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一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向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十分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貌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头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样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二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返回目录。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返回目录。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三
伽利略拿着两个重量不一样的球,来到比萨斜塔上。塔下面已经有很多人在围观。在一片惊呼声中,他们紧紧地盯着伽利略,他手里那两只球同时从塔顶下落。“是一起着地的。”人们大声喊起来。
这个故事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现在,我知道,这个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安尼在写伽利略传记中提到的故事,不过是个谎言。
《科学的历程》为我们打开了科学真实的历史过程。对于这件事,《科学的历程》这本书谈到,经过科学史家的考证表明,没有任何理由显示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伽利略本人对这个实验也从来没有提起过。在伽利略之前,倒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185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使两个大小不同、重量比为1比10的铅球,从30英尺的高度下落,结果两个球几乎同时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伽利略也许听说了这个实验,可能也亲自动手做过,但是,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是,一位亚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利略,倒真的是在1612年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是相同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同一时刻到达地面的。伽利略对此有一个辩护,意思是说,重量1比10的两个物体下落时只差很小的距离,可是亚里士多德却说差10倍,为什么忽视亚里士多德派如此重大的失误,却盯着我小小的误差不放呢?这个辩护也可以说明,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那个著名的判决性实验,他要是做了这个实验,那就是自讨苦吃。
但是,伽利略的学生为什么要编造这个谎言呢?看了该书的第18章对近代科学方法论的介绍,我突然有了领悟。真正代表近代科学方法论精神的,是伽利略和牛顿。伽利略最先倡导并实践了“实验加教学”的方法。但是,伽利略的实验并不是培根意义上的观察实验,而是理想化的实验。地球上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可能避免摩擦力的影响,但要认识基本的力学规律,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排除摩擦力。只有这种理想化的实验才可能与教学处理配套。
原来,这个实验不过是一次头脑中的“理想实验”。就一个理想实验来说,它当然是真实的。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谎言”吧。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该书作者吴国盛写作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他说,科学故事也许能诱发孩子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是,对正规的理科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倒是相反,一些以讹传讹的传奇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是有害的。因此,他要写一部严肃的科学史的普及读物,这有助于理科教学,有助于理解科学的发展,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但我觉得,一旦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科学的历史,意义决非仅此而已。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四
这个暑假我读了《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些科学家的身世,更加被他们的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怕困难的精神而感动。
我们家里面那一些悬挂的电灯是谁发明的?用炸东西的火药是谁发明的?那么我们写字的纸是谁发明的?发明这一些东西的人们就是一生都为科学奋斗的人们―科学家!其中我最喜欢爱迪生。“发明大王”爱迪生。他一生凭靠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勤奋,创造了20xx多种发明。给当今世界增添了异彩,使我们享受到了它的智慧和福音。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电灯灯丝材料,废寝忘食地寻找,试验过1600多种材料,虽然有时会失败做实验不成功,但是爱迪生都不会放弃、不会灰心。但令人惊讶的'是,爱迪生一生只上过3个月学!他现后在火车上当报童,在车站当报务员,在电报公司当报务员。但这都因为他做实验引起爆炸而被开除。发明电灯时,他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才试验出适合做电灯灯芯的材料。最后,他发现竹丝灯丝能燃1200多个小时,最后熄灭了。爱迪生熄灭了吗?不,并没有,爱迪生这一种精神永不熄灭,他将照耀世界每一个角落!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了科学不怕牺牲。为人民造福。那些像爱迪生那样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怕困难的精神。他们虽然经历了上百次的失败,但是他们仍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奋斗。让我们一起学习科学家们的种种优秀品质吧!让我们一起向科学的高峰进军吧!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五
由于爱迪生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他经常碰到危险。一次,他到储存麦子的房子里,不留意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动也不能动了。他差一点死去,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抓住爱迪生的脚把他拉了出来。还有一次,他掉进水里,结果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拉了上来。他自我也受惊不小。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最好的是他镜子救母亲,他给母亲创造了夜晚的太阳灯。把镜子放在蜡烛的后面就多了一盏灯。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六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我在科学课文上看过您的慈爱的笑颜,知道了您的功绩——您研制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您因此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了对您无上的敬仰。此时,我也盼望着像您一样,为国家和人类做贡献,让大家生活更美好。
告诉您吧,我特别想研制一种新型的草莓。我们都知道草莓营养价值丰富,被誉为是“水果皇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等等。经常食用它,不但可以保护视力、助消化,而且明目养肝,有促进生长发育之效。
我那位巧手的妈妈总是变着法子地制作各种草莓食品给我吃:做点缀的草莓奶昔、草莓蛋糕;做馅料的草莓糕饼、草莓糖葫芦……于是,我特别盼望每年草莓收获季节的到来,那酸酸甜甜,香香脆脆的草莓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可我发现草莓储存期非常短,特别经不起折腾——稍稍一磕碰就变得烂渣渣的,不堪入目。而且,它在生长过程中易受污染,农药残留不容易去除。我理想中的新型草莓不但要保留原来品种的柔嫩多汁,形美味甜、入口芳香味浓,让人唇齿回味无穷,还要春、夏、秋、冬四季都能长满颗粒匀称的果实。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人类最绿色的水果之一,在一种超能化肥帮助下,不使用任何农药,能生长得特别健康,食用它超级安全,让它无愧于“水果皇后”的美称。
我立志要以您为榜样,将来要当个生物工程学家,培育出水灵灵、红艳艳的“林记草莓”给您尝鲜。记得您曾经说过: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我们这一代少年有您科学精神的感召和激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果园,在田间,都能闻到芬芳扑鼻的草莓花香,看到满园硕果累累的丰收美景。
愿能得到您的支持,也借此共勉,在此先谢谢您了,并祝袁爷爷身体健康!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七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人,他第一个记录了水银凝结现象,是位卓有成就的化学家和作家。在天文学方面,1761年5月26日各国天文学家都观测到了罕见的金星凌日这一天文奇观。罗蒙诺索夫将望远镜对准太阳,仔细观察了金星在日面的移动现象,并断言“金星四面有很多的大气包围着”。因此,他成了第一个发现金星上有大气存在的人。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
数学。
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布鲁诺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贫苦家庭,15岁进修道院,在那里他读了很多书。24岁成为牧师,并获得。
哲学。
博士学位。此后,他逐渐对宗教产生怀疑。他大胆地批判《。
圣经。
》,因而冒犯了罗马教廷,只好逃出意大利,到法国、英国等地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批判托勒密的地心说。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太阳以外,还有无数个类似的恒星系统。太阳不过是一个恒星系统的中心,而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把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由于布鲁诺广泛宣传他的先进哲学思想,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罗马教廷采用欺骗手段,把他骗回意大利,并立即逮捕。刽子手们使尽了种种威胁利诱手段,想让布鲁诺屈服,但他坚贞不屈地说:“我半步也不退让”。经过八年的折磨,他被处以火刑。1620xx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在。
生命。
的最后时刻,布鲁诺面对行刑的刽子手,庄严宣布:“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恐惧!”布鲁诺被处死了,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立起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八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电报的发明,把人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向远方。这是人类信息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但久而久之,人们又有点不满足了。因为发一份电报,需要先拟好电报稿,然后再译成电码,交报务员发送出去;对方报务员收到报文后,得先把电码译成文字,然后投送给收报人。这不仅手续繁多,而且不能及时地进行双向信息交流;要得到对方的回电,还需要等较长的时间。
人们对电报的不满,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新的探索。
最早提出远距离传送话筒接力传送信息的建议。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休斯为这种通话方式所取的名字——“电话”,却一直沿用至今。
19世纪3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探索用电磁现象来传送音乐和话音的方法,其中最有成就的要算是贝尔和格雷了。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年生于英国苏格兰,他的祖父亲毕生都从事聋哑人的教育事业,由于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声学和语言学有浓厚的兴趣。开始,他的兴趣是在研究电报上。有一次,当他在做电报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块铁片在磁铁前振动会发出微弱声音的现象,而且他还发现这种声音能通过导线传向远方。这给贝尔以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这就是贝尔关于电话的最初构想。
贝尔发明电话的努力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的鼓励。亨利对他说:“你有一个伟大发明的设想,干吧!”当贝尔说到自己缺乏电学知识时,亨利说:“学吧”。在亨利的鼓舞下,贝尔开始了实验,一次不小心把瓶内的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得喊叫起来:“沃森先生,快来帮我啊!”想不到,这一句极普通的话,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正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贝尔先生的助手沃森,是第一个从电话里听到电话声音的人。贝尔在得知自己试验的电话已经能够传送声音时,热泪盈眶。当天晚上,他写给母亲的信中预言:“朋友们各自留在家里,不用出门也能互相交谈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说到电话的发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由于贝尔1876年3月10日所使用的这部电话机的送话器,在原理上与另一位电话发明家格雷的发明雷同,因而格雷便向法院提出起诉。一场争夺电话发明权的诉讼案便由此展开,并一直持续了十多年。最后,法院根据贝尔的磁石电话与格雷的液体电话有所不同,而且比格雷早几个小时提交了专利申请等这些因素,作出了现在大家已经知道结果的判决,电话发明权案至此画上句号。
尽管如此,电话仍然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凝聚着包括贝尔在内的许多电话发明家的智慧和汗水。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九
两个多月过去了,新型冠状病毒还在肆无忌惮的攻击人类。我真想变成一位科学家,踏进实验室的大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效力。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研发一种可以探索人类身体一举一动的纳米机器人。它自带识别功能,还有微小的摄像头连带遥控器。我们可以在病人体外看到身体里面的所有情况。还有对付病菌的激光枪。但是光有纳米机器人还是不够的,那如果没有生病的人该怎么预防呢?所以还要制造出一种可以完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让没有感染的人,不用躲在家里,不用戴口罩,更不用小心翼翼地生活。
通过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和特征,我开始进行探索性的实验,经过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压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于是我们立马展开了行动。我们首先把纳米机器人放入病人的口腔深处,然后让纳米机器人钻进咽喉,再钻进气管,又顺着气管往下滑,进入人体的呼吸机----肺部。进去之后,我和医生们,立马目不转睛地盯着遥控器,看到了许多密密麻麻的新型冠状病毒。“砰!砰!砰!”随着一声枪响过后,屏幕中的新型冠状病毒立马都倒下了。过了一会儿,病人的眼睛睁开了。医院中,突然沸腾了起来。“病人没事啦!我们战胜了新型冠状病毒。”不只是纳米机器人有功劳,打了我研制疫苗的人,也一直都没有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有了我研制出的纳米机器人和疫苗之后,已经彻彻底底地打败阴险狡诈的新型冠状病毒,人们也回到了以前自由快乐的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十
如果森林被破坏,那么小动物们将无家可归,这样食物链将被打破。如果小鸟没有了家,那么那些害虫将会大量繁殖,它们会啃食草地将森林变成沙漠,人类将无法生存。
如果臭氧层被破坏,太阳的紫外线将照射下来使生物们变异、灭亡……如果臭氧层被破坏了那么天上就会下酸雨,人类再也生存不下去了。
如果我当上了科学家我会让发明一种“海洋清洁器”,他们会自动吸收海洋垃圾,使我们的大海永远保持蔚蓝。
如果我当上了科学家我会发明一个“森林护卫队”,他们每天注意各个地区森林的情况,当发生食物链打破的前兆的时候,它们就会采取相对的方法,如先它们会将濒临灭亡的物体种类收集起来采取dna样本,并创造“抵抗素”这样就安全多了。
如果我当上了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太阳能块”只要把它安在汽车和飞机、火箭等交通工具上,吸收太阳的光,排放的就都是氧气。当然,只要有一丝光就能排放氧气,当晚上的时候或者是雨天,它排放的是对人体有益的其它物质。
如果我成为了科学家,我还会发明更多更多造福人类的东西!
当大家提到自己最崇拜的人时,往往我们听到的是一些伟大的尽人皆知的名字。比如提到自己最崇拜的科学家,名单中总是会有这样的名字: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是的,这些伟大的名字的所有人确实为这个世界和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正是一个个这样的人带领着我们创造者我们的社会。但是,这样的伟人们在我的心目中,只是作为先锋一样的存在,他们只是在时代的大潮中脱颖而出的幸运者罢了,只是众多拥有才华和勤奋的人中再度拥有幸运的人罢了。这样的人,值得我尊敬,值得我佩服,却不是我崇拜的对象。
其实,在开始思考我最崇拜的现代科学家是谁和为什么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没有一个现成的人选,毕竟不是爱好科学研究的好奇宝宝,平时对科学的爱好也仅止于电子产品而已。但是我很清楚会被自己崇拜的应该是用最朴素的心态、最诚恳的态度、最坚定的信念和最踏实的行动验证和追求自己信念的科学家,他可以不是世界闻名的,可以不是著作众多的,甚至可以没有什么业界闻名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科学家只是科学界的最基层,但是正是这样的基座垫起了整个科学的大厦,所以,这样的科学家值得我崇拜。
李渤生,这是一个在几天前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名字。的确,这是我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名字。作为完全的外行人,对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是完全陌生的。资料上是这样描述这个人的:李渤生,男,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46年6月10日生于山东惠民。1970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中学生作文《科学家的作文》。生态学研究上有较深造诣。现任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中国麋鹿基金会理事,北京生态学会秘书长,中国麋鹿重引进项目中外联合专家组成员,珠峰自然保护区中外联合专家组组长,此外还受聘为美国高山研究所高级专家。
在查看他的著作时,我几乎没有发现什么重大的理论性浓厚的学术著作,而是以实地探查性质的研究报告为主。在他的大多数工作时间中,办公室、教室、实验室,而是用他的双脚踏遍他的研究空间,用他的双眼观察者、用他手中的照相机记录着。可以说,他纠其大半的时间进行着野外考察式的工作。毫无疑问,这样的.工作是要付出无数的时间、金钱、汗水,甚至是鲜血的。野外的研究不比室内的工作,需要冒着很多的风险,比如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身体上的不适甚至是无法预料的生命危险。
作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专家组组长,李渤生总是要活跃在珠峰的周围的。广阔的青藏高原就是李渤生的灵感和事业的沃土。在他的野外工作记录上,我们仿佛可以鲜明的看见他的工作状态。
1975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对西藏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源地区进行植被调查。
1976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藏北分队,首次对藏北羌塘高原无人区进行植被考察。
1980年:在西藏墨脱地区进行植被考察。
1981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对横断山南段植被进行考察。
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连续科学考察。
1985年:参加美国高山研究所专家组对珠穆朗玛峰两侧中国、尼泊尔区域进行的科学考察。
1987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对新疆和西藏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植被进行考察。
1988年:组织领导中美联合考察队,对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阿里的美马错核心进行科学考察。
1990年:对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1991年:率队对藏东南帕隆藏布下游谷地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行考察。
1994年:对西藏东喜马拉雅及中喜马拉雅山地进行考察。
1995年:对西藏东喜马拉雅地区再次进行考察。
:春秋两次赴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
而以上这些,只是他众多的野外工作中涉及珠峰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在如此频繁的赴藏工作中,他甚至还参与了很多国际性质的环境考察,足迹几乎遍及五大洲。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工作是很惬意的,工作地点遍及全世界,岂不是旅游的好机会?然而,当你认识到野外工作的实质后便不会这样认为了。众所周知,野外考察靠的就是不断的观察和积极的及时的思考及记录。而在这样紧凑的工作过程中要想有一些时间做什么观光旅游的工作,那无疑是对工作的亵渎。这样不但无法将工作做好,甚至即便你想好好的游玩,也会因为工作的牵绊而无法尽兴。所以,这样的野外工作甚至可以说是枯燥乏味的。可见,多年从事这样工作的李波升势将自己对工作的极大兴趣和热情融入到工作的枯燥工程中才得以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得到业界和世人的赞赏和认同。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十一
1912月24日即圣诞节前夕的晚上8点钟左右,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费森登通过马萨诸塞州布朗特岩的国家电器公司128米高的无线电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广播。广播的节目有读圣经路加福音中的圣诞故事、小提琴演奏曲,还播送了德国音乐家韩德尔所作的《舒缓曲》等。人们听到电波传来的精彩节目,感到十分惊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的正式的无线电广播。在1911月,费森登教授曾进行过一次演说广播,但声音极不清楚,未被重视。不过,第一次成功的无线电广播,应该是19美国人内桑·史特波斐德在肯塔基州穆雷市所作的一次试验广播。
史特波斐德只读过小学,他如饥似渴地自学电气方面的知识,后来成了发明家。1886年,他从杂志上看到德国人赫兹关于电波的谈话,从中得到了启发,试图应用到无线广播上。当时,电话的发明家贝尔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他的着眼点在有线广播,而史特波斐德则着眼于无线广播。经过不断的研制,终于获得成果。他在附近的村庄里放置了5台接收机,又在穆雷广场放上话筒。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了,他却紧张得不知播送些什么才好,只得把儿子巴纳特叫来,让他在话筒前说话,吹奏口琴。试验成功了,巴纳特·史特波斐德因此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线广播演员。
他在穆雷市广播成功之后,又在费城进行了广播,获得华盛顿专利局的专利权。现在,肯塔基州立穆雷大学还树有“无线广播之父”的纪念碑。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十二
诺贝尔小时候身体十分瘦弱。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父亲团聚,并开始理解家庭教师的指导。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之后因为制造炸药和开发油田,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心,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药用于和平。诺贝尔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向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
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样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样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
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
原先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务必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十三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非常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非常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加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加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么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假设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由于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非常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十四
德莱斯原是一个看林人,每天都要从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发明一种交通工具的欲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轮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吗!就这样,德莱斯开始设计和制造自行车。他用两个木轮、一个鞍座、一个安在前轮上起控制作用的车把,制成了一辆轮车。人坐在车上,用双脚蹬地驱动木轮运动。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了。
18,德莱斯第一次骑自行车旅游,一路上受尽人闪的讥笑,……他决心用事实来回答这种讥笑。一次比赛,他骑车4小时通过的距离,马拉车却用了15个小时。尽管如此,仍然没有一家厂商愿意生产、出售这种自行车。
1839年,苏各兰人马克米廉发明了脚蹬,装在自行车前轮上,使自行车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此后几十年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如风帆自行车、水上踏车、冰上自行车、五轮自行车,自行车逐渐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以后随着充气轮胎、链条等的出现,自行车的结构越来越完善。
德莱斯还发明了绞肉机、打字机等,都能减轻劳动强度。现在铁路工人在铁轨上利用人力推进的小车,也是德莱斯发明的,所以称它为“德莱斯”。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十五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科学家故事》这本书,一拿到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爱迪生生于1847年2月11日,死于1931年10月18日,享年84岁8个月零7天。他一生凭靠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勤奋,创造了2000多种发明,也就是平均15天就有一种。正是这些发明,给当今世界增添了异彩,使我们享受到了它的智慧和福音。
俗话说,梦想是现实之母。每一个成就了伟大事业的人,都是一个梦想家。而他们所完成的工作,又是与他们的想像力、能力、毅力,与他们对理想的执着程度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密切相关的,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了毕生的时间寻求机遇,把他的每一个想法付诸实践,他抓住了大部分的机遇。在他身上,直觉和决断能力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爱迪生为了人们能用上价廉物美的好灯泡,废寝忘食地寻找各种灯丝。他算算他用过的耐热材料,一、二、三、四、五……竟足足有1600多种。后来,他发现竹丝灯丝能燃1200多个小时,最后熄灭了。
熄灭了吗?不,爱迪生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像爱迪生那样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怕困难的精神。他们虽然经历了上百次的失败,但是他们仍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因为,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换来的。
读了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我应该向那些废寝忘食的科学家们学习。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十六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多么伟大的理想啊!多么崇高的追求啊!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是无数英雄为之努力的方向。凡成功者,必定有坚定而明确的理想。他们把理想作为自己人生的航标,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达自己理想的彼岸。在理想的指引下,袁隆平宛如上紧弦的发条,拉满弓的锐箭,展示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越过让常人望而却步的艰难险阻。终于,他实现了他的夙愿:用占全球8%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他让中国人远离了饥饿。
读袁隆平,我知道要想做事业,必须先学做人。
只有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才能踏踏实实做事;只有做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才能一心一意做事,只有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才能明明白白做事。如果袁隆平贪图名利,他可能早已是亿万富翁;如果袁隆平贪图享受,他也不用以七十六岁的高龄流连于稻田之间。他是真正想为人民做点实事,为农民增收,为国家分优。
读袁隆平,我知道机遇宠爱有准备的人。
从查得威克发现中子,到中国科学家合成人工胰岛素。他们遇到机遇,获得成功,哪一个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哪一个不是经历了数千次的实验呢?有位名人说得好:“当你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就可以考虑机遇了!”是啊,机遇永远偏爱有准备的人。
读袁隆平,我知道运动是很重要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试想,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健康长寿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增添多少新的发明创造啊!每次听到有风华正茂的科学家去世,我都会为他们感到惋惜,为国家失去人才感到痛惜。经常运动,使自己身体健康,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为人类多作贡献。袁隆平七十六岁了,仍然能在实地实验,这与他平时经常运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直接的关系。
读袁隆平,使我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袁隆平,使我的心灵得到美化;读袁隆平,使我的生命得到增值。
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篇十七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