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一
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我几乎是带着一种解脱的喜悦进入大学的,抛在身后的是十年寒窗,繁重学业,还有日日夜夜相伴几乎到腻烦的父母。在我自以为是的长大中他们是我迫不及待甩掉的壳,是我自以为了解的世界中需要摒的旧时代,我甚至拿到了《傅雷家书》准备指导一下他们的教育方法,却在读过之后深深懊悔那一段的时光。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在与傅聪意见不合激烈争吵后,他在信中这样说道:“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傅雷却能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沉的爱。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9—9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读书笔记。
仅供大家参考: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on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四、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那里。我们也应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训,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重点,明白自己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把握住方向的分寸。这样有助于我们成功。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看过全文,犹如跟傅雷老师对话一样,一个生动形像的傅雷展现在眼前,似乎傅雷就是我的父亲,在对我进行谆谆教导。对傅雷老师最深的印象,就是傅雷老师的爱子情深,管教有方。以前我曾经看过刘庸老师写的《肯定自己》,也是对儿子的告戒,从字里行间里面体现出了刘庸老师对儿子的疼爱。两本书表现的都是对儿子的疼爱以及管教的方法。而他们本质上却有不同的地方。《傅雷家书》告诉我们的是怎样把握自己的心态,怎样把自己的学业、事业发展完善,而《肯定自己》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开放的思想,以及独立的观念。
接触傅雷老师的《傅雷家书》我就体会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但又包含先进的思想。我很欣赏傅雷老师告诉儿子的学习方法,但我不是很喜欢傅老师对儿子情感的宣泄,与刘庸相比,傅雷明显得比较含蓄、保守。
我想,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努力学习,回报他们!
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二
从《颜氏家训》的再次出版,到《曾国藩家书的》重新印刷,再到《傅雷家书》6年的重印。作为一个曾经在教育行业奋斗过的人,我的心理还是很高兴的,老祖宗的传下来的好东西,我们都还没有丢,只是发现的稍稍有些晚,不过能被再次发掘出来,终究是好的。
《傅雷家书》的辞藻没有那么优美华丽,通篇读来都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平实的问候与关心。但是他却在这最平淡的问候里教会了我们:爱孩子,就要引导他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学会谦逊、学会面对挫折时勇往直前、学会在收获成功时懂得戒骄戒躁、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学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想强烈推荐一下本书,因为《傅雷家书》对当今社会的亲情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尽管我们自己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自己在父母眼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的青丝变白发。也许我们不一定会有傅聪和傅敏般那样出色,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学会体谅他们的不易,学会互相理解忍让。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等法国名家名作,尤其以《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但也许是时运不济吧,在xx之处因受到迫害和妻子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所以提起他还有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是个干什么的,至于市面上如今我们能见到的《傅雷家书》也是由他的次子傅聪先生在他逝世后选编出版的。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全是傅雷先生他性情中的文字。
从风云暗涌的年代里一个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关怀,到亦师亦友亦知己般的倾心交谈,再到以身作则的引导,这是一本字里行间都夹杂着淡淡甜蜜与忧思的书,更是那一个风云暗涌的年代最真实的写照。"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的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傅雷先生语,摘自《傅雷家书》)".傅雷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将这句话诠释了出来,只是遗憾他熬过了所有的苦难却还是没能躲过五十年前的那场政治烈火。但是就像在书的自序中楼适夷先生说的一样:"虽然我今天已再也看不见他们了,但在他们的后代中,以及更广的在xxx中受过锻炼的坚强奋发的青年中,我看见了他们。"。
第一次读《傅雷家书》还是在上高中,一位学长买了这本书,感觉不错借给我读。我羡慕,世上还有一种叫"家书"的东西,能把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以及精神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有一合乎胃口的文章和读物,好似一场美好的宿醉,如临一遭感觉上的掠夺。在那粗陋枯干的日子里,书中那个典雅的灵魂向我们启示,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
也许从未远离的缘故,我和父母之间没有过书信,在我寂寞迷茫最想和父母交流的年龄,家长是无暇的,和大多孩子一样,我们接受的是,只要不犯错,没有特殊情况,终不会与父母有深入交流的机会。
大人们的生活里只有生存、日常没有艺术和其它,他们对孩子的期待是健康、富足和正直,他们对家庭关系的要求是和睦,哪怕是彼此之间最寂静的和睦。
父辈们有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在权威与平等之间,权威永远占据上风。
偶尔,也会和父母分享一些生活里的照片,听他们唠叨谁家孩子如何上进,谁家孩子如何懂事之类的,这大概就是所谓沟通的全部。除此,没有更多的思想和心灵对接了,当然也没有抱怨。我知道,千千万万的父子母子之间,都如我们一样的沉默。
记得当时所有读过《傅雷家书》的"同仁"一致认同这是一本好书,要知道在叛逆的青春期,取得一个共识的不易,就可以想见该书的震撼力,那是如何评价都不为过的。
它拨动了无数敏锐的心弦,使千千万万读者为之感悟,为之动容,()为之一读再读,而每读必有收获。它的出现,让我们有着同感的小伙伴们眼前为之一亮:长大了,我们要做像傅雷夫妇一样的父母。
再次拜读《傅雷家书》,是闻听了它的再版,内容和装帧都"焕然了一新",新增了许多从未发表过的书信,傅雷全家各个时期的照片穿插其间。
玫瑰成片的花园,窗明几净洒满阳光、洋溢书香琴韵的客厅,雅致的格纹窗帘,挂满照片的背景墙,透出的是一家人自在的笑意和眼神里的相知相爱,那浓浓亲情可谓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
傅雷夫妇给孩子写信是有分工的:父亲重教育,母亲重生活。
傅雷先生在对博聪的家信中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他们是父子,更是朋友、知己、老师与学生。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聊),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说心里话,我更爱看母亲和儿子傅聪的通信,母亲喜欢写毛笔小楷,清秀的字体间偶还夹杂着英文,透着母亲的知书达理。母子间少了那些对艺术的探讨,更多的是一个母亲无法掩饰的思念和关心,对儿子一点一滴成就的骄傲。
傅雷先生说,将思想落实到文字上,也是梳理思想的过程。不妨我也梳理一下,这里,我不谈大家千篇一律的,只聊那些自认为非主流的,却也撩动我心柔软的观点和话语。
傅雷说得好: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源于这种"操心",才有了眼前的这本影响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傅雷家书》,它里面的每一篇章,跳动着天下所有父母都具备的`剖肝沥胆的热情和毫无保留的付出。我们读它,不断被其中的文字润泽、涨满,被破土而出的新鲜力量所感动。其实,这种"操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从古至今,所不同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20xx多年的封建进程中,父与子的关系状态是非常稳定的,封建的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家长制度,父子关系是训诫与遵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松动与改变是在20世纪初,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使民主、自由的观念开始为一些进步青年所接受,这种追求个体意识的思想直接冲击了家长制,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而言,以"孝"为核心的父子关系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家长对子女的人身支配还是对家产的支配管理,都决定了子女只能依附于家长。
真正进入现代意义的父子平等,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这个变化的背后,事实上反映的是从"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简单说"家本位"就是个人要服从家庭。"人本位"则相反,强调个人的利益和个体意识的独立。
独生子女时代的小家庭模式,使孩子在家里的地位开始提高。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有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需要,从而使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这在子女众多的传统大家庭里是无法做到的。
父母的角色也不单纯只是父母,他们要承担一部分原来属于兄弟姐妹的责任。这就要求父母放低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与子女保持了"平辈"的感觉。
过去,孩子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很狭窄,父母是孩子学习模仿甚至崇拜的对象,父母的权威无比高尚,家庭教育显得很有力度和见成效。
但信息网络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切。在孩子们眼中,电脑和网络不仅仅是学习工具,它还能将自己不愿让人知道的秘密记下来并加上密码,比日记本更私密;能让大千世界尽收眼底,能与四面八方的人尽情交谈。但这一切不需要父母太多的指导和参与。
"除了孩子要靠家长养活,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许多家长发出无奈地感叹。家庭中的民主与平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浓郁,这种变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渐进过程。父子两代人之间的交往开始转化,传统的沟通方式不再有效。
以前的那种单向的以父为主变为现在的父子双方互受影响已成趋势。值得提醒的是,这种变化或许正在矫枉过正,然而却也由不得我们,仅是希望,现代的人们有足够的清醒。
此刻,我们比以往更加怀念傅雷夫妇,他们的育子成效在那个时代是显而易见的,在今仍不过时,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这需一定的条件作保证,父母要学贯中西,儿女也要知书达理,彼此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庆幸,过了这么多年,《傅雷家书》依旧畅销,年龄相差如此悬殊的年轻一代,居然在这本书上与父辈的我们没有出现代沟,看来这本书快要成为留之后人的经典了。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讯工具的进化更是日新月异,一封最普通的书信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它曾经给与我们的点点滴滴,与亲人的感情沟通与朋友的思想慰藉,却是我们一辈子的温暖。
偶尔,我也会在收拾东西的时候,翻出一些老照片和尘封多年的书信,把它们打开来,呼吸一下新的空气,然后就再次封存它们,放在黑暗的书橱中。
时过境迁,再也不会有人提起笔,与我在红尘中,用墨香传递情谊了,这种方式早已成为了古老,可我依然怀念曾经那些独特而温暖的味道。
也许是经历过那个"书信"的年代,对《傅雷家书》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会比现代的年轻人略微深刻一些。
再读《家书》,我发现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和沈从文写给妻子的有一拼,轻言细语深情唠叨,几近于情书风格。几十年来,父母与孩子就这样以书信的形式温暖着、幸福着。
让我终不能释怀的是,这样的家书在966年嘎然而止。傅雷夫妇以最极端的形式走向最绝望的结局。是怎样的屈辱和孤寂,让生命就这样遗憾地划上了终止符。我深深的不解。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苟且,在当时是稀缺的,对他们来说更是不屑,深刻洞悉人情世故却孤傲自尊,决不妥协。
没有了工作,停发了稿酬,还能和妻子在自家小花园里种玫瑰、喝咖啡、抽烟斗、弹钢琴……临终不忘续交房租、给保姆留下生活费、给自己留出火葬费……与妻子朱梅馥一起安安静静的离开这个世界(将被褥铺在地板上,以免踢到凳子扰了邻居)。
他们努力过,至死都在坚持。想到的,做不到;做到的,改变不了。那是悲壮的事实,是命运。后来,曾有许多人震撼、感慨而反复追想,因为不愿蒙羞而苟活者有之,而将最后时刻规划得如此精细、负责,将最激愤决绝的壮举做到如此理性、从容者,实在不多。
受到打击、伤害、挫败,人会很自然地灰心、低落。然而,我还是想问,这些真的强悍到可以左右心的方向吗?为什么没有更多的智慧和方法,让他们的心变得安然,像山一样坚定、博大。他们可知,再强大再杰出的人都必须学会甘心,遵从命运。
人于世事往往存在两种状态:一是锐意进取,二是任其自然。一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快乐的。力求变化,即使最终改变不了什么,他的成就感在于追寻的过程。还有人,乐知天命也是快乐的,尽力而为,适时隐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也许不够积极,却也从容自在。就像那些文人,指点江山不在政坛,而在文字中纵论古今,江山在手,同样心怀天下地引领世人,予人源源不断的力量。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前些年,上海曾举行过一项名人评选,傅雷排第三,仅次于巴金和陈毅。可见,在人们心底,那伤、那痛那份敬佩与感动,还在。
我在想,如果历史改写,他们夫妇毅然在困境中挺了过来,这本《傅雷家书》还会进入我们的视野吗?即便人在书也在,想必读书的我们心境也会不同——少了几层怜君薄命的情怀。
一个人在逆境中,几多沉浮几多磨难,与命运抗争,也懂得与命运和解,相视一笑,前怨尽消,该有多么的美好!
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三
这个暑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叫《傅雷家书》,我被他给深深吸引到了。
这本书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在其留学波兰期间的往来家信。在这本书中,底下会有插叙当时的情况和背景来更好的辅助你来阅读,还会有一些插图,傅雷先生的英文也会有翻译,可以说是很细腻了。在此书中内容简单又有趣,还给我普及了许多在音乐和成长上的知识。在他们来往的信中最醒目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思念。文章好似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感情上的挫折,对音乐的困惑,傅雷先生的大病,对音乐的理解等等都使人感受其深。在其中,我觉得傅雷先生十分博学,他懂很多东西,也懂得把这些东西传给傅聪。例如会英文,懂音乐,有出国经验,人生的道理,而他也是一名的文学翻译家,他对傅聪不要求多才多艺,只希望他全心全意投入在音乐之中,希望在音乐上能有所深造,要到达一片领域的巅峰,是需要全心投入的。傅雷夫妇不仅关注傅聪的'音乐,更是关注他的人格,信中时时刻刻都会有父亲和母亲对他的警钟。在此书中后半部分基本为母亲写,因为父亲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但心中所挂还是傅聪。
《傅雷家书》写的都是看似日常的家常话,却是字中有真情,文中有真理,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方面帮助傅聪答疑解惑,也帮助傅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实体现了家书中“父亲如山,母亲如水”的形象,表达了中国传统家庭“严父慈母”的主题。
合上书本,情景在脑海中浮现,傅雷夫妇的那种思念,回味无穷。
读傅雷家书有感篇四
听我的语文老师说过《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在寒假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傅雷夫妇的`教育理念真的很棒,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父爱就是一本书,一本饱含生活哲理的书!(袁裕钧)。
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五
寒假时,我随手翻了一下《傅雷家书》,感觉应该是本比较纯朴、体贴、有家常味的书。
确实,傅雷在整本书和儿子的对话中,有时表达一下目送儿子远走他乡的不舍;有时给陷入爱河的儿子提一点建议和提醒;有时和儿子谈谈艺术及中国音乐的发展;有时期望儿子的凯旋归来……傅雷的信中无不体现着“对儿子的关心”和“教子有方”。他不光是父亲,他还是儿子亲密的朋友,严格的导师。
但在班级研讨大会之后,我又读了一遍这本书,却明显感到了这本书的细思极恐之处。全是相同的“作案方式”啊!
想想傅雷希望的是什么?是他的.儿子成为顶级的钢琴家?恐怕不止,他希望的是让他的儿子开辟中国音乐的新纪元。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对于儿子来说,这不就相当于强迫吗?傅雷眼中的音乐家仿佛有两个极端:要么是大师,要么就是放弃去教书吧。他的两个儿子就说明了这个观点,傅聪从小就被当成音乐家调养,傅敏想学小提琴都不行,两人的结果显而易见:傅聪成了大师,傅敏成了英语老师……(傅雷还批讨一个苏联钢琴家说不如去教书)还有傅雷爱的方式,他家暴过儿时的傅聪,却给长大后的傅聪无微不至的关爱,这可能是他弥补的方式,但为时已晚。他经常隔了七八天,又开始思念儿子,又开始灵魂拷问儿子为什么不写信——我已经想得头皮发麻了,有这样的父母我可会原地爆炸——这世界上有那么放不开子女的人吗?这怕不是溺爱吧,反正,我只能说这爱,令人窒息。
读傅雷家书有感篇六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
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与其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奔跑还不如在阴暗的隧道里奔跑,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从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怕别人把自己看穿、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每点每滴,因为我们很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拥有一个谁也闯不进来的地方。回想着自己从识字开始,到跌跌撞撞地步入大学,知识更是增长不少,即使自己的文笔多好,却吝啬得从不给父亲写一封信,小时候经常见面,大了就只靠这电话来沟通,几乎都不用写信,就连朋友都只是发发e-mail,很少抓笔写字。现在即使情感是多么地泛滥,最多就是在自己的日志了通通宣泄完了之后就把那篇刚刚写好的日志删除,在生活里很多时候都在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从不敢轻易地让别人把自己的所有都看透。是现代的世态炎凉比以前严重了吗?还是人的意识发展得太快,社会跟不上步伐?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
我们又何曾如此跟家里的长辈提及过这些问题?在学校的生活,父母不知道,也不想让父母知道,更别说恋爱。不否认,我们曾经都是乖乖孩子,也曾认认真真地听着妈妈的话,按照着父亲的指导去做事去学习,但是越长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时候总觉得父辈们都是老一代的思想,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或着遭到批评,或许也是我们太任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去做事,尽管每次都会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体鳞伤,但是不论我们是多么的任性,不论我们曾经是多么地伤害了父亲,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们,从不因我们的一时不懂事而丢弃我们,这种感情也叫父爱。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我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我们的心上,无论我们在外面生活得多累、多疲倦,总有那么一个港湾,让我们的发动机有着驱动的能量,这是家的力量,也是因为家里的那一根顶梁柱——父亲!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虽然我们没有家书,没有像傅雷那样知识渊博,是著名文艺评论家又是文学翻译家。我们的父亲很普通,但是我们拥有的父爱却是不能用这些社会上的名衔来衡量,每一个父亲都是他们孩子的力量支撑。
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七
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这就是《傅雷家书》。
傅雷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教育儿子待人要虚心,足以说明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这或许就是父爱的宏大。父亲的严厉并不代表他不慈祥,在出国留学的过程中,傅聪遇到许多挫折,但他正是因为有一个宏大的父亲,从而使他变的坚毅,英勇的战胜困难,因而获得志向的成果。
父爱是宏大的、无私的,只是父亲不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罢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怪只怪我们缺少一双发觉爱的眼睛。
进入初中,我接触到《傅雷家书》后,我对爸爸的爱又有深一层的理解,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教给他很多做人处世的方法,确立正确人生,引导他走向胜利,我更加珍惜父爱,懊悔当时埋怨爸爸。其实,并不是爸爸不爱我,而是我没有发觉,因为爸爸不会表达他的爱,但他在生活中对我所做的事都体现出他对我的爱,有哪个父亲会害了自己的孩子呢?他打了我就是让我记住:要用一颗宽容之心宽容他人,容纳他人,“多在自己身上找缺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不要因生活的小事而斤斤计较,这样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
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风度翩翩的少年,父母在我们身上花了多数心血,倾注了多少情与爱,交给我们多少为人处事的方法,帮助我们确立人生目标。
可怜天下父母心,檫亮你那颗光明的眼睛去发觉爱,不要失去后才懊悔,既然拥有就应当好好珍惜。能有今日的成就,都是父母激励、关切、爱的结果,所以,我们更要孝敬父母,有这美妙的一切就好好珍惜,努力来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篇八
记忆里,第一次读《傅雷家书》应该是在上学时,至于感受,也许只是感动于父爱的伟大,而今做教师和母亲多年,重新捧读本书后,掩卷沉思,如果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读书心得,我觉得应该套用曾经颇为流行的家教书目《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说成"好父亲胜过好学校",这本书中呈现的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更体现的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父亲对儿子胜过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轨迹。
傅雷先生不仅精通几种其他国家的语言,还饱读古今中外书籍,对美术、音乐等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正是他中西方合璧的渊博知识深深地浸润了傅聪,为他成为世界级音乐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这在书信中均一一体现:在信中,他无数次介绍自己观看中国戏曲的感受,同时也将西方演奏家访华的一些详细情况及评价传递给傅聪;他还将中西方绘画界的一些问题讲述给傅聪,除此之外,在多封信中均提到给儿子邮寄中文书籍,尤其是古典诗词类书籍,许多次与儿子共同探讨李白、杜甫、苏轼等诗歌创作的风格,这都体现了他对儿子文学艺术方面的高等教育,施教者何人?不是教师,不是学校,只是一位父亲。
古人云:"小事凭才,大事凭德",真正能够成名成家之人,不仅仅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顶尖级技能,还一定要具备多种令我们全人类肃然起敬的高贵品质,傅雷先生在信中便体现出对儿子个人修养方面的指导。傅雷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甚至多次提到一些做人的细节,如谦虚,对人对事要认真,学习音乐要执着,要有较强的意志力,对待老师要恭敬,生活要节俭,情感要控制好,注意西方特殊的礼节,要勇于接受真切的教训,要合理安排时间,珍视健康,遇事要冷静忌急躁,"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正确对待批评家的话。总之"人"的概念在傅雷心中,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他时时刻刻都在对儿子进行着做人的指导,大到对人类对世界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对金钱的观念。
读傅雷家书有感篇九
三(3)王秋婷《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和妻子写给儿子傅聪的信集,读《傅雷家书》有感800字。每一封家信都汇集了父母的心血和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作为钢琴家,傅聪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奔波,傅雷夫妇的信时时提醒着傅聪如何聪明地做人处世,引领孩子不断前行。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启发他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为国家、社会作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祖国作贡献,创造美好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己的生命。
傅雷还告诫傅聪,“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相契相抱”。只要我们心系祖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就一定能为自己和国家造福。
傅雷还常劝诫傅聪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这些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文革之后,傅聪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千里赶来,这是赤子之心的最好体现。一个人一生要面对许许多多难题。傅聪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是在傅雷的教导中获得的。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读傅雷家书有感篇十
我没有读完这本书,因为真的很难理解傅雷对儿子的爱,也许是因为心态不够冷静!感觉他们的爱就像502粘胶,让我觉得有点无法接受!我明白,作为一个父亲,我看不到他的孩子在外面努力学习的沮丧,但我不能接受父亲管理的一切,想要统治孩子世界的父亲的.爱太猖獗了!也许我仍然认为,作为一个父亲,只要他能在关键时刻引导他的孩子,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方向。
鉴于此,我认为一个模范父亲应该是这样的:
1.了解孩子的方式不是完整地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而是留出很大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发挥;相反,在适当的时候平静地说出你的观点,但不要太在意!
2.努力为孩子创造自己想要的条件,特别是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释放自己的兴趣爱好。
3.简单来说,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不要什么都做,但是在该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