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模板9篇)

最新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4:32:05
最新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模板9篇)
时间:2023-11-29 14:32:05     小编:碧墨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一

当代教育界“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我对教育大咖们仰慕已久。假期里,我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

这本书的写作形式非常新颖,它不同于常见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说理,而用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手记二》中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形象,他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上课纪律差,学习成绩极差,考试作弊,欺侮同学,偷东西,和痞子混在一起,打架斗殴,早恋……在一般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可怜的、无可救药的孩子。李老师在《手记二》的前言里说到:“当我们自然而然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李老师首先转化的是万同的思想与心灵:让他有尊严,让他被爱,不孤独,有自信,让他抬起了头。李老师还使用了自己的独门秘笈来对万同进行行为引导、规范及制约:如写《家校联系本》、填《喜报单》、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等等,这些效果非常明显,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育方法。

教师不是神仙,教育也不是神话,有时还会回到原点。尽管有李老师的帮助,万同还是经历了偷东西再偷东西,作弊再作弊……李老师书中有关万同的34页教育手记中,让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着也不断地反思:我们身边也有过类似的孩子,我们用了多少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孩子?面对学生的反复时,多半是伤心、愤恨与无奈,或用“自己已经尽力了”的话来安慰自己。其实,我们稀缺的还是足够的恒心与耐心,只有爱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

回顾自己的工作,还有许多地方需的要改进。在教育之路上还要坚持且行且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用爱心浸润童心,用恒心践行初心,做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二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用自己动人的微笑,热情的鼓励对待孩子。让我们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仁爱之心,爱孩子们。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三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四

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人民教师,内心澎湃着积极把每一个孩子教好的雄心壮志。实践后才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他们的顽劣、无理,甚至感觉到不可理喻、无能为力。到底怎样才能教好他们呢?怎样才能把他们引上正路呢?他们有那么复杂吗?他们只是孩子啊!《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教育者跟受教育者之间应该平等交流。

确实,教师和家长本来就只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为什么非得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压制逼迫孩子呢?作者说:“教育孩子不是驾驭孩子,所有的大智慧都是源于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要想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请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吧!”我们只有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引导他们;不然,就是粗暴、蛮横地打压、灌输,根本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相反,给了他们野蛮、攻击的例子。

作者对她女儿的教育是宽容、平等的。她时常跟女儿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她的家里,她的女儿像大人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对话一点也不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严肃正规。她的女儿可以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心声,尤其是不赞成的意见,孩子可以反驳父母的不是。有些话当时没机会或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她还用书信跟女儿交流。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她的女儿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还善良友爱,更重要的是有主见、独立性强。

著名的哲学家卢梭说过: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拥护你说话的权利。作者提到,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说话的权利,但我们国家的孩子却没有好好地享受过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去听听他想要什么、他为枝叶拔节,看到花儿吐蕊。

“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李镇西)宽容缘于尊重,源出爱心。

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而是为着学生的成长,战略性的“后撤”,如水墨画中的留白,给学生自己改正的机会。

李镇西,让我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如在同一军营里打拼了几十年的战友。李镇西文中叙述的一些事情,读来如在眼前。也许是因同为执教几十年的老班主任,情感极易产生共鸣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五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六

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人民教师,内心澎湃着用心把每一个孩子教好的雄心壮志。实践后才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他们的顽劣、无理,甚至感觉到不可理喻、无能为力。到底怎样才能教好他们呢?怎样才能把他们引上正路呢?他们有那么复杂吗?他们只是孩子啊!《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教育者跟受教育者之间应该平等交流。

确实,教师和家长本来就只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为什么非得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压制逼迫孩子呢?作者说:“教育孩子不是驾驭孩子,所有的大智慧都是源于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要想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请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吧!”我们只有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引导他们;不然,就是粗暴、蛮横地打压、灌输,根本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相反,给了他们野蛮、攻击的例子。

作者对她女儿的教育是宽容、平等的。她时常跟女儿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她的家里,她的女儿像大人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对话一点也不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严肃正规。她的女儿可以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心声,尤其是不赞成的意见,孩子可以反驳父母的不是。有些话当时没机会或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她还用书信跟女儿交流。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她的女儿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还善良友爱,更重要的是有主见、独立性强。

著名的哲学家卢梭说过: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拥护你说话的权利。作者提到,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说话的权利,但我们国家的孩子却没有好好地享受过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去听听他想要什么、他为枝叶拔节,看到花儿吐蕊。

“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李镇西)宽容缘于尊重,源出爱心。

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而是为着学生的成长,战略性的“后撤”,如水墨画中的留白,给学生自我改正的机会。

李镇西,让我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如在同一军营里打拼了几十年的战友。李镇西文中叙述的一些事情,读来如在眼前。也许是因同为执教几十年的老班主任,情感极易产生共鸣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七

《爱心与教育》作者李镇西,他是位名师,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其实对于名师我充满了神秘感,想要了解名师的教育故事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原因。我细细地品读李镇西老师用自己的心写下的与学生间相处的故事,有满心的感动,有无比的震撼,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

从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名师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发自内心的爱与情感。李老师说,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与童心是教育不可言败的底线。当我读到这里,我对自己感到很自豪,因为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富有童心的人,这个品质我有。我思想简单,尤其喜欢儿童的东西,我使用的卡通保温杯,在旅行乘坐的列车上,还荣幸地受到一位陌生小朋友的友好怀疑的询问,他说,“阿姨,这个卡通水杯真的是你的吗?”我说是啊。你怎么喜欢小孩的东西呀?我说因为我是一个富有童心的人。当我读完书的这部分,我发现我的童心实在有些低层次。它不是李镇西老师所言的童心。李镇西老师,他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他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与学生拉开距离,今年的新年我刚好也步入了不惑之年,与学生更成为两代人,代沟的存在成为一种必然。我不深刻了解现在的学生,不知道他们的喜好,不知道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存在的思想,虽深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但年龄,性格,代沟让所有的学生亲善与我还是很难吧。李镇西老师五十多岁,却能够拥有一颗童心,成为学生最信任的知心朋友,李老师这样写道,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使我的学生原谅了我对他们有时抑制不住的暴怒,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了我的琴弦......

李镇西老师对后进生万同的教育故事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万同的反反复复,多次教育后,进步,然后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但李镇西老师面对他的反复没有过丝毫的放弃,李老师的爱心体现在对万同的耐心。阅读中,我在反思自己,如果换做是我面对万同这样的学生,我相信自己是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此时我要羞愧无比,我大概不会,我肯定会伤心,难过,失望,慨叹我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慨叹教育并非万能。我会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为什么教育不能做到一劳永逸。我忽略了他们是有着鲜活个性的孩子,童心也好,耐心也罢,都是爱心的体现,而我做的远远不够。我要抓紧步伐,赶紧跟上时代,努力提升,努力改变。尽管青春不再,年轻的心态应存在,虽然教育没有诗情,没有画意,但坚持与耐心要有,爱心永存,教育的圣土一定会绽放芬芳。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八

李镇西老师认为:“后进生”的成因,在家庭、学校和个人,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原因占主要地位,其中主要的`原因首推家庭——研究“后进生”的研究着眼点。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研究“后进生”时,却应该也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方面。

我个人认为:研究“后进生”时,最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校方面,其次是家庭和个人。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教师朝夕相处,学校教育有先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是主要的着眼点。

如果学校与家庭建立沟通机制,如“家长委员会”,就可以与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是否起到最佳效果,取决于学校对家长的交流、沟通、引导。

“后进生”的个人方面原因有街头结友、身体状况等。教师与学生平等、朋友般的交流,让他发现自己的不足,唤醒他“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协助他自己教育,逐步提高。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九

《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由衷地佩服蒋老师,尊敬蒋老师,因为她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蒋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蒋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蒋老师却能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颗幼芽,让她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是对我们思想的洗涤,心灵的震撼。蒋老师的爱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无私,我深深地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书中“与顽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一节,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幼苗。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蒋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她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她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蒋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但是她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让我感触很深。比如蒋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她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这种教育的境界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蒋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读了万同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有多难。蒋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人有所不同,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的爱,无论哪种,潜意识里总是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对象。而蒋老师的爱是建立在平等民主之上的,是双向互动的,深深地感染了我。

以后我会以蒋老师为榜样,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教育叙事与学前教育研究论文。

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关系。

法律方法与法学教育。

药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一致与冲突论文。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与基本对策论文。

法律方法与法学教育论文。

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