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一
做好茶叶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核心在于构建一支高度团结、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力资源队伍。关键在于通过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让企业员工能够积极、高效参与企业发展。重点在于结合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核心员工、骨干员工体系,为企业发展输送稳定人才资源。此外,必须重视的就是防止员工流失,尤其是技术岗位和关键岗位员工。对企业来说,培养员工花费了企业大量的成本和精力。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很难具体衡量。随着我国茶叶行业兼并、重组速度加快,人才流失现象进一步加剧,在这一情况下,研究企业内人才流失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茶叶行业发展困境及策略思路。
1.1专业类人才较为匮乏。
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完善,加上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茶叶行业加快转型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茶叶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匮乏现象,主要是专业人才的缺失。其中集中表现为:首先,茶叶招商运营、设计营销人才紧缺。随着茶叶企业生产项目逐渐增多,懂商业运营、跨行业发展的人才就成为茶叶行业争相挖掘的对象。但由于多数企业为传统茶叶生产转向茶叶企业生产,缺乏茶叶企业生产运营的人才。因此包括茶叶企业生产项目经理、销售设计经理、招商运营经理、购物中心总经理等等在内的职位极度匮乏。而这一类人才的培养渠道较为单一。其来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企业:企业茶叶生产早,且经营较为丰富的企业。国内外知名商业咨询企业等。
其次,随着茶叶项目金融化不断成熟,大量从事pe、基金项目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会投资生产,能有效开展资产管理的人才极为匮乏。而这一类人才相对而言,对薪酬待遇的要求比较高,其自身离职率也比较高,因此这一类人才流动率高,培养、维护难度都较大。而这一类人才的培养渠道较为单一。其来源主要集中在:比如早成立茶叶基金公司的企业。此外,还有信托和保险等金融行业中从事过茶叶项目投资的人才;部分茶叶企业既能全盘运作项目,又具备资产管理经验的项目的人才。
最后,由于市场发展而产生相应的供求变化。部分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转型较快的企业,为优化自身人才结构,积极从整个人才市场中寻找合适人才,其中涉及专业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等。通过这一系人才的引进,从而将其他企业的运作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融入自身发展,从而使企业实现规范化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上,往往从管理较为成熟的公司流转过来的人才,其自身所具备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很难与企业相融合。因此,只是通过单一的人才引进来改变企业经营状况,事实上却十分困难。
1.2人才流动的变化。
正是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今企业在选择人才时,要更慎重,同时也在对人才体系构建拥有更多思路一系。具体而言,集中表现在:
首先,人才在选择企业时对企业品牌尤为关注。事实上,想要推动企业高速运转,其前提就是员工能从内心深处认同和肯定企业,只有认同,才能让企业投入更大精力,才能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传承因此,为塑造良好的企业口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打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先后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调动等一系列内部流动机制,增加员工的多岗位经验,同时也让员工可以在本企业系统内拥有多重选择,避免因岗位、地点等问题造成的人才流失。
其次,行业之间的流动现象逐渐增加。当前茶叶行业发展趋势就是金融化和商业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亟需懂得金融和茶叶生产双板块经验的人才。随着pe、众筹等等多种金融模式创新被广泛应用于茶叶生产之中,具有跨行业经验的人才优势逐渐凸显。此外,各系列茶叶生产模式中,也对相近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最后,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与企业人才结构稳定情况并非正相关,企业人才更看重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业界口碑。比如绿城茶叶,其虽然自身资金流动性较差,但企业内部中高端人才流失率极低,人才结构体系较为稳定。
1.3人员流动对策总体思路分析。
随着国家逐渐完善茶叶行业政策,行业内洗牌速度加快。随着经营经验不断成熟,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想要适应当前社会竞争,打造优质企业品牌,就必须有一支专业能力强、敬业的专业团队。必须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并展状况,,避免因人才短缺影响企业发展。因此管理层和决策者必须充分考虑如何维护好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怎么有效减少人才流。动率,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人才优势,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企业需要完善自身管理体系,规范企业内各项管理机制。对企业来说,规范、完善、体系化的管控制度将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前很多员工流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管理规范不认可。因此从企业长远发展看,健全完善企业发展制度、构建明晰的奖惩机制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而企业想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和作用,必须尊重员工,给与员工展现个人才能的机会。企业员工通过充分展现个人价值,增强自身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从而有效降低离职率。
2.茶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与决策优化。
2.1优化现有薪酬体系、注重激发员工潜能。
首先,必须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同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薪酬福利体系,切实提升员工的薪酬待遇。薪酬是稳定企业内部人才结构的重要标准。比如同等规模公司的同等岗位,如果薪酬待遇之间存在较大差别,那么待遇较低的公司一定会出现离职流动。所以企业在制定薪酬体系时,必须参照本区域内茶叶公司的薪酬标准,确保基本持平,从而稳定企业员工状态。
其次,尝试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实际上就是让员工将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融合起来。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让员工从打工思维转变为自己创造。不仅能有效降低员工离职流动率,同时也让员工愿意将自’身才能充分发挥应用到整个企业中。
最后,要尊重人才、激发员工潜能。员工在企业工作时,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相应报酬,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员工自身的价值,也就是个人价值感和成就感。一直以来,我们在开展企业管理时,过分关注企业运营和成本、财务管控,忽略了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一些员工的离职并非由于薪酬待遇不满意,而是缺乏个人成就感,因此企业必须想办法提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员工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构建学习型组织,将为员工持续进步提供重要平台。对企业员工来说,其自身对成长、进步也更看重。随着茶叶行业洗牌加速,如今整个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可以说,如果缺乏有效学习,那么很容易被淘汰。从万科的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员工对培训和再造有着更高期待,同时企业培训、自身学习也是员工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开展培训工作,确保企业员工能够在不断发雇中得到实质性提升。
2.3重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维系企业组织架构的重要纽带。以往,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因此很多员工感受不到企业内涵,缺乏有效凝聚力。企业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企业发展内涵,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而在企业文化塑造成熟后,其必将成为吸引先进人才、维护人才结构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设置美好发展愿景,同时开展一系列员工关怀,融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各项举措,从而构建稳定的人才结构体系。
2.4尊重员工,树立员工为本的人力管理理念。
我们必须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企业发展资源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积极性,就成为人力管理工作的重要要求。所以,在实施人力管理过程中,应该着重做到:首先,提升人力部门的公司地位,选择能力强,经验丰富、有担当的人才担任人力负责人,通过强化人力部门作用为员工关系维护、员工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开展提供重要铺垫。而人力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时,必须充分负责,选择匹配企业的人才,对新入职员工给与足够重视,增强员工内心的归属感。其次,管理者要给与员工更多沟通机会,允许员工就自身疑惑提出个人观点和看法。确保与员工沟通的畅通性,当员工出现离职情绪时,要第一时间察觉,并给与妥善解决。最后,最重要的是给与员工足够的信任,坚持实施员工为重的员工观念,通过与共患难,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正是员工归属感的存在,能够为维系员工,降低员工流动率提供有效保障。
3.结语。
茶叶行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行业,其发展过程中融入多个行业、多项专业,涵盖了从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营销策划、适营管控、物流管理等多个内容,而且各环节之间的专业特点极强。随着茶叶行业发展利润空间逐渐降低,优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利润率就成为茶叶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由于茶叶行业容纳多个环节,因此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具备茶叶生产的全流程实力,当然也不存在这个必要。所以茶叶行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整合资源、高效配置。而在整合资源过程中,人力资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当然这也对人才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培养复合型、综合型高端人才。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趋势,做好企业人才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二
1.1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2需要的特点:
1.2.1任何需要都有明确的对象;。
1.2.2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周而复始;。
1.2.3需要随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三、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3.1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运用;。
3.2需求层次理论在招聘与配置中的运用;。
3.3需求层次理论在培训与开发中的运用;。
3.4需求层次理论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
3.5需求层次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运用;。
4.1克服教条主义;。
4.2走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误区;。
4.3走出“欲壑难填”的误区;。
五、对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的总结。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三
【论文摘要】本文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进行合理开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试图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2]。
1.2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4.2亿人[3]。
1.2.2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
2.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
3.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4]。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
3.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3]张宝文,4.2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初中以下[eb/ol]。(20061115)[20070601]http: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四
摘要: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尤其是工作效率方面的问题常常为人所诟病,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出现了问题。
因此,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对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现代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常用的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
绩效考核能否发挥实效,能否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的制度是否合理完善,考核的内容是否切合实际,考核的目标是否执行到位。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尤其是工作效率方面的问题常常为人所诟病,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出现了问题。
如果长此以往,不采取措施加以改革和完善的话,那么最终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整体的工作水平和人民群众对其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因此,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对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绩效考核的概念和重要作用。
绩效考核是指用人单位在既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利用评估结果对员工未来的工作进行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
绩效考核在单位和组织的工作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达成目标,绩效考核本质是一种过程管理,通过对员工日常工作的不断引导,使员工的工作重心和发力方向始终与单位的任务目标相一致,工作业绩不断累积,最终完成单位制定的工作目标;提高效率,绩效考核其实也是对人员工作的一种激励,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对员工工作进行评估、比较,采用多种方法对员工进行激励,对其工作进行督导,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的目的;合理分配,与利益不挂钩的考核是没有意义的,将利益分配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促进了利益的合理分配,实现了多劳多得、优多劣少的分配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按劳分配的理念,有效提高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五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沿用自然科学的线性思维方式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从古希腊到近代莫不如此。但是,“人”是复杂的,社会组织自然也是复杂的。西方古近代的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对其复杂性逐渐有所认识。文章认为: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中,虽然简单朴素的线性思维方式占据统治地位,但间或有一些系统思维的火花;倡导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直接推动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线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的阶段性转变。工业革命前后时期,虽然以机械论为主的线性思维开始走上舞台,但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思维不仅在理论,而且在实践中也初露端倪,开启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复杂性思想的先河。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源管理;劳资关系;资源配置。
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方式,所以,对于社会现象,人们常常使用同时代对自然世界的认知理念,或相应时代的技术的、物理的和生物的自然科学概念加以说明与应用。
在古希腊,与对大自然的认知一样,人们把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归因于君权神授,是不可改变的。这一时期,先哲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是直观的、朴素的线性思维方式。虽然偶尔有一点系统思维的火花,但只是片段的、不自觉的。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古罗马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已经具备了一些系统思辨的色彩,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有所体现,但只是零星的、不自觉的。在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上,奴隶还是被当做“牲口”来看待,其本质还是线性思维方式。
中世纪前后,一方面,人们在认识自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科学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要求解放生产力;而只有人性得到解放,才能使生产力真正得到解放。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使人们对人性的认识有了许多进步。另一方面,当时的科学技术深受机械论的影响,西方社会对人的管理思想还是都基于一种“群氓”假设,使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还是具有深深的线性思维烙印。
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种分析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忽略了实在的关系特征和整体性,把自然现象还原为机械运动,并试图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于社会现象。如:17世纪,托马斯·霍布斯力图把伽利略和笛卡尔的运动定律从力学移植到人类学和社会学中。18世纪,重农主义的绝对国家经济模型如同那时的机械装置。在工业革命前后时期,出现了雇佣劳动与劳资关系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成为人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必须面对的课题。自此以后,复杂性思维方式逐渐融入到西方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之中。
一、古希腊时期———直观、朴素的线性思维方式。
古希腊时期,人们刚刚走出蒙昧,生产力极其低下,对自然科学仅限于简单直观的认识。无论是泰勒斯把世界不变的始基规定为水的学说,还是赫拉克利特把世界不变的始基规定为火的学说;无论是恩培多克勒把世界不变的始基定为4种元素的学说,还是德谟克利特等人把世界始基定为不变的原子的学说。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坚持着某种微观不变的简单性观念(邬焜,)[2]。作为意识形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自然也离不开线性思维方式。
1.苏格拉底的管理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他认为管理具有普遍性。例如,他说,“管理私人事务和管理公共事务仅仅是在量上的不同”。两者的管理技术是可以完全互相通用的。其实,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同行业的管理有很多地方并不相通。雅典人按照苏格拉底的主张经常轮换其军队和市政府的领导人。所以,当面对敌方精良军队所摆出的“马其顿方阵”时,只能是束手无策了[3]。
2.色诺芬的管理思想。
色诺芬是古希腊一个出色的历史学家和作家。他认为,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由于古希腊奴隶制是建立在奴隶主对生产资料和奴隶的私有制基础上,生产活动由家庭来完成。
因此,这里的“家庭管理”相当于现在的企业管理。
在讨论色诺芬的“家庭管理”之前,我们先要认识到“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区别,并不像我们直觉认为的那样鲜明[4]。
许多系统貌似简单,但仔细考察时却显示出显著的复杂性(如树叶)。另外一些貌似复杂,却可以简单地描述,例如某些机器(如内燃机)。由于“家庭管理”涉及到“人”,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所以“看似简单”的古罗马家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际上是复杂系统。
在《经济论》一书中,色诺芬主张对奴隶的管理应该严厉。但应有所区别,对顺从的奴隶给予较好的待遇,对不听话的奴隶应给予较差的待遇,这种观点已具备现代人力资源激励的雏形,但色诺芬在人性假设方面本质上是线性思维:如,在他看来,奴隶与牲畜没有什么区别。
色诺芬[6]还提到了分工问题,“他们可以一个人做男鞋,一个人做女鞋。或者由一个人把衣服裁好,另一个人再把它缝起来,只做一种最简单工作的人会无条件地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是必然的。”他认为分工是必要的,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但他没有把分工所引发的协作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考虑。
3.柏拉图的管理思想。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名著之一是《理想国》。该书中主要也是研究分工问题。但与色诺芬不同的是,他把分工问题的研究拓展到了国家层面。
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国家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种行业的人,而每一个人从事哪种行业或职务,这要取决于人们的秉性,是由先天决定的。他力图证明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天生的,彼此绝对不能改变和交换。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根本就没有列入国家的组成阶层内。
由于在古希腊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柏拉图所希望的“共产主义”。所以,为维系现实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开出的药方是:实行一种由精英、最智慧者(“哲学王”)管理国家的贵族统治制度[7]。在柏拉图看来,依靠理想的、聪明的和善良的政治家,社会即可保持稳定和发展,人们就会安居乐业。对于这种忽略人类社会复杂性的线性思维方式,在一个古希腊城邦的小城市中,也许是正确的。然而,真实的历史经验已经表明,甚至有教养的、有智慧的政治领导人也难逃滥用权力的诱惑[8]。
4.亚里士多德的管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少有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他对当时各类学科都有精深的研究。所以其著述颇多,而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两书中。和柏拉图一样,他也把奴隶制度看作是自然的结果。他认为:天之生人,有宜于从事脑力劳动者,有宜于从事体力劳动者,即“天赋人性”的思想。这和我国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显然,他认为人力资源系统中的各元素可以是一成不变的。
亚里士多德还从经济上论证了奴隶制度的必要性。他认为,人类为了取得生活资料必须要有工具。工具有多种多样,有的是无生命的,有的是有生命的。奴隶是有生命的工具。没有认识到奴隶也是人类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管理方面,亚里士多德已不自觉地具备了现代混沌思想,例如:他指出,所建立的成文法规不应该一成不变,必须凭人类无数的个别经验进行不断的变革,但从维护法律和政府的威信考虑,变革不宜频繁[9]。用系统语言来说,就是法律的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综上所述,局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古希腊时期的管理思想家们,其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是直观的、朴素的线性思维方式。虽然偶尔有一点系统思维的火花,但只是片段的,不自觉的。
二、古罗马时期———线性思维方式仍占统治地位,但间或有一点系统思维的火花。
古罗马没有管理方面的专著,但是可以从古罗马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等的论述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管理思想。
1.贾图的管理思想。
贾图在其著作《论农业》中,提出挑选管家的9条守则,其中的第8条“对爱护牲口的奴隶应当奖励”,这比“奴隶就是会说话的牲口”的简单线性思维进步不少;另外,他还具体地指示奴隶主给管家和牧羊奴隶的粮食要比干重活的奴隶少。也就是说,奴隶内部也要有等级的划分。用系统语言来说,系统内部要分层次,只有这样,系统结构才会更稳定,工作起来才会更有效率。
2.瓦罗的管理思想。
瓦罗也著有《论农业》一书。他写到:只要监工能用语言来达到目的,就无权用鞭子来强制执行纪律(刚柔相济,尽量用柔的方法)。在挑选监工时,最好选择一个结过婚的奴隶,因为婚姻使人更为稳定和依附在一个地方,如果付给监工报酬,他就会工作得更愉快。这里可以看出,某些奴隶可以得到报酬。用系统语言来说,系统内部的层次更分明了。
3.珂鲁麦拉的管理思想。
由于当时的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珂鲁麦拉主张在坚持严格管理的同时,相对扩大奴隶的生产自主权,把奴隶变成农奴,以便能够提高农业收成。这一思想已经有了现代系统理论中混沌管理思想的雏形。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古罗马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已经具备了一些系统思辨的色彩,而且已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但只是零星的、不自觉的。在本质上基本还是线性思维方式。如:在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上,奴隶还是被当做“牲口”来看待,只是把这些“牲口”分为比较明显的层次而已。
三、中世纪前后:线性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但对人性的认识已渐趋复杂性。
在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的管理思想由重农主义转向重商主义,一些国家开始奉行贸易立国。生产工具也有一些改进,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开始走向精确。同时,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英国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但总地来说,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缚,这段时期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缓慢的;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相比,这个时期的生产力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对人性的认识也有了许多进步。但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对人的管理思想还是都基于一种“群氓”假设。公众只是“群氓”,社会必须实行强制性的独裁统治[11]。当然,这种线性思维方式是与当时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相一致的。
1.阿奎那的管理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的代表作《神学大全》被誉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可见其研究成果之广泛与丰富。但其管理思想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相符合的,仍然是线性思维方式。
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封建社会内部等级森严,各等级封建主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组成了一座以国王为主的金字塔。
阿奎那认为这种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合理,他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有道德、智慧的人是天然贵族,有权有钱人或其继承者是后天贵族,他们都应享有地位或统治权;他认为这是上帝安排的自然秩序与社会法制。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安分守己,这样的话,“就可以使人类处于一种比较和平的境地”。
2.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
尼古拉·马基雅维利在其《君主论》、《佛罗伦萨史》、《罗马史论》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管理思想及管理原则。
马基雅维利对人性的认识类似于x理论,即“性本恶”,“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所以他认为必须用强制手段对人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而这种强制性是可以不顾道德准则的。如果把这个原则用于国家管理方面,当一个王国处于存亡关头时,君主为了达到目的,可以抛开所有道德借口而不择手段,这就是著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与前人坚持权力为“君权神授”的线性思维相比,马基雅维利对权力来源的看法进步了许多。他认为,无论是君主制还是民主制,都要依赖于群众的支持,即权力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这与中国古代“载舟覆舟”的系统动态理论不谋而合。
所以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线性思维色彩,但不乏系统思维的闪光点。
3.托马斯·霍布斯的管理思想。
托马斯·霍布斯著有《论政体》、《利维坦》、《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把逻辑的思维看作是观念的加或减的机械运算,认为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他力图以机械运动原理解释人的情感、欲望,从中寻求社会**和安宁的根源。
托马斯·霍布斯在其名著《利维坦》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机械论的近代社会和国家的模型。他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霍布斯坚定地相信主权是一种绝对的权力,它既不受限制,也不可分割。对主权者的任何约束都将使社会契约形同虚设,将使得一切重返人人自危的自然状态。
4.欧洲文艺复兴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社会人文主义精神,对传统的人性论与封建专制提出挑战;而且,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引发了西方的宗教革命,出现了尊重人及关注人的福利的新教伦理。从这里开始,西方世界终于对人的复杂性有所认识。
(1)提倡人性解放。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为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
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对人的认识的进步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巨大飞跃。而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唐吉可德》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等,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显然,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认识的深化,是对过去线性思维的人性论的一场革命,对以后行为科学的兴起有着潜在影响。
(2)宗教改革———鼓励个人奋斗。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摧毁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枷锁,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上的储备。其中,加尔文提出了“上帝选民”的概念,这种新的宗教伦理把宗教与尘世间的生活联系起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及工作中找到了精神支柱。为个人奋斗提供了思想的.、理论的、宗教的依据。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虽然这种新的宗教伦理鼓励个人为之奋斗而取得成功;但只是在自己的“天职”上成功,而“天职”则是上帝所分配的。所以,这里的变动是在维持封建秩序前提之下的。这一点倒是与现代系统论中的混沌理论有几分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中世纪前后,一方面,人们在认识自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科学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要求解放生产力;而只有人性得到解放,才能使生产力真正得到解放。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当时的科学技术深受机械论的影响,使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也打上了线性思维的烙印。如:笛卡尔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这种线性思维方式在当时很有代表性。
因此,在中世纪后期,虽然对人性的认识已渐趋复杂性,但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基本上仍是线性的。
四、工业革命前后时期:以机械论为主的线性思维开始走上舞台,而复杂性思维不仅在理论,而且在实践中也初露端倪。
在手工业时代,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师徒关系,手工劳动,简单协作。工业革命为大生产提供了动力供给。在许多行业,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产生了大工厂与现代企业。与此相适应,“人是机器”为代表的机械论开始走上管理思想的舞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工厂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雇佣劳动与劳资关系问题,工人与工厂主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生死冤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对人性的认识方面,伏尔泰的贡献甚巨。他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给予的,不能被剥夺,这种天赋人权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有关人性解放的思潮相比,对封建专制主义与教会教条主义的打击更加彻底;对彻底解放生产力,推动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有着巨大的影响,也是以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渊源。
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体系建设方面,不能不提到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提到了我们熟悉的三权分立原则,第一次提出权力制衡的思想。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及总经理之间的制衡结构应该就是受到该思想的启发。
拉美特利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决定于人的机体组织;思想只不过是大脑中机械活动的结果。
笛卡尔认为动物是没有感觉能力的简单的自动机,而人体功能以机械方式发生作用。拉美特利从物质具有运动力和创造力的基本观点出发,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思想,进一步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拉美特利主张用有感觉、有精神的、活的机器这一新概念来说明人,人的机体组织是类似钟表那样纯粹由物质的机械规律支配的自动机。
1.萨伊的管理思想。
萨伊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所论述的内容,在今天看来还很有意义。他认为:很多人对分工的看法不全面,分工固然使一个人对某种工作干得又快又好,但他的别项才能逐渐消退,作为一个人来说他实际上退化了。萨伊说:“一个人如果一生中除制造扣针的第十八工序外,没干过其他工作,说起来将是多么难过啊”。“在离开共同工作的人以后,个人便没有力量,没有自主能力,而不得不接受雇主加在他身上的任何条件”[13],这时,工人已沦为机器的附属品。所以把工人当做“机器零件”或“螺丝钉”的观点是有其工业生产背景的。
2.欧文的管理思想。
作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罗伯特·欧文已经为世人所熟悉。但是同时,他还是一位对管理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实践家。据欧文自己宣称他的工厂获得56%的利润,还说后来达到了100%[14]虽然欧文把工人当“活机器”看待,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方式,但和其他人把工人当“螺丝钉”看待相比,还是有其积极意义。例如,在批评当时的企业主们只重视机器、设备(死机器),而没有也不愿意在员工(活机器)身上多加注意时。他说:“用在工人(活机器)上面的钱可以使你们获得50%~100%的报酬,而用在机器上的钱只能得到15%的报酬。
对待活机器的经济学:是使他干净清洁,用和善的态度对待他[15]。”这客观上对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当时糟糕的劳动环境,有其积极作用。
欧文从根本上否认以强制性和惩罚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而是在其管理实践中贯彻以教育、感化为主要手段的柔性管理方法。可以说,欧文是第一个强调要善于利用人力资源的思想家及实践者,为后来的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理论做了前期探索。
所以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3.李嘉图的管理思想。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关于经济人的群氓假设:即,第一,社会是由一群处于无组织状态的个人组成的;第二,每个人都从个人生存和个人利益出发,在精确权衡利弊后采取行动;第三,每个人都竭尽全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而合乎逻辑地进行思维和行动。他力图通过这些特定的线性和机械性假设来减少经济社会实在的复杂性。从这个假设出发的必然结论是,对这些群氓只能用绝对的、集中的权力来统治和管理。
(1)斯密的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是公认的经济学祖师,也是管理学的重要先驱。总的来说,其经济学理论,仍沿袭线性思维方式。如:他把引导着微观利益的“看不见的手”
比作天文学中“看不见的”万有引力。另外,在其著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把分工的产生归结为人的利己性,“经济人”是其分工理论的基础。其实,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论述了利他主义伦理观(“道德人”),“经济人”和“道德人”都出现在斯密的著作中,看起来很矛盾(即著名的“斯密悖论”)。斯密自己对“道德人”进行了说明。他写道:“屠夫、酿酒师、面包师在欺骗他人且能轻易逃脱惩罚的情况下,会出卖劣质肉、酒和面包吗?他们可以选择不那么做,因为这样做可能会使他们失去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我形象”。因此,每个人对自己“私利”的追求是建立在有道德的基础上的,即必须以利他为前提。斯密强调:人还应该有同情心,有道德,懂得爱自己,也爱别人,这才是一个符合人性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将“经济人”和“道德人”结合在一起的“符合人性的人”,才应该是斯密的“理想人性”。
(2)尤尔的管理思想。
安德鲁·尤尔在其《制造业的哲学》一书中,系统分析了制造业的原则和生产过程。他把企业分为机械系统、道德系统和商业系统。毫无疑问,道德系统牵涉到复杂性问题。查尔斯·杜平对企业中工人的作业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要寻求最佳工业措施的思想,他特别关心企业中人的因素,探讨了人的积极性发挥问题。
(3)巴贝奇的管理思想。
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babbage),英国数学家、发明家、科学管理的先驱者。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思想,更全面地分析了分工能带来高效率的原因。其超越亚当·斯密之处在于他把分工和报酬结合起来的思想,他指出,实行分工之后,可以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安排不同的工人去完成,从而支付不同的工资。
巴贝奇一方面对死的机器及操作过程进行了精确分析和安排,另一方面也关注生产过程中活的因素———人的作用。例如:巴贝奇认为,劳资双方是有共同利益的,可以通过分配制度得以体现。除了日常劳动所得外,工人可以按照对生产率的贡献大小获得利润的一部分;如果提出有利于生产改进的建议还可以得到奖金。巴贝奇提出的这套报酬制度,把工人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对缓和劳资关系、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具有一定的价值。
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管理思想主要是以技术和工作效率为研究对象,对“人”的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也就是说,没有把“人”当“人”看。只是与死机器略有不同的“活机器”而已。且各自针对不同的微观管理问题展开研究,没有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欧文之所以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就是因为其以偏概全的线性思维模式。“他的理论在他的工厂取得成功,但用于社会则以失败而告终”。
五、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联的。
从其演进历程来看,虽然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们能自觉地注重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但限于那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他们缺乏对整体事物各个细节的认识能力,所以当时的系统思想必然带有浓厚的猜测性质。反映到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方面,其系统思想大都是一些片面的、局部的认识。是对人类社会管理的一些笼统的、模糊的观念。这些先哲们的系统观是这样认为的:社会组织依赖“君权神授”,以及对奴隶们执行严格纪律就可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样地,这种观点反映到对人的认识方面,出现奴隶是“牲口”等人性方面的线性思维理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古代到近代,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线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的渐进过程。从奴隶制、封建制、手工业,最后到大工业的发展过程,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其中,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摧毁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枷锁,倡导人性解放。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思想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工业革命后的大机器生产,带来了雇佣劳动与劳资关系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成为人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从这时候开始,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思维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也逐步走上管理实践的舞台。尽管在其后的科学管理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线性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同时代的工业心理学,已经对人的复杂性研究形成体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工业革命前后时期是人力资源管理线性思维逐步走向复杂性思维的一个转折点。
诚然,近代机械观也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但这种整体观并不符合系统思想,因为系统思想的核心是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但即使在那时,在对人的管理思想方面,仍不乏当今系统思维的光辉。到了现代,以泰罗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虽仍有机械论的色彩(经济人假设),但已开始注重人性问题。
今天,与自然科学领域一样,系统思维已深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德]克劳斯·迈因策尔著,曾国屏译。复杂性中的思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邬焜。古代哲学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nicolis,g.andprigogine,i.exploringcomplex[m].newyork:freemanandco.
[5][南非]保罗·西利亚斯著,曾国屏译。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解复杂系统[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6][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blatonisopera,.oxford(1899-1906)(especiallypoliteria,politikos),cf.cross,r.c/woozley,'srepublic[j]..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9]彭新武。西方管理名著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0]张文昌,于维英。东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1][美]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m].孙耀君主编。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12][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3][法]让·巴蒂斯特·萨伊著,陈福生,陈振骅译。政治经济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63.
[14][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美]克劳德·小乔治著,孙耀君译。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6]曹晓峰。人力资源整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j].管理世界,(04)。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六
1.1夏普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概况。
1.2夏普商贸(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2.1招聘管理。
1.2.2薪酬制度。
1.2.3福利制度。
1.2.4绩效考核。
1.2.5员工满意度。
1.3夏普商贸(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1.3.1重视员工培训。
1.3.2注重内部提拔。
1.3.3重视国家法律法规。
1.4夏普商贸(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4.1员工对薪酬体系不满。
1.4.2员工对绩效考评体系存在抱怨。
1.4.3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2.(占比60%左右)夏普商贸(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的原因分析(占全文比重最大,)。
2.1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对员工满意度调查来发现夏普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
2.2薪酬体制不合理。
2.3绩效考评体系存在不公平不合理之处。
2.4用人机制中并未体现出公平合理的原则。
2.5企业文化的冲突。
3(占比20%左右)夏普商贸(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根据夏普公司进行实际操作)。
3.1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简要叙述,忌长篇大论)。
3.1.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界定及目的。
3.2.2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体制。
3.2.3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3.2.5企业文化建设。
3.2.6建立系统的培训开发体制。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七
3、浅谈企业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
4、薪酬制度改革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6、我国人才测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7、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
8、论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
9、企业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福利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及对策略。
12、浅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
13、绩效考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弊端。
14、在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转化。
15、人际冲突对于销售团队绩效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6、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17、从人才危机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9、浅析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家族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出路。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八
1、设计(论文)题目:情绪管理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设计工作领域: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3、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状:目前的'情绪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中的运用还是相对少的,但是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随着情绪心理学方法对企业管理影响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运用情绪管理在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做好员工不良情绪的释放和排解工作的重要性。
发展趋势:人这种特殊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情绪管理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课题。目前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那么情绪管理这种对员工绩效影响很大的心理因素就会越来越突出它的作用。情绪管理也会越来越多的引起企业的重视,以后类似研究以及运用将不断增加。
4、设计(论文)工作的实用价值:
本文主要论述情绪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中的作用,希望分析情绪理论以及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由情绪引起的问题,寻找到解决企业员工情绪问题的对策,以期获得企业的绩效的提高以及利润的提高。
二、设计(论文)研究的内容。
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绪管理研究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研究人的情绪、行为和心理规律,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2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在能力。
3使得企业重视人的因素,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2、拟设计的几个主要方面(设计思路或论文写作大纲):
大纲:
一、基本定义。
情绪、情绪管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二、行业剖析。
现代企业情绪管理的现状、前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状况和问题。
三、理论研究。
1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艾利斯abc理论。
四、情绪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五、针对现代企业情绪管理问题的相应对策:现代企业如何提升情绪管理发挥出的作用。
本设计(论文)预期取得的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比国内应用情绪管理和不善于应用情绪管理的现代企业。希望可以将研究结果运用到现代企业中,解决由于员工情绪引起的,消极怠工,责任不明,离职跳槽频繁的现象,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促进现代企业的发展。而且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三、设计(论文)工作安排。
1、拟采用的主要设计方法。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某一个体案件的研究,求证对本课题进行证明。
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本论文课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分析,来满足社会系统的需要,从而解释该现象,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比较研究法:通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情绪管理与少有情绪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比较研究,现象到本质的发觉,从而深度剖析问题。
2、设计(论文)进度计划。
20xx年03月01日—20xx年04月01日收集资料,拟定论文题目。
20xx年04月01日—20xx年04月10日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04月10日—20xx年0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04月30日—20xx年05月15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20xx年05月15日—20xx年05月31日继续修改论文,并提交终稿。
20xx年05月31日—20xx年06月30日论文定稿,准备答辩。
四、需要阅读的参考文献。
[1]曹慧云,牛雄鹰,毛燕.情绪管理在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xx(05)。
[2]储照凤,陈娇玲.个体差异性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xx(24)。
[3]刘阳,赵琳,王海滨.禅宗在企业员工情绪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xx(24)。
[4]刘瑞晶.浅析银行基层员工的情绪管理[j].广西金融研究.20xx(07)。
[5]许永惠,冯国平.浅议企业白领股民的情绪管理[j].商业文化(学术版).20xx(07)。
[6]李福林.引入激励机制盘活人力资源[j].中国电力教育.20xx(04)。
[8]朱烨,赵延君.浅析员工的情绪管理[j].人才开发.20xx(09)。
[9]唐守合.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综合运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xx(09)。
[10]唐守合.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综合运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xx(0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九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中小企业由于具有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级少、决策较快、员工数量小等特点,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具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特点。
1.中小企业的用人机制比较灵活。
产权明确可以说是中小企业所共有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着中小企业在管理决策方面拥有较大的独立性,政府的介入作用对其影响不大。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在用人标准、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均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和调整。如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为员工提供一些职位上的优待或者管理方面的权力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同时,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在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上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度和空间,个人才能也更容易得到展示和认可。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大。
中小企业人才流动的频率一般比大企业高,人才流失的可能性也较大企业大。通常来讲,中小企业不论是工作压力还是强度都高于大企业,尤其是一些关键性岗位的管理人才以及技术人才常常要进行超负荷的加班,如若薪酬待遇或者个人发展机会达不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这部分核心员工就很容易发生离职。而这部分人的流出,带走的商业机密和客户将给企业造成直接损失,另外还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再获取成本,不利于工作的持续开展和在职员工的稳定性。所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既要认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不必对此恐慌,也要努力提升对核心员工的管理和激励力度,防止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太大损失。
所谓适才,即合适的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最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对人才的选拔和储备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时间,中小企业需要的是能迅速胜任当前工作岗位、且认同企业文化,同时能在团队运作下与人合作、忠诚工作的员工。因此,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应避免不切实际、盲目追求天才,只有遵循“适才适所”法则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却忽略对管理效益的提升,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第一,一些中小企业还未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甚至有的尚未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第二,很多中小企业只考虑短期收益,对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长远规划;第三,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甚微,且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经验不足。
2.人员招聘机制不健全。
人才的招聘和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环节,是顺利实施其他各个环节的基础和保障。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未制订详细的招聘计划,常常通过现招现用的形式,在招聘渠道上也多只是在当地的人才市场上进行选拔,且使用的招聘方法也只是简单的面试。这极大地限制中小企业吸纳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也不利于企业对人才的全面考察。
3.员工培训体系不完善。
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未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体系。尽管中小企业同样重视员工的培训,但介于企业规模、培训经费、培训场所和培训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培训方式多只是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培训内容则多是对产品本身的培训。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指导,员工上班一段日子后,在公司中找不到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会,就很容易产生离职的想法。
4.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缺乏明确的奖惩标准,赏罚不够分明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要想谋发展,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普遍还没有形成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再加上劳资关系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情况,中小企业主在薪酬激励方面常常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分配上的不公平,使员工产生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继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企业核心文化建设滞后。
企业文化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更是增加员工凝聚力,提升企业生产力效益的无形资产,每一个企业都应有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再加上管理人员水平以及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无法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导致企业文化所应具有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协调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丰富的内容,并已经逐渐进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很多大型企业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严格的制度和体系,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化管理,为企业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鉴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以及人、财、物的投入情况,建立复杂的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既没有必要也不经济。因此,借鉴国内外有关中小企业的研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图1中阴影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贡献(绩效),这是企业进行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为了提高绩效,必须分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即招聘体系、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中小企业还应建立以劳资双赢为载体的企业文化体系。
高绩效和高成长是中小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风险和高淘汰率又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市场危机。中小企业时刻为生存和发展而奋力拼搏,稍有差错,企业就会面临市场淘汰。因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设计应坚持以绩效为核心。首先,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举措都要以提高企业绩效为着眼点,同时还应具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高度灵活性。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自身就应该强调效率,节省成本。因此要尽可能减少管理层级,缩减管理机构,精减管理人员,规范管理职能。再次,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也应进行绩效管理,围绕绩效来设立招聘体系、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
2.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人员招聘体系。
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的加入,但就现阶段而言,中小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人员招聘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hr经理首先应组织各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再根据所需岗位先内部招聘、然后社会招聘、最后猎头招聘的原则,以校园招聘为主,其他招聘为辅,运用笔试、面试、职业测评和集体面试相结合的形式,按照看学历更看能力、看资历更看业绩的选拔标准来为本企业招聘到最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在重视新员工选拔的同时,还应鼓励老员工进行适当的轮岗以及合理的流动,发掘员工才能,真正做到“适才适所”,优化企业人员配置。
3.建立以持续性、差别化为前提的培训体系。
培训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是员工成长的“充电器”。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要避免目光短浅,着眼长远效益,加大投入,分类分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起持续性、差别化的企业人才培训体系。对高层管理人员既要有管理知识的提升又要进行技术知识的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则以技术知识更新为主,对普通员工开展基本技能培训等,使企业所有员工都处于一个持续成长的状态。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员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使企业直接受益。同时,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和培训跟上了,人才就具有了连续性和忠诚度,企业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4.建立以科学考核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缺乏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力仅能发挥20%~30%,但在良好的环境下,可达到80%~90%。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使“能者上、庸者让、无能者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绩效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提升绩效管理和激励的力度,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个体收入与公司收益相结合,加强以结果为导向,重视对过程的控制,慢慢提高绩效工资在个人薪酬中所占的比重,全面考虑对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激励。
5.建立以劳资双赢为载体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拥有强势文化的企业才能拥有持续健康的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的制度环境,在激励员工的作用上往往比高薪和严管更加有效。中小企业实现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需要以劳资双赢为着眼点,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首先,将企业文化融入新员工招聘中,让应聘者充分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节约人力资源管理的沟通协调成本;其次,将企业文化贯穿于培训工作中,无论是职业培训,还是文体活动、游戏、比赛等非职业培训,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形成共同的文化导向,增强企业凝聚力;最后,将企业文化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对员工的考核激励中,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形成亲密团结的工作氛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共同努力。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十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因与人的密切联系使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应该看到,企业管理已经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这是竞争加剧的结果。无论是管理领域的扩大,还是现有管理的提升,人力资源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
企业即人。如何选择、培育、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如何赢取员工的献身精神,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每一个企业、每一位人力资源经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打造人才团队,发挥人力资源规模效应。下面从“选、育、用、留”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探讨。
一、选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企业成功的最先决条件就是要找对人。企业一旦找对了人,无疑为企业和部门今后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1、选人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
人力资源是战略规划实施及战略目标实现的保障,各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制定不同的与实际相适应的总体战略规划,我们在选择人才时,必须考虑到资源配置要与战略目标的实现相适应。企业没有战略目标,就谈不上上人力资源规划,更谈不上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企业在选人时就会盲从。
2、选人要与行业环境和企业地位相适宜。
由于行业环境和企业地位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我们选择人才的具体操作。首先要分析所在行业的环境,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其次,分析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行业和企业的地位不同所对应的人才层次也不同,为企业量身制定人才选拔策略,才不会导致人才的滥用或者流失。
3、选人要与地域的经济水平和人文环境相结合。
我们还要考虑到地域的经济水平和人文环境因素,不能好高骛远,要讲求实际,尤其是在选拔高校毕业生时,我们应尽量帮助其认识本企业的地域环境、行业环境、人文环境和当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实现自身的透明度,这样,选与被选双方才能互相了解,才能有益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真正做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4、选人要考虑人才市场的供应现状。
人才市场的供应与需求总的来说是不为企业所操控的,然而企业在选人时却逃脱不掉供求现状的影响,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企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调整人才招聘计划,市场人才兴旺时,适当增加招聘人才数量,加强人才储备;市场人才紧缺时,可适当减少招聘数量和标准,以适应市场变化。
5、选人要兼顾短期和长期人才需求。
企业根据公司战略目标要制定短期和长期的人才战略。根据人才战略选择和储备相应人才,以满足短期人员需求和长期人才储备,只有合理储备、优化配置,才能使企业长期的处于正常的运转与发展状态。
6、选人要考虑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选人要根据岗位所需素质条件,选择适合人员,切忌处处用高人。用高人不但会使直接工资成本升高,还会容易引起人才流失,造成机会成本升高。
错误雇用是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选人环节不到位,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所以选好人不但会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还会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二、育人。
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是组织为了提高员工在执行某项特定工作或任务时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或培养其解决问题之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组织都需要受过良好训练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去运作,以维持组织生存所必要的活动。如果组织中现任人员不能符合这些要求,提升员工的技术层次、知识水平及适应性就变得非常必要。此外,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是随着工作的复杂性而增加的。特别是由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加快,使得每一个人都面临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调整,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与训练便成为组织维持其高度工作力时所必须投注的一项活动。1、对员工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员工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有效地进行人本的能力现状分析,根据不同的员工群体,进行分类培训,也就是说,要衡量员工行为或工作绩效差异是否存在。企业可以从生产、成本、能力测验、个人态度调查等。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十一
论文题目:论人力资源的合理。
本题的理论: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间竞争更加激烈和直接。在世界范围内资源稀缺性已经非常明显,控制资源、资源、运用资源实际上已经成为组织竞争的最关键领域。对于组织来说,需要拥有的资源千差万别,有物质类的资源,如各种能源、土地、器材、历史遗产等。有非物质类的资源,如资金、技术、社会关系、品牌效用、客户等。但是不管什么组织都有一种必不可缺的资源,那就是人。没有人,一个组织生命体就像没有了细胞一样无法生存,更不要说发展、壮大了。竞争越激烈,资源越稀缺,研究者和实践者就越感觉到人对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关键价值,使得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的概念广泛流传并且得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如何吸引、获取、配置、保持、激励、管理、评价、控制人力资源的学科在世界各国都有了深远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一种组织关键资源,更加需要得到合理的配置,以确保组织的人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流动上都符合该组织的需求,促进该组织的发展。
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板块,包含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之中。它实质上是一个管理过程,通过这个管理过程,将组织战略目标分解成定性的和定量的能力要求模块,然后确定能够满足这些短期或长期能力要求的人力资源战略和目标,最后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岗位,通过合理的配置与评估,组织能够吸引、保留、开发使用人才,来应对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同时,组织给个人提供现实的,令人满意的职业发展机会,从而满足组织个个人的双重目标。
本题的实际意义:
1、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社会是一个大的组织,单个的或者政府组织都是社会大组织的一个构成单位。社会要稳定,就需要各个构成单位的和谐、稳定、平衡发展。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于每个企业组织或者政府组织,指导这些组织在战略指导下充分预测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等各方面的要求,分析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未来在组织内外可获得、可开发的人力资源状况,并且制定行动方案,有计划地获取和开发这些资源。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就要通过每个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来实现合理配置,将个体输送到合适的组织、合适的岗位,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组织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会产生越来越高的人力资源要求。社会环境中的人力资源必须满足组织的要求才可能进入组织,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需求与社会接轨的桥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将组织对人力资源素质的高要求传达给个体,将促进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3、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组织战略、目标、愿景的实现。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帮助组织识别战略目标。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战略目标不可能一成不变。人才的稀缺性使组织认识到,战略是现实的,不是理想化的,那种需要什么人才就可以找到什么人才的时代已经走远了,在当今社会,必须将需要什么人才与能够获得什么人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理性的战略。通过需求预测、供给的合理配置,可以使组织辨别战略、目标、愿景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4、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提升。
不管如何定位人力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都能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板块的工作提供背景和目标设置。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少人,什么时候需要人,什么岗位需要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规划解决,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人员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板快的工作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组织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且提高这些活动的效率。
国内外有关本题的动态:
国内:在国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具体表现为:
1、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工作没有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在组织中的地位明显不如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板块突出。
2、力资源配置缺乏系统研究,很多组织在研究和应用人力资源规划当中都显得比较功利,强调技术、模型、方法的学习,而缺乏对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的整体构建,造成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性下降。
3、织成员对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的参与度不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仅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人事部门开展,获取内外部信息的触角不够全面、广泛,难以形成有指导意义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
4、乏独立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或者模型,大多数组织使用的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
5、资源配置停留在操作初级阶段,离战略化还有一段距离。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正式作为一个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独立的管理思想或者管理内容,应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那个时候开始,人力资源规划就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目光,他们通过实证研究、理论思辨、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外人力资源的研究主要关注发展历史、定义、内容和分析维度、操作细节、合理配置的有效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与战略整合等各个方面,相应的研究领域遍及医院、教育系统、政府部门、军队以及企业等各类组织。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权威杂志humanresourcemanagement上经常出现研究人力资源相关的文献,还有叫做humanresourceplanning的期刊,专门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情况。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水平。
国外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也较早开展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践活动,并且很多组织还独立开发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和数据管理系统,有效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效率和组织绩效。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大多数已经步入战略化人力资源规划时期,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战略的整合来促进组织战略的充分实现。
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规划整体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不成熟阶段,具体来看,处于操作化阶段,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70年代所处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开始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纳入管理职能的一个部分,引进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技术、模型,旨在较为准确地预测人员数量、质量、结构的变化,以及时应对,降低风险。而且正式启用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的企业并不多,还有很多企业的员工招聘、晋升等工作毫无科学规划和依据,随意性非常大。当然,也有个别先进的企业较早的引进了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已经有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并且正在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转变,如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天津电力建设公司等。
由于国内整体人力资源规划发展还处于操作性阶段,因此,目前主要的任务是:
1、系统学习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从发展历史、潜在管理哲学到有效性分析、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都要有较深入了解,切忌只关注战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利于国内人力资源整体发展迈进更高层次。
2、积极推广人力资源配置的理念和方法,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活动的重要性,帮助企业准确预测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有计划地开展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进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3、推动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信息体系、配置体系和流入流出机制,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用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规范企业行为,使随意的、突发的、主观的招聘、配置等行为失去生存空间。
1、对比传统人事管理与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浅议后台式人力资源管理与实践的滞后性和其存在的弊端。
(1)后台式人力资源管理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对经营业务和公司走向缺乏了解,只是事后的修补措施,是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
(2)面对不断出现的走动式管理,开卷式管理等新管理模式,后台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革命性变革的动力和行动。无法适应internet时代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2、顺应时代的变化,了解新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与需求,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前台式、动态式、轴心式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变。
(1)战略层次一——企业:企业必须注重和提高员工满意度,倡导活力、互动的、灵感激发式的企业文化。
(2)战略层次二——跨部门:建立岗位调换制,跨部门团队建设,内部客户制等革命性制度。
(3)战略层次三——部门:
a人力资源部:了解业务和市场,确立人力资源部门的业绩评估标准,把公司外部顾客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
b其他部门:对新提拔的经理,人力资源部给予培训,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经理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主动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实现共同管理的目标。
3、针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探讨人力资源不合理配置给企业,个人造成的几败俱伤的结局,反衬唯有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给企业,个人带来双赢的效果。
(1)企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的闲置,社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浪费。
(2)企业人才高消费,对企业、社会、个人都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4、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详细论述实施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解决途径。
(1)订单式教学: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时间和金钱的无效支出。
(2)招聘与培训相结合:增强就职者知识结构与职位之间的匹配性,缓解企业薪酬压力。
(3)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组合:合理的人力资源组合是与组织发展相协调的动态过程并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5、结合一系列发生在北京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事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在国际上,也在我国引起重视并总结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1)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力,提升国际社会的竞争力。
(2)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乎劳动者的发展与提升。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国家未来。
完成期限:
1、开题报告于20xx年1月1日之前完成。
2、论文初稿于20xx年3月1日之前完成。
3、论文二稿于20xx年4月1日之前完成。
4、论文定稿于20xx年4月15日之前完成。
5、打印稿于20xx年5月1日之前完成。
进行方式:
1、上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资料。
2、购买最新的相关著作了解最新理论信息。
3、上网查找国内外关于本题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主要措施:
1、查阅本题的相关著作,完善本题的理论遗漏部分。
2、根据课本上的内容了解本题的实际应用部分。
3、对比最新关于本题的研究著作插入本题相关的理论意义研究部分。
[美]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美]雷蒙德。a.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学忠:《人才战略论文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
何承金主编:《人力资本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勇鸣:《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转型和充分就业之需》,《人才开发》1997年第9期。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十二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载体;人才也成为企业之间相互争夺的主要对象,有人才争夺就有人才流失,人才流失短期内可能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但一定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影响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因此,研究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及探析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缓解或者彻底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企业人才出现流失,其影响因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也并不是无从下手,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本身因素,二是企业自身因素,三是市场环境因素。
(一)人才本身因素。
人才本身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才的主观需求上。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才个体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其关注的需求是不同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就人才本身的需求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薪酬待遇、发展机会和工作挑战性等的追求。当企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人才个人的上述需求时,人才极有可能选择主动离职,造成企业人才流失。
(二)企业自身因素。
1.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不能完全保证公平性。
一个企业之中,薪酬待遇是吸引、留住与激励人才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薪酬分配不公、无法或者不能完全体现员工工作的价值,那么就会引起人才对企业的不满,久而久之员工可能会选择离开企业,导致企业出现人才流失。
2.晋升机制不完善,缺乏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考虑。
正常晋升是对企业人才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的最大肯定与奖励,是企业人才价值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比较重视晋升。如果一个企业的晋升机制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缺乏足够重视,那么员工个人就会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表现出不乐观或者悲观心态,轻者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重者则出现企业人才流失。
3.人事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人岗匹配”机制。
人才只有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才能称之为人才,企业员工一旦离开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或者走上不适合自己的岗位,员工自身的价值就可能出现直线下降;因此,企业中人才的科学管理离不开“人岗匹配”机制的支持;如果企业人事配置过程中缺乏“人岗匹配”机制支持,导致员工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其自身价值,员工极有可能选择离职。
4.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
培训是企业给予人才的重要福利之一,因为其关系到人才个人的发展,对企业人才的进一步开发与培养,会使人才切实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与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培训体系不够健全,直接导致企业培训缺乏针对性,无法发挥培训对企业人才的激励作用,其同样会引起企业人才的不满。
5.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凝聚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其也对企业人才及企业发展发挥着激励与导向作用。企业人才同样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激励与留住企业人才的重要与有效手段。流于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做到对全体员工的关注与关心,不能满足企业多数员工的发展愿望,从而引发企业更多人才的流失。
(三)市场环境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流动性造就了企业人才流动宽松的市场环境,人才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所具有的价值决定其必然是企业相互竞争中垂青的对象。加之,企业人才本身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特别是对更高待遇、更快晋升、更多机会的向往,而这些也是市场中各企业伸向人才最多的“橄榄枝”,多数人才都被吸引走,从而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
二、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应对策略与改进建议。
(一)完善企业薪酬激励机制。
薪酬待遇是吸引、留住与激励企业人才的最有效方式;一个称得上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应该能够同时兼顾内部公平、外部竞争和员工价值三个方面。对内员工之间有一种公平性存在,对外对其他企业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能够真正体现员工个人的工作价值。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管理制度是反映企业员工工作表现及其价值的窗口,只有企业人才工作的绩效、工作的价值得到适时、真实的反映,就会不断激励人才更好的从事本职工作,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对于企业人才绩效的反馈,不仅要向员工个人反馈工作结果,也要将工作结果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反馈结果适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对员工工作成绩给予肯定。
(三)健全企业人才晋升机制。
切实从企业人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角度考虑,结合企业人才的兴趣、能力等特点做好企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企业人才提供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最重要的是要与人才在企业中的晋升结合起来,不仅仅是管理岗位上的晋升,同样也包括专业技术水平的晋升,建立企业管理与专业发展晋升双通道。
(四)科学合理设置工作岗位。
通过企业工作岗位的科学设置与分工,保证企业各工作岗位适当的工作量与挑战性,为企业人才虚位以待。同时,对企业人才的使用,坚持做到“人岗匹配”,以企业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及绩效表现为任用依据,做到人才能力水平、绩效表现等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匹配。
(五)培训更多关注人才个人发展。
企业人才一般都有接受培训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个人工作力,因而企业培训要考虑到企业人才的需要,考虑到企业人才个人发展的需要,避免企业培训流于形式。
(六)借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健康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企业人才在认同企业文化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价值的一种认同,从而将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超.新形势下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07).
[2]周素.浅析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完整篇十三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流程化的工作,其结果要求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不可能有可循的套路一蹴而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种种基于人的竞争压力,肩负特殊社会使命的国有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被动状况,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发掘人力资源潜力,以谋求企业能动增值优势,服务于国有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现代管理科学普遍认为,要搞好一个企业需要四大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
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出发,研究表明,传统的竞争优势资源,如经济资源、物质资源等的获得已不再能以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方式为企业创造价值。
人力资源的主体是人及其组成的组织,客体也是人及。
其组成的群体,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人是企业中最活跃、最可增值的价值要素,具有异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特质,其细微之处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资源。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客观上要求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1组织创新:单一模块与系统创建并举。
2.1.1强调人力资源部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益,决定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专职部门,即目前广泛设立的人力资源部为管理核心。
根据国有企业内部分工,人力资源部及其人员首要的任务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完成诸如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专职工作。
此外,作为企业核心部门,人力资源部肩负着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结构设计、文化建设、团队建设等人力战略职能,需要系统分析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结构及所处环境,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并接受反馈意见,优化现有人力资源战略计划,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人力决策参考。
2.1.2强调其他部门和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职责并行。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业务面广、决策度高的工作,人力资源部必须主动意识到它不是单一部门所能完成的工作,并力图将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管理者职责的概念传递给企业各级人员。
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显见,企业人力资源各项工作不是由人力资源部完成,而是由各级直线经理做出的。
这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密切联系,尤其国有企业,机构复杂、高层人事安排行政配备,各部门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为此,要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定位为以专职部门为核心,高层经营者、直线管理者、员工相配合和沟通的共同职责。
在组织层面,从垂直角度考虑到“战略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分工,从横向角度考虑各部门间人力资源决策流程明晰化。
国有企业高层经营者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并用行动来支持人力资源活动;直线经理则应积极参与和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包括人员招聘、绩效管理、组织变革、组织结构调整等。
2.2机制创新:组织目标与员工价值共生。
2.2.1营建人性化诉求关怀机制。
企业管理活动应服务于企业总的经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这一点毫无疑问。
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企业和员工有着各自的利益和价值目标,但是两者又相互制约。
如果企业员工职业满意度不高,士气低落,企业目标很难实现;如果企业目标不明,企业员工则看不到职业前景,将不思进取或放弃企业。
尤其国有企业,所有制的特殊性决定员工有着强烈的“主人翁”情结,对企业关怀要求也会更高。
顺应国有企业员工多元化特点,应建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人性化诉求关怀机制。
这一机制至少可经三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企业战略目标分解,让员工明确自己职责任务,由此联结起企业和员工的诉求机制;二是通过企业文化价值观引导,保证企业文化导向与员工价值观一致的人文关怀机制;三是通过岗位分析与人员分析,设计出能体现个体价值的人力资源多元化管理机制。
2.2.2创建多维动态的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是调动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的关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我被承认、肯定、需要的心理需求,尤其在国有企业,尊重职工,体现职工主人翁地位,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真正的感情,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才会形成,也才会实现员工与企业共生。
2.2.3构建过程优化的绩效管理机制。
绩效目标是绩效管理机制的起点和归宿,为确保国有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围绕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开展业务。
首先要对国有企业目标具体化、量化,然后根据企业部门及人员职能、职责分工进行目标分解,形成各部门与各岗位的具体绩效目标。
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各自的工作特点,制定具体的工作规范与绩效考评标准。
然后,根据绩效实施情况,从员工、工作团队、部门和企业四个层面上展开绩效分析和评价,其中尤其应偏重对企业总体绩效和员工绩效分析评价。
这一过程实质是意见反馈过程,通过优化企业绩效管理过程,平衡企业与员工利益,这是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价值共赢的又一有效机制。
2.3业务创新:战略举措与技术事务同重。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对于国有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客观上要求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
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定位从传统的维持、辅助作用上升到战略高度,业务范围突破传统的“人事”转向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
这种战略业务举措涉及:其一,参与战略规划。
务求从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了解企业未来发展战略、预期目标及实现方案,分析得出企业下一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员,这些人员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从而围绕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现人力资源参与;其二,参与组织再造。
务求站在企业整体战略高度,对国有企业优劣进行分析,并经高层领导、直线经理及人力资源部专职人员重新设计,再造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这对消除国有企业机构臃肿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三,参与运营计划。
务求考虑到国有企业员工利益,对员工工作跟踪与评估,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以此作为决定员工去留、工作岗位调换、员工培训、聘任新的专业人才等的依据,员工运营计划有利于改变国有企业人浮于事的现象[4]。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业务举措三管齐下,直接服务于国有企业整体战略水平的提升。
3结语。
技术性手段的应用和技术水平的发挥,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能力具有直接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的共享,降低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业务成本,提高管理质量;其二,采用专业技术手段,使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更趋规范。
例如,运用宽带薪酬、技能薪酬、绩效薪酬法,灵活设计员工薪酬福利,解决纵向上升机会少、薪酬增长速度缓慢的问题;运用经营者年薪制、员工持股计划、期权期股法,提高员工对企业长期发展和经营效益的关注度;运用平衡计分卡模型,将考核方法精确量化,实现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和岗位人员战略绩效管理;运用定量与系统分析法,将人员编制、财务预算、技术改造和流程管理结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层次;其三,采用法律手段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制度保障,以此构建平等的劳资关系,赋予员工就业权利、学习成长发展机会,解决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中员工忠诚度不高、人员流失、人工成本刚性递增等问题,实现劳动关系与财产关系和谐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