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袁隆平传读后感大全(22篇)

袁隆平传读后感大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4 10:14:50
袁隆平传读后感大全(22篇)
时间:2024-08-04 10:14:50     小编:FS文字使者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我们关注书中的细节,捕捉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在这些读后感范文中,或许能让你看到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帮助你拓宽思维的边界。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一

他说,不能再让中国人饿肚子。

他说,我们要摆脱饥饿的日子。

他,是书本上我们敬仰和佩服的偶像;他,是千户万户中华儿女的成长力量,他就是中国伟大人物——袁隆平,袁爷爷一生致力于研究水稻,一片片良田,一亩亩收获的种子,是爷爷一辈子的心血。

在书中写道:粮食限量供应,肉类食品更是少见,学校食堂在米饭里加了苏打,经过两次蒸煮,米饭的体积增大了,刚吃完饭会感到肚子被撑饱了,可是很容易就消化了。袁爷爷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哀痛也是无奈,是决心奉献也是信心满满,他知道,饿着肚子是什么感觉,他也知道,未来的生活中,只有靠中国人自己,才能真的救国救民,所以,他刻苦钻研,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将中国的国土情况结合起来,在中国土地上,努力开拓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天地,最终研究出了震惊世界的杂交水稻。

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我们再也没有粮食紧缺,再也不用担心没有饭吃,那种黑暗的日子过去了,迎接而来的是一片光明。没有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但却一直享受着前人赠予我们的美好生活,我想,我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因为我不能替先辈们忘却黑暗。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二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文档为doc格式。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三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享年91岁!这真是一个让人震惊又让人难过的消息,我不禁又拿起《袁隆平》这本书反复阅读,多么想把袁隆平爷爷永远留在心里。

袁隆平爷爷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一生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梦想,他锲而不舍,带领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试验田里刻苦钻研,不怕苦不怕累,不断攻克难关,不断实现突破跨越。在他最热爱的田地里终于种出了产量比原来翻很多番的亩产1100公斤超级杂交水稻。他让14亿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能吃饱饭,远离了饥饿。

袁隆平爷爷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这样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他用奋斗、奉献的一生为这句话做了精彩的诠释,他自己就是一粒健康、伟大的种子,一粒生命力蓬勃的种子,浇灌一生,长成了科研领域的参天大树,创造出了杂交水稻事业的蓬勃景象,让中国人牢牢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要做一粒怎么样的种子呢?我想:种子总是埋在黑暗潮湿的泥土中,想要生长,就必须立下志向,积蓄足够的能量才能破土而出,生根发芽。我要做一粒奋斗向上的种子,不怕困难,练就过硬本领,结出丰硕的果实。

袁隆平爷爷一生遇到过太多的困难、太多的失败,可是他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八九十岁高龄还在田埂上研究杂交水稻。那么我呢,遇到挫折、困难,难道就要放弃、退缩吗?我突然明白了,没有一粒种子是不经历一番风雨就能茁壮成长的。在袁隆平爷爷精神的激励下,我不断鼓励自己要迎难而上,在篮球体能训练很累时不再偷懒,学会挑战自己,追求更快更好,我的体能越来越好了;在乐器双排键弹奏时遇到比较复杂自己又不熟练的乐曲时,不再半途而废,而学会了坚持练习;在实践探究中,我不再因为操作麻烦而作弊,学会认真思考,学会小组合作,努力寻找解决方法,我的思维越来越开阔了。

虽然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但他永远在我们身边,激励着我努力拼搏,积极向上,激励着我们今天“要做一粒好种子”,明天成为祖国的参天大树。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四

作者陈启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三次面对面采访袁老本人,四易其稿。最终写下了这部几十万字的《袁隆平的世界》。

书中从袁老的诞生一直写到了2016年末,可见书中内容跨度之长,体量之大,但作者却仍旧感叹:此书仍不足以承载袁隆平的世界。但作为普通的读者看完全书,却觉得此书足以让人们了解一个“杂交水稻之父”名气之外全面立体、血肉丰满的袁隆平了。

01少年遇战火。

袁老1929年出生于协和医院,单从出生就能看出其家境不错,父亲袁兴烈大学毕业做过校长和督学,后来供职于铁路局,母亲高中毕业,曾经也当过老师。用现在的话来说,算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了。

可惜对于袁老来说,好日子刚开始便结束了,出生两年后开始的抗日战争,让袁家也开始了在北京、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四处奔波的生活。辗转奔波还在其次,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来说,除了挨饿以外,更难以接受的是路上亲眼见到战争的种种残酷。

面对各种血肉横飞的场景,不仅是小孩,连大人也难以承受,就像书中提到袁隆平对那段经历的回忆:“连一向沉着而坚强父亲也曾发出悲怆、绝望的叹息:今天全家人还躲在一起,不知明天将怎样。”

好在袁隆平一家人都平安地度过了那段岁月,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

02青年遇饥荒。

儿时经历战火已经算是不小的苦难了,可是不曾想到了青年时期,又遇上了三年大饥荒时期,正值青壮年的袁隆平不仅自己饿到“有气无力地歪在床头......连拂去蛛网的力气也没有了。”还“至少亲眼看到五个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那一代人对于饥饿都有深刻的记忆。

多年以后,当作者采访时问到:在同样的杂交水稻研究路线上,为什么相比技术更好的日本,中国最后能突破的根本原因时,袁老下意识地顿了一下:可能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像我们那样挨过饿吧。

不仅仅是袁老,和袁老同时代的人,那些经历过战乱,经历过大饥荒的前辈;他们都把那种深刻的记忆转化成了动力,才能在各种困难面前依旧保持“一定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让国人挨饿”的信念下努力攻关。

03长年遇争议。

可就是这样一位为粮食安全奉献一生的老人,在其成名后并不安静,时不时会受到闲言碎语的攻击,讲的最多的无非也就是抨击袁老名不副实,抢了很多人的所谓的功劳和名气。

甚至还有人利用安徽在2014年一次杂交水稻因天灾的绝收,发文引导舆论来攻击袁老,差点让他成了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

只是袁老并却不在意这些,甚至从不出来澄清,只是在自己的科研世界里用心尽力。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五

他说,不能再让中国人饿肚子。

他说,我们要摆脱饥饿的日子。

他,是书本上我们敬仰和佩服的偶像;他,是千户万户中华儿女的成长力量,他就是中国伟大人物——袁隆平,袁爷爷一生致力于研究水稻,一片片良田,一亩亩收获的种子,是爷爷一辈子的心血。

在书中写道:粮食限量供应,肉类食品更是少见,学校食堂在米饭里加了苏打,经过两次蒸煮,米饭的体积增大了,刚吃完饭会感到肚子被撑饱了,可是很容易就消化了。袁爷爷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哀痛也是无奈,是决心奉献也是信心满满,他知道,饿着肚子是什么感觉,他也知道,未来的生活中,只有靠中国人自己,才能真的救国救民,所以,他刻苦钻研,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将中国的国土情况结合起来,在中国土地上,努力开拓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天地,最终研究出了震惊世界的杂交水稻。

从我记事以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教育我,不可以浪费粮食,吃饭的时候不能剩饭,因为只有自己真的经历过贫穷的日子,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感觉,才能真的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伟大人物的一生都是在奉献的,将自己的生活奉献给事业,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国家。杂交水稻的问世,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我们再也没有粮食紧缺,再也不用担心没有饭吃,那种黑暗的日子过去了,迎接而来的是一片光明。没有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但却一直享受着前人赠予我们的美好生活,我想,我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因为我不能替先辈们忘却黑暗。

袁隆平爷爷的一生是光明的,他用自己的力量去照亮了中国的大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在不久前,与世长辞,留给我们的是稻香与丰收,带走的是我们的牵挂与惦念,我想我会一直记得,我们中国的稻米,是一位敬爱的爷爷用一生的心血研究出来的。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六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文档为doc格式。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七

20xx年9月7日,是袁隆平90岁阳历生日。他在家中许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去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2092.6斤的成绩。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无尽的家国情怀,我们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星光不负赶路人,功夫不负有心人。袁老的禾下乘凉梦终会实现的。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八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或许你会说这是很普通的田间场景,但这是袁隆平爷爷一生的梦想,袁隆平爷爷不辞辛劳的种出了杂交水稻,创作了一个神话,将沙漠里种水稻这种幻想也变成了现实,他用几十年来种杂交水稻,将杂交水稻带出了国门,人又有多少个几十年,而袁隆平爷爷将一生都贡献在了杂交水稻上,是多么伟大啊!

袁隆平爷爷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是啊,我们书里也学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袁隆平爷爷一生都将自己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了大地上,曾经有人是这么形容袁隆平爷爷的:人间起伏九十载,而今驾鹤不复返。不言神农何功绩,稻浪依旧人心存。多么贴切的形容啊,袁隆平爷爷养活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他不仅造福了我们十几亿的中国人,也造福了全世界几十亿的人口。

袁隆平爷爷不畏艰险、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让我十分敬佩,但是最让我敬佩的还是袁隆平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袁隆平遇到过不少困难:他受到了舆乐的压力,甚至有人砸掉了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阻止袁隆平的研究,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打击后,袁隆平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激动吗?怎么会不激动呢,杂交水稻研究出来了,全世界的人们都不会再饿肚子了,怎么可能不激动。

袁隆平的执着与坚韧让我想到了现实中的一件事,记得那一次,我们全家人一起去爬山,不知道爬了多久,我气喘吁吁,手脚酸痛,额头上全部都是汗,腿就像灌了铁似的,酸的抬不起来,抬头一望,连山顶都没有看到,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完全没有当初的活力了,我不停的抱怨着:“哎呀,好累呀,什么时候走完啊!”恍惚间我想到了袁隆平在40度高温下寻找杂交水稻的身影,是啊,40度的高温他还是那么的执着,坚持不懈地寻找着杂交水稻,既然他可以坚持住,那么我也可以,于是我调整了呼吸,打开水喝了几口。就继续爬山了。爬了好久好久,我终于到了山顶,我不由得欣赏起来,天空呈蔚蓝色,一大片一大片的云朵在上面奔跑着,低的仿佛要压下来似的,几只大雁从远处飞来,蜻蜓与蝴蝶嬉戏着,草坪上的花朵散发出芬芳幽雅的清香,为人扫清了所有的疲惫。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感叹着:“我这也算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吧……”

回想书的内容,这本书很长,内容很多也很全,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袁伟大在哪里,知道了他一生都在经历些什么,并且感受到了科研之苦,研究科学最避免不了的就是流言蜚语,想想吧,你不仅要攻克科学上的难题,还要忍着谩骂和舆论压力,可以想象袁当时是多么的辛苦。

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要学习袁隆平爷爷那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哪怕他去世了,但是他也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里!

读了《袁隆平自传》,我打心底敬佩这位坚持不懈投身于研究杂交水稻的爷爷,但哪怕他名声越来越大,他也没有居功自傲,还是大方的分享了杂交水稻的种子,《袁隆平传》告诉了我们:只要持之以恒,不放弃,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九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还说过:“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借着暑假的机会,我阅读了《袁隆平的故事》这本书!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主人公袁隆平从小就有两个梦,一是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二是河禾下乘凉梦。可惜袁隆平爷爷逝世于2021年5月22日,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是时代的先锋,是国家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也是每一个青少年的人生榜样。他平凡而普通,但是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胸襟。袁隆平爷爷是当之无愧的东方“稻神”。

从这本中让我体会到袁隆平爷爷的辛苦,袁隆平爷爷每天都深入稻田研究水稻。一开始一亩只产700多斤稻米,这样算下去,一年只能养活一半的人口。袁隆平爷爷每天研究,创造了一亩能达到2千斤左右的稻米,彻底解决了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有一次我在吃饭的时候,剩了好多饭粒。妈妈就说:“不可以剩米粒哟,快点吃。”可我已经饱了,就说:“倒了吧。”然后妈妈就把米饭倒了。袁隆平爷爷那么辛苦地种粮食,而我却在这浪费,我后悔至极。

还有一次,我在吃饭的时候又剩了不少饭,这时我想到了袁隆平爷爷,我想到了一个词语“浪费可耻”,就这样我把饭吃完了。

袁隆平爷爷不但解决了中国吃饭的问题,也解决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爷爷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

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802.9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评语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问一号已经着陆火星,祝融号已经开始巡视火星。天宫一号飞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创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将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延续,将在每一位自强国人的奋斗中实现。

国士无双,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无数湖南人,亿万中国人纷纷深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微高度赞誉。荣誉无数,难抵亿万民众的口碑,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处。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一

1936年,年仅6岁的小袁隆平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园艺场,那里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美不胜收,令他流连忘返。

在竹篱笆外放眼一望,星星点点的嫩粉、橙黄点缀在一片苍翠之间,让人迫不及待要进入一探究竟。

跑累了,小袁隆平伫足田埂上,抬头望去,正瞧见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从藤架上垂挂下来,仿佛一盏盏水晶灯。“在夜里,它们估计会闪闪发光呢!”想着,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串葡萄,把鼻子凑近嗅了嗅,一股淡淡的果香环绕鼻尖,沁人心脾。他忍不住摘下一颗,剥下紫色外衣,嫩绿色的果肉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滑入口里,酸甜可口的果肉游荡唇齿之间。

在小袁隆平眼中,这一切都新奇极了。没一会儿,他的目光便被不远处的一簇簇花朵吸引。他蹲在花坛旁,目不转睛地盯着,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蜜蜂一直停在花朵上面呢?为什么花朵不会因此感到生气呢?为什么蜜蜂们。

幸好,那只蜜蜂仿佛有了灵性一般,嗡嗡地飞走了。同学们跑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他这才晃过神来。环顾四周,大伙儿正玩得不亦乐乎。

他探出小脑袋,继续研究花朵。咦,这一丛是什么?用手轻轻一碰这圆圆的东西,这个圆东西立马就爆炸开来。小袁隆平忙拾起散落在地上的一颗颗小小的黑籽,左思右想,终于得出了结论:这就是植物的种子吧!

此时此刻,小袁隆平的心里萌生出了一种奇特的想法:大自然真是一个神奇的宝库,我们和它还是好朋友呢!他爱上了大自然的种子,而这颗种子,与此同时也永远地埋在了他的心里,萌发出了学农之梦。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二

暑假里我读了《袁隆平》这本书,我才知道袁隆平爷爷是一位科学家。

袁隆平爷爷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用六十年的时间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被称为东方“稻神”。当他是青年教师时,他具有挑战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年过八旬,名满天下时,他依然淡泊名利,在田野里苦心钻研。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这本书我很喜欢,有篇文章的题目叫《试验遇到了阻碍》讲述的是:有一次袁隆平爷爷在试验园边的空地上摆放着十几个钵盆。有个年轻人经常出现在那里,只要桶里没水了,他就会去打水。他叫尹华奇,后面开始给老师当助手了。这样的情况下引起了李必湖的注意,随后袁隆平就有了两个小助手。第二天早晨,袁隆平爷爷来到试验园的时候,结果有一件事让他大吃一惊,原来他种的禾苗不见了,一点不剩。当袁隆平爷爷找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那些禾苗在井底下,而且非常深。后来捞出来了一些,但已经全部沤烂掉了,但是他依然没放弃实验。古人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不知道农民伯伯种庄稼的辛苦!

更不知道一日三餐所吃的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我曾听老一辈的人讲述过以前种植稻谷,亩产都不高。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头来还是吃不饱肚子!袁隆平他不怕苦,不怕累,因为他知道我们中国最缺的是粮食,所以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在解决粮食这个问题上。他成功了,他解决了中国的粮食,也解决了世界的粮食难题,他不愧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一光荣的称号!

袁隆平爷爷,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您!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三

今年的暑期我读了很多书,但让我看完有很多思考的一本书是《袁隆平传》。袁隆平爷爷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也被很多农民伯伯尊称为米菩萨。为了让人民不再饥饿,他废寝忘食、日晒雨淋的在稻田里辛勤的进行耕耘实验。他用自己的机智和汗水为人们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餐饮问题。

袁隆平爷爷很伟大,对人类粮食的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现在很多人却不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粮食。近年来,解决温饱已不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可餐饮浪费现象依然触目惊心,令人痛心!餐桌浪费率高达11%,据测算,-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总量。最近吃播短视频的兴起,造就了一批以吃为业的“大胃王”,主播们吃下常人无法吃下的食量,为了点击量,为了出名,无下限,并通过剪辑,卡点等手段掩盖边吃边吐的假象,浪费的粮食可想而知,不仅仅是自己浪费,更重要的是舆论导向,错误的引导人们的价值观,超量吃播的舆论导向有悖于“节约粮食”的指示精神,对于减少餐饮食物浪费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不仅播主们在吃多少要有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杜绝浪费,才能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氛围。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我给自己及家人制定了一套杜绝浪费粮食小妙招:有计划地采购蔬菜水果,按照购物清单采购。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浪费一粒米。跟随家人去餐馆就餐时,按人员适量点菜,不浪费,如有剩余打包带回家。留意冰箱存放了哪些食物,不要等到过期才被发现。记录每周扔掉的食品,可以帮助减少浪费,总结出过度购买的惯性模式并允以改正陋习。

我们不要让袁隆平爷爷伤心,不要让那些增产的粮食白白流失,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光盘行动不要只是一句口号,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四

袁隆平爷爷他曾经做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经历了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洒满全世界,一位老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个童真的梦想,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卫者!致敬!缅怀!

在暑假我读了袁隆平传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1930年9月7日,袁隆平降临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在年少时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下定决心长大后学习农业技术,并在1949年如愿以偿开始农业学习。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几十年就做这一件事。他对年轻朋友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穷无尽的,要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一直存在着饥饿的威胁。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很希望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对种子进行改良,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偶然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稻得到启示的。这株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透露出了大自然的神奇秘密——水稻也可能通过杂交提高产量。从发现这个秘密,到弄清这个秘密的内部规律,再到利用这个大自然的内部规律造福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杂交水稻的研究刚刚起步,就遇到了--的暴风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左”的路线干扰,有人毁禾事件,还有南繁育种时的地震灾害。这些天灾人祸,有时到了“苗毁人亡”的地步,但都没有动摇袁隆平誓把杂交水稻搞成功的决心。

杂交水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袁隆平和他的同事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克服了这些困难,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现在,杂交水稻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且走向了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里,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素质、年纪轻轻的研究队伍正在成长,这都让袁隆平感到欣慰。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五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粮食对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袁隆平:东方“稻神”》这本书,里面介绍的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锋事迹。

袁爷爷从小就爱思考、爱问问题。有一次,他在饭桌前问爸爸:“中国有这么多土地,为什么还有人挨饿?中国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还会受欺负?”爸爸告诉他:“是啊,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也许将来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袁爷爷考进农学院后,一直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袁爷爷被分配到一个偏远地方当老师,他想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经过一年的科研试验,却失败了。袁爷爷把学生叫到试验田,给大家讲述失败的经验教训。

1969年,袁爷爷去到云南省进行水稻试验,期间遭遇地震,袁爷爷就和他的学生在稻田旁搭个棚子下田干活。凭着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技术终于在1972年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且在1976年推广到全国。

袁爷爷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袁爷爷曾经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我看完袁爷爷的故事,深受震撼。面对成功,不迷失自我;面对失败,不自暴自弃。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颗好种子!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六

袁隆平爷爷他曾经做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经历了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洒满全世界,一位老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个童真的梦想,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卫者!致敬!缅怀!

在暑假我读了袁隆平传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1930年9月7日,袁隆平降临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在年少时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下定决心长大后学习农业技术,并在1949年如愿以偿开始农业学习。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几十年就做这一件事。他对年轻朋友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穷无尽的,要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一直存在着饥饿的威胁。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很希望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对种子进行改良,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偶然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稻得到启示的。这株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透露出了大自然的神奇秘密——水稻也可能通过杂交提高产量。从发现这个秘密,到弄清这个秘密的内部规律,再到利用这个大自然的内部规律造福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杂交水稻的研究刚刚起步,就遇到了--的暴风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左”的路线干扰,有人毁禾事件,还有南繁育种时的地震灾害。这些天灾人祸,有时到了“苗毁人亡”的地步,但都没有动摇袁隆平誓把杂交水稻搞成功的决心。

杂交水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袁隆平和他的同事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克服了这些困难,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现在,杂交水稻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且走向了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里,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素质、年纪轻轻的研究队伍正在成长,这都让袁隆平感到欣慰。

他是田畔。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希望、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穗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七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读完了《袁隆平传》。合上书,我的心情还是久久地不能平静下来。留在脑海中的不再是“杂交水稻之父”的神圣光环,而是老先生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

翻开书,那一段段精彩描写把我带到几十年前:“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虽为书香子弟,却志在农业。为探索一种杂交水稻的办法,使亿万人免于饥饿,袁隆平战天斗地,想尽一切办法。在经历无数次失败挫折后,终天开创了水稻高产之路。

合上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袁隆平为实现自已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同时更使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正是有了这个信念,袁隆平面对种种磨难才不气馁。他苦中作乐,挑战权威和饥饿,进行无数次探索杂交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终于苦尽甘来,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也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吗?记得有一次,我练手风琴时,遇到一个超难曲谱。我正想放弃,可想到只有坚持才能有收获的道理,我又坚持往下拉。不会的。地方多弹几遍,积累经验教训。最后这条曲子终于被我克服了。

《袁隆平传》让我懂得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看,我还要再看一遍。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梦想的意境不一。有的人的梦想朴实简单;有的人的梦想浪漫飘逸;有的人梦想丰富多彩;有的人的梦想,是把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连在一起。他们大气磅礴的圆梦历程总是引起中国和世界的关注,而袁隆平爷爷就是拥有这种梦想的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杂交水稻专家。

翻开《梦圆大地:袁隆平传》,我一步步走近袁隆平爷爷。从书中,我知道了袁隆平爷爷是驰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有两大梦想:“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他那坚定的信念和永不止息的创新活力。

20世纪60年代初年,袁隆平爷爷提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1973年,以袁隆平爷爷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1986年他提出了“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观念,经过整整六年的艰难公关,袁隆平爷爷与研究人员成功的突破了的关键技术,并获得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7年袁隆平爷爷在国际“超级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袁隆平爷爷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大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的基础,瞧瞧,多么触不可及的数字啊!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他心怀天下的情怀。

如果你想问我究竟要说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袁隆平爷爷为了人类摆脱饥荒做出巨大贡献,他在高产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帮助亚非大部分地区缓解了饥饿和贫困。也就是说,袁隆平爷爷是我们共同的民族英雄。

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词句中,有一段“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中美丽的夏天,把我们带到了秋日丰收的憧憬中。如今,袁隆平爷爷和无数科技人员追逐超级稻亩产新目标的影响。正在万里田畴中化为浪漫清波,这在外国专家眼中形成的是“ricewaterfull”的美景,如果古人们能看到,定会写出更加迷人美丽的诗词!

伟大的梦想背后,是淡泊于名利,真实自我的情怀。

看完书的我也懂了什么叫袁隆平精神,很简单,就是朴实厚道、务实求真,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我同时也在想,我无法向袁隆平爷爷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那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吃饭不挑食,又比如在学习上不怕困难与失败,并脚踏实地往前走。也许往日没有,那便从今天开始吧!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无价。他把自己,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一介农夫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这一个民族崛起最古老的密码。

或许是上帝见识到他的才华,邀请他到天堂,让他展示一番,又或许上帝见了他的才华,想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占为己有,便不将他归还于我们。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九

“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当我在《袁隆平》这本书读到这句话时,伤佛一缕阳光直射进我的房间里,不仅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我的心田,感到温暖又明亮。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确是困难重重,他的研究被学术权威反对过,试验田被恶意毁过,多次遭遇减产、绝收。但他意志坚定、勇于创新,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穿梭在稻田和实验室,反复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几十亿人吃饱饭,不再饿肚子。

袁隆平爷爷一辈子躬耕田野,苦心钻研,始终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我被他这种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精神所震撼。它好像就是一盏明灯点亮了我心中的某个角落,我好喜欢这种感觉,有一种与老朋友重逢那样的兴奋。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两年前,我非常羡慕哥哥和小棋友们去全国各地参加国际象棋,也决定要学习国际象棋。一开始,我斗志昂扬,大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架势,每天认真做战术题、下棋。可好景不长,随着难度的增大,越来越繁琐的开局让我绞尽脑汁时,我开始退缩了,觉得国际象棋太难太枯燥了,不管爸爸妈妈如何劝说,我都坚持己见,放弃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要是坚持继续学下去该多好,不仅提高了专注力,还锻炼了思维。将来还可能为学校争光,为祖国增光。

今后,我一定要做一颗好种子,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我都要把根深深扎进大地,不断汲取营养。不惧挫折,不畏艰辛,只为长成参天大树,为祖国母亲遮风挡雨!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二十

5月22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天内双星陨落,举国同悲。早上看到朋友圈关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过多久,就在网上看到有人辟谣的消息,让我心情平静了一会,可是下午13时07分,在央视新闻网上看到袁隆平逝世的消息,记住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送别袁老!原本还报有一丝对袁老平安的希望被打破,我对袁老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的消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许多市民前往长沙悼念。我们学院也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为袁老默哀,以此来表达我们对“杂交水稻之父”的尊重。女儿的学校的班主任推荐让他们购买《袁隆平传》这本书,于是,我都在京东商城购买一本,与女儿一起阅读。

全书共分十章,简介了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家外籍院士。作者以大量的一手采访资料,水稻种植史料和杂交水稻知识为铺垫,突出反映了袁隆平的超人魄力、求是精神、创新方法、人生哲理和高尚情操。本书带我们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了解大师独特的成长经历,体味理性的阳光和科研的韵律,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真情。

我是一名70后,出长在偏僻贫穷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通往城市的交通要道就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公路,父母以种地维持生计。小时候,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辛苦生活。我家在没有种植杂交水稻之前,每年到4月份就基本没有大米了,那真叫五荒六月。由于我家有五姊妹,我排行最小,从小都被父母疼爱。我仍清楚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要磨玉米面,以准备第二天的口粮,我们几姊妹轮流推磨,每晚要推上两升子的玉米才能睡觉。第二天母亲就会用一小半升大米掺和着玉米做饭,在甑口里留着一点白米饭给我,可这点白米饭常常成为了姐姐们羡慕我的理由。她们要是舀上一点,就会被父母骂他们不懂事。小时候,吃完了玉米就吃洋玉饭,吃多了洋玉饭就会出现胃反潮的'现象,难受极了。

到了____年,我们家才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刚开始时,父亲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植了3亩地,作为试验田,第一年收成不错,产量比当时红米高,父亲尝到了甜头,第二年才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当时的品种叫做“64号杂交水稻”,我们家这年粮食产量大丰收,才开始吃上香香喷喷的大米饭。现在回想起当初饿饭的日子,仍历历在目。我常用来教育我的女儿,希望他们珍惜粮食,体会农民种粮的不易。每逢农忙时节,我都会带上妻女到农村老家去体验农耕生活,培养小孩子的劳动观念。

本书中袁隆平对工作、事业的坚韧而执着的追求,是我所敬佩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的困难,有过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

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此书很值得一读。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二十一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一本书——《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我被里面的故事深深打动,所以很想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与众不同的求学生涯,斗志昂扬的探索时期,踏上育种新旅程,功成名就以后,别样的印象和永不停歇的脚步。

我最喜欢第三章,这一章讲述了袁隆平在试验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如五一八毁禾案、天气因素等。但无论多大的困难,都没能阻止袁隆平前进的脚步。1968年,袁隆平跟他的助手们去了海南,那儿条件落后,住着茅屋,还有无数老鼠、蚊子来折磨他们,但这些外在条件对于有着坚定意志的科学家来说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终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下,发现了一种雄性不育株:“野败”。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体会到袁隆平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电闪雷鸣,袁隆平都必须照看好稻苗;无论实验成功与否,袁隆平始终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正是因为有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学习袁隆平爷爷身上那股迎难而上、勤奋踏实的精神,在自己的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行!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二十二

《袁隆平传》以极富情感的笔调,充沛的第一手资料,生动记录了袁隆平这一路走来的人生之旅。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其艰辛,其曲折,其求索,其百折不挠,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袁隆平传》通过全面描写了袁隆平自出生以来的人生经历,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其精神,其追求,其亲情,其所遭受的人生磨砺,集中表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平,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平。读《袁隆平传》,不仅让你感受到科学的力量,更感觉到人格的力量。

我们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