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教学说课稿(通用14篇)

教学说课稿(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12:27:07
教学说课稿(通用14篇)
时间:2023-11-03 12:27:07     小编:FS文字使者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说课稿篇一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汉语拼音《y w》。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导入,由拼音王国开舞会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激起幼儿在游戏中,情境中学习新知识。

第二部分是发音及字形,引导幼儿记住yw的发音,纠正个别幼儿不正确的发音。情景图。树杈上挂着一件衣服,两座房子的屋顶连着。图中有两个声母。图画提供学习字母的情景,用以激发兴趣,引入本课要学的两个声母y w.

第三部分是声母y w与表音表形图,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及四声,用以读准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重点是yu里的u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是图与相应的拼音词,用以练读拼音词,巩固所学的声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第五部分是送yw回家,找出它们在四线格的位置,指导书写顺序及格式。

接着说说我这节课的指导思想。这是一节新授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学习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该扶的扶,该放的放,实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顺口溜,自己评价书写情况等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让学生读整体认读音节的四个声调由学生来当小老师,汉语拼音是一个枯燥的内容,结合小朋友刚进校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都不能把拼音的教学教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应该与游戏,趣味活动相结合为宜。

根据学前班这个年段孩子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认知方面:学会声母y w,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及四声,能读准音,认清形,了解yu 书写时两点省写的规则,正确书写。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和发现问题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情感方面: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是y w及yi wu yu的发音。难点是yu的演变过程。

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拼音王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联欢舞会,六个单韵母也来参加,一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吧!

iu的爸爸妈妈也来参加,我们来认识他们。

二、 教学yw的发音及字形

请学生看字形结合生活,想象它像什么?

请学生看字形结合生活,想象它像什么?

(1)舞会开始了,教师播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节奏和视频一起欢快地舞蹈。

一小段后,教师说,iuv 三个字母宝宝没有小朋友们勇敢,可以自己单独跳舞,那可怎么办呢? y妈妈说:"宝宝别怕,妈妈与你一起跳。"(相机出示字卡yi,)w爸爸说:"宝贝别怕,来 爸爸和你一起跳。(相机出示字卡wu)小v 见同伴们都有大人带,而自己却孤零零的 ,急的大哭起来,y妈妈说,宝宝别哭,我来和你一起跳。于是小v停止了哭泣,并擦掉了眼泪(相机出示字卡yu,并将两点折起)(2)提问yiwuyu的演变过程,重点是yu ,为什么yu上没有两点呢,结合舞会的故事小结及一首儿歌,小v见到jqxy去掉两点还念v.

(3)认读音节,请小老师来读带调的音节,幼儿跟读,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出示蝴蝶,小蝴蝶也来参加舞会,看它飞在谁的身上,我们就大声的读出来。蝴蝶飞在yiwuyu的四个声调的音节上,打乱顺序的飞,幼儿读。

四、图片与相应的拼音词,用以练读拼音词,巩固所学的声母及整体认读音节。

依次出示图片 雨衣、五指、阿姨、鱼、乌鸦、请个别幼儿从黑板上找出与之相应的音节并贴于上面。集体认读。并请其他幼儿评价是否正确,并给予掌声鼓励。

五、 教学书写。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先看卡片上y的格式,然后由学生当小老师告诉大家怎么写,再和我一起书空写。请幼儿猜猜w的家会在哪儿?然后出示正确答案。请幼儿一起书空。

最后说说学法。上课刚开始情景导入,用以激发兴趣,引入本课要学的内容。学生已经对声母有了初步的兴趣,背诵了大量的有关声母的儿歌或顺口溜。教学时要分别用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之间互助合作、互助学习、互助评价,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说课稿篇二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我”的亲身感受告诉我们网络的用处,反映了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的要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这是本课的选编意图,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本课,应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的选编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因此,我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手段的朗读,加深学生对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共学,使学生解决疑难达到自我领悟。

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关键性词语的意思,如“信息、信息高速路、便捷、网上购物、拍卖、五州四海、电子邮件、羡慕”等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的要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

3、继续增强学生将网络成为自己学习伙伴的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能力目标:

1、能自学或是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网上合作能力。

2、能利用网络资源,查看、收集、了解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什么?进行交流。

3、能用留言板进行网上交流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四点:

(一)通过声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因此在课前,那么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随后我就播放录像并说:“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样,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网上时大开眼界时神奇经历。(揭示课题)”

(二)通过声像介入,激活学生情感:

在揭示完课题之后,我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下面,就让我们小朋友边看动画、边听课文录音,待会儿请你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时,我就向学生播放课文录音和动画。这样一来,通过媒体的介入,通过网络声像效果的作用,使原本静态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学生在感官刺激下,激活了内在的情感。而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本文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我下面的深入教学做了一个铺垫。

(三)网上协作学习,解决学生疑难。

由于,我班学生差异性较大,好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在课堂上经常会感觉“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经常会感到“不宜消化”;在教学中,我也往往会感到顾此失彼。那么如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呢?网上合作、互动学习就为我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深入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下面就请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学建议自学课文的小节。自学建议:1、轻声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字词。2、想一想:为什么说,通过找关键字、关键句来阐明你的观点,并在bbs上发布。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信息能力强的同学就可以直接将自己找到的内容和感受发布在bbs上;信息能力差的学生则允许他走出座位,与他人共同合作、研究、学习。这样一来,强者带动弱者,尊重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而网上发布,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小组讨论中,只有能说会道的学生出尽风头,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一些胆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永远缩在后面,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随后,我就让学生到大组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就对学生交流的内容及时进行点拨、归纳、评价。并对学生找到的.词句指导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自我消化与吸收。因此,在大组交流之后,学生理解了,我就让学生再去读读课文,加深学生对的理解。这时,学生可以戴上耳机再一次倾听老师的示范读或跟着读;可以邀请伙伴合作读或比赛读;也可以点击音乐配乐读或点击录象配音读;还可以邀请老师挑战读。这样一来,通过多种手段的朗读,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四)课后拓展训练,开拓学生视野。

这时,通过网上信息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在浏览过程中,学生也会注意到老师将自己找到的资料分类归纳在哪里。教师就通过自己的示范,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要逐步学会归纳整理资料的意识。这样一来,整个教学就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和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说课稿篇三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营造自主体验、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二、教学分析

蛙泳的腿部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现代蛙泳技术强调以臂为主,但腿部动作的作用不容忽视,对于初学者更是如此。蛙泳腿的技术可以分为收腿、翻脚、蹬腿、滑行四个紧密相连的动作阶段。

三、学情分析

班级是初中两个年级的学生,每个班男女各20人,共有学生80人。把男女分开组成一班对男生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之前对蛙泳有点接触,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组织器官还没有全面发展。

四、重点与难点

授课内容:蛙泳蹬腿

教学重点:蹬腿时要充分发挥腿部肌肉的力量,逐渐加速。蹬夹开始时,动作应比较柔和,而最后伸直小腿和脚掌的动作则要快速有力。

教学难点:

学生在蹬腿的时候容易撅屁股,还有在蹬完腿后直接划手,没有滑行过程

五、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基本了解蛙泳蹬腿,知道其动作路线

技能目标:使百分之五十以上同学在本届可学会蛙泳蹬腿及滑行过程

情感目标:使学生身体协调性得到发展,提高在水里面的感觉(水感)。

六、教学方法

1.镜面示范法:在主教材教学上,做出正规动作,同时对动作要点进行详细讲解和慢动作示范。

2.正面示范与讲解: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和直观示范,使学生能较清楚地认识到"蛙泳蹬腿的角度,与发力着力点"等技术。

七、教学流程

(一)准备部分(8~10分钟)

1先绕泳池跑两圈

2进行徒手操

(二)基本部分(25~30分钟)

1.教师下水讲解结合动作的示范,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观察示范动作。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体会不同节奏下的动作变化。

3.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旁指导,在接近下课时候,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示本堂课所学内容。

踩水比赛游戏

体协调性提高,有利于本节课练习。

1.所有学生排成两排按"一二三四"报数,同一个数字的同学组成一组。

2.每组学生一个人下水老师进行计时,看谁在水下面踩水的时间长,决出哪组赢得同学多

(一)结束部分(3~5分钟)

全体快速集合,进行放松练习,充分放松肌肉。教师再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重难点再次进行强调一遍。

八、教学效果预计

九、本课的特色

1.本节课主要是纠正和学习动作为主,提高学生动作的精确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协调性。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说课稿篇四

红烛、园丁、默默的耕耘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赞美教师的语言数之不尽,然而对于每天陪着自己学习、生活的老师,学生们又有多少了解呢?他们真正的关注过教师吗?他们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吗?于是,《走近老师》开始了。此次活动要两个月的时间,力求给学生一个远离网络、立足生活、挥洒个性的研究空间,适用于小学六年级.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效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我将活动目标定为:

1、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体验教师的生活,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认识教师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

2、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认识人生、发展自我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辨证唯物观,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怀。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各小组准备标志。

学生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准备活动的用品(视各自情况而定)

全班同学分成7个小组,每小组7-9人不等,力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通过观察、调查、采访,通过与小组内学习伙伴的合作,与其他小组的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主体地了解和认识教师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

此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一)选择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此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师便引导学生进一次口语训练,以《我所了解的xx老师》为题,谈谈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位老师。

学生对于老师的了解是片面的,他们产生了一种想从各方面了解老师的愿望,于是活动主题就确定了。

主题确立以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经过讨论确立研究的内容为:年龄、毕业时间与学校、最高学历、计算机等级、普通话等级、爱好、特长、理想、家庭成员及有关状况、工作安排、节假日安排、衣食住行情况、进修学习情况、荣誉成绩、其他资料、典型事例等。

这样处理,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寻找自己感兴趣、有创意、有设想、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然后征求学生的意见,是先分组后选组长,还是先选组长后分小组,根据学生的意见,现场组织了一个“组长竞选”孩子们充满自信的表述自己想当组长的愿望和决心,最终选出了7名组长,组成了研究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协商选择最想研究的教师,制定小组的活动方案。

在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对象时,有两个小组同时选择了他们的班主任国老师,而我的设想是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于是我便动员他们两个小组协商,可协商的结果是他们两个小组仍旧选择同一位老师,在接受他们意见的同时,我提示他们要有合作、有分工,调查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争取有不同的研究成果诞生。

这样进行分组、确定研究对象,极大程度的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听取了学生的建议,使学生的研究兴趣高涨,小组成员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他们配合更加默契,合作意识更强,能主动的互相帮助,具有团队精神。

然后,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活动方案,交流时不但要向别人介绍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还要热心的为其他小组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每个小组都有了内容具体、分工明确,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使下一步的研究活动有章可循,也学到了做事要有计划,行动要有章法的教育。

(二)依据活动方案,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由于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成果汇报方式,所以在活动中,我坚持一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按研究方案活动,我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有一个小组调查的是教音乐的张老师,孩子们活动中发现张老师不但爱好广泛而且特长突出,并拍摄到了大量的画面,当孩子们高兴的向我汇报时,我故意泄露了一个小秘密——张老师除了会演奏电子琴、吉它、架子鼓外,还会其它的乐器。于是,孩子们又兴致勃勃去“打扰”张老师,终于拍摄到了一组珍贵的画面,在后面的展示中大放异彩。

可以说,整个活动的过程,我既没有放任学生自由活动,也没有一包到底,掌握好了“扶与放”的度,使学生真正的亲历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学会了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脚踏实地地探究,实事求是的求得结论。

(三)搜集整理资料,应用深化活动。

几个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对活动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研究成果,并准备在汇报上展示。在这一环节,我没有局限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把我认为合适的“成果展示形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意愿,给了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充分的自由度使学生“如鱼得水”。

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来源广、信息种类多、信息量大、信息传递快,在活动中,我不但注重了让学生有选择地利用多渠道获取信息,更让学生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真正地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成果汇报交流,拓展延伸主题。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的总结和检阅前期的工作,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机会,我将成果汇报交流设计为两个阶段:

1、阶段性成果汇报。

在活动进行中,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阶段性成果汇报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活动过程、研究的方法、途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交流中,孩子们纷纷给其它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发现了自己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个小组的几名同学,在活动中为了更深的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去一年级做了一天的小先生,并在阶段成果报时播放了他们做小先生的录像片段,激发了其他小组的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向这几位小先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并表示在下面的活动中也要进行类似的体验,我便提醒他们做小先生要考虑自己小组研究对象所任教的学科。通过这种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迸发了智慧的火花。生成了新的研究内容,是研究活动更加深入。

2、研究成果汇报交流

研究成果汇报交流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开,力求让学生动口动脑,并引导学生谈谈活动的感触、收获、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在总结中体会成果的喜悦,认识到不足,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产生更大收益。

汇报中,我引导学生在所取他人汇报基础上,评出“优秀组织奖”、“积极参与奖”若干,并完成《活动自我评价表》。并组织进行了此次活动的《活动总结评价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及小组在活动中取得的进步,发现活动中全体同学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激发了学生继续参与探究的热情。这样做,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并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汇报的最后,我引导学生交流:“关于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你还想了解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进一步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交流,深化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又生成了新的主题,鼓励学生去发掘新的探究题材。

此次活动,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的、开放的、自用的学习空间,宽松的,没有过多常规的课堂。活动中,我始终处于一个“隐性”的位置,从始至终帮助、引导学生研究、思考和设计,随时起着支架的作用。帮助学生在自我的探究中构建新的认知,发现问题,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研究对象,汇报与评价,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调动了学生极大的热情,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力也大大增强,符合我的设计初衷,那就是要给孩子们一种自由——离开课堂、离开书本,去做孩子们心中感兴趣的事。

通过活动,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地了解和认识了教师的生存现状,走进了老师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教师的酸甜苦辣,更好地认识了人生的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名小学综合实践教师,四年间我完成了由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的过度,从开始的两手空空到今天拥有了的点滴经验,一路走来是艰辛的、幸福的。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位班主任看了成果展示会后,说:“不看不知道,原来我的学生可以这么积极主动的发言,看来你很难从他们中发现谁是优生,谁是差生了”。简短的一话,却道出了我的心声。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另一面,也让我走进了孩子的心里,这是我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体会不到的乐趣。本学期,我利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和学生共同进行了《走近老师》综合实践活动,使我对综合实践活动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结合活动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良好的选题是成功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确定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端。如果选择的课题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学生的兴趣,则成功的机率就大一些。《走近老师》这一主题,根植于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关注教师,就是关注自己,走近老师,便是走近生活,活动摒弃了教师研究学生的老题材,开拓了学生研究学生的新纪元,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生的意义,探究生命的本质搭建了新舞台。

(二)、强调自主、体现合作是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针对少数优等生,特长生开设的,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力求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它重视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参与是它的主旨。此次活动,研究小组的组成、研究内容的设计、研究对象的选择、活动方案的制定、研究活动的开展、研究成果的展示,都是强调自主、体现合作的,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与引导。研究目标的实现更是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自觉达成,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更是贯穿活动的始终。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注重过程性指导是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注重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发展个性,但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孤立无援,也避免老师过多的参与和指导,我只是以一个协助者,一个顾问的身份出现,这使孩子们心理上的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动的主动权,开展活动也更有热情了。如学生在调查其它同学对某位教师的喜爱程度时,他们采取了问卷的形式,我发现这种方法废时废力,就问他们是否还有其它更快捷的办法,一个孩子提出来:拿一个小黑板到班级调查,说明情况后只需要举手,数数就可以了,我写上对他的方法的肯定,陪他们深入到班级采访,有我的陪伴,他们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即使面对六年级的大哥哥、姐姐仍是那么自如,结果出色的完成了调查任务。

(四)、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是“突破点”。

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不一味的惦记着“给”学生什么,而关注能为学生“做”什么,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交流时,我把此次活动的最终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动地位。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次活动以多种形式的实践,为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观察、共处、小先生”等体验活动,促使学生深入教师生活、体验教师角色、积淀教师情感,从而认识人生的价值。

(五)、拓展延伸,寻找新问题是“发展点”。

活动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谈:“关于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你还想了解些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交流,深化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题”,又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埋下了伏笔,生成了新的主题,鼓励学生去发掘新的探究题材,也体现了此类学习的连续性。

此次活动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个活动的开始,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将以“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和认可”为努力方向,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尝试,全面提高自己的“指导”艺术;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成熟起来。

教学说课稿篇五

本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无标点诗歌,篇幅不长,但要学生完全理解有一定难度。诗歌共三小节。其中2、3两节,描写了风像个小孩子似的调皮捣蛋:一会儿把晾在竹竿上的衣服吹得鼓鼓的,露出各种怪模样,像在试穿;一会儿吹走了毛巾、手绢,还吹走了圆帽子;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风就像是一位好朋友在与我们尽情地嬉戏玩耍。教学中,要通过各种目标明确而又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并能结合画面展开想像,边想边记忆。

通过一年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们都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不必手把手地逐字教学,可鼓励他们自主识字,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温故而知新。

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有些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读出句子的语气。这篇课文的语言富有童趣,比较儿童化,而且篇幅也不长,预习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读通。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认识本课生字8个,积累有关词语,认真描摹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我们可以将这8个生字分散在整个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且每一个生字教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些强调的是读音,如后鼻音“绳”;三拼音“绢、环”;有的是结合书写,重在笔顺、部首,如“此、裤”。这样的识字教学就体现了层次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挑战读,同桌分角色读等让学生的朗读更富有生气。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风的调皮可爱,进一步体会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目标三:说的练习,让学生说说风还像什么。语文教学是开放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内容可以是多元化的,但必须要求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目标四:描摹“裤、此、汗、铁”。复习左右结构的书写顺序,摆好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左窄右宽。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通过之前对学生的写字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笔顺规则及在田字格中将字描写好的方法。所以在这堂课上,教师没有必要手把手的教每一个字的笔顺。而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教师起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时,适时地运用一些小游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即出示一个关于“风”的谜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情绪自然就被调动起来。而且通过阅读谜面又使学生初步了解“风”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为后面理解词句,练习读文,埋下伏笔,可谓省时高效。

二、自主识字,合作互动,重点反馈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对大部分学生已能认读的生字只要在读文中巩固即可,其余生字则分散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时要抓重点,如反馈自学情况时,要结合生字音、形、义的不同侧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指导。如“此、裤”重在字形,“此”的笔顺需要指导;“裤”的部首要加以强调,可以再积累一些同是“衣字旁”的字,并指导学生写一写,为后面在田字格中描写打下基础;读文反馈时,关注“绳子、彼此”的读音,这两个词语比较容易读错,可以多请几位学生练一练。词义理解可采取多种形式,“彼此”可让学生查查字典,一些表现“风”调皮的动词可让学生做做动作,或看看媒体、图片加以理解。

三、反复读文,读中感悟

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以读为本,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在读书实践中感知、感悟,在想象朗读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在评读中获得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本篇课文篇幅不长,语言清新活泼,学生要读通并非难事,难的是要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感悟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要以反复读文为载体。每次训练读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如教学第3节时,先自由读文,找找圈圈表现“风”调皮的词语;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播放媒体,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动词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文,最后可以小组形式读读、演演。为避免机械训练,朗读形式要多样,自由读、男女生分节读,表演读,比赛读,老师引读等,激励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阅读情绪,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有所悟、学有所得。

四、发挥想像,训练说话

教学中围绕课文内容,注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说说风还像什么。这部分说话练习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不必局限于一种风。可以按不同季节的风来说,如:“柔和的春风;刺骨的寒风;凉爽的秋风”。也可以按不同的地点来说,如“森林、草原、大海等处的风”;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画画说说、演演说说,或是模仿课文的某一小节说。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既展开丰富想象,又训练了规范说话。从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说课稿篇六

《dna分子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是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学习好这一节显得很重要。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学习,不但可以理解本节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加深高二学生对后面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对与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类、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定向激趣,引入课题)

我采用的是图片导入,课前投影:flash、dna三维动画结构、印度洋海啸事件及萨达姆的图片,如何确定人的身份并造势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是什么。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dna分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画面,学生自主参与,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回顾dna的基本化学组成知识

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作出肯定和鼓励学生并播放课件,dna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结构?等元素---小分子----大分子。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2.回眸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策划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过程,总结科学史中包含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启迪学生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和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个激情。

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教师手拿学生制作的dna模型并播放多媒体展示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师生讨论,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从形象和意境方面切入dna分子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从多媒体画面上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图文互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分子结构的特点

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3:dna分子是由几条链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讨论4:dna分子的主链是由什么组成的?排列在什么位置?

讨论5: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学生参照自制的dna模型得出结论: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的直观到形象的思维”的认知过程,以及符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也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原则。

5.展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师生共同得出制作模型的原则和要求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引导学生尝试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小结作业

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特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说课稿篇七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及其特点;

隐性要求是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探究,明确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

2、通过填图探究,概括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科学精神认识地球的圈层构造。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1、高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思维;

2、学生的学习方式存被动,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探索体验的过程;

3、高一学生缺乏高中地理学习的足够体验和方法,教师需要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探究法、学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板图、学案。

〈导入新课〉——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

〈读图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设计思路

学生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原理),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填写学案,逐步建构知识体系。

实施步骤

1、提供图表资料(图1.26及地震波比较表)

2、设置问题引导

3、学(师)生读图探究、讨论

4、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产生的新问题)

5、教师板图总结、释疑、存疑

结论

1、人类对地震波的研究是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主要手段。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3、地球内部以2个不连续面为界,划分为3个圈层。

〈填图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设计思路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在立体空间中应用,在填、画图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再现,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模型。

实施步骤

1、创设情境(图1.27及岩石圈结构图),引导学生获取地理信息

2、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填、画图

3、利用板图实现师生互动,总结各圈层的特点

成果

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结构模型。

〈拓展探究〉——地心之旅能否成行

材料

19世纪,法国儒勒凡尔纳写的《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进展相对缓慢。

圈层名称

特征

组成物质

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

3、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逐渐增大

地幔

1、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教学说课稿篇八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小学的音乐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采菱》。

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旋律流畅,婉转,运用了许多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

歌曲是五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方整对称,第三乐句活跃生动,第四乐句使用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划船动作,最后向在高音部分体现旋律抒发孩子满腔深情.

本首歌曲在教材中是一首必学歌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一篇好教材,歌曲的演唱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价值极高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课的内容,不论是从歌曲角度还是从视谱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用优美,亲切的歌声表达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2,欣赏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继续培养学生通过对旋律等音乐语言的分析来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的初步能力,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歌曲《采菱》学唱

教学方法: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注意切分节奏处唱法.

二,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几种反复记号,请同学说说怎样演唱.

2,请同学说说以前都学过哪几种切分节奏.并拍一拍.(综合训练二)

再请同学将上节课刚学过的切分节奏写出来,并拍一拍.

3,请同学跟琴唱《采菱》的歌谱.

三,学唱歌曲:《采菱》

1,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情绪.

2,教师范唱,请同学跟着哼一哼,注意切分节奏处的演唱一定要准确.

将切分节奏处找出,依次练唱.

3,跟琴练唱歌词.

4,处理:

讨论:演唱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速度情绪

练唱.

(注意引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唱出水乡的孩子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尤其要注意一字多音处要唱的连贯).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菱》,可以表演.

第二课时:欣赏《渔舟唱晚》

1,出示乐器挂图,介绍筝,介绍《渔舟唱晚》

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2,初听《渔舟唱晚》,请同学们说说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3,分三部分细听,请同学们按照听听想想来听三部分的速度,旋律,分别是怎样表达的.(完成听听想想)

4,请同学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听到“fa”时举手表示,并说说这里出现fa后,乐曲发生了什么变化.5,复听全曲,请同学跟着音乐表现出渔夫一天的工作.

6,知识拓展;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

五,教师小结:我国的民族音乐非常有特点,是有着悠久历史发展的.今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民族乐.

板书设计:渔舟唱晚

听听想想

第一段旋律优美节奏平稳速度缓慢力度稍弱

第二段旋律跳跃节奏活泼速度渐快力度加强

第三段旋律上下起伏节奏紧促速度较快力度稍弱课

课后小结:

学生初步了解了民族乐器“筝”,并准确感受了由此乐器演奏的乐曲,特别是为学生扩充的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使学生感受了民族乐器演奏的现代音乐,更激发了学生对器乐曲的兴趣.

教学说课稿篇九

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真正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角度出发,并结合大学生精力充沛,追崇时尚,喜凸显个性等特点,开设了健康街舞课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但能掌握街舞基本舞步,又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现自我的才能,陶冶情操,增强自信,从而表现出大学生的气质的美,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街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黑人青少年,是美国黑人"嘻哈文化"(hip—hop)的组成部分,街舞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很快风靡全国,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特别是在青年人群中有着一定的位置;他们崇尚轻松,随意的舞蹈风格,勇于挑战高难度的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个性美。我校第一次开设街舞模块的教学,主要以基本的舞步为教学内容。本次课是街舞模块一的基本舞步组合第9次课。本课学习的重点:移步结合绕肩,难点:动作协调,到位并能够与音乐旋律相吻合;与学生大胆的张扬自我个性三者融合为一体。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07级本科班的44位女生。有一学期健美操学习的基础,但是个人能力差异大,普遍学生表现力差,动作放不开,不敢展现自我。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机能目标:初步掌握本次课第三组合的动作,并能结合前几个组合进行创编练习

3、情感目标:通过基础动作的学习和自主创编的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意识。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1,激趣热身:采用竹竿舞游戏导入节奏练习,让学生在乐中求学,以愉快的心理状态进入课的学习内容。从而起到激情引趣和热身的目的。

2,技能学习:

(1),在复习旧教材的基础上导入新的内容

(2),《自选超市》:学学新组合动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组,选取教师新教学的动作进行组合创编后,分组展示,互相评价,最后老师给出针对性的评价,(这是本课的创新点)让学生将在已有街舞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贯穿到学习中。

(3),形体练习:《女人花》身体姿态训练

3,恢复身心:在音乐《梁祝》伴奏下进行拉伸放松

4,讲评收课: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1,预计90%的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示范完成动作要领并能完成创编任务。

2,预计本课学生学练的运动强度为中等,最高心率15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为110次/分左右;练习密度为50%左右。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预防方法

1,学生的手脚不协调2,分解重复练习,循序渐进至手脚配合

1,不敢展示自我2,分组展示,多进行互相评价

室内篮球场,音响一套街舞图片,多媒体

健身街舞教学方案设计

基础部体育组黄春香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和突出了"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串整个教育教学之中。笔者认为真正的健康是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组成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按体育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来确定的,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健身街舞的组合动作且,利用动作作为工具达到锻炼身体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创造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并让学生体验健康的含义。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课中的身体练习和技能掌握比例控制适当,让学生有更多身体练习机会,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二)课程教学目的:

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健身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体育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健身街舞的技能与理论学习,让学生正确掌握健身的原则,方法,具备学习的能力。

[pages_luzhuba]

(四)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关键在于学生能把握一种健身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在于组合套路的动作的学习。在教学中运用上网查询,展示,表演,课外练习,启发学生创编等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所学的内容传达,普及给其他同学。

第一节:健身街舞的`基本律动练习

第二节:健身街舞组合一

第三节:健身街舞组合二

第四节:健身街舞组合三

第五节:健身街舞组合四

第六节:健身街舞组合五

第七节:健身街舞组合六

第八节:健身街舞组合七

第九节:健身街舞组合八

第十节:健身街舞组合完整示范

(五)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是在健美操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内容。

(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使用教材:健身街舞dvd

2,教学参考书:《街舞的起源》《街舞的种类》街舞网站

课程的说课和教学方案细节设计

(以第十次课开展设计)

(一)本课的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健身街舞组合动作七

2,课程学时:技能课学时2学时

3,适用专业:选修健美操的女生

4,制定(修订)时间:20xx年5月

(二)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前面掌握的组合基础上继续学习健身街舞的组合动作七。并进行创编,重新组合。是新授课。

(三)教学目的

1。认知机能目标:初步掌握本次课第三组合的动作,并能结合前几个组合进行创编练习

3。情感目标:通过基础动作的学习和自主创编的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意识。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四)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移步结合绕肩

难点:动作协调,到位并能够与音乐旋律相吻合;与学生大胆的张扬自我个性三者融合为一体。

(五)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07级本科班的44位女生。有一学期健美操学习的基础,但是个人能力差异大,普遍学生表现力差,动作放不开,不敢展现自我。

(六)说教法

"多感官程序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互助式教学法"

(七)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图片,音乐,简笔图)

通过课件观看街舞比赛,表演。板书准备:张贴出学习动作的图片和简笔图

2,开始部分:上课时学生马上进入街舞主题情景,配合音乐感受街舞的文化

(1),游戏《竹竿舞》导入热身环节,"胖子吃,胖子胖子吃,胖子吃,胖子胖子吃,不吃不吃不吃"使学生学会口令同时配合蹲起。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感受街舞节奏

(2),学生领操,教师在旁评分,下课前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锻炼教学能力,培养自信心

3,基本部分:

活动一,教师根据图片内容进行教学(不分前后顺序),学生学练。

活动二,《自选超市》:让学生将在已学街舞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创编。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贯穿到学习中。(创新点)

分组练习并且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动作的重组创编展示。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启发性的建议。

活动三,最后分组展示生生互评,师生评价。

活动四,形体练习在《女人花》的音乐伴奏下教师示范身体姿态练习学生跟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再停留在学习阶段,利用动作作为工具,培养学生创编,合作,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4,结束部分:放松整理并讲评

知识目标实现

提问:进行减脂训练有何时间方面的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

教师总结知识点,并布置课外作业结合自身近期目标写出一份健身的训练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互相交流总结。

本课设计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精神,健身街舞教学内容为载体,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面将从为什么教,用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等几方面来说明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健身街舞"这节课主要是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的,对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掌握动作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游戏结合教学实际,使学生乐在其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对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目标,实现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为什么教————

二,用什么教————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和安排本课主教材设计为健身街舞。为避免单纯练习的枯燥,采取《自选超市》让学生对所学动作进行选择,重组,创编然后分组展示。使学生在实践自己的创编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本课辅助教材形体姿态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女生的正确身体姿态,身体的柔韧性等。在悠扬的《梁祝》中感受肢体美。用肢体诠释音乐。

三,教什么————对重点,难点的考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重点定为掌握移肩动作;难点是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处理。

教学说课稿篇十

《幸福是什么》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是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的。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清理喷泉,砌井时遇到一位神奇美丽的姑娘——智慧的女儿,在她的启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明白了幸福的含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类超人体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说教学内容

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对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如何让学生从他们的话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从浅层次的幸福过渡到深层次的幸福就成了本课的难点。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

1.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略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再引导学生用自学学习法学习课文,以前后插图的对比增加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从浅层次的到深层次的了解课文内容,以达到教学重点。

(3)体会课文所讲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教学难点)

(4)引导同学们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2.教学安排:1课时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情境教学法

2.引导自学学习法

3.情境表演学习法

四.说教学流程

1.以音乐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幸福快乐的氛围,导入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用《幸福拍手歌》,让学生一边跟着唱,一边拍拍手,搭搭肩,跺跺脚,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幸福的氛围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会在这样轻松的氛围当中说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幸福。有的同学会说幸福是有了新书包新衣服;有的会说幸福是爸爸、妈妈的夸奖,老师的表扬,学校的奖状……。当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知道的幸福后,我用这样一句话引入第二个教学环节:“有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幸福是什么》,同学们读完后一定会对幸福有新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幸福是什么》吧。”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接着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用“拼拼读读”进行教学,让学生准确认读生字,最后引导学生用自学学习法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学学习法学习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弄明白故事情节;再要求学生反复的读三个牧童清理喷泉和砌井后的情形,和十年以后他们再次回到井边的情形;然后提问“三个青年找到幸福了吗?”“他们为什么感到幸福呢?”,并引导回答;最后让学生想像在这十年间三个青年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来体会三个青年人幸福的付出,明白幸福其实是为人民服务,尽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分角色合作表演。

角色表演能使学生进入角色,也就进入了课文情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角色表演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表演,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的情节美和语言美,领会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再让同学们合作表演课文内容(三个牧童在清理喷泉、砌井和他们与“智慧的女儿”的谈话),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激起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幸福,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幸福和自己理解到的幸福进行交流。借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时教师相机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幸福,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是无处不在的,人人都可以创造幸福,为自己创造幸福,为他人创造幸福。

5.写一写

幸福是

意图是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写下来,以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写好时,挑几句好的当堂展示出来,让学生评一评,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好的板书能体现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我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10.幸福是什么

第一个青年给病人治病靠劳动,靠尽自

己的义务,做出

幸福是什么第二个青年做过许多事对人们有益的

事情。

第三个青年耕田

六.说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问爸爸、妈妈及家中其他成员他们对幸福的理解。

教学说课稿篇十一

我采用的教材是六年级人教版教材,本堂课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四大块进行分析说明。我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将学生的体验与生活穿插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的积极性,通过练习到演练,并把器乐演奏与唱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

1、初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二胡的形状、音色和演奏方法。

2、欣赏《二泉映月》等作品,初步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音乐家。

3、指导学生感受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效果及简单的演奏。

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练习f调的基本单音。

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重点,在授课中,我讲以开放、合作作为我的教学理念。运用谈话法,以平等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并讲解示范让学生能形象、直观的了解并模仿教师演奏。通过每小组分组练习训练对每组进行综合指导。

尽量让学生以练习、讨论为主,老师做到引导、点拨启示的作用。让学生互相交流、协作学习、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二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欣赏与表现的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综合体验。在欣赏完两首乐曲后,教师设计了“我来演”这样一个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表情神态、演唱、舞蹈动作、诗歌语言将欣赏乐曲的所思所感表演出来。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授、探究、巩固、拓展。

1、导入:我会采用自己示范演奏几首经典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真的好想你》来导入本课。让学生体验乐曲所表现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二胡的兴趣。

2、新授: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乐器二胡,了解它的基本结构、音色特点、演奏姿势、呼吸、气流控制及指法。描叙与京胡在结构上演奏上的区别及独特的地方。

3、探究:指法和气流是演奏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指法和气流的控制是本课的重点,我会采取讲解示范法来完成,并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演奏特点:二胡演奏的一些技法如揉弦、滑音、打音以及右手运弓的轻、重、缓、急的具体运用,同能否演奏出这类乐曲所赋予的神采和韵味是分不开。揉弦又叫颤指,是由意大利语翻译而来,现代二胡的揉弦借鉴了小提琴的揉弦技巧。 二胡演奏中要改变弦的张力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这是根据左、右手不同的“操作”形式决定的,即左手手指的指压和右手运弓时弓毛对琴弦的压力。左手手指按弦时手指对弦的压力使弦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张力的大小,特别是揉弦(无论是“压揉”还是“滚揉”)指压的大小能够较明显地改变弦的张力,从而在力度上有变化。另外左手换把时,特别是“跳把”,左手手臂上、下移动(尤其以从低把位移至高把位最为明显)产生的摆动力量由手臂传递给手指指关节而作用于琴弦,这种“摆动力”同样可产生一定的力度。

4、巩固:选用学生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先示范演奏,然后让学生个别练习。

5、拓展:安排一个音乐活动,每组派代表上来展示,倡导快乐的学,轻松的用。采用综合指导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活动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小组先一名优秀的乐手上台演奏,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的评价。

教学说课稿篇十二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教学说课稿篇十三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一、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神笔的作用吗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了。

二、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三、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四、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五、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教学说课稿篇十四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小学的音乐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采菱》。

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旋律流畅,婉转,运用了许多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 ×·× ××× ×××× ×××)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

歌曲是五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方整对称,第三乐句活跃生动,第四乐句使用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划船动作,最后向在高音部分体现旋律抒发孩子满腔深情.

本首歌曲在教材中是一首必学歌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一篇好教材,歌曲的演唱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价值极高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课的内容,不论是从歌曲角度还是从视谱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用优美,亲切的歌声表达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2,欣赏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继续培养学生通过对旋律等音乐语言的分析来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的初步能力,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歌曲《采菱》学唱

教学方法: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注意切分节奏处唱法.

二,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几种反复记号,请同学说说怎样演唱.

2,请同学说说以前都学过哪几种切分节奏.并拍一拍.(综合训练二)

再请同学将上节课刚学过的切分节奏写出来,并拍一拍.

3,请同学跟琴唱《采菱》的歌谱.

三,学唱歌曲:《采菱》

1,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情绪.

2,教师范唱,请同学跟着哼一哼,注意切分节奏处的演唱一定要准确.

将切分节奏处找出,依次练唱.

3,跟琴练唱歌词.

4,处理:

讨论:演唱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 速度 情绪

练唱.

(注意引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唱出水乡的孩子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尤其要注意一字多音处要唱的连贯).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菱》,可以表演.

第二课时:欣赏《渔舟唱晚》

1,出示乐器挂图,介绍筝,介绍《渔舟唱晚》

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2,初听《渔舟唱晚》,请同学们说说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3,分三部分细听,请同学们按照听听想想来听三部分的速度,旋律,分别是怎样表达的.(完成听听想想)

4,请同学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听到"fa"时举手表示,并说说这里出现fa后,乐曲发生了什么变化. 5,复听全曲,请同学跟着音乐表现出渔夫一天的工作.

6,知识拓展;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

五,教师小结:我国的民族音乐非常有特点,是有着悠久历史发展的.今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民族乐.

板书设计: 渔舟唱晚

听听想想

第一段 旋律优美 节奏平稳 速度缓慢 力度稍弱

第二段 旋律跳跃 节奏活泼 速度渐快 力度加强

第三段 旋律上下起伏 节奏紧促 速度较快 力度稍弱课

课后小结:

学生初步了解了民族乐器"筝", 并准确感受了由此乐器演奏的乐曲,特别是为学生扩充的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使学生感受了民族乐器演奏的现代音乐,更激发了学生对器乐曲的兴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