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四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一
四年级上册语文《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其中,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
这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理解就犹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显得多余。
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自己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二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绿色工厂。
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指导读好第四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植树还有哪些好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六、板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四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三
又一学期即将结束,依据本学期的教材特点,还算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并且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离期末考试不远了。静心思索,本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为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结合课文和语文园地,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2、根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平时教学中,做到了认真备课,用心设计教案,及时批改作业,落实三维目标,根据班中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理解知识潜力的状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3、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智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潜力。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潜力和创造力。
4、对课前的预习工作也很重视,不断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5、尽量做到面批作业,重视学生的书写,及时表扬书写整洁的同学,并在全班交流,稍有进步的,及时写上鼓励性的语言或鼓励性的标记,经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资料,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6、加强家校联系,加强与家长间的及时沟通,把每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都记载下来,以便和家长联系,把学生在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共同搞好学生的学习。家里没有电话的学生,把写好自己电话号码的条子,让学生带回家,以便家长和老师联系。告知老师学生在家的表现。
二、不足之处。
1、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比较努力学习,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三分之一的同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不用心,理解潜力差、记忆力差,大多家长忙于在外打工,顾及不了孩子的学习生活,需和家长继续做思想沟通。
2、媒体教育手段的运用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继续学习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自己的教学潜力更上一个台阶!
四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四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居里夫人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课文讲了她为了全人类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由于她是一个外国人,并且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今天的孩子比较遥远,所以对于居里夫人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大奖的科学家,学生只是通过课文内容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为此,这篇课文在学习之初,我就决定发动学生回去自己收集资料,来获得对居里夫人的感性认识,以此激发对她的崇敬和热爱,为顺利进行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故事,课前我们都搜集了她的资料,相信大家发现了不少有关她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居里夫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从小就养成了肯于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品格。
老师:出身贫寒,对于她以后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的家庭,培养了她吃苦耐劳的品质。
老师:事情可看出居里夫人有哪些特点?
生:遇到了困难,她勇于承担。
生:还有,一有机会,她就不放弃学习的机会。
老师:谈得好。
生:居里夫人在提炼镭的时候,天气很热,不劳动就叫人忍受不了,可是她要在提炼炉不停地工作,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是做不到的。
生:居里夫人在做实验的时候,每天要连续工作长达几个小时,在这期间,她要不停的用粗大的木棍不停地搅拌着原料,由于她是个柔弱的女性,做起来十分吃力,但是她硬是一个人坚持做下来了。
生:这个提炼镭的实验,居里夫人做了几年,如果中间停下来就会半途而废。
生:居里夫人在冶炼第一克镭的时候,光是用掉的废弃的矿渣,就有几十吨之多。
教师:居里夫人是一个女子,要做到同学们刚才说的事情,没有十分坚韧的毅力,是完全做不到的。
生:出身贫寒,造就了她肯于吃苦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生:条件艰苦也要想尽办法完成学业,说明她是一个十热爱学习的人。
生:在提炼镭的时候,居里夫人吃了很多的苦,如果没有对科学的热爱和痴迷是做不到的。
教师:这篇课文我们讲述了居里夫人在她的一生中拥有三克镭的故事,她是怎么处理三克镭的?相信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会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收获: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绝佳开发者。教师的职责就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收集资料的同时,学生和居里夫人进行了最短距离的接触,对学生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礼,学生的激情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教育、树立远大志向的机会。由于在交流资料的时候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到位,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能带着感动的情绪在很投入的状态里领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从而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的成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任务之一。
四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五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在黑板上按照这个尺寸画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
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如: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四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六
课堂教学是流动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的重要途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和文化氛围,这些会导致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凡有过学习经验的人都会懂得,沿着传统思路想问题最容易,困难的是转变角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教师应该期待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当学生呈现的方法与传统观念不符时,应给予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从鼓励开始,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篇课文的一个片断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当学生认为小燕子很笨,看了三次才看清冬瓜和茄子的区别,要是她自己一次就能完全看清楚时,并没有说到“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但老师立即夸她做事比小燕子认真,真了不起,随即进一步引导:“可是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学生的加重创见人意料,原来她认为燕子妈妈也是在鼓励自己的孩子,此时,教师惊喜地再一次夸奖她想法特别,并带头为她鼓掌。于是她非常高兴她坐下了。
在这里,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学生,循循善诱,学生独特的感受得到了肯定,得到了赞赏,因而其满足感溢于言表。试想,如果当初教师一语否定,那么这位学生会是怎样的心情?今后的课堂上她还会像这样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吗?我相信,这样培养学生的自信、乐观,敢于想像,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堂共度的40分钟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共同的一段时光”,就让真诚的赏识充满着课堂,唤醒和鼓舞我们的学生从学习中寻找成功的感受,寻找自信的力量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七
《桥之思》通过课文的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桥之思》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注意听啊,听后你可要告诉大家,它唱的是什么。
(播放桥的歌曲)。
师:谁来说说,它唱的是什么呢?
师:你听的真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桥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桥之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桥必不可少,它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桥吧。
(课件:播放各种桥的图片,师解说其中的几种)。
师:这么多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的桥,引发了作者樊发稼许多的思考,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它们很感兴趣,也许会引发你更多的思考,那就让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不要忘记正确的读书姿势啊。开始吧。
2师:课文读完了,生字朋友你们都认识了吗?同位两个比比赛,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同位互相检查)。
师:生词朋友们来了,看看你们是不是都认识它们了,注意了,我可不一定叫到谁啊,一个人读--小组读--大组读--全班读。
(出示生字词)。
幽静碧波粼粼魅力交叉巍峨雄伟构筑和谐)。
师:全班同学再来认真地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引导生用自己的话大体谈一谈)。
(生大体谈谈,谈到第一小节中的桥的功能,样式,材料)。
(生:第一小节)。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小节,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
(说全了后)。
师:读懂了这么多,真是了不起!你给大家读读这一小节吧。其他同学进一步体会体会桥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生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听出了桥的确给人带来了许多方便。那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还有些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快快走进课文去读一读、找一找,好吗?(生读)。
师:你找到了吗?来说给大家听听。(第二小节的内容)。
师:谁来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了桥的美?
师,你是从哪个词上体会到的?
(抓重点词语"碧波粼粼""回旋别致""巍峨雄伟""浩然坦荡")。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读出了桥的美?从哪个词上体会到?巍峨雄伟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读一读这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桥的巍峨雄伟?)。
师:他读出桥的巍峨雄伟了吗?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多么巍峨雄伟的大桥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造型优美,装点乡村和城市,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的桥吧?同学们可以边欣赏边议论议论。
(课件播放九曲桥,立交桥的录象)。
(几句话谈谈,种类多点)。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桥,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考呢?小组为单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好吗?(生谈第三小节)。
师:谁起来说说由桥想到了什么?
(边说,屏幕出现第三小节)。
师:是啊,看不见的桥把我们的世界装点的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同学们,认真的默读一下这一小节,边读边想:桥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呢?(平日里你和老师同学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
(生交流)伊拉克,风俗习惯,互相尊重。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真受感动!其实这就是一座"心桥"这样的桥不仅存在于心灵和心灵之间,也存在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无形的心桥吧。
(课件出示"握手""问好""互帮互助"等"心桥"的画面)师范读。
三、拓展升华。
同学们,路桥必不可少,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装点着乡村和城市,但心桥更为珍贵!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小结:
同学们,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美好!这节课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
作业设置。
1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选择喜欢的句段背诵。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桥。
板书设计。
桥之思。
功能、材料、形式。
方便。
心桥。
分享:
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了解课文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体会桥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创造美的意识。
教具准备:
各种桥的图片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各种桥的图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作家樊发稼对桥的思考。
出示课题:桥之思。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学习樊发稼先生对桥的思考,我们一起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准确。流利,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画下来,读完后小组合作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小黑板出示课文新词,指名朗读,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默读课文思考,概括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三、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樊发稼的《桥之思》。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读。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知道)了什么?
2、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三、朗读感悟,体会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a、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功能材料样式。
b、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c、这些桥有什么好处?板书:方便路桥不可少。
再次播放各种桥的图片。
2.请你放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读了第二小结你会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范读课文。
3、刚才看到那么多美丽的桥,它们都是有形的,看见的,世界上还有一种看不见,却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视的桥,你想知道这是什么桥吗?板书:心桥。
这种无形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板书: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同学们,路桥必不可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装点着乡村和城市,但心桥更可贵,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2)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坚固更加美好。
四、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桥之思。
路桥:功能、材料、形式。方便——路桥不可少。
心桥: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夜已深,但我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白天执教的课《桥之思》的情景,不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翻了个身,想到这,不禁又一次感到遗憾。进入了第二节的学习,同学们的情绪开始高涨起来,我引导他们:“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片刻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我请第一个举起手的男孩,他大声朗读:“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十色的迷人魅力。”我微笑着说:“你感觉读出桥的魅力了吗?”“为什么没有呢?”然后,大家一起加深理解了“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十色”。“谁再来读?”我环顾四周,教室里小手如林,我示意一个举手的女孩站了起来,她有声有色的突出了重点词,将意境“读”了出来,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不过,想到第三节的学习过程,逐渐“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学习氛围。学生以实际生活的体会畅谈了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小伙伴之间用真诚构筑的心桥;借助课件理解了不同国家领导、艺术家、体育键儿的沟通,共筑了跨越大洋的心灵之桥。他们积极思维,尽情抒发内心的感受。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课本中这种“无形的桥”也在他们的心中也开始架构了。面对学生活跃的思维,我有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角色。没有创设一个精彩的课堂感到内疚。
的确,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学生带给我兴奋之余,也不免有些失落。我预先准备的“点睛之语”及精彩的结束语也没了“用武之地”。我又翻了个身,直觉得身上很冷,心里有一种从未有的恐慌。
我又陷入了深思,今夜无眠……。
《桥之思》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今年我接手四年(2)班,经过近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想以往,阅读教学中诗歌好像并未涉足上公开课,今天我终于抱着一试的心态,执教了《桥之思》第一课时,总体感觉还是可以的。
一、导入激趣,课前预设。
我以一曲富有北京小调风味的《北京的桥》(配合多媒体的演示)导入新课,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破题而入。当学生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桥的图片之后,他们兴致盎然,我随即问:这么美的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而我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归纳出“桥的材料,桥的造型、桥的作用”等,这跟我课前的预设是基本一致的,因为我要利用这些答案来引出学习第一节诗歌,是比较顺当的。可见在备课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注意抓准切入点,归纳引导学生到知识点上,将是很有利的。
二、媒体辅助,课堂生成。
一堂课下来,我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毕竟他们是刚升上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农村的一般孩子,认知的水平及视野仍然是不足的,对“桥”的知识面比较窄。我利用丰富的图片,配合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视觉还是听觉都调动起来。在结合朗读的指导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可见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是肯定有助教学效率的。
三、注重说话,课外延伸。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学习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受到祖国文化的传承滋养和熏陶。所以我也一直注重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希望让学习的效果得到巩固。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结合课文的学习创设了多处训练,例如:
2、学习“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这句诗,我出示了以下补充式的排比句式让学生说话:
心灵与心灵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民族与民族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国家与国家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3、在学习完第三节后,我出示了拓展训练——你想和谁架起一座心桥?说说你的心声吧。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还是利用仿写的模式来指导他们进行想象说话:
例句:我想用微笑和新朋友架起一座心桥,使我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仿句:我想用()和()架起一座心桥,()。
4、在学习了整首诗后,我联系一年级孩子们学过的《水乡什么多》一课中的片段引出一个我的另一个说话设计:
《桥之多》。
水乡什么多?桥多。
东一座,西一座,
东西南北千万座,
出门就要把桥过。
四、板书设计,提纲掣领。
教学中,我比较满意的还有板书设计,也是我一直感兴趣研究的。本课的设计以简单为主,以抓课文主线为目的,并且与上述的最后拓展相关,形成一个整体,互相呼应:
桥之用和谐。
桥之思桥之美。
桥之珍美好。
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课教学虽然得到老师们的好评,但其实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大家提到的“应对全文先通读,整体感知;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可以在放手些,可用事例加强体会“心桥”;注意不能太依赖多媒体”等。的确,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由此,我不禁想到: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有些教学环节还是显得有些仓促,说话训练有设计,但不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有些拓展迁移有些吃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四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了解课文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体会桥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创造美的意识。
教具准备:
各种桥的图片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各种桥的图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作家樊发稼对桥的思考。
出示课题:桥之思。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学习樊发稼先生对桥的思考,我们一起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准确。流利,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画下来,读完后小组合作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小黑板出示课文新词,指名朗读,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默读课文思考,概括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三、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樊发稼的《桥之思》。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读。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知道)了什么?
2、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三、朗读感悟,体会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a、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功能材料样式。
b、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c、这些桥有什么好处?板书:方便路桥不可少。
再次播放各种桥的图片。
2.请你放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读了第二小结你会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范读课文。
3、刚才看到那么多美丽的桥,它们都是有形的,看见的,世界上还有一种看不见,却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视的桥,你想知道这是什么桥吗?板书:心桥。
这种无形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板书: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同学们,路桥必不可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装点着乡村和城市,但心桥更可贵,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2)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坚固更加美好。
四、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桥之思。
路桥:功能、材料、形式。方便——路桥不可少。
心桥: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夜已深,但我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白天执教的课《桥之思》的情景,不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翻了个身,想到这,不禁又一次感到遗憾。进入了第二节的学习,同学们的情绪开始高涨起来,我引导他们:“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片刻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我请第一个举起手的男孩,他大声朗读:“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十色的迷人魅力。”我微笑着说:“你感觉读出桥的魅力了吗?”“为什么没有呢?”然后,大家一起加深理解了“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十色”。“谁再来读?”我环顾四周,教室里小手如林,我示意一个举手的女孩站了起来,她有声有色的突出了重点词,将意境“读”了出来,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不过,想到第三节的学习过程,逐渐“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学习氛围。学生以实际生活的体会畅谈了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小伙伴之间用真诚构筑的心桥;借助课件理解了不同国家领导、艺术家、体育键儿的沟通,共筑了跨越大洋的心灵之桥。他们积极思维,尽情抒发内心的感受。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课本中这种“无形的桥”也在他们的心中也开始架构了。面对学生活跃的思维,我有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角色。没有创设一个精彩的课堂感到内疚。
的确,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学生带给我兴奋之余,也不免有些失落。我预先准备的“点睛之语”及精彩的结束语也没了“用武之地”。我又翻了个身,直觉得身上很冷,心里有一种从未有的恐慌。
我又陷入了深思,今夜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