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袁隆平传读后感(通用9篇)

袁隆平传读后感(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5:27:06
袁隆平传读后感(通用9篇)
时间:2023-12-05 05:27:06     小编:字海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粮食对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袁隆平:东方“稻神”》这本书,里面介绍的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锋事迹。

袁爷爷从小就爱思考、爱问问题。有一次,他在饭桌前问爸爸:“中国有这么多土地,为什么还有人挨饿?中国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还会受欺负?”爸爸告诉他:“是啊,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也许将来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袁爷爷考进农学院后,一直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袁爷爷被分配到一个偏远地方当老师,他想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经过一年的科研试验,却失败了。袁爷爷把学生叫到试验田,给大家讲述失败的经验教训。

1969年,袁爷爷去到云南省进行水稻试验,期间遭遇地震,袁爷爷就和他的学生在稻田旁搭个棚子下田干活。凭着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技术终于在1972年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且在1976年推广到全国。

袁爷爷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袁爷爷曾经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我看完袁爷爷的故事,深受震撼。面对成功,不迷失自我;面对失败,不自暴自弃。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颗好种子!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一本书——《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我被里面的故事深深打动,所以很想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与众不同的求学生涯,斗志昂扬的探索时期,踏上育种新旅程,功成名就以后,别样的印象和永不停歇的脚步。

我最喜欢第三章,这一章讲述了袁隆平在试验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如五一八毁禾案、天气因素等。但无论多大的困难,都没能阻止袁隆平前进的脚步。1968年,袁隆平跟他的助手们去了海南,那儿条件落后,住着茅屋,还有无数老鼠、蚊子来折磨他们,但这些外在条件对于有着坚定意志的科学家来说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终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下,发现了一种雄性不育株:“野败”。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体会到袁隆平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电闪雷鸣,袁隆平都必须照看好稻苗;无论实验成功与否,袁隆平始终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正是因为有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学习袁隆平爷爷身上那股迎难而上、勤奋踏实的精神,在自己的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行!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三

袁隆平爷爷他曾经做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经历了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洒满全世界,一位老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个童真的梦想,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卫者!致敬!缅怀!

在暑假我读了袁隆平传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1930年9月7日,袁隆平降临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在年少时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下定决心长大后学习农业技术,并在1949年如愿以偿开始农业学习。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几十年就做这一件事。他对年轻朋友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穷无尽的,要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一直存在着饥饿的威胁。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很希望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对种子进行改良,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偶然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稻得到启示的。这株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透露出了大自然的神奇秘密——水稻也可能通过杂交提高产量。从发现这个秘密,到弄清这个秘密的内部规律,再到利用这个大自然的内部规律造福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杂交水稻的研究刚刚起步,就遇到了--的暴风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左”的路线干扰,有人毁禾事件,还有南繁育种时的地震灾害。这些天灾人祸,有时到了“苗毁人亡”的地步,但都没有动摇袁隆平誓把杂交水稻搞成功的决心。

杂交水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袁隆平和他的同事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克服了这些困难,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现在,杂交水稻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且走向了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里,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素质、年纪轻轻的研究队伍正在成长,这都让袁隆平感到欣慰。

他是田畔。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希望、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穗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四

“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当我在《袁隆平》这本书读到这句话时,伤佛一缕阳光直射进我的房间里,不仅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我的心田,感到温暖又明亮。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确是困难重重,他的研究被学术权威反对过,试验田被恶意毁过,多次遭遇减产、绝收。但他意志坚定、勇于创新,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穿梭在稻田和实验室,反复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几十亿人吃饱饭,不再饿肚子。

袁隆平爷爷一辈子躬耕田野,苦心钻研,始终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我被他这种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精神所震撼。它好像就是一盏明灯点亮了我心中的某个角落,我好喜欢这种感觉,有一种与老朋友重逢那样的兴奋。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两年前,我非常羡慕哥哥和小棋友们去全国各地参加国际象棋,也决定要学习国际象棋。一开始,我斗志昂扬,大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架势,每天认真做战术题、下棋。可好景不长,随着难度的增大,越来越繁琐的开局让我绞尽脑汁时,我开始退缩了,觉得国际象棋太难太枯燥了,不管爸爸妈妈如何劝说,我都坚持己见,放弃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要是坚持继续学下去该多好,不仅提高了专注力,还锻炼了思维。将来还可能为学校争光,为祖国增光。

今后,我一定要做一颗好种子,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我都要把根深深扎进大地,不断汲取营养。不惧挫折,不畏艰辛,只为长成参天大树,为祖国母亲遮风挡雨!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五

5月22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天内双星陨落,举国同悲。早上看到朋友圈关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过多久,就在网上看到有人辟谣的消息,让我心情平静了一会,可是下午13时07分,在央视新闻网上看到袁隆平逝世的消息,记住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送别袁老!原本还报有一丝对袁老平安的希望被打破,我对袁老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的消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许多市民前往长沙悼念。我们学院也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为袁老默哀,以此来表达我们对“杂交水稻之父”的尊重。女儿的学校的班主任推荐让他们购买《袁隆平传》这本书,于是,我都在京东商城购买一本,与女儿一起阅读。

全书共分十章,简介了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家外籍院士。作者以大量的一手采访资料,水稻种植史料和杂交水稻知识为铺垫,突出反映了袁隆平的超人魄力、求是精神、创新方法、人生哲理和高尚情操。本书带我们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了解大师独特的成长经历,体味理性的阳光和科研的韵律,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真情。

我是一名70后,出长在偏僻贫穷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通往城市的交通要道就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公路,父母以种地维持生计。小时候,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辛苦生活。我家在没有种植杂交水稻之前,每年到4月份就基本没有大米了,那真叫五荒六月。由于我家有五姊妹,我排行最小,从小都被父母疼爱。我仍清楚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要磨玉米面,以准备第二天的口粮,我们几姊妹轮流推磨,每晚要推上两升子的玉米才能睡觉。第二天母亲就会用一小半升大米掺和着玉米做饭,在甑口里留着一点白米饭给我,可这点白米饭常常成为了姐姐们羡慕我的理由。她们要是舀上一点,就会被父母骂他们不懂事。小时候,吃完了玉米就吃洋玉饭,吃多了洋玉饭就会出现胃反潮的'现象,难受极了。

到了____年,我们家才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刚开始时,父亲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植了3亩地,作为试验田,第一年收成不错,产量比当时红米高,父亲尝到了甜头,第二年才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当时的品种叫做“64号杂交水稻”,我们家这年粮食产量大丰收,才开始吃上香香喷喷的大米饭。现在回想起当初饿饭的日子,仍历历在目。我常用来教育我的女儿,希望他们珍惜粮食,体会农民种粮的不易。每逢农忙时节,我都会带上妻女到农村老家去体验农耕生活,培养小孩子的劳动观念。

本书中袁隆平对工作、事业的坚韧而执着的追求,是我所敬佩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的困难,有过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

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此书很值得一读。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六

他说,不能再让中国人饿肚子。

他说,我们要摆脱饥饿的日子。

他,是书本上我们敬仰和佩服的偶像;他,是千户万户中华儿女的成长力量,他就是中国伟大人物——袁隆平,袁爷爷一生致力于研究水稻,一片片良田,一亩亩收获的种子,是爷爷一辈子的心血。

在书中写道:粮食限量供应,肉类食品更是少见,学校食堂在米饭里加了苏打,经过两次蒸煮,米饭的体积增大了,刚吃完饭会感到肚子被撑饱了,可是很容易就消化了。袁爷爷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哀痛也是无奈,是决心奉献也是信心满满,他知道,饿着肚子是什么感觉,他也知道,未来的生活中,只有靠中国人自己,才能真的救国救民,所以,他刻苦钻研,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将中国的国土情况结合起来,在中国土地上,努力开拓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天地,最终研究出了震惊世界的杂交水稻。

从我记事以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教育我,不可以浪费粮食,吃饭的时候不能剩饭,因为只有自己真的经历过贫穷的日子,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感觉,才能真的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伟大人物的一生都是在奉献的,将自己的生活奉献给事业,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国家。杂交水稻的问世,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我们再也没有粮食紧缺,再也不用担心没有饭吃,那种黑暗的日子过去了,迎接而来的是一片光明。没有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但却一直享受着前人赠予我们的美好生活,我想,我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因为我不能替先辈们忘却黑暗。

袁隆平爷爷的一生是光明的,他用自己的力量去照亮了中国的大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在不久前,与世长辞,留给我们的是稻香与丰收,带走的是我们的牵挂与惦念,我想我会一直记得,我们中国的稻米,是一位敬爱的爷爷用一生的心血研究出来的。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七

暑假里我读了《袁隆平》这本书,我才知道袁隆平爷爷是一位科学家。

袁隆平爷爷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用六十年的时间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被称为东方“稻神”。当他是青年教师时,他具有挑战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年过八旬,名满天下时,他依然淡泊名利,在田野里苦心钻研。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这本书我很喜欢,有篇文章的题目叫《试验遇到了阻碍》讲述的是:有一次袁隆平爷爷在试验园边的空地上摆放着十几个钵盆。有个年轻人经常出现在那里,只要桶里没水了,他就会去打水。他叫尹华奇,后面开始给老师当助手了。这样的情况下引起了李必湖的注意,随后袁隆平就有了两个小助手。第二天早晨,袁隆平爷爷来到试验园的时候,结果有一件事让他大吃一惊,原来他种的禾苗不见了,一点不剩。当袁隆平爷爷找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那些禾苗在井底下,而且非常深。后来捞出来了一些,但已经全部沤烂掉了,但是他依然没放弃实验。古人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不知道农民伯伯种庄稼的辛苦!

更不知道一日三餐所吃的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我曾听老一辈的人讲述过以前种植稻谷,亩产都不高。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头来还是吃不饱肚子!袁隆平他不怕苦,不怕累,因为他知道我们中国最缺的是粮食,所以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在解决粮食这个问题上。他成功了,他解决了中国的粮食,也解决了世界的粮食难题,他不愧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一光荣的称号!

袁隆平爷爷,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您!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梦想的意境不一。有的人的梦想朴实简单;有的人的梦想浪漫飘逸;有的人梦想丰富多彩;有的人的梦想,是把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连在一起。他们大气磅礴的圆梦历程总是引起中国和世界的关注,而袁隆平爷爷就是拥有这种梦想的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杂交水稻专家。

翻开《梦圆大地:袁隆平传》,我一步步走近袁隆平爷爷。从书中,我知道了袁隆平爷爷是驰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有两大梦想:“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他那坚定的信念和永不止息的创新活力。

20世纪60年代初年,袁隆平爷爷提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1973年,以袁隆平爷爷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1986年他提出了“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观念,经过整整六年的艰难公关,袁隆平爷爷与研究人员成功的突破了的关键技术,并获得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7年袁隆平爷爷在国际“超级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袁隆平爷爷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大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的基础,瞧瞧,多么触不可及的数字啊!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他心怀天下的情怀。

如果你想问我究竟要说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袁隆平爷爷为了人类摆脱饥荒做出巨大贡献,他在高产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帮助亚非大部分地区缓解了饥饿和贫困。也就是说,袁隆平爷爷是我们共同的民族英雄。

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词句中,有一段“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中美丽的夏天,把我们带到了秋日丰收的憧憬中。如今,袁隆平爷爷和无数科技人员追逐超级稻亩产新目标的影响。正在万里田畴中化为浪漫清波,这在外国专家眼中形成的是“ricewaterfull”的美景,如果古人们能看到,定会写出更加迷人美丽的诗词!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淡泊于名利,真实自我的情怀。

看完书的我也懂了什么叫袁隆平精神,很简单,就是朴实厚道、务实求真,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我同时也在想,我无法向袁隆平爷爷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那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吃饭不挑食,又比如在学习上不怕困难与失败,并脚踏实地往前走。也许往日没有,那便从今天开始吧!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无价。他把自己,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一介农夫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这一个民族崛起最古老的密码。

或许是上帝见识到他的才华,邀请他到天堂,让他展示一番,又或许上帝见了他的才华,想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占为己有,便不将他归还于我们。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九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还说过:“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借着暑假的机会,我阅读了《袁隆平的故事》这本书!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主人公袁隆平从小就有两个梦,一是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二是河禾下乘凉梦。可惜袁隆平爷爷逝世于2021年5月22日,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是时代的先锋,是国家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也是每一个青少年的人生榜样。他平凡而普通,但是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胸襟。袁隆平爷爷是当之无愧的东方“稻神”。

从这本中让我体会到袁隆平爷爷的辛苦,袁隆平爷爷每天都深入稻田研究水稻。一开始一亩只产700多斤稻米,这样算下去,一年只能养活一半的人口。袁隆平爷爷每天研究,创造了一亩能达到2千斤左右的稻米,彻底解决了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有一次我在吃饭的时候,剩了好多饭粒。妈妈就说:“不可以剩米粒哟,快点吃。”可我已经饱了,就说:“倒了吧。”然后妈妈就把米饭倒了。袁隆平爷爷那么辛苦地种粮食,而我却在这浪费,我后悔至极。

还有一次,我在吃饭的时候又剩了不少饭,这时我想到了袁隆平爷爷,我想到了一个词语“浪费可耻”,就这样我把饭吃完了。

袁隆平爷爷不但解决了中国吃饭的问题,也解决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爷爷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