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汇总19篇)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21:44:17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汇总19篇)
时间:2023-12-02 21:44:17     小编:文轩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对读过的书进行全面的回顾,并简要概括书中的主题和情节。既可以简单描述书中的故事情节,也可以突出书中的思想和情感。其次,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表达读后的感受和心得。可以谈谈自己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也可以谈论书中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态度。最后,还可以将读后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探讨书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魅力与智慧。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一

当我不能拥有你的时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忘记。

知名,你们想不想?想!

自在,你们要不要?要!

当知名与自在发作尖利的抵触时,你会挑选哪个?

默默无闻的蟋蟀柴斯特原本很自在,但一不小心被带到纽约年代广场。在这儿,它遇见了爱它的主人玛利欧、聪明的老鼠塔克和仁慈的猫享利。为了酬谢它们,柴斯特一向演奏音乐,并幸运地成了整个纽约闻名的音乐家。但它觉得,出了名今后原先的高兴没有了,由于没有自在。终究,它在朋友们的协助下,乘地铁离开了主人,回到了家园,从头过起默默无闻但自在的日子。

知名和自在,让现在的咱们挑选的话,我想大部分人挑选知名。为什么呢?由于知名得到更多的重视,取得更多的认可,赚到更多的钱,而自在只能得到一点往常的高兴。但柴斯特却挑选了自在,这是多么可贵的挑选。或许,柴斯特是“失去了才懂得爱惜”,但它的阅历给处于现代社会的咱们敲响了警钟!

看一看蟋蟀柴斯特的故事,可以引发咱们以往的温暖回想,也能提示咱们对自在的爱惜。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二

我呼吸,每时每刻。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的空气持续我的生命,吐纳之间,心脏跳动。肮脏的三十年代,当空气成为奢侈品,呼吸也成为一种威胁。

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1909年颁布《扩大宅地法》,伴随着这项法律的是1872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叶卡捷琳娜的承诺,以及,如雪花般白纸纷飞的宣传册:“土地免费,人民自由”“人人都是地主”“农业的最后一片边疆”“那是一个正在形成的帝国”,开发商以谎言织成美好的明日画卷,它们带给或贫困或无机可归的人以希望,也给西部以发展的机遇。人们带着各式各样的愿景涌入这片土地,决定试一试这个“在庄稼上碰碰运气的游戏”。

于是,草原被翻转,地表被撕裂。小麦、玉米、棉花这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开始在美国西部生根发芽,而草皮被连根拔起。这片土地失去了它的附着物,失去了固定它的黏合剂,灾难的洪流开始累积,等待着决堤的那一刻。不幸,经济大萧条和沙尘暴先后来袭。产品过剩、价格暴跌、土地干涸,加上胡佛总统的不作为,沙尘暴中的美国人奄奄一息。随处可见的移动沙丘、身体里满是尘土的牛羊、肆虐的棕色瘟疫尘肺病,带上口罩、抹上凡士林也无事于补,他们被沙尘暴遮蔽。他们有的离开这片土地,有的绝不放弃,至死方休,可是这片土地并没有得到回馈,十年又十年,草原恢复步履艰难。

“土壤是国家所拥有的坚不可摧、不可改变的资产”,但绝对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土壤是有生命的,当人们无休无止的耕种,贪婪的汲取,它的生命力终究要被消耗殆尽。那时候的它,或许会永久的休眠,静止不动,只剩下死寂,又或许会乘着风飘过万水千山,洒向另一片土地,那一片土地像被覆上一层薄纱一样被尘土包裹,花瓣上、草叶上,还有人们的脸上。土地也需要被尊重,在挥洒汗水创造财富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资源承载能力。我喜欢那些一个个沙漠变绿洲的故事,也喜欢蚂蚁森林里我自己种下的一棵棵小树苗,或许我们的退耕还林还草从谎言开始,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奇迹。

它是灰黄色的,笼罩我们、淹没我们,我被咳嗽和鼻炎反复折磨,不能呼吸。不同的自然现象,同样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不良反应,同样的教训。关闭的工厂、涨价的加工品,大家有一声声的抱怨,但我今天,能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还有远处“窗含西岭千秋雪”。

我尤记得我在西北上学的时候,那是一年的运动会,是我唯一一次见到漫天的黄沙。操场里,四百米的跑道,我看不到跑在我前面的选手,红色的跑道,白色的线条把我指向前方。我一个人,在黄沙里,寂寞的奔跑,大口呼气,却好像汲取不到足够多的的氧气。晚上,我打结的头发泡在洗脸盆里,水变成了黑色,手一搓,满是泥沙。

我有一个梦境,运动会,我坐在终点看台上,等着千米跑的冠军出现。然后他出现了,在黄沙里脱颖而出,像是裹挟着沙像我们跑来,清水一泼,我的眼前突然清晰。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三

当今社会,三角恋爱的故事并不新鲜,而类似与本剧的都市爱情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如何能让该剧占有市场份额,关键是如何让这个故事讲得更合情合理,这固然要靠编剧、导演巧起炉灶,演员来用心烹调才会使这个故事更具有看点和卖点。众口本来就难调,故事开头就以两位主人公相识的不悦、酒吧冲突、手机事件、打赌求爱等一连串矛盾冲突开始,为剧情后叙发展打下了伏笔,在貌似荒谬的形式中演绎出了一段段炽热情感的发展过程。

艺术是需要美感的,生活原型中虽然也不乏美的体现,但往往不够强烈,不够集中,不够完整,如果文艺创造只是简单地复制生活,模拟生活,那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物本身存在的必要。以林风将米小溪的漫画批评得一文不值,米小溪气愤地将漫画撕碎,林风回到家后将米小溪撕毁的漫画慢慢粘好一场戏为例,这本来是一场让温馨与爱充分体现的内容,如果表面化地处理,只能渲染出男主人公爱的细腻和女主人公对林风的在乎。这个剧本处理得就很巧妙,它不仅表现出了两个人情感的细微之处,更重要的是它将漫画这种本应该让人感觉滑稽的事物做为道具,表现一段凄美的爱情。这种完全个性化的、唯美的细节显然很难在生活中原封不动的照搬出来。也使这个剧本具备了本身的特色。那就是在故事情节中用美术作品做为点睛之笔,让观众跨越对美术作品理解感知的陌生障碍,沉醉于人物丰富、绚丽的情感世界。

这个剧本中难得的是,在层层推进的表现林风与米小溪情感进程时,恰到好处的实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不确定性。比如,为了减轻米小溪的负担,林风选择了离开,他在米小溪睡着后,将戴在米小溪脖子上的项链拿走。人物本身的心里状态是自相矛盾的,即充满不舍之情又希望心爱的人会幸福。()。

该剧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给人物提供了创作和变化的依据和基础,使观众对情节一目了然,摸清人物思想感情发展脉络,从而准确感受剧情。

爱是要求完美,需要休息,需要平静的,在患得患失之间让米小溪已经太累了,更重要的是她不愿让残缺的自己面对心爱的人,拖累他。这样我们也不难理解米小溪为什么要远去,此举使主人公的人物性格更充满了神秘和不确定性,这样就使人物性格愈见丰富和独特。花圃重逢为故事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让人在欣慰和无声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感动。

文档为doc格式。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主要内容讲得是一只名叫柴斯特的蟋蟀闻到了食物的香味进入了一个篮子,忽然被一个袋子把他压住了,鬼使神差被从康涅狄格州的小村庄带到了门庭若市、游人如织的大城市纽约。

它被看报摊的孩子玛利欧发现,还结识了老鼠塔克和猫亨利,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尽管它无意中给小报摊惹了两次不小的费事,犯了过错,他没听回身逃走的主张,勇于供认取得了玛利欧一家人的宽恕。可巧被音乐教师史麦德利先生发现它听过一遍音乐后就毕生不忘,立刻能演奏出来的天分,由此四天的时刻在纽约一鸣惊人。有一次开演唱会的时分居然有783个人由于听得沉醉而上班迟到。

可是不久后它感觉自己并不高兴,它想回家了。所以它在和塔克、亨利吃完最终一次饭,给玛利欧开了一场归于他的专场演唱会后,亨利把柴斯特送上开往家园康涅狄格州的火车。

为什么柴斯特在成为了纽约市的大明星后还要回家呢?由于厌恶了每天两场演唱会的明星日子,神往家园无拘无束、高枕无忧的日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诗句代表着古人的思乡之情。这份乡愁对柴斯特相同。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五

今年看的小说不多。朋友半个月前给我推荐了一本《狐惑年代》,我也只是这两天才看完。看完不禁有些拍案叫绝,于是忍不住写写读后感。

作者是甘露春,职业是心理医生,而且是国内着名心理医生。以医生身份(尤其是心理医生)写小说,应该说具有天然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在洞察人物心理、把控心理走向方面。鲁迅就是学医出身。他仅是学过医,根本就没当过医生,对中国人的心理刻画就已经是入木三分了。毕淑敏也是医生出身,所以毕淑敏的写作具有医生般的缜密和细腻。

《狐惑年代》的封面推荐词是这样写的:这是一部中国崛起背后众多男女的心灵史,他们幻想功成名就却陷入精神虚无,病与祸由此而生。不合情理中的合理结局,高潮迭起,震撼心灵。

我觉得这个推荐词是十分恰当的。

小说由两个女病人先后找“我”咨询心理症状而展开,为我们讲述了珠三角某地两个堂姐妹家族的悲欢离合。叙事宏大,从解放前一直讲述到本世纪初,但重点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触细腻,穿插了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其中不乏一些专业的心理分析;情节曲折,充分阐释了“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人生哲学;地方特色浓郁,大量的语言、场景都来自珠三角和澳门。作者其实是云南人,大学毕业后来中山市工作,现任中山市某医院副院长,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改革开放浪潮下的岭南生活画卷,其中还包括不少商战、黑帮桥段,表现了作者非凡的观察能力和素材积累能力。

在叙事方式上,作者选取了夹叙夹议的方式。这更有利于作者通过讲故事来向普通公众普及心理学常识。从这个角度讲,这个故事其实也也是一部生动的心理学教材。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苦口婆心地劝导读者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成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家庭成员关系,又通过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试图给读者带来关于福祸相生、命运轮回的启示。

在故事结构上,作者也表现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两个主要人物的线索时而分头并进,时而交织纠缠,读来让人兴味十足、欲罢不能。结尾还留下了巨大悬念,让人不得不猜测主人公的命运到底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幻。但无论哪种结局,仔细想来,其实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它的文笔可能还不够老到,甚至有点过于朴实,但它的人物、它的结构、它的思想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学知识,都足以证明这是一部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都市题材心理分析小说。因此值得一读。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六

读完这本书去看序时,兀得想起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是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在消费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之下,菲茨杰拉德和伊迪丝·华顿都在追怀过去。然而有所不同的是,菲茨杰拉德是借盖茨比的悲剧宣泄了“美国梦”的幻灭,他梦想着终有一天会“被不断向后推,被推入过去”;而伊迪丝·华顿却想在追忆精雕细琢的老日子中告诉世人这是一代代循环往复的故事,它从未因时代的更迭而远离。

《纯真时代》的书名是来源于乔治亚·雷诺丝的一幅画作。而究其内里,这是否形容了那个逝去的纽约贵族时代?是否反讽了被看似纯洁无瑕、至高无上的道德封锁着的败絮其中?又是否体现了纽兰·阿切尔仅因责任才稳定度过的家庭生活与充斥着激情但始终惧怕面对的复杂隐秘情感的对比?总之,设若读罢此书,“纯真年代”这个词就有了远多余字面上的思考,且会觉得以此为书名再好不过。

所以当艾伦要与风流丈夫离婚时,人们是多么惊愕与责怪;当纽兰·阿切尔不可救药地爱上艾伦时,又是多么懦弱与挣扎。但设若他不在那个年代,这份情感会存活吗?恐怕也未必,因为自古以来,婚姻始终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在人类发展中,它比爱情重要得多。无论哪个时代,婚姻的责任与羁绊,都让很多想要萌发爱情的灵魂胎死腹中,亦使很多舍命追逐激情的人们不得安宁。因此,作者早就说这是一个“一代代重复的故事”。

抛却一切道德审判,我欣赏艾伦。伊迪丝·华顿说她“大约已经掌握了坦然面对一切的艺术”,说她“如此安静、如此镇定、如此自然,显然已摆脱了所有常规”,说她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这个外国女人的魅力势不可挡,她更比阿切尔勇敢洒脱得多。她成熟地意识到她和阿切尔“只有远隔天涯才能近在咫尺”,她在得知梅怀孕后就去了远方,再也没有回来。她走了,阿切尔错失了他的“生命之花”,再无勇气把她追回来。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七

毛面对夺取政权后党内逐渐抬头的官僚主义和特权主义倾向,在身边无人可用、众叛亲离的处境下,毅然发动新的“自下而上”的政治革命。毛希望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也就是通过群众的自下而上地全面夺权,踢开现有党委闹革命,进而成立新的“三结合”的政府和上下沟通畅达的国家政治结构。然而毛并不知道具体的操作步骤,也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放出无政府主义这只魔鬼后,毛本人也骑虎难下了。

待各级革委会建立,新上台的却是比上一届更狡猾更无耻更懂得迎合上意的野心家们,“三结合”永远只存在于毛的幻想之中。而无奈的是毛并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野心家们也不会放弃已有的权力,破此死局的唯一方法只有毛的逝世。这就是历史的荒诞吧。

毛一生意气风发,前半生天下无敌,后半生为对抗党内官僚,以整个国家为棋局,林彪江青也不过手中棋子,何等气魄!然温格十年经济倒退生灵涂炭,制造百万冤假错案,毛作为首事者难辞其咎。其之生手握权柄,君师合一,千古无出其二;其之死不得入土,剜去五脏悬尸广场,因果之报,斯为证矣。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八

“一觉醒来是早晨”!小伙伴们,看到这句话,你千万别惊讶。你不必怀疑我是在质疑一觉醒来是不是早晨?不是的。这是我看的沈石溪写的成长写真《那个年代的我》这本书中,奶奶对童年的石溪经常说的一句话。

先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沈石溪的童年时代吧!那一年一次数学摸底考试石溪同学考取了100分,但被老师和同学们误认为是作弊才考取了优秀的成绩。腼腆的石溪没有做任何解释,因此这件事使沈石溪蒙上了不白之冤,他觉得人生的道路一片漆黑,就像沉沉的深夜一样,找不到一丝光亮。从此以后,他每天都忧心忡忡,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一种独自乘坐小船漂流而被风浪吞噬的感觉。那么到底是什么消除了他的人生恐惧?就是他年迈的奶奶的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故事中的情节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她慈祥地摸了摸我的头,然后伏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的练达与睿智;奶奶的满头银发在黑夜里闪闪发亮,宛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就是这句话,让沈石溪觉悟了,他重新振作,与命运抗衡。

奶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从小过着艰苦的日子,大半辈子被泡在苦水里,正因为奶奶有这种经历,所以她更能读懂石溪的`心思。每当石溪面临一次又一次考验时,觉得又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是奶奶用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把他从绝望中拯救出来。

是呀!“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人生难免会有低潮和黑暗,难免会有愁苦与伤痛,不要悲观,更不要沉沦,要相信命运会有转机,黎明的曙光就在前面等候着。要放下忧伤,把折磨人的愁绪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地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再次睁开双眼时,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了――生机勃勃,充满新的希望。

“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我也会铭记在心,我坚信它会变成一位披荆斩棘的勇士,帮助我驱除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九

一个和我差不多大小的男孩,他异想天开,他古怪行为不断,他可爱善良,他就是《草房子》的主人公桑桑。他夏天穿棉袄捂出了一身痱子,将碗柜改装成鸽子的新家,用蚊帐当渔网捉鱼……每每读到桑桑这些臭事,我便忍俊不禁,笑得前仰后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桑桑偷偷用爸爸妈妈床上的蚊帐捉鱼的事,这个小故事我看了足足十遍。

一天桑桑发现渔民打鱼的网,非常像爸爸妈妈床上的蚊帐,便三下二下把蚊帐摘下来,划着小船到河中心撒网。中午桑桑妈妈发现蚊帐不见了,竹篮里的虾,就明白怎么回事了。晚上把桑桑床上的蚊帐摘了,结果桑桑咬得鼻青脸肿。读着,读着,我眼前出现了一个快乐的、嬉闹的、勇敢的、坚强的桑桑。书中桑桑生活是那样的.快乐、有趣。我不禁想起自己的苦闷。我站在老师家里,一手握着小提琴,一手拿着弓,手指不停地按着,弓不停地拉着,汗水不停地流。窗外飞过的小鸟真快乐,我真想像桑桑一样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自由奔跑、嬉闹。我为了拉好小提琴,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花了很多心血,可有时还要挨骂。想到这,我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我现在的生活真有点郁闷,一天到晚作业,一吃完饭就做作业,即使出去也找不到玩伴,很孤独,爸爸妈妈很关心我,关心得我有点受不了。我真羡慕桑桑那时代的生活,自由快乐,不用拉琴,不用背英语单词,没有兴趣班,不用担心找不到玩伴,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玩耍,还有没有爸爸妈妈过多约束。

我希望回到桑桑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电视和游戏的乐趣,但这样自由快乐的生活远远超过了现在生活的快乐!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十

《激动人心的年代》这部小书,是一部近代物理学史,它融会了对历史的考察和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反思,以至于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版再版。如果说,七十年代末的真理标准讨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结论,是哲学界借助超学术的力量发起的对当时思想禁锢的巨大冲击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归,那么八十年代初李醒民教授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历史局限性的犀利剖析和指谬纠误,则是平庸时代屈指可数的创新探索与激情之作,其社会影响固不如前者,但学术探索之深度,无疑超越于前者。

本书从科学内部史和外部史两个角度,从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两个方面,全面考察、论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对这场革命的背景、起因、经过和结局以及其中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运用翔实的史料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从哲学的高度对这场革命进行了中肯、独到的分析和总结;澄清了诸多源自列宁著作的误解、曲解和讹传,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观点的估价和看法。本书被评论者认为“对世纪之交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是国内专门涉及物理学革命的第一部专著”。

这部著作不仅在学术上多有创新,而且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示。

一.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恩格斯在马克思安葬时的墓前演说中讲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光辉论断。

这里所说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科学之所以能成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首先就在于它同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生产工具,开辟新的生产资料领域,并给劳动者以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武装,而且它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经过物理学革命,不少物理学家认识到:“发展理论物理学的方法是辩证法,其立足点是唯物论”。特别是在日本,辩证唯物主义广泛渗透到物理学家中间,这除了社会背景因素而外,也可以说,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为他们准备了容易接受新思想的土壤。

二.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科学观念的根本改造,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理论体系、自然观、科学方法等的全面变革。

科学革命并不是完全抛弃旧的理论,而只是政变了理论的基本框架,使新理论不仅能容纳旧理论所包含的全部知识,而且能容纳旧理论所不能包括的“反常”知识。而且,旧的科学观念也并非统统被废弃,其中一些只是丧失了自己以前独有的统治地位,从以前的不正确的、与事实不符的壳体中解放出来,被赋予新的意义,它们原有的真理颗粒继续被保留下来,并作为从属成分有机地溶入新科学观念中。

科学观念的根本改造必然导致整个理论体系的重建,导致自然观和科学方法的变革。例如,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表明,适应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把很大的地盘让给探索性的演绎法。在这里,尽管所观察到的事实无疑还是最高的裁决者,但是公理同它们的可证实的结论被一条很宽的鸿沟分隔开来,在没有通过极其辛勤而艰巨的思考把这两者连接起来之前,它不能作出裁决。因此,科学家必须自由发挥他的想象甚至幻想,才能超越二者之间的逻辑上不能逾越的鸿沟,建立起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础,从而演绎出可供实践检验的具体结论。

三.哲学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清楚地表明,把哲学认识论和对自然规律的实际探索及创立新科学理论结合起来,这是在科学上富有开拓精神的物理学家们共同遵循的原则。对这些物理学家来说,认识论能动地指导他们的科学实践,使他们在科学上有所建树;而科学成果又反过来加深了他们对认识论的理解。爱因斯坦、玻尔等人就是使科学与哲学珠联壁合、相得益彰的杰出代表。

在科学处于革命变革之中时,哲学能够起到那些作用呢?从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来看,哲学显著地起着批判、探索、创新、解释的作用。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表明,唯心主义是一个泥潭;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又是一种“自发的、不自觉的、不定型的、哲学上无意识的信念”,它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只有唯物辩证法“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因此,自然科学家应当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抵挡坏的时髦哲学的侵袭,在科学探索中方向明确。

四.物理学的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的前景永远光明。

自然是无限多样的,而人的认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却是有限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经验看来,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

就整个人类而言,“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因此,人类不可能“在某个时候达到只运用永恒真理,只运用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思维成果的地步”,不可能在某个时候达到“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而言都穷尽了”的地步。

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把人类的某种完美的理想状态看作是尽善尽美的,尽善尽美的包罗万象的物理学理论只能是在幻想中才存在的东西。黑格尔就科学的发展说过一段寓意深刻的话:“科学表现为一个自身旋绕的圆圈,中介把末尾绕回到圆圈的开头;这个圆圈以此而是圆圈中的一个圆圈;因为每一个别的支节,作为方法赋予了灵魂的东西,都是自身反思,当它转回到开端时,它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支节的开端。”

物理学的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的前景永远光明。德布罗意深有体会地说:“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科学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认识的每一个成果提出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在认识领域内,新发现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使我们推测到,还存在着我们尚未知晓的无边无际的大陆。”

恩格斯则从更高的哲学视野上断言:“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十一

中国人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大多怀着猎奇的心态。毕竟杀人,而且在短短3年间有组织的屠杀了110万人确实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对于生性包容的中国人来说,始终不能理解什么力量在驱使着纳粹大规模的屠杀犹太人。真的存在魔鬼吗?我们最多会把这个问题归结为战争的一个附产品。这一切发生在过去的那个世纪,也许是欧洲人过于野蛮,也许是犹太人真的令人厌恶,再或许是纳粹分子的魔鬼附身。但总之会引发我们的沉默。

当二战结束时,德国仍然有800万纳粹党人,而几十万犹太人基本上从德国的版图上消失了。而整个欧洲有600多万犹太人被种族灭绝。这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个数字。但是看过《辛德勒名单》的人都会被黑白色胶片和冒烟的焚尸炉压抑的透不过气来。而现实要比电影恐怖的多。而最为恐怖的则是,当女人、儿童、老人走向毒气室的时候,年轻的警卫脸上的麻木和鄙夷。什么力量在驱使着文明的兽性。我一直认为屠杀只是纳粹的恶行,当我从书中看到法国、荷兰、罗马尼亚、挪威、波兰、比利时这些国家的所有人都在扮演者刽子手的时候,我变得茫然起来。是的',所有人,就连瑞士和瑞典这样的中立国家也没有给犹太人一条生路,甚至是梵蒂冈,也在用沉默来默许针对犹太人的屠杀。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并没有找到答案。我想会有人给我若干的答案。但是不是亲历者,一切都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所以不要装作很懂的样子来蒙骗谁,其实答案是无法真正的揭示。

我只想问,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是不是都需要剥夺其他民族生存的权利。种族主义背后凝结的仅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还是人性压抑太久而不得释放的贪婪在作祟。当杀人成为一种工作,当死亡被熟视无睹,人类彼此之间连种类都无法相互被认同的时候,此刻,我甚至无法从恐惧中自拔。人类比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聪明,同时我们也比任何的物种都残忍。我们似乎懂得爱,但我们却真的知道该如何偿还仇恨。这便是人类永远矛盾的自己。

也许这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在面对这样纷乱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愿意选择放弃。人类历史上的苦难就是在不断的忘记中重新上演,而每一次遭到伤害的种类却各不相同。我们喜欢人云亦云的呼喊世界和平。可和平的真正含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在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含义。可怕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宁愿在电视和广播中接受一些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历史观和偏见,而不愿去阅读和认知那些记载真实的文献。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一部记载我们自己苦难历史的电影可以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触动心灵。我们宁愿花时间去制造杀戮的美,而没有人愿意思考死亡和战争的残暴而对人类造成的最终伤害。而精神的创伤比肉体的伤害更为久远,也许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于是,太多人选择遗忘。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也许谈不上遗忘,因为很多事我们并不清楚,也没有记忆。我们寄希望别人的忏悔。而同时又用一切办法来让我们的下一代记住仇恨。我们把自己标榜的强大,同时又要用极端的无知在自我的内心深处埋下仇恨的种子。而终有一天,它会开花结果。也许我们足够强大,就不会被别人伤害,但若只记得仇恨,我们又要去怎样伤害别人。1870年才知道统一是个什么滋味的德国人又何尝想到未来将会手握屠刀?不要忘记,1933年,那些被经济危机折磨的人们,只要用一点火花便点燃了仇恨和偿还。而仇恨的矛头却指向了8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犹太人。不要把一切罪恶都指向纳粹。真正点燃杀戮的是人类内心的脆弱和贪婪,无知和偏执才是塑造苦难的真正的恶魔。

犹太人所坚持的便是主宰自己,付出了几乎灭种的代价。哪一个民族又何尝希望被历史抹去,而人类到底想要的是主宰别人,还是恐惧被别人主宰,我依然困惑。作为个体,我们又何尝不是孤单的,作为整体,人类又何尝不担忧失去未来。

不要忘记别人的苦难,更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我,才会拥有未来。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十二

国人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因其未经时间的沉淀,往往难下判断;又因其复杂和敏感,一般人不敢触碰,或堕入平庸之论。

史学家及研究者高华对中国近代史尤其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延安整风运动等问题的研究,为史学界提供了多元视角。《革命年代》是高华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收入了他从1988年-间的广泛论题。在他看来,“这些问题发生在革命的大背景下。革命是破坏一切秩序,革命战争年代是一个极端的年代”。他所做的只是对那个远去的革命年代的思考与追索。

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意味着“以进步光明的新政权取代落后腐朽的旧政权”。随着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革命被主流价值体系塑造为壮怀激烈的诗性往事,并以其除旧布新的逻辑一路高歌,终于高居正义、真理和尊严之上。汉娜·阿伦特说:革命与这样一个现代观念息息相关——这种观念认为,“历史进程突然重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之前从不为人所知、为人所道的故事将要展开”。在这种逻辑里,革命意味着新生和纯粹。它不证自明地获得了清扫异己的合法性,以及向暴力转换的无障碍通道。如何对革命话语进行追索,需要坚实的史料,更需要史学家的技艺、勇气和胆识。

高华对红色政治的研究历来独辟蹊径,他对革命话语的建构过程与修辞动机有着犀利的观察。这使他的书写成为一个“去蔽”和“祛魅”的过程。在第三辑“革命词语”和第四辑“时代湍流”中,他追溯的并不是历史现场与历史景观,而是历史被建构的过程。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左翼文化”;如何撇开现成的结论,从诸多史料中还原关于革命的叙述、探讨革命词语的高地是如何形成的。

那些在革命年代起落沉浮的人物,如朱瑞、沙飞、陈琮英、丁玲等人,在他的铺展中缓缓绽露出带着政治印痕的生命形态。高华往往能从单一个体的命运引申出一代人的命运,并条分缕析地指出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如在《能不说丁玲?》中,他分析了丁玲的创作、革命道路和厄运。他认为,丁玲的一生凸显了20世纪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历史的基本命题。那就是,革命与知识分子、革命与人性改造等。其命运的巨大变化正是“革命惩戒机制的内在逻辑”的显性表现。他打开了个体生命的细枝末节,历史的真相和革命话语的内在逻辑悄然显露。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高华非常注重历史学家的技艺。他在第五辑“观察与史料”中提出“史料辨析”等若干问题。面对“重古轻今”的历史研究偏向,他指出,古代和当代都是相对的时间概念。所谓历史学或历史编纂学,无非是研究者感时阅世、青灯黄卷、在上下探究有所得之后的表达。比起那些预设政治立场的革命叙事,他更强调历史进程中的“多重面相”和“偶然性”。并主张中立、客观化的“灰色的历史观”和“新实证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这种态度无疑更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当代革命史。

“革命年代”是高华的研究对象,也是那一代人共同遭逢的时代。当大多数人都只在通过当下体验生活时,真正的思考者却能超脱自身的不幸与苦难,在知识积累和命运变迁中形成对历史的看法,从而具备现实洞见力与穿透力。从这个意义而言,高华提供的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同时,他无功利的回望姿态也凸显出了当下日益稀缺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曹霞)。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十三

沿九瑞路走了几天到达了瑞昌花园镇,休整二天。老师她召集会议,批评我们男生,指责我们男生天天抢饭吃,占了女同学的口粮。烧火做饭的都是我们男生为主,饭熟了当然是先下手为强?另外还要我们为宣传栏写稿子,行军走路累死了,那个还愿意写呢?我写了28个字的顺口溜应付差事,当场就给打回来重写。晚上又开会,我们又遭到了批评。我们男生真是又饿又气,不过看到老师行军也很辛苦,我们也就隐忍了。

走平坦的路老师她还行,她身着旧军装、戴军帽、挎黄军包,英姿飒爽斗志昂扬,还真象一个女军人。不过爬高山时还是有点露怯了,气喘嘘嘘、嘴唇青紫,有男学生想帮她,可她断然拒绝了。她以她坚韧的意志力很快适应高强度的行军。

行军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过元旦了,我们在德安聂桥镇休整了二天。那天包了一顿饺子,男生洗菜、洗肉,烧火,烧水,女生砧饯包饺子。她们还是不如我们男生,崔永林北方人,擀皮、包饺子,大显身手。很快,我们就吃到了香喷喷的饺子。

渐渐地大家都适应了行军的坚苦,支左部队又加快了我们的行军节奏,经常一天要走80里,中午不休息不做饭,配给两个“发饼”充饥。下午三、四点钟就可宿营,宿营后就可自由活动,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到处溜达,四处瞎逛。放眼望去那弯延的河面上,女生们在清洗衣裳,支左战士饮着战马,青山荡漾在河水上,晚霞吻着夕阳,在青山绿水之间回荡着悠扬的歌声。

当时的武宁山区风景幽美,层林森森,溪流潺潺,汇集到河里,河水清澈透底。我们行走在崇山峻岭中,不时会有一种荒凉与孤独的感觉,走很远都难得见到一户人家。一天我们行军晚了,宿营在在一个小山寨,这个山寨坐落在半山腰上,房子的墙体是小树棍编织的,里外都糊一层黄泥,屋顶是石板块。屋内的煮饭的小火灶,烧的柴草,没有烟囱,煮饭蓖出的米汤全是黑的,菜是清水煮萝卜。草草的吃过晚饭,摊开稻草,打开背包倒头就睡了。半夜总觉得似有鬼魅一样,压得人很难受。一夜似睡非睡的总做着恶梦,第二天清晨一起来,看到屋子后山都是久年的坟冢,心中只有暗暗吃惊。

这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原始村落,其它村镇要好一些,但也都是穷乡辟壤,当时农民极端贫困,没有什么食品可供出售的,一路走来不知老师和女生们是怎么熬过来的。生活上极端不便,我们男生只携带一床被子,一个大碗、一把牙刷、一条毛巾,渴了喝冷水,有时晚上喝点热米汤。早上或溪边或井边冷水洗脸,晚上没有热水基本不洗脚,偶尔就在溪水里洗一下。穿过永修虬津来到了星子县温泉镇,镇上有个温泉疗养院,一个多月了,才在那儿痛痛快快的洗了一个热水澡。

从温泉镇到九江县岷山乡,瞻仰红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年青的红军战士。烈士陵园很荒芜静悄悄的,一派萧瑟景象、看来很少有人到过。而岷山一九二七年也是秋收起义的一个策源地,后来成为一个红区了,有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遍红色地土上浴血奋战过。而这里却成为这样的景象。

从岷山又走到了星子县,在县城附近有一个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一次就杀害了一百多个村民,为不忘报仇雪耻,村民在那儿立了一块“一见心寒”纪念碑。一位长者向我们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我们还在那儿进村入户,学着搞什么“访贫问苦”,其实就是蹭了一点热茶喝,还尝了农家的好香好香的咸生姜、咸萝卜。

从星子县城经观音桥过白麓洞穿过海会镇,再到鄱阳湖畔的庐山水泥厂,鄱阳湖烟波浩瀚、候鸟飞翔,风景名胜“蛤蟆石”孤零零的望着湖对岸的都昌,看上去没有一点神彩。在水泥厂礼堂里作最后的宿营。第二天到威家镇沿古驿道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边界”吴障岭。翻过这个岭就是莲花镇潘湾村、顺岭而下至谭畈村、冯家村一路欢歌回到九纺,到家啦!

我们的小“长征”的时间,应该是1970年冬。路线图是:九棉一厂,九瑞路、瑞昌、花园镇、德安县聂桥、武宁巾口、箬溪、柘林库区老武宁县城、石门、罗溪、黄坳、折返回来。永修虬津、燕坊、星子温泉疗养院、隘口、星子县城、白鹿乡、庐山区海会镇、水泥厂、威家镇、莲花镇潘湾、谭畈、冯家村。参加人员不详。走了一个多月,肯定是有很多故事可以发掘。请各位参加了这次野营拉练的同学仔细回忆。

灵魂深处革命年代的回忆(初中篇)之三。

冬去春来,微暖咋寒早春的风,带着湿润的芬芳气息,轻轻地吹过树梢,吹过田野,吹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校园里有一很大山坡,坡上的树开始露出淡淡的青色,柔软的树枝在微风中摇曳。那残冬的荒凉正在孕育着早春的生机。春天空气是那样清新,天空是那样湛蓝。太阳已经升高,她那万道金光愉快地亲吻着我的脸颊,那么温柔,那么亲切。这就是初中时------我们对新学期开学的美好印象。

冬天我们千里“长征”,春天我们学农种菜。学校山坡上有很多菜园,成了学农基地。我们工厂远离市区,坐落在农村,耳濡目染、附近农民的种菜套路都熟悉了。我们把严肃的学农,当成一种玩闹的活动,热情高涨的去种菜。铲草、翻地、松土、平整好菜地、种了很多萝卜、油菜、茄子、还种了少量的辣椒、冬瓜、丝瓜、豇豆、花菜、莴笋。下午放学早,拔草,捉虫,浇水,老农似地忙碌。到粪池里舀点粪,再掺点水抬来浇。那时是不怕粪的,因为,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经常有人做好人好事,抢着去扫厕所,唯恐粪便不是太臭,要在明显之处表现自己的革命很气概。我们粗粗糙糙的种菜,而学校夏尚志老师,农活做得很好,经他加工一下,地整齐了,菜也长得很鲜亮了。

初中生的热情总是一时的,久了,厌烦了,不愿意再做那农活。学校及老师逼着我们继续下去。经过千里长征的洗礼,班主任英语老师似乎入乡随俗了,每天也作严肃状,天天训诉着我们。种菜在继续,随着天气的转暖菜是愈来愈多了。没有教师敢去分这个菜,菜多了怎么办?那就养猪。我们又热情高涨的去搭猪圈。不知是捉来几头小猪崽,反正那些菜,就成了猪的主食了,其时是文化革命如火如荼的进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报载:养猪用“糖化饲料”,既节约也成本,又能使猪长膘。英语老师用她那革命的热情鼓励我们也来试验,她自掏腰包,经常拿钱和粮票,让我们学生去买酵母老面等去做“糖化饲料”的试验。养猪对于学生还真是新鲜事物。猪在一天天长大,转眼到到了深秋。一天早晨到教室,只见黑报上有一行漂亮的大字“接生能手某某某”,问其由,母猪下崽了。我们兴奋的跑到猪圈,果然有一窝小猪崽,接生的居然还是我班的仁贵二哥。一时传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母猪下崽后要给小猪哺乳,食量大增、晚上还得喂几遍饲料。谁来给猪喂食?当然只有学生轮流值班。那一夜轮到翁小平、钟庐设和我。毕竟是第一次的值通宵班,既兴奋又紧张。给猪喂几遍饲料,猪安睡了,我们却兴奋得一点也不困。夜深人静整个学校就我们三人,黑灯瞎火,感觉很骇人。相互鼓励,说了一会儿话,感觉腹中饥饿得很。才记起从家中带了面粉,翁小平还带了一大勺猪油。当时经济困难时期,面粉准备得不多,约莫有一斤吧,三人吃肯定不够,按白天计划、在深夜到菜地去搞几棵大花菜。看着外面一片漆黑,又怯阵了、不敢去,肚子实在熬不住了,三人壮着胆子,一路相依同行,爬上小山坡到菜地,间隔的拔了三棵花菜,掩盖了痕迹,顺便扯了大蒜苗,一阵小跑回值班室。那时值班绝对是义务,我们搞菜性质是偷,让人发现当时也是了不得的事啊。花菜、蒜苗都是很好清洗的蔬菜,用水冲一下了事。翁小平和面,加盐加水,将面搅拌成浆状、钟庐设切菜,我烧火,水沸了,下花菜、下蒜苗。复又沸,将面浆用筷子一坨坨的挑下锅,我们九江称为“羹巴”,也就是北方说的“面疙瘩”,不一会儿,面疙瘩一坨坨浮起,就是熟了。再加猪油,6起锅、一人一大海碗“羹巴”加面汤,呼隆隆一下就吸到胃里。饱了,感觉很舒畅、很美。

如果说学农给我们广大的嬉戏空间,工厂车间就开阔了我们眼界。那高大的厂房,隆隆的机器,初次看到很激动,很兴奋。一眼望不到头的厂房,前后相连,大概有一公里长。四季恒温,还有固定的湿度,这是纺纱织布工艺的需要。在车间里人们无法说话,那种轰鸣如耳边的瀑布。空中飘荡着飞絮,好多一样的机器在整齐的舞动着,看久了人会有点恍惚。从棉花成为布匹,经清花、梳棉,粗纱、细纱、捻线,穿扣、织布,等工序,就成了可以做衣裳的布匹。真觉得工厂太神奇了。

文革时期以褒义的说法“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的精神是那么的亢奋。开会-学习、学习-开会,文艺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也是开会的一种形式。互相拉歌是前常有一个的热烈歌场,一般都是喜欢出头露面人物挑头大喊:“一班来一个”,众人和:“一班来一个”,然后齐呼“叫你唱你就唱,扭扭怩怩不象样”,反复数次再整齐划一的鼓掌:呱呱呱……唧唧唧……每天都有新鲜事。文艺演出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记。一首首革命歌曲穿透过我们的灵魂,震撼过我少年的心。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九纺厂成立一支高水准的文艺宣传队,在我们学校选了六名靓妹帅哥去做演员。有一个歌颂“革命里程碑”的大合唱节目,是由我们的同学喻卫平、傅力群来朗颂。大幕拉开,一群与平时不一样的同学在我们面前展现,平时怎么就没注意到女同学的美丽俊秀、男同学伟岸挺拔呢?朗诵声一出,台下鸦鹊无声:“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一段段朗诵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一曲曲“英雄赞歌”唱得我们热血沸腾。

在那个灵魂深处革命年代,赞美、羡慕,妒忌心理也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经常有同学装腔作势的学说:“啊,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半是赞美半是揄喻的玩笑让喻卫平、傅力群同学显得很恼火。那时男女同学之间界线森严、从不说话。同学们笑他们关系密切,或许还故意笑他们关系暖昧,傅力群是一脸严肃,喻卫平是拼命追打。这等玩笑很闹了一阵子。

宣传毛泽东思想是一项革命的任务,同时也是人们一种娱乐方式。厂部的工人都是那么热衷于文艺演出,学校也不会甘于落后。在英语老师策划与导演下,排演了两场革命现代京剧片断。一场是《沙家浜》中的《智斗》,一场是《智取威虎山》中的《深山问苦》。

一、阿庆嫂对唱【西皮流水】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阿庆嫂(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刁德一(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阿庆嫂(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领略了梦幻般的江南风情,来到了雄浑的东北,来到莽莽的林海雪原。皑皑的白雪,穿山的狂风,密集的枪弹。年青的战士,披着白色的斗蓬、踏着雪撬疾行而至。由俞卫平扮演的杨子荣,他做了一个京剧程式化“亮相”动作,唱道:“紧跟踪可疑人行迹不见,再访问猎户家解决疑难”,率众战士缓缓几步就到猎户家中。猎户老常无妻与女儿相依为命。因为是再访,杨子荣循循善诱、引导、激发老常,将自己的苦难说出来。朱仁贵同学寻常就是一付苦大仇深的扮象,他这时就是猎户老常,作悲怆、激愤之态半天才说一句话:“八年了,别提它啦”。翁立曼扮演老常的女儿小常宝,她满腔悲愤,喷射而出:“【反二黄导板】八年前风雪夜大祸从天降!【快三眼】座山雕杀我祖母掳走爹娘。夹皮沟大山叔将我收养,爹逃回我娘却跳涧身亡。娘啊!避深山爹怕我陷入魔掌,从此我充哑人女扮男装。”一曲唱罢、掌声四起,同学们在为翁立曼喝彩。在此剧中我和黄新乐同学都是众战士之一,还有那些同学出演就记不清了。

初中那个年代,我们头脑一片空白;除了革命思想,没有其它思想感情。因为有千里“长征”,有“养猪”,有排演文艺节目,才让我们有这些美好记忆。应该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年青的英语老师给我们的精神引领。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十四

读完《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的感觉出现在我面前,书中太多的人物一出场便让我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到底谁是主角。书中的革命人物有故事,有启蒙,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他们的爱国情怀深深的触动了我:我个人觉得《觉醒年代》这本书的革命人物——蔡元培,堪称一代国土的灵魂人物,北大之校长非他莫属!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就是那些先哲的革命老师们的存在:如文学巨匠——鲁迅,扛起”科学民主“的大旗;一呼百应的《新青年》创始人——陈独秀;还有敢为人民发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钊;一直到后来聚集了胡适、刘半农、辜鸿铭、刘师培、徐悲鸿等这些学术权威性人才。

通过《觉醒年代》的阅读,让我认知了历史,懂得了革命者们在那种危机重重、坎坷不平的的历史环境中,还依然拼接着自己的革命信仰、爱国热情、学问和思想,为了新中国一路冲锋,不怕牺牲。如今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里,没有了流血、没有了压迫、我们要时刻劳记这些先辈们给我们换来的好生活,更加的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十五

这个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当我读完这本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好书,我深有所感: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已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里面有许多作者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作者他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却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铁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许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

我,一个泛泛之辈,有许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数,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为什么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对好朋友不应该分贫穷贵贱,更不能因为自己朋友的学习差了而认为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为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朋友困难是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这样才算是好朋友。

这本书还教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后悔用我寒假里的五天时间来读完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十六

“革命年代,意味着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期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这是作者写于本书开头的一句话。这句话很恰当的概述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国人的抗争。我本人是一名非史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不能像史学类专业的同学那样有更好的机会和精力去探索,进而更深入的了解整个近现代史。我所认识的近现代史大多来源于中学和大学的课本。这些客观条件造成我对历史只有非常片面的、粗浅的认识,读完高华先生的这本书后获益匪浅。

18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清政府的国门后,社会就开始了被迫并且缓慢的转型,这期间的经验教训书中都有很好的叙述。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奔走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有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这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试图挽救国家的危亡。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及戊戌变法等等。但这些都没能挽救内忧外患的国家。199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王朝岌岌可危的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当时亚洲的第一个效仿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共和国。这可以算作近代中国社会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很大程度的进步,人们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由于确立的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使得新兴资产阶级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但这些发展很快受到阻碍,这其中的原因有来自外部的,也有内部社会弊病造成的的。外部是列强并未放松对中国的欺压,为了获得更大利益阻止中国的发展壮大;内部各种原因复杂交错,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土豪劣绅的剥夺,中心城市工人的大量失业,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革命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北伐战争后蒋介石又采取独裁统治,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广大民众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中。1928年国民党统治中国后,蒋介石试图以三民主义幌子,掩盖他的以军队为依托的独裁统治。建立“特工总部”、“三民主义力行社”和“中华文化协会”等组织。一方面大肆宣扬蒋介石的个人权威,另一方面绑架、暗杀共产党员和其他民主派人士。1928——1937这十年间中古哦现代化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国民党统治的不稳定性又延缓了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本书作者动用了大量笔墨来论述“太子”孙科。作为孙中山先生唯一的子嗣,受父亲影响很早就才能加了革命。他给我的最深印象就是政治立场多变。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也可能迫于当时的形势。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先生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科当时也参加了一大,但对联共的政策持反对态度,受到了其父孙中山的严厉批评。孙中山病逝后,“太子”孙科虽然不能再依赖其父亲的声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但缺少了其父的限制,可以肆无忌惮的反对。当时孙科和国民党的右派结合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对行动,这些使得孙科在国民党内的声望大涨,并且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委。1927年孙科的政治态度突然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拥护国共合作,成了国民党内左派重要的领导人物。随着北伐的胜利,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加紧了投靠帝国主义,左右派开始分化。孙科从小受其父熏陶,思想中带有反帝反封建的的特点,对工人运动一直持积极的态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科对蒋介石的独裁越来越不满,想要联合一切力量跟蒋斗。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削弱了国民党内文职官员的地位,孙科感到只有联合所有力量才能同蒋介石抗衡。孙科当时政治立场的转变不仅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也和当时的革命形势有重要的关系。当时孙科各处演讲,到处发表文章,猛烈抨击蒋的军事独裁。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十七

知人论世,在读这本《极端的年代》之前,我首先查找了作者霍布斯的资料。惊喜的发现,霍布斯其人原来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刚好与我要阅读的章节相匹配。

这一章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俄)的制度、人民的生活等,期间还大量夹杂着作者对于这些制度和这些领导人的评论看法。作者对于这些制度和领导人们虽各有褒贬,但整体来说,这个“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还是不称作者的心意。正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实联系到作者的身份,这一切也就不难解释。霍布斯是为数不多的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的英国人,他的心中所信奉的大概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产物难免与设想有所偏差,对其不满也就合情合理。还有就是,苏联的制度和领导人确实有一些问题,要不然为什么人民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呢。

当我在看这本书时,我会想它为什么叫做《极端的年代》,在看完时,我突然觉得当今的年代也是一个“极端的年代”,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逆全球化的声音不断高涨、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抬头……李颖老师认为这是由于民主权利的滥用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我很认同老师的观点,但是我想从微观的角度讲一讲,我觉得这是因为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大众真的太过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网络发展了几十年后,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收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而不习惯了我们从古至今最擅长的事情——思考。所以人们听信政治家的言辞,看待问题浮于表面,一群这样的大众行使了他们的民主权利,投出了本该庄严的一票,那么出现如此荒谬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如今,我们拨给眼睛的时间太多,留给心灵的时间太少。我们总是打开窗户,却忘了扫一扫心房里那层尘埃。为什么陕西省图书馆门前没有雕出一本厚厚的书,而是雕了一个思想者,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如今值得我们再次拿出来探讨。

可能有人会说,你一个十八岁的毛头小伙子,有什么资格对于马克思的研究成果以及人类的历史指手画脚。但是请大家想一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发表《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一个30岁,一个28岁,他们在十八岁的时候也一定批判过亚当·斯密、费尔巴哈等人,也一定研究过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批判了当时处于上升势头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才有了如此伟大的研究成果。

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去独立思考,也许我思考的结果是废纸一张,但我思考的过程一定是最珍贵的宝藏。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十八

法国人让-克劳德·卡里耶尔曾于2015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作为一个电影人/剧作家,他参与了150多部电影的编剧,与他合作的大都是名导,其中名片无数,《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白日美人》、《铁皮鼓》、《飞越疯人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种级别的。

他也参与演戏,比如,他和安娜·卡里娜演对手戏的《婚戒》,非常珍稀。

1968年他和布努埃尔合作《银河》后,应米洛斯·福尔曼邀请合作改编歌舞片《越战毛发》而来到纽约。

因为米洛斯·福尔曼那年的《消防员舞会》参选嘎纳电影节,他们一起回到法国,因“五月风暴”电影节中断,他们又一起到巴黎、布拉格、再回到纽约。

一个剧作家在一年里戏剧性的亲临了美国嬉皮运动、法国五月风暴、捷克被苏联入侵的三大历史事件。

2003年他根据这段经历出版了回忆录《乌托邦年代1968-1969》,非常精彩,他把历史事件、个人工作、生活融汇。书中写到了各路朋友,比如美国花童、法国学生、布拉格民众,除了电影/作家同行,还有摇滚名星,比如,詹尼丝·乔普林。

同时满纸真情实感的诗意,比如,结尾的那段描述,那种伤感让人太感触。除了这本《乌托邦年代1968-1969》,他还编剧了米洛斯·福尔曼的《逃家》、路易·马勒的《五月傻瓜》、菲利浦·考夫曼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三部电影对应了他1968在纽约、巴黎、布拉格的经历。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最好的小说就是无法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但卡里耶尔和菲利浦·考夫曼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成了一部同样经典的电影。

特别是这片用影像还愿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布拉格人民的街头抗争,这应该是对历史最好的记录。如果五星是对书籍的最高评级,那我给这本《乌托邦年代1969-1969》六星,中文版本有两个译者的不同版本,我推荐胡纾在2018年的新版。

而我上面提到的所有电影,都是好电影,都去找来看吧。

比如那部《takeoff》,中文片名《逃家》,卡里耶尔在《乌托邦年代1969-1969》里解释了takeoff这词在嬉皮士年代的所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书。

在我心目中,这部《逃家》和同样60/70年代背景下描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一样精彩,和李安的《冰风暴》同样深刻,同时还很有趣。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篇十九

《革命的年代》是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文革为开始的一篇比较客观的著作。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到了“文革”的黑暗和恐怖,感觉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需要倍加的珍惜;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到了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的落后和落魄,感觉到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美好;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到了当时被压迫的老百姓生活的窘迫和不易,感觉到现代老百姓生活的安定和富裕;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到了当时国民党背离人民失败的痛楚和挣扎,感觉到了当时共产党顺应人民成功的喜悦和激动;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到了政治的勾心斗角和危险,感觉到了作为一个局外人的悠闲自在!

(一)“文革”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劫难,也是一大教训!

据说,在“文革”之前,朱德和邓小平去过一次苏联。在苏联的一个会议上,赫鲁晓夫当着朱德和邓小平的面大肆揭露和批评斯大林曾经犯下的错误,试图颠覆斯大林在人民之中的形象!当赫鲁晓夫批的时候,邓小平坚定的站起来说不同意赫鲁晓夫这么批斯大林!朱德急忙让邓小平坐下,说这是人家内部的事情,咱们就不要多管了!后来朱德和邓小平返回祖国后,朱德把在苏联发生的这个情况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操着一口湖南口音说小平同志觉悟高啊!

于是,我想毛主席搞“文革”和赫鲁晓夫批斯大林这件事情有一定的关系!毛主席也怕自己今后被评价的时候也会沦为斯大林的下场,于是主观上以为当时党内还存在着资产阶级分子,所以当时阶段的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应该进行阶级斗争!于是毛主席信誓旦旦的“文革”开始了!从此中国陷入了十年浩劫:经济发展停顿,人们温饱问题得不到保障,红卫兵天天叫批叫打,被斗死斗伤的无辜的老百姓不计其数!

记得当时我们那里有个医生,一天无缘无故被红卫兵揪出来说成是富农。于是红卫兵就开始批斗这位好医生,用鞭子抽用鞭子打,打的皮都掉了,打的都没气了。后来红卫兵把他们以为“打死”的医生扔到了路沟!晚上,这位医生的家人偷偷地找到了他,看看还有点儿气,用鸡皮贴到被打掉皮的身体部位,偷偷的送到了隔壁县的一个亲戚家。后来红卫兵听说了这位医生没死,就打算把人家揪回来重新批斗!幸好,在他们去之前来了一场大水,结果路被水淹了,没有去成!

我只想说,这位医生命大啊!

多么恐怖啊当我听完母亲给我讲的这个真实的事情!

“文革”很需要我们的反思,这是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反面教材。在这里我就不再具体写反思后的东西了,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要写的,就是我们不能再盲目的无节制的赞颂崇拜谁!

关于“文革”的事情我就说到这里。

(二)历史总是相似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革命年代》中有这么一段: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抗日至上”、“国家至上”的口号下,公然宣传反民主的“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集权主义的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优越论”。其实,现代民族主义的最后依归应为国家统一与人民自由幸福的有机统一,两者互为依赖,缺一不可。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度,如果人民基本权利受到轻视,则极易演变为独裁专制国家,而这种独裁国家并不能走向现代化。

现如今中国还是一党执政。一党执政可以减少竞争党之间的争吵,但是像在中国这么安定的一党执政的国家,安定久了,就容易出现“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之”的现象!这就不存在像美国总统竞选那样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的竞争。缺少竞争,一党执政也就没有像美国各党那样真真正正的代表自己利益团体的决心诚心!当然,要消除一党执政的弊端,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改革!但是改革没那么简单,没那么容易!改革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触动他们的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改革犹如壮士断腕,不到毒气攻心,没人会断腕的!所以,不到国家经济走到了最危险的边缘时,没有谁会真正的去改革的!

当房地产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火爆火爆的时候,背后隐藏着能真正造福于民的制造业的严重衰退!尽管中国经济都成这样了,还有很多既得利益集团以控制房价的名义出台政策,非但没有遏制房价,反而使房价涨的更猛烈了!很多真正需要买房的人更加买不起房住了!还有医疗改革,越改老百姓越看不起病!教育越改革越显得不公平!食品中毒事件屡治不止!环境污染愈加严重!此时的中国物价上涨,人员失业,全体性事件频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民企外企老百姓等等所有矛头都指向了国企和政府!最后我想说:其实中国的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了!

所以,党必须拿出诚心,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再也不能只当成一个口号喊了,而应该真正的走群众路线,真心把老百姓的权利还给老百姓,让我们老百姓真正的体会到民主是什么,打破官本位,使老百姓的思维多元化而不是千遍一律!

新一届政府上台后,走的正是群众路线,加大了反腐力度!这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同时我们希望这次改革能真正的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能真正的带来公平,能真正的藏富于民,能真正的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由而不是国民党的老路!

(三)读《革命年代》有感,浅谈我心中的毛泽东。提起毛泽东,我们就会想起以前的一首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东边出来个毛泽东”我记得有这么一句。

我小的时候母亲说:毛泽东本事特别的大,在中国处在水深火热的时候,是毛泽东把中国从万丈深渊中救出来了。毛泽东下巴那里有个痣,代表作大富大贵,有福气等等。

毛泽东在我的心中的印象特别的好,没有一点儿负面的印象。

后来,听我哥说,他同学的爷爷经常在家里拿着毛主席的画像扎,天天如此。我问为啥,他说据说他同学爷爷以前被当成富农给斗过,把钱全部没收了。当时自己半信半疑,但丝毫没有破坏毛主席在我心中的伟大的形象!

我爷爷家里有很多毛主席画像,因为我爷爷是个老党员,退休后,每年都有上面的送毛主席的画像。爷爷虽然很敬重毛主席,但是他很少给我讲起毛主席。小时后,我常常跑到爷爷的屋里,经常看到桌子上放着厚厚的《毛泽东选集》。我不知道这书是干什么的,反正感觉厚!

后来,在我初三时,爷爷走了!母亲说:你爷爷走之前,还要求带着《毛泽东选集》。于是我更加明白爷爷对《毛泽东选集》是多么的喜欢和珍惜!

慢慢地自己长大了,我周围的同学常常喜欢谈“文革”,说起“四人帮”,当然少不了毛泽东。在我的记忆深处和我读的书中得解释是,“文革”是毛泽东好意发起的却被“四人帮”利用的一场革命。但是我同学们谈的却和我的认识不同,我总感觉他们说的是空穴来风!当我读了《革命年代》和《红太阳是怎么升起的》是,我终于明白了:谁都不是圣人,谁都不会不犯错!

当我看到作者写毛主席用的形容词时,顿时毛主席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一落千丈!老谋深算,专横,善变!这次可是真正的颠覆了毛泽东在我心中的形象了!1出自《革命年代》当看到毛泽东为排除异己时,以假的理由对异己人士动用武力!真是太不应该了!延安整风时,王实味的牺牲是和毛泽东意愿背离的结果!我们对此感到惋惜!

虽然,毛泽东为人专横,但是,我还是特别的赞同邓小平对他的评价:三七开!人一辈子没有谁不会犯错的,更何况毛泽东深处的是政治,而政治中本身就充满了杀戮!当然我不是说同意毛泽东动用武力,对别人开刀。我说的是毛泽东的整个人生中的功过哪个占首位的!

毛泽东后期,个人色彩主义浓厚,掀起了一场使国家深陷瘫痪的“文化大革命”,致使中国经济深陷泥淖,发展停顿,无数人受到迫害,使国家损失重大!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错误的运动,我们每个人需要牢记,并从中吸取教训!但是,“文革”抹杀不了毛泽东曾经的功!

若不是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地位,我不能想象共产党和红军的结果是什么!若没有毛泽东,我们不知道运动战之中我们会损失多少兵力!若不是毛泽东,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受斯大林摆布!若不是毛泽东,我不知道党内的教条主义和宗教主义能不能消除!若不是毛泽东,我不知道我们的抗日战争能不能胜利!

以上这些是我看完《革命的年代》后自己小心的感悟。尽管没什么深刻的道理,尽管没什么清晰的逻辑,但是毕竟这是自己亲自看完一本书之后写的!好久没有为看完一本书而写自己的体会了,感谢老师给了这么一次机会!如果不是老师补这次作业,我都不相信自己能多看一本这么客观的书籍。这本书给了我看问题的又一个视角,真的很感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