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大全12篇)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4:32:12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大全12篇)
时间:2023-12-02 04:32:12     小编:灵魂曲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怀。

可取之处。

这两篇散文,属于哲理散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敏锐思考,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征服了广大读者。学习这样的文章,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又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与作者争鸣,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共鸣和争鸣环节,让学生既能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又能辩证地对待前人观点,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不足之处。

哲理散文侧重对情感的抒发,所以老师的引导占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发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

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深入发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

一、导入

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滴水经过丽》,尽情畅游在丽的诗情画意里。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

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预设: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

丽风光无限,风情怡人。让我们带着初遇丽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预设:

1、“又”“想”“被”

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

“一滴水”“丽坝,丽坝”“丽,丽”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示例:对比,让你感受丽古城净化心灵,安顿灵魂的静谧纯净,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丽古城的赞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示例:诗意的比喻,精妙的联想,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景象比作丽古城的银匠擦拭银盘,突出薄云掠过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飘逸之美、灵秀之美,让人慨叹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见到作者对丽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顶见真谛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家国天下在我心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

我们旅行,读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诉求什么,而是因为:世界如此美丽,生而为人,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触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获益匪浅,愿分享给大家,请善思的你静静聆听,希望抛砖引玉,让你重新审视文本的意蕴之美。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也是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与国共处的原则。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和”。

1、个体与自我的和谐。譬如,经过丽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

1、丽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

2、丽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咏家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亲吻大地。我们的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丽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样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宾朋。

请热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阳的宣传志愿者,学习借鉴本文拟人的手法,为美丽的古城洛阳一句话,为美丽的洛阳花会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边的一株垂柳,春风拂面,抚慰那远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园的一只夏蝉,守候在凋零的落红身边,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为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阴凉。

作业布置:

1、复习再读《一滴水经过丽》,并参考课外阅读书目,完成课外阅读。

2、选择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威廉、华兹华斯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

《我爱这土地》艾青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赤壁赋》苏轼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该吸取那些教训。

教学流程。

1.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罗布泊美丽的句子,进行整理,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美丽的罗布泊》。可以是文,可以是诗。

2.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句子,进行整理,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恐怖的罗布泊》。

(以上两项,可以分男女来写,女生写第一项,男生写第二项,比一比,谁写得最好。作为预习来完成。)。

3.用楼兰古国事的故导入课文。

4.展示预习成果,学生点评。

5.谈谈两者对照的`感受。想一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消逝”而不用“消失”?

6.谁之过?(这个环节重点研读课文12――13段,品读字词和句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7.文章是写罗布泊,为什么还写到了青海湖和月牙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周围的,你听说过的。

8.面对这种现状,作者的心情怎样?

9.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这种“痛苦而沉重”的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

10.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读?)。

11.脚本展示:假如你是罗布泊,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罗布泊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你想说什么?假如……你还可以就是一位中学生,给人类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1.把握演讲词的内容特点。

2.品析演讲词的语言技巧。

3.演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把握演讲词的内容特点。

品析演讲词的语言技巧。

一、感知——了解演讲词。

(一)演讲词的概念和特点。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的特点有:

1.内容上,鲜明的观点、具体的事例和清晰的思路;。

2.语言上,运用说话的技巧使语言风趣幽默,魅力四射。

(二)文章内容梳理。

完成表格。

二、品讲——欣赏风趣幽默的语言。

1.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

2.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3.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猾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4.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一旦干到具体的活儿,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

……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

……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

5.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三、演练——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运用“设问+排比+对比”的组合手法仿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一个观点,并尝试着讲出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学习作者成功地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3.叙述中多处摘引居里夫人的笔录的作用。

1.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作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1.从具体事件的分析中,认识居里夫人的精神和品格。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

一、新课导入。

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了贡献。在其道德品质、思想境界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不被荣誉所腐蚀的人。她说:“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她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今天让我们走近居里夫人,进一步了解这位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的伟大女性。

二、简介居里夫妇。

比埃尔?居里(pierrecurie)(1859—1906)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定律”的发现者,1859年5月15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77年,年仅18岁的比埃尔就得到了硕士学位。1900年,比埃尔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理学院教授。1903年,居里夫妇与放射性的发现者贝克勒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4月19日,居里不幸在街上被马车撞倒受伤后致死。

玛丽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891年,二十四岁的她赴巴黎求学。1895年7月通过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7月26日玛丽与比埃尔?居里在巴黎郊区梭镇结婚。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三、关于《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在书中,作者用自己的笔和心记录了母亲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光辉一生,表现了母亲的高尚品质。她在《居里夫人传?前言》里这样概括母亲的高尚品质:“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谋取或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这些就是玛丽?居里生来所具有的品质,比她的工作或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难能可贵,我希望读者在人生暂时的荣枯浮沉中,能随时加以辨识。”

四、整体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概述要求:叙述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简要的经过、结果。

2.在概述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居里夫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提取了镭。)。

在概述的过程中我们能了解到作者主要是记叙了居里夫妇提取镭元素的工作情景。

3.作者着重抓住了工作情景的哪些特点进行叙述的?

(“极端的艰苦”和“极大的快乐”。)。

“极端的艰苦”是指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体现艰苦的语句。

“极大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加以概括。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提取镭元素(镭:一种放射性元素,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并能不断放出大量的热)的工作情景。全文以“极端的艰苦”与“极大的快乐”贯穿始终,形象地表现出居里夫妇对于“镭”的爱恋,以及由这种爱恋所带来的“毫不妥协”“极端顽强”的工作热忱。

一、揣摩语言。

小组讨论、交流:

1.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突出这种快乐是达到顶点的快乐。)。

2.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揭示“微妙”的含义。

(“微妙”是深奥玄妙的意思,在这里修饰“快乐”,说明这种快乐的非凡、深远,其意义是不可言尽的。)。

3.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理解这里“领域”“梦境”的意思。

(“领域”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这种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出来。)。

(体现出人物痴迷于科学,面对研究的成果内心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二、体会手法。

小组讨论:说说这篇传记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1.鲜明的对比。

(1)小木屋的极其简陋与主人公的极大快乐对比,突出人物献身科学,乐于追求的崇高精神世界。

(2)极差的实验设备、超强度的劳动与人物的“柔情和智力上的热情”对比,突出挑战困难的顽强和勇气。

(3)提炼镭的极其艰苦的过程和成功的幸福对比,充分展示出主人公在科学的道路上历经艰辛、获取成功是人生最大快乐的伟大情怀。

小结:本文通过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生动细致的描写。

对棚屋的描写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和简陋的设备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条件的艰苦,衬托出人物的伟大精神。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感觉、神态做深入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人物的伟大性格。

3.本文除了直接的叙述以外还多处摘引居里夫人自己的笔录,这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笔录,一方面增强文中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可直接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小结写作特点:

(1)成功地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2)叙述中多处摘引居里夫人的笔录,增强真实性,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

参考:在了解了居里夫人的光辉一生以后,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和启迪是深刻而广泛的。

第一,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

第三,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

第四,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建议阅读:《三克镭》、《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悼念玛丽居里》等。

极端的艰苦极大的快乐鲜明的对比细致的描写多处摘引笔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重点:朗读与背诵。

难点: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归园田居》。

1.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2.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3.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4.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过故人庄》。

1.齐背孟浩然的《春晓》导入,简介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听读,点拨“黍”、“圃”、“轩”的读音,学生朗读(点拨五言绝句的节奏,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3.理解诗意:

(1)首句交代了什么?(朋友情真意切,盛情款待)。

(2)故人村庄的景色是怎样的?请想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怎样的景色,并口头进行描述。有人说,这两句写景写得很成功,你能说说它的成功之处吗?(景色开阔,清幽恬静。)。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写什么?(对窗赏景,把酒闲谈。

(4)最后两句写出作者什么感情?(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与朋友感情融洽,相约再聚。)。

4.总结:此诗写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表现了闲适恬淡的情趣。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是诗人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作。

5.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孟浩然笔下的故人庄是世外桃源,而在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丽呢?

2.听读,点拨“堤”字的读音及七言诗句的节奏,朗读。

3.理解诗意。

(1)从诗中看,作者是怎样游览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骑马绕湖游玩,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堤。)。

(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写莺燕花草,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特征?从所写的景物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水:初平――刚涨莺燕: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春泥。――刚回来,鸟儿不多,春寒料峭,寻找向阳之树以驱寒。花草:渐欲、才能。――刚长起来。描绘早春之景。)。

(诗贵含蓄,意在言外,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西湖景色如此美,作者最爱的白沙堤就更不用说。)。

(3)如何理解“水面初平云脚低”?(见书)。

4.总结:此诗写作者早春骑马游览西湖,描绘了西湖美好的春色,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简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

3.理解诗意。

(1)首2句表现了主人怎么样的品德情趣?(主人勤劳好洁,清静脱俗)。

(2)末2句写景妙在哪里?写出了山水怎么样的特点?(“护、绕”写出溪水温柔多情,曲折多姿,“排、送”写出青山山势若奔,翠色欲滴。)。

(3)本诗的写景顺序及特点?(由近到远,采用了拟人和对偶。)。

4.总结:本诗表现了诗人喜欢恬淡愉悦的生活情趣。

5.朗读并背诵。

三、学习《游山西村》。

1.简介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2.朗读。

3.理解诗意。

(1)作者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2)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3)作者对此处的`感情如何?(诗人陶醉于在优美的山野风光和农村淳朴的人情里。)。

(4)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4.总结: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5.朗读并背诵。

教案点评:

古诗的学习,首先在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对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作简要的点拨,然后进行背诵。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可进行改写练习。

教案示例二。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人此时的心情来读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办法。

难点:《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两首诗所蕴涵的情感。可为学生介绍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它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从整体来看,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的闭塞,对外界认识较少,课外知识的积累也有限。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而,课外的延伸和拓展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便于教学的开展。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及题解。

第二环节:阅读指导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思考:

(1)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明确: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2)划分段落。

明确: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1、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雪景的?明确:景、人两方面进行描写的。2、修辞。

明确:腊梅蝴蝶葫芦。

6、归纳江南的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春意盎然。

北方的雪。

1、修辞。

明确:两个比喻句:如粉、如沙:如包藏火焰的大雾。2、描写北方的雪的特征的动词。

明确: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3、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学生讨论、交流。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哲理: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九

1.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这一特点。

3.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1.旅鼠的特点。

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4.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师展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一边导入: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他们的奥秘。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会产生探索旅鼠之谜的兴趣。

学生读课文并思考:

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1.哺乳动物却有和细菌相似的繁殖能力。

2.能够根据条件控制繁殖。

3.达到一定密度就自然吸引敌人来消灭自己。

4.周期性的进行“死亡大变迁”。

5.只往西、往北,往海里死亡。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

(提示: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旅鼠有这种本能。)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3.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课后写成书面文字。)

本文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课文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北极旅鼠和一般的老鼠没有多大差别,“但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它的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强:第二大奥秘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浩浩荡荡,无所畏惧。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从知道,或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揭示出自然的奥妙无穷。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忙碌(lu4)脂粉奁(iian2)。

灼灼(zhuo2)嘻笑(xi1)褪尽(tui4)。

朔方(shuo4)凛冽(lin3lie4)。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t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6、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一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 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1、了 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个。

2、歌曲《诚信之歌》。

一、创设情境,走近信客

三、整体感知,解读信客

1、积累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快 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字词。(教师请一位学生板书,其余学生指出 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2、合 作研讨

小组合作讨论下列四个问题,教师巡 视指导:

(1)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

教师明确:先写老信客, 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 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

(2)作者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 信客的?重点写 了他的哪些事?

教师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二是遭人诬陷。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不求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3)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 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什 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

教师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学生通读全文,勾画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它的美感。

五、延伸拓展

以下选做 一题:

1、试写一段话,作为为信客的坟墓上的文字。

2、假如这位信客荣获当 年全国劳动模范,请你为信客写一则颁奖辞。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七、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八、教学反思

(暂略)

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模式:

朗读—品味—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打出海燕图片,配合激情音乐)。

二、揭示学习目标:(教师理解读)。

1、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作者简介:

1、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作者高尔基的资料。

2、师生共同明确作者的主要资料。(幻灯片显示)。

四、背景介绍(幻灯显示)。

请一位学生朗读背景介绍,共同明确,为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涵服务。

五、朗读训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可跟着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2、自由读,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拿手的一段或几段来朗诵。

3、抽几位同学进行段落朗诵比赛(配乐,提高积极性,营造激情氛围。)。

4、点评、奖励。

六、分析海燕的形象。

七、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问题设计:海燕的精神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探究二)(适时板书)。

具体操作: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讲到对比手法时可让学生朗读有关描写海鸥等的语句来加以体会,可设计“海燕的宣言”。

2、象征手法要作为一个重点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因为有一定难度,可考虑用连线题。幻灯用超级链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帮助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

八、朗读全文(配乐)。

九、课外延伸(小练笔)。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就这个话题写一篇随笔。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