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一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记得,开学初教《荔枝》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浸在母爱的温馨之中,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
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教师的范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范读是那么原始,那么简单,“走点老路”返朴归真。别担心!兴许语文阅读教学本该如此!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二
《可爱的草塘》教学反思
《可爱的草塘》一课编排意图:一是继续训练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及特点,在教学时,对重点的突破训练较到位,能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关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思,从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是由呆腻——惊喜——赞叹——爱恋。这一变化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的认识逐渐加深,对草塘的爱也逐渐加深而产生的。这样引导,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表达顺序。
在进行借景叙情方法训练时,从“我爱北大荒”这一中心出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几处对景色描写的语段。通过品味、揣摩,体会各自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知识类化、系统化,也便于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给学生迁移运用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至于对景色描写的语段的训练,侧重对草塘美景的训练,忽视了草塘风光奇特的指导。通过反思,颇有感受。要引导学生从学习草塘美景这一部分内容中得出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草塘风光奇特这部分内容上来,实现学法迁移。这一环节没有实施深感遗憾。
最后对朗读指导训练不够,应如何指导朗读呢?通过反思,朗读草塘美景用惊喜、愉快、赞美的感情去读,整个段落语气要轻柔。朗读时,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与作者一起进入“这草塘真美啊”的情境中。小河奇特这一部分,应用赞美、惊喜、恋恋不舍的语气读出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特别文中描写小河的排比句朗读时,要指导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三方面把握好。
《林海》教学反思
《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作者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从而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程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都动起来了。
3,角色表演。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角色表演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诗的、唱歌的、画画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对大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三
在《两只小狮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童趣盎燃的表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如让学生思考:看到懒狮子这样,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活动、表演,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上完这节“童话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
同时,也让我感到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教完了课文,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 歌曲引入,了解人物,创设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让学生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2、让学生读着课文,清晰地感觉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说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不仅仅是在栽树,而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二 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我们一起来读“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让学生抓住“兴致勃勃”“ 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他站在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让学生抓住“仔细”“ 连声”等词进行品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文中的内容,还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探索不够深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我将它做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 ……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 ……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____”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 ……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四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情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 满意之处:
1 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我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录音读、师范读、自由读、同桌对背,小组背、男女生对背、集体背诵等多种形式,还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水到渠成,熟读成诵,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 创设情境,培养说话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联系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说一说,议一议:为什么要给春天画个彩色的太阳?
二 不满意的
1.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时课堂纪律较乱,误了一些时间,以后要在组织教学工作要努力。
2.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谈议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五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校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改革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 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我也觉得导语的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
导语设计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内容的简单罗列,过已经在冗长机械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还容易使学生疲劳、厌恶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 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三、 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说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说了优生的名字,同样学习优的学生也有说学习差的学生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已经在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六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母亲的呼唤》一课,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简短的一段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一年多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的确,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同学们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练习、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让同学们捐赠出自己喜爱的图书,作为公共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
3、引进生活的活水。
于漪老师提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七
《可爱的草塘》教学反思
《可爱的草塘》一课编排意图:一是继续训练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及特点,在教学时,对重点的突破训练较到位,能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关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思,从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是由呆腻——惊喜——赞叹——爱恋。这一变化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的认识逐渐加深,对草塘的爱也逐渐加深而产生的。这样引导,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表达顺序。
在进行借景叙情方法训练时,从“我爱北大荒”这一中心出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几处对景色描写的语段。通过品味、揣摩,体会各自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知识类化、系统化,也便于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给学生迁移运用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至于对景色描写的语段的训练,侧重对草塘美景的训练,忽视了草塘风光奇特的指导。通过反思,颇有感受。要引导学生从学习草塘美景这一部分内容中得出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草塘风光奇特这部分内容上来,实现学法迁移。这一环节没有实施深感遗憾。
最后对朗读指导训练不够,应如何指导朗读呢?通过反思,朗读草塘美景用惊喜、愉快、赞美的感情去读,整个段落语气要轻柔。朗读时,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与作者一起进入“这草塘真美啊”的情境中。小河奇特这一部分,应用赞美、惊喜、恋恋不舍的语气读出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特别文中描写小河的排比句朗读时,要指导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三方面把握好。
《林海》教学反思
《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作者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从而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程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都动起来了。
3,角色表演。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角色表演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诗的、唱歌的、画画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对大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八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母亲的呼唤》一课,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简短的一段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一年多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的确,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同学们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练习、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让同学们捐赠出自己喜爱的图书,作为公共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
3、引进生活的活水。
于漪老师提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九
在《两只小狮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童趣盎燃的表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如让学生思考:看到懒狮子这样,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活动、表演,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上完这节“童话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
同时,也让我感到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教完了《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 歌曲引入,了解人物,创设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让学生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2、让学生读着课文,清晰地感觉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说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不仅仅是在栽树,而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二 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我们一起来读“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让学生抓住“兴致勃勃”“ 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他站在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让学生抓住“仔细”“ 连声”等词进行品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文中的内容,还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探索不够深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我将它做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 ……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 ……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 ……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十
《荔枝》一文教后反思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记得,开学初教《荔枝》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浸在母爱的温馨之中,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
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教师的范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范读是那么原始,那么简单,“走点老路”返朴归真。别担心!兴许语文阅读教学本该如此!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十一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今天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就在作业本上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1、课前备课要认真全面:
美术课的准备内容广泛,课前要仔细的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联系实际设计教案,最关键的是,要预设一些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得到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准备好教具,没有现成的需要自己亲手制作。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还要查阅有关资料。
2、课堂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三、要重视作业的评价
3、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个性: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4 、作业评价不要以鼓励为主:
所以我认为:在评价作业时,可以采用开放的评价标准。我认为“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十二
广播操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课外活动。做广播操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反映一个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也是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每学年新生广播体操教学就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广播体操的学习恰恰是很枯燥乏味的。所以我在广播体操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正确而优美的示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正确而优美的示范是教好新操的前提,教师也应当对新的广播操应具有较强的动作示范能力和一定的音乐素养。由此,教师课前要充分熟悉新广播操的动作,掌握动作要领,熟练做好镜面示范。先做完整示范,使学生对新操有所认识,形成完整生动的动作表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中体现新广播体操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动作能力。
新广播体操对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动作方位感、节奏感、音乐美感、动作表现能力和动作模仿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先对学生进行基本动作的“强化”练习,使学生基本动作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如手型、步法以及跳跃移动练习,先学习单个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然后再进行组合练习。
3、让学生做小老师去教学,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优带差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学得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充当小老师去教学。教师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及时予以纠正。如果是少数人的错误,可用简短的语言或者是动作的暗示予以引正,如果是多数人的问题,则要求全体停止练习予以纠正。
4、通过分组比赛,提高学生自觉练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课的结束前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谁的动作完成得好,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新操前可以向全校发出举行新广播操比赛的通知,引入竞争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
广播体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高估计学生接受能力,前四节操教授速度过快。
2、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没有树立好广播体操强身心,健体魄的思想,致使个别学生视学习广播体操为一种负担或应付差事。
3、细节动作抓的不够严密。
4、学生协调性急需提高,音乐节奏感不强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篇十三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我得出的结论便是: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识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孩子自我识字的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使用了以下四种方法:
一、趣味识字法
1、开课环节生动有趣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是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这样设计教学的开课环节:“同学们,今天有几个我们不认识的小客人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愿意跟他们交朋友吗?”“愿意!”在孩子们的大声回答声中我打开电脑教学软件出示生字卡片并告诉他们:“今天的小客人很喜欢你们,如果你们能把它们记在脑子里,它们就会很乐意地帮助你,成为你今后学习的好帮手。”
2、自编顺口溜降低难度
在集中的归类识字中,单纯的结构分析是孩子们很难接受的,为了激发孩子识字兴趣、降低识字难度,我自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帮助孩子识记。如学生难辨“密”和“蜜”,我这样编:“密林长在山中,蜂蜜酿自蜂虫。”通过顺口溜中的下划线,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区分了“密”和“蜜”的不同。
二、形旁表意功能法
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湖、海”,“冰、凉、冷、冻”以及“祝、福、祈、祷”,“袄、袖、裤、袜”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了“三点水旁”、“两点水旁”以及“衣字旁”、“示字旁”等形旁的表意功能。我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两点水旁”表示与寒冷有关的意义;“衣字旁”表示与衣着有关的意义,“示字旁”表示与礼仪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以上两组汉字了。
三、游戏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很短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作游戏便是其中之一。我把汉字中结构比较复杂的合体字分成几个部件做成小卡片让孩子们自己拿着,然后我说出一个新学的合体字,让孩子们找出组成这些字的各个部件。比如我说胳膊的“膊”,孩子们便自觉地拿出“月”、“甫”、“寸”三个部件组成胳膊的“膊”,这就是找朋友的游戏。
四、在语言环境中循环记忆法
如果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教学,使学生信息反复量增大、信息存储期加长,识字效果就会更好。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在语言环境中循环记忆的方法。首先,我将新学的汉字放在相应的儿歌或简单的故事当中,让孩子们多读多练,使学生大脑对这些汉字产生反复刺激,达到不断强化的目的。其次,我使用循环记忆的方法,让新学的汉字每间隔一段时间重复出现一次,使学生有规律地反复识记所学过的生字,这样学生掌握生字的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