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大全16篇)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23:41:04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大全16篇)
时间:2023-11-30 23:41:04     小编:笔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生活的智慧。以下将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处事的哲学智慧”、“追求知识的方法与态度”、“敬业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的道德观与人生态度”五个方面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理解论语最重要和核心的思想。他之所以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只有修身才能有操守、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就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呼应着人的社会关系和责任。齐家之道在于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治国之道在于仁政和公正的社会秩序;平天下之道在于公平公正的分配资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构筑了一个完善的人类伦理和政治哲学。

其次,论语中充满了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智慧。例如,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表达了孔子对人员选拔和评价的原则。这告诉我们,在评价他人时不应只看其言辞之巧妙,更要考察其为人之道德品质。此外,孔子还教导我们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待他人的基本原则。只有我们能够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的需求和权益,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善待他人。

第三,论语还教导了我们一种正确的追求知识的方法与态度。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观。他认为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论语中了解到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讲究实践、实践和实践,反对虚浮空泛的学习。他还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强调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第四,论语中还涉及到了敬业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提到过,“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应该一直保持谦虚和进取的态度,持续提升自己。同时,他还把教育重点放在培养人际关系和集体责任意识上。他坚信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不可或缺的因素,倡导团结、认同和协作的精神。

最后,我被孔子的道德观和人生态度深深打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待他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强调道德修养的核心。孔子提倡做一个“君子”,这并非是一个社会贵族象征,而是一个有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的人。他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人格特点。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人生态度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积极面对困难和失败,勇往直前,不要轻易放弃。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思想的大智慧和处世之道。他的思想对于塑造一个美好的社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继续努力学习论语,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同时,我也愿意将孔子的智慧和美德传承下去,与他人分享,为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作为老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开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设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那么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如今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宏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展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究,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效劳了。

所以,老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根底上,老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根底,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那么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兴趣、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安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规范,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我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就我在听论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阐述。

首先,论语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我在读论语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这让我感到非常的充实和满足。

其次,论语中强调“仁”的重要性,这让我对于仁爱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仁爱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仁爱之道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读论语,我更加明白了仁爱之道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善待他人的态度。

第三,论语中强调“诚”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真诚的品质。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我们应该真诚待人,不要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接受的行为。只有具备真诚的品质,我们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通过读论语,我意识到了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并且在实际行动中付诸于实践。

第四,论语中强调“礼”的重要性,这使我更加重视礼貌和仪表的培养。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这句话告诉我,一个人的修养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知识和才华上,更体现在他的礼貌和仪表上。通过读论语,我认识到在与他人交往中,我应该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和恰当的礼貌,这不仅可以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也可以彰显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最后,论语中强调“义”的重要性,这让我思考了道德和行为正确与否的问题。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一个人应当始终坚守道德底线,追求正确的行为和态度。通过读论语,我意识到应该时刻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判断是非善恶,笃行仁义,以此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总之,通过听论语,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学习的重要性、仁爱之道、真诚的品质、礼貌与仪表的培养以及道德和行为的正确与否,这些都是论语给予我的启示和教益。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会更加努力地践行这些理念,使之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读论语,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

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国学经典,中华名著”。在学习和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领悟到老子、孟子等诸多先贤的智慧,更能够从中汲取到人生的启迪和感悟。在我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人生哲理,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二段:关于诚信。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他说:“有诚则灵,无诚则不灵。”只有心诚才能感应到真理,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如果我们人与人之间不讲诚信,不仅会失去他人的信任,也会放弃自己在社会中立足发展的机会。因此,作为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秉持诚信的原则,做到言行一致、诚信待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三段:关于孝心。

孝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强调了孝心的重要性,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即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孝顺是一种天经地义的道德准则,是对父母孝顺、尊重长辈、帮助他人、尊重师长等社会活动的总和。只有孝心,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进步,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人生。

四段:关于做事。

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事往往就是一个人立足之本。而在《论语》中,孔子的“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的思想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意思是先看看什么不该做后,再看看什么该做。这种思想能够让我们避免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避免犯错误。另外,孔子还说过:“行有余力,以加人则不怨矣。”这就是告诉我们要踏实做事,把力气都用来实现工作目标,为他人做出贡献,才是一种人生的追求。

五段:关于待人接物。

待人接物的方式,牵动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在《论语》中,孔子也谈到了待人接物的原则。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让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讲究礼仪,尊重他人感受,体谅他人心情。这样做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和他人相处、合作。

结语。

以上就是我在阅读《论语》中的一些体会。《论语》中丰富的思想精髓,启示了许多人生真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和领悟这些真理,会让我们更加成熟、理智、坚强,在发展的道路上更加稳步前行。

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轰隆!帘外雨潺潺,惊雷不断。寂寞不耐雨夜寒,书前不知论语何,顺手翻翻。

过去都道《论语》高深,果不其然,现代版《论语》都有《中华上下五千年》那么厚,共2篇,文句言简意赅,不失为儒家经典!我觉得有一句俗语来形容《论语》很贴切:浓缩就是精华!

《论语》在学习方面有很大帮助,我看到了老师上课时出过的辩论题,《学而篇》第三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花眼巧语,面目伪善,这样的人,仁德是不可能多的。老师就问何谓不仁者,我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几百年前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不仁之人有二:一为好犯上作乱之人;一为巧言令色之人。”这种人巧舌如簧,说一些昧着良心的话混迹于社会,而内心却并不善良。当然孔夫子也没教我们如何防,只有接触了,认清了,才能从容应对,不被蛊惑。

还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子曰:“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小时侯很熟悉的一句名言,这么多年来我才发现,当年只是觉得这句话顺口才记到现在,我竟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大意是:别人不理解我,我不犯愁,我担心的是自己不理解别人。其实,我们有何尝不是这样呢?要想让别人理解自己,首先要让自己去搞明白别人想要什么,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让别人了解自己。人主动一些总会让别人轻松一些。一个能理解他人的人一定会非常的可亲,待人友善。

《论语》在生活中也给予了我们启发,现在的生活物欲横流,人们在追求物质丰富之时注重于利益的追求,《论语》教给我们一种君子式的为人之道,例如: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等等。在物质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利益面前做出忠诚的决定。《论语》中很多文字谈到了“信”这个字,为人诚信是立足之本。

还记得我写一篇英语时用过一个《论语》处世名句:amanwhoudancarmuhavnarorrow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当时肤浅的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没有远的忧患,必有近的忧患。幸好是英语作文,也没闹大笑话。结果现在才知道这句话的深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的确,一个人要为自己最终梦想而活,持久努力。

作为《论语》的师祖孔子千百年来也是人们敬仰的文学巨匠。清代时有八位皇帝为孔子立牌,放在北京国子监中。《论语》作为孔子的代表作尤显珍贵,集几代学者的.智慧,是古代儒学经典。

很快,夜深了,几小时过去了,我第一篇还未看完,我恨不能将这些警句全塞到脑子里去,这时我能够深刻体会到北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韵。句句精华的论语,如能静心品读,必能收获知识及人生启迪。

学而不思则罔,我想我会花时间慢慢品位《论语》,探寻两千年前的孔子,还原内心的宁静与安逸,建立一种矗立于风雨艰危的精神,在为人处世方面能做到孔子语下的君子,敏于言而慎于行品读文字,相约经典!

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论语》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本书,它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喜爱。《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细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北师大教授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将一般人很难读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论语心得》包括“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首先: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

其次:尽可能的用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而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源于心态不同。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祥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现代社会中,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关联。

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弟子,孟子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中,其女论语思想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和人生观。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本文将以五段式的方式,阐述本人对女论语的理解和体会。

一、对女性心态的关注。

孟子曾说:“女人有喜怒,近乎于鬼神。其於作人则嫉猜以贼人,於事无成则九死无生。”可以看出,孟子很关心女性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他因为对女性的了解,知道女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而且也容易让情绪影响到行为。所以,孟子提出的女性“情绪”思维模型,可以让女性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管理情绪。

二、对女性生活方式的指导。

孟子认为,女性不仅要有高于同龄人的智慧和能力,更要学会用“犬马之力”,来规范自己的生活。犬马是一种有忠诚感的动物,犬马之力则是要求女性发挥出这种忠诚感,从小事开始,规范自己的生活,用自制力和积极行动来推进人生。在现代社会,很多人缺乏自律,孟子的女论语思想指导着我们要从生活中入手,让自己最基本的行为尽显我们的人格魅力。

三、对女性道德品质的提升。

孟子认为,女性要像古代的女李斯一样,忠贞于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认为,在女性道德上一定要保持端正,不要偏离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他从而教育女性要做到廉洁、正义、公正,增强基本道德力量,形成女性的人格品质和自我认知。

四、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探讨。

孟子认为,男女平等,丈夫与妻子的差距应该是像手臂般彼此依存。孟子强调妻子的能力和智慧,经常提出了少女精神和千金之道,对女性地位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肯定。孟子的女论语思想对推进男女平等,保护女性人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孟子还教育男士应当尊重女性的智慧和尊严,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所在。

五、对当代现实社会的借鉴。

今天,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孟子的女论语思想对当代的女性很有借鉴意义。现代女性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和价值观,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自我标准。同时,孟子的思想可以让当代女性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综上所述,孟子的女论语思想强调女性的内在修养,引导女性寻求自我,呼唤女性在人生道路上发挥信仰和人格的力量。这种倡导也在千百年来,为中国女性的精神发展和社会地位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女论语”的影响非常深远,它的思想即使今天也影响了人们对男女关系、道德伦理、人生价值的认识。

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孔子的言行为主要内容,让我们领略到了传世经典的厚重魅力。在阅读学习《论语》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通过思考、与人交流、实践运用等多种途径,我逐渐领悟到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意义,引导自己做人处事,获得生活上的成功与快乐。

第二段:品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经典名句,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并使其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则为我们勾勒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支持的重要性,有了这种相互的感情协作,我们会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三段:揭示《论语》中的思想精髓。

仁、义、礼、智、信,这五种核心价值观似乎已经被社会熟知并广泛应用,但事实上它们是由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并赋予了新的实现意义。仁,是一个人对他人的关系,主张你心中自有底线、尊重他人、追求博爱的核心。义,则是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和取得行动后果的勇气和能力。礼,则是一个人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主张你应受到他人的尊重、寻求和谐与平衡的核心。智,是一个人对智力的引领、对核心思考的重视和支持。信,是一个人作为一个忠实的品格和态度,主张真实诚信的事物。

第四段:应用《论语》思想指导一段人生经历。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感到对于实践运用《论语》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是促进自身价值提升、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工具。例如,在工作中,我会尝试为别人考虑,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这样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可以增进友谊,获得更多的机会。另外,我所向往的生活是富有理想、文化、高素质、高效益的,通过《论语》的指导,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为之奋斗。

第五段:总结。

《论语》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不只是思想、文化、价值的载体,更是人民生活和人民事业的一个重要指南。我们不仅要记住、学习里面蕴含的理论和智慧,还要实践和应用,创造并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努力和坚持,是推进我们的目标、增强我们的信心和能力的基石。当我们以随时随地的心态透视《论语》时,我们会发现人生之路的前方,显得更加深邃、更加充满奥秘,我们必将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详细、更加精彩。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

论语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不仅贯穿着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现代人面对生活与事业中许多重大抉择和应对挑战时,所需要的一种指导力量。因此,教论语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学习、思考和领悟论语中的智慧,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和修养,还可以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引。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对教论语的心得体会。

二、学习论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250字)。

学习论语,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思想深度和内涵丰富性。其中,“为人父母,如同为自己父母”,“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的说辞,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之魂与智慧的典范。其次,论语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始终秉持着“仁爱恭敬、尊重他人,平和谦虚、响应大众”的做人理念。正是这种高尚的道德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中华文明。

三、教论语的方法和策略。(300字)。

教授论语,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我通过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和分析再到全班分享和讨论的实践方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论语中的智慧。其次,教授论语还要注意情境化和生动性,可以通过以情境教育和演讲比赛的形式来加强引导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孔子与弟子结伴而行”的教育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们沟通、合作和团队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提高与全面发展。

四、论语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示范。(300字)。

论语中的格言、箴言和警句深刻地影响和指引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人们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坚实支撑与有益引领。例如,好好利用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滴不漏”(《论语》9:18),强调了时间的宝贵性和必须充分利用的重要性。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名不正则言不顺”,“闻一知十”,这些论语名言都是人们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解决和应对复杂问题的重要工具和示范。

五、结论:教论语的意义和影响。(200字)。

总之,教论语对于每一个人的人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神,还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事业发展中更加从容和自信。因此,在学生掌握论语思想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以实际操作和应用为主线,让学生真正与学习的内容产生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教论语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培养出懂得如何处世立身,并能具备广阔视野和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不争》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观点有相似之处。孔子的观点是君子之人是坦荡荡的,光明磊落,他不与人一争雌雄,即便是争也要争在明处,或者是事业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与人争高低,不与人为敌,待人以礼。成为刎颈之交的廉颇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君子不争利,若要争,也是以切磋技艺为主,射场上的竞技者,射场下的好朋友。有时就是最严酷的战争,也要互派使者,约时间,约地点,约人员,约回合,不以暗箭伤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礼。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乐适度》这则语录本来是孔子用来评价《关雎》的情感风格的,《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是爱情诗,是男子追求心仪中的女子,心怀喜悦,充满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渴盼,这是“乐”,但又思而不见,追而不谋面,充满痛苦,这是“哀”,但这首诗却恰当地处理了情感的度,乐但不过分,伤感但不感伤,这是一种中道思想。

这个评论的可贵之处是它告诉人们怎样去合理调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难免,庄子想通过“逍遥游”的方式告诉人们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只有摆脱功名利禄。范仲淹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思想都告诉我们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修炼自己,宠辱不惊,乐观旷达,恰到好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诉人们应当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这是做人的目标,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可以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事,会损害他人利益。

真正达到生命自觉的人,他会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他会以宽厚之风灵动之气呈现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贯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贫困,不因利益,不因权势。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中最贤德的人是颜回,就是因为他住在简陋的街巷,吃着粗糙的饭菜,仍然能不改其乐,老师以有这样高度生命自觉的弟子为自豪。孟子也说:贫贱不能移,就是处于困顿的境地不能动摇自己的做人底线,不做苟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安于仁,利于仁,行于义。

《不失仁道》孔子的这则言论有两个关键词,即“道”和“仁”,其实在这里“仁”是对“道”的阐释,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依从于道,不做背离道之事,到孟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说君子之人要保持一贯的操守。仁是对道的进一步阐释,君子之人不能在很短时间和很困顿的时间违背仁,仁成为君子之人的道德底线,如果背离仁,那就违于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具备人道之心,富贵不离道,贫贱不违道,时时事事将道存于心间,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做真君子。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二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三

心得体会评论语是对人们经历、观察和思考所形成的见解和想法的表达方式。它不仅是对事物的评价,而且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的途径。在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中,心得体会评论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发表和听取他人的评论,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断完善自身的观点。在此我将结合个人经验,从评论的重要性、良好评论的要素、有效的评论技巧、评论的误区以及评论的应用等方面,谈一谈心得体会评论语的意义与应用。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四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五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深受后人的推崇。在阅读《论语》的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理想、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分享我在阅读《论语》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道德修养。

《论语》中经常提到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论语》中,孔子告诫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忠恕”与“仁义礼智信”。这种“为人之道”使我认识到待人接物的原则,让我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懂得如何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经过《论语》的启示,我意识到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严格的自律来保持自己的品德,同时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第三段:教育之道。

《论语》提倡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孔子认为,培养一个人的品德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在我看来,这一观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通过阅读《论语》,我更加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第四段:理想与追求。

《论语》中的孔子不仅提倡德行,还对理想和追求进行了讨论。孔子告诉学生要“立志存笃”,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在我的理解中,理想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是引领我们人生方向的灯塔。平时,我常常反思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通过《论语》的启发,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与追求。我相信,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并为之而努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并给人世界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第五段:人际关系及自我修养。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论语》中,孔子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相处之道,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他认为,人们之间的相处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不应该因为个人利益或争斗而伤害他人。在我看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学会包容、理解和宽容。同时,《论语》还提到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体的自律与自我反省。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审视和调整,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总结:

《论语》是一部千年流传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智慧。通过阅读《论语》,我认识到道德修养、教育之道、理想与追求、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了践行。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体会将助我更好地做人处世,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