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知道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制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2、能力目标: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
2、难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掌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
1、教学设备:多媒体。
2、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元谋人遗址》,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从这个视频中,你获取到怎样的信息?请简单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作为历史课程开篇的第一课,先声夺人地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至关重要。)。
(二)授课过程。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什么是化石呢?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观察这两颗牙齿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硕大、粗壮,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们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个体,而且是门齿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像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呈现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一张图片,看看能归纳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看图片题目,弄清楚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四人小组形式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是中华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有大约170万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元谋人的相关内容了,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另一远古人类——北京人。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教师展示周口店的照片,为学生介绍: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也因为这样,我们称他们为“猿人”。细心观察,会发现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非常浓密。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劳动,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下肢在四肢分化之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相对手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而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根据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和北京人砸击敲打图,描述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原始时代,北京人要面对种种险恶的环境,为了生存下来,他们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也就是石器和火。当时他们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他们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的第4页,看看顶头部分的小字内容,了解一下北京人打造的石器。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而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呢?火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再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对,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火的使用,能够帮助他们吃熟食、御寒、照明和驱赶野兽,这也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如此,当时的生活条件依然很艰险,不仅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还要猛兽的攻击。
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试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微博的劳动成果,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他们就是靠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
到了距今约1.8万年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因为他们的遗骨化石是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同学们自学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与北京人的外貌、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回答略。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重点内容是哪些?(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四)作业。
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写一篇小作文,5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1、形貌、体质特征。
2、制造工具:打造石器。
3、使用天然火。
4、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副板书:根据课堂实际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我从__年至今一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光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明白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必须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状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应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潜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构成习惯。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决定等诸方面的综合潜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方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我上了一节课是《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此课按照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进行,透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然后透过启发与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是思维拓展、达标检测。反思此课,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习的情绪由高涨走向平静最后陷于低落。
一开始,我透过一段影音资料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在讲第一个问题“诗歌的黄金时代”时,我提出问题“你明白的唐代诗人有哪些?”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然后我又分别让他们欣赏了三位重点诗人的图片,介绍,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诗和画中寻诗的活动。同学们十分用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举手。当讲到第二个问题“光彩夺目的散文”时,我就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立刻开始平静的看书,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没有了兴高采烈的神情,没有了争论、没有了问题、没有了质疑,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应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课时也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事先编好的程序中的对讲器,师生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我问你答,虽然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了教师安排好的知识。当我和教研组长及其他老师交流时,他们提醒我,你没有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让他们沿着自我的思路继续前行,即没有让学生自我从身边的、熟知的知识谈起到引出未知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的时光,所以学生的情绪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话使我更加明确了本课失败点所在。
课堂教学中就应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我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能够透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透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节不太成功的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主角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明白哪些问题??而非按教师的预设只思考自我怎样教、怎样问、学生能答出教师的问题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次的偏差,还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我就应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透过这节课,我悟出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停止了告诉,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学中只有给学生一片空间,学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发现。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新观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个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组织、文化、观念来一个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观念来一个巨大的转变。简言之,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习不再仅仅为了获取“分数”,而且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经验。总之,“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需要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一种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高度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我们需要高扬“人”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对人的摧残和人的异化。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
四、研究的目标。
1、改变注入式的教学程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成为教学的常态,追求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课堂。
3、使教学变得高效和轻负担,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快乐家园。
五、研究内容。
1、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所谓“发展”,就是变化和改变,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发展”是与自身的原有状况做比较,是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发展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服务的教学,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
2、教学案一体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沟通教与学、讲与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能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使“素质”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
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研究。要教学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积极研究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过程。
1、学习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我们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学习生本教育、发展性课堂的有关理论,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主张,积极开展讨论,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先进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到外地学教取经,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从集体备课入手,教师相互听课切磋,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积极高效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在班级中尝试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尝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七、困惑与建议。
1、长期注入式的教学使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逐渐固化,新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很难扎根,任务还很艰巨。
2、老师个体的探索终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须全体教师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坚克难,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如何处理,尚须认真探索。仰望“素质教育”的星空,但面对的是功利教育“分数至上”的现实。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在“应试”上不输,需要一个高效的应对模式。
八、研究对象。
林州市临淇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全体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本课时讲述了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与平等,它对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提高社会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邻居、同学、外地人、残疾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格的尊严,平等待人,引发人生价值的思考。
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情境表演、讨论。
让三、四个学生准备情境表演。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理解的技巧。其实,能够沟通与理解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尊重与平等。
[幻灯片]二、尊重与平等。
[老师叙述]下面,通过观看王丽同学上初中后遇到的几件事情,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主持人及解说:老师;演员:两位学生。)。
[表演]王丽上了中学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写信、写日记。有一次,妈妈看她在房间里呆了很久,怕她学习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会儿。于是,妈妈一边推门进去,一边说:“小丽啊,做作业那么久了,休息一下吧。”王丽一听是妈妈进来了,赶紧把日记本放进书桌的小抽屉里。妈妈看她神神秘秘的,就笑了笑说:“什么秘密啊?”王丽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其实,在她心里已经想好了明天要去买把锁来。(暂停)。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王丽的妈妈是去偷看王丽的小抽屉了还是没有去偷看?请同学分别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当妈妈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屉里究竟是什么,她也是关心自己的女儿。有的同学则认为妈妈知道那是王丽的秘密,觉得应该给她私人的空间,所以不会去偷看的。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妈妈接下去的行为进行了猜测,并谈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样发展的吧。
[继续表演]第二天,王丽正准备去买锁,妈妈却微笑着走进来,说:“这把小铜锁送给你,爸爸妈妈知道你的想法,你长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我们尊重你。”王丽拿着这把锁,不知道面对父母的信任还应不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她觉得很为难。
[教师提问]王丽的妈妈的做法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你从妈妈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你觉得王丽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要锁起来,万一被妈妈看了,秘密就没了。大多数同学认为不用锁了,既然妈妈把锁送给了你,说明她尊重你、信任你,那你也应该尊重和信任她。
[教师叙述]过了几天,王丽在小区里又碰到了一件事。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一天,王丽和同学龚倩在王丽住的居民小区里玩,王丽看到开修鞋铺的老大爷,主动打招呼说:“张爷爷,您好,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老大爷说:“谢谢,你已经帮我打扫好几次卫生了。”龚倩悄悄地问王丽:“这个人是谁啊?”王丽说:“他是一个外地来的老大爷,在这里开了个修鞋铺,我们小区里有好几个外地人,有的开商店,有的卖早点,还有的修自行车。”龚倩说:“你怎么对他们那么好啊,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个修鞋的大爷,手总是黑呼呼的。”(暂停)。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龚倩的说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回答龚倩?
[学生讨论]一般同学都会说龚倩的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自己是王丽,他们会说“人与人之间是一样的、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不应该看不起别人”等。
[教师叙述]大家说得很好,让我们看看王丽是怎么说的。
[继续表演]王丽听了龚倩的话,郑重地说:“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正当的,就应该得到尊重。”龚倩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低声说:“我懂了,我以后不会再看不起他们了。”
[教师叙述]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件王丽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又有一天,王丽去上学,在学校的楼梯上,她遇到了她们班的一位腿有残疾的同学,于是她就走上前,说:“我扶你吧。”“谢谢你。”当她们走进教室时,看到两个调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样子,那位同学伤心地哭了。(暂停)。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那两个男生的做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一般同学都会说他们不对。如果自己是王丽,会骂那两个男生,不许他们嘲笑残疾人,应该尊重和帮助残疾人。
[教师总结]那么,我们看看王丽她是怎么做的。
[继续表演]王丽非常生气,上前阻止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实在是太不尊重别人了。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残疾,还受到这样的嘲弄,会有什么感受呢?”那两个男生被说得哑口无言。
[学生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应该。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不同的,思想不同、职业不同、观念不同,但尊重与平等地对待他人,这个是相同的,也是最起码的。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他;懂得尊重与平等,收获豁达与平和。让我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处,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吧!
[结尾]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同时展示尊师爱生、捐款助残、关爱残疾儿童、关爱老人等图片。
课后作业:写一写,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最让你感动的又是什么?
对你以后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二、尊重与平等。
1、生活需要尊重与平等。
(1)情境表演一:父母与子女间的尊重与平等。
(2)情境表演二:对外地人的尊重与平等。
(3)情境表演三: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平等。
2、如何尊重与平等对待他人。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1、《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中第六单元《走进社会》第二课《你我他的世界》之第二课时〈尊重与平等〉。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网络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课堂上的教学设计不是唯一固定的,但是好的教学成果要予以吸取,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适合自己适合学生。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值得学习,在其中学到闪光的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发现学习的乐趣,更加有兴趣的投入其中。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1.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识记《权利法案》的内容,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运作。
环节一:导入阅读一则新闻,思考:。
首相在英国政治中扮演什么角色?与议会的关系?在英国掌握大权的还是女王吗?
环节二:探究问题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起来的?(板书)。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问:为什么叫光荣革命,其实质是什么?)。
历史传统:英国早期的议会传统。
思想基础: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探究问题二: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如何确立的?(板书)。
小组讨论:对比前后两个国王的权力不同。
2.1832年议会改革:上下议院的早期组成?议会改革的原因?议会改革的结果?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政党制的发展:内阁的由来:
责任内阁的形成:(举手回答;小组讨论:梅姨上台的步骤)。
内阁与首相议会的关系:(小组讨论,逐条回答)责任内阁关系图。
(补充总结):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资产阶级政党展开激烈竞争,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
阅读历史纵横,总结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板书)(举手回答)。
思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及影响(举手回答)。
环节三:本课小结(提纲和关系图)。
环节四:课堂练习环节五:布置作业。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一、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二、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三、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讲授法图片分析法提问启发法。
师:南京又称金陵,自古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地,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老师就曾经在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生活过三年,拍下了许多美丽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做过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师: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师:“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
小结: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教学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
一、丝绸之路。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请同学齐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3、(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比较它们的起点和走向。巩固记忆。
4、“丝绸之路”开通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加强了,那么“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作用?(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小字部分内容,找出“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老师点拨:中国与朝鲜交往既可通过陆路,又可通过海路实现。中日交往只能通过海路,但中国和欧洲的首次交往是通过海上实现的。)汉朝以开放的态度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周边邻近国家有着密切交往,其中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板书第二标题)。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1、(指导读书),找出中国与朝鲜交流的方式,并勾画出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归纳:(1)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2)中国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传入朝鲜。(3)中国的物品传入朝鲜,如蜀郡制造的漆器。
2、(指导看图片)教材74页“东汉陶船”、“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图”,从这两幅图反映出汉代造船业发达,也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老师指导)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指导读书,出示东汉疆域图)(1)找出西汉时就与日本有交往的历史,(2)找出东汉都城洛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提问: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那东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为什么?(3)找出东汉时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历史。(然后讲解,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说明了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人民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4、(拓展提问)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两国的发展?(对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国只有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才能促进两国经济文化发展。)。
(老师引导)汉朝时,除了与邻近国家交往外,中国还与欧洲有着友好交流的史实。
(出示第三标题)。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老师讲述)公元,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古罗马),但他了解了大秦和欧洲更多的情况,为以后双方的交往准备了条件。
(老师提问)欧洲与中国第一次交往是什么时间?处于哪一世纪?交往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增多了,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它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两汉与近邻、朝鲜和日本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欧洲同样友好交往。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开放的政策,两汉时的经济文化也十分繁荣。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a长安b成都c洛阳d西域都护府。
2.标志着欧洲国家与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第赛出使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遣使来汉。
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
a汉武帝b汉元帝c汉文帝d汉光武帝。
4.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a公元前1世纪b公元1世纪c公元2世纪d公元15世纪。
5.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a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往来。
b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影响。
c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d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
a重庆b成都c洛阳d长安。
7.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各字,主要是国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行动。
b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第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8.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国中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a红海b波斯湾c里海d黑海。
拓展训练:
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张骞b卫青c班超d甘英。
2.汉朝时,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南方丝绸之路d西方丝绸之路。
培优训练: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有什么现实的价值和作用?
2.你认为当代的中国应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与平等,它对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提高社会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邻居、同学、外地人、残疾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格的尊严,平等待人,引发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学方法:
情境表演、讨论。
教学准备:
让
三、
四个学生准备情境表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理解的技巧。其实,能够沟通与理解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尊重与平等。
[幻灯片]二、尊重与平等。
[老师叙述]下面,通过观看王丽同学上初中后遇到的几件事情,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主持人及解说:老师;演员:两位学生。)。
[表演]王丽上了中学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写信、写日记。有一次,妈妈看她在房间里呆了很久,怕她学习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会儿。于是,妈妈一边推门进去,一边说:“小丽啊,做作业那么久了,休息一下吧。”王丽一听是妈妈进来了,赶紧把日记本放进书桌的小抽屉里。妈妈看她神神秘秘的,就笑了笑说:“什么秘密啊?”王丽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其实,在她心里已经想好了明天要去买把锁来。(暂停)。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王丽的妈妈是去偷看王丽的小抽屉了还是没有去偷看?请同学分别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当妈妈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屉里究竟是什么,她也是关心自己的女儿。有的同学则认为妈妈知道那是王丽的秘密,觉得应该给她私人的空间,所以不会去偷看的。
[教师。
总结。
]刚才同学们都对妈妈接下去的行为进行了猜测,并谈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样发展的吧。
[继续表演]第二天,王丽正准备去买锁,妈妈却微笑着走进来,说:“这把小铜锁送给你,爸爸妈妈知道你的想法,你长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我们尊重你。”王丽拿着这把锁,不知道面对父母的信任还应不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她觉得很为难。
[教师提问]王丽的妈妈的做法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你从妈妈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你觉得王丽应该把抽屉锁起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要锁起来,万一被妈妈看了,秘密就没了。大多数同学认为不用锁了,既然妈妈把锁送给了你,说明她尊重你、信任你,那你也应该尊重和信任她。
[教师叙述]过了几天,王丽在小区里又碰到了一件事。
情境表演二: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一天,王丽和同学龚倩在王丽住的居民小区里玩,王丽看到开修鞋铺的老大爷,主动打招呼说:“张爷爷,您好,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老大爷说:“谢谢,你已经帮我打扫好几次卫生了。”龚倩悄悄地问王丽:“这个人是谁啊?”王丽说:“他是一个外地来的老大爷,在这里开了个修鞋铺,我们小区里有好几个外地人,有的开商店,有的卖早点,还有的修自行车。”龚倩说:“你怎么对他们那么好啊,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个修鞋的大爷,手总是黑呼呼的。”(暂停)。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龚倩的说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回答龚倩?
[学生讨论]一般同学都会说龚倩的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自己是王丽,他们会说“人与人之间是一样的、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不应该看不起别人”等。
[教师叙述]大家说得很好,让我们看看王丽是怎么说的。
[继续表演]王丽听了龚倩的话,郑重地说:“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正当的,就应该得到尊重。”龚倩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低声说:“我懂了,我以后不会再看不起他们了。”
[教师叙述]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件王丽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
情境表演三:
[幻灯片]展示演员表。(略)。
[表演]又有一天,王丽去上学,在学校的楼梯上,她遇到了她们班的一位腿有残疾的同学,于是她就走上前,说:“我扶你吧。”“谢谢你。”当她们走进教室时,看到两个调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样子,那位同学伤心地哭了。(暂停)。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那两个男生的做法对吗?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一般同学都会说他们不对。如果自己是王丽,会骂那两个男生,不许他们嘲笑残疾人,应该尊重和帮助残疾人。
[教师总结]那么,我们看看王丽她是怎么做的。
[继续表演]王丽非常生气,上前阻止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实在是太不尊重别人了。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残疾,还受到这样的嘲弄,会有什么感受呢?”那两个男生被说得哑口无言。
[学生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应该。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不同的,思想不同、职业不同、观念不同,但尊重与平等地对待他人,这个是相同的,也是最起码的。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不可以不尊重他;懂得尊重与平等,收获豁达与平和。让我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处,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吧!
[结尾]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同时展示尊师爱生、捐款助残、关爱残疾儿童、关爱老人等图片。
课后作业:写一写,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最让你感动的又是什么?
对你以后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教学提纲:
二、尊重与平等。
1、生活需要尊重与平等。
(1)情境表演一:父母与子女间的尊重与平等。
(2)情境表演二:对外地人的尊重与平等。
(3)情境表演三: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平等。
2、如何尊重与平等对待他人。
(1)平等的尊重他人的劳动。
(2)平等地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选择。
(3)平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4)平等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试素质。
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落实考点,深挖教材;联系热点,研究动态。
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思维为主导。双边互动,练讲结合,问答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处: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活化历史知识,切准发展脉络、把握时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维。
2、突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热点,延伸历史的发展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把台湾问题、和谐社会、民族问题等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习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自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之间应和谐发展,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一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3课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媒体。
幻灯片、图片、视频。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教师过渡]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爱迪生和他的发明。
2.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了解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在电灯发明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不但亮度差,而且烧起来有黑烟和臭味,要时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还很容易引起火灾。自从电出现以后,很多人都想用电来照明,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电灯很难普及使用。
爱迪生立志解决这一难题,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试验过从世界各地找来的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终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炽灯。
[教师补充]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正式注册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项,其中最著名的除了电灯以外,还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而他本人却回答说:
[投影显示]。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教师提问]请大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回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一堂课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技巧。因此,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汲取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其他科学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要学习最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出优质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了3年毕业班历史课程,过程其实挺枯燥的。因为赶进度,想尽快的进入复习阶段,原先在教初一初二时候上课的激情逐渐被初三补材料、划知识点、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所代替。作为老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本来历史是充满悬念和激情的课程,到了毕业班却被大量的习题和作业所代替。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其实都是希望毕业班的历史也能够充满激情。
开放性作业。
第二种就是需要记忆的作业,要求学生背某某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通过学习,可以看出,这样的作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学生学到的.知识永远是通过教材、练习册或老师加工过的成品。
要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要求教师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没有具体答案,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
条件好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需要的知识,条件受限的地区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看一些相关的书籍。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在完成当天的作业后对新课进行预习。随着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出现,现在学生获取知识更加便利,对书上已有的知识点和例子已经缺乏兴趣。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如在讲美国经济的发展和日本战后经济时,如果能够结合当前时事,学生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当然,教学情境不止时事一种,历史上的今天等方式也能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但是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切忌过深过难。
总结。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4、爱就是责任。
同学教,小组互帮互助的方法,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在2011年暑期,我参加了河北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全员远程培训。通过培训,我认识到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培训即将结束之际,我感受颇多。培训课程中,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提高了我的教育素养;专家们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与其他学员的交流帮我拓宽了眼界。总之,通过培训。使我对新课标和新课标下的教学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下面是我在培训中得到的收获:
一、通过培训学习,更深化的了解了新课标要求,更新了教育观念。通过学习,认识加深了新课标下的教育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
二、通过培训学习,更加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增强了责任感。
我感到教育是需要智慧的一项事业,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通过培训,我从教学案例中不光学到了教学、教研的本领,而且学到了如何为人师表。这次培训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次加油站、充电站。
三、通过培训学习,学到了多种教学技能。
通过课例学习,学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通过多种教学技能的分类组合才能找到适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发挥每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发挥它的价值,这样在运用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才能去落实我们的教学目标。
四、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水平。
在此次培训中,不仅使我更新了教育观念,还掌握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中,自己已具有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会制作适用学科的简单教学课件。
通过学习,我还意识到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只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实践,学生才能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为了更好的适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结合自己的不足,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2)用课堂互动解决教学方式的单一问题。课堂互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形势的教学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益。总之,在自己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开发学生潜力,真正把应试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轨道。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去要做的就是要运用多种形式升华自己的认识,形成一个自己教育思想的过程,写出成形的经验总结,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二、媒体设计思路:
三、教学流程安排:
五、教学思路说明。
六、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五
一、指导思想:
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教学只要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发展,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一直以来,“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既受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手段的影响,也与教学上的'“一刀切”密切相关,还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的限制有联系。因此,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改革的最好方法就是分层教学。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激励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得到相应发展。
三、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法建议。
1、教学目标:培养学科尖子(语英挑战140分,数理化生挑战满分),为重点高校(211、985)输送合格的大学生,为国家培养卓越发展的人才。
誓创本一上线人数新纪录;誓创985高校录取人数新纪录;誓创清华北大新纪录。
2、教学要求:高于现行教学大纲,兼顾竞赛,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多强化、重综合、重自学、重创新、重扩展、促特长、求拔尖,减少基础题的讲解,适当增加能力题的梯度,提示知识内部联系与规律。
3、教法及学法建议:以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为主,逐渐变接受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展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四、工作要点。
(一)班级管理。
1、以狠抓教学质量为核心,确立班级体和个人奋斗目标;
2、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凝聚核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倡导“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4、跟紧靠实,强化班级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
5、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
6、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加强班级凝聚力。
分层教学,采取“集体导学,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新课标要求,瞄准考试大纲,立足学生实际,刚开始保持教学同步,夯实基础,熟练方法,拓展思路,重视能力培养。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重点解决学生的弱科现象、粗心大意现象,强调规范答题,争做满分卷,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团队,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
五、具体措施。
(一)班级管理。
1、让目标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养成不断挑战新高度、新目标的习惯。
如:语文英语可以挑战140分,数理化生可以挑战满分等,要教会学生平时不断的总结,不断地揣摩,不断地体会如何才能达到或逐步接近目标。
播放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名校宣传片,让学生们具有强烈的向往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愿望,老师们把对学生的高期望积极地或明或暗地转达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老师们要积极结合学生实际多谈心交流沟通,多挖掘学生的内部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要通过高期望给学生一有效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学会自律,不断鞭策学生自己努力学习。
2、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和培养,凝聚核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是一个班级的顶梁柱,是沟通班主任和同学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火车跑的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班干部就是班级的“火车头”,班干部队伍建设是构建良好班级、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
3、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以疏导为主线。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5)关心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朋友,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烦恼,尽早发现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做好稳定工作。
4、强化常规养成教育,为班级营造良好班风。
良好的常规养成习惯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因此,要扎实有效地进行常规养成训练。训练内容报告《中学生守则》《宁阳四中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还有就是三操、课堂表现、课间活动、卫生值日、宿舍内务整理等等。
1)跟紧靠实,紧抓班级纪律,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卫生工作包干到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卫生扫除做到保质高效。
3)做好课上课下的秩序工作,坚决禁止上课睡觉不专心的现象,下课打闹的情况,坚决杜绝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
5、树典型,培养优良学习风气。
作为高二新分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能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对此制定以下措施:
1)召开班级经验交流会。
在班级进行学习方法的互相交流。本学期我班将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让学习上表现优秀的同学谈感想,介绍方法,以此带动其他同学。
2)继续树立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典型,形成学习核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抓住每一次考试,考试后要和每位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查找问题,指导办法,确立目标,努力提高。
6、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学生工作。
经常和家长联系,交流学生情况,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1)开学初,建立班级飞信,方便联系。
2)定期召开家长会,把家长请进学校来,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于对知识的辅导。因为尖子学生都有较扎实的知识功底,他们缺乏的是学科思维和治学能力。因此思维、方法、心理的培养、辅导成为解决问题提高成绩的关键。
3、指导学生解决粗心、马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要始终强调学生的解题规范,让学生的思维与动手步调一致,基础题目要下功夫去“磨”,基础题目要充分重视,要从心里上、思想上重视,必须确保常规题目、基础题目不丢分。要求学生平时练习考试化,考试平时练习化,前者指学生重视平时限时训练,高标准,严要求,要争取满分卷,即使丢掉一分,也要想一想为什么丢掉的,后者指正规考试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4、班主任要积极发挥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团队的功能。要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才能使整个班级的素质整体提高,让最多的学生受益、成才、冒尖。要积极与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班主任要起到关键的组织作用。要教育学生佩服老师,欣赏老师,拉紧师生心理距离,敢于与老师交流,建立一支优秀的班级教师教育教学团队,为本班的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应该成为班主任、各任课老师的共识,科学分层是分层教育的关键、因材施教是分层教育的核心,只要老师们做有心人,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他们一定会树立信心,而班级也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另外在管理中,不仅要有师对生的管理,更要做到学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应成为班级管理的重点,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实现班级科学民主管理,让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六
课标内容: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考考点:48.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南北战争的基本概况。掌握林肯在战争中的活动和所起的作用。认识战前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理解北方在南北战争中取胜的原因及南北战争的性质和意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美国内战的起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概括归纳知识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对林肯作出评价,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残暴野蛮的奴隶制终究会被推下历史舞台,自由、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历史绝对不会忘记那些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物。但内战没能彻底消灭种族歧视,对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包括印第安人等)的种族歧视目前仍然存在。
二、教学重、难点:
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林肯政府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大障碍,为美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对于这这一重点我将通过出示资料、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归纳的方式进行突破。
南北战争的起因是这节课的难点。在独立战争中,为赶走英国殖民者,南北方携起手来,为美国走上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道路共同发挥了作用,但独立之后,南北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却又矛盾重重。为便于理解我利用图片、设置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
1.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采取情景烘托、设置疑问、讨论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由浅入深地突破重点,引导学生结合史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历史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高质量的达到教学目标。
2、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等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述战争的原因,运用图片和材料等教学手段,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个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设疑导学,自主阅读;引导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结巩固,拓展升华。
(一)、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奥巴马图片,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学生自由回答。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讲述:美国总统大选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所以1月20日新科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格外引人注目。出乎意料的是就职典礼结束后举行的花车巡游奥巴马将终点选在了林肯纪念堂。无独有偶,1963年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的演说,演说的地点也选在了林肯纪念堂。林肯为什么这么受人尊敬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南北战争,来找一找答案吧。
(二)、设疑导学,自主阅读:
教师出示预习任务,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适当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靠自己的努力,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引导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快乐的,因此我提倡“人人参与历史课堂,人人体验历史快乐”,鼓励所有的学生加入到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来。为此,本环节我是这样做的:
1、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比较难于理解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以及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之间产生的矛盾。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设计了两组图片供学生观察和了解。
第一组:美国领土扩张及向西移民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美国的领土扩张的手段,让学生明确他们采用欺诈、战争、收买等卑鄙手段获得土地的过程,也是建立在驱逐、屠杀印第安人的过程中的。而且,随着美国独立后西部增加的许多土地,南北方都想在新增加的领地上建立自己的经济制度。
第二组:南北两种经济形势图及南方拍卖黑奴的广告,让学生分析了解南北两种经济的特点,体会北方的工业化和南方的奴隶制经济,以及深刻感受奴隶生活的悲惨和黑人奴隶制的落后。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弱化了问题的难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历史知识信息的能力。接着,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南北方存在的矛盾有哪些?其中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让学生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展开辩论,一方面加深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突破难点,另一方面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掌握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在学生深入理解南北战争原因的基础上出示南北矛盾示意图,指出反对奴隶制是北方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心愿。教师简介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让学生感受奴隶制的黑暗和废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革命形势走向成熟。从而突破难点。
在学生完成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学习的基础上,我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南北战争时期,北方的领袖即美国的总统,从而引出美国历史上的第十六任总统林肯,进入本课重点的学习。
2、学习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我进行了如下设计:(1)出示林肯头像,请学生根据刚才对课文的了解和自己对林肯的认识,介绍林肯。并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林肯演说词,了解林肯的优秀品质和他对奴隶制的看法,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2)出示内战爆发的图片,教师指出,南方在林肯当选总统后,使自己将奴隶制推广到新增土地上的计划落空,于是不惜分裂国家,悍然挑起内战。进而引导学生明确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是南方挑起战争的导火线,同时出示林肯大选时的资料,了解他虽然在大选中获胜,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16任总统。但在奴隶主控制的南部10个州,他没有得到1张选票。加深学生对南北矛盾的认识。
(3)出示战争形势图和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让学生了解双方实力。
教师提出问题:战争初期为什么北方连连失利?从中认识战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体会林肯政府面临的巨大压力。
(4)出示文件《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小组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法令内容,分析文件颁布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北方转败为胜的原因:文献的出台,使北方获得了雄厚的兵源,扭转了战局。让学生了解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相互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观看黑人参军视频。让学生回顾历史,加深对法令颁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
(5)出示战争结束林肯被刺杀的图片,名人言语,重点引导学生评价林肯,从而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感受林肯对美国历史发展的杰出贡献。
3、分析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主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联系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分析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再对比美国独立战争,结合南北战争的作用,分析南北战争的性质。由作用分析性质,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最后对战争的意义进行讨论,而讨论的核心是美国小说《根》里面的一句话,是用一个黑奴的嘴说出来的,这个黑奴说:“这场战斗中,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自称是为了黑人好而战。北方人说是为了黑人的自由,南方人说是为了不让北方佬剥削黑人,只有他们才能好好照料黑人。但对于我们黑奴来说,就好比是两只猫在争抢一只老鼠,还要问这只老鼠到底哪只猫对你好。”通过这次讨论,一方面学生能认清,这场战争的本质其实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对于黑人来说,并没有多大改善。另外一方面,也让他们能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林肯的影响,就一叶障目,看不见这次战争最根源性的东西。
(四)、小结巩固,拓展升华。
1、回归课本,归纳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利用大屏幕展示板书,这篇课文我主要是从战争双方矛盾的焦点、导火线、开始、扭转战局、结束、意义这六个方面来进行板书设计的。重现课本的知识脉络,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情感体验,加深理解。兴趣是智慧的源泉,是求知的动力。于是,我出示了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诵让学生从感官、视觉、听觉等获得不同的体验,并分析诗中“船”,“船长”,“难关”,“欢呼”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让通过美国南北战争和当前中国海峡两岸局势的对比,认识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并坚决拥护党和政府的严正立场,确立热爱和平和要求实现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最后教师总结,国家的统一是发展强大的前提,我们要反对一切分裂行为,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使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七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_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_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_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府。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八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二、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三、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图片分析法提问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南京又称金陵,自古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地,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老师就曾经在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生活过三年,拍下了许多美丽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做过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教学。
师: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师:“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
小结: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