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7篇)

最新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3:24:07
最新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5 03:24:07     小编:LZ文人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从学生熟悉的“放球”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盒子里至少放两个球,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

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纸个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纸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有坡度。第1、2题,学生可以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加以解释。第3、4题学生需要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运用新知灵活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第5题是用理论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游戏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我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为了使学生轻松、愉快的理解,我以过关游戏为主线,设计本节课。

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设计分为两大部分:排列和组合。全课以一个过关游戏为主线。

第一关:用1、2两个数字组两位数;第二关:用1、2、5三个数字组两位数,考虑到用1、2、0三个数字组两位数,这种特殊情况;到第三关:抽奖游戏:用数字2、3、5、8四个数字组两位数,前三关都属于排列问题,设计从易到难,知识难度逐步加深。在排列时,让学生尽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四关:付钱游戏(四种)最好让学生在付钱时做到有顺序地付,心中有数;第五关:搭配衣服;第六关:握手游戏,从三人每两人握一次手,拓展到四人五人甚至更多的人,总结出方法。这些都属于组合知识。我还设计了第七关(机动关):文字游戏,体现了课程整合。由于上课时间紧,这一关没有进行学习。

评后反思:

在讲完课后,听了各位评委教师的点评,我对本课又进行了一次反思:

首先,在设计方面:我设计过关游戏是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过关难度的加大,学生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可给有的评委留下的感觉:这不是一节新授课,而是一节练习课。因为前面没有先讲新知识。讲得内容少,练得多。我觉得如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不用教师教的情况下,能自己掌握新知识,效果也不错。还有:在讲解排列方法时,让学生动手的时间少,让学生亲自感受的机会少,导致后面的教学效果不是太好。在以果的教学时,应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自己多说,自己多练。

其次,在关注学生方面:经过各位评委老师的点评,我认识到我在课堂中关注学生不够多,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关注每一个孩子。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多注意这一点。真正做到每节课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哪怕是关注一次也行!

第三,不能做到认真地倾听完学生的发言再做评价。当时站在讲台上,只怕学生说不到自己设计的那方面,所以抢学生的话,没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以后一定让学生在说完后,自己再发表意见,起到主导作用,即使学生没有按自己的设计说,发生了小错误也不怕,也许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以后得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让课堂在错误的的改正中,有更多的精彩。

第四,在设计第三关:抽奖游戏时,我觉得这一关应该是最精彩的,可到实际教学后经评委点评,才发现这一关不符合实际,教学效果不是太好。

第五,通过这次讲课,我更深深地体会到: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课堂,不应该为了追求课堂的新颖、课堂的与众不同,而在设计时追求教学设计的花样。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

当学生解决两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时,答案有了争议,两种答案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师此时没有及时肯定哪个答案,而又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图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创设了让学生设计图案,学生设计的图案很多。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共用了5种方法来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我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有不足之处:

1、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强调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改的方向。我在本课设计中,比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图案并填写名单,汇报就有少数同学说没写好。要是等所有的同学都写好,本课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还有展示学生作品时,许多学生都设计得很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展示。应该说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处理好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应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中。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我在本课利用直观集合图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时,找了少数的同学说了一下,就过渡到下一环节。但到了后面的列算式解答时,学生根据直观图写出了不同的算式,说算式的意义时有同学不会说了。部分学生还没理解直观图左侧和右侧的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三个部分的意义,学生印象深刻了,全体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这样后面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初看教学内容,我甚至没有看懂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有多大联系,不知道这部分知识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而且这部分知识又有一定的难度。但我是一个喜欢冒险与挑战的人,觉得越是有难度的课,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专研这种课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我毅然决定的选择了这节课。

细细的专研教材,终于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明确了教学的目标。

本堂课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生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抽屉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后,通过方丽娜老师的指点,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情境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探索,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习的心理。我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通过教学发现,这样课堂比较“杂与乱”,缺少一种理性。因此,将此游戏设计为:猜一猜,班上有几位同学的生日是在同一个月的。这样的设计更加的符合教学。

理解“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例题:把5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中,证明,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3个苹果。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可以这么放?),通过简单的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习例题铺垫,同时又可以渗透解决复杂的问题可以将问题简单化或者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这一种思想。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练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让全体学生计算达到熟练,思维得到发展,就必须加强针对性的练习。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单一的进行练习,不仅学生的解题能力不容易提高,使学生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呆板。由此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和练习效果。相反,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因此,在不改变练习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改变一下形式:如“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在练习中,我采取游戏的形式,请3位同学上来分别抽5张牌,然后请同学们猜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数学广角《田忌赛马》一课是“对策问题”,它是数学综合实践与应用领域的内容,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方法。而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还不具备全面学习这种知识的思维准备。所以一开始我选择这一节课作为春雨杯讲课大赛公开课时,同组的老师们都说这一节课学生学起来有难度。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尤其注重考虑如何化难为易,选择一个让学生感兴趣又容易理解的教学方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我突出了几个特点:

一、大胆摒弃教材,选择学生喜欢的扑克牌游戏。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数字形式更易于学生理解“最佳策略”。把教材中的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尝试练习。这样做到由数字到文字的过渡、延伸,更深层的渗透“最佳策略”。

二、注重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经历把多种可能性一一找出来,从中选择最佳策略的过程。感受数学中的优化思想。

三、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如体育竞技中、军事指挥中也都用到对策问题。让学生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的不足:

一、没有真正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讲得太多。今后教学中要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成功参与者。

二、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

三、在把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尝试练习时,应根据游戏中得出的方法直接找出最佳策略为宜,不应让学生再去探究所有方案。此处如果再扩展以下问题更好:再赛一场,田忌先出,后果如何?引导学生想出其他应对的方案,因为学生一下子探究所有的应对方法有一定的困难。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人教六下第五单元《数学广角》中是对抽屉原理的学习,这一内容在以前是奥数的教学内容,新教材把这一部分内容纳入了数学广角。当第一次看到《抽屉原理》成为必学内容时,老师们都很困惑:这么难的内容学生能理解吗?我的印象里《抽屉原理》也是非常坚深难懂的。为了上好这一内容,我搜集学习了很多资料,对我帮助比较大的是一篇题为《解读“抽屉原理”教材——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剖析》的文章,作者是湖北省仙桃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秦和平老师。文中对“抽屉原理”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使我对“抽屉原理”有了新的认识,也终于理出了头绪。抽屉原理是教给我们一种思考方法,也就是从“最不利”的情况来思考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最不利”。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提供探索空间。

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如:“把4根小棒放到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把要求提具体,让学生在小组里摆一摆,看把4根小棒放到3个杯子里,可以怎样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然后再验证,看每一种摆法是不是都符合结论。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枚举法。由枚举出的各种摆法,引导学生理解“总有一个”和“至少”的含义,同时也通过观察每一种摆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4,0,0)、(3,1,0)、(2,2,0)这三种摆法都很满足结论,而(2,1,1)是刚好满足……3.注重引导提升。

分析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本单元教学应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进行《找次品》的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凸显数学建模和优化思想。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从5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通过从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个玻璃球中找一个次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对找次品的方法进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及时进行优化:这种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所称次数最少,最后在8个玻璃球中进一步优化方法:在利用天平找次品时,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时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时就尽量平均分,这样,所称次数最少。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用天平实物进行试验,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学生看不太清楚,实验效果不明显;每一次称时,都需要对天平进行调节与处理,麻烦且费时。但在本节课中,又必须要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天平模型来直观演示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又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面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我要求学生边摆边说,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要求语言尽量简洁,如: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各放2瓶,可以说成2,2一称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表述会更清楚,语言会更简洁、准确,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的完整、快捷,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本课容量大,时间紧,很不容易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时,要求学生要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过程,在后面教学中,就直接利用已经发现的结论,不再重复、累赘的叙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称,然后再从9个里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新课程理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由于排列组合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在活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考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即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1、本节课通过数字排列、组合等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为了使同学们不被特殊数字“0”迷惑,特意在开始先用一个没有0的四个数字进行排列。然后再过渡到教材例题。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

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在第一个例题,“1、3、7、9四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时,开始有个别同学没能按顺序排列搭配,最好在学生动手之前提示下。

2、学生在总结排列方法时,学生表述过程不严密,不连贯,需要在老师引导下进行,以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数学广角”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是难度较大。所以我选择了将学生熟悉的怎样沏茶的过程和妈妈怎样为客人烙饼所利用的时间最短用一个故事贯穿起来,这些例子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情,在这方面的教材处理上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研究起来就显得较为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研究,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真正懂得画流程图的.重要性,掌握画流程图的方法,并能用正确的画流程图的方法画图表示活动方案,从而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少”的道理。

从开始的导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得出结论”来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条理的进行研究。数学广角的教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这点在我的课上应该是体现了。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最优化方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2、烙饼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操作到探索结果,从直观的实验到抽象的思维,再到深入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3、立足于教材,但又发展了教材。

1、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要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发言同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发现规律的过程还可以花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再多烙饼,更清楚的明白单数的饼和双数的饼的不同烙法。

3、教师的语言还可以简练些。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搭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数字搭配”和“配衣服”,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特别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预习到位,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初级密码锁和高级密码锁的密码问题,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的,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

1、学生讨论的时间短,学习的过程明显不足。

2、在解决分巧克力一题时,学生虽然知道了方法,也有了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是,其一直没有想到用简便的符号代替方法将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说出我所预想的,所以课堂效果一般,没有预想的好。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在这一点上,我以后会注意。

4、对学生的赞赏语言不够,有些匮乏,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教学工作。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1)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而教学教学重难点则是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教师如果只关注自己如何教,不关注学生如何学那是不可能上好一节课的。因此在学习分析完教材内容后,关注学生的学就因从现在开始。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刚刚又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争强好胜,求知欲高,但这帮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想整节课都能让孩子跟着教学节奏,兴趣盎然参与学习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心情愉快是学生顺利认知的心理基础,而愉快的心理因素往往是由情境引发的,如愉快的数学游戏、动态的教学图片、生动的数学故事、欢乐的数学比赛、形象的电教演示等。为学生创造两好的学习精神环境。

李老师常和我们新老师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因为需要学”。道理等同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思考更多不应再是怎样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上课的教师除了对教材、学生清醒的认识、分析外。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法、学法,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反复度量的。

本节课学生需要经历一个直观猜想、有序思考、简单推理、验证结果的过程,因此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法、实验法。学法则主要采用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简单的推理》一课是李老师实践过不下5次的课,因此在教学准备这一块我的资料是很齐全的,整节课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贝贝、乐乐、欢欢”三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为主线,创设了“猜兄弟关系”、“猜花”、“猜球”、“猜数”、“脑筋急转弯”等一系列含有数学问题联起来的情景。以实现从书本情景到实际生活情景的过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的知识体验过程的目的。

在这样的结构安排下,我每次试教磨课后形成的教案,一次又一次的被推翻,主要问题出在这是一节逻辑推理课,学生的说在整节课占了相当大比重。如何引导学生严谨有序的说清推理的过程,教师的.语言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要求甚高,并且本节课让学生体会推理三种物体只要把已经知道的先确定,其实和推理两种物体的方法完全一样。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例2时,前面3次的试教都没能突破,艾校从充分理由律谈到与本节课的联系,从结构谈到操作,从学习目标谈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微格评课,我才有所领会,《简单的推理》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从可能性到确定性的过程,有条理的根据条件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并对自己得到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的过程。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评课:

陈丽丽:王老师的这节课抓住了重点,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较好地达到了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祖前路:王老师《搭配》节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在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当地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同伴交流、集体展示。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本节课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黄凤:王老师的这一节课,教师让枯燥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乏味的知识使之有情趣,学生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在一个个生动的情境中,王老师将数学知识依次呈现出来,不断向学生提供现实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欲望。

王坚:王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蒋涛:王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袁志强:王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金晨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已掌握的,课堂上虽然不用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但是应该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在本节课中,王老师设计了用“1、2、3”三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数字等方式感受摆的过程。最后用序号1、2、3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汇报交流总结方法,体会排列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体会有序排列的优越性,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整个教学过程很清晰,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是一节成功的课。

尹艳:本节课是二上数学广角里的排列组合,王老师在设计时主要以排列的教学内容呈现,无疑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学生掌握得较好。王老师从两个数字入手进行搭配,再扩展到三个数字,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教学中,王老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黑板上呈现学生的多种方法,并善于总结和归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但个人认为最好进行优化,一般确定前面的方法比较常见。在数字排列中可以固定十位或个位,但在后面的练习中说固定十位或个位有些不妥,是不是说先确定前面或后面较妥。总之,我认为王老师还是挺努力的,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进步!整个教学流程把握还是较到位。

季胡琴:今天听了王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的《搭配问题》一课。王老师准备充分,上课内容丰富,先以让学生开密码锁为引入,再以数学闯关,三人照相等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生活中的搭配问题。王老师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徐丹丹:本节课王老师准备充分,课堂设计思路清晰,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重视学生发现规律能力的'培养,将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从例题的选择到练习题的选择,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用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老师在听取学生的回答后,要注意认真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入。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表达才能让学生更易懂。以上仅为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

柳根富:周三上午,王海红老师执教了二年级上册的《搭配》一课内容,这块知识跟生活联系紧密,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王老师在课前也精心设计了一些诸如“开密码锁”、“数学闯关”等贴近学生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展开教学,从数学的数字搭配中探究、发现搭配的规律,再把得出的规律拓展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符合低段学生认知特点,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了学习数学的意义。听了这节课后,也有了自己个人的一些不成熟意见,提出与大家探讨:因为执教的对象是低龄儿童,如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犹为重要,王老师课前也设计了带故事情节的小故事,并用课件展示出来,但在课堂上似乎没把预设环节的效果用到极致;另外在课堂上多用一些激励性语言,甚至可以略显夸张地使用些肢体语言,这样气氛可能会调节得更好;在用1、2、3三个数字设计密码环节讲得不够深入,留给学生探讨的时间欠足,虽然也总结出了设计的方法,但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以上仅为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谢谢!

李薇薇:王老师的这节课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用两个数字的组成两位数找密码,比较简单,关键是让学生体会数字组合的奥秘,可以怎样组合,怎样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第二关是出示三个数组成两位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分析结果,从不同结果中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再设计三人握手游戏引出排列组合的另一种情况,让学生对其规律本质进行探究的同时感受其中的不同。

玩握手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三人共握多少次手?又引出了排列组合中的另一种情况,让学生对其规律本质进行探究的同时感受到其中的不同。

金建明: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因为数学广角的内容多是来自于奥数题,很多老师常常把这部分学习内容作为知识点进行讲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操作、实验、推理、分析、思考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经历与体验,忽视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和对于多种策略、方法的研究和体会;重视结论、解法、公式的得出,因此随意增加问题难度,拔高教学要求。

2、宗旨。

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教师用书p8)。

3、目标。

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体会事例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

以《猜一猜》为例。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事例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那么《猜一猜》要渗透什么数学思想?——推理的数学思想!教师用书上一句话“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推理的数学思想呢?教师用书p145建议“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我认为这句话就包含有三层意思:猜的根据是什么?——已知条件;猜的形式是什么?——活动;猜的结果是什么?——判断出结论。

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安排了3个活动,罗老师在设计活动形式时各不相同:猜两本书时,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猜;猜花时,是三人小组大家猜;猜三本书时,是全班一起猜。

而每次的“猜”,定位点又不一样:猜两本书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猜”的三个阶段,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首先不给条件,学生是瞎猜、乱猜,结果是漫无边际的;给出一个条件后,学生猜的目标接近了,但有争议,还是不能确定结果;给出两个条件后,学生就能推理出结果了,而且用的词语都是“肯定”、“一定”。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对什么是推理能有初步的感悟和理解。

猜花时,也是分三个阶段,但是处理和猜书不一样:是先不慌着猜,是先想“你猜是什么?能确定吗?”然后才给出一个条件、两个条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只有根据两个已知的条件才能判断出结论。

例3是在例2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条件,难度稍有增加。罗老师首先出示了两个条件让学生去猜,在学生刚刚获得的活动经验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发生冲突,引导学生发现例3与例2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在“猜一猜”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不断调整活动经验,然后出示了第三个条件,让学生自觉运用推理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推理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

2、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所有“数学广角”的学习内容,因其承载着抽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因素,常常需要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具体、直观感受。

以《摆一摆》为例。

首先,我们还是要思考:《摆一摆》渗透的数学思想是什么?——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教学目标有“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有“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第一个目标是老师们关注的重点,考试时也只需要找出排列数和组合数,怎样让学生又快有准地找出排列数和组合数?这就是第二个教学目标了;第二个目标怎么实现?这就需要借助学生的实际操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

我们来看看汪涓老师的教学处理。

第一个环节:“用数字1和2能摆成几个两位数?”定位:在操作中感受摆数的方法。

学生独立摆数,两个分别学生上黑板边摆边说:我先把1放在十位,再把2放在个位,摆出了12。交换位置,学生又说:我先把2放在十位,再把1放在个位,摆出了21。老师及时地总结了这两个学生摆数的方法:“先摆十位,后摆个位”和“先摆个位,后摆十位。”

直观摆数方法是1和2交换位置,但是为什么不说“交换位置”?从前后知识的联系来看,“交换位置”在今天有用,但对三年级学习摆三位数会起到负迁移的作用。

老师们可以看到:先上来摆数的两位同学虽然也是先后顺序摆不同数位,但得到的排列数是不一样的,有遗漏的现象。怎样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呢?这时汪老师开始引导学生摆数、观察、比较,得到了“先将一个数字定在十位,再把不同的数字放在个位”的方法,在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意识到: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个环节:“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几次手?”定位:组合于顺序无关,但找出组合数时要有序思考。

首先是猜。“三人一共握几次手?”根据已有的活动经验,有的学生说是6次,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是验证。3人小组握手,握一握,数一数。

最后是比较。为什么“用3个数字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而3个人却只能握3次手呢?”引导学生思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请老师们特别要注意的是:汪老师在学生握手时,要求学生观察“他们是怎样握手的”,在付钱时,不同的付钱方法,课件是按照面值的大小的顺序出示的。这是在向学生渗透:两两组合时跟顺序无关,但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还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从而发展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数学广角》搭配是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单元目的在于教学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思想及方法。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以故事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活动中把简单排列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简单排列的思想和方法。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人合影的问题。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3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密码、合影。通过创设“找密码”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合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文章越改越精彩,一节好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课堂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成为一堂真正的好课。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排队》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所涉及的是统筹学中的排队论,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本节课我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研究、探索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了排队论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我注重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之间交流,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培养。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清洁值日中的排队用水的情境,这个开课设计,不花哨,朴实平淡,却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情境中的小红安排了用水顺序,并指出这样安排能提高效率,到教师提出小红说的有道理吗?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思维积极启动。很好的体现了情境的主要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暗示主题,引人深思。接下来的新课教学中又来到码头上,解决了怎样安排货船卸货顺序等候时间的总和才会最少的问题。巩固练习中又出现了三位同学排队等候打针的事例。拓展应用中学生安排降落顺序,使四架飞机在空中的等候时间总和最短。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知道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就是统筹学中的排队论一项研究。这样拓宽了学生对于“排队问题”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1.引导学生分析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了解题目的意图,挖掘出条件背后隐含的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帮助的深层次的信息。如:学生初读条件,能够提炼出一个关键的条件“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而通过对这个条件的剖析,学生体会出:“一艘船卸货时,它自己不能开走,要等着,其他的船也必须等着。”通过老师进一步讲授分析,学生感悟到等候时间包括等别的船卸货的时间和自己卸货的时间。有了这样的理解,我欣喜地看到在后面研究怎样计算等候时间总和时,学生很顺利的理解了连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乘加的方法。我想,这样的训练,对学生形成捕捉有效数学信息的灵敏性,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2.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体现了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把握了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等候时间总和时,我先以第一种方案为例,算三船等候的总时间。引导学生在连加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得到乘加的方法。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第一个的时间要乘上3,第二个的时间乘上2……这个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正是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总时间=第一个的时间×3+第二个的时间×2+第三个的时间×1。为后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要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就要按卸货时间从少到多的顺序来安排,认识到这样安排的合理性做了铺垫。接着,让学生自己计算出其它几种方案的时间总和。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节课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这时学生要选择用连加的方法还是乘加的方法计算出等候时间我并没有提出统一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了难得的体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思维的活动,当表格完成后我及时提出:“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比较计算结果,有的学生发现了有的等候时间是一艘船的时间,有的是两艘船时间的和,有的是三艘船时间的和;还有的学生发现第一个卸货的只用等它自己卸货的时间,第二个卸货的要等待第一个卸货的时间和它自己卸货的时间,第三个卸货的等待的时间就是三艘船卸货时间的和;当然也有学生发现了按照方案6的卸货顺序来安排,三艘船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到这里我又提出了“为什么这样安排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呢?”通过学生进一步观察表格,独立思考,在交流碰撞中学生明确了三艘船都要等待的时间最少,只要一艘船都等待的时间最多。也就是说小的数算多一点,大的数算少一点,最后的和就比大的数算得多,小的数算得少加起来的和要小一些。此时我又提出了“想一想要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我们应该怎样安排呢?”有了前面的分析学生很快的概括出了把每件事情按用时由少到多的顺序排队,这样可以减少总体等候的时间。此时,学生很容易明确像此类问题,再也不用把每种情况都计算出来进行比较了,只要通过合理的安排就能使等候时间总和最短,并能算出这个方案等候时间的总和。数学活动追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而不是表面上“热闹的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思维能力。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一些遗憾。课堂上我让学生计算出了全部方案的时间总和,这样一来就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填好的表格进行信息的分析和提练就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本来学生可以从表格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便于揭示出等候时间总和如何安排才会最少。可由于时间关系对于表格的观察没有完全展开。我想如果这一环节把握好了,我们在课堂上就能看到学生更精彩的表现,他们的收获也会更多。

整节课,我注重了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注重提供有效的探究材料。如果能注意到一些细节问题,该放的放,该收的收,随时注意课堂上学生的生成资源,这节课会更有数学味!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看能否准确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设计课堂环节和检测试题来巩固知识。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看他们能否通过观察总结,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看学生能否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是否有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文体资源:教科书、教参、其它教辅资料。

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互联网资源。

环境与工具:课件、给学生准备数字卡片、数位表格、彩笔等。

生成性资源:学生的疑问,老师的解答,师生互动推动了课程资源。

八:教学得失。

得: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由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然后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人合影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先让学生按照我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主学习。学生同桌互助交流,一对一帮扶。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本节课在教学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时。为了使每一位都能充分参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让每个学生知道在小组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尽量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深入小组中给予恰当的指导。合作学习后,让学生自己评价,即对展示的情况进行补充、质疑。这时,教师再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答疑解惑。以解决师生的双边互动。

失:

1、原本预设学生能写出“固定十位法”,但可能是在引入时,让学生产生了定向思维,导致学生反倒没有掌握这种方法。在这里费时较多。

2、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有点多,学生不完全明白要做什么?这里我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再由此引入。

3、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有意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排列。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就不知道要这样来排?如何渗透懂得有序排列的数学思想?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怎样促进高效课堂?这些都是我感到困惑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七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2、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3、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有意思吗?为什么呀?你有什么收获?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