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精选18篇)

最新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18:15:04
最新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精选18篇)
时间:2023-11-05 18:15:04     小编:笔舞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情感、

态度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二

一、原始人类和文化遗址

1、a: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前)和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前); 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d: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

2、特点:范围广,数量多。大多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大江大河流域)

三、“神州轩辕自古传”

1、黄帝;炎黄联盟;华夏族 2.炎黄联盟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

3.神话虽然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和想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社会的情况,保留了一些历史事实,所以神话是我们了解历史事实的宝贵材料。

第2课

二、先民的居所

1.干栏式;长江;半地穴式;黄河

2.(1)这两种房屋中干栏式建在地面之上,而半地穴式房屋建在地面之下。

(2)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南方湿润多雨,土壤潮湿,适合建造干栏式房屋,而北方地区土质疏松,气候干旱,适合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三、治水英雄

1.开挖沟渠、疏通河道,使洪水沿着沟渠河道顺畅地流入大海。

2.大禹治水成功后,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第3课

一、牧野战歌

1.夏——启;商——汤;周——姬发/周武王 2.盘庚迁殷

3.公元前1064年;是商周两个朝代更替的决定性战役

三、繁复的宗法关系网

1.因为乙不是嫡长子,有违宗法制 2.丙 3.丁为大宗;戊为小宗

第4课

一、“今天有雨吗?”

1.商代;甲骨文 2.占卜;卜辞 3.占卜之风;

二、铸鼎祭母

1.b e a d c 2.司母戊方鼎 3.尊、编钟、盘等

第6课

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1.秦国;李冰父子;都江堰

2.四川成都平原;都江堰不仅有效控制了水患,还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第7课

一、孔子讲学图

1.打破陈规,开办私人教育 2.儒家学说;《论语》

二、圣贤各抒己见

1、孔子;老子;道家;道德经

2、老子会说: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老子主张观点

三、亚圣的激烈言论

1.战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b

3.孟子把孔子“仁”的理论发展成为仁政的思想

第8课

一、千古一帝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

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

文字: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

交通:修筑以驰道、直道为主干道的交通网络;统一车轨

防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三、群雄灭强秦

1、陈胜;项羽;刘邦 2、甲——c;乙——a;丙——b

3、楚汉相争;(1)注意收揽民心(2)重视人才,知人善用

第9课

二、有为的汉武帝

1、统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

政治制度:颁布“推恩令”。 影响:基本上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与匈奴的关系: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影响:稳固了北方边疆

第10课

一、奸雄还是能臣

1、b

三、“白鹭官”与他的后人

1、姓氏:改汉姓; 服装:穿汉服; 俸禄:实行俸禄制度

语言:说汉语; 官名:用汉官名; 婚姻:与汉族通婚

2、北魏孝文帝

3、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学习汉文化、改革落后习俗的步伐,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把少数民族文化带入中原,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第11课

一、从竹简到“蔡侯纸”

1、笨重、占地方,携带不方便 2、制作粗糙,书写不易

2、东汉;蔡伦;东晋 4、物美价廉

第12课

一、史家之绝唱

1、《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西汉武帝 司马迁 西汉

《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 西汉 班固 东汉

2、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第13课

一、“田舍郎”登上“天子堂”

1、隋;进士 2、进士科考取难度,但一旦考中可身居高官

3、科举制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4、(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给社会各阶层入仕的平等机会

(3)有利于扩大范围选拔人才; (4)积极推动教育文化发展

二、一相分三省

1、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户部

第14课

二、众说纷纭大运河

1、隋炀帝/杨广;

2、他认为大运河的开凿直接导致隋朝灭亡;因为开凿大运河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隋炀帝建造豪华龙舟,生活奢侈,造成民无宁日。

3、他认为大运河开凿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值得肯定。因为大运河开通后,它联系南北经济,促进了城镇繁荣和经济发展。

第16课

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c 2、浪漫;诗仙 3、与繁华开放的大唐盛世有关/与李白豪放的性格有关

第17课

一、将帅交兵权

1、宋(北宋);赵匡胤 2、杯酒释兵权

3、防止武将权力过重,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皇位

第18课

一、城下之盟

1、澶渊之盟; 2、第二条和第三条; 3、b

4、有利于宋、辽间的长久和平与稳定,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第19课

三、货币知识我知道

1、c 2、bcd 3、c

第20课

二、“十省分天下之治”

第21课

四、“三大发明”

1、中国人在宋元时期发明的 2、阿拉伯人

第22课

一、柳苏词风

1、b 2、婉约派;豪放派

3、婉约派以抒情为主,词风婉转柔美;豪放派题材广泛,词风奔放苍劲

第23课

三、“没有骗我”

1、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2、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3、侦察、逮捕、审判等

第24课

一、三保太监下西洋

1、b; 2、输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属货币。输入:香料珠宝、珍禽异兽

3、促进明朝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亚非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第26课

三、边疆大事记

新疆——汉:张骞通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西藏——唐: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清: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

第28课

三、自大与封闭

1、康熙、雍正、乾隆;康乾盛世

2、(1)反映清朝孤陋寡闻,妄自尊大的现象;(2)闭关锁国政策

(3)限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交易;对中国商人的对外贸易颁布禁令

3、在不知不觉中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

练习卷:选择题答案( 注:18、23不做)

1-5 b c c a d 6-10 b c d a b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三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型:反思课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权利法案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生活在17世纪英国的一位手工工场主,你有着大片的牧场和农场,雇佣了成百上千的工人,并借助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岛国),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迅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国王却收取繁重的税收,还常说“君权神授,我就是上帝”,并让你把你的商品交给国王专卖。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教师提问:从提供的导入新课材料中引导学生概括关于英国的几个关键词。

提示:手工工场主(资产阶级)君权神授商品专卖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并结合上述问题,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对英国资本主义成长非常有利,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政治上的地位。

(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具体从英国毛纺织业手工工场的情况可以说明,“圈地运动”中形成的一些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相通,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专制。

(3)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发生激烈的冲突。

目标导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概况。

提示: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权利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不断抨击国王专权,发生内战。

调和,必然要发生战争,战争的过程如何呢?

提示: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公开挑起内战,内战爆发后,训练有素的王党军队,一直打到离伦敦仅50公里的牛津。议会军节节败退,议会内部一片混乱,后由克伦威尔招募的农民军扭转战局,拯救了议会,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3.教师讲述:内战胜利了,国王成了阶下囚并被处决了,表明了新的社会政治制度在英国诞生,1649年5月19日,议会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大权落到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里。克伦威尔在1653年解散长期议会,就任护国主,实行护国政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大独裁者,现在国家的一切都由他一人掌握,他的野心开始暴涨,1657年,他把护国主由终身制改为世袭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他的儿子继位后,政权又落入到高级军官集团手中,1659年护国政府被-了。

4.教师过渡:现在新政府垮台了,谁来统治国家呢?

目标导学三:《权利法案》

1.教师讲述:护国政府垮台后,驻防苏格兰的蒙克将军进入伦敦控制了政权,同查理二世进行复位谈判。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查理二世复位后,对革命进行反攻倒算。随后继位的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天主教势力。1688年,面对恢复天主教会统治的威胁,议会中的各党派联合发动政变,-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迎立他的新教徒长女玛丽和女婿威廉为国王,历把这次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不流血的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2.教师过渡:现在革命成功了,那么建立的政府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政府呢?我们通过一部法律来了解它。

3.材料展示:《权利法案》

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

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议员在议会内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提示: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限制王权;(1)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2)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也称为虚君制。

特点:

(1)君权受到限制,法律高于王权;

(2)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3)议会掌权(实际以首相或内阁为核心)。

三、课堂总结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议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影响:同时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板书设计

1.革命爆发的原因

2.革命的曲折经过、结束

3.结果:《权利法案》

4.意义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五

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指导地位的确定,xx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认识邓小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师:这首歌唱的是谁?为什么要歌唱他?

学生: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试答)

教师 :xx届xx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设计意图:在《9改革开放》一课的知识基础上由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块

教师:本课我们将通过三个板块进行学习:“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拨开迷雾,领航改革路;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

1.提出改革开放:

教师:xx届xx全会前,邓小平就提出改革开放。因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

2、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论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展示:

材料一 “改革开放就好比打开一扇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是会飞进来的。开窗的目的是为了室内更有生机,而不是为了接纳苍蝇。”

——邓小平

材料二 “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必须要装纱窗!”

——习仲勋

学生:“苍蝇蚊子”指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教师: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质就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必将危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生:邓小平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开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更好地体会到中国当时面临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中共xx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展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邓小平在xx大上的讲话

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党的xx大,基本路线、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部署。

展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根据说学知识回答。

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设计意图:从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理解被称为设计师的原因。)

过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扰,使得改革开放步伐放慢。邓小平又是怎样拨开迷雾,引航我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请同学们速读本课第二部分第一段。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拨开迷雾,引航改革路

1、南方讲话:

展示:

材料一 关广梅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书中说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为她赢得了租赁企业家和女改革家的称号,也让她成为了‘社’‘资’问题的焦点。”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再现历史情境,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必要性、重要性。)

学生:姓“社”姓“资”问题。

教师:关广梅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 请结合课本,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来消除关广梅等人的顾虑。

学生:“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句话坚定了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否消除了关广梅等人的顾虑?有何深远影响?

学生:消除了顾虑。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南方讲话后邓小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意义。)

大、xx大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师:在课本44页,我们曾学过党的xx大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南方讲话一起,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xx大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应该走这样的建设道路” 。)

教师:党的“xx大”以后的改革成果,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那么以后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1997年召开的党的“xx大”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xx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走这样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识梳理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过程。

教师:远见卓识的邓小平、立足国情、开拓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过渡:历史创造了伟人,伟人影响和改变了历史。踩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

三、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1.展示“两次历史性飞跃”

教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历的第一次飞跃。

邓小平则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我国历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

2.展示xx大、xx大、xx大报告

(升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3.展示:《走向复兴》mtv情感教育

课后习题

测验题目一:

1. 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 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中的这位“老人”指的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马克思主义理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邓小平理论

5.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届xx全会 b.中共 xx大 c.中共xx大 d.中共xx大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六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 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请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

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 造人说。

在漫长的古代,人们一直坚信人是由神创造的,让学生例举东西方神创造人的传说。

亚当和夏娃的传说 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达尔文、赫胥黎他们认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古猿进化而来。

【讲授】讲授

(二)讲授新课:

〖第一大问题〗: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古猿想象图

1、古猿是今天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看图示

第一个阶段:猿类

森林古猿

时代:2000万年至500万年前

化石产地:欧洲、亚洲、非洲

大小:体长约60厘米 ,体型像黑猩猩,它可以四足行走,也可以两足行走,爬树、吃果实。

第二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不能进行真正的劳动,属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第三阶段:“完全形成的人”

坦桑尼亚“能人”

特征: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在从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直立行走。(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南方古猿露西脑容量约400毫升,与古猿相近 、 早期猿人“能人”脑容量约800毫升 、 晚期猿人北京人脑容量约1043毫升 、 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

人和动物分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劳动离不开工具,不管是石器、还是现代机器,这些工具是人类制造并使用的。而动物是不会制造工具,最多会使用天然工具。如一种海狸用石块敲碎贝壳,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吃等。

南方古猿是人吗?人类什么时候形成?

是人,是“正在形成中的人”,虽不会制造工具,但能直立行走,而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正是南方古猿出现的时期。

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启发思维:什么促使其直立行走,要生存,就要劳动来获取食物)

生产劳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结:人类由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生产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手脚分工,开始直立行走,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劳动的需要,开始制造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和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运用:探究动脑筋——火的使用体现人类形成后改造自然 如钻木取火,体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劳动。所以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如火可以作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强人的体质,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进化,但及其缓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未来人类进化的形象?(外星人)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种?人种差异出现于何时?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热带的黑人、温带的黄种人、寒带的白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辨析现代社会有人宣言“种族优越论”,“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观点。

〖第二大问题〗:氏族社会的产生?

1、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区别于大自然)

2、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结合书本介绍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3、人类第一个正系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联系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战胜蚩尤部落的传说)

氏族先后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

4、探究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或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氏族的出现?

生产力发展:

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经济——妇女占主导地位;

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经济——男子占主导地位

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

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实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亲结婚对人体质的危害;

氏族以血缘为纽带,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6、说说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围绕氏族社会的产生,我们主要了解了什么是氏族?氏族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氏族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明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大问题〗:原始社会的解体?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剩 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等——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公有制,天下为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4、你认为残暴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后习题

1、促使古猿向热进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劳动 c、生产力发展 d、生产工具的进步

2、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 b、进化阶段不同

c、体貌特征不同 d、生活习俗不同

3、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相同点是( )

a、女子在经济中的地位 b、婚姻关系 c、商品生产已经出现 d、财产公有

4、人类形成的时间距今约( )

a、三四百万年 b、二三百万年 c、一二百万年 d、一万八千年

答案

1、b 2、a 3、d 4、a

5、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头脑发育的前提。而头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所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能保证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七

1.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作用,初步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2.通过《权利法案》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的、曲折的过程。

4.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是英国历史的巨大进步,也是人类历的一次巨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同学们,为什么英国人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要处死自己的国王查理一世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原委。引到课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然后教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对本节内容进行整合,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一、繁荣与开放二、曲折与反复三、妥协与胜利,让学生对本节有整体把握。

二、学习新课

(一)繁荣与开放

环节一:展示看书所得

学生众说纷纭

3.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师总结: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状况可概括为两点:一是英国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要求自由发展资本主义二是英国社会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者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过渡:英国社会产生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专制王朝的矛盾,这一矛盾怎样进一步激化导致革命的爆发呢?学生继续从下文中找出。师生共同分析革命爆发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并理解议会与国王的矛盾的升级导致了革命爆发,后发展为内战。

环节二:情境再现,加深理解

——模拟表演英国议会和国王的斗争

学生分两组讨论,积极组织材料,展开想象,加工语言,集思广益,最后推选出小组代表扮演议会的议员和国王,展示斗争的场景。表演完后,让同学们自由赏识评价。

(二)曲折与反复

环节一:比口才

迅速阅读教材整个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用精简的语言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教师提示关键词:导火索,开始,内战,高潮,复辟,结束)

环节二:解疑惑

教师问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封建势力那么容易

就复辟”;“最后为什么还要保留皇帝”

让学生解答后教师通过“知识窗”补充有关克伦威尔等的内容,这样提出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环节三探究讨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共持续了多长时间?大致经历了哪几个进程?为什么会有这种曲折变化?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认识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必然需要一个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过渡:宫廷政变后资产阶级通过什么制度巩固政权?

课后习题

1.(2014·四川凉山)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事件是()

a.苏格兰人民起义b.查理一世处死

c.成立护国政府d.议会的重新召开

2.(2014·江苏徐州·2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25年前,为把王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英国资产阶级确立的政治原则是()

a.主权在民b.议会至上c.君权神授d.三权分立

3.(2014·四川南充)下列表述中不属于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原因()

a.彻底-了封建制度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c.进行殖民侵略,掠夺殖民地的财富d.贩卖黑人奴隶

4.(2014·四川雅安)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这里的“新酒”是指()

a.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国王仍然掌握国家权力

c.革命过程中没有发生战争

d.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5.(2014·黑龙江大庆·21)马克思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主要是由于()

a.英国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英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英国革命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八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从教材看,本课是对我国奴隶社会产生和鼎盛时期文化成就的总结,主要涵盖了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奴隶社会的残酷性、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均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重在通过教学活动,令其认识到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创造了发达的文明。鉴于学生心理的特点,本课以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为主,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策略:

重 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解决策略:通过大量的学生讨论及分组活动,解决甲骨文和历法部分的学习,鉴于学生对屈原比较了解,则采用学生自己讲故事,说历史的方法组织教学。

难 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解决策略:通过形象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反向思考等解决对甲骨文字型的认识。通过讨论历法的来历和作用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离骚》的成就通过教师讲述来体现。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课比一比:

播放小朋友朗诵的《鱼戏莲叶间》,请同学们以最快速度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记录歌词。得胜者发给甲骨文图片一张。

点 评:

对得胜者进行表扬,肯定同学们选择了恰当的材料和工具,并将汉字运用得得心应手。

问题1:

时间倒回先秦时代,没有纸张、没有笔墨,历史是如何被记载下来的?人们怎样记录呢? 记录诗文,体会先秦诗歌的清新自然,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一开课便调动学生,为学生做好“热身运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为后面的分组活动做准备。

学一、文字的演变

问题2 :

看导言部分山东灰陶尊符号的图形演变过程,体会汉文字的来历。

问题3:

你能在现代汉字中找出一两个仍然体现着这种特点的例子吗?

结论:中国古代文字由图形发展简化而来。

展示:甲骨照片。

问题4:

请你运用书本知识简单介绍屏幕上的图片。

点评:甲骨文是一种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形复杂,刻写艰难。

问题5:

点评:

点评学生回答,指出随着记事载体的变化,书写工具、字形字体都在发生着变化。

展示:毛公鼎、金文、竹帛书等,玉器、石器、铜刀刻字和毛笔等图片,展示字体变化过程并略加叙述。

讲述:

古人克服种种困难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后代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精神何其可贵,我们唯有通过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方能无愧华夏子孙的身份。

但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远不止这一点,早在夏商时期,祖先们便在天文、历法和医学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分组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兴趣爱好分成三大组,选择自己较感兴趣的方向,根据课本知识和老师补充的材料,合作完成相关的探究作业。(见附表)

最先完成的小组代表大组公布答案,各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并写下自己最想了解却暂时未能获得答案的问题。

投影:

投影《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表格,学生发言填表。

点评:

填写屏幕上的表格,并展示相关的图片,在历法部分请同学们齐声朗读24节气歌。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不少成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可是,你们知道吗,他们在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更让人回味无穷!

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先秦时期,文学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是谁?(屈原)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提问6: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屈原的故事和风俗?

点评、讲述:

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感动着后人,他满怀热情的诗文广为流传,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各国为他举行的纪念活动充分的证明了屈原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展示:

《离骚》节选

屈原的诗文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他真挚的情感,愉悦的心情和痛苦的情感除了用文字抒发,还有别的方式表现吗?(音乐)

问题7:

让我们欣赏一段自先秦时期便开始流行宫廷的音乐,请你关注主要的乐器和演奏方式。

播放:随州编钟的视频思考后得出结论:这些符号是文字雏形,古人用它们记事,将来可能发展为成熟的文字。

反向思考:从现在简洁的文字向古代复杂的图案回溯。

归纳:汉字的祖先是甲骨文,自商代便产生,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讨论得出结论:书写材料的选择和针对该材料的工具。诸如:石头、木板、青铜器、泥板等。

通过图表梳理知识,了解汉字字体的变化发展。

分组活动:

每大组分若干小组,视人数而定。主要的学习材料是课本和补充材料,主要任务是完成知识总结表,首先完成的组请同学来讲述学习成果。

朗读加深记忆

学生讲屈原的故事及与他有关的风俗等。

视听结合,得出以青铜乐器为主,敲击演奏的结论。感受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历程,感受先人记录历史的艰辛,保存史料的功绩。

主动探索,不依赖课本,通过探讨、推测构建知识。

锻炼学生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分组和合作中努力顾及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激起学生阅读其他小组材料的好奇心,从而期待课后的交流。

拓展知识小结:

投影: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表格,帮助学生记忆。

知识拓展:

看下面几段材料,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则,思考其中的问题,和同学交流、讨论。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不治依仗权势,为人傲慢、骄横、放纵,不讲道理;二不治贪图钱财,轻视身体;三不治衣食无节制,不能调节适当;四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病深不早求医的;五不治身体非常虚弱,不能服药的;六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扁鹊“六不治”是对病人不负责,推卸责任吗?谈感想。知识拓展,课堂的延续。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古代生活中心在黄河流域,与南方气候有一定差异,此外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造成天气异常。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扁鹊主张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医学和生活,是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表现。“六不治”教会我们做人和生活的基本道理。通过表格梳理知识。

通过拓展和探究扩大课堂历史知识的外延,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课后将同学们上课完成的卡片相互交换,分享学习的成果。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十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亚非拉地区长期深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与经济掠夺,但是二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亚非拉地区纷纷走上了民族独立发展,以及为摆脱经济上压迫的斗争道路,其中亚洲走在最前列。

(展示板书: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1、印巴分治)

(1)战后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历史上看,二战前,除日本以外的亚洲诸国,都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由于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奴役,它们具有要求民族独立解放的共同愿望。其次,二战前及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对东亚和东南亚进行疯狂侵略,被侵略地区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抗击侵略者。这对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二战结束,一些国家抓住日本投降后殖民统治崩溃的短暂时机,迅速掀起了争取独立的运动。但是,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却卷土重来,妄图恢复殖民统治。这样,民族解放运动也就不可避免了,它迅速从东亚、东南亚、南亚,扩展到西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印巴分治。

(3)谁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独立?

印巴分别独立,但是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几度用战争来解决。在印巴分治过程中,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印巴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仍是不时诱发地区冲突的悬案。印巴矛盾与冲突,成为南亚地区和平的最大障碍。当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后,印巴缓和逐渐成为主流,虽然最终和解为期尚远,但毕竟双方的关系开始趋于和解。

(展示板书:2、印度经济的发展)

印度独立后的经济发展的情况:

(展示板书:3、亚洲其他地区的独立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亚洲新兴民族国家发展民族经济铺平了道路。但是,亚洲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最先起飞的是新加坡、韩国。

师:就在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并走上发展道路的同时,非洲地区也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师: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

师:二战结束后,非洲地区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从50年代到60年代,有39国获得独立;70~80年代,有9国获独立;90年代纳米比亚独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最终胜利。

展示板书: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师:非洲独立运动,大致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战结束至50年代前期,一些北非国家先后取得独立。其中重要的包括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阿尔及利亚的独立等。

1、埃及独立

1952年纳赛尔率领埃及革命力量,赢得埃及真正独立。

2、收回苏伊士运河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0多个独立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第三阶段,70年代主要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时期。1975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国人民经过长期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

第四阶段,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1994年,在南非举行了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的消除,这揭开了南非历史新的一页。

虽然拉美早在19世纪前期就展开了民族独立运动,但独立后的国家又陷入欧美列强的控制之中,加之本国落后的大地产制和军事独裁统治,拉美许多国家仍处于发展的落后阶段。在控制拉美的列强中,尤以美国最主要。美国通过政治干涉、军事进攻和经济渗透,控制了拉美许多国家。但是,二战后,也有一些国家为了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与发展,开始寻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古巴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

展示板书: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十一

上周我们结束了所有新授内容,本周起初三历史教学进入复习阶段。在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呢?下面结合今年的历史复习工作,和大家谈谈备课组的复习计划。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教学案的编写、周练的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1月8日-5月10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考标》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时间是在5月11日-5月27日,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5月27日——中考,根据列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但课时少,虽然《考标》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案,包括知识结构和习题两部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习题涉及所有题型,突出重点知识。使所复习的知识得到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考标》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七年级第二、三、五、十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周练,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每次周练、月考的内容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学过的内容一起考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四、复习进度

二十周:中国古代史(上册)

二十一周:中国古代史(上册)

下学期复习任务和进度另行安排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十二

知识目标:通过回顾美国发展史,加深对美国历史的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探究,能概述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情感价值:通过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学习,认识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表现。

难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这节课,咱们就走进美国,探寻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示课题)

学习目标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而历史的发展也有其发展方向。下面我们就来回顾历史,探源美国。

知识链接:探源美国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咱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与它有关的知识。就让我们跟随几个伟大的人物,一起回顾美国成长的历程。

自主探究

1.学生对照屏幕显示的提纲自学,了解不同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

2.集体交流,完善答案(用举例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通货膨胀”)

3.巩固记忆,重点记忆不同时期的经济特点。(教师巡视检查)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几个不同的阶段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得天独厚,高起点造就繁荣

(2)出示杜鲁门总统的就职演说词,

(3)出示新华网一段文字资料,学生阅读思考:美国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出示文字资料,找出美国经济发展尤其迅速的两个地区——西部、南部。

拓展延伸:出示硅谷图片,教师简介华人对硅谷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图说美国:“土星”号火箭及美国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的图片,了解美国宇航工业的成就。

过渡:知识超链接:出示2008年神七飞天、翟志刚太空漫步的图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合作探究二:跌宕起伏,危机中艰难前行

出示尼克松总统的一段演说词,理解能源战的含义。(教师讲述记忆经济危机时间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记忆相关内容)

出示里根总统的演说词,探究美国经济困难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

出示数字资料,进一步认识美国从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

如果说七八十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冬天,那么经过美国人的努力,进入九十年代,美国经济的春天来到了!

合作探究三:春回大地,新经济唱响全球

出示克林顿总统的两段演说词,

一个国家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地位的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今天咱们留下了豪言壮语,相信明天你会为祖国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的发展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深谙此道,布什总统也深明此理。

出示布什总统的一段就职演说词,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加大发展教育事业的力度,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这些得力的措施使美国经济在90年代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图说美国:用图片说明新经济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巩固提升

出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折线图,请学生用语言做简单的描述。(教师板书:繁荣—危机调整—新经济)

大胆预测: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经济会怎样发展呢?(结合学生的预测,教师简述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

这也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十三

1.了解南北战争的过程(导火线、爆发、转折、结局)

2.认识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3.理解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正确评价林肯。

教学重难点

1.林肯及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的美国总统有哪些?

4.让我们回到那场如火如荼的南北战争中去一探究竟。

(意图:通过展示一项奇怪的民意测验结果,直接切入主题,用数据反映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凸现问题的矛盾,可以迅速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这节课将回答这个问题。)

二、新授

(一)联邦危机

【出示:两种经济制度】

1.由图片看来,南北方有何不同?

2.生分析后提问:哪种经济制度更先进,生产效率更高?

【出示:材料】

在南北方的矛盾冲突中,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最核心的问题。

【出示:美国领土的扩张】

5.南北方都想在新增的土地上推行自己的经济制度,就在双方矛盾白热化的时候,林肯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6.【出示:当选材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不能得到南方的支持?学习课本p112小字。

【出示:就职材料】大家看到了人头攒动的情景,这些人来干什么?他们来自?

那么北方人民庆祝林肯当选的时候,南部应该做什么?请同学们推测一下。

(意图:通过以上材料得出结论: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一堂课的内容必须用逻辑关系串联起来,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矛盾当中,让学生伴随着林肯进入当时美国的历史场景,使学生了解美国内战发生的原因。我追求一种“渐人佳境”的效果。)

(二)捍卫联邦

1.【出示:林肯演讲材料】分析美国形势和林肯的期望,明确战争爆发的标志。

2.【出示:实力对比】

现在请你预测一下战争形势。

学生讨论探究:

1.北方军队在战争初期一再失利的原因

2.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林肯,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来扭转战局呢?

3.林肯政府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深远影响。

假如你是当时一位农民或黑奴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表示会参加北方的军队为自由而战。

(意图:把林肯摆在矛盾当中,引导学生从林肯是美国总统的角度理解林肯,林肯在战争中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国家统一,解放奴隶服从于这个目标。)

(三)联邦新生

合作探究:那么北方为什么最后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的重大历史意义?

回归上课之初的问题:林肯为什么依旧是美国人心目中最受尊重的总统

三、学古鉴今:

(生畅谈认识)

课后习题

1、美国内战前,南北矛盾的实质是( )

a、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b、两个剥削阶级的对立

c、地方与中央的对立 d、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美国内战与独立战争的相同点( )

a、赢得了民族独立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d、解除了种族压迫和歧视

3、美国内战后,哪一问题还没得到解决( )

a、国内市场狭窄 b、雇佣劳动力不足

c、种族歧视政策 d、奴隶制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板书

18.美国南北战争

一、 起因

二、 经过

三、 结果

四、 意义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以政史地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切入点,达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师的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加强历史知识的综合复习,着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直面中考,争取优异成绩。

二、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作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从心中了解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

2.搞好常规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搞好教研工作,继续进行“课前要预习、课后无作业、内容当堂清”的课题研究。

三、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简析:

历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公民素质课程,它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原则,重点突出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结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本学期学习九年级下学期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同时得复习七年级、八年级的所有内容,为中考作准备。

学生虽然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但是心里仍存有副科不重要的想法,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愿意花时间进行背诵,只是利用课堂学习一点,使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理解能力不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对于材料分析题,不会抓住重点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致使问题回答准确率不高,更有部分学生基本只做选择题,不做材料题。

四、教学总体设想、具体措施:

1、作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了解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地位,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真正学进去。

3、认真落实学校常规教学工作的要求,尤其是在备课的“透”、讲课“活”、作业“精”上下功夫,使每一节课有所收获。课课都精彩。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并且落实到实处,真正成为集体备课的的结晶。要确定考点、重点、难点,明确能力增长点,明确思维障碍点。

4、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5、积极推进教师业务学习,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内容钻研教材,领会课标的内容,多阅读与专业书籍,深入挖掘教材,将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熟记于心使之贯彻在教学之中。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十五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十六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十七

二、目标定位

从目前各校联考成绩来看,我们社会学科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是我们社会学科初三接班老师特别多,而学生对理科重视,放在社会学科上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少,基础又差。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联考第二,进步较大,但期末的成绩就排在联考第五,成绩起伏很大。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最后100多天时间达到最佳复习效果是我们备课组本学期重点工作。今年的中考目标定位:最低目标是超过市平均分,最高目标是联考学校第二水平。

三、计划安排

1、进度安排

本学期,初三历史备课组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三轮复习。

(1)1-10周第一轮复习。我们注重研究《考试说明》,认真组织上好每一节复习课,第一轮的复习要重视基础,扎实落实教学内容。复习的模式为:依据考点——回归课本——重点突破——当堂检测。重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在校时间的学习效益,构建实效课堂。

(3)14-16周第三轮复习。第三轮复习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身边大事,感受社会发展变化是我们这门学科的方向和要求,也是命题必须遵循的原则。综观这几年中考试卷,社会时政热点与考点知识的结合点往往是中考命题的重点。而且思品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仅为了应考,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内在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作业安排

(1)当堂完成检测作业,导引作业尽量在课堂完成,而学习手册布置在课后完成。

(2)重视作业的校对和订正,要求红笔订正

3、专题安排

去年我们做的比较好的是单元测验试卷都是我们自己命题的。本学期专题安排:七年级地理部分—谢乐群负责;八年级历史部分——董雪负责:七八思品部分——张静静负责;九年级部分——陈磊闵负责。

4、补差安排

尊重学生差异,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说实话,学习是个复杂的实践活动,学困生往往表现为:作业速度慢,效率低,学习效果不理想。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客观存在,我们目前采取的是在课堂提问环节、作业面批环节和试卷批注环节多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策略。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案全册篇十八

是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过程

教学重点:一战后的国际局势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图片导入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质疑,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中,学生明白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破坏性,由此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活动一 探究萨拉热窝事件(教师投影并板书)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活动二 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

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 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图片: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

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 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材料和图片: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

(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17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 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如下材料: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 探究一战的启示

课后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

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