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优质12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7:06:09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优质12篇)
时间:2023-11-11 07:06:09     小编:文轩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一

选择什么样的创业项目很要害。要选择有发展前景、投入少收益高、竞争不激烈的非传统行业。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三个行业具有发展前景。第一,互联网将来有很的发展前景,尤其是电子商务。第二,农村市场有很的发展空间。设想一下假如农村每家每户每年多花1000块钱,能够拉动几个gdp的增长?第三,新能源的前景仍抒阔的。当前传统能源是一次性能源,对环境污染严重。新能源不仅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且还对环境不产生破坏作用。

学生创业最好不要选择开饭店、卖菜。因为开饭店卖菜之类的,普通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都能干,甚至会比你做得还好,不要与他们抢饭碗。在学里学习了三、四年,已经具备了系统的专业知识,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项目创业,这是中学生所不具备的。脱离自己的专业做一些常人都能做的项目,那就是浪费学三、四年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专业元素,发挥特长,需要的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给学生们作讲座的时候,问到创业什么最重要,多数人回答都是“钱”。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生创业应当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经验和能力,第二、人脉资源,第三、资金。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第一位而且是最重要的,没有经验,刚有想法就去干容易失败,即使别人给你资助,你也会赔。学生靠什么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去打工。打工时,积累了经验提升了能力,同时也能熟悉一些比你强的人,增加一些人脉关系,这样就为以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个社会,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人在做,所以人脉关系的积累很重要。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人脉关系不好,你就不能募股。扩展人脉关系,多结识比你能力强比你有钱的人,寻找他人给你投资时,对你认可的有钱人就会给你投资,这就是人脉关系作用的显现。你拥有了能力经验而且选择的项目非常好,又结识了认可你的有钱人,自然有人会给你投资的。

学生最不缺的就是新的思维,新的想法。学生创业不要做传统行业,也不要用老一套的方法去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看看自己和其他人比哪些方面更有优势。假如你发现自己有一个比别人强的特点,比如说你财务比较有优势,暑假可以到会计师事务所打工,哪怕不要钱,可以补充财务知识,毕业之后找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学生怎么创新呢?要根据现有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路,创造新的模式。

学生创业怎样“找钱”?一般的学生会找家人和朋友借钱,是不好的。因为你负债后心理压力,做事轻易冲动,冲动的结果是失败率很高,不适合创业。募股是最好的方法,除了能找到资金,他入了股,和你在同一条船上,会助你把事情做好,自己借债,别人不会关心你。怎么样去募股呢?这要靠机遇,第一,找一个比你能力强、比你水平高、也有钱的人给你投钱,他只投钱,什么都不管,然后坐等分红,你再找几个合伙人一起干。第二,找一个有钱人投资,他比你有能力,给你投资,你们一块干。

总之,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无疑为学生创业铺就了一条“绿色通道”。从减免部分费用,到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使学生获得了全方位的助和支持。加上各地方也有各不相同的优惠政策供学生创业,可以说,创业虽比就业下得决心要很多,但这条道路却比就业明朗许多。“赚钱还是赚小钱,取决于你的战略”。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二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2008级贺凤娇中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倾向。

就业工作指导。

就业对策与建议。

正文内容。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

二、就业倾向分析。

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51.74%,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占7.39%、14.35%;6.96%的会自主创业。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仍然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占47.30%;23.03%选择中部大中城市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学生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占56.64%;16.62%选择该地区是因为生活条件好;而因看中创业环境的有7.29%;回报家乡有10.87%;因为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别占2.30%、6.27%。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

对于是否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55.6%的被调查者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在对于村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报名村官考试;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可以指定出台一些帮扶政策。一是待业求职登记制度。准许待业毕业生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二是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户籍迁入地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三是优先安排就业制度。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安排岗位等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四是免费服务制度。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五是就业见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三

本班共有39名学生,男26、女23名。其中有29名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缺少家庭教育。在家很懒散,学习基础不太好。学生毕竟还小,透过教育,他们还是能够去克服一些不足。60%的学生对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能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30%的学生没有自学的主动性,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学习,而且是10%的学生对学习无所谓,不太乐于学习。这主要究其于基础差,丧失自信,再加上缺少家庭教育。

二、教师问题研究状况。

基于学生上述的学习状况,我选取了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质疑”。目的是想让学生养成爱提问题,爱动脑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潜力。

在问题研究前,学生通常是根据老师所提问题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而很少有学生自己动脑去质疑。据此,我在研究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质疑,善于质疑。

(一)、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简单和谐的环境,让学敢思、敢问,乐探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用心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齐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2、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学生要对所学资料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用心性,打开其思维,用心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

(二)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三)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潜力,不仅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用心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能够帮忙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还想明白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资料的兴趣。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资料,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资料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用心质疑。

三、得出的结论。

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资料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透过以上方法,我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潜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仅爱提问题,而且还善于提问题。他们对学习也很感兴趣了。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分析其原因,既有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高不成低不就,理论与实践出入甚远。个人知识能力水平较弱等主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体系有待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等客观原因。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问题成为社会责任,是人社部门的一项艰巨任务,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如下思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突现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竞争日益激烈。2002 年国家调整高校招生政策,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应该说高校扩招,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为人力资源市场注入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受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自2003 年起,我国每年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成为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地方经济、院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差异,增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1.社会经济地域发展不平衡,加大了就业难度高校扩招,我国

各级各类高校办学规模并没有因为地域因素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而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各高校都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在办学规模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应该说,高等教育得到均衡发展。而我国经济和产业规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引发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方面的新矛盾。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才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多;中西部地区、部分边远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慢,人才供大于求,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竞争激烈。不少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空间,纷纷前往经济较发达地区寻求各种就业机会。人才的自主流动,加剧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竞争,使得待业人数增加;同样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2.大学的“名牌效应”,加大了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毕业学校的类别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一张“名片”。用人单位或多或少都会用毕业院校的“名气”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求职过程中若一名知名大学毕业生和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同时申请一个岗位,你认为谁会先得到面试机会?答案不言而喻。由于较好的社会声誉带来的“名牌效应”,使得名牌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一般院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大学的“名牌效应”加剧了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要求进本科生,而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要进研究生来做。因此,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求基本持平,而专科生则供大于求。当前用人层次结构导致了高学历毕业生竞争日益激烈,专科层次毕业生职场空间越来越小。在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者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其实,其岗位任务是专科学历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的。因为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的更高要求,很多低学历层次毕业生被拒于求职大门之外,就业困难,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用人层次结构的失衡,加大低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五

近几年来,就业已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难以成为共识。随着1999年以来的高校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据权威网站统计(结合卫生部最新数据),2009年医学类毕业生(中专以上至研究生)大约108万人,比起两年前有所提高。荟萃多家调查研究报告,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如下:

1.就业人数上升,医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密集期,就业率日趋下降。据了解,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上升,已达到630万人,其中医学毕业生有119万,是继2009年后第二个超百万毕业生的年头,个层次医学毕业生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而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

2.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提高,数量趋于饱和。有关资料分析,自2004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呈上升趋势,本科生基本持平但略有下降,专科生则下降明显,只有麻醉、影像、检验等医技方面可以接受本科学历。此外,大多数医疗单位在招聘时,都希望招到有执业医师资格,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给医学类应届毕业生就业又增加了难度。

3.逃避就业现实,转而走考研之路。由于医疗单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近两年毕业意向的选择上,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考研人数大幅度上升,考研热已成为社会的普通现象。许多大学生期望通过考研提高身价,同时也避过就业高峰。

即便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据麦可思研究发现:求职开始时间越早就业率就越高。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六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新阶段,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外,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学生就业形式的市场化、多元化、多样化使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面临更多的选择,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高职高专院校如何针对目前就业现状有效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要为主导,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农业等应用前景广泛的学科专业应该成为学科专业的主体;毕业生在主体上则应是面向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1]。应该说,这个一般规律与我国现实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要求是一致的。从总体素质上来说,高职高专毕业生应该是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实际上,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一直很不景气,分析其原因,就业率低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多方主体的倾向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1.专业选择的倾向性。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长期受到“‘热门’专业找工作容易,‘冷门’专业找工作难”等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上的压力,导致许多高三毕业生在填志愿时,未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盲目填写“热门”专业。其产生的后果:一是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已选择的专业,由于学业毫无成就,找工作时连连碰壁;二是这种涌向“热门”专业的状况使得这些专业供过于求,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就业增添了不少难度。

2.高待遇的倾向性。由于近几年物价上涨幅度大,一些大城市消费水平大大提高,使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倾向于高工资。但他们忽视了一点,就是近几年的.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供大于求[2]。同时又由于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攀比的心理,因此对低工资的单位不屑一顾,结果是坐失良机,失去了找到工作的机会。

3.工作单位选择的倾向性。据调查[3],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对工作性质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外企、党政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占的比例分别是:29.3%、19.4%、13.8%,而选择乡镇企业的排在最后,只占0.9%。外企备受学生青睐是因为不仅待遇好,而且其先进的管理手段及宽松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对乡镇企业过分冷落,是因为在乡镇企业里工作待遇差,与许多企业不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因素有关。

实践证明,职业指导是解决学生就业的关键,职业指导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可以帮助求职者客观地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求职方向、避开择业误区;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确定用人标准、选择招聘方法等。职业指导对外是适应市场需求,确保学生毕业有适当的基础;对内是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以求得在岗位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立足岗位、适应市场。

1.职业指导理论研究薄弱。长期的计划分配,使得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加上学校重视“就学”、轻视就业的传统观念,导致职业指导在高职高专院校举步维艰。再者,目前国内职业测验与职业鉴定的测评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搬、照抄国外成果,但因与我国的国情、民情、校情差距很大,实际效果不好。

2.指导对象和内容狭窄。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职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这就使得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实际上处于完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指导对象的狭窄,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组织机构不健全。当前尽管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发布和就业政策的宣传这两项内容,类似于传声筒,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内容难以完成。在对各年级学生实行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方面,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做的显然不足。究竟如何组织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如何满足其人员构成上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是摆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职业指导教师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专业人员缺乏。一些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对全校学生实施职业指导了。专业人员的不足制约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此外,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多是行政人员与思政工作者,他们并不具备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职能。相比之下,国外对高校职业指导中心人员专项素质要求很高,一般要具备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生职业顾问要具备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

要搞好职业指导,促进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将学生就业工作上升到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就业工作视为关系到学校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来抓,实施“一把手”工程,满腔热情地为毕业生服务,是做好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要尽早建立健全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在学生就业网络体系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增加投入,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真正体现出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综合能力的精神,实施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心的大事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工作与教学环节中。

2.进一步拓展职业指导途径和方法,使就业工作与教学体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既可以独立进行,也可借助有关活动,采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和改进职业指导课教学,系统讲授现代社会职业和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在“了解社会”的教学中关注与本专业对应职业群有关的演变趋势、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及竞争上岗的特点等;在“了解自己”的教学中既要强调兴趣、性格、能力、潜能在择业中的作用,也要提醒学生不要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过分追求,让学生懂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完善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在“人职匹配”的教学中[6],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在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或相关职业群中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其落脚点定位在帮助大学生找到完善自我的具体目标,以主动适应职业的需要。同时,为了进一步做好职业指导,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邀请社会专家举行专题讲座、让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二是收集、整理、传递专业和职业信息,提供各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职业需求的情况,特别要重视计算机辅助指导和网络指导系统来实现职业指导的目标,促使职业指导管理现代化,这是职业指导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职业指导机构除担负起引导大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指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择业定位,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外,还要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相互沟通和配合,与更多的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推进供求双方多层次的接触,保证供求渠道畅通,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三是咨询指导,帮助大学生纠正某些不恰当或盲目的行为和消极态度,排除职业决策中的心理障碍和困难。提出决策建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的方式加以解决。四是职业实践,它包括模拟职业环境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职业体验,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真实地了解职业的性质及职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主动性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同时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

3.以就业信息网建设为依托进一步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高校就业信息网的建立为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开辟了一个跨地区、跨时空的全新服务方式,也为高职高专学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鉴于高校就业信息网技术含量高、信息处理量大的特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而且要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学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迅捷、有效的指导。

4.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工作,要求指导者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才学等理论知识,具备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人际沟通、人才测评、商务礼仪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这样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切实加大就业指导工作专家队伍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拓宽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视野。一方面,可以以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聘请一些具有较高指导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心理学专家、职业规划设计管理专家、礼仪顾问、人事系统的从业人员等来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可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就业心理方面的教学,在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协议、合同、诚信等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就业引导。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显突出,结合各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地从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引导高职高专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理念,认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规律,克服择业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克服择业时的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改变那种“有人无业就”,“有业无人就”的不协调现象。引导高职高专学生的择业、就业向着爱业、敬业、乐业这样一种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2]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j].江苏高教,,(3).。

[3]赖德胜,吉利.大学生择业的制度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7).。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七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快,招生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快速形成并且有迅猛增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误区与人才市场的缺乏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出现。

1.引言。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随之蓬勃发展,不断的向大众深入,国民素质和教育实力同时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但是,由于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大量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给就业市场巨大的压力,使大学毕业就业压力更为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迷惘彷徨。

其实,就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与社会的过程,因此,关于大学生就业,我做了如下研究与分析。

2.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外在成因。

2.1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加快,就业压力加大。

根据资料显示,自1998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从2002年的一百多万开始,每年以成倍的数字增长着,到2011年,已经达到660万,到2012年,可能会突破700万。而与之呈现相反状态的是,我国近年来的岗位需求量却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当前社会的就业岗位已经不能满足庞大的大学生就业大军来袭。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专业、学校等级不同,就业压力也明显不同。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专业如哲学、社会学、法学、文学等,就业率则明显低于一些热门专业,且就业形势严峻。从学校看,一些“211”“985”高校就业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学生供不应求,而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则面临着更多更难的就业之路。

2.3大学理论性人才居多,技术实用型人才缺乏。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科技创新型单位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技术实用型人才青睐,而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是:理论性人才占绝大多数,实用型人才较少。因此,就业单位往往会选择技术熟练的经验性人才,而把更少的岗位留给刚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这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大了。

2.4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及就业歧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之路更加艰难。

作为工作岗位的提供者,很多用人单位虽然对工作的要求不高,但是一味提高对毕业生的学历、学位要求,使得非名校、非硕士博士生的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英雄无用武之地,就业难于上青天。很多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对于刚刚踏出校门毫无工作经验的女大学生要求极为苛刻,只允许录用已婚已生子的女性,这对众多优秀女大学生极为不公平,而且,目前这种情况有愈加严重的趋势。有的单位甚至拒绝接受非名牌大学生、专科生、女毕业生和应届生。还有的单位拒绝招收外地生等,这种种歧视性的规定,有失“三公”的就业原则,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2.5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一些大型毕业生招聘会的组织者以赢利为目的,发布虚假广告,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招聘会环境混乱,学生交钱买票参会,效率低、成效差。

3.1职业理想化。

对职业的理想是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高的职业理想,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毕业生们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更加向往与追求。好的职业理想,应该在毕业后的社会经历中不断加以检验、调试、完善与升华。因此,理想化的职业需求必须建立在符合现实、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然而,当前大学毕业生中,理想普遍脱离现实,满足于眼前,突出自我的倾向。大学生们对工作待遇、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计较过多,这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必然产生不好影响。

3.2就业观念陈腐。

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毕业向西部发展,到基层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因而大学毕业生不能以昨天的观念面对今天、明天的就业,必须认清形势,改变要到大城市、国有单位就业的观念,要有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不应挑三拣四地选单位,应该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就业、自主择业、艰苦奋斗的就业观念。

3.3市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变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的社会对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显著增长。这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舞台,同时也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越来越广,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建立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求毕业生具备综合全面的能力,这包括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大学毕业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4对自身职业评价缺乏。

对职业的评价和对自我的评价是大学毕业生择业中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它们分别以职业和求职者为对象,评价主体是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自己,解决个人特征和职业特征相匹配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好,能够很好的帮主大学毕业生在个人特质和职业特点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但这些评价都是主体对个体的客观反映,因而先入为主的随意性、任意性和片面性很难避免,特别是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要对职业和自身做出正确的评价并不容易。

3.5择业技巧需要加强。

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不仅要具备科学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全面的求职能力,较高的职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先是客观的自我评价,而且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求职资料的准备,自荐面试过程中都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巧。要掌握这些艺术和技巧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地加以揣摩、积累和锤炼。

就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概括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种现象:

4.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的矛盾心理。

大学毕业生往往对未来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找到一份条件优越、福利待遇好、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但实际择业过程中这种期望值却很难全部满足。不少毕业生不得不面临着诸如:是坚守还是放弃自己喜爱的专业,到基层单位去求发展还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求稳定等职业选择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内心矛盾重重,有的为情况复杂、无从选择而困惑烦恼;有的为利弊相当,“举棋不定”而焦虑不安;有的为失去某些选择机会而追悔莫及;有的为找不到理想的职业岗位而惶恐不已。

4.2自卑导致的焦虑和失望心理。

一些性格较内向、不善交际和言辞、学习成绩平平的大学生忧心忡忡、自惭形秽,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在职业选择中态度消极,不敢参与竞争,以致错失良机。面对用人单位时畏手畏脚,过于拘谨、语无伦次,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答不好影响择业;认为自己缺少竞争实力,因而即使遇到符合自己要求的用人单位,若有别人报名,自己就不敢再报;如果未能被用人单位录取,情绪就一落千丈、心灰意冷,认为前途黯然,对就业悲观失望。

4.3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的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存在明显的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把就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总想等待学校和老师给自己推荐,等待用人单位上门,等待父母亲友为自己找工作;总以为毕业就可以就业,把自荐材料发出去就可以万事大吉,坐以待“毕”了。孰不知机会是等不来、靠不到的。当周围的同学一个个落实单位,而自己却没有着落时,他们便开始怨天尤人,埋怨学校没有名气,埋怨父母没有本事,埋怨自己生不逢时,以致陷入焦虑、紧张、烦躁不安之中。

4.4缺少主见、随大流的盲从心理。

目前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景不明了,而个人又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容易受他人的干扰,因此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从众心理。在招聘现场我们不难看到:在热门招聘单位的摊位前人头攒动,毕业生趋之若鹜,以至于有的招聘单位接收求职材料应接不暇。“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条件摆正位置,找准坐标,盲目从众随大流,将使自己错过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求职机会。

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进一步增长的目标,国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5.1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5.2提高就业率的措施。

各级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普遍拓宽了就业渠道,在各基层单位增加了较多职位,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还下达了相关文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计划。并且认真做好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结论。

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一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谢守成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万福绪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5.《中国就业战略报告》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八

随着近年各大高校扩招,全国总体就业压力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前所未有,暑期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一是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二是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三是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

于20xx年3月至4月,随机抽取广州地区14所大学(包括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四个年级)的705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占46.8%,女生占53.2%。调查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68张,有效率94.8%。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图表用excel来绘制。

调查内容:广州市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职业期望状况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择己所爱,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调查发现(如下图),有21.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满意,有66.6%的大学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学生比较不满意,有2.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不满意,各专业的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与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导致只有2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满意态度的原因之一。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如下图),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各面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4.5%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就有显著性差异,冷门专业的学生比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前景。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园里,舒适、闲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绝对经济支持,使很多大学生忘却或暂时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很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些学生的确是每天都只是读书,缺乏对就业的准确和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调查中,发现有73.5%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需要更详细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将薪水高低、发展空间、城市位置、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发展空间、兴趣爱好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薪水高低、城市位置、社会地位,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调查中还发现被调查者中有83.3%的被试认为“前途”比“钱途”更为重要,60.3%的被试愿意充当“鸡头”也不愿意当“凤尾”。以上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更注重工作的内在价值。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广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一下特点:

(四)广州市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更注重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认为,根据上述特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应该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电气行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九

就业形势分析毕业生增加就业难度加大。

连年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三甲医院,还是市县旗医院、乡镇卫生院,普遍需求医学辅助专业的毕业生。

这是由于以前对医学辅助专业人员培养不足,很多医院从事影像麻醉等人员大多从其他科室转过来的。而随着医院的发展,对各个层次专业的人员的需求必然增大。采访中,访医学院学生处就表示,连续几年,麻醉、影像、化验等辅助科室的学生,除了考研学生以外,在毕业前基本一个不落的都会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就业空间相对人满为患的临床医学来说宽阔了不少。

关于学历,部级医院和省、市级三甲医院对本科生都收紧了口子,把门槛提高了,普通岗位需求也都是硕士和博士生。甚至连一些市级医院招聘也极为“苛刻”,干脆明确提出只招收硕士、博士。

据一家市级三甲医院的负责人介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目前医院里本科生“打堆堆”,最缺的是高学历的人才。为了吸引人才,医院还开出提供住房、科研启动金等优惠条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系仁介绍,大医院要硕士、博士,目前这种用人取向全国都如此,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

一家医院的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院博士将享受人才引进待遇,硕士研究生享受的是“计划内指标”,而本科生实行的是“聘用制”。

记者从沈阳市人才市场高级人才评荐部了解到,在该市举办的几场大规模招聘会上,有五六千名东三省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前来应聘,本科学历占到六成以上。但沈阳地区大医院和科研院所众多,非常看重学历、外语和科研能力,硕士已成为就业起点,本科人才很难立足。浙江杭州市市级医院这两年来对医学生学历要求基本定位在硕士一级,而湖州市市级医院比省会杭州更上一层楼,湖州中心医院2005年除医院信息科计算机专业需要硕士学历外,临床医学中的心胸内科和外科、病理科、超声科、放射科要的都是博士生。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十

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截至2017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占15%以上。从业人口方面,2017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6%。

2.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找工作、换工作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招聘会,很多人花了钱,虽然进了招聘会,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就如石沉大海。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感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据估算,2017年全国至少有100万名毕业生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3.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4.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几年出现,每隔几年热门专业从某几个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这些热门专业刚开始时毕业人数少,求大于供,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几年之后热门专业毕业的人数大增,已经超过饱和,工作难找,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5.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生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满意的工作,刚刚毕业,一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从而对相对较低的薪水岗位不屑一顾。理论是书本上的,不会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学得再多也等于无用之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关键是看能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所以,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6.各企业选人挑剔

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至2017年底,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100万以上。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供给过剩,而是结构“短缺”的过剩 当前,由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结构层面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专业领域层面上。其一,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学生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奇缺,而发达地区却无法有效配置。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广大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这里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真正存在就业难问题的是在大城市。另外,大学毕业生若去了农村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换到大城市工作,至少会面临三种成本:一是工作搜寻成本,即为了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与工作单位相关的福利和人力资本损失;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一些地区为了让原单位放人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其二,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等结构上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专业领域,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也不足,而其他专业领域却大量冗余。这些差异也导致大量大学生人才在配置上面的失调。在总量一致的情况下,结构的不平衡依然会导致供需不平衡。

2.大学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着问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十一

在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进口数额跌至13%,外贸大幅度下降至7%,经济持续放缓,与之前锁定下的外贸增长6%的目标形成强烈的反差,到2016年,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提高用工标准,录取的条件更加苛刻,而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并不了解这一行情,按照自己的期望找工作,结果处处碰壁。

另外,我国产业结构对于人才的吸纳程度不同。比如在制造业中,生产环节适合高职高专毕业生,研发设计适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然而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不高,自主研发能力有限,对于高端人才的吸收比较差。

一方面社会经济情况如此,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对此施加一定的压力。大学生就业状态不佳是事实,而每年夏天各地媒体进行实况报道的时候总是会炒作,本身各方压力就很大,就业情况不乐观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信号,却还被媒体大肆宣传,更加重了求职者的心理负担。

经历过高考填志愿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学校不胜枚举,截止到目前有2300多所高校,大学扩招现象严重,毕业人数众多,而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数较少,造成供过于求的结果。在大学里所学到的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在工作中总根本用不到,不少企业越来越看重经验,对于昂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多少工作经验,要说服企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能够胜任工作的能力仿佛有点难。

刚出社会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问他们将来想要干什么,他们也说不上来。大部分人最后找的到工作和自己本专业不相关,在不同于专业的工作上,不少人又开始迷茫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有的可能就会选择离职。若是从事的工作跟本专业相关,又会想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有的选择离职重新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特别是对于985、211的大学生,他们更想找到一个待遇好、岗位好,各方面都不错的工作,不仅要求这个,还要求那个,过高的期望和实际的市场情况不相符。有些人跑了好久的人才市场和招聘会,结果还是没有收获,始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还天真地以为自己能找到符合标准的工作。

以上三方面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但是,只要处理好社会、学校、个人三者的关系,相信这个难题慢慢就会得到解决的。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篇十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取消了解决后实行了几十年的大学生国家包分配政策,改为大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后,大学生增长率呈几何倍数增加,人才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更准确地说,选择自己满意的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好工作的空间越来越小。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高校普遍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加大就业难度

近年来,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自从1998年高校前批扩招的学生在2002年进入社会择业后,1999年以来经的连续扩招,仅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年全国共扩招近400万,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5%,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预计今后还会继续增长。估计到2017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人以上。随着人数增多,就业市场压力势必增大。据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超过80%,研究生超过95%,专科生40%,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212万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签约率仅为50%,其中研究生约80%,本科生60%,专科生仅为30%。可以预计,随着大学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大家都关注的数字。

2、大学生就业机会增加与就业压力增大并存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以前的“双包”就业模式相比,现在实行的“双向”就业模式,是毕业生就业更加灵活、就业机会。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来选择自己向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职业,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也可以更换不同的工作,改变了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这与以前的就业模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加之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都在增大,这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到现在,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一种普通的现象。“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被广大毕业生所接受。

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更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负担。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是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总的分为以下两个大方面:

1、客观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转型,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国营经济面临困境,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富余劳动力充斥市场,导致城镇的失业率攀升不下。另外,从2001年起每年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转向城镇发展,当代大学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实现跨越发展。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高等教育局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左右”,第一次新将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到2017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将原定目标实现的时间提前了5年。为此,我国高校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普及高等教育,导致每年有大量大学生面临就业。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毕业生。以上都在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