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读书心得篇一
坦白地讲,一直没有读过孟子及其作品,因为本人喜欢道家,尤其是庄子。现在拜读过这本书,才明白孟子和孔子一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灿烂的文化,他们和诸子一道形成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亚圣〞的孟子对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久,我们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概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凤毛麟角,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早已穿越了千年的岁月,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辉。
在谈及学习时,有一点叫做“尚友〞。怎样跟古人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比方,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假设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
在谈及教育时,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持之以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再来看看孟子对“人格〞的看法吧。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孟子还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怎样产生“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鼓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孟子读书心得篇二
首段: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简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学著作之一。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从《孟子》中获得的几个重要体会。
段落一:关于仁义和人性的理解。《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而对于人类的本性,有一种乐观的态度。从《孟子》中,我进一步认识到人性本善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自己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要积极进取,努力修身养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孟子》还提出了仁义的重要性,这是一种践行道德伦理的方式。仁义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每个人都应该以仁义为己任,积极为他人谋福利。
段落二:关于政治治理的思考。《孟子》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突出了人民的地位和重要性。政治治理不能忽视人民的需求和权益,而是应该紧密团结人民,为人民谋福利。此外,《孟子》还着重强调仁政的重要性,君子应当行仁政,实行公正、宽容和公平的治理方式,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段落三:关于教育理念的思考。《孟子》提出了“不教而诛”的观点,强调孩子的教育责任应当放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教育是塑造人的品格和习惯的重要手段,家长、教师和社会应当携手合作,共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同时,《孟子》还强调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出有修养、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功利和物质方面的成功。
段落四:关于和谐相处的思考。《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只有通过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尾段: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理解到了仁义、政治治理、教育理念和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指导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为当代人,我们应当从《孟子》中汲取智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努力追求自身的完善,并且为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做出贡献。
孟子读书心得篇三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为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孟子不仅师承儒家文化,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为后世尊称孔孟之道,这也是我暑假期间对《漫画孟子》感兴趣的原因。
《漫画孟子》分为三大篇,分别是学习篇、修养篇和立志篇。文中主要讲了孟子周游列国的事情。他先遇到了认真好学不知道灵活运用的滕文公,接着遇到了好面子的`齐宣王,最后遇到的是爱惜人才的梁惠王。
学习篇章中《大王的百科全书》讲到了认真好学的滕文公走到哪里都带着先王的百科全书,遇到事情都照搬先王的百科全书。一次滕国有些年收成不好,百姓叫苦不迭,大开国家粮仓放粮救济百姓,半个月后造成国库粮食放尽,军队无粮可吃,士兵挨饿,无力抗敌。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照搬书里的东西,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孟子的庄稼哲学中不为农时,不可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习、工作、长大、成熟,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学习、成长。
其他篇章中孟子爷爷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人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读完这本书,我学习到,我们游历历史,与古人对话,并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更有机会将古人的智慧和现在的生活建立联系。只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确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学习才会更有动力,更有方向。
孟子读书心得篇四
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于其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自古以来备受推崇和研究。在阅读《孟子》的过程中,我深感孟子的智慧和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在读《孟子》时,我被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深深吸引。孟子讲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都有做好事的欲望和能力。他认为,人是可以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充实自己的品德,发展自己的良善之心。通过这种观点,孟子强调了人的努力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同时也批判了子易的“性恶论”,使我明白了人的善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教育去培养和发扬的。
其次,孟子的“仁政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孟子认为,一切政治活动都应该以人民的幸福为中心,政治家要以仁心治理国家。他主张贵以和平、仁慈和公正来处理内外事务,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追求社会的公平和谐。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借鉴和运用孟子的“仁政论”,关注人民的利益,理解他们的诉求,并以仁慈的心态对待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能够共享发展带来的福利。
第三,孟子的“尊王攘夷论”给我带来了深入思考。孟子认为,君王是天命所授,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他强调了君臣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主张国家应该积极扩展自己的疆土,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他还认为,政治家应当以仁政治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权益,不仅要保护国家的利益,还要保障人民的幸福和福利。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要从孟子的“尊王攘夷论”中学习,关注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民的权益和福利。
第四,孟子的“天命论”让我深思。孟子认为,人没有完全的自由和决定权,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但他也指出,人的努力和奋斗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关键。他认为,人的品德和行为决定了他们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成功。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有限的人生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最后,孟子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幸福。通过他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进一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孟子》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心灵的滋养。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启迪,让我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增添信心与勇气。
总而言之,《孟子》是一本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我深刻感受到孟子的智慧和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独到见解。他的思想启迪了我的思维方式,也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活出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孟子读书心得篇五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__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读书心得篇六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采用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孟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两个地区和年代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万章上》是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而《万章下》则是围绕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告子上》则从行为方式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即人性的善恶,《告子下》则把重点放到了讨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尽心上》则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尽心下》则是对“自身修养”的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关系的探讨。读《孟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子的辩才及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结合。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畅达,气势恢弘。孟子善用譬喻,在《梁惠王上》第三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通过这一比喻,孟子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倡礼乐和爱民的理念,而且让我深刻领教了他论辩的巧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孟子读书心得篇七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读书心得篇八
传统文化知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它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在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可是,在这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知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有许多。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理念是我们所追寻的。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教会我们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做人的最基本准则。《孟子》一书就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我读了它,从中学会许多为人处世之道。我要学为自己所用,并把它发扬光大。
《孟子》教会了我们孝顺。《孟子》一书中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他主张的本质上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这种道德理论正是我们所崇尚的。可是现在的社会,新闻媒体曝光的因为父母年老而嫌弃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将他们赶出家门的例子比比皆是。曾有报道称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因为不务正业而单身着,他的八十多岁老母亲为其担忧而不与小儿子进城享福。因为该男子喜欢嗜酒,有一回醉酒回来后,殴打自己的老母亲,并将其把她赶进厨房做饭。但老人因年老体衰,并且身上全是伤,摔倒在厨房里。那时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冻死在厨房里。该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人为此感到心寒。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着一颗向善的心。一个人,他如果想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立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保持着一颗向善的心。我们也要保持有一颗孝顺的心。“百善孝为先”,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孟子读书心得篇九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孟子读书心得篇十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啊,人需苦才知甜,苦与甜是既相对,也共生的两项。老天若要把大任降于平凡之人,必定会让此人受苦,苦后方有甜,人往往都是只想获得甜,不想经历苦,然而,他们往往都错解了甜的真正意义。甜也就是成功,通常,成功的喜悦不在于达到理想的高度,而是享受了成功门前获取钥匙的过程。如果老天真的要把大任给平凡之人,定会让其享受甜的过程,而不是甜的结果,过程大于结果,结果不等于过程。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孟子读书心得篇十一
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从“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兴趣,他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容易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但是我们知道,齐宣王真正关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这与孟子的“王道”主张是完全相对立的,可是孟子凭借着他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成功地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我真的佩服两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难怪后人要尊他为“亚圣”了。
可是此次再读《孟子》,我却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结果上: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不得不慨叹这口才的苍白无力的尴尬了。
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们就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这不也值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和家长来反思吗?如何用一种最有效果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选择,而不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去规定、去限制。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卓有成效,我们才能解决这口才的尴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