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航天人物事迹(模板14篇)

2023年航天人物事迹(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7:34:06
2023年航天人物事迹(模板14篇)
时间:2023-11-20 17:34:06     小编:书香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航天人物事迹篇一

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直到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次把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送上太空,神舟六号多人多天在太空飞行,神舟七号航天英雄翟志刚叔叔出舱漫步太空,第一次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这些伟大的成就表明我国已经从航天大国迈向了航天强国。美丽的星空曾带给我们很多很多遐想,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渴望了解那神奇的宇宙,想去神秘的宇宙探索一番。

如今人类的一些梦想已变成了现实,宇宙之谜一点点的解开,可每一次发现又会带来更多令人神往的谜团,所以茫茫宇宙中,人类永远是牙牙学语的孩子。是中国载人航天实现载人首飞10周年的光辉节点。中国人,将首次在太空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这一看不见的足迹,必将作为最难忘的前进步伐,永载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实现太空行走,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都是历史性的一步。

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这是中国在20xx这个不平凡年份送给世界的又一个惊叹,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又一次绽放出的光芒。从20xx到20xx,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十年路程,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行走的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作为航天英雄的代表接受“感动中国”的敬意并致辞,杨利伟说:“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和鼓励,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界将再接再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在太空中展示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实现中国的航天梦。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最后,全体航天英雄代表以庄重的军礼感谢全国人民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关怀和支持。

航天人物事迹篇二

自远古时代,人类就一直渴望能够探索天空,探索宇宙,寻找其他星球的生命形式。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航天科技逐渐成为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推动了人类对于科技的不断进步。这其中,少数航天人的榜样事迹,更是鼓励着无数追求进步的人们。

第二段:航天英雄杨利伟——追求梦想的信心与勇气。

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深深地感受到了在太空中的孤独和压力。但无论是身处天宫一号的封闭空间,还是进行长达几十个小时的太空行走,杨利伟都保持着对梦想的执着。他的成功不仅是来自于个人英勇顽强的奋斗,更是在深厚的团队支持下取得的。正是因为团队的支持,他才能够在充满挑战的天宫一号探索中保持最佳状态。

第三段:航天英雄刘洋——困境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坚韧。

作为中国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刘洋的成就让无数女性受到了鼓舞。在太空行走期间,她遇到了多种挑战,包括能量不足、装置安装困难等,但凭借着团队的紧密协作,她坚韧地面对和解决了所有问题,顺利完成了太空行走任务,为中国航天工程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刘洋的成功也是对每个人的鞭策,无论面对什么困境,我们都要表现出坚韧和创新的精神。

第四段:航天英雄阿姆斯特朗——追寻人类探索未知的坚定决心。

阿姆斯特朗将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成就留给了后世。他在降落过程中亲自控制着登月舱,在庆祝胜利时艰难地爬上了地球坐标系的标杆上,扭曲着腰肢,努力使标杆钉牢。这一刻记录着人类探索的进步,象征着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阿姆斯特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探索未知的愿望放之四海而皆准,对进步的坚定决心才是不朽的力量。

第五段:结尾。

航天事业是一项极具挑战和卓越性的工作,而杨利伟、刘洋和阿姆斯特朗则是航天领域的开拓者和影响者。他们在困境中寻找突破,以坚韧和智慧为本,在追梦的道路上始终保持信心和勇气。回首历程,他们的信念、精神、行动,都散发着属于人类不断进步的光芒。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力量,不断突破边界、攀登高峰,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航天人物事迹篇三

杨利伟,38岁,辽宁绥中人。毕业于中国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曾任空军战斗机驾驶员,安全飞行1350公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选拔航天员,杨利伟从一千五百余名候选人中入选,成为首批十四名航天员中的一员。,10月15日成为中国首位太空人。,他是中国最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他和中国最鲜明的亮色联系在一起。这位中国的首位“太空使者”,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证明了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属于中国。杨利伟是一个英雄群体的代表,人类走向太空,这不是一般的民族勇敢的意义,这是中国的骄傲。

张起跃委员说,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中国载人航天的壮举,将对全人类和平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北京航天员培训中心,杨利伟接受了长达五年的严格培训。直到距离起飞前6个小时,他才知道这一光荣的使命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太空飞行的21个小时里,面对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太空环境,杨利伟要承受的超负荷心理、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睡眠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此外,杨利伟更需面对一旦发射失败可能会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载负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位中国的首位“太空使者”,还是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

训练中的坚忍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已经使他超越了航天英雄的称号,变成中国人心中一个大写的人。

航天人物事迹篇四

航天事业是国之重任,每一位航天员都是国之英才,他们在太空中不断挑战极限,为人类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汲取他们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境界。

在我国航天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航天榜样人物,他们有的在太空中挑战极限,有的在地面上默默奉献。比如航天英雄杨利伟,他是我国第一位踏上太空的航天员,他的勇气和坚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还有“嫦娥三号”探测器总工程师吴伟仁,他在航天事业中心研发中,毫不畏惧困难,始终保持激情和热情。

航天榜样人物拥有的精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首先是勇气。航天员在宇宙中需要面对汹涌的宇宙辐射、极度寒冷、孤独、生命危险等一系列困难,只有坚强的勇气和意志才能让他们顶住压力,完成任务。其次是顽强的拼搏精神。航天载人工程涉及到极其复杂的系统,航天员需要进行多项体能和心理训练,随时调整生理和心理状态,给自己打气,保持稳定和良好的心态。

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对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宝贵经验被写入了航天历史的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其成就与经验,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航天事业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更好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梦想,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也让我们对于自己的梦想更有信心与勇气。一个不曾航天,只是默默耕耘的人,也同样需要勇气,需要执着的追求和拼搏精神。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毅力和精神支持,只要坚定信仰,执着追求,就一定能够迎难而上,攀登高峰,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五段:总结。

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汲取他们的精神,即使我们离航天事业再远,也能懂得生活和学习中如何通过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追求极致的品质,为自己创造最好的人生!我们应该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立志成为航天榜样人物板上钉钉的继承人!

航天人物事迹篇五

“在执行‘神七’载人航天任务前,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我努力了_年,只要努力,梦想一定能实现。”昨日下午,我国首位两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航天员景海鹏报告会在龙城高级中学举行。在由龙岗区发改局牵头、区教育局组织的主题为“梦在心中,路在脚下”的报告会上,景海鹏以梦想为主线,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少年时代为成为篮球队主力队员的执着,回忆了自己为成为飞行员的坚持,以及在航天员的'严格选拔和严酷训练中的不懈努力。

梦想给人巨大力量矮个子成“钢铁前锋”

距报告会开场尚有10多分钟,能容纳700余人的龙城高级中学报告厅已座无虚席,这是龙岗学子对圆了中国百年飞天梦想的航天人的崇敬。“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就像是飞机没有航空罗盘,飞船没有轨道。”当天下午2点,一个关于景海鹏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准时开讲。

“谁来猜猜我的第一个梦想?”“航天员!”、“飞行员”……身着深蓝色航天服的景海鹏精神抖擞,谈吐幽默,简单的开场白博得全场阵阵笑声与掌声,“其实我的第一个梦想是成为篮球队主力队员。”

自小学_年级入选校队以来,景海鹏便期盼着能上场比赛,但因个头不高,每场比赛老师都让他做后勤。从小就有股不服输劲儿的景海鹏默默定下“成为篮球队主力队员”的梦想后,便在家里的墙壁上画上篮筐,拿着别人淘汰的篮球,每日一遍遍地练投篮、上篮。

一场比赛中,“替补王”景海鹏终于有了上场的机会。比赛中,他展示了自己苦练的成果,迅速扭转落后的局面,为校队赢得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从此,景海鹏一直是篮球队主力队员,现在仍是航天员篮球队的“钢铁前锋”。

“打篮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景海鹏说,希望通过自己在实现梦想路上的感悟和体会,勉励龙岗学子脚踏实地,努力追梦。

航天人物事迹篇六

钱学森是个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一生做人都坚持四条原则:第一,不题词;第二,不为人写序;第三,不出席应景活动;第四,不接受媒体采访。钱学森成就卓著,却从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他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

(话题:淡泊名利、物质与精神、品质、个性)。

任新民,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的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在一个破烂修理厂,他和小组成员,用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东风3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长征4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因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他负责领导设计和发射升空!

(话题:艰苦奋斗、尊严、责任、爱国、活到老学到老)。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话题:淡泊名利、爱国、责任)。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话题:热爱事业、爱国)。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话题:爱国、敬业、奉献)。

航天人物事迹篇七

航天员刘伯明,出生黑龙江依安县的一个小村子里。

他家里一共有6个孩子,可以想象,同时供这么多孩子上学读书,家里压力该有多大。作为家里的老二,刘伯明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在高中大家都住校的`情况下,主动选择走读,只是他家里离学校有10公里远,父亲知道后,花重金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让他骑车上学。可是黑龙江的冬天很冷,道路也滑,他骑车从家到学校以后,整个人都冻僵了,脸上全是霜。但是不管天气再恶劣,他都不曾迟到。只是,他家里人太多了。哪怕父亲支持他上学,他家里的经济情况也不允许。为此,他高中时期曾有过短暂的停学。

不过在最终他还是没有放弃读书,哪怕很苦,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期间,为了学好英语,他就连帮家里干活时,都在背英语单词。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也正因如此,在成为一名航天员后,他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我提升,成为一名飞天英雄。

航天人物事迹篇八

10月15日上午8时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个走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舱内待命起飞。舱内的摄像机镜头,把他的画面传向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

他们,是杨利伟的父亲杨德元、母亲魏桂兰、妻子张玉梅和8岁的儿子杨宁康。他们作为特邀嘉宾,将在指挥大厅的大屏幕前为亲人杨利伟送行。

魏桂兰大妈今天刻意“打扮”了一番,外套里面穿了一件红色的毛衣,嘴唇上还涂了一层淡淡的口红。老人说:“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咱们都得精神一点儿!”

张玉梅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丈夫,把儿子杨宁康的手紧紧攥在手里,仿佛生怕调皮的儿子干扰了利伟。小宁康瞪着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穿着乳白色航天服的爸爸,高兴地叫起来:“爸爸今天最精神!”

“30分钟准备!”发射场上,指挥员的口令传来。魏桂兰大妈好似有点紧张,不由自主地抓住了杨大伯的手。杨德元大伯拍拍老伴的手背,安慰她说:“放心,放心!”

“20分钟准备!”这时,魏桂兰大妈好像一下子坚强起来。她挺直腰板告诉记者:“利伟这孩子,从小就胆子大,大人们问他长大了想干啥,他总是把脑袋瓜一歪说‘开飞机!’后来他真的开上了飞机,今天又要去开飞船,他心里不定怎么高兴呢,咱们都得为他高兴不是?”

“15分钟准备!”这时,前方首长与杨利伟对话的声音传来,杨利伟大声说:“我在舱内感觉非常好,保证坚决完成任务!”说完,利伟面对摄像机镜头说了一句:“明天见!”

指控大厅里,顿时响起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大家都被航天员充满信心的告白感动了。

“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大厅里,空气好像骤然凝固了,两位老人眉头紧锁,张玉梅一手捂住了嘴巴,一手把小宁康的手攥得更紧了。

飞船发射进入最后10秒钟倒计时,飞船舱内的杨利伟突然抬起手,对着镜头敬了一个军礼!

航天人物事迹篇九

人物简介:任新民(1915.12.05-20xx.02.12),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1915年12月5日生于安徽宁国。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后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xx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曾任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国防部五院总体室主任及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等。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人物简介:黄纬禄(1916.12.18-20xx.11.23),自动控制专家。1916年12月18日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二院技术总顾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xx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95岁。

1957年后主持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试制及改型设计,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

功勋人物:屠守锷。

人物简介:屠守锷(1917.12.05-20xx.12.15),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17年12月5日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xx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西南联大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顾问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总设计师;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总设计师。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历生死考验而不辞。追梦之路,从来不缺少挫折与挑战,甚至要经历生死考验。

20xx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踏上飞天之旅。他们花费近两天时间完成了在轨准备工作,9月27日,翟志刚打开了飞船舱门,在太空迈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步,成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行走的航天员。

突然,轨道舱里响起急促的警报:“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声音被设置为女中音,在天地两端听来却惊心动魄。翟志刚事后回忆,当时觉得自己的头发一下竖了起来。

值守在返回舱里的景海鹏一面检查系统,一面跟刘伯明判断排障,同时向地面发出了报告。

刘伯明一时也搞不清状况,但他做了决定。在地面飞控大厅里,工作人员听到了航天员的对话:

刘伯明:坚持,反正任务我们继续。

翟志刚:明白。

刘伯明: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不管了。

翟志刚:成!

按计划,翟志刚出舱后要先把固定在舱外的一件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取回舱内,而刘伯明调整了步骤,直接将国旗递了出去。通过电视信号,全世界观众见证了这面由科技人员绣织而成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经确认,这是一次有惊无险的误报。返回后,三名航天员道出了当时的想法:“如果回不来了,就把这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吧。”

从杨利伟只身探天到景海鹏三上太空,17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等一系列重大跨越。20xx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推进至“空间站时代”,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已启动。按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xx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建造。同时,这也是一个持有合作和开放态度的人类太空之家。

20xx年1月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重温入队誓词,表达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拼搏奋进的信心斗志:“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通往星辰大海,尚在征程之上。

中国在进入21世纪后,商业航天开始快速崛起,并且成为60多年人类航天事业高速发展中的一大重要亮点,特别以spacex和蓝色起源为代表的新秀甚至成为搅动整个航天事业的''超级鲶鱼''。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航天大国,同时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商业航天企业。

20xx年是中国商业航天不断突破的一年。比如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九天微星等企业获得了数亿乃至十余亿人民币的巨额融资,不断突破纪录。

特别在业务领域,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卫星首飞成功,且进入太阳同步轨道,长光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星座进展迅速,银河航天5g通信低轨卫星成功测试,天仪研究院等进入民用sar卫星领域。值得一提的是,20xx年10月7日12时13分,中国航天事业迎来历史性时刻,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系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尤其在发展潜力方面,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公司在不断突破液氧甲烷火箭可复用发动机的试车进展,将于20xx年首次发射液体推进剂火箭,是中国商业航天的重大进展。星际荣耀成立于20xx年10月,总部位于北京。曾计划为全球小卫星市场提供运载火箭发射服务解决方案,是国内最早一批的`民营火箭公司。此前,星际荣耀已经完成了两次亚轨道火箭的发射,为本次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入轨发射进行支撑。星际荣耀曾经在20xx中国国际大数据融合创新·人工智能全球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成为首个在人工智能全球大赛中进入决赛并夺得冠军的航天企业。星际荣耀曾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xx年“50家聪明的公司”(tr50)榜单。

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火箭研制和运营的民营企业,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聚焦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致力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及商业运载火箭,20xx年12月,蓝箭航天的液氧甲烷火箭“可回收”神器——针栓式喷注器试车成功。意味着火箭发射从有去无回升级成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商业航天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航天70多年的发展,不但形成了发展商业航天完备的产业链,还培养了发展商业航天的人才技术储备。

从1962年颁布了《国家通信卫星法》开始,到20xx年来颁布的《鼓励私营航空航天竞争力与创业法》,美国商业航天今天的蓬勃发展,是半个多世纪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中国的商业航天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未来势必有行业爆发的一天。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秘书长曾经表示:截至20xx年末,中国总计在轨运行卫星约350颗,20xx年发射约80颗,其中微小卫星发射占比高达67.5%,商业卫星公司参与的卫星比重稳步增长。他保守估计,未来5年至10年中国的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大于4000颗,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20xx年,天问一号抵达火星、天宫空间站将全面开建、长征火箭家族将继续扩容(长六甲等)、数型民营火箭和卫星也将有新突破,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航天超级20xx。

航天人物事迹篇十

“5、4、3、2、1,点火!”

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神箭托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旅。

现场观看发射的人群欢呼着、跳跃着,用特有的方式庆祝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抑制不住喜悦的泪水。

“船箭分离!”“飞船入轨!”随着一声声报捷的口令,杨利伟同志已经挣脱了地球的怀抱,正在太空书写着“中国”这个神圣的名字!

胜利返回家园。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后于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宇航员杨利伟自主出舱并接受身体检查。杨利伟在走出返回舱后向人们招手致意,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航天人物事迹篇十一

十年磨一剑就在今朝,在航天员刘洋的身上生动再现了航天精神,有过两次飞行的经历,这次任务感觉刘洋更加从容淡定。出发前最后的一刻,她的三个动作瞬间让人破防,心系祖国这是让全国人民放心,更是让她的家人感受到此刻是幸福的。充分感受到三位航天员为了这次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刘洋的恋爱很简单也很纯粹,和爱人张华都是我军优秀的现役军人,军人之间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多的是直接,双军人爱情就是简单和执着。在刘洋父母的心里,对这位女婿非常的满意,年轻有为有很强的责任感。

刘洋在没有入选航天员之前,她和张华是一个单位的战友,在专业上两人都是优秀的飞行员,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平时关于飞行的经验两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双方很快地接受彼此。2004年两人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爱需要包容更需要理解,2010年,刘洋通过了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让她感受到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张华身为军人,知道国家航天事业中女性航天员还是空白。刘洋当选是荣誉也是责任,决定支持她所有的工作。

便主动承包了家里的“后勤”工作。闲暇时间还作为妻子陪练。经常鼓励刘洋全身心地投入。为了首次执行神九飞天任务,夫妻二人也推迟了宝贝计划。十年后的准备,两人现在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事业上刘洋再次问鼎苍穹。

航天人物事迹篇十二

1978年,洛阳铜加工厂的一个职工家里再添新丁。因为出生在冬天,父母就给这个男孩起了个直白的名字——陈冬。

打小,陈冬就喜欢看《上甘岭》《地道战》等战争影片了。“每每看到电影里军人手握钢枪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场面,心里就特别崇拜他们。”他说,从军报国的梦想种子,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心田播种。

1997年高考季,陈冬填报的志愿只有一个,那就是长春飞行学院。

成绩喜人,他如愿穿上了帅气的空军蓝军装,成为一名飞行学员,可兴奋的感觉还没持续多久,就被深深的挫折感替代。

刚入学时,陈冬的身体有些虚胖,单杠双杠和1500米跑的成绩还不能达标。学校规定,任何一项不过关就要被淘汰。

陈冬说,他绝不会放弃驾驶战机飞向蓝天的梦想。

每次早操,他都要比别人多跑一圈,腿上再绑上沙袋。晚上熄灯后,他还要单独加练俯卧撑和仰卧起坐……3个月里,陈冬瘦了10多斤,各项成绩不光达标,还都达到了优秀。

1999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这一年,他成功驾驶教练机飞上了蓝天。

“记得第一次升空是盛夏时节,从驾驶舱看下去,庄稼茂盛,大地一片绿色。真是太震撼了!”他说。

就在他首次驾机直冲蓝天的几个月后,我国第一艘神舟飞船——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升空。

那个时候,陈冬还不知道,已经有一群飞行员前辈秘密集结,正在以超人的毅力进行各种训练,目标直指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2001年,陈冬毕业分配到空军某团。在那里,他以“空中铁拳、舍我其谁”为战斗格言,天天苦练精飞本领,年年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看着航天员杨利伟为国出征的画面,陈冬心潮激荡:“我能不能飞得再高点,飞出大气层会是什么样?”

2008年,神舟七号飞向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把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印在了浩瀚太空。五星红旗舞动太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陈冬的脑海里,当一名航天员的梦想在他心田生根发芽。

第二年,陈冬正带领飞行大队在西北某地参加演习。演习间隙,团长给他打电话,说部队正在进行第二批航天员选拔体检,由于你们还在执行任务,上级决定你们不参加选拔。

放下电话,陈冬望着天空发呆许久。那一刻,天空是蓝色的,他的内心却是灰色的。

演习结束,本以为错过一次人生重要机会的陈冬回到部队,发现机遇之门再次打开——参加补检。

2010年5月,陈冬正式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奔向更加寥廓的宇宙。

从天空到太空,一字之差,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历经艰辛终淬火成钢。2016年6月,陈冬入选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成功拿到进入太空的“入场券”。10月17日陈冬开始了自己的首次飞天之旅。第一次看到太空的风光,他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梦想成真的感受:“爽!”

天马行空的33天里,他把地面上所练的内容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他的搭档、三次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这样评价:“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

2019年,陈冬再获飞天机会,入选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并首次担任指令长带队出征。

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是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开展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

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陈冬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航天人物事迹篇十三

三度飞天,荣誉等身。景海鹏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他仍然十分清醒:“我是一个从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结果,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几年、多飞几次。”

如今,航天员中有7人已是年过半百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仍然带头参加,高难科目抢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备战“神九”任务的那年春节,刘洋在模拟器训练馆遇到了正练得热火朝天的聂海胜,他笑着说:“年纪大了,只有多花点时间才能不落后你们年轻人啊!”

面对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荣誉属于祖国,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20__年来,航天员们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进社会,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宣传航天精神,播撒科学种子,诠释了肩负的社会责任。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完美的太空一课让“教师”成了航天员王亚平的第二职业;这些年,她到过全国近百所学校,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课,点燃了无数中小学生心中的航天梦想。一个孩子在给她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我的梦想也是当一名航天员,请放心把接力棒交给我吧!”王亚平觉得,这是除了作为航天员飞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记忆。

计利只计国家利,留名只留集体名。“归零,归零,还是归零……”发射前的读秒倒计时没有“零”,但每次任务结束后,航天员们的心里都会补上这个“零”。“归零”让他们一次次放下个人的成绩、经历、得失,轻装上阵,始终以从零开始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所谓北斗,"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面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8年12月26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2019年9月——北斗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服务,在轨39颗卫星中包括21颗北斗三号卫星:有18颗运行于中圆轨道、1颗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2颗运行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2019年9月23日5时1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2019年11月5日凌晨1点43分——成功发射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全部发射完毕,12月16日15时22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至此,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

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

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北斗系统,历时26年研发,经历了三代系统、共计发射了59颗卫星,最终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

在理论上,卫星导航系统能无限量为用户提供全球覆盖、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与授时服务,可以说是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十分重要领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必须掌握的核心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系统采用三种轨道。整个北斗建设过程分成了三步走策略,对应北斗一号、二号和三号系统。其中,一号主要为试验系统;二号为区域服务系统;三号为最终定型的全球服务并带有区域增强的系统。

北斗三号系统的30颗卫星包括3颗为geo(静止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颗为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4颗为meo(中远地球轨道)卫星,是人类现有导航卫星系统中最独特创新的设计,能通过高轨卫星导航和短报文功能重点为亚太地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航天事业与国防安全密不可分,航天事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有:

2、卫星技术对于我国战略侦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载人航天技术对于我国空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保卫我国在空间的安全;。

4、航天技术作为高端科技,它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在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家科技水平。

航天人物事迹篇十四

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是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充分进入轨道,到调姿回到地球,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几十个。飞船舱内的仪表盘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拟器中反复演练。

杨利伟是个有心人。去年年底做模拟器训练的时候,他用一个小摄像机拍了很多坐舱图片。回来以后,输入电脑,自我刻了一个小vcd,随时播放,尽快地熟悉里面的各种设备---此刻已经熟得一闭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

飞船上天之前,杨利伟他们做了十几次强化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杨利伟第一个做。做完以后,给教员带给信息:哪个地方不适宜,哪个程序不到位,哪个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后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弯路。

载人飞船联合测试,杨利伟去的次数最多。在测试推进舱和回到舱分离,然后立刻切换到回到舱的动力系统这个动作的时候,按规定10秒钟务必完成动作,研制人员最快6秒种能够做完,杨利伟只用了5秒。

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获得了两个99分、3个100分,名列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名,成为首飞航天员第一人选。

出征时刻,杨利伟情绪坦然地走向发射架。那一刻,数亿人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背负着一个民族的期望去迎接挑战。"当然,从最坏的角度思考,这毕竟是一次冒险,但冒这个风险值得。我到那里来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我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而来的。"。

火箭呼啸而上,杨利伟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从此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