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优秀11篇)

最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11:19:05
最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优秀11篇)
时间:2023-11-15 11:19:05     小编:碧墨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提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如何把学校建构成一个学习型、科研型的组织,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市教育局“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教研室、教师是教研员”的新理念,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发展意识,确立“教师发展学校”的观念,不断引领教师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学校办出典型、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面对新课程,我们碰到了原先估计不到或估计不足的困难和困惑。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我们面对的大班教学,如何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即时性评价如何进行等等,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向我们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面对困惑,西华中学的园丁们紧紧依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种力量。努力学习课程理念,刻苦钻研课标教材,认真进行教学反思,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在课改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串扎实的脚印,收到了一份份丰熟的硕果。

课改的实施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为了加强教师之间交往、互动、合作和专业切磋,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西华中学教科研》应运而生。《教科研》立足于素质教育,坚持“解读课标、探讨理论、交流经验、指导实践”的原则,致力于课改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服务于全校教师和学生,为我校教研教改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为大面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研教改,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理念决定意识,理念决定行动。“教是为了不教”、“爱是最好的教育”,《西华中学教科研》问世了,让我们呵护她、培育她,让她陪伴我们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去战胜课改征途上一个又一个险阻,去夺取教育教学中一次又一次胜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持续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双减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我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参与了双减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个人对于双减课程改革的心得和感受。

首先,双减课程改革将学生发展作为核心。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通过双减课程改革,我们将焦点从应试能力转移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改革后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制学习和平台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改革使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差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双减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然而,在当今社会,理论知识远远不足以应对复杂的挑战和问题。通过双减课程改革,我们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动手实践、学以致用。在我参与的双减课程改革中,我亲眼见证了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和变化。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到了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效果,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为他们将来面对挑战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外,双减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效果。双减课程改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权利选择,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愿意去学习,而且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其中。在我亲身参与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自己选择的课程更加热衷,他们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学习动力和效果。学生们的兴趣培养,不仅能够让他们对学习保持持久的热情,还是他们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此外,双减课程改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以传统教育为主的时代,学生仅仅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其他方面的培养则相对较少。通过双减课程改革,我们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平台课程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全面地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提高综合素质。在我参与的课程改革中,学生们通过平台课程的学习,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巧,受益良多。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能力和才华。

总而言之,双减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改革,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培养,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塑造。同时,改革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双减课程改革充满了信心和激情,相信这一改革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为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三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新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改革的特点。

本次教学改革,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的推进。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与完善。其中,深化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方向。我有幸参与了课程改革的实践,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与心得。

首先,我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过去的教育体制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些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深化课程改革非常必要,它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实用知识,并培养出更多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其次,课程改革让我明白了教师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主要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第三,课程改革帮助我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学生主要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缺乏主动参与和创造的能力。而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种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第四,课程改革让我明白了跨学科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科之间的界限明确,学生只需要专注于某个学科的学习。然而,在现代社会,知识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跨学科的融合。因此,深化课程改革提出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应用能力。

最后,课程改革让我明白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在以传统教育为主导的体制下,课程评价主要以考试分数为标准,重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然而,在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课程评价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和创新精神。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通过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培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总之,心得体会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体会。这些体会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的课程改革会越来越深入,我们的教育体制会越来越完善。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五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深刻体会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验。下面就我对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课程目标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主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实践和团队合作等方式,深入了解各种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我发现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在学习中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思考。

其次,在课程改革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而在课程改革中,我尝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我通过组织一些实践项目或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再次,在课程改革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都知道,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传统的课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只重视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在课程改革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从而促进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发言权和创造空间。在讨论和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他们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创造性思维,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增强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在课程改革中,我也深刻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和使命。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扮演一个知识传授者和权威者的角色,而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则应该成为一个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发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合作和探索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和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培养,我发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

总之,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更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将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参与和学习课程改革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它所带来的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改革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是在课堂中被灌输知识,缺乏思考和创造的机会。而课程改革理念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成为教学的出发点。我深刻认识到,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课程改革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过去的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实践的需求。而在课程改革中,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了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和应用方法,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第三,课程改革理念倡导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在过去,学校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学生缺乏选择的权利,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而在课程改革中,学校提供了更多多元化的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我体会到,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四,课程改革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过去,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我深刻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最后,课程改革理念鼓励教师的创新和发展。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我体会到,教师的创新和发展将为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动力和支持,让课程改革能够更好地落地和实施。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深远,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和学习课程改革,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改革理念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倡导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鼓励教师的创新和发展。这些体会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七

课现在小学生接触新事物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个教育极速变革的时代,知识的吸收,应该有更合理科学的引导,大胆的尝试,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裹足不前。无论对与错,不尝识永远是错,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犯罪。我们肯定一切变革的勇气和胆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我的感触颇深,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

新课改课上,有时候一节课下来老师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候也就是一两句,与以前的课堂相比老师的教学任务轻了,但是老师们真的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提纲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难点、预习过程、预习方法、拓展提升等由于教师备课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

新课改课上的学生们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绵羊,他们有的或者站着,或者斜靠在桌子上,有的干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学生“疯”了?不是的。学生们上课形态各异,干什么的都有,好像很散乱,但他们都围绕着学习目标而动,精力集中,所以神并不散。相信学生,相信我们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让学生去亲自经历知识,获取知识,而不要我们教师再一味的去灌输给孩子们知识。当然这还要先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全员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们先“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参与每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力争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动中学”、“容量大”、“落到实”、“高效率”、“快节奏”、“收获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展示课上不论是语文课堂上学生自创的诗歌,小品的表演,还是数学课上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思维,敏捷的答辩,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夯实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任何地方都是学习的天地,我们可以利用黑板、地板、墙壁等等让学生写、算。有布置就一定要有检查,有反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来帮助老师检查,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教师不要再只靠自己单干,要相信并培养班干部、课代表和小组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特别是小组长的带动和管理作用。落实"兵练兵,兵强兵",使更多学生有提高的机会。

1、每一个小组中,都有好学生也都有许多较差的学生。其中还有这样许多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没问题但是就是不敢或者是不愿意在班内表现自己。针对这种情况可由组长选出最活跃的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个。几天下来,效果不错。因为他们也都意识到,这样的确能让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

2、善于激励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及时的肯定是让他们动起来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最可怕的是讽刺挖苦。如果一位同学的发言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教师当堂予以明确的否定,并表示出对该生的不满,甚至让他难堪,那么这位同学将永远不会在你的课堂上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也就是说因为你的一句话或一种态度或者是一个表情,都能影响该生的这一节课或者这一门学科。

3、要有耐心。

没有比学生更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让他们动起来的。关键时刻必须挺得住。当学生不想开口或不习惯开口的时候,当学生停停顿顿、结结巴巴地读句子和课文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之后剩下的就是启发和等待了。只要问题适当、时间充分、善于启发,学生很快就会奋起而参与。这时候教学就开始轻松愉快了。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八

20xx年9月13--15日,我们洛阳市教育系统一行四十多人在教研室李仲冬主任、贾大庆老师的带领下对山西省太古县的课程改革进行了观摩学习,先后听取了明星中学、利民学校、太谷二中等学校安排的观摩课,深入到课堂中去亲身经历太谷真实的课堂教学。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地的去感受他们的日常教学。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太谷人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他们做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作,干的都是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事,课堂上,教师看似讲的很少,主要是学生在活动,而课前他们付出的劳动是巨大的。

在13号晚上我们认真听取了太谷县教育局教研室张四宝主任的讲座,他重点讲解了太谷推行的是24字教学模式――“导入目标,自学质疑,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拓展、反思小结”。教师课上讲得越多,学生学的东西越少;教师备课的时间越多,课下辅导、批改用的时间越少;教师选得题越精,学生得到的思路、方法越多。14日上午,我们开始走进太谷各所中学,实地的去感受他们的日常教学。从听到的每一节公开课,就完全能领略到太谷人锐意进取而又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一堂堂堪称真实而又具体的公开课,没有任何作秀的痕迹,无论是教师,无论是学生,完全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学习氛围当中,似乎对出出进进的参观者以及身后听课老师们发出的声音毫无感觉。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或交流。身处这样的环境,自己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成为了上课的老师,或者听课的学生。

一、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习惯的养成。

14日上午我们去明星中学,一走进校园,耳畔边听到的全是的朗朗地读书声。一个个教室前后门打开,教室里没有老师,每个讲台上站着班长,在领读学生读书。孩子们读得是那样专注,丝毫没有领会外人的进入。我们走进所要听课的教室,这里的学生依然在大声朗读,准备讲课的老师热情地招呼我们。我悄悄问了一下身边的一个女同学,从她的嘴里我得知:每天到校上课前这段时间,他们有半小时读书的时间。这个活动是在班长的组织下有序进行,老师是不过问的。我不禁惊叹于教师的大胆放手,也惊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比如教师说:“我能打断你一下吗?”这样的谈话无一不在我们耳边回响,我们感受并感动着。“就这一部分给提点建议”“我特别欣赏xxx写xx的过程”这样的评价是高水平的,既让学生明确了优点与不足,又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三、预习环节做得很扎实,为上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平实,没有大盖帽似的导入,没有华丽的形式。有的只是教师的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目标的严格落实。无论是第一环节的温故互查,还是以后环节的.设问导读、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一直是学生在动,是学生在二人合作小组中完成。这样的小组合作是真真正正的在合作,或校对答案,或交流方法,或帮助后进生,学生的汇报语言流利,声音响亮,归纳总结条理清楚,叙述完整。

教师学生角色定位准确,主体和主导恰到好处。教师从从容容,没有一句废话多余的话。一直穿行于学生课桌间,巡视检查学生的情况。学生紧跟学案上的过程,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的状态中。最终,学生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以前,我们也总是在说“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还有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类的句子,但背会了都不一定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回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并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做的。

四、大容量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从太谷的课堂上,看到的是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导学案,学生一节课,把新知识的学习融合在习题中,把新知识的巩固体现在练习中,实现知识习题化,学生在整堂课中,是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新知识,使得学习具体化。

五、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精讲精练。

参观太谷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特别是在基础知识环节,学生能很快的完成任务,教师只是起到巡查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共性问题,然后让会做的学生先讲,如果都不会,教师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做出点拔。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理念。无论哪个年级段在课堂教学中都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异想天开,向书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真正让课堂成为学堂。

六、小组合作,人人参与。

课堂上,温故互查环节,小组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帮助组员完成了任务,同时也提高和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大组长或者班级里的其他小组帮助解决,这样,讲解问题的组长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和口才,又巩固和理清了自己所学的知识,组员也学会了知识,实现了双赢。在课堂上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一概不讲。学生小组能解决的,老师一概不讲。小组不能解决的,老师要起到恰到好处的引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整个班级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二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实行小组学导式教学。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各自担任不同学科的学科长,负责该学科的工作,承担相应职责。所有的课堂全部以小组形式出现。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一下子吸引了我,学生激烈争论,有时甚至为了某个问题吵的面红耳赤。课堂充满了活力。

总之,这次赴太谷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导学案规范了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一定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值得而推广的。但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驾驭新的课堂。深入课堂之后,我才更加理解了太谷教研室张四宝主任提出的多与少的关系:教师课上讲得越多,学生学的东西越少;教师备课的时间越多,课下辅导、批改用的时间越少;教师选得题越精,学生得到的思路、方法越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九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进取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进取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十分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一堂课能够有不一样的教法,但不管怎样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供给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进取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我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能够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经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齐完成任务,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团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终各小组再把自我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构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到达了很强的视觉效果。

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齐讨论,教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团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我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我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善。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料,拓宽了知识面。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能够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能够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教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

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齐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能够是课前的,也能够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能够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我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经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本事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史也随之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化学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我在进行化学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难点和挑战,并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发展都是不断的。而化学史课程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追求更加贴切实际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通过对历史发展的梳理和整理,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化学的演进路径、突破性的发现和重要的实验,从而更好地明确化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因此,对于化学史课程的改革,我们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环节,只有不断推进改革,才能使化学史课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课程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传统的化学史课程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少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的结合。因此,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将课程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开展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和应用化学理论知识。

再次,课程改革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传统的化学史课程往往被认为是干燥乏味的,学生对其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抗拒。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找到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例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打造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虽然面临着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善于抓住机遇和挑战,相信课程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显著成果。

最后,我认为,化学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一项教育改革,更是一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引领。只有培养出化学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化学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化学史课程改革中,不断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将课程实际应用于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化学史课程改革是一项必然趋势,也是我们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在改革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直面挑战并善于抓住机遇。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化学史课程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显著成果,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和推动化学科技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一

在教育战线上,我已工作三十一年啦。三十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成就了我的人生,丰富了我的经历。下面就课堂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我是演讲者,学生只是听众,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堂上来,只是一味地为了完成每节课40分钟的枯燥时光,被动地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

在今天课改的课堂上,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学生是主人。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去获取科学知识;学生合作探究,去探究科学秘密;学生展示自我,展示自我风采。一位学生曾对我说:“舒老师,我以前胆小,不敢发言,学校实施课改后,我的胆子大了,敢于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啦!”是的,课改,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可以自主学习,可以与人交流,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可以跟他人合作探究??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学是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学是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并有所行为的磁场,教学的魅力在教师,更在学生,课堂教学的改革,能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高效课堂的生成,更能成就学生、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1、课改,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自从开展课改以来,四年级五班的学生表现让我感到很满意,当我说到“目光”的时候,学生能在2秒内“聚焦”过来,倾听老师的讲解,或倾听学生的发言、质疑。他们已经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守纪习惯、倾听习惯、质疑习惯、作业习惯。

2、课改,促进学生展示自我才华。以四年级五班学生为例,全班共分成9个小组。课堂上,当我说请一个小组展示时,9个小组的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

3、课改,促进了学生大胆质疑。刘俊良老师在五年级一班上《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要求学生用实验验证可能形成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有一个小组大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汇报时说:“太阳在运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如果地球的运转速度和太阳的运转速度一样,地球上就不会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的运转速度和太阳的运转速度不一样,地球上就有可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这样的大胆设想,使我们老师都没想到的。

4、课改,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韩淑慧老师在四年级八班上科学达标课《营养要均衡》,在合作探究时段,老师让学生配制一天的食物。学生们都能在几分钟内配制好自己一天三餐的食物,并能做到营养均衡。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培养,课堂达到了高效的效果。

没有过多的讲解,没有刻板的分析,有的只是师生之间情趣盎然的课堂对话;不要简单灌输,不再被动要求,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更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营造轻松快乐、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更强调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

原来的我,备课、做实验准备、上课,恨不得自己能成为学生,帮他们去学习,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现在的我,按照课改的模式上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展示、自我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参与交流的学生自觉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学生多了,课堂上质疑的学生多了,有些疑难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了,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只有在学生遇到重难点时点拨强调就可以了,一堂课下来,再也不觉得那么累了,而看到学生的进步却感到无比幸福。所以说,课改,教师收获了幸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