本饱和,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要死亡。这种状态下,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一句话,不管彼此斗争的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工人不是得不到任何好处,就是或多或少显然要吃亏,即使工人增加其劳动产品的数量,他们增加的也只是同他们对立的他人的财产。资本的增长促进了进一步的分工,结果工人更加依附于单调的、使人愚钝的工作。这就形成一个辩证的矛盾了。

资本家财富的增加会使这一辩证的矛盾尖锐化,其必然导致的后果是工人的贫困和苦难加剧,工资不可避免地要下降到只能养活自己及其家庭的水平。当低于这个水平时,结果只能是引来一场革命——无产阶级的革命。

总而言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及其唯物辩证的世界观,与之前相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经济学原理或思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对于马克思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其严密的逻辑论证,一环紧扣一环的论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想这对于以后的学习或者其他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六

早听说《马克思靠谱》这本书,偶然在图书馆里看到,赶紧借来细读。名不虚传,这本书果然如传说的那样,“不枯燥,不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彩色的、依然活着的”马克思。读完之后,掩卷细思,一个真切立体的马克思浮现在眼前,生动而鲜活,勇敢而坚毅,令人心生敬仰,回味无穷。

马克思是谁?他出身于律师家庭,他的姨夫是飞利浦公司创始人,他的妻兄是普鲁士政府的大臣,他才华横溢,曾经是叛逆青年,更是超级学霸,却没有借东风之力升官发财,倒是一辈子四处流亡,经济上穷苦潦倒。但其精神世界丰富高贵,是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千年第一思想家”,更是为世界指明发展方向的革命导师。

他的思想是什么?他17岁写下“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他24岁成为《莱茵报》主编,这段经历让他的思想发生巨大的改变,扬弃了黑格尔哲学,进入了唯物辩证法的世界,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生成就无数。其学说的范围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甚至自然科学等广泛的领域。马克思对哲学的贡献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使哲学同现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将这个哲学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导致唯物史观的产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发现剩余价值,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世界。

他的亲人和朋友都有谁?1836年,22岁的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但是她却蔑视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层的子弟。燕妮不仅在生活上照顾马克思,在事业上也成为他得力的助手。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情义无双的恩格斯是马克思最诚挚的朋友,两人之间的友谊可谓挚友情,万年长。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根本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专心进行理论创作。恰如列宁所说:“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为人类树立了光辉典范。

他的思想过时了吗?马克思主义诞生已经170年了,但是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的丧钟至今没有敲响。资本主义为什么现在还活得很好?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经受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和批判,真金不怕火炼,愈加散发出真理的光芒。资本主义活得很好,从一个侧面反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而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失效。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正是马克思所作出的一些结论包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引起了西方世界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警醒,才使得他们不断调适发展道路,改革资本主义某些方面的弊端,比如,欧洲一些国家采取福利国家的制度,实际上就是深受马克思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启示。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已经证明,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把握不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以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创造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今天,中国面对诸多马克思未曾面对过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找到破解问题、引领发展的新方案。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七

品味马克思先生的事迹,感受伟人宽广胸怀之余,又对马克思的生命轨迹多了一些日常的了解,年少青春、友谊爱情、理想追求,暂且小谈一部分。

关于外部环境对于自身的影响。

书中提到马克思在大学时期曾经由三好学生变成一个“坏”小子,又从这个叛逆青年转变为超级学霸。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中学时期成绩优秀,人生目标明确——“为人类幸福而工作”。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开始接受教育的地方,马克思的家庭富裕,律师家庭的教育熏陶也让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少年。进入波恩大学后,一时脱离了家庭生活,开始独立生活的马克思,不经意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耽于玩乐而一时遗忘了他最开始目标。因此他的父亲安排转学至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一个学风严谨的大学,马克思也在这一时期大量读书,自学英语和意大利语,再次转变成为了一个超级学霸。

从简短的叙述来看,外部环境对于人的三观形成、性格塑造都有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有一个词叫做“循序渐进”,我认为每个人不论好坏的经历都是成长,每一个选择都是人生的一小部分,无数个选择和实践堆叠在一起,才是我们整个人生。外部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无论是好是坏,都应该保持本真,保持本真才能让环境成就我们,而不是让环境掩盖我们。现实有时候很冷酷,但我们不应该放弃我们的理想,不可自我放逐,需要接受现实但是并不被现实压垮,我们要时刻保持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关于思考和阅读。

不断阅读,不断思考。其实阅读一直在持续进行,但我不得不承认,比起五年前,我的.阅读量的确是少了太多。碎片化阅读的当下,已然难以拥有大片大片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完整阅读一本好书,随意一键就可以搜到的大纲梗概,五彩斑斓的娱乐信息更能吸引我的视线,所幸一个学生在寒暑假还是有较为空余的时间去聆听真知,去阅读,去思考。阅读是思考的前提,没有阅读的思考是空泛难以有所知的。我们既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要把握机会,吸取前人好的经验想法,从而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创造。

马克思先生的哲学思想,绝不是胡思乱想的结果,而是在大量读书的基础之上的理性思考。有时候我们苦恼,并不在于我们不会反省思考,而在于我们读书不多却又想的太多。我想,小时候我们总想成为大人,可能是那时候的烦恼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真的烦恼,而在有所经历、有所阅读生活经验之积累后,我们才能解决这些烦恼,而不是胡乱思来想去。阅读是思考的原料,思考是要消化能量的,而阅读就是能量来源,没有阅读,思考就没有了能源支撑。当然光阅读也不够,在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思,才能有所得。

关于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感知,很多事情,你去做了,才会有结果,做的好得到鼓励之后,会激励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去做,没做好就思考另外一种可行的做法,从而形成一种工作理念。我想我们的危机感不应该仅仅是来源于外部环境的改变,应该来源于对自己的期待,来自于对自己能有多少超越,是跟上一秒的自己之间的较量。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八

作为文科生,听到马克思这个名字当然毫不陌生,他对于社会主义的构想在今天仍影响着许多国家的发展。他的伟大不言而喻,可能就是因为这种伟大,我们总是以瞻仰伟人的角度去了解他,仿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可在阅读《马克思靠谱》时,我却认识了一个朋友般的——马克思。

谁的青春不叛逆,谁的青春不彷徨。马克思也拥有着激情昂扬的青春。那时花开正好,那时争当年少,粉红色的情愫在青年当中蔓延,看似其貌不扬的小马却将白富美燕妮征服,当人们都在感叹马克思难以与完美的燕妮匹配时,只有燕妮深深的明白这个男子的才华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潦倒贫困,燕妮作为家中女主人没有因生活水平的巨大落差而愤然离去,反而在马克思背后全力支持,生活中事无巨细,思想上碰撞共鸣。他们的爱情少了些韩剧中你侬我侬的浪漫,却在革命考验中温暖燃烧。“其实,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

马克思与恩格斯伟大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让我感动着,从他们的友谊中,让我看到了真正而伟大的友谊.友谊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在两位伟人的感情波折中,马克思表现了伟人的真诚坦率和自责精神,而恩格斯则表现了伟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宽宏大度,这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真正密码。伟人宽广的胸怀铸就了伟大革命事业的成功和理论成果的辉煌,也成为我们今天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有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德国有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工作”。十七岁的马克思高调宣言自己的终身理想,并高调用之后的行动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承诺,放弃安逸多金的政府工作,义无反顾投身看似虚无缥缈思想事业,真正做到将他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或许当他晚年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他会说“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会很,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少年强,则中国强。人生的扣子要从第一颗就扣好。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四点要求,明确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发展观,只是为“人类的幸福生活”献出力量的基础,马克思正是将自己年轻时的“高调”依靠坚定地信念发展成了“高尚”,这便是根正苗红的我们需要借鉴学习的地方。

愿在马克思的启迪下,我们可以不断进步,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共同努力!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九

非常愧疚地承认,直至大二,我才第一次好好认识了马克思。

从小到大12年的教育中,其实和马克思早已有过很多交集。不管是初中语文课本中16岁的青年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还是高中政治里背得滚瓜烂熟的发展的辩证统一,但从来没有主动去了解过这位伟人。

马原课上,老师娓娓道来他普通却又不朽的一生。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他是一根不仅会思考,还会把握方向的芦苇。风往那边吹,或许碍于力学,他不得不往那边偏,但是他心里始终有一团火焰。不管社会大势有多膨胀,他依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热忱和劝诫。

一个人已经死了,但是他依然活着,并将永远活着,活得比那些活着的人还要耀眼。而能达成这样的成就,只有思想:面容老去,肉体腐烂,唯有思想代代相传。有幸习得了一些马克思思想的零头,甚是觉得,他的光辉不管多少年后依然可以照亮年轻人迷茫的内心,依然可以给这个混沌无厘头的世界一个认真的答案。

就我自己而言,一方面觉得他的思想和很多宗教、古哲学的思想息息相通,另一方面,他。

总结。

的规律:对立统一、螺旋式上升发展的道理……无一不使我受益无穷。坦白说,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总是有很多坎过不去,无法完全消化外界的事件。昨天的考试没发挥好,今天的时间没充分利用……很多对自己的谴责慢慢侵蚀了我的热情与自信,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马克思的螺旋式上升笃定地告诉我,世界万物、历史社会都是那样发展的:并不完美地向前走着。甚至大方向也可能会不对,但那又怎样呢?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有那样神奇的魔力,它的不可回溯性让你承认,当回头看时,会发现一切走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你永远都无法绕过已走完的弯路。

马克思的伟大,不单在他的思想,更在于他的行动。马克思出生于中产阶级的律师家庭,在那个文化资源稀缺的时代,一帆风顺地上到大学,毕业后当了《莱茵报》主编。眼看着优渥的生活就在眼前,他却勇敢地发表了批判俄国沙皇的文章,于是失业、流离失所接踵而来,最后连国籍都没有了。聪明如他,他当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社会希望他干什么。但他偏不。当世界的风向都吹向资本主义时,他始终坚持着社会主义,并提出了现在依然适用的资本论等理论。不论处境多么艰难,他心中所想的都是世界大众,他脑中担忧的从来都是苦难人民。

由此,引出了我最佩服他的第三点:虽然他是个社会思想的异类,但他从来都不孤独。友情上有恩格斯的合作和共鸣,爱情家庭上也有燕妮不离不弃的支持与追随。这些从精神情感,延续到肉体折磨上的宽容与忍耐,绝不只是因为爱一个人可以做到,一定有些更深层的共鸣力量在他们灵魂中指引。我羡慕马克思可以拥有这样珍贵的情感,而我更应承认:他值得。单单是我们这群200年后的芸芸众生,就已经被他的思想所折服。他本人的人格魅力和心灵力量一定更加强大。

零零散散写了一些对马克思的拙见,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祝他生日快乐,感谢他一直坚持发光!

马克思传读后感篇十

自然本身给社会划分了大的范围,赋予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权利。但自然本身不停变化,所以它的范围不停改变,对于存在于此的人们来说,这件事却并不是彰明昭著,昭然若揭的。自然天生就给人行权限制了条件——严肃思考。然而人不是天生就明白完成这件事情的手段,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的变化,人终于尝试掌握精神,意识和以此严肃思考的方法。

这是人比其他物种优越的所在,然而,却也会将人引向毁灭,我们无法明确地得知自然变化的速度和规律,无法清晰地理解自然动荡的强度,无法清楚地明白我们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就像在一口深井中的青蛙,上方还有无尽螺旋的楼梯。我们怎么样才能弄清楚哪些未解的谜团?怎么样才能那些支持我们的思想和理论、精神与意志,有没有在自然的变幻中淘汰?如何确保那些我们引经据典,引以为傲的东西不只是我们心中的一腔热诚,或是我们以为是热诚的东西?我们的灵感须臾而生,处在变化之中,面对周遭的变化却又无法察觉。

我们从客观和伟人的一生中不停的为自己的大脑添加营养,我们可以模糊的总结道:“马克思忘我的,执着的,高效率和专注的精神贯彻他的一生,我们感受到他个人的伟大人格,初步认识到他的思想理论。”

你有什么感想?

我的感受就像是听到从前流行的歌曲旋律一样,“那时候原来是这个样子啊!”。但是200年过去了,我们终于可以客观评价,让我们把“如今自然和社会面临的课题变化速度太快。”这种显而易见的粗浅的道理上划一道横线,写下这样一句话:

“现在,社会的发展者们已经开始发展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业务。”

马克思懂得这个道理,他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方式握住了自然赋予的权利。我感到不安,对自己面对这场变化无感觉,不自知,不思考,不行动,至今从未想到从中脱身而惊讶。

德文‘aufheben’,中文译为扬弃,抱有这样的一种态度面对无穷无尽的变化,这样人才不会被自己的妄自菲薄所毁灭,抱着充沛的热情去学习和思考,这样我们的错误将不会使我们自身受到惩罚,面对望不到头的自然,我们才可以醉心于天空的湛蓝,一直不停的前进下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