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一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标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来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3个方面论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因此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观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懂得较难。如何把难懂得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懂得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按照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懂得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断定为:懂得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懂得重点句子的含义。
本文教学重点是懂得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懂得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本课内容较难懂得,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懂得较艰苦,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现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观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接着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标题。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3、初步懂得文章主旨: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接着考虑: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啥?或者说有啥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批准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四周特别多事物是特别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考虑作者又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感到它美极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由吧。”接着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缘由有二:一为“静”;二为“孤单”。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懂得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考虑关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啥态度?它们有啥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响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观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懂得,教师此刻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懂得。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论述了自个儿对美和审美的3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3个观点事实上一定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入的懂得,接着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个学生习作的片断(幻灯显示)。也请学生把自个儿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写出来。
8、最后来一个环节一定是品味文中精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撒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感觉精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懂得的句子。教师可举例引导如:(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2)假如 说,一朵花特别美;那样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9、最后来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发现,尽管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但是它本身也是美的。事实上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四周。我们应当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肠去查找,用心肠去视察,我们就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残暴的明日吧!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二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三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经济常识》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二节第二框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来对这一课进行分析。
本框题是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家庭消费的内容》这一框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该课题与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的第一课《生活与消费》密切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修内容。教材围绕为什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依次展开,介绍了五点: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注重精神消费;科学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教材首先从提倡适度消费入手,适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指明了消费主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消费。其次提出要注重精神消费,提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家庭消费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消费现象,指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必须协调发展,不可一轻一重。接着要求要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科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提到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仍然大量存在,因此要求要改变这些落后的消费习惯。最后,教材提出要发扬艰苦奋壮斗、勤俭节约精神。这一点实际是对“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的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运用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用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鼓励学生敢于剖析自己、修正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节的重点内容在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确立的依据主要是要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本节的难点主要在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立的依据是这部分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
经过一个学期多的高中生活的学习,学生已经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对于如何学习政治这一科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由于本校属于农村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知识储备较少,在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比较有难度,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纯粹讲理论,不在理论上做太大突破,只是点到为止。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消费观的教育。
根据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设计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抽象理论知识,从而使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问题教学法。在本部分的学习中,本人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问题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讨论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经过几个人共同的讨论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讨论法也是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主要步骤。
(一)导入:利用活动,设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针对本框的内容,结合学生本地的实际,本人利用学生回答本校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秦始皇是否使用过手机。通过这一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这一设定的情境中,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能够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问题设疑,导议相依,情境解答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学生通过情景思考,可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几种正确消费观的教学。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本人主要设计了几个情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自主的学习,解答。在这一环节中,本人主要设计如下五个问题:1、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2、什么是适度消费?如何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适度消费?3、阅读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分析她们两种消费行为?4、观看漫画“小儿麻痹症”,分析漫画讽刺社会上哪种错误的消费行为?5、读图,想想这样的消费观对吗?
通过对第1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能够对本框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正确的消费观有哪些,同时由于本问题比较简单,适合于分层次的教学。第2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什么是适度消费,以及如何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是适度而设置。通过解答,学生能够清楚什么是适度消费,可以区分超前消费和抑制消费这两种消费形式。第3个问题主要是对第2个问题的延伸,通过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信用消费,区分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设置第2个和第3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学生在前面学习基础上了解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但具体来说还不太明确,通过对超前消费和信用消费的学习,可以更清楚消费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义。第4个问题主要是通过漫画“小儿麻痹症”的,使学生清楚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科学的?学生往往很模糊,本人主要通过呈现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在回答第5个问题中,让学生在看漫画和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什么是科学消费观。
正确的消费观最后的一点是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这方面本人主要是略讲的方式,没有大量的进行说教,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并不是要做为一种消费方式,而是一种精神在贯彻着的。
(三)以讨论为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讨论阶段,通过事先对本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了解,再经过对呈现问题的讨论,可以起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所学应用于生活中来。本人设置的讨论题目是“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想想学校为什么要开展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活动?”。学生在上课前的情境激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在结束前再对先前的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四)练习及作业布置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因此本人主要设置了两种练习,一种是高考问答题,一种是辨析题,学生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知识,学生对开放性试题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四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 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 节,要 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叫,一个快乐的信息技术教师,快乐是我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我最大的优点,大家常说快乐是可以传递的,我希望通过我的说课将我的快乐传递给在坐每一个人,希望大家时时都快乐。事事都开心。我今天快乐说课的题目是《制作演示文稿》,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内容:本节是省编教材初中第二册(下)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根据《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这个主题创意,初步制作好演示文稿之后,在初稿中使用艺术字提高标题的可读性,插入声音音效,增强表达效果,使用模板、背景等技术提高版面质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围绕演示文稿的制作展开的,前面已经学习了制作幻灯片,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对幻灯片内容的具体充实和美。,同时也为后面的幻灯片动画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课时安排:1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艺术字和声音的插入与编辑,模板与背景的应用。确定的依据是因为艺术字和声音的插入与编辑都是幻灯片修饰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他们插入和编辑后的效果都直接影响到修饰幻灯片的整体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用模板可以方便、快捷的统一演示文稿的风格和外观,设置恰当的背景可以是幻灯片生动丰富,所以我将它们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 声效的设置。确定的依据是插入的声音大都是事先编辑好的歌曲,可控性差。初二学生知识合理运用的能力有限,有时会出现把不该出声的出声,结果造成整体效果杂乱无章。所以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知识和能力方面:经过前面powerpoint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步骤,这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上手,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生理和心理方面:初二的学生对于制作演示文稿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使用艺术字,以提高标题的可读性
会插入声音音效,增强表达效果
能使用模板、背景等技术提高版面质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修饰的必要性,并知道从哪些方面对演示文稿进行修饰;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自主尝试、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修饰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修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发展目标
⑴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方法恰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学中穿插创设情境法、提问引导法、分层教学法和赏识教育法。通过“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通过“感知——模仿——迁移——运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正确操作方法,运用操作方法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在教学中我采取适当的分层教学,并及时给予扬长性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鱼,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我根据初二学生思维特点,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合作讨论和成果展示等学习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递、迁移。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声效的设置,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状态,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积极营造信息技术课堂“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课前需要做好以下教学准备:
『硬件准备』:一间拥有多媒体平台的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电脑装有powerpoint20xx、多媒体电子教室、教师制作好的课件。
『素材准备』:上节课制作好的幻灯片初稿。一些背景图片和声音文件
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学设计应注意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打开上节课制作好的白色背景的《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最简单幻灯片,我再通过大屏幕投影插入了艺术字和声音、使用了模板、背景等技术的《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幻灯片。让学生说说喜欢那个演示文稿,并找出不同之处,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演示文稿进行修饰,从而引出本节课内容:如何修饰演示文稿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反生强烈的反差,利用初中生强烈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为能顺利实现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揭示任务一:插入艺术字
提出对于文章的标题和每一个页面的小标题能不能进行设置达到更好的效果的问题。根据预习内容同学会说使用艺术字进行修饰。然后告诉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自主学习完成幻灯片中标题的设置,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
a、与同学交流
b、向老师求助
【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又使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别人帮助下也能完成任务。
在学生完成了上述操作之后,我让学生找到绘图工具栏中的“艺术字”按钮
问学生:你能够使用绘图工具栏中的艺术字按钮改变一下艺术字的格式?试一试
【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我说:可能有的同学在观看老师播放幻灯片时有音乐,并且注意了在“插入”菜单中有“影片和声音”,是的,背景声音应用于幻灯片时,会达到特殊的效果,让幻灯片声情并茂,可以烘托气氛,从而引出下一个任务
揭示任务二:插入声音
这个环节我首先通过示范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试着将准备一些声音文件加入到幻灯片中,并体验一下效果,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带着下面三个问题练习。
①你如何做到播放时不显示声音图标
②你能区分声音自动播放与单击时播放的用途不同吗?各适合用在什么地方?
③如果让一个声音文件在多张幻灯片放映时连续播放,你能找到相关位置吗?
建议学生小组内互相协作学习,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既聪明又细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意识。
通过问题:我们现在所有的幻灯片都是白色的底版,非常单调,我们有没有办法快速的改变所有幻灯片的底版
揭示任务三:应用设计模板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介绍,自主学习完成应用模板的设置,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应用模板前后的变化,提示学生要选择与主题相配的模板,防止选择的模板不当影响主题的展示。让顺利完成任务的同学示范讲解,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学后有一个交流,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让任务没有完成好的同学进一步掌握方法。
我说:应用设计模板后,每一个模板的背景是固定,如果不满意这个背景我们也是可以修改的
揭示任务四:设置背景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自主学习完成图片作为背景的设置,同时提醒大家注意,除了图片可以做背景,还可以设置背景的颜色,过渡、纹理、图案等特殊效果也可以:大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知识平展,巩固创新
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同学利用上面的操作方法,完成幻灯片的修饰。小组内互相合作完成作品,班内展示各组的作品,每组派一个学生说出作品的设计构思。通过全班共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修饰的灵活、合理的运用。最后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能有所创新地完成任务。
【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教师与学生一起简短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插入艺术字、加入声音、使用设计模板和使用背景的方法,使得我们的幻灯片作品修饰得更加漂亮和实用。这样将前面所学的零散知识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体验,尝试,主动探究不同的操作带来的不同的效果。提醒学生要灵活、合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5、知识的迁移
今天我们学习了修饰幻灯片的一般制作步骤,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老师制作的《四季图》的初稿进行修饰设置。
修饰演示文稿
(一)、插入艺术字
(二)、插入声音
(三)、应用设计模板
(西)、设置背景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次教法),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整合的问题。本课在注意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习外,同时注重语文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而形成语文、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的整合,如观察、倾听、述说、演示等。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4、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同对象分别对待)
5、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意义建构,学生的技能不断加强,实效性强。教学活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策略丰富、实用而新颖、独特,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障碍,突破了难点,优化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我在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本堂课学生的兴趣应该相当的高,在完成相关任务时,积极主动,同学之间友好互助。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不但锻炼了语言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促进了学生完整、和谐的个性发展。
美国诗人罗伊娜说过:“对于那些内心充溢快乐的人们而言,所有的过程都是美妙的。”我相信我已经将快乐充满你的内心,此时你是不是认为我的说课内容是个美妙的产物呢?请用您高高的分数肯定一下这个产物吧!谢谢大家!
最后,我把自勉的几句话再次送给大家:
请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你的学生去尝试;
请用微笑的目光鼓励你的学生去创造;
请用赞许的目光评价你的学生提素养;
请用高高的分数再次肯定我的说课内容。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六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说课,标签: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七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是《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第4课时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在学生学会如何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会利用相对运动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通过前3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参照物,学会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所以本节课内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法学法:我将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荡秋千"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对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依据这一思路,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坐过汽车吧?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赏车外的景物,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运动着的世界之《动与静》,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中去。)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用课件出示"荡秋千"活动 ,此时我会借助课件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立同时坐在一个秋千上荡秋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想一想,秋千上的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小立,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旁观者小方,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会不同,我会抓住这一点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做适当的补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分别从秋千上的同学、地面上的同学的角度去观察小明的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没变化就是静止的,动与静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我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最后的结论,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提升,最终获得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适时对他们做一下引导,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来我安排的是:
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以及在湖中划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参照物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得到提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得出结论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如何去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运动的认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电扇各部件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是从课内向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最后本节课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音乐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借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渗透静与动的相对性,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使学生能回味无穷。课虽至,意犹在。)板书设计动与静
有变化———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对的没变化———静止(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板书时,我力争做到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探究的结论一目了然,)那么以上就是我设想的<.<动与静》的教学思路,我想在讲授时,加上教师的灵活调控,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八
本课授课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水平二)的学生。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篮球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篮球运球接力比。篮球运动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本次课的篮球教学是让学生学会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动作,以便更好的锻炼身体,促进身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次课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知目标: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一些篮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控球、运球能力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参与运动的热情,发展个性。
根据以上的学习目标确定了本次课的学习内容为:
1、追逐跑
2、篮球运球
3、篮球运球接力重点:用手的感觉控制球。练习时,要求学生抬头运球,提高手感控球的能力。
难点:手脚动作协调一致。强调运球时,用手拍按球的后上方和掌握运球时“哪手运球哪腿同时迈步”的节奏。
针对本次授课对象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并对优秀的篮球选手特别的敬佩,也都喜欢参加这项运动。启发学生从最简单的运球技术开始学习,引导学生从基本运球技术开始学,树立起他们对学好篮球的信心,并将运球技术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程序教学法的模式,有步骤的进行。本次课我主要通过各种提问、示范、互动、比赛等教法,使简单的运球变得有趣、丰富。通过启发思维、讲解示范、分层教学、教学比赛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1、启发思维:提问学生:你们看过nba吗?认识姚明吗?你们还认识哪些篮球明星?首先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回忆精彩的篮球场上运动员熟练的运球技术及各种准确的投篮技术是多少的漂亮而神奇,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由浅入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然后提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篮球运球,接着老师简要地介绍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这两种运球方式。
2、讲解示范:教师讲解示范是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带有启发性地讲解示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动作的要领、方法和直观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_____)(过渡句: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_____是高中物理必修___第_____章第____节 .本节内容是在必修____第____章____之后,而且是在____之前。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为后面学习____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 ____进一步理解和完善。
(过渡句: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根据高____ 学生已经有了____的知识基础,已经会理解了____.但____是个全新的知识点,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____ 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____ .他们难以理解是____ ,所以在教学中多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尽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节内容。由于高中学生基本还保留了对直观现象的兴趣,所以我精心设计了____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句: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___________.
(2)知道____ 是一种____ ,知道____ 能____ .
(3)理解____ .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归纳 ,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2)能领略____ 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过渡句:根据前面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_______)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2、教学难点
理解____________
(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___________)五、教学方法及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提倡教学新理念在教法、学法上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____法和____法,在教法上综合使用演示法和讲授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过渡句: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____________)六、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采取情景导入法,让学生举出生活中____的例子,生活中____的例子较多,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____的热情,明确学习目的。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视频中____等,并且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猜想 ,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得出____,突出重点;观察演示实验后让学生利用给出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在小组内的互助、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探究 ,进而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了探索新知的兴趣。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让学生考虑____,探究____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新理念。用图片、实物演示、多媒体动画等展示 ,让学生观察并得出____ .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再次让学生看刚才动画让学生猜想____.接着演示____,分析____并且在黑板上画图分析,并得出结论。再用动画验证。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典型的练习题,小试牛刀,不仅巩固了本节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进行分小组讨论,并且请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7、布置作业,提高深华
布置与生活实践更加贴近的作业,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过渡句:接下来是板书设计)
七、 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过渡句:最后进行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对《__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 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过渡句:)说教法学法前边面用
(【过渡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__________【过渡句】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_____________)(注:常用的教法:讲授法 谈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课堂讨论法 实验法 启发法 实习法情景教学法。常用的学法:课前预习法,体验感悟法,质疑法)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十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名的《桃花渊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 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是苏教版语文初二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可以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都大有裨益;况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
(2) 理清本文的线索。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 分析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第四、 教学过程。
(1)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查阅资料的习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示预习成果,互相补充,使之对作者、背景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利于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教师可以简要补充,并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检查学生读准音,读顺句,对句读加以点拨,为学生课堂正确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利用多媒体,配音、配画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出韵味,增加课堂吸引力。
(2)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字、词、句的含义。为减低难度,可以分段进行。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词句的含义。这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充分利用小组集体的智慧,相互学习,集中疑点当堂提出,其余小组可以代答,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启发或解答,始终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作风,独立发表见解的胆识。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培养他们的信心。
(3)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作到及时反馈。题目应该眉目清楚,按实词、虚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利于学生掌握。
(4) 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线索、层次;理解本文虚实相生、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问题设置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力争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讨论,主要利用多媒体出示这几个问题:
桃花源是谁发现的?他在那里见到什么?后来他回来成功了吗?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线索的什么?
你喜欢桃花源吗?请用画笔描绘出这幅美丽的风光,并用词语概括它的特点。可以推选擅长美术的同学在多媒体上展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笔下桃花源是这么美丽,那当时的实际社会环境如何呢?结尾“不复得路”给你什么启发?这其中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5)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展示配乐、配图朗诵,学生自由听读,跟读,在重新认识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6) 作业布置:教育学要求作业要少而精 ,有启发性。因此本课作业定为——
练习三的字词含义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桃源的图画
第五、 板书:力争新、实、精
桃花源记
线索:
桃花源:
寄托的理想: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我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与水。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通过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营造所起作用的差异以及对地表形态营造的结果。本节课主要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在教学中,主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案例、视频材料来演示,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合理的把握学情,能够在课堂上更高效的让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接下来我谈一谈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高中学生经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对于一些简单的概念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完成。对于一些远离生活的现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所以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和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
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讲授法、地图法、实验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量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法能够承上启下,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体系性的认识,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
首先我会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具体问题如下: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然后随机请同学说出答案:
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设计意图】因为此模块的知识属于概念性的问题,比较简单,通过学生的自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的掌握。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具体学习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首先我会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紧接着在多媒体出示风化示意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风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播放风化示意图,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了解风化的概念。
接下来我会展示实验,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展示给学生: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紧接着开始描述实验过程。把托盘倾斜30°,然后把沙子放在托盘顶部,再把水从沙盘顶部慢慢倒下。学生观察实验,并说明实验现象。通过学生观察可以总结出: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及上面的实验总结: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此时学生可能会问侵蚀作用下还有什么地貌景观,我会顺势在多媒体播放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u”形谷、角峰等地貌景观片。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实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播放侵蚀地貌景观的图片,更加直观形象的让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地理的情感。
在学生对侵蚀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会继续讲解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我会总结: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由于上面的实验刚刚也体现出了沉积作用,所以我会继续结合上面的实验问学生: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经过学生的思考,我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在学生对流水沉积掌握清楚之后,我会播放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图片,让学生知道,沉积的作用除了流水还有风力沉积。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一系列引导学习,学生对外力作用的几种形式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也就得以突出。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继续追问学生:以上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通过学生的讨论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学生更加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加以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结合板书梳理本节课重点内容。然后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搜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搜集资料,可以加强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的见识和视野,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掌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幼儿大班语言活动《太阳是什么颜色》
一、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首先联想到散文教学《太阳是什么颜色》。这一内容的选择,遵照纲要有关条例,我认为既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说教材
《太阳是什么颜色》这篇散文主题单纯,语言朴实,内容浅显,是一篇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告诉了幼儿太阳带给我们的重要性,以及植物晒过太阳后颜色的变化。培养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给予了幼儿亲切的感觉。
三、幼儿情况分析
年龄在5岁左右的幼儿,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但是生活经验贫乏,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在集体发言时态度拘谨,语言表达不流畅。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点目标
四、说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散文的内容,学习用惊奇,疑问,兴奋的语气朗诵这篇散文。
能力目标: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散文中相似的句子。
情感目标:运用添画,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理解散文内容,培养幼儿欣赏散文的兴趣。能用惊奇,疑问,兴奋的语气朗读散文。
2.活动难点: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句型,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活动准备
我在活动前做了如下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教师在活动前利用散步、谈话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和我们的关系。
2、教具、学具的准备:与散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 大小图片(比如:小花,小草), 蜡笔若干
七、说教法
新《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让幼儿想说、敢说。在活动中,我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原则,采用了以下教法:
1、趣味游戏法: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能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2、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以及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教学方法。
3、跟诵法: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跟诵的方法。使幼儿熟悉理解记忆散文中的语句。
4、讨论法: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
八、说学法
1、倾听表述法:首先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并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仿编句型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
2、探索仿编法:教师和幼儿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我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拓展语言经验。我在引导幼儿进行仿编句型的同时,提供了各种图片,以引起幼儿的思考,突破活动的难点。
九、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理解——感受——体验"三大块,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让孩子能真正理解散文内容、并学会仿编,我将活动设计成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幼儿通过直观的看、听、想,教师启发式的运用教具,理解散文的内容。
第二部分:提供幼儿一定的参考,让孩子在添画的基础上,学习仿编句子。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灰暗色的背景和没有颜色的香蕉,苹果,小树,葡萄的图片。
——设计提问:这里怎么是灰灰的?香蕉,苹果,小树,葡萄它们怎么都没有穿衣服呀?
分析:简单的提问,目的是让幼儿说出是没有太阳的关系,知道太阳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它将枯燥的内容巧妙地隐身其中。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同时,言简意赅的讲解帮助幼儿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审视目光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第二环节:欣赏配乐散文。
分析:让幼儿对散文内容有一定了解,幼儿在优美的乐曲伴随下也听得入情入画。为以下的环节作好铺垫工作。
第三环节:幼儿跟诵朗读,突破重点
教师一边朗读散文,一边出示课件,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地接触到散文的内容,以及香蕉,苹果,小树,葡萄的颜色的变化。同时幼儿跟老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感受理解散文。
——设计提问:香蕉,苹果,小树,葡萄各自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分析:纲要中指出,让幼儿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这里我采用跟诵法,让幼儿不仅能读准字音,而且跟着老师的引导,能较好地把握散文安静,柔美的情调。读出兴奋,惊奇,疑问的语气。使幼儿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
第四环节:进行添画,仿编句子,突破难点。
1、教师提供给幼儿背景画,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像去给它们进行添画。
——设计提问:你们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是离不开太阳的照射的,请小朋友将它们画出来吧!
2、待幼儿完成作品时,教师与幼儿进行趣味性互动游戏。在活动中,我请幼儿根据自己添画的作品去扮演各种形象,教师扮演太阳,手拿一根魔术棒,当这根魔术棒点到谁的时候,这位幼儿就说:太阳吻了一下xx,xx就变成了xx颜色,并做出生动形象的动作造型。
分析: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让幼儿进行添画"这一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强烈地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幼儿积极性很高,在游戏中,我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
十、活动延伸
播放《种太阳》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中,随意起舞,进一步懂得太阳带给我们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让幼儿产生对太阳的喜爱之情。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评委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观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十三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 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
以游戏的
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 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十四
本课教材为五年级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为第一教时,共分五教时完成。
一。 设计指导思想
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在学生自我归纳、演绎、实践的过程之中。因此,学校教育应把握这根主线强化对学生进行知识运用与实践的培养。
2. 体育教学的内容根本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活动或生活,并通过体育教学达到提高生产劳动或生活效率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除应强化以上这根主线的培养外,还应与受教者的生活劳动紧密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生活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受教者以往的生活劳动积淀促进其体育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对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的再认识
基于以上的认识,不禁产生了对传统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的反思,认为有必要对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进行再认识。
认识之一: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为什么要教?除了传统的生理效能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过越障碍的能力。那么,生活中的障碍是否都需要从障碍物的上方一跃而过呢?是否不论高低一律都需要费力越过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体育教学就有必要发展学生多种越障能力,根据不同障碍选择不同越障方式的本领。这样的培养,另一作用恐怕就是启发、激励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思维习惯,就是学生一次次的归纳、演绎、实践的过程。
认识之二:如何看待本教时的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从教材分类来看,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属于跳跃教材,它与其它跳跃教材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这种联系,仅以教会为目的,不能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迁移通道,因此每次学习都是废旧而立新,教者费力、学者费劲。那么,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与其它跳跃教材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至少在落地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而落地方法的自然养成则是整个小学阶段跳跃教材的重点,所谓"不求攻彼,先求自保",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会自我保护。
认识之三:可否"浪费"一小部分教时,对以上的一些反思进行一些探索呢?哪怕结果是无意义的,笔者以为值得做一次尝试。首先,现行体育教材重复性大,"浪费"的这一部分教时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若尝试成功,则可重新开辟出一片广阔的空间供我们继续探索,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本课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架设知识迁移通道,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巩固跳跃能力的发展。
2. 训练学生思维力,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交流探索、互助合作的练习习惯。
4. 发展学生力量素质,提高弹跳能力。
四。目标落实与教学过程
1. 导入学练
教师提示跳跃落地要求,学生分散复习已学过的跳跃方式,体会落地轻巧的要求。教师巡视指导,帮差补缺。
2. 揭示课题
提出本课学习内容与要求(合理过越障碍),出示第一高度(低),启发学生交流、思考过越方法,并分组尝试。教师巡视启发、激励。
3. 引入跳过障碍概念
教师集中介绍学生的一些方式,强调根据障碍情况合理选择过越方式。
出示第二高度(较高),师生共同筛选过越方式,得出结论(较高障碍跳过)。
激励想象跳过方式,组织小组交流尝试,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尝试。
集中展示,学生演示,教师讲评,得出结论(只要不触标志,任何跳跃方法都值得尝试,但要注意落地轻巧)。
出示第三高度(高),激励学生尝试用已有方法跳过(预计绝大多数学生将失礼)。
4.导入侧向直腿摆动跳高
集中提出失利原因,再次筛选过越方式(双脚蹦越已无可能,必须单脚跳起跨过)。
组织分组尝试单脚跳起跨过动作,教师巡视。
集中组织好差生对比演示,学生对比观察分析成败原因(两腿总是钩到标志)。
启发思考解决两腿总是钩到标志的矛盾,小组交流提出假设、分组尝试假设。教师巡视启发。
集中交流演示,得出结论(直腿跨过)。
分组尝试,验证。教师个别辅导。
5.游戏:过越障碍
集中,出示第四高度(很高),激励学生自告奋勇尝试直腿跨越(估计
将会全军覆没)。
提出问题:如何过越?学生假设、个别尝试(又是全军覆没)。
教师示范(从下钻过)。揭示根据障碍选择过越方法的道理。
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学生分组自设障碍,自行设法过越,师生共同参与游戏。
6. 小结讲评。
本课只是对笔者一些"奇谈怪论"的尝试,可能有思考不周之处,恳请诸位同行帮助出谋划策,以便不断修正完善。甚至也可能是"痴人说梦",也请众位同仁"当头棒喝",以免"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中职教师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化吸收》,第一课时,食物的消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本节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学习食物的消化,为下一节课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人体各个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些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概述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初步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是: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是: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本节课我将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做出如下安排:3分钟导入,25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归纳小结,5分钟巩固练习,最后布置作业。
实验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设计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又是难点。对此难点的突破,我采取的策略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点拨引领,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和学生共同回顾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接下来让学生细嚼无糖馒头,体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思考: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咀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很多学生都能发现馒头经过咀嚼之后会变甜。
我趁机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有哪些因素有关?馒头进入胃里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消化与吸收。
这一导入的过程学生温习了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好了铺垫,且通过学生参与的活动体会馒头在口腔的变化使他们迫切想知道馒头变甜的原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顺利导入了新课。
(二)新课教学
1.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针对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馒头变甜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和活动中的体会,学生不难做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确定实验变量,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本找不足,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将设计方案不断完善,确定最佳设计方案如下:将装置放在37摄氏度水浴中保温10分钟,加入碘液检验是否变蓝。
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得到如下结果:对照1组不变蓝,实验2组变蓝,3组部分变蓝。
根据实验现象共同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意识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2. 人体消化系统的学习
试验结束后我提出导入的第二个问题,馒头进入人体内发生了变化,其他营养物质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看“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录像。观察人体消化系统结构模型,并自主阅读课本30页的相关内容,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在自己身体上找出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大体位置,并说出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我此时要巡视指导,解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接下来是学生的交流展示, 我认为这是设计本节课较为精彩的时刻,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我将给与学生很高的及时性评价,大大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我会引导学生共同概括总结出消化系统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腺能够分泌消化液,并着重指出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通过概括总结查漏补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适时引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总结提升
新课学习结束,我会采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说出本堂课的收获,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形成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
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会引导学生解读三大类营养物质消化曲线。
(五)课外延伸
课后我会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更多与食物消化有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和各途径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