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3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2:33:10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13篇)
时间:2023-11-28 02:33:10     小编:薇儿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课题: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型:新授课年级:七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

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

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

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

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

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

教师:孔子被国际学术界尊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世。

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如此。

崇高的地位?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走进孔子生活的时代。

(设计意图:以孔子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孔子在世。

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纷争。

展示: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现代文翻译:周平王即位,东迁到洛邑,来躲避犬戎的侵扰。周平王时,周。

天子的权威下降,诸侯之间强大的兼并弱小的,齐国、楚国、秦国、晋国这些国家很强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了。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一:政治上,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

小组二: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

小组三: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日益残酷和激烈。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王崛起,周初。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被逐渐破坏,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一些有识。

之士面对这种种新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

的政治主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的纷争对政治、

经济、军事上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孔子、老子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

会背景。)。

二、孔子和老子:仁者与智者的思考。

1.仁者——孔子。

(1)思想家孔子。

展示:

孔子。

教师:孔子是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宋国贵族后裔。他三岁丧。

父,自幼生活贫苦,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官,后升任鲁国大司寇。晚。

年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但其政治主张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用。后来回到。

鲁国专心整理古代典籍,广收门徒,潜心教育事业。

展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

现代文翻译: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着人了吗?‛没有过问马。

的情况。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孔子是个怎样的人?这段材料反映了他什。

么思想?

学生:孔子关心人,而不在意财产的损失。

学生: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教师:孔子所提倡的“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认为“仁”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爱人”。

展示: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论语》。

教师:孔子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学生:孔子主张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法。

教师: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言论,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教育家孔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一说孔子在教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孔子创办私学。

展示:

孔子讲学图。

教师:夏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是没。

有机会进入校门的。孔子创办了私学,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展示:

孔门弟子。

颜回曾参子路。

教师:孔子招收学生不问身份贵贱和家世贫富,只要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

干肉当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孔门弟子。孔子弟子大多数出身于平民,也有商人出身,还有出身于贵族的。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像颜回、子路、曾参等人,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

教师:孔子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曰:‚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

现代文翻译: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

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吧。‛。

教师: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给了两个学生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

思想?

学生: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展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教师:孔子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要“温故知新”。

展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

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段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展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教师:孔子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对于我们学习有什么帮助呢?

学生: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学生:要虚心好学,善于向别人请教。

(设计意图: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帮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论。

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教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孔子的学说成为以后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教师:从汉朝开始,孔子受到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孔子及其后代两千多。

年来一直拥有着崇高的地位。孔子也被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而在今天,孔子及儒家学说,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展示:

世界各地孔子学院。

(设计意图:通过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立,使学生认识到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

想,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标志,走向世界。)。

教师:在与孔子生活的同一时代里,还有一位智者不得不提,这就是老子。孔子。

曾经向老子请教礼,称赞老子“学识渊深”、“志趣高邈”。

展示:

孔子问礼于老子。

2.智者——老子。

展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现代文翻译:福与祸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教师:这段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学生: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展示:

塞翁失马。

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老子的辩证。

法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分别反映了仁者与智者对于当时社会的思考。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迎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三、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

古为今用:(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班中存在着个别同学不按时上交作业的'问题。请同学们分成4组,分别以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观点,来说出你的‚治班方略‛。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儒家小组:应该多关心、爱护这些同学,加强思想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改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墨家小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我们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帮助那些。

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道家小组: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现在有些同学还小,没有意识到做作业的。

重要性,等升入高年级后,他们的自觉性会得到提高,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法家小组:我们可以制定班规,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进行惩罚,如果不完成。

作业,就不许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也不许参加课外活动等。

教师: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活学活用,其实每家学说都有可。

取之处,我们要做到“博采众长”,从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治班方略”的陈述,既帮助理解了百家争鸣各派的政治。

观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国纷争的状况。

展示: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韩非子)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

现代文翻译:哎呀,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韩非子),与他交游,死也没有遗憾了!

教师:法家学说最终被秦始皇所采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国家。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四、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根基。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呈现出的“百家争鸣”,特别是儒家的“仁”、“义”、

“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法家的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采用,形成“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这些不仅对当时的思想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源头,为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列举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纷争。

二、孔子、老子:仁者与智者的思考。

三、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

四、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根基。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师:不仅牧区的自然环境牧业生产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的,其他的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也是如此。

师:自然环境决定生产活动,生产活动决定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也决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适应生产活动,生产活动适应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也适应了生产活动。

师: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完成课堂检测,活学活用。

师:课堂反馈。

板书:

启示:因此发展生产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后感:

磨砺与提炼。

依据课标2—5,我选择了《一方牧区养一方人》的课堂教学。本课以“天山牧场”和“内蒙古牧区”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整堂课下来,收获很多,既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又找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找到提升的新空间。

优势:

1、在教材处理上,选取内容突出典型性、差异性、可比性,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师傅们给予了多次的指导,再一次感受到集体智慧力量的强大,也体现到了虚心好学的好处。

2、在教学素材中,运用图片、视频及文字等信息,通过反复强化,突出教学的重点,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素材选材的重要性及运用教学素材方法的重要性。

3、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处理较为严密,能够较好地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立足于学情,以探究式教学为主,通过创设情境等形式,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比较法的意识与能力,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归纳,梳理知识的内在逻辑,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

5、在板书设计上,板书呈现突出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较好地紧扣本课的教学中心。板书呈现突出“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类似的推理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语调较为单一,不够抑扬顿挫。

2、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方面有待提高,不够自然巧妙。

3、学生关注面有待提高,应当进一步扩大学生关注面。

4、激发学生“发问”的能力有待提升,自身的问题设计需要进一步“精细化”,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典型性。

总体而言,非常感谢一直帮助我的老师们,尤其是王老师对我的“指导”及师傅们对我的细心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亦有助于改进自身的做人处事方法。

今后,一定会再接再厉,虚心学习,刻苦钻研,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

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班内区别教学,使教学要求适应各层次学生学习的教学形式。它充分承认和注意个体差异的现象,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获均衡发展。其原则是“因材施教”,旨在让每个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力,使他们发挥各自的最优效能。

本文将以层次设置、课堂施教、分层评价和反馈纠错四个方面论述分层教学的措施与方法。

鉴于初中学生一般在初二阶段出现英语科成绩分化现象,进入初三这种情况愈加严重,笔者集中探讨初三英语分层次教学。

一、层次设置。

1.学生分层。经过两年教学,教师已经十分了解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参照初二期末考试成绩,分设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生,他们基础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对英语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成绩多在90分以上,有超前学习的愿望。b层学生的成绩在65~90分之间,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c组是有一定困难,还不能完全通过自学掌握教材的学生,成绩在65分以下。

2.要求分层。根据各层次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a层:每人手头有一本参考书,一本补充练习,如《课时训练》和《教案设计》。要求他们课前预习课文,掌握单词及词组,找出课文的重难点,上课能用英语就所学句型进行交流,能流利地背诵课文。由于a层学生自学能力强,可以鼓励他们超前学习,掌握课本单词表中打“*”号的单词,把中考不列为考试重点的“不定式、过去完成时”等语法项目也作为应掌握的知识点,并把旧教材五、六两册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为高中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b层:要求学生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课前一定要预习单词、词组及课文,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内容做标记,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课后能模仿教材进行对话,能复述课文。为帮助他们搞好预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倡他们人手一本辅导材料。

c层:为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一定的主动性,让他们和a层同学结对子,在a层同学帮助下预习单词、词组及翻译课文。适当降低要求,只须掌握重点句型和重点句子,能背诵部分课文段落。

经过一段学习后,b、c两组中成绩有明显提高的学生,可以分别升级,成绩下降的则要降到下一等级,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1][2][3][4][5]。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场攻坚战。在这里笔者分别对提高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先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的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2.重视学生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个性和创造性直接相关,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性欲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人行为是由以有意识行为――无意识行为和独立行为――角色行为为纵横坐标构成的“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从第一区域到第四区域分别构成了直觉行为区,习惯行为区,确认行为区和自主行为区。其中,第四区域集中了最多与创造有关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聚焦思维,扩散思维,多维思维活动,是培养创造性的一个核心区域。教育的功能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综合平衡地发展各类行为,只有各类行为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然而,当前学校推崇的是确认的,习惯的“角色行为”,而抑制了自主的,直觉的“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视对人自身的教育,从而造成重共性轻个体,重服从而轻自主的“行为失调”病症。创造活动最集中的“自主行为”区域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应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我们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各类行为培养的失调现象,从而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罗杰斯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常偏离常模的思想受到压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的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4.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有直接关系。现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首先,要重视历史与社会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要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成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论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再次,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最后,还要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好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好历史与社会。

5.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

从学生学习的整体看,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按照青少年情感发展的规律,把情感培养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这方面,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的“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最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指导方法,以指引等手段,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教师的及时讲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总之,通过上述粗浅的分析,笔者旨在促进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出历史与社会在素质教育中应有作用,提高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一、课题背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新观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个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组织、文化、观念来一个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观念来一个巨大的转变。简言之,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习不再仅仅为了获取“分数”,而且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经验。总之,“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需要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一种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高度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我们需要高扬“人”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对人的摧残和人的异化。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

四、研究的目标。

1、改变注入式的教学程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成为教学的常态,追求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课堂。

3、使教学变得高效和轻负担,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快乐家园。

五、研究内容。

1、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所谓“发展”,就是变化和改变,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发展”是与自身的原有状况做比较,是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发展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服务的教学,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

2、教学案一体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沟通教与学、讲与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能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使“素质”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

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研究。要教学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积极研究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过程。

1、学习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我们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学习生本教育、发展性课堂的有关理论,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主张,积极开展讨论,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先进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到外地学教取经,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从集体备课入手,教师相互听课切磋,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积极高效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在班级中尝试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尝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七、困惑与建议。

1、长期注入式的教学使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逐渐固化,新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很难扎根,任务还很艰巨。

2、老师个体的探索终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须全体教师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坚克难,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如何处理,尚须认真探索。仰望“素质教育”的星空,但面对的是功利教育“分数至上”的现实。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在“应试”上不输,需要一个高效的应对模式。

八、研究对象。

林州市临淇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全体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新观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个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组织、文化、观念来一个大的重建。

自主学习,是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观念来一个巨大的转变。简言之,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习不再仅仅为了获取“分数”,而且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经验。总之,“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需要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一种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高度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我们需要高扬“人”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对人的摧残和人的异化。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

1、改变注入式的教学程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成为教学的常态,追求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课堂。

3、使教学变得高效和轻负担,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快乐家园。

1、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所谓“发展”,就是变化和改变,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发展”是与自身的原有状况做比较,是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发展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服务的教学,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

2、教学案一体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沟通教与学、讲与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能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使“素质”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

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研究。要教学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积极研究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

1、学习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我们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学习生本教育、发展性课堂的有关理论,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主张,积极开展讨论,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先进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到外地学教取经,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从集体备课入手,教师相互听课切磋,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积极高效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在班级中尝试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尝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长期注入式的教学使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逐渐固化,新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很难扎根,任务还很艰巨。

2、老师个体的探索终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须全体教师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坚克难,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如何处理,尚须认真探索。仰望“素质教育”的星空,但面对的是功利教育“分数至上”的现实。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在“应试”上不输,需要一个高效的应对模式。

xx市临淇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全体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1、学习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华民族遭受了列强侵略带来的屈辱,也在反抗中开始了民族复兴、融入世界的探索。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和东方农业文明的强烈碰撞,它碰撞出了殖民者的贪婪蛮横,也碰撞出了清政府的愚昧落后。本课主要讲述了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的第一战,《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2、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而且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对材料处理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状况及林则徐虎门销烟有所了解,但对鸦片战争之前的英国情况了解很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还相对较差,一些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不强。但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阶段,处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他们渴望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鼓励,个性意识逐步增强。

3、教学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确定的课程内容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学习,了解鸦片的危害,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了解虎门销烟,并且在虎门销烟中体会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了解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看待近代东西方的碰撞,客观的看待战争带来的影响。

4、教学设计思路。

《鸦片战争》这一课主要采用大量的史料来指导学生去学习,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的基本方法,更是从这一角度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义务教育历史教育的课程基本理念是普及历史常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得目的。所以本课基于以上基本理念,把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和人文素养”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基本方法放在重点位置,所以提出了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的是基础知识,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文素养。

二、课标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鸦片战争前英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知道战前中国全面落后于英国;认识英国侵华的根本原因;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基础上,获得历史认识的方法;通过分析《南京条约》内容,培养合作探究、研读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教学难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理解。

五、教学方法。

导学案预习,图片与文字材料展示,问题引导,情感影响,概念解释,概括总结。

六、教学器材。

多媒体,黑板,粉笔。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014今年公众人物涉毒丑闻屡见不鲜”(ppt给出材料一),同学们知道毒品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同学们知道因为毒品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同学们回答中英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真的仅仅是因为鸦片吗?接着教师出示(ppt给出材料二)两组图片,让同学观察归纳近代中国和英国两国的不同,让学生对比,分析,归纳二者的不同,了解中英两国的社会差异。(约3分钟)材料一:

北京警方证实柯震东涉嫌吸毒在2014年8月14日被北京警方拘留。8月29日凌晨1点,行政拘留期满获释的柯震东正式获释。

2014年7月31日,网友微博爆料张国立之子张默吸毒再被抓,随后北京警方证实这一消息。2014年“6.26”国际禁毒日前夕,导演张元、编剧宁财神(本名陈万宁)先后因为吸毒被警方控制。被抓后,宁财神一再承认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吸毒行为“表示深切的歉意和懊悔”。7月6日,宁财神在微博发道歉信,表示已经走出拘留所:“感谢上苍,在我年近不惑、尚未彻底迷失之前,赐我重生的机会!”

——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设计:从现实的例子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历史科学思维。材料二:

纺织:

赶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英两国的社会差异。

2、新课讲述。

“两国社会发展差异虽然很大,但同学们看地图(出示ppt一张世界地图)两个相距遥远的国家,英国为什么侵略我们国家呢?”让同学们发言回答(、、、)接着教师用多媒体(ppt)分别给出材料,让学生分析思考回答:根据材料三回答英国人最需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根据材料四回答:为什么会出现何种情况?根据材料五回答:他们采取了什么办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根据材料回答以上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鸦片贸易。(约5分钟)。

材料三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了二十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900万磅。英国生产的工业品远远地超过了英国甚至欧洲市场的需求。

——引自舒群: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是否开始于鸦片战争(兼论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材料四1827年以前英国资本家曾多次在广州试销棉纺织品,结果连遭亏折。1821年运至广州的英国印花布、剪绒、天鹅绒亏本达60%以上,1826年输入的棉布也亏本10%左右,他们曾叹息道:“销售英国棉纺织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引自严中开《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五到19世纪中叶,中国长达近百年的对西方世界的贸易顺差,造成了世界贸易格局的恐慌性动荡,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长期流入中国。

——引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设计意图:出示地图,引发学生好奇,历史与地理知识的链接。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

3、用多媒体ppt出示统计图,图片,同学们请仔细观看图片,并且说出鸦片输入对我国的影响。让学生回答。“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办?作为学生、作为官员、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让学生回答。自然地引出虎门销烟,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源略)。(约10分钟)罂粟花:

鸦片输入量: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结合学生的回答毒品的危害,步步深入,渗透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视频可以直观在现虎门销烟的场景,多种形式展现历史资料。

4、“英国向中国倾销工业品,打不开市场;输出鸦片,遭到抵制;英国会怎么办?”学生回答(、、、战争)过渡到中英鸦片战争,教师书写板书。

5、用ppt出示战争动画示意图,让学生结合之前的预习说出战争过程,教师简单书写板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呢?”教师用这一问题引出结果,学生回答(签订《南京条约》)。出示《南京条约》的内容材料,让学生总结南京条约的内容。(约15分钟)。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材料六:

《南京条约》部分条款:

……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补偿原价……。

设计意图:给出史料,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史料的方法。

6、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和学习了近代以来的一场中英战争,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约5分钟)今天的课讲完了,同学们对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事迹都很感兴趣,那么这就是我们的作业,你们可以任选一项去完成。(ppt课件如下)。

2.设想:林则徐被历史学会评为“感动中国——近代人物”,请你写一段“颁奖词”。注意:要事实与评价相结合哦。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学学习历史,学会阅读,热爱阅读。

一、起因。

1、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2、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二、时间:1840~1842。

三、经过:略。

四、结果:战败,签《南京条约》。

五、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九、教学设计特色。

鸦片战争这一教学设计主要以史料探究,挖掘分析史料为主,让学生体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含义,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学会全面、多角度的看待历史问题。本课内容以史料探究为主,让学生去通过分析史料来得出结论,避免老师的强制性灌输结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十、教学反思。

如何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这些专业术语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历史老师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历史,教师的态度,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反思在历史教学中应该秉持什么立场来进行教学,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十一、教学说明。

1、导学案由学生课前完成,课上检查对比修正。

2、教师引导学生做笔记,学生自行组织书写。附:导学案。

学习目标: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课前完成)。

19世纪,()国为开辟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由于在正常贸易中英国得不到好处,便向中国走私(),给我国带来灾难。清朝大臣()要求道光帝严禁鸦片,被派到广东禁烟,()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成为民族英雄。

()年6月,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腐败的清政府战败求和,()年,中国被迫签订《。

》,条约规定:

1、割()岛给英国;

2、赔款白银()万元;

3、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社会逐步沦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巩固练习:请你判断(课后完成)。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因为英国正常的贸易中得不到好处。

2、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方法是用火将鸦片烧毁。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在南京签订的。

7、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历史与社会教学,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的情况,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时代呼唤新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需要一场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活的重建,让历史与社会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真正的基础作用,本文针对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些粗浅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矫治策略。旨在提高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便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计算机论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7课是《剪贴图形》,其中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

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1)炎,黄战蚩尤。

(2)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3)地点:涿鹿。

(4)交战双方:炎帝、黄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质:部落战争。

(6)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问题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炎帝、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此后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