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优质12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02:54:05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优质12篇)
时间:2023-11-16 02:54:05     小编:飞雪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9+5=8+42=46+9=。

34+53=28+12=520+300=。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5396743。

+78+86+95+8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68+52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58+6759+7579+89。

125168152158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想一想(扩展延伸)。

的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98+25=123(种)。

98。

+25。

123。

答: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123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复习用方格数来表示面积,用面积公式来算面积。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学会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与比较等方法去掌握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通过让学生计算生活中实际房屋的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面积的两种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关键: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会计算生活中实际房屋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小结。

你们真聪明,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数格子,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利用面积公式来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利用平移,半个格子凑整及轴对称图形特点求图形面积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平移成为长方形,2个半格凑成一格。轴对称图形只要数一半,乘以2就能算出整个图形面积。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为长方形,把三角形转变成。

为正方形来计算出面积。把2个半格合并成一格,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快速计算出面积。

二、新授。

1.激发学习兴趣。

这2个不规则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

究竟是哪个图形面积大呢?

今天这节课就具体来研究它们的面积有多大。

(出示课题)不规则图形面积。

2.图形a我们先观察图形a,你有办法计算它的面积吗?

a、小组讨论。

b、汇报各种计算的方法。

2×5+3+3。

4×3+2+2。

4×4……。

c、电脑演示并且总结出割、补、移三种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法?为什么?

割的方法:4×4=16补的方法:5×4-4,这两个方法!

师总结:无论是割还是补,分割的块数,或者是补上的块数越少,这种方法就越显得简单,也就越好。

3.图形b。

图形b也是个不规则图形,你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求出它的面积吗?

独立思考,然后把结果写在纸上面。

交流:(利用补的方法将它转变成一个规则的图形)。

4×4=16。

电脑演示生介绍的方法,并板书算式。

师:现在可以知道图形b和图形a谁大谁小吗?

要准确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就必须进行正确的计算,在计算时方法越简单越好。

三、巩固练习。

这里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一画,说一说,怎样求它们的面积。

(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后交流)。

说说:求凸出来的图形面积用什么方法好?

求凹进去的图形面积用什么方法好?

小结:无论是割还是补,分割的块数,或者是补上的块数越少,这种方法就越显得简单,也就越好。

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求图形面积的方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

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大纲(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复习时要弄清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学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类整理,理清每一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三、一定要在反馈矫正上下功夫,正确对待错题本。

把你做错的题目摘抄到本子上,先改错,再进行分类整理,找到自己的不足,针对错题的错因对症下药。千万不要认为订正麻烦,要养成习惯,学习成绩优秀稳定的同学,往往很重视订正和收集错题。如果针对错题一定能很好地做到查漏补缺,那复习的效果会更好!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有些应用题,虽题目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故在复习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要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灵活性。

五、有的放矢,挖掘创新。

机械的重复,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大忌,复习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习题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要正确评估自己,自觉补缺查漏,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1、填空:

()×()=总价()×数量=总产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

(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学生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老师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掌握一定基础的学习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设计理念:

1.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来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体现)。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用于生活中)。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

(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生活中的四边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加减法的运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习第6题。

(1)学生分组练习。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习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2.3。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76+3724+8998+66980+660985+665。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指生回答)。

80—7=56—3=76—12=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123—100=876—123=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作业练习六。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p18例11和“练一练”,练习四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次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5米、宽4米、高4米。

(2)棱长5厘米。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

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

2.小组讨论;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求?教师板书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第2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

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三、巩固提高。

1.做练习四第5题。

学生分析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做练习四第7题。

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4、8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