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樊登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一
作为大二的我,正处于大学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时间点上,我遇到了许多困惑,例如:我现在的专业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我到底在追求些什么,我到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的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有时感到迷茫。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古典老师的新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对于我这名对未来充满困惑的大学生而言十分有帮助。
一本书的价值如何衡量?我认为在合适的时候遇到了一本适合你读的书,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是最高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主要是讲了我们该如何去拆掉思维里的墙,打开梦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作者通过一个个实例,使我从实例中找到我的影子,加以分析,带给我启迪。
书中许多观点都与众不同,使我耳目一新,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对于潜能的定义是:潜能就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它,它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它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时候,它也不会再来。这使我知道了原来我们的潜能有着增加自己成功几率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是不认路的,那么我们就关上了自己认路的门,所以我们依赖gps。而反之,我们相信自己会认得路,即使一开始对于许多路不熟悉,但我们相信自己会记得越来越多的路,从而努力去记忆每一条路,不依赖gps,那么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认得许多路了。就我个人而言,我记得过去跑一千米时,从未跑进过4分钟,但我相信通过自己的锻炼一定能跑进4分钟,并付出了行动,一个月后,我便跑出了3分50秒。所以请信任自己的潜能,保持自信的状态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那么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过去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其实并不难。
书中写到“消除恐惧的最后一招,也是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找到你自己的恐惧底线,然后去面对它。”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令我们恐惧的事情,我也有,例如:在某次考试失利后,害怕被父母知道,担心他们责骂我,一直憋在心里,而在我告诉父母我失利的消息后,他们也只是说了我几句而已,并还安慰我。背对恐惧最可怕,当我真的转过脸去面对,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好怕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件令自己恐惧的事情,不妨想想最坏的结果吧,然后你会发现最坏的结果也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书中写到“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你就越会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不公平。不公平是我们生命中的契机,是生命提供给我们,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领导机会。”我经常越会抱怨这个世界如果不公平,却从未想过该如何面对不公平,作者对于不公平的看法使我深有触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不公平,这样感觉会好很多。作为我们这些年青人,有时候会愤世嫉俗,现在想想,其实通过我们的努力去使这个世界变得公平,是件如此有趣的事情!因此,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不会再去抱怨不公平的事情,而会更加努力,使自己得到公平的待遇。
书中提到了“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游戏”,父母总是希望我们能够沿着他们给我们安排好的路走下去,当我们离开这条道后,他们会感到不满意。也许你会奇怪只有一方感到满意也能称之为双赢吗?其实当我们离开了他们给我们安排的人生轨道后,只要得到了幸福,感到快乐,并证明给他们看自己活得很好,他们最终也会感到幸福,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这也让我坚定了日后要走出自己的路,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双赢。当然我会在日后的人生中,经常与父母保持沟通,尽量使他们能够理解自己。
书中提到“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作者鼓励我们在想做一件事时,不要等待,要付之行动。我记得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希望可以交很多朋友,希望能参加各种活动,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改变以前的自己。但一年过去了,当初的热情早已成为过往,惰性日益加重,不仅各项活动懒得参与,更是日益成为宅女,这也一直让我很懊恼。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会不断尝试各种事情,即使是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
作者鼓励我们寻找自己的目标,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我往往知道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却没有思考过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也使我缺乏一个真正的目标。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考虑自己的目标,并准备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相信即使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我也终会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这本书的出现使我对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许多新的看法,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句使我拆掉了我思维里的那些墙,发现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做自己,与众不同!
樊登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二
《拆掉思维里的墙》给读者的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干预。“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只要我们敢于打开禁锢思维的墙,真实面对掌控我们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维的僵局,拆掉思维里的墙”走出来,学会规划和修正。拆墙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为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只是一团乱麻或者一堆废铁。书中是给出了重建的指导,但关键要靠自己去领悟。
该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要敢于拆掉思维的墙,找到成功之路。优秀的人总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巨大压力下,保持完全不同的平和心态,对不同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敢于拆掉思维里的墙,都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他们拆掉思维里的墙,自动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过滤不想要的东西,然后,将最新认知、自己思考和获取方式进行重新构建,找到新的成功之门。
而积极面对一切情况,则是突破思维禁锢的原则之一。书中的很多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很强的说服力。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人生的许多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阻碍着我们发展变化的思维的墙,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只有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才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用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了真正的快乐,享受了你付出与奋斗的过程,那么你是幸福的。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很灰暗,只能在思维的墙里面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书中“发光论”告诉我们:“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就这样。”金子是藏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常态是不发光的。当你被挖掘出来,必须经过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熔掉你身上的杂质、坏习惯和污点;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大家都是金子,但是成长过程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聚集金子般的智慧,才能拆掉思维里的墙,获得真正的成功——成为“发光的金子”。
书中的“努力论”警示我们:如果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没有拆掉思维里的墙,你还以为你的努力会使你离理想越来越近。殊不知,你不努力还与理想离得近一点,越努力,离得越远。所以,每个人都要拆掉思维里的墙,给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你设定是对了,成功就很简单;设定错了或者偏差了,就不可能到达最终目标。
书中的“等死模式”警告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拖拉。比如,你早晨起床,本来预计6点,可是6点闹钟响过后,还想睡会懒觉,翻身再眯一会,等你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7点了。本来计划好的,7点看什么书,8点做什么,9点干什么,10点做什么,因为一时的拖拉,整个计划都拖后,就会让自己很懊恼。如果这时候再来点突发事件,估计就不会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处理了。也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这种“等死模式”在当今社会很普遍,危害会很大。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时,他就已经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的怪圈,难以自拔,走不出思维里的墙。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不妨试试一个坏的开始,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该书该告诉我们,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成功,其实就是这样简单。成功虽然是个概率很小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也都安闲地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生活,不愿意拆掉思维里的墙。在找不到好的开始时,也只是等待,不愿意有坏的开端。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仅仅等待,连坏的开端都没有,那么彻底失败也就不遥远了。如果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即使是坏的开始,也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顾生命中那些让我幸福快乐的时刻,都是来自于生命的最深处,这虽不是我生命里最辉煌的时刻,但是为了我的目标默默坚守梦想,就是我的成功。这,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
樊登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三
书中观点新颖,引人深思。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读一下这本书。特别是初入职场、面临选择、初入社会的人群,它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纠正我们的三观。
当然,这本书与《经济学》不一样,经济学的内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说什么就是什么。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供我们学习、思考,我们得用辩证的态度去阅读。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勿为功名累,命运多坦途,发展多角度,幸福多维度。
以前我的目标是:努力挣钱,成为有钱人。
看完这本书,使我意识到:追求金钱,并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一个富豪的孤独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现在的知识、财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运,可能还要放弃很多东西,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等。
人们想要的应该是终身幸福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不需要那么多钱,只要能达到不为钱而烦恼就足够了。
现在的阶段,努力很重要,但偶尔歇一歇、享受当下生活也挺不错的。除了事业金钱,整个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难以忘怀的爱情也很重要。
钱能给人带来幸福,但钱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也会逐渐给人带来负面感受,也是经济学说的边际收益递减定律,而我们要努力做一个边际平衡的高手。
事业与家庭之间要保持平衡。只管挣钱,不管家庭会让人逐渐迷失自我;只顾家,没有事业心,也会使人一事无成。重心往哪边倒都是不对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个人不断摸索、不断尝试。
学习和娱乐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学习,不懂放松是不可取的,会变成一个书呆子;而只懂放松、娱乐、打游戏也会荒废一个人,使人丧失斗志。要学就认认真真地学,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来。
同样的道理,消费与投资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费不投资是穷人,只投资不消费是为富不仁。严格来说,消费和投资其实没有区别,今天的消费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资。
这本书纠正了我往金钱倾斜的观念。使我的目标重新回到了:追求终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对终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大概的轮廓。那么,你呢?
樊登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四
喜欢作者关于人生是三脚架的比喻,他说生活是由自己、家庭和职业三个支架组成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调整节脚不同的长度就能站稳。但却有很多人压缩自己或者家庭的时间,慢慢就变成了单脚架,最后导致单脚架不堪重负。我们要做稳固的联动三脚架,要学会适时放缓自己的脚步,知道自己要在职业里面获得什么、不要什么;也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里面获得什么、不能做什么。
读完之后感觉更加理智和冷静了,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不抱怨生活,做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受害者。
受害者往往能收获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觉得自己其实是正确的。掌控者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去再尝试。受害者生活在让自己舒服的自怜状态,却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机会和可能性。掌控者则需要面临一些压力和面子问题,却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今天是2022年2月15日,一个不同寻常的周五。
我们都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可是扪心自问,我们做每件事情的时候,纵然觉得结果不重要,可是却是那个结果支撑着我们克服了困难,收获了整个过程。成年人的社会是结果导向型的。人成功的时候,有无数种说辞解说自己是怎么成功的;一旦失败,就有无数人去分析你是怎么失败的。
樊登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五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此书与以往提升自我修养的书有所不同,不是一味灌输心灵鸡汤,而是用一个个故事来阐明一些人生的道理,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内容较多,我从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第一方面,不要因固有观念禁锢了你的脚步。
在读此书前,我也有同感,必须先有房,哪怕是借、是贷,别的都是其次,但在读此书后我恍然大悟。作者讲述了股神巴菲特当年的蚁族生活,他的妻子无条件支持创业,直到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才购买了一套3.5万美金的住宅,之前他们一直租住在一套天花板上老鼠开派对的旧公寓中。巴菲特用金钱投资了自己而不是一套房产,从职业发展来说,一套房子能消灭一个人的创业激情。当我们有一部分资金时,想的是什么?是创业还是买房,90%人选择买房,当有创业思想时,首先想到的.是,还是稳定地呆着吧,还有房贷呢。
在工作中我们也同样被固有思想捆绑着,遇到事情先想的是我们以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这事应有几种解决方式,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第二方面,职业生涯不是贴在墙上的,应作为工作计划来实施。
《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冲击着传统的职业生涯观念,职业规划可以有20年的梦想,尽量抽象;10年的理想,为自己确立培养自我核心竞争力;5年内达到的目标,细分为3年的职业计划。作为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我,一直传统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划到底,规划要细,往往这样的规划很快就不实用了,读后感要么人员离职,要么人员转到其他岗位,按着原规划发展的微乎其微,这样也不是说职业生涯规划不做了,做还是要做,就像书中所讲,做20年的梦想规划,10年的理想规划,保证3年内的规划保持应有的进度。
樊登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六
今天的作文课上,我们认识了一位隐形朋友,它叫“惯性”。
“嗨,大家好!我叫惯性,来自神秘的大自然。”
“惯性?你能隐形?”
“嘿嘿!惯性就是我,我是一种能控制你们的力量。比如,你百米速跑,到达终点时,你会多跑出几步。因为我控制了你。”
“我才不会被你控制呢!”,别说太早了,做个游戏看看你的.能耐。
“好哩,我们做几个游戏,让你们见识见识惯性的威力。”惯性笑了笑,“我伸出一根手指,你们就说5遍1……依次类推。”
“1、1……;2、2……”大家纷纷说开了。
惯性大声问大家:“1+1=?”
“3、3……”大家对答如流。
惯性神秘地笑了笑:“错,错!你们中计喽!”
“我不服!”一位高个子男生站起来。
“好,再试试你的反应力。”惯性看了他一眼,又开始出题了。
“1=5,2=6,3=7,4=8,5=?”
“5=9!”
“恭喜你,错啦!”
“为什么?”
“1=5,5=1!”惯性反复说了两遍。
“啊?这——”
哼,惯性还真狡猾!
樊登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七
最初知道古典老师是因为新东方有一门课程叫古典词汇,无意中发现,他还写了这样一本书。大多数的新东方老师写的都是关于外语、就业方面的书籍,而古典老师写了这样一本集心理学、人生哲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书。百度百科里对这本书的简介是“人生开窍手册”,就让我们来看看古典老师是怎么拆掉思维里的墙,让人生开窍的。
书中通过对小故事和案例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自身感受,剖析出了思维里的墙对人的限制。书中引用了《超长思维的力量》中的一个小故事:4分钟跑一英里。在1954年以前,从没有人能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因此,人们认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超出了人类的体力极限,是不可能完成的事。1954年5月,班尼斯特在牛津的跑道上突破了这一极限,用3分59。4秒的成绩跑完了一英里。在接下来的3年内,又有17名选手打破了这个记录。为什么在1954年,“人类不可能4分钟跑一英里”的思维模式被彻底的打破了呢?班尼斯特是如何拆掉自己的思维障碍的?首先,他确信在4分钟内跑一英里是可以做到的。其次,他采用科学的方法看待训练。在训练中,当赛跑成绩停留在61秒停滞不前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心智模式的障碍。出去旅行和攀岩,换了个框框,回来后他的成绩突破了60秒。所以说,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面看不见的墙。有很多事情,人们认为不可能,却在一些人身上奇迹般地发生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寻找到内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不能突破的去接纳。
古典老师对于成功学的看法与市面上成功学书籍所倡导的想法截然不同。他认为: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成功学不能学。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书中列举了:释迦牟尼放弃王位,坚持了智慧;鲁迅弃医从文,坚持了救国;李开复放弃了法学,坚持做了最好的自己。他们都放弃了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坚持不等于成功,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很多成功学著作都说,模仿成功者就能成功。当你开始实践时,就会发现很多东西是无法模仿的。马云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很多时候少听成功专家讲的话。所有的创业者多花点时间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少听成功学讲座,真正的成功学是用心感受的。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有些时候人们常常被思维的墙挤在狭小的胡同里面,找不到出口。如果这时候我们能够停下来思考,打破思维的局限,离开别人设定好的道路,另辟蹊径,就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留下自己独有的痕迹,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一些启示。
文档为doc格式。
樊登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八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1962年出生,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现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等职。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作为中国首家教育概念股在纽约证交所以15美元公募价上市,到2007年8月31日收盘价为52、95美元上涨了2。5倍。而持股31、18%的俞敏洪已有20多亿元,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他的成功秘诀要从捡砖头说起。
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匠,乡亲们经常找他帮忙盖房子,每次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砖头他就捡起来放在篮子里带回家。看着父亲每天不辞辛劳地重复着这种劳作,俞敏洪很是不解,渐渐地院子里的砖头堆得像小山。直到有一天,一间小房子在院子里拔地而起,父亲把本来在院子里乱跑的猪和羊赶进小房子后,俞敏洪才看清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看清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一块砖头没有什么用处,一堆砖头也没有什么用处,如果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就是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是如果你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造房子的砖头,那梦想永远无法实现。
从那以后,父亲捡砖头的形象就定格在了俞敏洪的脑海里,成了他人生成长途中的路标。不论做什么事情,他都问自己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就像父亲捡砖头一样,知道砖头将来可以盖房子;另一个是我需要多少努力才能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像父亲捡砖头一样,知道捡多少砖头才能盖起房子。
正是凭着父亲教给他的捡砖头的人生信念,俞敏洪已经为自己建造了三座漂亮的房子。
第一次捡砖头:连考三年进北大。1978年俞敏洪高中毕业,第一次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只好回家干农活;第二年英语提高了12分,还离及格差5分,村里人嘲笑他,叫他“大学生”,面对两次的失败,俞敏洪本来不打算考了,一般的农村家庭也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支撑孩子考下去,可是父亲不仅支持他考下去,还想方设法为他联系了城里的补习班,望着父亲期待的目光,俞敏洪心中的目标也更加清晰了:“我一定要考上大学!第一年第二年我没考上,是因为我捡的砖头不够,第三年我一定要拼命地捡砖头。”他把连续三年的英语试题归纳成300道练习题,把答案一一列出来,然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800个句子背了个滚瓜烂熟,他的英语成绩由此从班里倒数第一升到了正数第一,这一年由于他的英语成绩奇高,竟然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第二次捡砖头:狂听狂背留母校。进了北大后由于俞敏洪的农村口音,英文不敢张嘴,听力更是不行。一位老师不耐烦地说他:“你除了俞敏洪3个字能听懂外,其它的东西恐怕什么也听不懂吧?”。为了改变现状他又重新开始了“捡砖头”。他戴着耳机一头扎进语音试验室里,但是两个月后,不会说、听不懂的现状依然没有多少改变。这时他想到了高考时的老办法。他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抱着录音机,钻到偏僻的小树林里,他杜绝了一切人情来往,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疯狂两个半月以后,他终于“捡够了砖头”,成了一个不仅能听,而且能讲英文的人。大学毕业时俞敏洪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北大,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英语老师。
樊登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九
最近读了一本名叫《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书,书如其名,作者在轻松愉快的聊天氛围中为读者展现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引发了大家对生活对工作甚至于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很多思考。我也有幸颇为受益,在这里想谈谈我的感悟。
"任何一个瑜伽教练都会告诉你,即使认真的投入你的呼吸——这么你每天做无数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无数的乐趣。"作者提出在职场和生活中总是存在着有兴趣一族和没兴趣一族两种人,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对他的工作或生活是否感兴趣根本上在于他是否投入自我,身在其中。有趣之人敢于尝试和冒险,他们将自己投入进一件事情中,如若事情顺利,他们便收获成功,如若事情不顺利,他们也能收获经验智慧,进而不论事情结果如何,有趣之人总能在其中感受到收获和乐趣。而无趣之人往往因为担心失败,连尝试也不敢去尝试,当然就不会有任何乐趣可言。
作者还分享了其在招聘团队成员时宁愿选择最初能力不是最好,但肯接受低薪做事的人的理念。"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后的`工资来做事情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会收到最多的报酬。"这与有趣之人才懂得投入工作,与工作相互成就的理念相互呼应,让人深以为然。
还记得在禄口机场入职的第二天,科长让我们写下加入运行指挥中心的感想和对这份工作的理解和期待。我凭着大学时的实习经历一腔热血地写下了很多看似"高大上"实则浅显空泛的话语。那时只是幼稚地认为指挥中心是机场的"大脑",是负责所有一线保障工作指挥调度的中心,是机场与空管、航空公司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内心因为能够成为一名指挥员而感到非常地光荣和自豪。
终于正式成为见习指挥员后,才发现这份工作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光鲜而轻松。从航站楼的玻璃幕墙损坏到航空器在半空中遭遇的鸟击,从航空器的加清排污到油量餐食配载,从逐条核对次日航班信息到所有航班停机位的预先分配实时调整,从正常性航班信息统计到应急救援方案的不断更新培训考试演练……指挥科的工作专业性要求高工作内容又繁多而琐碎,指挥员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规章制度,熟悉明了航班运行保障中空管、航空公司、机场各家工作内容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做好每一次沟通,正确传递每一个信息,保障好每一个航班。正常性统计席、次日计划席每天都要仔细核对、统计大约500条航班信息,每条航班更是包括了航班号、机号、航线、计划/预计/实际起飞落地时间、挡/撤轮挡时间、是否起飞/关舱门延误、延误原因等等数不清的分支信息;航班高峰时段或是遇上雨雪天气、意外状况,协调席、资源分配席7台电话、4台对讲设备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塔台、机组、代办、地服、廊桥、现场……都在"呼叫中心";更不用提暑运春运或是动辄天气不好时,通宵是每一位指挥员的家常便饭。
一次朋友小聚聊起工作,对方薪水比我高,工作比我清闲,却整天觉得工作生活毫无意义。当我向她解释我的工作内容时,她又惊叹我的工作如此枯燥辛苦。接着,一个晚上都成了负能量灌输大会,休息日过得比工作日还心累的我带着满脑子的想不通回去了。
第二天工作恰逢晚上雷雨,天气骤变,出港航班返航,到港航班备降外场,班组成员全部聚集在aoc大厅共同关注天气情况、协助受影响航班的保障。8双眼睛一同盯着进离港航班监控系统,等待着天气转好,第一架飞机的安全落地。大屏幕上一架架的飞机和大厅里的同事们同样繁忙同样井然有序,我好像突然明白了自己坚守这份工作的理由。
对于机场而言,绝大部分的一线保障工作都是繁杂琐碎而又辛苦的,但正是因为成百上千个琐碎的工作被我们共同的努力和智慧整合到了一起才能够保障航班的安全准点,才能为航空公司、为旅客提供出优质的服务,将禄口机场建设成为一流的国际机场。因为我们将每一个自我投入进了禄口机场这个集体中、投入进了每一份枯燥琐碎的工作中,才能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智慧,才能在其中感受到那份集体的成就荣誉给个人带来的喜悦和感动。
年轻人,跳出周围的环境给你的思想套上的枷锁吧,拆掉思维里的墙,不要仅仅用世俗的标准冷眼旁观你的工作生活。全力地拥抱你的工作和生活,带着你的青春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它们,你会发现它们也会热情地回你以拥抱。奉献出你的青春,成就你的自己。
樊登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
俞敏洪在给这本书写的序中提到:“他收集并研究各种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编成课程,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其他人听。”
现在不少人反感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觉得它们中看不中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的.作用,不能忽视在迷茫、沮丧的时候,它们带给我们的鼓舞和激励。只是在读这类书籍的时候,要保持独立思考。
买房,卖梦想的房奴:第一章关于买房和梦想的论述我不赞同。买房固然会给人很大压力,但不至于典当梦想那么严重。不买房也不见得就能实现梦想。
书中假想了一个买房和不买房的人生实验,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书中买房的人结局设定太过凄惨,而不买房的人结局设定则太过乐观。
不买房的人5年升到经理,再跳到另一家企业做到总监,之后与朋友创业,10年后年薪达到68万。当前社会不少人买不起房,有多少能达到这个“人生实验”中不买房的成就呢?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9月底,中国大陆共有实体注册企业数量2907.23万家,20xx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达到了1351万人,能升到经理、总监的可能性,大家可想而知。
有人会赞同作者租房的观点,为什么呢?第一,大部分人在所处的城市买不起房,支持作者租房的观点可以减轻自己买不起房的心理负担;第二,书中例举租房获得成功的案例,比如巴菲特创业初期不买房而是投资,最终成为世界首富,让人觉得自己不成功是受困于买房的“陈旧观念”;第三,作者用数据描绘了一幅未来成功的蓝图,给予了人们希望。
但和巴菲特同期投资的人有多少?每年创业失败的人又有多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导致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这便是《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的“幸存偏误”。
书中说买房是为购买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在当前的社会,“安全感”不应该来自于一件物品,而是来自于自己的能力。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因此否认买房的必要性。房子除了带给人一定的“安全感”,还会给人带来“归属感”,每个人都应该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但不能没有后方,在我们受伤、沮丧、失败的时候,我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里慢慢恢复。每个人都曾梦想拥有世界,但世界从来不被谁所拥有,我们最终能拥有的,还是自己的家。
樊登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十一
收到了古典老师新书《拆掉思维的墙》部分章节一周之后,才抽出时间一看。光看目录就已被深深吸引,于是一口气读完了收到的三个章节的内容。
下面说一下读后的大概印象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古典老师解读《易经》中的“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天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长度和宽度,因此,它也是最不容易改变的,人做事的'态度决定会有某些改变,至于具体到某件事情的实际操作方法时就会经常改变。正如老师所说的漂泊者和航海者的区别一样,同样是精力充沛,梦想远大,适应能力强的人,有了真正目标的航行者会朝着目标坚定地航行,而漂泊者却因为没有真正的目标而不断躲避,在海上漂流。寻找到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次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等,能让你的目标清晰而远大,并值得自己终身去奋斗。
最近读了《秘密》,《活在当下》,发现其中的观点:爱,给予,感恩,微笑,欣赏别人的优点,帮助别人实现梦想,追求带有积极色彩字眼的事情,沉醉于正在经历的事情与古典老师不谋而合,只是古典老师以更多平易近人的例子,更贴近我们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更容易去接受并对自己做出更多的反思。
老师以前是教英语的,却对经济学原理谙熟于心。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所谓的“沉没成本效应”绑架,我们为了已经损失的成本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撞得头破血流。猛然回想起,骗子似乎也对这招运用得出神入化,先诱骗你少部门资金,而后以各种理由投入更多的钱进去,你为了之前投入的钱不打水漂而继续追加“投资”,到最后被骗得倾家荡产,身无分文。所以,在某种时候舍也是一种得,及时承认自己的失败,立马抽身才是明智之举。
老师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和例子,对求职以及职业人生规划都有很大的实际用处,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古典老师冒着失业风险推出的书能够给予更多的人以思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