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一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二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唐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三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教师板书。这里,“子”读第三声。“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大家齐读。渔歌子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词人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
(1)自由读,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蓑”、“箬的读音。
(3)再指名读,注意节奏。
(4)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三、品味词中画。
1、教师设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
3、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课件出示: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
4、那么,词人又分别采用了哪些色彩来描绘这些景物呢?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西塞山”,再请两位同学合作在黑板上作画。其他同学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
6、评价板画。 。
8、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9、学生交流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13、是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的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所以,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下着毛毛的细雨,他依然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齐读此句。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猜测一下,张志和能钓到鱼吗?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那么,你觉得他钓着些什么了?
2、补充资料。
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
3、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他不但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4、师生对接后两句。
是啊,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试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4、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渔歌子”齐读。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垂钓的诗,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四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习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五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的大家“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此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自学生字词,有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背诵《渔歌子》。
2、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课时
1、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板书,齐读课题)
2、教师简介词的内容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是的,“渔歌子” 又叫“渔父”, 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是一种词牌名。 “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不同的词牌每句话的字数不一样,节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称长短句。
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自己读两三遍,开始吧!
(一生读整首词)
读通句子(生朗读整首词)指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后三字,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师生交换)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说)
师:同学们,这古诗词,懂得了它的意思,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就来试试看。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师:请你说,他的词中画了什么?(9种景物)
师:9种景物按顺序数一数,西塞山……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谁能把这9种景物工整地写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如果在这个位置画蓑衣、箬笠该怎么画?(师指图的右下方)
师:“笠”是生字,该怎么写?(请生上台写)
请两位同学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其他同学把它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师:但是这个“鹭”字,也是一个生字?“鹭”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这个字有个诀窍,上面的“路”字要写得小一些,宽一些,下面的“鸟”字要写得窄一些,长一些。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的这幅图,看着看着,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词——《渔歌子》,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朗诵一下。
把你看到的这幅画读出来。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六
教学目的: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2、通过词中的关键字了解“词”义。
3、通过这首词了解江南水乡打鱼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重难点、关键:了解词的意境。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片。 。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大家还记得吗?(忆江南),现在我要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有哪一组愿意的吗?(嗯,同学们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2、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所谓的词牌名就像我们唱歌时用的“普”一样,我们用同一个普可以唱出很多的歌曲,那我们我们接触的词牌名也是一样,用同一个词牌名可以写出很多的词,唯一不同的是:有些词牌名可以反应词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词的作者,张志和很有才,在他16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才华横溢,那是他就给皇上写了一封折子,是有关治国良方的,皇上看了,特别高兴,表扬了他:“汝乃奇才也,天下诸生皆有汝之才,乃我大唐之宏福也”,就给他赐名为“志和”就是用他的志向维护天下之和平。可好景不长,作为大文豪的他,写文章得罪了当时的权贵,从而激怒了皇上,就被贬官了。他觉得很委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一气之下就堕入了空门,成为了一个和尚,方丈赐名为“玄真子”,他也很喜欢钓鱼,因此人们又叫他“烟波钓徒”,在他做和尚的某一天,不小心又激怒了方丈,受到了方丈的无理批评,他很生气,当时天正是“斜风细雨”,他戴着箬笠,身披蓑衣,拿着渔具就去钓鱼了,当他钓到美味可口的“鳜鱼”时,心情特别好,心情越好,烦恼就没有了,他马上赶回寺院,拿出笔墨,写下了这首词“渔歌子”,就是要告诫后人,当我们心不平,气不顺的时候,就去钓鱼,钓鱼可以让你悠闲自在,可以让你心平气和,可以让你忘记烦恼,此乃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二、新课教学。
1、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吃透这首词。
出示小黑板:
1)教师范读、领读。并认识课文的生字。
(教师范读后,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这首词,不认识的字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可以举手询问老师。刚才大家读得很好,我发现大家对一下字有些难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出示小黑板认识难字。)。
2)学生齐读,小组分读。
2、图文并茂,感悟词义。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箬笠、蓑衣”等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鳜鱼、箬笠、所以”吗?从而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知道看课文插图,从上而下,依次找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箬笠、蓑衣。
3、师生共解词义,采用方法为提问法。(西塞山前成群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桃花盛开、河水涨满的时候,鳜鱼又美又肥。打鱼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打鱼也不必回家。)。
三、熟读成背,升华词的意境。
大家知道吗?为什么画面是朦朦胧胧的啊?(你们说的都有可能,但我想是斜风细雨所造成的,大家回忆一下:在下着毛毛细雨,微风轻轻的吹着,放眼望去,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之中,此时到处一片清丽、优美和宁静。有人曾说过:朦胧是一种美,叫做朦朦胧胧的美。这首诗描写了钓鱼人悠闲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的生活情趣。)所谓的“悠闲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们做人就要悠闲自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这同时也是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之道。现在我们带着这悠闲自在之情再读古诗。
人人都想有悠闲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不是上天给我们的,是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奋斗、努力。我们只有大脑充满智慧,我们才有可能去享受更大的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努力的学习个方面的知识,为我们以后充满自由的生活而努力吧!
四、作业布置。
(同学们:要是你是这节课的老师,你会给你的学生布置什么作业呢?学生自由谈。下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题目,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做,最少一个,我希望大家能全选,要挑战自己的极限。)。
1、抄写词。
2、背诵词。
3、默写词。
4、收集张志和其它的诗词。
五、板书设计。
唐张志和。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
悠闲自在自由自在。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七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评议:
张旭花: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殷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花云香: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八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今天,
我们要又学习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
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 学生自由读诗
2、 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
3、 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
4、 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
(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
1、 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 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
3、 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
4、 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
听到的——
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闻到的——
1、你还闻到了什么?
2、师小结
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
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
(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1、 生练说
2、 交流
3、小结: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不禁让我们诵读这首词。(师生配合读)
4、 好一个不须归(板书:不须归)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钓)
2、创设情境,随机拓展《渔歌子》三首
他恋上了垂钓,不想回家。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你看到了——
我们又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饮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你看到了——
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你看到了——
1、 生质疑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2、 了解作者及诗文的背景
3、 生回答,师总结
是啊,他厌恶官场上黑暗险恶,厌恶哪些阿谀奉承,看破庸扰的红尘,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归宁静,回归本真。他自称自己为“烟波钓徒”
4、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分大组读)
5、 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老师查询了资料,他钓鱼从来不放鱼饵,你说他
在钓鱼吗?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板书)
6、 让我们悠闲自在地读一遍(男女生读)
7、 小结:秀丽宜人的风景,让人不须归,悠闲自在的生活,让人不须归。
10、回读: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首词。(配乐背诵)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景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五首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九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想象画面)。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风光画!(板书: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音乐声中学生写画面,前两句)。
5、请几个孩子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品词中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什么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解读诗人)。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
(他很喜欢钓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钓鱼很轻松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板书:悠闲垂钓人)。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板书:和谐美)。
真是画中有人,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四、唱歌入情。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五、补充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思考:
(1) 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 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互相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又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师:也是风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师:会有鱼上钩吗?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师:他钓着了什么呢?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呢?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什么?
生:美丽的风景。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六、学以致用,深入体会。
同样是垂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下面让我们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下面这首古诗,看看这两首垂钓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千古佳词,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羡神仙不羡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渔歌子”齐读。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十
一、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平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读顺词。
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4.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4."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
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将心比心》,认识更多值得我们尊重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自渎提示:
(1)、课文讲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中哪一个是重点?
(2)、画出课文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然后多读几遍。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3)朗读: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2、“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引言: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
(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平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个孩子的什么感情?)(爱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子、关心、无私。)。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过渡: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
五、小结: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用日记的形式写一件有关将心比心的事。
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奶奶将心比心。
母亲护士将心比心。
人人将心比心。
课后反思:
《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是一篇十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文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第一,针对学生特点设计的教学环节落实较好,效果也不错。第二,设计了比较简洁的板书。第三,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参与积极。
与此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还有点多,应更大胆地让学生自学。第二,课堂有些细节设计还有待调整、完善。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十三
1、认识3个生字:“鳜、箬、蓑”。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板书题目)。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
4、了解诗人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最后【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的读音)。
2、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词中的读音。(塞:saisaise)。
(三)、检查指导朗诵。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都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板书)。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闭目想象画面。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画面。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说说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出示】词意。
(五)、探究质疑,领悟情感。
1、这首词中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雨天还不想回家呢?词中的渔翁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课件出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江雪》【课件出示古诗】,这首诗中的渔翁与这首词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不愿;不舍)。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诗是作者的心声,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现在,请大家带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渔歌子》。
2、(配乐)学生朗诵,当堂背诵。
4、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再美的诗、再美的音乐都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们赶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笔去描写春天吧!
渔歌子教案设计幼儿园篇十四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说关于颜色和景物的词语)。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忆江南》)(请生背诵)。
2、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词牌名就叫做——(师板题,生齐读,指导“子”的读法)。
3、像忆江南一样,这个词牌也是这首词的题目,能表示词的内容,那么,根据这题目,你猜一猜这首词大概写了什么内容?(师相机介绍:“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1、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请大家翻开书本110页,仔细地把这首词读上两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自由地读吧!(生自由读)。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现在,谁来展示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生字都念准了。
3读得真不错,你能带大家读读词语吗?(出示生字:西塞山 鳜鱼 箬笠 白鹭)。
(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蓑”、“箬的读音,重点指导“鹭”字的书写,让学生写在书上)。
4、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5、有味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西塞山前白鹭飞”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你还有没有注意到他在“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你们都听出来了,这就叫读得有板有眼。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请看,每行词的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我来读。(出示课件,师生合作朗读完词,)。
6、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词)。
7、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三、品味词中画,体会词的意境。
1、师加动作重复读最后一句,设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板书)?(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2---3个)。
3、哦,你还从这首词中读出了美景,你真会读书!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读一读,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个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4、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师板画)。
5、这幅迷人的画卷,色彩也是那么鲜艳,再去读读词,你看到了那些绚丽的色彩了吗?
6、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鳜鱼( ) 白鹭( )。
( )斜风 ( )细雨。
7、谁能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吗?
10、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12、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白鹭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柔和的春风中,花瓣带着晶莹的水珠飘落水中(诵读整首词。)。
13、来,男孩子们,读出白鹭高飞,鳜鱼欢腾!女孩子们,读出桃花芬芳,流水依依。
14、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请大家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写一写?(师小结:真是如诗如画呀。真是如诗如画呀。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四、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1、孩子们,你们看,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2、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还下着斜斜的雨,他依然写道——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他依然写道——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3、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4、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
5.说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么?
6.读诗歌,光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你了解张志和吗?(生介绍后师补充)。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都没有找到。
7、你觉得他钓着些什么了?
8.也正是有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这首词才能成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词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效仿《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填词,可以说,这首词宛如架加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读。
五、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听,在这美丽的景象中,诗人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来当一回诗人,吟诵吟诵吧!(生吟诵《渔歌子》)。
2、这么美的词,你也一定想把他记在心中,就试着背背吧!(同桌互背)。
6、同学们可能干,我们一起走进了诗人的心中,精妙的古诗词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你们知道吗,古代的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不但可以吟诵,还可以唱呢!让我们在《渔歌子》的歌声中再一次倾听诗人的心声吧!
六、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回去把这首词乡改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渔翁是中国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山为伴,与水为邻,淡泊的情怀、超逸的品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境界令人神往。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和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三种层次的朗读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读通”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懂”时要学生读出词中蕴涵的景物;“读好”时让学生配上了优美的音乐读出词人的情感。这样循序渐进的层次安排,让学生在理解、深入品悟的基础上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既让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发挥得淋漓尽致,又使学生学到了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
让学生整体感知词句的美感后,最后再次介绍张志和,并且非常自然地引出张志和的哥哥写的一首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根据词牌的特点,师读哥哥写的词,让学生对照《渔歌子》和答,进一步体会诗人悠闲自得、陶醉山水间“不须归”的情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最后播放了这首词的配乐歌曲,让学生跟唱进一步体会整首词描写的意境,并熟记了这首词。
这样,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27个字,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更让学生读懂了词人当时的心境,以及“不须归”蕴含的两个不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