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一
最近看了一本名叫《新三字经》的书,令我感触很深。
仔细看过后,其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学与思,琢与磨,知与行,相交错。成于勤,毁于惰,荒于嬉,败于奢。省吾身,思己过,言必行,行必果。败与胜,非天命,得与失,乃互生。”“学与思,琢与磨,知与行,相交错。”意思是说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收到真实的效果。我们既要重视行动,也要重视认知,两相促进,才能塑造健全人格。牛顿就是经过反复的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居里夫人也是经过观察,然后反复思考,再试验,才发现了“镭”,所以我们要学会思考。
“成于勤,毁于惰,荒于嬉,败于奢。”是说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奋。人不能过度的追求享受,否则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中。韩愈的《进学解》里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了勤奋思考的重要性。许多人的失败是因为懒,一个人过于贪玩、贪图安逸,就会自己荒废自己。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
“省吾身,思己过,言必行,行必果。”是说:每天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的过错是种自我修养的方法,讲究诚信,说了的话就一定要做。“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温习了?还有一句话叫“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人说话要算数,要有信用。孔子认为,君子以言过其实,说了不做为耻辱,为人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败与胜,非天命,得与失,乃互生。”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不是天注定,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的所得与所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在“得”与“失”之间作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新三字经》令我爱不释手,能让我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真是一本好书!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二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习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三
俗话说:“一本好的经典书就是一个好朋友。”《三字经》能教我怎么做人,教我怎么去成长,叫我怎么学习新知识等等,所以我喜欢读《三字经》。
在我读幼儿园时,爸爸就教我读——《三字经》里面的“人之初,性本善······”通过诵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比如“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让我懂得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读书,以博学问,丰富知识,自然就学会少说错话,少做错事。“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告诉我人在少年时,应该多亲近良师益友,跟他们切磋做人的礼仪和道理,提高自身修养,增长学问,作为立身之本。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得益于“孟母三迁”改变了他的成长环境和“孟母断织”对他的启发。他明白了放弃学习,半途而废,最终会一事无成的道理后发愤图强,勤奋学习。
记得有一次,我去舅妈家,外婆削了一个苹果并分成几块,我拿起最大的一块先给了妹妹。舅妈说:“你怎么不吃最大的一块啊!”我对舅妈说:“《三字经》里面不是说:‘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吗?之前妈妈就经常说‘孔融让梨’的这个词,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舅妈说:“看来《三字经》还真是一本好书哈,以后也要教妹妹学习呦。”
上次,我一个人坐公交车去妈妈上班那里,看见一位婆婆上来,于是赶紧起来让婆婆坐下。婆婆连声说:“不坐不坐,妹儿呢,我还拉得稳,你坐好,莫要摔倒了。”我说:“《三字经》里面都说‘长者立,幼匆坐,长者坐,命乃坐’,还是你来坐吧。”婆婆一把把我拽到她怀里坐下说:“来一起坐,你真是一个乖孩子呀!”
《三字经》是我的`成长好朋友,它使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伴随我成长。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四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我们伟大的共产党,迎来她90岁的生日了。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五
《三字经》这本书,我才深受启发,改“邪”归正。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三字经》这本书。原本我觉得这本书很乏味,后来有一次,我认真地看起这本书来,发现内容很好看,便仔细地品尝书香。我看着想着,突然几个句子映入眼帘:“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看完这句话,我突然反省了一下自己,对照起来:黄香九岁,就能为父亲在寒冷的冬天温暖被子,而自己不仅不帮父母做点好事,还对他们不礼貌,哎,太不应该了!我的脸顿时热了起来……于是那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尊重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孩子!
从那以后,我就努力改正自己喜欢和长辈顶嘴的坏习惯,主动分担家务,接纳长辈的金言玉语,渐渐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长辈对我的看法,还常受夸奖呢。
《三字经》,谢谢你!是你逐渐改变了我,逐渐完善了我。啊,你像一朵洁白的'莲花,盛开在我的心池里,香气馥郁!你如同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不再迷失!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六
自从县委在党员和干部中开展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活动以来,我时时、处处、事事以一名党员和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特别在这一次熟读红色经典,树立崇高追求活动中,我读了《毛慈影临刑前给父母的信》后,感慨良多。一位年仅19岁的年轻女子为青神人民的解放事业,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县城凤旭门外凉水井(今县城东门)。她的生命很短暂,但她的生命之花绚丽而多彩!尤其是在这短短的只有489字的信中,她的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和干部学习。
一、孝敬父母,关心弟妹
信中云:自官仓一别,几近三载。未知二老的身体是否安康,弟妹们的学业可曾长进?吾自入党以来,父母弟妹们为我吃苦不少。据念生姐云,吾离家后,军警三至家门。捕吾不得,将雨田小弟捆去吊打、关押,备受其苦;父亲一气成病,久卧不起。每念及此事,泪如倾盆。今生未得孝敬二老,来世必当承欢膝下!想一想,一个不爱父母,不关心兄弟姐妹的人能成大事吗?毛慈影给我们做了示范,她深深地知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机敏睿智,豁达乐观
三、读书求知,信仰至上
在信中,她问父亲,我那本红皮书是否还在?那是我读高小时你送我的礼物,上面汇集了不少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我从其中获得不少教益和启迪。吾视作生命之一部分。若在,望妥为收藏。那本红皮书的书名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推想,也许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的陈独秀的《新青年》,或李大钊的《青春》,还有胡适、鲁迅什么的,等等。毛慈影能从这些进步书刊中吸取好的东西,成为了一个坚定、坚强的共产党员,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终身的信仰,并为之奋斗到底。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和干部就更应该像毛慈影那样从红色经典中重温革命历程,铭记历史责任,激活斗志士气,提升文化素养,陶冶革命情操,珍惜时光,发愤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促进青神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不辞辛劳,深入群众
信中说,她从14岁入党直到英勇就义,5年多的时间里,其间为唤醒民众,推翻暴政,奔走呼号,露宿餐风。赴荣威、上成华,走嘉乐、扎青井,迹遍川南。据考证,她不辞辛劳,踏遍青神、乐山、井研、夹江等县毗邻农村,深入到群众之中。不论是天晴下雨,打霜下雪,还是白天晚上,坚持外出活动,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她每到一个地方,便和当地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关心群众的疾苦,和群众一起住茅草房,一样吃糠莱,有时还背起背篼帮农民割猪草,或打柴、挑水、煮饭等。她的言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尊敬和爱戴。她的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学习和借鉴,也是我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一点。
五、视死如归,乐观自信
信的结尾这样写道:父母大人,孩儿不日将领极刑,信到之时,儿已含笑九泉。望二老勿悲,儿虽去也,同志者众,革命大业,必定成功。胜利之时,国人弹冠相庆,儿将踏云归来。她的这种从容镇定、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她的这种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不仅鼓舞了她同时代的同监难友的革命斗志,而且对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和干部也有积极作用。
综上,通过学习《毛慈影临刑前给父母的信》,她的一切所作所为,堪称我们县委这次开展三深入的楷模,因此,我们每个青神人,尤其是党员和干部都要学习毛慈影,践行三深入。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七
暑假里我看了一些红色经典,其中在书香闵行上看到的红色经典连环画“赵一曼”尤其令我感动。
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职责,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日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期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期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八
《中庸》是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嫡孙子思所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关于中庸思想的言论。西汉时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先后选编《礼记》,两人选文各有侧重、互有优长,但都将《中庸》收入自己所编的《礼记》书中。戴德所编《礼记》选有85篇,史称《大戴礼记》,已多散失,流传未远;戴圣所编《礼记》有49篇,人称《小戴礼记》,为后人所好,今传《中庸》正是小戴的版本。《中庸》开始并不被人看重,直到北宋时开始受人推崇,南宋时大儒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将《中庸》与《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同《孟子》、《论语》一起,并称为“四书”,从此成为儒家修身入世的必读经典。
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起到了至为深远的影响。而文化的发展,从其产生起,很多情况下似乎总是注定了要在截然相反的两种命运中摆动:要么在日趋封闭排斥、保守僵化中走向衰落败亡的结局,要么始终保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辉煌。中庸思想与儒家文化伴随着中国封建主义的盛衰起落,经历了数千年风雨沧桑。正如人之行远,必定蒙落尘垢,中庸思想在数千年的历史长行中,同其最初时相比,早已不甚清新,甚至被附加了许多与中庸的本质相背离的东西。在中国,不知何时起,现实中的“中庸”常常使人读出一些诸如“不思进取、消极守旧、封闭落后、中立骑墙、好好先生”等等此类的意味,如果说这就是所谓“中庸”的实践,则其与孔子创立中庸的追求其实已大相径庭,孔子若泉下有知,怕也要捶胸顿足,长长叹息了。鲁迅在批评国民“中庸”的性格时,就曾举例说:“老先生们保持现状,连黑屋子开一个窗也不肯,还有种种不可开的理由,但倘有人要来连屋顶也掀掉它,他才魂飞魄散,设法调解,折中之后,许有一个窗,但总在伺机想把它塞起来。”(《两地书》1935年4月)这样的“中庸”既不能让人看到深邃的思想,也不能体现超凡的智慧,反而真让人觉得人性的某种“丑”来。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溯本清源,掸拂去蒙蔽在它上面的历史灰尘,焕发出它本有的灿烂光明,为启发民众智慧、滋养民族心灵、推动国家富强,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用心读《中庸》,我觉得孔子中庸思想所具有的非凡品格,仍然足以让后人深思和启迪。
一、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是人们认识和实践所遵循的思路和途径。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庸其实就是儒家的思想路线。这种思想路线,孔子在《中庸》中借对远古时舜帝的颂扬,作了这样的表述:“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尔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解释了“中庸”的大意,即“执两用中”。这段话后人往往有不同的解读,而不同的解读,又会导致对“中庸”的认知和判断作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我理解这段话的大意应当是:“舜帝是如此的睿智贤明啊!他深入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各方面情况,作出决策时,总要仔细斟酌,摒弃不好的因素,发挥善良的功用,权衡之后,实施对人民最有利的方案。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啊!”应当明确,这里的“执两”并非仅仅探究事物的两端,而是力图深察事物的多方全面;“用中”,并不是简单地妥协折中,而是要筛选择优,确定最适合有益的方案。查看不少有关《中庸》的资料,很多人把孔子中庸思想里的“执两用中”解释为“站在相互对立的事物的两端,调和折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和方案”,又把“隐恶扬善”简单地理解为“隐去别人的恶行和污点,表扬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似乎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在教人如何和稀泥、学做好好先生了,这其实是对孔子本人及其中庸思想的极大误会!倘若这样就是孔子中庸的真意,那么孔子不仅与“圣贤”的褒誉不能相称,甚至有对民族思想“遗祸”的嫌疑了。如果读一读《史记?孔子世家》、《礼记·儒行》、《论语》等,了解孔子的生平经历和理想抱负,就会知道,以孔子入世进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仁义担当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以其“上弗援,下弗推”、“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的独立人格,是不可能发出这样违背儒家大道和信仰的言语的!
由此看来,中庸的“执两”,其实就是“求真”;其“用中”,则语近“务实”。最初儒家这样的中庸,与当今的“实事求是”颇为相通,然而却都不容易实行。中庸之道,虽知其好,真做则难!孔子就此感慨:“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在孔子的眼中,寻常人或许自以为很聪明,然而若要他按中庸之道修炼行事,却连一个月也难以坚持;即使圣人,也常常不能做到,何况凡人!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说:“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也。”可见中庸之道,虽然人人皆可亲近,但要达到精深的境界,并能始终坚守不离,则又非常人轻易可致。孔子在《中庸》中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样的感叹,对于我们从孔子的智慧和思想里寻找到启发和借鉴,始终坚持不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加快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步伐,具有积极借鉴的意义。
二、中庸为“至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把德的有无及高下与国运的治乱盛衰联系起来。在《大学》里,儒家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纲目之说,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基础,“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所要追求的社会抱负和理想,它们以“修身”为联结,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在儒家看来,“修身”是社会的根本;身不修则不可以齐家,不齐家则不可以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国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重视以修身为本,否则无疑缘木求鱼,鱼终不可得。这里儒家的修身,其实就是养德。中庸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被孔子奉为“至德”。这种“至德”常人很难达到,但却人人可以向往和修炼,在无限接近“中庸”的路途上相偕同行。虽然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但也承认:“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虽然修为的境界会有高低,但行走的方向同一,则无论贵为“天子”还是贱为庶民,都能达到内心和外物的平衡与协调,以“致中和”,则圣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也就不远可望了。
修中庸之“德”,其要为“诚”。在中庸的观念里,“诚”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原则,也是人在社会交往中和睦共存的主观标准。与自然相处的“诚”,就是要“格物、致知”,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真相,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和谐。孔子在《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其生物不测。”这些都说明天道坦荡无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化育万物,周而复始,以致无尽无穷。人以“诚”的态度去认识和探究自然,不以人为的喜好而掩饰或附加,这样就能更加真切地看清天地自然,顺应其势而作为。而修炼人性之“诚”,则要慎独慎微,使自己始终做到心意真诚。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君子诚之为贵”、“诚其意者,勿自欺也”,要“君子择善而固执之也”。人不自欺,也不欺人,胸怀坦荡,具备了这样“至诚”的品质,就能生化万物、感化民众,激发出人与自然天赋的善良本性。《中庸》有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中庸广大而精微、开阔而包容,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中庸》又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惟天下至诚为能化。”如果人把天赋的真诚的本性推致到细微的事物,这种天性就会在不同的事物上得到显现并光大发扬,从而使事物受到感动进而推动其变化。天下只有道德高尚、秉性真诚的人才具有这种感化民众、推动万物变革竟发的强大力量。《中庸》对于道德的这般推崇,是中国“德治”传统的最早渊源之一,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仍然离不开道德的力量。道德不仅是法治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判断法治的直接的价值标准和依据。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的每个环节,如果缺乏道德“血液”的滋养,没有“真诚”“至德”的范引和导向,法治就容易沦为暴掠的工具,成为戴在脸上的伪善的面罩!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样应当成为我们毫不松懈的努力方向。
是啊,如果一个社会道德失去了应有的力量,如果真诚成了社会侥幸才能得见的稀缺品,那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悲哀和可怕的景象啊!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我们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却不得不承认,在这过程中有不少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已经陷入了迷途。统计掺水、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抛光米、毒胶囊、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奶,写作抄袭、论文剽窃……哪一件不是令人痛心又伤心!孔子以中庸为“至德”,以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其言虽发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如今重新唱响,这样的声音又何尝已经过时!
三、中庸的开放与包容
只有睿智的头脑,才会有开放的胸怀;只有博大的胸襟,才能有包容的海量。思想的发展如果没有开放和包容的品质,就不能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这正如开始的泉源,一路流淌,若不能宽广河床,不吸纳涓滴细流,其流就只能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不见。孔子的中庸,无疑具有这样的可贵的品质,尽管它在两千多年的流传中,常常被人扭曲歪解,但它智慧的光明仍然经久不灭,它高远宽广的境界依旧使人迷醉神往!
在孔子的眼里,中庸之道即圣人之道,“其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是孔子的感叹,中庸之道是如此的伟大,它浩浩荡荡充溢于天地之间,生化万物,美德像天地一样博厚和辽阔。“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君子要尊崇天地一般美好的德行,为人朴实厚道而崇尚礼仪,通过后天的勤学善问,温习已有的旧的知识,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自己的见解,不仅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而且也使其深入到极其精微细致的微观层面,不断把自己修养道德的境界提升到一片新的更加高尚光明的天地。“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像天地对于万物,其宽广博大,吐故纳新,无不承载,无不包容;犹如四季错综运行,日月交替光明,永恒不息;万物共生,不相妨害,各自遵循其天赋的本性运行,却又彼此宽容而不悖离。在中庸的世界里,“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小的德行如川溪长流漫浸,大的德行则使万物敦厚淳朴,化育无穷。这样的中庸,我看不出它怎样狭隘排斥,反而让人看到在这样的一片天地里,万物和谐共生,相互包容成长,呈现在人眼前的,只有一片纷繁多样、生机勃发的多彩景象,哪有一些人眼中“僵化落后、消极守旧、暮气沉沉”的丝毫模样!
而且从孔子个人经历看,他一生好学,对于各种新的知识和思想,总是孜孜以求。他的学问修养,正是追求实践中庸“开放包容”品质的结果。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在修养学识面前,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谦虚慎敬的态度,“好学近乎智”,认为人智慧的增长,来自于不断地学习。他的思想和学说,很多就是在学习借鉴他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西周末年,老子担任周武王守藏室史官时,孔子听说老子的学问和名气,心里很是崇钦仰慕,专门从鲁国带了礼物,来到洛阳登门向老子求教。他对于老子的学问大加赞赏,离开洛阳后,他向人赞叹老子的思想和学问:“龙在天上,在云端,无法琢磨,深不可测。老子就像天上的龙一样啊!”孔子的学说里,包含了很多道家的成分,事实上,儒道之间的密切联系,儒家对于道家的学习和借鉴,早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孔子对于思想守旧而不求进化,是极力反对的,对于思想僵化而不时变的危害,他也有非常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在《中庸》中说:“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而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至于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倡导周礼,近人常常把它作为孔子思想倒退落后的事据,其实这种说法经不住推敲。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理性地考察当时的背景,孔子的“克己复礼”不仅不是守旧倒退,反而是思维开明、包容善取,具有历史的进步性。这正如我们所要弘扬传统文化,难道不正是因为其中有于今可用、适于当今的思想精华吗?如果仅因为它传统,来自于过往,就不加分析地以今世而反求古人,对之一概排斥抛弃,这样不是科学进步,反而是愚昧的表现!这样极端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是有过教训的。何况孔子关于“礼”的文化和制度,为此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曾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有着巨大贡献的。
四、中庸的进取和担当
中庸的境界,是孔子一生的精神追求。在孔子的精神世界里,中庸的思想始终充满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和为世担当的精气神;任何消极避隐、自保其身、好好先生等世俗的画像,都与他“君子”“大丈夫”的人格气质格格不入,毫不相容。凡进过孔庙的人,大概见过孔子的雕塑或画像,他身材魁伟高大,虬须遮脸,荷服仗剑,颇有江湖草莽豪侠、可力举千钧的气象,不是后世话本中细皮嫩肉、弱不禁风的那般书生模样。孔子的一生,是积极进取和为世担当的一生,为此他宁愿放弃名利,远离物欲。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孔子所具有的智慧和学识,在当时的时代,只要他能将自己高贵的人格稍微放低一点,俯就一下当时的权贵,获得显赫的权势和富贵,可以说不会有丝毫的困难。然而当时权贵虽然赞誉孔子的学问,却对采纳实施他的思想和主张并不放在心上;所以常常许以高管厚禄,不过是要拿他当闲养为“仁”的标榜。放弃独立人格和社会理想以获得个人尊崇享乐,自然不会是孔子的人生向往,那样孔子的人格和思想也就不会有后世永恒不朽的光芒。历史上,高贵的思想和世俗的权势总是充满矛盾;思想的发育成长需要自由的精神空间,而权势威严的满足却要以屈服顺从来体现。孔子一生坚守独立人格,怀抱治国济世的社会理想,他“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在下位,不援上;在上位,不陵下”、“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他“君子之仕,行其义也”,“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等等,这样的执着坚守、不懈追求,这在后世读书人的身上,也常常不容易做到。孔子一生艰辛劳累,少有安逸享乐,致力于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希望为世所用。他收徒讲学,改变了先秦时期学在官府的旧格局,开辟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面貌;他编校典籍,为保存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甚至不顾年高,周游列国,为游说当权者实施他“仁政”的主张,历经磨难而不悔。这些对于孔子来说,并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名利,只是为了他胸中怀有的“仁者爱人”的济世理想。他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一生,从来没有过妥协和退让。这样一位可为“万世师”的旷古圣人,他的思想和实践,始终保持了积极进取和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
《中庸》的内容文字不长,却通篇载满了儒家进取担当昂然向上的精神力量。《中庸》教导人们修身养德,追求“中庸”的“至德”境界。儒家的礼治,也就是德治,把修身养德作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社会抱负的核心环节来推崇和强调。在《中庸》中孔子提出“执两用中”的思想路线,对于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改造主客观世界,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他对于修德“至诚”的阐述,对于“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化”的深刻认识,不仅在漫长的封建时期,这种思想所闪耀的光芒曾经照亮了人们精神里的某些黑暗,即使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对于我们切实抓好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真正发挥先进道德文化塑造人、引领人、凝聚人的作用,同样可以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具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中庸》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指导认识实践的思想路线,引导人们修养道德,它的其他许多论述,也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庸思想积极入世和为世担当的品格,如它论治国之要:“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这即使对于当今的个人修养、国家平治、社会和谐,也并非毫无启发的意义。其他等等,《中庸》还有很多论述,同样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借鉴。如果不以今世而苛求古人,以历史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孔子创立的包括中庸在内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无疑都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而这也是儒家为主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封建的经济政治社会,曾经远远领先于世界他国的重要原因。
五、中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没落
传统儒文化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微而逐渐走向没落,这其实是儒家文化在发展中悖离其中庸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这种悖离又是由儒家文化所维护的封建价值体系所决定的;只要它坚持这种价值体系,那么这种相应的文化发展的命运与其思想路线的悖离就不可避免。文化从来不是空洞的,总是承载着某种价值体系的取向,是价值体系的取舍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其所奉行的思想路线。当为了维护某种价值体系的需要,思想路线与价值冲突时,思想路线往往成为被首先抛弃的对象,而价值则是最后固守的堡垒。思想文化的发展从来没有绝对自由的路径,不会有自然的成长,墨子的思想不为当时诸侯国君所喜,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无不是因为它们顺应或违背了某种价值的需要,才导致这样的历史遭遇和命运。因此,价值的取舍才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国内统治日趋腐败,西方殖民势力加紧入侵,皇权至上的封建伦理纲常及宗法次序,已经成为束缚中华民族复兴图强的最大障碍。这反映在意识形态上,社会思想文化的狭隘封闭、僵化守旧、盲目自大、压制民主、排斥科技等等,都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事实上早已远离了中庸的思想路线。今天,我们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仍然有必要回到中庸的路线上来,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思想文化的层面彻底打破原有的封建价值体系,重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的价值体系,建立起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的儒家文化。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九
今年暑假,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心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对面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在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缝里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屏蔽内容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的残羮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带来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丝毫,反而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语文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了低分,便泄气了;班级管理工作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小事或小挫折,便想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小学生。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耀形象,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必破。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幸福的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雄、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十
在冀南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有一个叫铁头的男孩。他有个双眼皮、大眼睛、圆脸盘,薄嘴唇,年纪才十四五岁。他每天期望着加入八路军当骑兵,拿着马刀,骑着大马,在战场上与骑兵一齐拼杀日本鬼子。在一次送情报的过程中,凭自我的才智与英勇,小铁头赤手空拳夺过了日军中队长的大洋马,参与了八路军,加入骑兵;在李指导员的细心培育下,很快成为一名英勇的八路军骑兵战士。
铁头和其他战士一齐抓汉奸、杀鬼子、攻城池,屡立战功,使他在战火中、马背上快速成长。赶走日本鬼子以后,他又骑着大洋马随着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一齐夜渡黄河,向南挺进,连续为解放事业做贡献。
这是红色经典《小铁头夺马南征记》描述的.精彩故事。看完这本书,我被小铁头大智大勇彻底制服了,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布满的战斗年月,观看许很多多像铁头的一样拥有猛烈爱国之心的革命先辈;为了赶走侵略者,建立新中国,无论多少困难摆在眼前,他们都毫无畏惧勇往直前,用自我的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他们对敌人布满着仇恨,但对自我的亲人同胞都布满宠爱。如机灵英勇的小嘎子,临危不惧的王二小,英勇善战的小飞虎队他们都跟铁头一样小小年纪,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斗年月英勇地打击敌人,保卫国家。正是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才换来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幸福的阳光下成长;虽然不能体验当时的情境,但就应多阅读一些像《小铁头夺马南征记》的”红色经典'了解历史,亲近英雄,思考职责,真正了解胸前的红领巾是红旗一角的含义,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代代相传;更就应珍惜此刻的大好时间,排解万难努力学习,长大了为国家多做贡献。“咱铁头能行!'我坚信新时代的中国少年都能行!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十一
已经许久没有坐下来将书翻开后便一气呵成地读完,但从《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逊中抬起头来已是子夜。先生的文字时而两翼生风翱翔天宇,时而木桨点水缱绻春风。
在他笔下,无论是领袖、名人,或是小人物,无一例外有着人民至上的信仰,不同的是,他们那样生动可亲,你仿佛能看见他们在书桌前徘徊、在田地间思考,能看到他们对着星空沉默、对着幼子落泪。在书里,他们成为血肉丰满的人,一些细节隔着书页和历史,力量直指人心。
书中人物的风骨如傲雪红梅,对当今的党员领导干部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梁衡先生寓情于笔,将他们一一道来。
这样的文章在书里有许多,难能可贵的是梁衡先生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用细节和读者对话。他写情感,如小平落难时为受株连而身残的儿子洗澡:“多么壮实的儿子啊,现在却只能躺在床上了。他替他翻身,背他到外面去晒太阳。
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热气和着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水滴顺着颤抖的手指轻轻滑落,父爱在指间轻轻地流淌,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这时他抚着的不只是儿子摔坏的脊梁,他摸到了国家民族的伤口,他心痛欲绝,老泪纵横。”
他写人格,如彭德怀因对“大跃进”提出非议被定为“分子”后,“他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了三分地,把粪尿都攒起来,使劲浇水施肥。他要揭破亩产万斤的神话。1961年11月经请示同意后,他回乡调查了36天,写了5个共1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涉及生产、工作、市场等,甚至包括一份长长的农贸市场价格。他固执、朴实,真是一个农民。”在我看来,作者用多种表现手法,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记录,分明是有一腔热忱在涌动,急切地告诉每一个读者怎样去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拥有中国人的风骨!
有人会说,伟人和先贤离自己太远、难以效仿,那么,在这本书的下篇,梁衡先生用大量的篇幅写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他写一位无名女教师的敬业奉献——“你抚摸着教案说:‘教材不会大变,但学生每年都在变,我不能用剩饭去喂他们。
而且确实是教一遍就有一点新体会。’这时我才注意到,每本教案都用两种墨迹写成,正页用蓝色,是课前的备课稿,反页用红色,是课后的教学体会。有一页上记着一个学生就一道题与老师的不同解法,你竟高兴得连画了三个惊叹号。”
(《事业便是你的宗教——无名者之四》)他写坚守边疆植树的姑娘——“你18岁就离开家的,是偷着报名,硬跳上汽车跑的。当母亲追来送行时,你只在车后的烟尘中依稀看到了一个拭泪的影子。可是,几十年,你没有回家。几乎年年出差,每次车过宝鸡,你遥望秦岭那边,心想老母这时也许正倚门盼女呢,但怀抱里的种子又正是播种期,硬硬心,不下车,又回到了住地。”(《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红与绿之一》)
不用再一一列举了,文章中闪现的风骨,无论是务实进娶清廉为民,还是勤于学习、爱岗敬业,不也正是现代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效仿的吗?书中的许多人,物质条件并不丰富,却是“瘦到梅花应有骨,幽同明月且留痕”。他们考虑的不是“小我”而是“大我”。如果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能在工作之余静下来翻翻书,用心体会书中的风骨,养点“浩然气”,那么,离“千里快哉风”想必不会太远。
文档为doc格式
阅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篇十二
自幼就与红色经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结,利用再次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一滴一滴的泪,像蒙蒙细雨一样,洒落大地,眼前闪过的画面让我永无难忘,那是一场奇迹的话剧,那是一篇难以忘怀的历史纪录,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记忆!当我合上《长征》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原来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根植于我的心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神往,最能影响世界前途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履盖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敌人派来追击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放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众志成诚征服了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是的,纵使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殿堂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但中国人却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这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