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孔子所著的一部名著,它详细地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思想、学说和言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孔子的思想。在我读完《论语》后,我深有感触,下面我将就此谈谈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了解孔子思想。
通过《论语》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完整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仁爱、诚信、恭敬、温和、公正、信守,追求人类道德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心灵文化的本质价值。他提出的许多思想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和发扬。
第三段:学习孔子的言行。
《论语》不仅记录了孔子的思想,也详细描述了他的言行。孔子早期是一个辅佐政治、教育年轻学子的普通人,但他的言行却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伟人之一。孔子的言行展现出极高的智慧和劳动精神,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行事。
第四段:深入思考。
通过《论语》的学习,我发现论里孔子的思想虽然深刻,但同时又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间,并非僵化或死板。这使我想到无论是学习还是人生,都应该不断思考、不断反省、不断进步,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思想。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平等的态度,读取和吸收来自各个文化的启示和精华。这些想法给了我更加广阔的人生视野和理念。
第五段:总结。
《论语》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部精华,它教给我们仁爱、诚信、恭敬、温和、公正和信守等伟大美德,让我们可以有一个好的人生引导。我深刻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在于我们通过书中的思想和形象,来锤炼自己的精神,提高我们的人格素养,积累长期思考的能力,因此我深深地感激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而它更是一个让我们持续学习和发展人格的宝贵财富。
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的语录。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段一:引言(200字)。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和思考。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入了解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并从中汲取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些心得体会,我相信我们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更好的人。
段二:悟道真谛(200字)。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做一个合格的人首先要悟道,即明白自己的存在意义和做事的目的。我深以为然。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灵魂的修养。而孔子强调的悟道正是要提醒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问自己这么做为了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无旁骛地追求人生的真谛。
段三:修身与待人(250字)。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教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不能止步于书本知识,更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身来提升自己。孔子认为只有修好自己,才能做到善待他人。同时,他也告诫我们要明辨是非,不为物欲诱惑所动,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他的这些教导告诉我们要有高尚的品格,善于待人接物以及坚持道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段四: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250字)。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提倡“身心合一”的思想家。在《论语》中,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希望学生不仅要追求知识,更要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我深感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孩子的品格,让他们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道德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全面发展,既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又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段五:世界观与人生观(300字)。
通过阅读《论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深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同时,我也明白到只要自己不断进步,努力改变,就能够取得成功。与此同时,孔子提倡的谦卑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影响了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我学到了善待他人,用真诚和友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总结(50字)。
通过阅读《论语》,我汲取到了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将继续在学习中修身,培养自己的品德素养,同时,也要把这些智慧与他人分享,用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群众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古今中外,女性一直是被较少提及或被忽视的群体之一。即便在经典名著《论语》中,女性的形象也并不是那么突出。然而,在《论语》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关于女性的言论,与女性相较其他经典著作,更加突出。
第二段:正确看待女性地位。
在《论语》中,“祭酒”章节有这样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里也可以延伸为《论语》三百,其中提到的女性,没有一处是在批判或者羞辱她们。至少我们知道,孔子主张的是男尊女卑的地位关系,但是他也强调讲究“品德高下”,医治女人也一样要讲究治病原理,而非区分男女。
第三段:女性在社会生活及家庭中的地位。
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待女性话题的生动态度。孔子曾说过:“女子参政,必参於礼。”他对女性的话题关注,也到了丝毫不低于对待男性的程度。在中国家庭教育中,“闺房之学”有时候就是对女性教育的简称。这也意味着,孔子承认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他非常注意到,只有广泛的知识及高尚的品德,女子在家庭中才会起到合适的作用。
第四段:对女性教育的看法。
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多次教育女子,也曾经告诉他的学生:“古之学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话也意味着,只有严格的教育,女儿才不至于成为失范之人。此外,孔子认为,女性保持积极的态度,不伤天害人,不损人利己的品德,是必须具备的特点。
第五段:女性在当前社会中的地位。
虽然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我们仍需要警醒:珍惜现在的女性地位,保持现有地位,也需要在一定的经济、家庭、爱情、教育等方面进行自我修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男女平等这一理念已经得到更广泛的认同,而且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已经越来越突出。相信只要我们践行《论语》等经典著作中的思想精髓,在生活中,女性的地位和形象一定会得到更加辉煌的展现。
结尾: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把自己修炼得更好,充分发挥女性的优秀特质,真正做到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和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女性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女性自我价值的认知和信心。
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不争》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观点有相似之处。孔子的观点是君子之人是坦荡荡的,光明磊落,他不与人一争雌雄,即便是争也要争在明处,或者是事业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与人争高低,不与人为敌,待人以礼。成为刎颈之交的廉颇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君子不争利,若要争,也是以切磋技艺为主,射场上的竞技者,射场下的好朋友。有时就是最严酷的战争,也要互派使者,约时间,约地点,约人员,约回合,不以暗箭伤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礼。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乐适度》这则语录本来是孔子用来评价《关雎》的情感风格的,《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是爱情诗,是男子追求心仪中的女子,心怀喜悦,充满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渴盼,这是“乐”,但又思而不见,追而不谋面,充满痛苦,这是“哀”,但这首诗却恰当地处理了情感的度,乐但不过分,伤感但不感伤,这是一种中道思想。
这个评论的可贵之处是它告诉人们怎样去合理调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难免,庄子想通过“逍遥游”的方式告诉人们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只有摆脱功名利禄。范仲淹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思想都告诉我们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修炼自己,宠辱不惊,乐观旷达,恰到好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诉人们应当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这是做人的目标,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可以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事,会损害他人利益。
真正达到生命自觉的人,他会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他会以宽厚之风灵动之气呈现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贯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贫困,不因利益,不因权势。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中最贤德的人是颜回,就是因为他住在简陋的街巷,吃着粗糙的饭菜,仍然能不改其乐,老师以有这样高度生命自觉的弟子为自豪。孟子也说:贫贱不能移,就是处于困顿的境地不能动摇自己的做人底线,不做苟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安于仁,利于仁,行于义。
《不失仁道》孔子的这则言论有两个关键词,即“道”和“仁”,其实在这里“仁”是对“道”的阐释,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依从于道,不做背离道之事,到孟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说君子之人要保持一贯的操守。仁是对道的进一步阐释,君子之人不能在很短时间和很困顿的时间违背仁,仁成为君子之人的道德底线,如果背离仁,那就违于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具备人道之心,富贵不离道,贫贱不违道,时时事事将道存于心间,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做真君子。
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
第一段:引入论题。
可论语是孔子的学说总结和言行录,也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可论语中包含了众多的哲理和智慧,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通过阅读可论语并深入思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找到处理问题和相处之道,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享我的可论语心得体会。
《可论语》中有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强调了真诚和善意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处事应该以仁慈为核心。有时,我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能会说一些动听的话或者做出一些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但是这样的行为只会暂时起作用,最终只会蒙蔽他人的眼睛,损害自己的形象。而如果我们能够用真诚的态度待人接物,倾听他人的需求并提供帮助,我们将会赢得更多人的理解和信任。
《可论语》中有一句话“由”:“由就是由言而行”。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应该与我们的言语保持一致。言而必行是真正的行动者的标志,一个言而不行的人必定是虚伪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口头上说得很好听的人,但是他们的行动却和他们的说法相反,这样的人让人难以信任和依赖。我们应该言行一致,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用真正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可论语》中有一句话“君子爱人,取之有道”。这句话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有道德和规则,君子是指道德上高尚的人,他们注重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际关系紧张、争执不断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大多是由于双方都没有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需求,尽量避免冲突,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和谐,人际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可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该不断地学习和修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如修正己过、言行得体等。只有不断地发展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竞争优势。
通过阅读《可论语》,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中包含的智慧和价值。合理处置、言行一致、和谐相处以及修身养性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道理和方法。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道理和方法贯彻于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我会持续学习和实践,将可论语中的学说融入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中,用它们指导我成长和进步。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一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二
第一段:介绍巜论语的背景和意义。
巜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它源于道家学说,强调以清静无为、随缘自然的方式面对人生。巜论语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修身之道。学习和理解巜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挑战,从容应对各种情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与自在。
第二段:探讨巜论语的主要思想和特点。
巜论语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虚心守中”。其中,“无为而治”是巜论思维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人们应该在不劳而获、积极无为的状态中,处理好人生各个方面的事宜。相比于劳心劳力和争强斗胜,巜论语更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弱中有强,力量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此外,“虚心守中”也是巜论思想的特点之一,即在黑白分明之间选择中间的灰色地带,无上、无下、无内、无外地沉稳平缓,不挑选,不偏离,凝神于走自己的路。
第三段:巜论语的应用和实践方式。
巜论语不单纯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方式。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巜论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应对生命,增进自身的修养和人生智慧。例如,巜论语中重要的“无为而治”,可以让我们压力更小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不加太多负担;“顺其自然”可以引导我们接受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感受,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来面目;“虚心守中”能让我们更加平衡,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杀予夺之事。
第四段:巜论语对人生意义的启示。
巜论语的思想富有智慧,不论对哲学、管理、心理学等各个学科都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巜论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避免人生的冲突和挫折,我们应该学会“虚心守中”,尽可能地与生活保持平衡;为了避免人生的烦恼和不安,我们应该学会“无为而治”,适应并和谐地面对困境;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我们应该学会“顺其自然”,尽可能地做到放轻松,顺自己的本性。
第五段:巜论语的未来发展。
巜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它在現代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一种具有独到思维和实践价值的文化资源。随着信息科技的飞快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巜论语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相信未来,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巜论语的魅力将会被更多人所认识和传颂,并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三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孔子的做人治学之道至今仍被世人恭维圣哲用来修身治教,这说明他有很高的真理性。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的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一代优秀接班人才。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四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读《论语》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让人受益匪浅。我也有幸读过《论语》,在阅读中,我受到了很多启迪和帮助。今天,我想谈一下我的“论语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道德品质的思考。
《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如论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只是一个过程,但是它只有通过实践转化为行动才有意义。因为只有享受、爱和乐趣,才真正体现了人们行为的本质,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和世界。
第三段:关于学习的想法。
另一个我从《论语》中学到的东西是关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弟子规》等等,他们都反映了一个道理,即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需要日积月累,不能心急。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方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此外,还需要关注不同的咨询来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四段:关于为人处世的思考。
《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话语帮助我们学习如何与人相处。这些话语要求我们保持低调、诚实、准确定位以及考虑他人的立场。这些都与我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所需的技能十分相似,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勿轻信浅易,以及用心倾听并尊重他人意见等。
第五段:对生活的启示。
最后,我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关于生活本身。《论语》告诉我们,生活不是徒劳,而是有一定节奏和规律的。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过分担心未来,而应更好地利用现在。同样,我们也不必过分纠结于过去,而应学会从经验中吸取营养,留下更好的记忆。
结论:
这些思想是从《论语》中提取出来的,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职业中更好地表现自己。这些陈述只是个人感受,读者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获得更深入的思想和洞察力。无论如何,我认为《论语》中所言堪称至理名言,是值得人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五
心得体会评论语是我们在各种场合中时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述方式,它能够总结过往经验,引发共鸣,展示个人观点。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也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评论语,它们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我更加成熟和睿智。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我认为有意义的心得体会评论语,并阐述它们在我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首先,我要分享的是“时间就是生命,节约时间就是节约生命”这句评论语。在我参加工作以来,我深刻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和有限。我们每个人都只有有限的时间去完成事情,如果我们不好好利用时间,就会浪费生命。因此,我始终将时间视为至高无上的财富,努力以高效的方式完成工作,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人生。
其次,我想分享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行动决定未来”这句评论语。在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就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然而,单单拥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付诸行动。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影响。所以,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这种方式,我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第三,我想分享的是“成功源于努力和坚持,但它并非一蹴而就”这句评论语。成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它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渐接近成功。我深刻理解这一点,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始终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成功一定会离我越来越近。
第四,我想分享的是“团队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唯有团结一致,才能攻克难关”这句评论语。在我曾经参与的一些团队项目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可以将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对团队的成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团队合作并非容易实现的事情,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沟通和共同目标。通过团队合作,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并通过相互协作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不仅让我们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而且有效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我要分享的是“感恩是一种美德,心怀感恩才能真正快乐”这句评论语。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它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他人和事物的感激之情,的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通过心怀感恩,我们可以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时常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家人的支持,感谢朋友的陪伴,感谢上苍的恩赐。正是感恩的心,让我在快乐中成长,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我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心得体会评论语对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启发。它们让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激励我更加高效地工作和生活。它们告诉我知识和行动的重要性,帮助我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它们教会我坚持不懈,相信成功不容易但一定会到来。它们让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懂得如何与他人协作。最重要的是,它们教会我怀有感恩之心,体验到真正的快乐。这些心得体会评论语成为了我成长和进步的指南,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得更远,更加自信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