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六年级科学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汇总8篇)

2023年六年级科学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0 15:33:53
2023年六年级科学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汇总8篇)
时间:2024-06-20 15:33:53     小编:文轩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科学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篇一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天气变化之前会有预示?地震之前会有什么预示呢?通过学生的回顾,引出课题。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的信息。这样设计,我摈弃原来的想法,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掌握的知识。

然后以年轮的为例,研究来自大自然的信息。这个部分需要学生进行观察探究,需要准备树木的横截面。由于材料的缺少,引出只能够让学生进行观察多媒体上的图片。这样学生虽然能够进行观察,但是效果就大大打了折扣。因为一些研究需要动手去操作。如果学生手中有树木横截面的话,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实际操作进行研究,从而可以放手给学生进行探究,只要学生在探究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发现,总结。然而这些,在本课的实际的操作没有采用,学生只有观察图片。

在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由于没有动手进行测量,学生只能够进行观察颜色的深浅,年轮的形状、大小,疏密等。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交流下,学生最终得出自己的发现。虽然效果不如实际操作,但是学生能够进行认真的观察,小组交流讨论,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在大自然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的部分,首先学生进行汇报自己的搜集的相关的资料。这样全体学生进行共享,既增加学生的学习的知识,有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然后学生的汇报之后,老师就补充一些资料,特别是相关的植物能够告诉我们地下矿藏的资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在这个部分结束之后,我如果顺势引导激发学生使他们再去查阅植物和矿藏的资料,我想效果会更好地。

最后是学生的学生的应用知识的部分。出示树木的外形,判断他们的生活的环境。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学以致用。

六年级科学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篇二

上课之前我表演小魔术“向上走的戒指”,引出“重力”,让学生回顾任何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进而在本课堂的导入中,我故意让一个身材娇小的女生搬一桶纯净水到高处,引出难题,学生们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个斜坡来帮助女生解决难题。在经历了将水桶直接提到高处和沿着斜面运到高上,结合该名女生的体会,学生们直观形象地发现前后两次搬运水桶所花的力气是有区别,结合生活经验,教师点出课题:斜面。他们会进一步思考:斜面应该是有省力的作用。学生们的思考,猜测,质疑,正是本堂课行进的基础,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斜面”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进而设计展开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本课的两组实验设计,没有太大的难度。学生比较容易就能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进行“斜面的作用”实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动手能力的制约、时间的制约等,常常导致实验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不能达到人人参与,降低了实验的有效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如何才能使“斜面的作用”实验变得更为科学、实用、有效?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自己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自制教具,能让学生方便快捷地操作使用,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来直观地感受到“斜面的作用”实验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于是我想到用门铰链将两块桐木板结合在一起,通过桐木板的角度变化,让学生自己快速方便地制造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学生可以通过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在斜面上测量不同坡度的斜面导致的力的变化,简单明了、直观形象。学生使用自制教具,每个人只需简单的操作过程就能直观形象地观察到不同坡度的斜面对力的影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自制教具,节约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以一小组4名学生为单位,每个学生通过本教具所花费的实验时间大约为3分钟,整个小组的实验时间大为节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同时满足了人人动手参与、人人有收获的教学目的。

学生利用自制教具实验后,对斜面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上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所以我又利用excel表格,将全班的实验数据利用不同颜色制成条形统计图,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学生对全班各个小组的数据一目了然,直观地认识到了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顺着这股“东风”,再让学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难点。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感性认识得出结论,通过先小组观察螺丝钉的实物,认识“螺纹”的构造,再观看教师准备的“自制螺丝钉”,通过观察和把玩“自制螺丝钉”,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认识到斜面的变形。在此基础上认识盘山公路的斜面原理就变得更为方便。

本堂课我前期进行了充分的材料准备,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才会深刻认识到斜面的作用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正所谓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他们不但对“斜面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会更为浓厚,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也会更加关注。

回顾本堂课,我觉得自己在材料准备、课程整合、课堂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在指导学生探究方面,还没有完全放开,虽然有“生本”的理念意识,但总是担心学生在设计和操作的时候不够规范,不够科学严谨,有的时候没有放心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指导地过于细致繁琐,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还不够多。

六年级科学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篇三

此课教学比较郁闷,好好的一个教学内容,因为没有合适的实验器材,导致第二个分组实验效果不佳,心想:让我开课,不挑此课。

本课教学,通过复习定滑轮、动滑轮的特征,从而引出“能否合二为一”导入对“滑轮组”的研究,学生也能结合前知,预测滑轮组的'特点:即能省力也能改变用力方向。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预测。实验一问题不大,借助上节课用过的机械实验盒中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进行组装,在实验中能够发现由一个定滑轮和一定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即能改变用力方向也能省力的特征。不过个别小组在操作时有误,只绕过了动滑轮而没有绕过定滑轮,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也可提醒参考书中插图。让学生少走歪路,以免影响实验进度。

实验二是要研究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有何作用?因为材料原因,教学活动遇到了很多了障碍。因为各组材料中,没有如p15插图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动滑轮这种装置,工具箱中没有,学校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也没有,只在另一个大机械实验盒中找到了类似的一两个,根本无法满足分组实验的需要。于是,只能借助于实验一所用的材料,虽然经过指导,但学生在组装、实验过程中,错误百出。很多小组想法简单,想着就一根线分别绕过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就行了,于是有了如图一的这种组装方法,接下来就遇到了“钩码挂在哪个动滑轮上好?”这个问题,其实这种组装方法,随便挂在哪个动滑轮上,或者两个都挂,实验都无法取得正确数据。后来指导学生按图二方法进行组装,才测得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但组装有一定难度,小组成员间配合不好的话,又手忙脚乱,影响了实验进度。

感叹:材料啊材料,科学教师的命哪!没有材料,只能化繁为简,没有材料,只能变分组为演示,没有材料,只能空口白话纸上谈兵。

对于最后一个游戏,学生兴趣还是相当浓厚的,而且效果明显,值得一做。但由于牵涉到课堂教学时间、场地、器材等多种因素,四人小组都做不太现实,所以我就选了两组学生进行演示游戏,其他学生课后找机会再试了。对于这个游戏的材料,我课前试了很多,最后向体育室借来了体操棒,然后套上pvc塑料管,可以减少摩擦力,提高实验效果,缺点是因为两边用力不均衡,绳子会被拉向一边而导致游戏无法继续。后来,找来了绕线圈用的小种小木筒套在体育棒上,绳子绕在木筒箍里,这样就不会滑到一边去了,但是摩擦力有所增加。总之,多多尝试,找找效果好的材料,游戏才会效果显著,让学生印象深刻。

很想了解其他老师教学此课有何经验之谈,好学习学习。

六年级科学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篇四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2、季风。

3、信风4、台风。

5、山谷风6、龙卷风。

7、飓风8、火风。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六年级科学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篇五

这个学期我第一次教六年级科学,对知识点了解不够深刻,上课时出现过自己都讲解不清楚。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上网查资料,认真备课,经过一个阶段的科学课的教学活动,对六年级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从而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爱科学,学科学。以下我就课堂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科学课中则表现为学生先提出问题与猜想,然后通过亲自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学得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领略科学的人文精神。所以,科学的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并对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与尊重和肯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二、在课堂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教师却不是个旁观者。教师对整个活动应予以指导,给与适当调控。在活动前,教师应讲解活动注意事项,提出研究问题;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参与者进入学生的活动里,并要了解各组学生的活动进程;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讨论总结。总之,教师既不能占据课堂,又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摆设。做学生的引路人。

三、要鼓励学生敢问,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题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教师都要给与适当评价。这个评价其实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下轻抚。切忌语言单调,一味的“你真棒”学生就会听之无味了。除此以外,评价的语言还要简单得体,不可啰嗦。像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清楚其他同学的发言,总喜欢把学生的发言再重复一遍,再给与评价,这样就十分啰嗦。不但其他学生的听课效率降低,还浪费了课堂时间,而有效的评价却没有做到位。注意到这一点,就使我整个课堂的评价体系完善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四、要注意引导学生会问,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要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以及活动后的讨论、汇报、总结,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纪律为课堂保障。要做到,自主探究有秩序,自由发言却不乱。尤其是学生在汇报研究结果的时候,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能认真听,认真想。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课堂纪律调控,保障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气氛活跃而不乱。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做为一个刚教科学的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应该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

六年级科学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篇六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材料供学生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有学生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能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保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如果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

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产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学生。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学生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此课实验,包括。

6、7课实验,均需要使用弹簧测力计,因此,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秤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学生实验活动的开展。我在课前准备弹簧秤时,发现20多个弹簧秤居然只有两三个能正常使用,其他的都因螺母松动而导致弹簧脱离,不得不一一拆开进行修复,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还好极早准备极早发现,不然上课时就只能做演示实验了。这次经历也提醒我,上课所需的材料应提前准备,并进行细致检查,以免误事。

4、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不能走过场,应让学生在充分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六年级科学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课是我自己认为上的比较成功的一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有这几点体会比较深刻。

1、教师的正确引导,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做一名科学老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孩子的问题往往很多,面很广,让我们不知从何说起,有时候一个问题的争执,就会让整堂课停滞不前,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而这往往与老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在本节的设计中,我就非常注重了这一点,在各个环节,都对学生的`问题给与了比较明确的引导,使得课堂进行的比较顺利。如在了解降落伞的结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记录表,这样就让学生的讨论有了明确的范围,整个讨论时间只有几分钟完成了。再比如在学生设计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的方案这一环节前,我先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进行铺垫,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对比实验。这样也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设计方案时的速度和规范性。

2、通过科学活动,保持学生的科学兴趣。

本节课最后,我提出了要进行一次降落伞比赛,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一周之后,我们举行了这次活动,五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比赛,学生的参与度很高,80%的学生参加了比赛,其它年级的同学也观看了我们的比赛。这次活动之后,我发现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空前高涨,有的学生比了一次还想比第二次,观看比赛的其它年级的同学也找到我,想参加比赛。一次小小的活动,不但带动了本年级的同学,还带动了其它年级的同学的学习科学兴趣。可见科学活动力量之大。能让学生保持科学探究的兴趣,就是一名科学老师最大的成功。

3、利用实验记录表、设计方案等,规范提升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科学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做事”。科学之所以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么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课上,学生的动手机会多,做实验是学生科学课上最期盼的。科学课上的实验,不是老师或学生准备好了器材,老师出示步骤,学生操作,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操作,这样的一节实验课,才算是一节成功的实验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进行规范和指导,而实验记录表、设计方案等就是一个很好的规范方法。实验设计方案既是学生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实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各种数据我们进行实验结果分析的依据,因此在每个实验中,实验记录表都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学生实验的一种规范,也是对学生做事能力的一种提高。当学生具备了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之后,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尤其是科学课上,这一点是体现最明显的。这一节虽然比较成功,但是还是有些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们的精彩表现,给了我更大的信心,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所,自己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也还有待提高。

六年级科学微生物与健康教学反思篇八

整堂课追求“朴实”。从教师演示,师生协商,学生探究,到数据分析,后续研究,整个结构和课件都追求一种常态化的朴实路线,似乎都没有太多新颖的处理。然而这恰恰是我们要提高日常教学实效所需要的科学课。

1、以“三问”拱形承受力强是什么原因而建构整堂课的研究。虽然问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每一问又都是其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的。如“一问”各种建筑中都设计了拱形是什么原因?旨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通过前一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研究后得到的认识;“二问”同样的纸为什么拱形的承受力更强?旨在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反思和在数据的分析后,重新对照自己的观点,并利用现有的证据对现象作出解释;“三问”为什么增加抵住拱足的力量就能增强拱形的承受力?旨在引导学生在解释实验现象的同时,重新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观点,从而认为到“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2、演示实验引发学生认知需求。可能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太多的小组活动,而冲淡了教师演示实验的功能,更多的是教师在小组内帮扶着学生完成实验。其实,演示实验有着其独有的作用与价值。在课堂一开始的演示实验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当一个垫片放到平纸上时……,当一个垫片放到拱纸上时……,现场寂静而又有点紧张。同时,借助这一演示,把实验的注意事项,如纸要相同、跨度要一致、放垫圈的位置也要一样等都高效而自然的得到所有同学的认可,为后面实验的规范性和公平性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3、学生探究实验用时约15分钟。我们的学生太需要长时间段的探究空间了。本节课中,让学生有将近15分钟的活动时间,是给学生以主动的一大保证。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机会反复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学生有机会通过讨论来确定下一步的活动;学生能反思我们的实验,进行改进……等等。这才是真正的探究实验的开始。

4、师生交流中对“某个数据”的较真。在学生探究实验后的交流活动中,对于一个有异样的数据的分析和探讨,体现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即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分析数据。这也将给孩子们以潜移默化的强大影响。

当然,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肯定存在许多有待改善之处,但是就“尊重孩子的真实需求、尊重科学的实证意识、尊重课堂的时效实效”等方面来说,本课还是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的。

做一个朴素而真实的科学教师,给学生一个安全而自由的探究空间,把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这将是小学科学课堂新的趋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