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大全8篇)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3:23:05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大全8篇)
时间:2023-12-01 03:23:05     小编:文轩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一

今年8月在西南大学,好朋友送了一本书给我——《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旅程》,当拿到这边书的时候,一看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就爱不释手了。短短一周读完第一遍,颇为震撼,对我来说,已经很多年没有读到这样优质的可以提升认知和自我水平的好书。特别是里面的许多观点和方法论,是我一直在苦于寻找的答案。因此,我决定将里面有用和有效的内容再次提炼,一是加深对书内容的理解,二是将自己融入到书里面,去解决那些理不清,道不明,但又时时影响我的那些主观的判断。

《少有人走的路》一共有八本,这本“心智成熟旅程”是第一本。樊登讲书里面也特别推荐了这本,当我读完“心智成熟旅程”后,我又买了全套书,将最新的多的这本“心智成熟旅程”送给我的员工读。这本“心智成熟旅程”,是这一套书的起点和根基,后面的七个系列,是基于第一本而从各个方面再深入探讨和以小说的方式来论述的。这套书提到了许多作为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却自己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认为成熟应该是跟人的年龄成正比,但往往,我们生活中时常遇到的人,一把年纪了,认知和处事跟小孩子一样;比如,明明外在看上去合家欢乐,偏偏感觉不到理想中的幸福;比如大龄青年不愿意结婚,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还是害怕担责任;比如,孩子出现问题,是叛逆还是逃避;比如,常常的孤枕难眠,无法控制的浮想联翩,等等。其根源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环境造成了这些现象?一个人的童年,对他未来的人生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有些人深陷痛苦,却又接受现状?为什么我们常常说“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当我们面临很多事情无法解开心结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和解,通过什么方法,让自己真正的成熟,而不再困扰,而不再让自己陷入新的困扰之中。“心智成熟旅程”书中都一一给出了答案。

“心智成熟旅程”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如何让自己走向真正的心智成熟。自律、爱、成长和信仰、恩典。每一章都从问题出发,然后通过案例剖析,找到根源,再自我救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里我只写自己最受用,以及对我震撼最大的几个观点。

本书开篇用六个字“人生苦难重重”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我想不管是在西方信仰耶稣还是在东方文化影响下,全世界的认知是一致的,只是解决方式不同而已。面对苦难重重的人生,很多人会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还有很多相信,这是命!但总有些人通过积极想办法,改变命运。而我们解决的关键点是“自律”。“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这看似简单,做起来真的挺难的。因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孩子,总是先甜后哭,总是把最容易的,最让心情愉悦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继而成长中,习惯了先甜后苦,养成了面对问题,逃避问题,势必成年后,面对苦难,心理上会受挫,甚至成为心理疾病。如果在孩童时期,重新设置人生痛苦和快乐的次序,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学会自律,那成年后才能用成熟的心态和明智的办法处事。

对于承担责任,更是难上加难了,在我国的处事文化中“明哲保身”的处事态度,成为成人的处事哲学。今天不讨论这个哲学思维的对错,单从对人的心智来说,逃避责任,会造成人形成两种病症: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神经官能症患者是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挂在嘴边,总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不够资格,因而缺少勇气,而做出的错误判断,不断加大自己的责任,使自己备受压力和内疚感。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神经官能症症状,比如我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吼了孩子之后,自己又内疚得要死,再比如我经常直言不讳跟朋友说了一些话,事后又觉得这句话可能出言不逊了,又内疚后悔了,总之就是不自信的表现。轻度的神经官能症是可以允许的,这是人的良知,如果连良知都没有,岂不更有心理疾病?相反,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意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所有的孩子都是患人格失调症,都会本能地逃避责任,不少的孩子也会患神经官能症,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罪有应得。如果孩子的成长中缺乏有效的正确的引导,一定会导致这症状加强,从而造成在成年以后,已经形成固定的认知,导致自己无法正确处理身边的事物,陷入痛苦和无法自拔的心理疾病。当这两种症状如果出现了很严重的状态,即神经官能症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让别人活得痛苦。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前提是父母有正确的认知和对孩子问题的敏感性,反之,则会阻碍孩子的心智成熟。特别是患有人格失调症的父母,不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人格失调症,上一代的问题影响下一代,代代相传。一旦被心里医生诊断为人格失调症,说明这个人已经逃避责任的程度非常严重了,而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所以作者用面对痛苦,推迟满足感,来提醒大家,要先苦后甜,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到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其次是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承担会带来痛苦,大部分人会努力去躲避痛苦,很多的人在面对痛苦时候,宁愿自我安慰:“问题的出现不是我错,是我无法控制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这种逃避责任的心态一旦形成,会出现一个怪圈:因为谁谁谁的原因没有做到,所以我理所当然“活该”。所以,很多人婚姻不幸,都被设定为丈夫或者妻子(对方)造成的;很多孩子不听话,叛逆,都是他自身罪有应得。这种逃避的心态,即用谎言欺骗自己,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而且越陷越深,甚至出现仇恨。作者在书中提出面对承担责任的痛苦,就是要勇敢忠于事实,在既有的观念地图上,不断修正,更新自己固有的观念,不断地修正,使地图内容更加真实和完整。最后,迎接挑战,即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不间断地严格自我反省。反省内心世界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带来的痛苦,而认识和忠于事实带来给我们的非凡价值,将使痛苦显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带来的快乐,甚至远远大于痛苦。

第二章里面关于爱的解析,对于这章我的感悟稍逊,因为一直在通过各种媒介努力学习关于如何爱,怎么爱。这里用两首纪伯伦的诗来阐释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夫妻的爱的真理。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著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

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

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

倒满彼此的酒杯,但不要只从一个杯子啜饮,

分享你们的面包,但不可只把同一块面包享用。

一起欢笑,载歌载舞,但容许对方的独处,

就像琵琶的弦,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颤动,

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

交出你的心灵,但不是由对方保管,

因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灵。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寺庙的梁柱各自耸立,

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本章书里面有个观点值得提出来学习,即:爱是使人心智成熟的力量,爱付出的同时,也是帮助自己一并走向成熟。爱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拓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人需要爱别人,才能有完整的心智。而爱猫、爱狗;委屈求全;打着以爱的名义控制别人,都不是爱,不是真正的爱。依赖不是爱、同情不是爱、妥协也不是爱,唯有爱,是帮助彼此独立,成就自我。

最后一章“恩典”,里面提到的潜意识,着实让我脑洞打开,作者因信仰西方教义,所以取名为“恩典”,从我的理解,更像是“儒、释、道”的法则。我们常常说“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切注定,其实,多数源于我们的潜意识。比如,我们成功躲避一场灾难,或者梦里面的场景在现实中相遇了。一个人的大脑里面,自我意识只占了5%,还有95%属于潜意识。所以,大脑可开发的领域还有很多很多。潜意识是一片神秘的领域,梦是它存在的最好证据。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比我们更睿智的东西,这就是“潜意识的智慧”。潜意识的密码,有可能一部分是来自于遗传,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儿童成长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常常说原生家庭,价值观冲突,往往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潜意识是天性和自然进化的空间,潜意识知道的东西永远比自我意识知道得多,我们获得一项真理,得到一种启示,不过是重新认知潜意识里原本存在的事情。意识的成长与进步,意味着它开始认同潜意识所熟知的一切。

潜意识或许是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我们之所以会生病,正是自我意识抗拒潜意识的结果——意识患病了。潜意识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恩典”,只有我们无限接近我们的“恩典”,才能获取心灵的源泉,才能对抗负面的,天性的“恶”——懒惰、怨恨、自私、嫉妒等等。所以要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需要经常的自我反省。潜意识是树根,要想让浅表的自我意识硕果累累,也就是要像我们“儒释道”提到的天人合一。

似乎本书越写越有境界,用一种超越的精神在指引我们走向最理想的状态,对应了开篇的“人生苦难重重”。但作者一直在努力引导我们,认知自我,认知世界,认知精神,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凭借足够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着心智成熟的路,前进。点滴的认知和经验,慢慢汇聚起来,人生之路就清晰了。那些我们童年受过的伤,成长中经历的苦难,或者一不小心走进死胡同,也有肯经受失望的打击,遭受错误讯息的干扰,阻碍我们的前进,我们需要自我纠正和调整。当我们能驾驭我们的人生,我们获得了自我的力量,才能获得心灵的释放和生化,我们才懂得幸福是奔放不羁的自主,不妨碍别人心智成熟,用真正的爱帮助孩子、他人成熟,才是心灵意识的天人合一。

最后,看完全书,也能理解为何作者取名为《少有人走的路》,道理很多,也能读懂,但是,要真正做到,并且时刻反省,却非容易之事。所以,每当我们看到成功的人,感慨他的气度,胸怀,眼界和处事,也能想到他在塑造自己的过程中的不易和努力。感谢作者带来的恩典,给与的力量足以让我收益终身。同时,非常感恩西南大学园林学院杜教授的馈赠。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二

一、谎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每个人都会撒谎,有些谎言无伤大雅,而有一些却在一步步摧毁我们的内心,为什么这么说,谎言是我们并不想或并不敢去正视我们的错误和痛苦的时候选择逃避问题的一种表现。我们把那些真正令我们痛苦的事压制在潜意识层面,从而展现出轻松的一面而形成我们的意识。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不过是我们的潜意识为我们承受一切。就比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或承受不了的事,我总是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一定是在做梦,忘记吧。不敢正视自己的痛苦,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直面内心,在做正确的事与轻松的事面前永远选择后者,让自己看起来轻松,实则在压抑痛苦,这些痛苦一件件的积累,迟早会找上门来,把自己压垮,让内心崩溃。因为意识好控制,潜意识并不好控制,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只有勇敢的拆穿谎言,我们才能活在真实的自我当中,迈向心智成熟的第一步。

二、如何识别伪善,远离邪恶。

邪恶是由颠倒是非的谎言产生的。这就像单词“生命”(live),如果颠倒过来,就变成了“邪恶”(evil)。邪恶定义为:“运用一切手段,拒绝心灵成长而恶性扩张自我的行为。”也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恶,恶人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嫁祸他人。“邪恶用谎言和欺骗来维护病态的自我。恶人,做了邪恶的事,却往往没什么罪恶感,用谎言和欺骗来保护“完美”的自我形象,而处心积虑维护道德完美假象的那类人。这类人往往是伪善的,对别人的伤害极大却从来不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往往所有的责任都在别人。这类人自私,自恋,喜欢控制别人。识别一个人是不是伪善的恶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听从自己的直觉,具体来说就是“反感”,“反感”往往是心理健康的人遇到伪善和邪恶之人时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我想面对这样的人是,只能避之唯恐不及大概是最明智的选择了。

三、恶,总是出现在需要爱的地方。

这是书中第四章的标题,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章。书中写到:夫妻之间真正的爱,不是树缠藤,也不是藤缠树,而是彼此独立、心心相印。这样的爱能不断拓展双方的自我界限,让彼此的心灵都获得成长。相反,如果一方把自己的自我依附于另一方,或者一方极力要控制另一方,这就不是爱,而很可能产生恶。所以我认为,情侣或者夫妻或者其他亲密的关系,要敞开心灵,但不要把心灵交给对方管理,把心灵交给对方管理,意味着失去自由和自我,意味着奴役和被奴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心甘情愿成为别人的累赘,成为别人累赘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抑郁,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让别人成为自己的累赘,他们想法设法让别人依赖自己,在被人的依赖中,他们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内心没有安全感,就像控制外面的一切。这些心理和行为很像爱,但却不是爱,而是恶。从本质上来看,它是通过加强别人的依赖感来控制别人,不仅阻碍了别人的心灵的成长,而且也阻碍了自己心灵的成长。我想爱,是为了成长,成长需要足够的空间;而邪恶的本质是压制,它压制别人的自我,压缩别人的空间。但偏偏有些人把这种压制当成了爱。这种关系中,对方体会不到爱的关心与呵护,感受到的只有窒息。

勇敢地面对谎言。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地面对谎言,才能忠于事实。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三

很多人都想走上成功这条道路,却很少有人能走上成功这条道路,因为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正是我们自己。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无法正确地审视自己,《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就像一把无形的手,一旦你翻开它,它就会无情地揭开你隐藏了一层又一层的面纱,让你透过它给你的一面镜子——你自己,来审视你自己。如果你痛了,那么说明你看到了自己,也开始看清自己了,如果你无知无觉,那只能说明你还无法正视你自己。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我们总是渴望着成熟,但又拒绝着成熟,因为我们总是时不时的在规避着问题,在企盼着一蹴而就的成功,却忘了脚下的路总是布满着荆棘。一个人的成熟不在于其深沉的面孔或是稳重的装扮,而在于心理的成熟,在于睿智的心灵。心智成熟了,我们就真的成熟了,也就真正地长大了。

它让我明白,人生本来就是一连串的难题,而生活就是不断地遇到难题,也就是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但这种痛苦不是无尽的折磨,而是无穷的考验,考验你我的心态,考验你我的抗压力,考验你我的自律意识。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收益,惟有苦难才能使我们更加优秀,惟有考验才能令我们“涅槃重生”。古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心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天之重任于斯人,斯人必有三省,省己,省事,省人,必行一律,即自律。

它让我重新审读了何为自律,所谓自律,不再是简单的自我约束,而是指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在《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从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以及保持平衡这四个方面去深入探讨自律的实质。在这几项原则中,首先我们要重新设置快乐与痛苦的次序,而不是贪图暂时的安逸,问题出现了或者说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应该敢于面对这些问题并感受其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其中的快乐;同时我们要明白不能解决的人生难题,它们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的眼前,尤其是当我们没有责任担当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自己就会成为问题。因此,问题面前,我们所做的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勇敢的承担责任,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去思索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责任担起来了,我们迈出了自己心坎的这一步,相信眼前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另外,对于现实我们应该更加客观,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物质决定意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通向事实的道路并不平坦,在现实面前,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尊重现实,立足于实际做出合理的规划,保持这种自律,我们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最后,就是一个度的把握,即保持平衡,也就是说我们既要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要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把目光放远、展望未来,也要脚踏实地、过好当下,就像是在得与失之间的选择一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一得必有一失,只有全面权衡利弊才可以实现西方经济学所谓的边际效用的最大化。

它让我进一步看清了自己,原来我内心曾经在拒绝着成熟,因为我害怕长大的孤单,害怕长大后的诸多烦恼,于是我时而在逃避着,总以我还年幼回避着问题,原来我没有学会先苦后甜,没有尝试着推迟满足感,而总是不知不觉地先享受着暂时的安逸,而后在不知不觉中才发现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原来我并没有足够的担当能力,以前总以为什么敢做就叫担当,错了敢于承认就叫担当,其实不仅仅如此而已,人生在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核实负责这都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的问题;原来我还没有学会去真正地融入生活,自己总是耍着小孩的性子,总还想只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就好了,不用理会外界的喧哗与色彩,曾经一度绘制着属于自己人生的地图,后来才慢慢发现,漠视了事实的尝试就像是沙漠的行者没有地图、指南一样,永远也找不到出口,回不到生活本身中来,离开了现实的我们,其实就像离开了水的鱼儿一样,是不可能在空气里存活的。所以,我必须警惕回归现实,尊重事实……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原来,在那些“原来”中,我渐渐发现着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各种致命弱点,但是我也明白,这两段是平衡的,尽管自己漏洞百出,但也有相对好的一面,所以并未因为自己种种的不足而找到自弃的理由或是借口,反而它让我在自律、自省的反思中找到了动力,找到了足够的理由去奋斗,去改变,因为不优秀,所以才要更加努力、更加勇敢去面对问题、去体会痛苦从而使自己变得优秀,因为不成熟,所以才要更加地主动去尝试、去挑战,使自己不断实现心灵的跨越,获得睿智的心灵。

我们不可以在虚度中走向平庸,更不可以在忙碌中走向平庸。在平庸中,迷失的不仅是我们自己的那双眼睛,更是自己的心灵,因为不甘于平庸,所以我选择看清自己——直视自己的问题,直视生活的考验,直视痛苦,并坚定地选择痛苦,我坚信素质班曾说过的,“如果你现在还不够优秀,那说明你还不够痛苦,因为痛苦能使人变得优秀”。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四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的作品。派克是美国著名作家、医学博士、心理治疗大师。他治愈了成千上万名病人,他以其人生智慧和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在全球畅销。读着这部心理学著作,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感觉最深的是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书中讲述了耶稣、孔子;讲述了对圣经的认识与了解;讲述了爱、心灵的探索,心智成熟的旅程,读后深受启发。

一个人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里健康更为重要。一个人的自然年龄不可逆转,但心里年龄却由自己左右。保持健康的心态,就会使生活充满快乐并且与他人分享,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心里健康,还要时刻关心家人、朋友、同事的心理健康,以博大的爱帮助他人敞开心扉、消除烦恼、解除忧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世界。

读了这部书,我再次体会到: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灵。常言到:佛在心中、主在心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感谢作者,引领着我在自己的心灵中旅游,在愉悦中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五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当然,现在患有“爱无能”的患者除外。),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缘分的牵引,爱恋的错觉及无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许痛苦,付出的代价也许高昂,却都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获得真爱,则“必须让双方的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帮助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爱的激情过后,仍能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要两个人都付出艰苦的努力啊,想起来,的确非常困难。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关于孩童的说法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比如我们可能会刻意追求成熟而摈弃幼稚——“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内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无依,另一方面却又跃跃欲试。要关怀心中的孩童,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较为低极的本性——无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癫狂的愿望,以及各种形式的软弱无助。我们必须接纳这种流浪、迷失和无助。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停止生长,甚至必须后退,因为‘小孩’本来就意味着没有长大。童心是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心灵的任何层面遭到漠视,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有观点认为婴儿是无罪的,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是神性的,但是同时他们也是不能独立生存的。“我们不是要变成牺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潜意识的婴儿;也并非要变成高高在上,远远超越日常生活,自以为所向无敌,对凡俗生活的弱点和缺陷也丝毫不感兴趣的少年;我们最终要找到自己的内涵和分量,落回地面,培养出成熟、自觉的自我,承担痛苦和责任,进而发展成神性的自我。”伟大的哲人也会让自己时而像小孩一样的放松和玩耍,“事实上孩童的‘无知’才蕴涵着无数可能,我们必须时而设法忘记那些阻碍我们领悟真理的知识”,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空”的境界。我们追求理想,但是我们同时也要面对现实,我们有时要追求超脱,但是也必须控制自己的虐待倾向。

“我们不应该把人体视为机器,把思想视为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结合,把人类世界视为人类智力与科技创造的奇迹,事实上,人的身体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我们应该体会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内心中的意象与大自然和文化意象同样重要。我们需要聆听身体与心灵的节奏、音调、和声与不和谐的音符,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也需要这种聆听,我们应该将身体从‘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与心灵融为一体。”看到这种观点,其实让我感觉很焦虑,现在的医生都已经演变成直接把患者的症状输入电脑,从数据库中搜寻可能的疾病,然后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病情,最终得出可能的结论。如果让病人花钱买药更加有赚头,更加有效率,那就不太可能鼓励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去获得更自然的康复,这种状态与“关怀心灵”差得太远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六

看完斯科特·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感触颇深,如沐春风。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重要,它跨越时代的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一些人因为别人的批评和反对意见而深受伤害。

每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还是为以后有更好的生活。

这些事情都反映出21世纪的年青人在逃避成长,逃避成长后应承担的责任,逃避现实。詹姆斯·艾伦说:“当你勇敢面对问题的那一刻,问题便瓦解了。”所以,我们要积极面对成长而不是逃避。

成长是五彩斑斓的,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鲜花,就会有荆棘;有歌颂,就会有嘲讽;有信任,就会有误解。

我们渴望光明,就不能逃避黑暗;喜欢鲜花,就不能绕开荆棘;享受歌颂,就要忍受嘲讽;获得信任人,就要承担误解。

成长的过程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冰心说:“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河流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因此,即便我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要勇敢面对。

《少有人走的路》中还讲述了“爱”的力量。派克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一直无法正常生活,就构成了“依赖性”,心理学家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爱不能滥用。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即便有很多人需要爱和关心,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

正如文中所言:人生苦难重重。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七

“为逃避解决问题而忽视问题的存在,并指望问题自行消失的倾向,是人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当看到书中这句话的时候感触非常深,感觉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只是每个人受其影响度不同。

书名少有人走的路初次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会讲一个事情是很少人会去做的,但看完之后明白并非是这条路走的人少,而是这条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但真能走好这条路的人并不多。

书中通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人看似长大成熟了,但心智缺还未成熟,说话做事都会给人感觉很幼稚,这类人只要有过接触大家都会不难发现。另外还有类人,看似各方面都表现的很成熟,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或装作视而不见,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习惯推卸责任或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这些其实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发生问题是很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去面对问题,如何正确的对待和认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需要承担起责任,尽全力去解决问题。“观察”和“认知”这两个词几乎贯穿于这本书的始终,如果一个人以邪恶为目标,总是会拒绝观察事实的真相,而心智成熟的人,却能深刻的意识到懒惰的存在。

因为解决问题是件痛苦的事,所以大家会选择逃避或不作为,大家都会习惯处理轻松、容易处理的问题。是否能做到心智成熟,也可以理解成意识的进化或者说是意识的成长,只有当你有了担当的意识、会自律,这样才会让自己不断的进化。

惰性很多时候是自己潜意识里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会觉得享受在前,所以才会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是就会产生惰性。书中介绍“推迟满足感”就能解决惰性、拖延症的问题。比如大家是东西总是爱比喜爱吃的先吃了,不爱吃的不是丢了就是拖到最后随便应付了事;读后感·做事总是习惯把简单的事先处理了,难的事情放在最后处理或者索性就不处理等别人来解决或到最后不了了之,这些毛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然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需要我们去认知问题的根源,推迟满足感就是要让自己先解决难解决的问题,不能贪图眼前的安逸,要有先苦后甜的精神,这样自然就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大家都会觉得你靠谱。

让心智成熟的这条路,并不是很少人关注,而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如果当你真的能走通这条道,肯定会让自己有很大的改变。好比自己以前看待任何问题都会有局限性,所以处理起问题也不顺,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而且在问题的争论中总是按着自己额思路去辩解,忽略了其他客观的因素或者不承认客观条件的存在。

现在基本已经慢慢的做了改变,因为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能观察和认知问题的根源,继续在学习如何走好这条少人有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八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在读《少有人走的路》之前,我不知道“勇气”为何物,也许它就是与生俱来的无知无畏吧!心智成熟的旅程是非常漫长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甚至还会让你们觉得有一点点不舒服,但请你们不要回避。

“是则是初心,只恐难留驻”。这本书在大体上可以分三个方向:自律,爱以及成长。在我人生的路上,这本书给了我莫名的参考指标,想要成为优秀的自己,便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吸取教训,保持初心,以最大的努力,最真诚的热爱,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危堂榜新颜,要以名自律”。书中写道: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自我而言,因做不到自律自觉而浪费掉大把大把的美好时光。就简单说一下每天早晨的起床吧,每天早晨闹钟一响,首先关掉它,然后再睡几分钟,才会磨磨蹭蹭的起床。虽然是小事,但很认真的说,我没有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的朝阳,在我慵懒的背后,是无尽的推迟满足感。它给了我短暂的快乐。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竟一直觉得这每天的慵懒都很快乐,慢慢便也成为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今当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便决定要学会自律,学会掌控自己的时间。我想自律不仅仅是自己负责,更是对人生的负责。书里面也把自律细分为四个部分: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自律而来的自由才最自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承担着很多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责任担当的人。尊重一切具有真理的事实,保持平衡,我想是保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与爱的平衡,所以书的第二部分写出了爱。爱是原动力。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心中有爱,行为习惯便也会是一个充满温暖的人。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给的爱也有极大的关系。溺爱不利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我特别感谢父母,感谢那些呕心沥血的老师,感谢那些对我有过帮助的陌生人,感谢一切爱的源泉,爱的灌溉,爱的成长。

我们要成长。成长也意味着成熟,不再是一个童言无忌的孩童。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但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况且,一种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离不开成熟。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应对苦,应对饿,应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盼成长就要应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应对,然后去慢慢成长。

请你们也翻开这本书吧,打开这本书,也就意味着走进自己的心里。勇敢面对现实,面对自己,你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意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