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说课稿人教版 师说说课稿人教(通用11篇)

2023年说课稿人教版 师说说课稿人教(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30 23:53:02
2023年说课稿人教版 师说说课稿人教(通用11篇)
时间:2023-09-30 23:53:02     小编:MJ笔神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一、主体的选定:

自我校“心灵小屋”开办以来,有许多学生通过书信、询问、交流等方式抒发内心的感受,我发现小学生成长到中年级,其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独立性增强。不仅体现在和父母的交往上,还体现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同甘”但不能共苦,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或是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很少能过主动分担,友善相处。从发展的角度看,引导小学中年级学生接纳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搞好同学关系能为今后与他人和睦相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与同学友善相处、共同进退的前提就是能够体察、感受对方,进而“以心换心”,传递彼此的理解和关怀。所以,确定“换位细考”这一活动主题既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现实问题的引导,也是为他们社会性成长奠基。

二、目标的解读:

基于该阶段学生与同伴的交往进入一个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心理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点:

1、创设情景,尝试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接纳“换位思考,以心换心”的人际交往法则;

3、学会积极乐观的看待和思考问题,学会宽容,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的儿童。

三、方案设计:

在教学中,根据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具体特点,我注重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四、教学环节:

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活动对形式的趣味性相对低年级要求略低,但对于活动的参与性、情感性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班级特点、开展活动的`环境条件等。本节课,我还考虑了学生之间的交往现状这一因素,课前深入学生生活,留心观察,分层了解学生的情况,积累了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不懂得理解、关怀他人。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交际困难,学会交往,我设计了活动过程四部曲:

1、情景导入,心有所动;

2、参与体验,互换角色;

3、情感分享,结交朋友;

4、拓展互动,共建快乐。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学这一课的:

一、情景导入,心有所动:

本节课上,我由一封信引发学生对类似感受的体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产生共鸣。听完了这封信,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我说“:同学们,相信大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烦恼,有谁想和老师、同学们说一说你当时的心情?”我记得其中有名学生这样说:“老师一次课上我想上厕所,但又怕耽误学习,我的身子接不自觉的左右搬动,老师看见了却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不遵守课堂纪律,当时我又委屈有难过。”这样通过几个同学的发言进一步呈现里在学校生活中与老师、与同学间的种种烦恼和内心的感受,此时倾诉自己的苦脑和传递彼此的理解关怀,就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

二、参与体验,互换角色;

“是啊,当我们感到苦恼、感到孤独的时候,多么希望得到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在校园生活中遇到过这样不开心的事,现在你们可以在小组中尽情的倾诉,小组的同学会非常的欢迎你们!”听了我的活,孩子们消除了心中的顾虑,敞开心扉尽情的倾诉,在进一步激发小组合作后,我请同学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你是他们,你希望身边的同学怎样做?是一句最真诚的话语、一个最有感染力的动作、还是一幅最漂亮的图画?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关心和理解传递给彼此,同时感受集体的温暖。”伴着大家熟悉的歌曲《朋友》,孩子们第一次真正尝试了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三、情感分享,结交朋友: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我通过巡视监控、个别辅导、参与其中来发现典型案例,以便情感分享。在我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向我说出了心中的故事,我们彼此换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刚才我真希望有一个摄像机,把大家传的理解和关怀的动人场面拍摄下来,因为老师看到了每一位同学脸上真诚的微笑,你们到底做了什么?是什么感动着你们呢?”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我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灵活,那样的富有创造力。我记得我们班的孩子用了好多表达关怀和理解的方法:有真诚的话语、富有感情的动作、讲笑话、唱歌、亲手绘制图片、倾听心声等等。当时我真的被他们打动了,并及时的做了小节:“同学们,一句温馨的话语会像春天灿烂的阳光,驱散内心的阴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动作传递着无言的理解和鼓励;一幅亲手绘制的图画包含着多少关心和爱。”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纳了人际交往的法则“换位思考”。

四、拓展互动,共建快乐:

的启发下,他们联系社会,拓展到更多的人身上,使教学得到升华,真正学会了积极乐观的看待和思考问题,总结出只有多点沟通、多点理解、学会宽容、欣赏他人,才能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

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是一个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此变化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在教材中的主题图里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都可以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变化的情境图,小丑合气球,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说出加法算式,从而来帮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第二块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一个圆片,再摆一个,一共是几个?摆两个圆片,再摆两个,一共是几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第三块为15的加法,在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块根据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初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三个小朋友计算4+1=?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块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3+2=5和2+3=5,3+1=4和1+3=4两组算式,来进一步巩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在进行加法教学前,学生已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能够自觉的运用加法进行计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以及我们是如何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再进行加法的教学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同时感知用数的组成计算的简便。将他们对加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发展其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并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预设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我的礼物将奖励给坐姿最漂亮,回答问题声音最响亮的小朋友。

2、教师演示:左手3支铅笔,右手2支铅笔,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铅笔?

3、小组合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铅笔的。

4、汇报结果

5、当我们把事物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时可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板书课题)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物品铅笔,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从而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1、点数

2、数的顺序

3、列加法算式

(二)理解加法的含义

1、课件动态展示23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板书在小黑板上)

3、以上三个问题都能用加法来计算,那你能总结出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加法计算吗?

4、小结: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我们就用加法计算。(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5、学习加法算式

(1)由数量抽象出数字

(2)认识+: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板书+)

(3)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4)读加法算式(板书读法)

通过课件主题图的动态变化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并理解,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字,渗透给学生,抽象的数字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1、1个粉纸鹤和2个蓝纸鹤,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个纸鹤?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

2、左边1位小朋友,右边2位小朋友,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位小朋友?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

3、1位小女孩,2位小男孩,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位小朋友?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

(三)进一步巩固、理解加法的含义

活动一:

1、课件展示小丑合气球

2、小组合作:你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吗?快和你的伙伴说一说,并在你说的时候,像老师一样加上动作。

3、检验合作效果

活动二:

1、教师边板演边表述含义:摆1个圆片,再摆1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圆片,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1=2。

2、学生边板演边表述含义

3、小组合作:2+2=4

4、检验小组合作

活动三:

1、用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2、学生独立操作,全班汇报交流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同时,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并巩固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同时,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4+13+22+31+4

(四)5以内的加法教学

1、创设情境

(1)课件播放:学校的操场上有4位同学做游戏,又来了一位同学

(2)你能从刚才的图象中提出数学问题吗?(将图像复制到黑板)

(3)解决问题(板书4+1=5)

2、交流算法

(1)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得数是5呢?

(2)全班交流,可适时引导学生不看图,你会计算4+1=5吗?

(3)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算法中哪些比较简便。

3、小结:我们在计算5以内的加法时可以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用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能力。

1、点数

2、根据数的顺序

3、根据数的组成

(五)巩固练习

1、课件播放:24页小猫图动态的活动情境

(1)让学生说题意、列式(板书)

(2)独立计算得数并填在方框里

(3)点名汇报并说算理

(4)引导学生观察并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摆一摆

(1)学生独立操作,边摆边表述加法含义,并独立完成填空

(2)点名汇报,说算理

通过读懂题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用自己理解的算法进行计算,能从多样化的算法中认识到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并使学生直观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大家好,我是第四学区xx小学的陈,刚才黄xx老师,武主任分别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动手操作活动方面进行了评课,接下来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本节课中预设和生成的亮点。本节课的生成在细节,处处见教师智慧和底蕴。

亮点一:教师能在预设生成中因势利导。

当孩子们在在汇报生活中什么是对称的时候,一个孩子说

出眼睛是对称的,接下来其他还就说出耳朵、手、脚等,这些答案是在我们预设范围之内的,可是由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其他孩子的思考空间也定格在身体器官上了,而李教师结合自己的身体引导学生观察我们身体左右都是对称的,而后教师以手为导,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这样的因势利导,自然而然的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对称图形。在教学中,当孩子的回答出现了从众心理时,教师能及时因势利导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拓宽孩子们的思维。

亮点二:教师智慧应对非预设中生成,使课堂精彩纷呈。

在本节课中教师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生成,在每一次生成中都能巧妙应对,让孩子们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在判断鱼和国旗时,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声音,教师抓住时机耐心带领孩子们操作,不仅让孩子们观察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使孩子们很清楚的判断出对称图形不仅要完全重合还要注意图案也要对称。

动手玩数学是本课的特色,在孩子们动手撕对称图形的时候,我们预设的应该是孩子们常见的小树、星星、衣服、心形简单的对称图形,可是本课中,孩子们却撕出了各样看不出的图形,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李老师活用课堂尴尬生成带领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发挥想象能力使每一个图形都有自己图案。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不仅没有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反而让所有学生能大胆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反复的操作和疑问中更加清楚的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如果对意想不到的生成进行艺术性地处理,那么就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看不到李教师在尴尬场面中的手忙脚乱,感受到的是“不谐之音”的智慧生成。

通过本节数学课让我们看到: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害怕课堂中的生成,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只要我们在预设中给学生营造生成的氛围,给学生留足生成的时间,尊重学生生成的精彩,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精彩不断、亮点不断。

针对本课我也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1.当孩子们撕出的图形不是对称图形时,应该让孩子们找到问题所在,然后进行修改,这样不仅发现了错误,而且巩固了对称图形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也做好了铺垫。

2.在最后孩子们通过探究了解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对称轴后,孩子们没有探究出圆的对称轴的个数,因为也是到了下课的时间了,所以李老师没有继续研究下去。我个人认为当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正浓时,应该让孩子们保持探究的欲望探究出结果,这样会不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生成问题的粗浅看法,感谢李老师带给我们这样一节充满欢乐的数学课堂,谢谢大家!

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秒的认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里将由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逐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并通过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这是对时间单位体系的进一步扩充完善,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秒”这一时间单位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这一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及其知识构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并深入体验1分钟的价值。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直观动作、堆积数据等方式感知并抽象的数学知识,初步感受有限与无限的相对性。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这相对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拟定如下:

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构想主要运用情境再现、直观演示、实践感知等方法,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实践校正等活动,经历建立正确的“1秒”和“若干秒”的时间观念的过程。基于以上构想,我将整个教学流程预设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2。观察体验,建立表象

3。实践强化,体验价值

4。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秒”的产生!课始,为学生播放一段好听的动画片音乐——《白龙马》,并告诉学生音乐的时长是1分钟。学生感受1分钟时长,听音乐,观察“进度条”的变化。然后再欣赏一段乐曲——《喜羊羊》,边听边看进度条。音乐不足1分钟便停止了!于是,问学生:从时间的长短来看,你感觉这段乐曲怎么样?不足1分钟的时间,我们该用什么单位记录呢?进而使学生自然认识到时间单位“秒”的产生的必然性,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即重点感知“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进而揭示课题:秒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任务,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定向发展。

(二)观察体验,建立表象

本步骤预设要完成三个任务:认识1秒、认识几秒、归纳秒与分的关系。

1。认识“1秒”

在这一步骤中,为了强化学生对“1秒”时间单位的感知,我设置了三个层次,引领学生感知体验。

(1)感知“1秒”

揭示课题“秒的认识”之后,作为教师引导发言:认识秒还要用到计量时间的工具——钟表或电子表。

【1】第一,认识“钟面”计量秒的方法。教师提问:在钟面上,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自然从颜色、长短、快慢等方面找到了“秒针”。接着借助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动一动,认识到“秒针走1个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此外,引导学生配合语言描述和肢体动作加深对“1秒”时长的体验感知。

【2】第二,认识电子表计量秒的方法。教师出示电子表,如9:20(冒号在不断闪烁)。向学生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既没有秒针,有没有滴答的声音,那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学生自然观察到:冒号每闪烁一下的时间就是1秒。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并配合动作深入感知了电子表上的1秒。紧接着,我又出示一种这样的电子表,如9:25:34(秒在不断变化)。提问:在这种电子表中,冒号不再闪烁,那用什么来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最后一部分数字每变化一次就是1秒。于是引导学生随着电子表的数字的变化,有节奏地数数,深入感知1秒1秒地变化。

通过以上两个层次的深入感知,加之多角度多方式的表述,“1秒”的时间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体验1秒的价值

为了丰富学生对1秒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下活动;

【1】在1秒的时间里你能在做什么?谈一谈你的感受。

【2】接下来,教师通过课件展示1秒钟内现代机械工具做的事情,突出数据的直观刺激,强化1秒的巨大价值。

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

1秒虽短,但是如果充分利用这1秒,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3】紧接着,通过课件展示数据,对比刘翔与奥利弗的110米栏成绩,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1秒虽短,却往往能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进而引发学生产生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共鸣。

通过以上活动,力求使学生对1秒的感知更加丰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的人文教育。

2。认识几秒

为了加深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与运用,在认识“1秒”以后,引导学生认识5秒、10秒、20秒、直到60秒,在夯实时间单位感知的基础上,感知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设置了如下三个活动:

(1)感知5秒

【1】边看变数。

【2】静默数一数。

【3】自主回答:秒针从( )走到( )是5秒。

(2)采用上述方法,继续感知10秒、15秒、20秒。

(3)游戏:估一估

要求: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到宣布“停”,经过的时间大约是多少秒?分别估测10秒——15秒——20秒——30秒——60秒。

3。感知1分钟与1秒的关系

设置的活动如下:

(1)分组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多少?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结出:1分=60秒。

这一活动的安排,旨在通过看、数、估等活动检测并进一步校正学生对“几秒”时长的感知,促进正确时间观念的形成。同时,直观地归纳出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关系:1分=60秒,促进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知识架构进一步完善。

(三)实践强化,体验价值

为了深入感知1分钟,也就是60秒的时长及其价值,继续安排了下面的教学活动:感受1分钟。共设置三层次的活动:

1。静候1分钟,谈感受。

2。活动1分钟:分组在一分钟内写字、算题、数数等。

3。对比两个1分钟的感受。

通过以上的活动,观察、静候、活动、对比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时间的意义,领悟人生的道理,也就是教师在小结中提到的:时间有限,价值无限。

(四)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在新知学习之后,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设计了练习,即以游戏闯关寻宝的形式完成练习。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改数学日记。

3。知识拓展:“一眨眼”的时间。

最后,引导学生寻得珍宝,那就是时间。教师随即揭示一句时间名言送给学生,并一起诵读时间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并以此完结本课知识的学习进程。

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外角和的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主要的活动是由学生动手操作剪纸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其边角的性质。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外角和。在呈现方式上,改变“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模式,而是采用“问题———探究———发现”的研究模式,并采用多种探究方法:对“三角形外角性质及外角和”采用拼图、度量和数学说理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现问题。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剪刀、硬纸板、量角器、三角板等工具。

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形式上以自主学习、合作研究为主,教师相辅引导,适时提示。

1课时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激情导入

板书课题:三角形外角和

(二)新课讲授:

1、探究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

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拼图中总结规律,然后由小组讨论完成,或者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这个规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比如用量角器度量等等)。然后让一名学生到展台展示。这样比较形象直观。

探索出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后,要针对性质再进行强调,尤其是个别关键字。教育大全

2、探究三角形外角和定理。

这一部分我先让学生动手剪纸拼图发现规律(或者用量角器度量),然后动画展示一下,这样更直观形象,最后上升到理论上进行推理,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外角和定理。

本节课重点就是这两部分的内容,然后练习。我在设计练习时考虑由浅入深的原则:第一个练习题是有关内角和和外角和定理的比较简单的求角的度数的问题;第二个练习是一道综合运用题,在做这个题目是我考虑到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能力这一点,我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然后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们。

(三)小结

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可以是学习内容,也可以是学习态度上的等等,找几位同学谈谈。

总之,我这堂课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力争为争取新课程评价标准下的高效益,做一名成功的“三型”式初中数学课改实验教师。

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是两篇精读课文中的一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初次读这篇课文,我就被课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所含的深刻道理深深吸引,课文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比喻、深奥的说法、激荡起伏的情感,但是朴实、自然、亲切的行文,却给人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就像文章中父亲说的话一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感受情感、领悟生活哲理的好文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主掌握本课的生字,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2、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体会课文详略恰当地写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以上目标分两课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疏通文意,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抓住重点句,理解深刻含义,体会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本课我想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掌握字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深入理解父亲的话深刻含义,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法。

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交往的基础,学习怎样在交往中尊重他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交往中,由于不尊重对方,使交往受到了阻碍。比如,你打听道儿,叫人定“老头”或“老太太”,人定就不爱听,可能就会不理你,使你的目的不能达到,你也感到不痛快。应该如何尊重别人呢?我们今天学习新的一课《要尊重他人》。

(二)学文明理

读一遍课文,读后思考

1、张良为什么能得到黄石公的《太公兵法》?

2、芸芸本是个聪明的孩子,又有一技之长,期末评选好儿童,她为什么落选了?

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讨论后找代表在全班发言。

教师小结:张良是一个聪明有礼貌的孩子,他见老人的鞋掉桥下了,就主动捡起来,并给老人穿上,这是一种尊重长辈的表现,所以老人才把兵书给他。

芸芸虽是个聪明的孩子,又喜欢画画,但她骄傲自满,不愿意为同学服务,却争着要荣誉,所以大家都对她有意见。可见尊重不尊重别人,在交往中,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应该学习张良,对人有礼貌、尊重别人。

师:怎么尊重别人呢?

生:a、要真诚。b、对同学要讲信用。c、同学交往要讲究道德。d、关心他人。e、尊重他人人格。

当然,同学们还有其他多种答案,只要意见对,观点对,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如果答得不准确,教师要注意纠正。

(三)活动明理

短剧一:

表演后启发学生思考:美玲和小霞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

短剧二:

表演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1、小明和李文为什么闹了矛盾,不再是好朋友了?

2、小明做得对吗?应该怎么做?

教师小结:小明做得不对。李文学习遇到困难,小明应该帮助,应该关心对方的需要,不能只顾自己玩,不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3、总结全课

这课的学习和活动让大家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只有尊重他人才获得友谊。同学们在今后要注意克服自己在尊重他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与不同人交往时,学习怎样去尊重他们。

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1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落花生》的教学设想。

《落花生》是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比较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是两篇精读课文当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节,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思想也逐步的走向成熟。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知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上,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但是就这篇课文而言,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循循善诱,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架起学生学习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学会体会生活当中蕴含的哲理。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赏析文中重点字词,掌握本词的炼字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的导入设计为:出示有关花生的谜语,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问:花生有什么样的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播放花生生长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本文问题为“落花生”的原因。之后以作者笔名设疑,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篇课文。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听和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1.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几件事情?分别是什么?2.四件事情分配笔墨是同样的么?看看这四件事情分别在哪些段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带着问题去听和读,既提高了学生听和读的能力,又为理解本文作者想表明的道理做铺垫。

(那么又整体感知环节了解到本文着重描写的是议花生的部分,所以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议花生的段落。)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这两个问题设置,能够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并为下文体会做人的道理做铺垫。)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体会做花生一样的人,领悟做人的道理)

为了回扣导入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会继续追问学生:少年许地山是否理解了父亲所说的话呢?哪句话能体现出来呢?此时学生们是否理解许地山为何要起这样一个笔名了?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许地山起“落花生”笔名的缘由。

并纵览全文发现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完成本堂课的教学难点部分。

(四)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提问学生本堂课都有哪些收获,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试着以你周围的一种事物来说明一种道理。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直观简洁,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结构清晰。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人教版篇九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畅老师第一次执教后,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研讨,总体感觉到主导痕迹较重,学生更多的是完成教师的任务。课堂平铺直叙,学生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实,针对这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先独立自学教材:如何将一张正方形纸剪成一件衣服?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自学,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次执教后,教研组的教师感觉比第一次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了剪一件衣服的方法,并过渡到了剪一件“轴对称图形”作品的方法。但是,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是没能舍得“放开”,让“学生大胆去交流、讨论”没有做到实处;此外,学生动手操作过程当中,多数学生没有将思考与操作相结合,个别学生还出现了拖延时间现象,所以要求教师要把握时间、严格要求学生。

经过畅老师反复执教并修改,课堂结构变化明显,教学理念有所创新,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学习方式有所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畅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还在课前搜集了本课所需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课上,通过操作与观察,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这样将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经验,在教学中,畅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唤醒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关注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直观形象的确定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同时,也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太得当: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对折”正方形纸来判断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时间,没有让学生真正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就公示了答案,有点操之过急了。

通过这次评教评学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自我认知、提升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引领方向的角色,我们交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并不是知识本身。

说课稿人教版篇十

1、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居然”、“爱慕之心”。

2、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关键:透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突破重、难点。

教具:小黑板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

板书课题:落花生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状况,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1、认识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音。

3、本文主要资料及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深入理解课文资料

1、讲读父亲的话

(1)什么是“爱慕之心”,“之”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什么意思?

(2)、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3)、“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五、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决定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六、生活中有没有其它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它事物?

七、讲读“我”的话

1、什么叫只讲体面?

2、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八、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九、小结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落花生

谈花生——论花生(要……不要……)

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和他们亲近的人。虽然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但那些人究竟给了他(她)怎样的爱?这些爱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去珍惜和回报这些爱?这些恐怕是一年级学生从来也没有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和细心体会过的问题。

在描绘他们形象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表现生动的表情。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记忆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为今后的主题创作打下基础。对于人物表现这些课,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学会观察并表现人物的特征,不至于发现不了特征,使作品流于一般,从此对表现人物失去信心。

本课选自于浙美版第一册18课《画画亲近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人物的脸型、发型、五官等相貌特征,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2.技能目标: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人物的脸型、发型、五官等特征,初步进行人物的绘画练习。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表现最亲近的人,增进对最亲近的人的感情,学着用感恩的心面对自己的家人。从中认识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抓住人物特征,表现亲近的动作和表情。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形象感受,力求生动。

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很难要求他们像成人或高年级学生那样边看,边分析,边表现。虽然有照片作为参照,但他们创作时仍以记忆为主。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这一阶段学生观察物象及表现人物的特点,便于正确引导。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人物的表现还属于第一课,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学会观察并表现人物的特征,不至于发现不了特征,使作品流于一般,从此对表现人物失去信心。学生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于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学会了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也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画面。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把兴趣放在首位了。所以在学生画人物时,教师应更多关注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那种情感的交流,对于人体的比例等要素则不必过分苛求。“精确不等于真实。”心灵的“表现”,在于尽善尽美地“表现他的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最亲近的人的关心画进去。

1、课前谈话,帮助回忆;

2、尝试表现,观察评述;谈谈“破原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在表现人物脸型时,多半为圆型,所以今天我以学生的作品进行深入,结合照片找到脸型的区别,从原生态的学生作品,然后借助照片放大,发现脸型的凹凸,再到寻找自己家人脸型的变化,这一系列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从点”到面的基础。发现了许多脸型的变化,现在我们画的才是最爱你们的家人的脸型。

3、欣赏作品,激发创意;

4、学习技法,表现“亲人”;今天我与学生尝试的是一种新的材质卡美纸,他的特点为底色很漂亮,可以用橡皮擦出亮面,所以本课教学中对新材质的运用也是一个亮点。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6、课堂总结,研究拓展;

课虽然是结束了,但是我知道,我的思考并不能到此结束。一次公开课是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后的反思、总结更能让自己更快得成长起来。希望大家对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

感谢大家给予的这次锻炼的机会,也感谢我们的朱特,冯校长,师傅阿朱对我这次上课的帮助。谢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