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本组课文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一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全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教学前,学生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长城的故事、历史、图片等资料,对长城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理解了本课生字新词,对整篇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引导法、指导法、训练法、品读法、讨论法、勾画、批注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讨论、领悟,让学生用眼睛去接触文本,用大脑去思考和体验文本,用朗读去转换、表现文本,用语言去表达体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勾画、批注,在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语言文字的训练、表达方法的渗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形成自己读懂课文的能力。
激情导入---一看长城---二看长城---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下面我将激情导入、一看长城、二看长城、品读感悟、拓展延伸这几个环节详细介绍本课教学设计。
在导入这个环节中,我播放《长城长》这首歌,又出示了各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美的语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图文结合的认知,搜索关键词“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用曲线划出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具体介绍了长城的高大与坚固。
学生汇报我出示幻灯。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从而达到背诵的目的,并出示标有各部分名称的幻灯,可以让学生对长城加深认识,更直观的感受长城的“高达坚固”。
接着出示了这张幻灯(三句话),显示出这些数字,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数字的特点,告知学生这样的数字都是模糊的数字,又对他们讲了使用模糊的数字的作用,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这一部分我将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想象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感情充沛地读,淋漓尽致地读,在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万里长城时的艰辛。
新课标指出,各个阶段都要重视默读。默读是用眼看,用心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安安静静的去思考、揣摩、品味。这样,学生在思考中才会变得自信而睿智,浮躁的心境由此才能变得安静,思维也将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入。在这一段中,几乎每字、每词,字里行间都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从沉重的山石、陡峭的山峰中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步履艰难。从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时代背景中可以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时的艰辛。从数不清、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可以想象到修筑长城的时间之长,克服的困难之多。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只有通过默读这种方式才能理解的更加深刻。
二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把刚才所体会到的情感都带回到这段话中,看看谁能读出劳动人民的艰辛。
三想象读。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场景,思考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领学生在一段段遐想后再去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总结,近看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之巧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因此当世人登上长城后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至此,学生就分别通过远看长城蜿蜒盘旋;近看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这两个方面全面的、深刻的体会到长城的伟大,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同时总结板书,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这样,本课的主要内容也就讲授完毕。
这样设计拓展延伸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但在新世界,在和平年代我们保卫祖国的方式要有很大不同,在这样的年代里,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心中筑起爱心的长城、友谊的长城、文明的长城、知识的长城,用我们的知识,力量去保卫自己的祖国,使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以上就是我这次说课的全部内容,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二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进行这堂课的设计时,我采取了以图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通过“三看长城”而达到理解感悟课文的设计思路。如,初次读图,感受长城之长;再次读图,图文结合,读文与画示意图结合,感悟文本,解决疑问,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三读插图,课内外结合,启发想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情感。
因此,我设计了四个主要环节。
一是导入。通过一个小小的智力抢答赛,自然引入长城的学习。
二是“一看长城”。利用远景图,引入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理解。只是(长城与龙哪些地方是相似的,由于对课文的理解刚起步,导致这部分内容的引导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且效果并不好。这就是预设与生成的一对矛盾。教学时,本想利用对龙与长城的对比达到对课文本段落的理解,并运用朗读来进一步表现长城的气势磅礴。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效果并没有朝着我当初所预设的美好方向而去,反而导致了这个环节的四不像,拖拉。如果当时如及时改变措施,对与龙相似部分点到之后,抓住“长和崇山峻岭”,并运用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通过欣赏感受到长城的气势磅礴,从而达到朗读理解的效果会更好)
本课的教学时,对词语的'理解点拨不透,也是造成这部分内容形成拖拉的原因所在。
三是二看长城(近看长城),通过图文结合式的认知,搜索信息式的阅读。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图文相标,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
四是资料拓展。现场展示资料的搜索,以及对信息的提取。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三
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城的构造,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了解长城的军事价值,了解有关长城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综合和概括。
(人们对长城的研究一直在深入,长城的有关资料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因此教师不能把某些知识作为一堂课的重点。而只需学生在了解的同时,形成自己有关长城的某一方面的观点。在信息时代,比记忆更重要的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需要的知识内容。)
过程与方法:这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专题课,长城文化的内涵外延非常丰富,学习本专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放手让学生先分组搜集资料、制成作品,初步感知长城丰富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本专题包括文章《万里长城的构造》、《万里长城的断想》、《长城万里行》以及参考资料《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长城与都江堰》,内容涉及长城的构造、长城的艺术价值、使用价值、影响等。学习这个专题,要引起学生对长城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文章能有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比较思维能力,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点。在讨论研究中,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难题,因为书本教材相对来说,具有滞后性、信息量少,而网络资源则更新快、密度高,有关长城的各种信息更是庞大而纷繁的,利用这个特点来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运用网络资料,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相应策略:课前布置学生有目的的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并做成自己的作品,开课时展示学生作品,初步感知本课内容;利用罗哲文的《万里长城的构造》引导学生认知长城的构造,拓展了解长城的历史、价值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一)学生特点:
初二的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对长城的大体的印象,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但肯定不够深入,尤其对“长城内涵”还不够怎么理解。在电脑运用方面,我们的学生还不能够熟练上网熟练查找资料,打字还不够熟练,还跟不上学习和交流的要求。在能力上,逻辑判断力还有待加强,分析和综合资料时,容易以偏盖全。相应的对策是,用研究性学习主导学生自由学习的方向。能力方面,利用学习伙伴合作的方式,让大家参与讨论,在群体讨论中增长个体的判断、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相应对策: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制作作品,一方面搜集资料,另一方面也初步了解本课教学重点;结合教师整合学生搜集来的资料做成的网站,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深入的认识长城文化,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法研究:
1、搜集占有资料
学生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搜集占有资料,自己创作一个简单作品,可以是ppt、doc、swf等各种类型的作品。
2、阅读法
引导学生背诵诗文、阅读名文,比较阅读,感受古今文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3、讨论法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评点,大胆说出个人意见,评论作品、评论观点,共同交流意见。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过程应突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传统课堂的互补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践与欣赏、讨论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搜集占有资料
课前搜集占有资料,自制作品,感知丰富的长城文化内涵。
(2)提供资料
将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整合,制作成网站形式,提供一个大容量的学习空间,方便学生自选角度认识长城。
(3)名文诵读、比较阅读
利用罗哲文的《长城的构造》为契机,综合书本中的多篇文章,从史实、情感、语言多方面学习别人对长城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4)师生互动
(5)用网络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学生制作的作品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
2、教师将学生搜集的一些资料及自己补充的资料整合成一个大容量“长城专题”网站,公布在网上,学生可以自由查阅网站中的资料,可以通过留言板、bbs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
播放歌曲《长城长》,导入对长城专题文化的学习。
板书:长城专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缓解课堂紧张气氛。
(二)品读《长城的构造》
师生诵读、学习罗哲文的说明文《长城的构造》
以此文为例,连接本专题中《万里长城的断想》、《长城万里行》以及参考资料《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长城与都江堰》,从史实、情感、语言多方面学习别人对长城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关于长城的作品,并介绍作品,师生加以评价。(课前已分组合作:以“历史组、建筑组、军事组、文学组”等多角度去搜集资料)给学生以成就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初步感知本课教学内容。
(四)交流作品、竞争激励
为了大面积展示学生作品,给学生时间来交流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点评。学生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多角度感知长城文化内涵,并对某一作品做简要评价,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提供站点资源
教师出示集合学生查找的资料而做成的网站,让学生全面的认识长城文化丰富内涵。并引导学生注重对长城文化文学现象的学习。发挥网络优势,给学生提供足够全面的资源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师生互动
学生利用“长城专题网站”提供的资料,自选角度深入认识长城文化,并将心得发表在留言本或bbs论坛上,大家可以跟帖。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小结课堂布置课后作业
低放《长城谣》曲。
结合学生的学习心得小结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四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 “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这幅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长城资料,提升对长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对课文进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联、下联逐句进行分析,边分析的同时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进而对长城的现状加以介绍,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并进行了背诵的练习,最后又让学生搜集古迹上的对联,以激发其诵读、积累对联的兴趣。
课堂上我们就对联的特点对本文加以分析,我出示对联的要求,同学们把对联和本文逐一对照,汇报时,开始只四、五人举手。我叫起了一名同学。
生1:字数相等,你看上联第一句:“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下联:“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这两句中,3个字对3个字,4个字对4个字,5个字对5个字,其它几句也是字数相等。
师:你观察得不但仔细,而且十分准确。
(生受到受到鼓励和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字节数的对应问题。)
生2:“跨”对“起”,全是动词,“峻岭”对“春秋”全是名词。这符合第三条“词性相对”的特点。
(受到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词性对应问题。)
生3:“望不断”对“数不清”,“数不清”指建长城的人多,“望不断”说明封垛、关口多。都是形容数量多,但用词不同,使对联读起来更和谐。(又有生提出其他类似问题)
生4:上下联内容不重复,但都是在写长城。
师:对上联从哪方面写长城,下联又从哪方面写长城?(师相机引生进入下面的学习)
从这个课例我得到几点体会: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
1、从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的体裁特点,突破难点,恰到好处。本文很短,可以只简单告诉同学这是对联,然后单从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内涵。可是,本文以对联的形式描写赞美长城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的所在。如果这样简单处理,对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时间对本文进行对联形式及特点的处理,效果会更好。实际上也是,课后同学们不但对搜集对联、积累对联的兴趣浓了,甚至有人爱做一些简单对联了。这也是语文教学弹性所致。
2、教无定法,教学设计关注预设,还要关注生成。我原本准备几个背景资料,准备在各个时机出示,但是教学时,在第一环节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长城资料时,有的同学提到了长城建设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在其中,这时,我就决定调整出示顺序,相机把我准备的影音资料出示了,学生很感兴趣,后面的学习便没有出示这个资料。
3、交流搜集资料的时间把握不十分妥当,主要表现为耗时过长(10分钟),以至于下面的学习的时装间显得紧迫了。这表明,我在课前应引导学生把资料进行筛选,多余部分可在课下交流,这样课堂的时间就更自如一些啦!
课前、课后应进行对对联的练习。课前练习对对联,既会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又会使学生对对联形式特点有所把握,更深切体会对联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进而使学生课上对《长城赞》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便捷很多,会节省很多时间,体会会更深刻,同时,只一课时便会完成主体内容。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五
《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指导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大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体现教材“渗透思想教育”的特点。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略)
1.课前。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课中解疑。“教”与“学”的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联想、赞美。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这一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六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 “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这幅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长城资料,提升对长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对课文进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联、下联逐句进行分析,边分析的同时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进而对长城的现状加以介绍,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并进行了背诵的练习,最后又让学生搜集古迹上的对联,以激发其诵读、积累对联的兴趣。
课堂上我们就对联的特点对本文加以分析,我出示对联的要求,同学们把对联和本文逐一对照,汇报时,开始只四、五人举手。我叫起了一名同学。
生1:字数相等,你看上联第一句:“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下联:“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这两句中,3个字对3个字,4个字对4个字,5个字对5个字,其它几句也是字数相等。
师:你观察得不但仔细,而且十分准确。
(生受到受到鼓励和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字节数的对应问题。)
生2:“跨”对“起”,全是动词,“峻岭”对“春秋”全是名词。这符合第三条“词性相对”的特点。
(受到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词性对应问题。)
生3:“望不断”对“数不清”,“数不清”指建长城的人多,“望不断”说明封垛、关口多。都是形容数量多,但用词不同,使对联读起来更和谐。(又有生提出其他类似问题)
生4:上下联内容不重复,但都是在写长城。
师:对上联从哪方面写长城,下联又从哪方面写长城?(师相机引生进入下面的学习)
从这个课例我得到几点体会: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
1、从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的体裁特点,突破难点,恰到好处。本文很短,可以只简单告诉同学这是对联,然后单从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内涵。可是,本文以对联的形式描写赞美长城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的所在。如果这样简单处理,对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时间对本文进行对联形式及特点的处理,效果会更好。实际上也是,课后同学们不但对搜集对联、积累对联的兴趣浓了,甚至有人爱做一些简单对联了。这也是语文教学弹性所致。
2、教无定法,教学设计关注预设,还要关注生成。我原本准备几个背景资料,准备在各个时机出示,但是教学时,在第一环节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长城资料时,有的同学提到了长城建设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在其中,这时,我就决定调整出示顺序,相机把我准备的影音资料出示了,学生很感兴趣,后面的学习便没有出示这个资料。
3、交流搜集资料的时间把握不十分妥当,主要表现为耗时过长(10分钟),以至于下面的学习的时装间显得紧迫了。这表明,我在课前应引导学生把资料进行筛选,多余部分可在课下交流,这样课堂的时间就更自如一些啦!
课前、课后应进行对对联的练习。课前练习对对联,既会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又会使学生对对联形式特点有所把握,更深切体会对联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进而使学生课上对《长城赞》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便捷很多,会节省很多时间,体会会更深刻,同时,只一课时便会完成主体内容。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七
《长城》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领略祖国风光的秀丽与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风光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信息技术整合法
学生基本上没机会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之前,我将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以读促讲,读中感悟。
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始,我展示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并有感情地朗读,如: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游览长城之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设疑:长城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建筑,让那么多伟人都来赞美呢?借机出示长城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城的特点。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长城文化的兴趣。为本节课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最想用哪个词来形容长城。
2、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三)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我准备一幅长城远景图。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的特点。而对于数字“一万三千多里”,我用具体的实例: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并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
学习长城的近景,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图片了解了“垛子”等之后,我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画长城示意图的环节,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劳动者的智慧。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学习观察方法
在前面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以及认真阅读文章,知道了长城的特点。由此,通过两幅插图的对比,总结本篇课文的观察方法。
4、“联想”教学
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你感触最深”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并延伸:“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让学生再次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劳动人民的赞叹。学生通过交流,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便产生了朗读的欲望。于是,我再次让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达到对课文的理解。
4、升华主题
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抓住气魄雄伟引导学生读出自豪和骄傲之情。以“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呢?”切入点,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由分到总,升华主题。
5、拓展练习
导入此课时,我以国家元首的题词为契入点,结束时我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来为长城题词,让学生来抒发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以此结尾,整个课堂结构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八
陷阱:浮华表面,缺乏感悟。
个案呈现:课例《万里长城》(浙教版第九册第11课)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摘录法”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段意。
生:(自由读)长城气魄雄伟。
师:你能想象气魄雄伟的样子吗?
生:就是很有气度,很雄伟的样子。
师:是啊!长城是雄伟的,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
生1:要用慷慨激昂的语气。
生2:要用坚定的语气。
生3:应该读出有魄力的味道。
师:你们的理解很对,那请同学读一读,注意语气。(生3读这段话,情感饱满。)
师:读得真好,还有同学想试试吗?(生4效仿前一位同学的读法,有轻有重,读得更有感情。)
师:嗯,真不错,感情丰富,好像把我们带到了长城。下面请大家自由练读这一段,注意语气。(学生读得热热闹闹。)下面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把长城的气魄雄伟读出来。(学生齐读,读得抑扬顿挫。)
师:你们真不错,这么快就理解了长城的气魄雄伟。
……
问题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三者之间对话还未完成,朗读岂会有用?朗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切忌表面浮华,否则,不管朗读场面如何热闹,情感如何丰富,也不过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现成知识”,学生成了没有思想的“接受者”,抑扬顿挫的朗读也只是学生接受讯息后情绪迎合罢了。上述的案例就是如此,学生刚接触文本,还未产生真实情感,可教师早已做好铺垫,因此学生只要“欣然”接受就可以了。
矫正策略:以读促悟,以读激情。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为了朗读而朗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与文本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文本的“原汁原味”,更加深刻而全面地感悟文本中蕴涵的情感,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下面请看王菘舟老师教学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就能够对内容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理解,真不简单。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长城的形象;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长城的内在精神。咱们还要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大家读这段话(指板书:长城的气魄雄伟。)课文第二自然段,放开声音读,一边读一边仔细地琢磨体会,看看这段话里边哪一个句子使你变得非常的激动,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它。找找这种感受!
师:把最令你感动的那个句子,使你情不自禁地产生赞美之情的那个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再仔仔细细地读。(生自由读、划)
师:(生划好后不读时)画好以后,自己反复出声地读这个句子。
……
师: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可是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些,你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九
听了王老师的这堂课,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受到了一次中华文化的熏陶,一次爱国精神的洗礼,也见识到了王老师的个人教学魅力,感受到了他那饱满的教学热情。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课堂伊始,王老师从热点话题导入:20xx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杨利伟,他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就是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从长城的英文单词抛出了问题:为什么外国人要把长城叫做“伟大的墙”“了不起的墙”呢?伟大在哪?从而自然的转入学问。
从远看长城、近观城墙,面对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我们怎能不为之赞叹,为之佩服呢?就连许多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游览了我国的万里长城,都无不称奇呢!出示了三个国家领导人的话,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在读中,民族自豪感再次得以升华。
到后来的“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解读,学生的爱国热情得以激发。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王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
出示长城的远、近两张情境图,学生很快的找到了作者的观察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段落。课件演示(长城示意图)并讲解:从东头的山海关开始,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直到西头的嘉峪关,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10来个地方,全长一万三千里。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长城的长。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体会长城的独特构造时,也很好的利用了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学生通过指指认认很快就搞清楚了,也明白了这些设施的作用。王老师还利用地图,让学生找出长城的位置和所经过的地区,使学生对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这一点做的非常到位。又让学生全员参与,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学习,更好的认识地图,及了解地图的作用。
第1自然段,抓住比喻句和列数字“一万三千里”的品读,体会到了长城长的特点。
第3自然段,教师关注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抓住“数不清、两三千斤重”体会到工程浩大;“没有……没有……”体会到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体会到条件的艰苦。多种形式反复地读,引导学生体会到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再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教学中,教师的描述,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造长城的壮举。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在朗读中表现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另外,教师的语言非常煽情。他自己饱满的情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如:体会长城的长,王老师是这么说的:全长一万三千多里,一里等于500米,换算一下,13000多里就有我们学校32500个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你每天跑学校操场的10圈,得跑上8、9年,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还有体会“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之后,师述:是呀,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这样的长城修筑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在完全没有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能够修筑如此雄伟的长城,能不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这样的话语是充满智慧的,富有激情的,一次,学生再次发出赞叹时,语气就非常到位了。
总之,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课,让我们对他表示感谢!谢谢!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十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教学目标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在阅读中理解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方法。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1、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因此,本课拟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2、学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十一
《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是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珍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了长城的“长”,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了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有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有民的赞叹之情。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读为主,读贯穿始终“。因此本课教学立足于以读为本,通过质疑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读中感悟,以读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学法,以问题引领,通过读、背诵后解疑到最后检测反馈情况,以达到教有所成这一目的。
(一)复习导入
导入我采用复习的方式,先出示拼音让学生写出汉字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然后全班订正。之所以这样导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识字的情况,也让学生对本课生字得到巩固加强,同时也为本课板书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复习小结后,我出示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之后我出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以这问题引领学生去读,在读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劳动人民来。”“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歌颂、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劳动和聪明才智。这样为理解“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当学生理解之后,我接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体现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就连国外的领导人登上长城都发出他们内心的赞叹。他们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出示句子,齐读)当学生读后我再说,同学们,从这可看出长城真的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我们应该为我们有长城这样伟大的建筑而感到骄傲、自豪。现在就让我信怀着骄傲、自豪的心情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看看你们的读书声能否得到在座老师的掌声。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以读为主、以问题引领读,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长城是世界历史 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之后采用语言烘托,以富有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中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课文,而且也受到爱国教育,更重要的是为“有感情朗读课文打下基石。)
2、出示练习,巩固学生学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总结内容,再次巩固本课内容
我是这样结合板书总结的:长城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观察方法?从长城的特点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的( ),为此作者发出赞叹长城是( )。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不仅能让学生回味无穷,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本课总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十二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再次让我们领略到田老师的风采。田老师的课跟她的讲座一样精彩!虽然田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个教学片断,但是却魅力四射。
首先,我们看到,课伊始,情已生。开课时,老师用她那亲切、热情的话语征服了学生,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中我们更感受到田老师那不同凡响的课堂艺术,导语的过渡自然流畅,评价语言的贴切、适当,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总是那样的和谐、融洽。
其次,教学设计的精彩,以克林顿的话导出奇迹,紧扣奇迹品读长城的句子,感受了民族的自豪感,最后还是以克林顿的话结课,升华了奇迹,从孩子们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克林顿的话,这也是孩子们心中想说话。可以说教学线索非常清晰,重点突出。
第三,田老师通过一画面的欣赏,情境创设,使朗读的指导不着痕迹又那么顺理成章。并且朗读层次分明,首先,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了解长城的待点,读出长城的雄伟壮美,这是第一层次。然后,老师又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着什么?)通过联想,了解长城的建筑,读出民族的自豪感;第三层次,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学生深层次地感悟长城,突出长城的不朽。
四、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在课中,将“穿行”换成“爬行”可以吗?通过换词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作者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的,用穿行更恰当生动。另外在教学起伏这个词的时候,老师非常注重词语的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师: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还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我觉得今天田老师给我们展示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例。
文档为doc格式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十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花城版音乐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2课《长城谣》第一课时。这首歌曲是“七七”事变后所作,它以万里长城起兴,抒发对故乡的思念,控诉敌寇对中国国土的蹂躏,表达了全国人民同心协力结成抗日的新长城,打败侵略者,收复失地的决心。
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些乐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学习能力,有较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为此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是能深情地演唱歌曲,体验、表现悲壮苍凉的感情。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针对重难点,以情感体验的层层深入为主线,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我播放了歌唱家佟铁鑫演唱的《长城谣》,学生在欣赏中初步感受到了歌曲苍凉悲壮的情绪。听完歌曲后,他们疑惑了:这么好听的歌,为何让人揪心、让人愤慨,继而又让人坚强?这时候,我给学生呈现了抗战的图片和视频,画面描述了歌词所写的内容,体现了歌曲所表达的苍凉、悲壮的情绪,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通过教师的范唱和乐句练习,学生很快地模唱会了歌曲的旋律,为歌曲的演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歌曲的情感处理既是学习这首歌曲的重点也是难点。之前的大量铺垫,学生已经触景生情,体验到了歌曲的情绪、情感。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并表达出歌曲苍凉、悲壮的情绪,我让学生分析歌词内容有感情朗诵歌词,学生投入着、感受着,他们将歌曲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心声,迫不及待地想用歌声表达出来,课堂气氛由此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我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回顾历史老歌,丰富了他们的音乐视野,激发了他们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看着祖国不断强大,繁荣富强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意义,《歌唱祖国》,雄壮的音乐将本课教学又一次推入高潮,使主题得以升华。
本课我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支撑,突破难点,以“情感体验“为线索,从音响的感知入手,唤起学生原始的情感,并通过反复的情感内觉体验,达到领悟音乐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意境,进而实现音乐审美情感的深化,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我想说,是信息技术创造了美妙的音乐课堂!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十四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长城远、近景图的课件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以情为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学中准备采用“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一) 展示资料,在历史情境中激情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课文教学我以交流资料为起点。请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交流完之后,把它贴在后黑板的读书角。学生可能搜集到的资料有:“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好汉坡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曾有宇航员说,从月球俯瞰地表,惟有两处建筑遥遥可见,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经过的省市、修长城的目的、时间……齐读大屏幕长城背景图上老师搜集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氏城文化的兴趣。
(二)品词析句在文本语言中动情
学生们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让他们带着定的知识储备进入读书过程。首先让学生带着老师的温馨提示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这一遍读,重点放在读正确、读流利,有不认识的字,鼓励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查字典解决,养成良好的利用工具书的习惯。接着,同桌互相检查读生词,并将自己认为需要给大家提醒字、词交流交流。如“血汗”中血的读音,“堡垒”的垒,3个撇着点要写均匀,“屯兵”、“堡垒”的意思。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读,就是让他读自己最拿手的一段,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后要学生说说读书知道了哪些内容,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理请课文的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在精读全文时,我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抓品读,促感悟
读,是学牛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我就准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长城万里雄姿之美。长城“有十万三干多里”,一万三干多里到底有多长,学生未必能体会出来,因此,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入具体实例: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借助图画,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 。在理解感悟之上我再进行朗读牵引,读出长城的长和气势雄伟。
2、抓词语,说感悟
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学习长城的近景,先让学生勾画课文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地方,再结合“近景,,图,了解“垛子”“射口”“了望口”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试着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学生由此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同学都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
3、抓句子,淡感悟
素养。
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抓住“气魄雄伟”引导学生读出无比自豪之感。长城是世界历史卜的一个伟大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足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此时此刻,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出来。此时,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会在笔下流淌,学生的情感将会得以提升。
(三)拓展延伸,在心灵倾吐中移情
课堂结尾不应只画句号,课虽终,情未了。我“追踪’’学生的课后动态,设计了自选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将在首都北京举行,那时,会有很多的外国人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正好是位小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他们呢?请创作一篇解说词。
1、出一期以“长城”为刊名的手抄报或电脑小报,自己进行设计、编辑,
举办.个小型展览。
2、读一读“资料袋”,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远景:气势雄伟
长城 近景:高大坚固 血汗和智慧
联想:站在……踏着……扶着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十五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重要让学生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还要让学生加强热爱祖国的情绪.
二、说目标
1、准确,流畅,有情感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加强民族自大感.
三、说教法、学法
这里重要说说我的教法:
起首,让学生看图,先容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抵的认识.
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解说课文大意,让学生明白课文,然后在明白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明白课文的内容.
末了,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6同学们没关系本身试着读一读.
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相互改正读得不当的地方.
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领会,听后改正.
10师读两部分雷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形貌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怀的两句,齐读赞美古代庖感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本日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古迹吗?
2.文章仅称赞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部署作业
1.讲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五、说反思
通过教学,发明图文联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喜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使用如许的情势举行教学.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十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15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城素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分析。
《长城素描》这课原出自清华大学“信息技术教学一条龙”实验教材,教材共四个单元,主要围绕学习金山画王20xx,我根据我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和学生的知识及技能水平,针对四年级上册设计了学习金山画王20xx教学计划,《长城素描》是学生初识金山画王20xx的第一课。利用金山画王在电脑上绘画,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绘制长城素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铅笔工具画直线和曲线的方法
(2)会使用橡皮工具,了解三种擦除效果的区别
(3)能利用“档案管理”保存画档并重命名。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金山画王在电脑上绘画,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
(2)通过绘制长城素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灵活使用铅笔工具画直线和曲线
教学难点:
会利用“档案管理”保存作品,并重命名。
1、学生心理特征
四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枯燥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本节课以长城画素描为任务来驱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
通过三年级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技能。在此基础上学习金山画王20xx.比较容易接受。但学生间技能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考虑在完成任务时能力强的学生分配指导困难学生。
1、任务驱动法2、演示法3、协作学习法
学生课前了解有关长城的资料。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完成任务。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讲练结合,初识金山画王
(三)完成任务,长城素描
(四)练习巩固、随堂小考
(五)总结交流,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讲练结合,初识金山画王
作为新课知识讲授这个环节,主要完成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启动金山画王20xx
2、使用铅笔工具画直线和曲线
(1)单机“直线”按钮——画直线
(2)单机“涂鸦”按钮——画曲线
演练结合,教师演示后,学生练习画笔,拖动滑块调整笔头粗细,调整笔尖宽窄,画不一样的直线和曲线以熟悉使用画素描的铅笔工具。
3、橡皮工具(橡皮擦修改错误)
(1)硬橡皮——擦出线条边沿比较清晰
(2)软橡皮——擦出线条边沿比较柔和
(3)矩形清除——可擦出选定矩形范围的所有内容(作用大)
学生自主探索配合教师指导学习
(三)完成任务,长城素描
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给长城画素描的基本工具,即铅笔和橡皮。但是怎么可以把长城在“空白画纸”上安排好位置以及画长城的步骤应该如何把握,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给以一些美术学科方面的指导。
1、幻灯片讲解长城素描画面布局
2、直线按钮,画出烽火台的轮
3、涂鸦按钮,画出蜿蜒的城墙和起伏的山脉
在画长城的过程中完成快的学生可以指导有困难的同学,提升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意识。
4、保存画档并重命名(第四个教学目标)
对自己画好的作品如何来保存这是学生很关心的事。保存保存画档并重命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需要多加讲解。也可以请学生上来进行二次讲解,同伴的语言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5、完成长城素描后退出金山画王
(四)练习巩固、随堂小考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加深印象。随堂小考中仅仅设计了四个问题
1、启动金山画王20xx的方法有?
2、涂鸦按钮的作用是?
3、“金山画王”为我们提供了哪几种橡皮擦?
4、保存画档时单机什么按钮?
这些问题仅仅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重难点而设立,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知识建构。
(五)总结交流,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画长城,随堂小考两个环节,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技能深深的建构在脑海中,学生交流心得,说出自己的收获,把课堂活跃的气氛调动到了高潮,大家都有话可说。在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今天我们用金山画王画出——中华巨龙“长城”,明天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绘制祖国美好的江山。在这个氛围下发出呼唤:
同学们!
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请大家把握好今天,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终较好的完成爱国主义情感建立的教学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就越显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到首位,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结束语: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长!谢谢!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十七
师: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有不少名人曾慕名而来。这些名人都对长城赞叹不已,请看:出示:
设计得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师:有一个词,在他们的话语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是什么?(伟大。)你怎么理解这个词?你说,你说。
师: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同样是赞叹长城,同样出现“伟大”这个词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师:你找到了,你读,师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打开书82页,去读读课文吧,读准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读着读着,书上的生字肯定和我们交上朋友了吧。出示生字词。
师:你认识它们了吗?赶快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读得好,学会欣赏,夸一夸,读不对的,帮一帮。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你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么多生字,你觉得哪些字特别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你来提个醒?谢谢你们,请大家把你们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写1个。
写好了吗?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生字。
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请你读,你读,你读,你来读,不仅正确而且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一伟大的奇迹。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在第1~2自然段,分别找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长城之伟大的句子,画上横线,在找到的句子中找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长城之伟大的词语,画上圈圈。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出示第一节:我们一起来看第1自然段,你找的是哪个句子?哪个词?请你读,师划,长龙、蜿蜒盘旋、崇山峻岭、盘旋。
师:说说你的体会。同学们,长城之伟大,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长”,你很会发现,这是个比喻句,把——比作——,那你觉得,长城跟长龙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你说,你是从姿势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请你说,从气魄方面找到一样的,请你说,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article/课文上说,长城有多长?谁来读出这长,你来,你来,你来,整句话,能读好吗?你来,你来,大家看,这是中国地图,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在这儿,到西头的嘉峪关,在这儿,来,顺着地图我们走一走,从你们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心中的惊叹,带着这份惊叹,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像刚才我们在地图上走的路线,就能用书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对,蜿蜒盘旋,来,我们也在我们的书上走一走。
师:长城之长,叹为观止,而且它建造在崇山峻岭之上,所以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在第2自然段中你找到了哪个句子?哪个词语?
师标出,这一段……筑成的。你的朗读突出了巨大,谁再来读一读。
师:还有吗?标出:城墙顶上……并行。你的朗读让老师觉得很震惊,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到底有多宽呀,是的,相当于大半个教室那么宽了。谁还愿意读,你来,你来。
还有吗,两米的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呀,再来读一次,谁来跟他比一比。男生读,女生读。
我们连起来读读第2小节,预备齐。你想用哪个词语来概括长城的伟大?对,高大坚固。
长城谣说课稿音乐篇十八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李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当然,教学时,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