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汇总11篇)

2023年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2 08:17:55
2023年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汇总11篇)
时间:2024-07-22 08:17:55     小编:ZS文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一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与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与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与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与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二

近几天的远程教育研修,我感触颇多。

看了专家讲课实录,犹如洗涤了一遍心灵,心中似清泉涌动。双眸被清泉擦亮,似乎看到了曙光。细细品味,余香袅袅。

专家的细微之处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反思,促我奋发。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才是真真的课堂。去掉矫揉造作,去掉浓妆艳抹,细品草根的真实,感受真情流露。为人师,传道、授业、解惑,真正的课堂缺一不可,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还有人性的还原。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三

这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比较突出的五个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史。这本书的条理十分清晰,每个朝代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分析制度优劣。本书比较重于对于政治体制的变迁与优劣的分析,而且重于细节方面的研究。

钱穆先生的渊博学识当然不可否认,但个人觉得钱穆先生的意见中个人的对于民族自尊的主观好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观成分过多。对于细节方面的评述还显客观,但对于中国古代关联政治制度总体的评述和把握就显得过于主观,带有个人的情绪。例如书中有这样的话,“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这在现在看来近乎是可笑的。这可能与这本书原来是演讲稿有关,必须要有引发听众共鸣的东西,也可能与当时的学风与历史条件有关,但放在今天就不能不用略带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

深层的经济文化因素还未考虑,并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所以对于钱穆先生中国政治制度是逐步倒退的,“后不如前”,这个也是有问题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张鸣著。

作为一个对历史了解十分有限和片面的理科学生,我觉得读一下这种导论类的书还是有必要的,不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大体原貌是无法去读更深一些的书的,所以就在严老师的书目外选了这本书。总的来说这本书与老师课上的内容互有联系与印证,又各有所长。这本书按照朝代划分,讲述了从先秦到晚清各朝政治制度的大体状况,对于构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体系很有帮助。书中的史料讲解方面很全面,基本还原了各朝各代的政治面貌。对于政治体系的研究主要从政治中枢变迁,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学校制度,人事制度,政治文化和军事制度等方面做概述式的讲解,因而对于各个政治、历史事件抱有比较客观中立的态度,可以对基本知识做出一定的解析。这本书还有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虽然并不十分深入,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的。

这本书细节方面较为全面,对于各种制度的联系发展和变迁原因也有详尽全面的论述。对于制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都有所介绍。缺点是没有对于经济的过分关注,对于财政制度、司法制度之类的,即使有所涉及,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本书浅显易懂,故而比较好读。也不乏幽默之处,据说人大的张鸣教授的课也是不错的。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四

在早晨,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人在河边或在树林里或在阳台上大声地吆喝、发声,他们通过大声地呼喊吆喝把在身体里淤积一夜的浊气发泄出来,有利于身体健康。早晨大声读书也与此相类,所以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大声读书有利于培养语感,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朗读者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语感素质。

大声读书有助于强化记忆。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大声读书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大声读书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学生对诗词文章大声朗诵,从中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感受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大声读书可以避免困倦和思想开小差。默读会使人渐生倦意,变得昏昏欲睡,而大声读书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倦意,振作精神。默读也极易让人游离于读书的内容之外,心游万仞,把小差开到十万八千里,而大声读书。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五

其实,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远离校园语言冷暴力》,梳理过思路准备行文之际,瞬间觉得有些不妥,既然自己是想借这篇读书随笔反对校园语言冷暴力,那么题目也应该温暖一些,毕竟,文字是有温度的。

好了,给大家聊聊这本书吧,《我是白痴》,很奇怪的书名对吧。这是名师张汉青老师推荐的图书,原以为文中会有很多因主人公是“白痴”而凄惨无比的故事,但事实刚好相反。

这本书以“我”为视角,讲述了很多令人哭笑不得,心泛酸楚,眼含泪花的小故事。仅仅因为“我”智力发育迟缓,同学们老爱和“我”开一些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尴尬无比但又不能拒绝的事情,因为一旦拒绝,同学会很不高兴,老师也是。他们会用冰冷的话回应“我”,同时还附带一副冰冷的面孔,为了让他们开心,一般情况下,他们提出的要求“我”一般都会答应。

比如在《英雄与白痴》这个故事里,化名丁同的.男孩以“想不想当英雄”为诱饵,欺骗“我”去掀女班长的裙子,虽然最后事情败露,班长也识别出丁同才是幕后主谋,但班长还是恶狠狠地踢了“我”一脚,以解刚才被羞辱的愤恨。

除了学生,文中也不乏老师的诸多事例,在《我的座位》中,丁同的家长因为丁同视力下降为由,要求调座位。这件事后,老师便提出为了让大家的视力均衡发展,一星期换一次位置。好几个星期过去了,大家都换了,可“我”依旧在离垃圾很近的最后一排原地不动,好无聊。

随后,班里有同学向老师提及此事,老师便指着黑板上的字让“我”认,“我”吭哧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看来坐哪里结果都是一样的。后来,老师同意让我坐在第一排离茶壶很近的地方,原因是“我”对老师说:我可以为班级提开水。没想到老师居然同意了。每个周一,我也可以在第一排和最后一排之间换座位了,“我”太高兴了!

像上面的故事,书中还有28个,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说实在话,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对“我”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批判,而是想像书的作者王淑芬那样,写这样一篇文章来呼吁大家,关心一下班级、校园、社会上的一些弱者。王淑芬老师在本书最后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他不是白痴》,在这里,我才知道书中的“我”叫李生,在作者眼里,他非但不傻,而且还单纯得可爱。

回想一下我所教过的那些班级,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受欺”成性的孩子,那些小霸王对于自己言行非但不引以为戒,反倒认为这是酷酷的象征。我们的老师有时也会因为言语过激而出口伤人。这些都讲成为那些“弱孩子”童年的一抹灰色,成为教师生涯的一道败笔。

正如作者在文中说的那样:我不能造桥铺路,无力参与慈善事业,只能有一颗温软的同情心,作为对世界的回馈。在我看来,温软的同情心虽然看似无力,但它却可以在无限包容的情况下给那些无助的孩子以温暖和能量,让孩子变得强大和自信,这些已经足以。

爱,让教育语言升温,爱,让师生关系变暖,爱让所有的一切都自然而又美好。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六

非常感谢胡校长在百忙之中为大家推荐深度好文《教养就在回头扶门的一瞬间》,我认真阅读后,感受颇深:后来者优先,这是多么有教养的表现。走在前面的人,推开门后都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后面的人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温暖。当遇到别人为你扶门时,虽然还有几步,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悠悠地溜达过去,然后你接着扶,等后边有人半途接棒,再缓缓放手,这真是爱的传递。

这篇文章让我陷入沉思,教养是什么?俞敏洪曾说:“教养就是当你走到一群人中间,你的'行为恰当得体,让人感到礼貌和愉悦。”我自己平时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尽量不打扰别人,不给别人带来麻烦。我想这也是有教养的一种表现。

作为一名教师,天天喝孩子们在一起,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缩影,父母的修养,就是孩子的教养。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背后,可能是一家子的素质问题。在走廊、教室大声喧哗,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随口把痰、口香糖吐在地上……每个孩子的问题可能是从家长和跟他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学到的。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父母自己就要先管好自己。

教养就在回头扶门的一瞬间,不禁要自己注重细节,加强自我修养,更要教给孩子!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七

在读一本书时,我很喜欢对这本书成书的背景进行研究,并且对作者写作时的因源和学术背景、以至于个人感情和身世也倍感兴趣,我觉得这对于书可以产生更加设身处地的理解,也颇有自己写作的意淫感觉。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成书于1948年10月,作者将刊于《时与文》杂志的17篇专论汇集成书,由上海时代文化出版社刊行。,王亚南是一位财经学者,因为李约瑟的关系,“误入”官僚政治的研究之中,作者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加于阐述,同时也比较分析了西方从领主经济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对与官僚制的需求,从作者引述资料可以发现——作者总体上还是一个社会经济史的专家,在分析西欧的官僚制度的发展中——作者着重强调了商业流通经济的需要必然迫使打开政治上相互割据的局面,类似于德国统一前一条通往法国的铁路在德意志境内就要换好些次货币和付好多次关税,经济的独立就要求各官员是“各事其主”。但是国家统一的建立就要求,中央集权的发展,各种官职是服从一种统一的规制。

书中作者竭力克制着情绪,不希望他对官僚主义的痛恨影响到客观的写作,可无意中流露的言语深感作者的切肤之痛。王亚南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深度,超过了中国很多官方学者,可以和王亚南相提并论的马克思思想的学者,应该还有彭迪先和沈志远,可惜他们在1949年后,官方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时代,并没有可称道的著述,反倒是的1949年前,有着惊人深刻的论述。我在阅读此书时率先看了后面的《王亚南先生学术年表》和胡培兆先生的《铲除官僚政治的理论利器》,我看出了一些问题,作者从1927年担任政治教员,当时所谓的政治教员中有70%时共产党员,这在我同时阅读的美国·陶涵先生《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有详细的介绍,此后大革命失败,作者逃亡日本,后接触《资本论》,此后的时间用于翻译《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专著,显然在当时中国环境中,难免对于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政治存在很深的芥蒂。

中国的官僚主义论述,以及官僚主义赖以生存的地主经济的基础,即使现在还是如此。制度上名义的公有,却没有公有的可能,成为一种空制度。本质还是官僚权利的范畴,因此,土地所有权是官僚政府一直不放弃的生存基础,房地产,宅基地,工商业用地,都是使用权。

王亚南还有一些根据矛盾分析得出的预言,这些预言正在被检验其真理性。

在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察举、征辟等为主的人事录用制度,其实一开始就像韦伯所说的一样德国的科层制的建立与德国普鲁士的军事制度分不开的,中国秦汉时期的官僚制度的发展也与大一统的战争离不开,这时候个人的出身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是能够为了统治者带来福利。

中国后期的发展,离不开两税制与科举制,一个方面保证了封建经济的一统和统治者收入的来源,一方面确立统治者网罗人才的独立性和农民与官僚之间的互通性。同时,中国官僚非常独特地与儒家思想、礼仪乡土联系在一起,使得官僚本身能够获取极大的社会资源。

在中国战争事情,官僚制度开始变形,官僚资本开始控制国民经济,官僚利用手中的权力迫使纸币贬值聚敛老百姓的钱财,这与西方的战争时期军火商人的发展不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国家实力反而会上升,但是各种官僚和军队势力很难瓦解中国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深厚根基,只要做得还是收刮民脂民膏的勾当。

其中有较大的缺陷就是,作者的文章学术并不是很强,对概念的逻辑和立论、证明的分析力度不够,文章一开始是发表在《时与文》杂志上,所以写得比较笼统和平实。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八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九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在三十年的教孩子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孩子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孩子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唯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和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孩子心灵的窗户,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孩子,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孩子,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为每个孩子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孩子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孩子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孩子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十

课间,在同事办公桌翻看《小学语文教师》,一篇《“152”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验》的文章一下吸引了我,连忙借阅,因为上课不得不放下,放学路上一边走还忍不住看几眼。

文章的作者高子阳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从2004年开始阅读实践活动,已经坚持十年了。十年时间读过的图画书、桥梁书、纯文字的童书260余本。

于是,他提出“152整本书阅读教学”即“要我爱儿童整本书阅读”。看的我激动不已。

“152”中的“1”指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轻松读完1000本世界经典图画书(就是绘本);“5”指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轻松读完500本世界优秀桥梁书(图文比列1:1,字数在1500-15000之间的童书);“2”指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轻松读完200本100-200页左右的纯文字世界经典图书。

到这样一串数字,令人惊讶。三个学段加起来就是1700本啊,这是什么概念?

作者给我们进行了计算。课标规定九年读400万字,实在太少了!按照一本书10万字算,九年读40本书,每年读书约4.5万字。那么每天呢?作者用算式进行形象地说明,400万字的阅读量,每天只读1218个字,相当于读一本杂志一页多一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似惊人400万字,其实每天只要四五分钟就行了。

而4000万字的阅读量,作者说需要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作保证。学校25分钟,回家再读25分钟,依然轻松完成。

看到这些,我更加坚定了信心。目前,我进行的读书活动,读书时间与高老师提出的读书时间如此相似。每天下午上课前20分为全班读书时间;另外要求学生在家高声读书20分钟。

高老师还列举从报刊中收集的一些数据,来说明读书数量。犹太人人均每年读64本。芬兰人均每年60本,并年年孩子增加。俄罗斯人人均每年读55本。美国从克林顿总统开始执行人均每年读50本书的计划。亚洲日本人最多,人均每年40本;韩国人均每年25本。近十年,我国人均1.6本(2002年)、2本(2005年)、4本(2008年)、6.6本(2011年)、4.39本(2013年)。看到这一连串的数字,高老师提出读4000万字,迫在眉睫。

至于读书的好处,作者也列举了大量的理论作依据和古今中外的事例。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结合国情,地情、校情、班情,带领孩子阅读。首先,找“米”下锅,让孩子有书读。我校各班都建立了“图书角”,都有一定的藏书量。学生有书可读。其次,想方设法把引上阅读之旅。老师要向学生推荐好看、好玩的图书给学生读。第三,确实落实阅读时间。这一点最难,需要老师、家长、社会各方的重视,形成合力,方可达成。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学习,高效课堂已成为我追求探索的新目标。本学期,我学习了《有效教学》这本书,从中获益匪浅。这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设计紧密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我的课堂教学很有指导意义。

在学习《教学准备》这一章时,我感到惊讶!确实,在这之前我也认识到备课对于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作用。我自认为我的教学中对备课这一环节准备是相当充分的。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板书设计……可当我打开《教学准备》这一章时,才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在这一章中提出了教学准备中的两种思路:顺向思考与逆向设计。顺向思考始于教学内容,并据此安排教学活动;逆向设计则是先将“课程标准”转换成“学习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应该说逆向设计才是我备课时的正确思路,因为它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先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评价,在设计学习活动,一切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之前我备课过多考虑的是教学内容,考虑的是如何把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

在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部分知识对我启发不少,首先要给学习目标准确定位。学习目标有不同的层次,由学年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课时目标,教师要明确各级目标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整体把握学习目标。准确地给学习目标定位后还要将学习目标具体化也就是要把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部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这时要学会寻找关键词、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形成剖析图。之后才可以开始叙写学习目标。说实话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的头一下子就大了:真没想到确定学习目标是这样庞大的一项工程,我之前的学习目标制定太随意了,而且内容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让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来今后还应多学习、多钻研。

学习目标确定后还要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我觉得这一内容中确保评价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是关键。只有紧密结合课程标准,针对学习目标去设计评价目标、评价方法才有意义。

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这一部分也让我学到了不少。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学习主体、活动内容、活动流程、活动组织、活动成果、活动规则、活动工具等等。而其中的重要基点就是学习主体,这正是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在学习活动的组织中,以座位安排为例就使我眼界大开。日常教学中,我的课堂座位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文中提到的“秧田型”,偶尔也会尝试方形座位。真没想到座位安排居然也是五花八门,但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我发现看似杂乱的座位,其实安排是有原则的要考虑适合不同的目标,对应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还要有利于及时指导,而且各种座位安排皆有利弊,以后我一定结合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安排学生座位,力争让座位安排也成为我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有利因素。

这本书犹如一位名师,一次次阅读犹如与智者进行了一次次心灵的对话。感谢《有效教学》,它教会了我“像专家一样思考”,用全新的思维来看待学生,用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今后我一定更加用心解读,指导自己早日实现我自己的高效课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