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天龙桥导游词(模板12篇)

2023年天龙桥导游词(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08:22:02
2023年天龙桥导游词(模板12篇)
时间:2023-11-01 08:22:02     小编:琴心月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龙桥导游词篇一

六月,逃出灯红酒绿的城市,遁入乡野。一路向黔西游进,玩了黄果树瀑布之后,往天龙屯堡赶去。

天龙屯堡隶属贵州平坝县天龙镇,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处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贵州有三多:山多,弯路多,石头多。县际公路弯弯拐拐,坐班车就像玩耍龙一样,从不晕车的我不禁昏睡过去。车在天龙镇停下,司机高喊:天龙屯堡有没有下,猛然醒来回他一声:有下!接连请问两处小卖部老板,天龙屯堡往哪走,店家顺手一指:天龙镇街上往下一直走,拐弯就到。

走过贵州很多村落,繁盛的西江苗寨,清贫的岜沙村落,偏于安静的镇山村,各有一番景象。也看过很多古镇,青岩、镇远、周庄、乌镇、凤凰和平遥,却没有一处能让我有连接大地深处的感觉,唯有天龙屯堡,唯有朴实的天龙屯堡,让我有了长期在此停留的念想。

天龙屯堡原是一个寨名,是目前贵州最大的一个屯堡,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当地儒士将堡子改名为“天龙屯堡”,现在有1000余户人家,以陈、郑、张、沈四大姓为主。

历代的屯兵,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多处遗迹:明朝征南军队在天台山背后的兵器加工场所(本地人叫做“打铁坑”);烟堆山的明代烽火台残垒;围绕天台山的古城墙;清代“威同之乱”时期修建有垛口、炮台、瞭望哨的龙眼山屯,至今残垣尚存。

在屯堡里,纵横交错的巷道将整个古镇连为一个整体,错综复杂却又井然有序。战乱时期,敌人一旦进入巷中,就像进入迷宫,关上巷门战斗,就如关门打狗一般。巷道中有无数深邃枪眼,石拱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一切显示出战争的遗迹,屯堡武备的功能。

石的瓦片,石的墙体,石的街道,屯堡就是一个石头造就的世界。石屋时代的文明,并没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沉没在历史长河的沙底,却以活化石的沧桑面孔出现在黔北大地。

屯堡好像与我有缘,走到这里,坐在客栈观景台,倾盆大雨一直停不下来。像是在向我倾诉,几百年里沉积的简单生活的张力。感谢这一场大雨,才有了屯堡的雨中漫步。雨滴打在石瓦上,沿着倾斜的瓦面滚下,冲击在石街上,再在石街上汇流,汩汩的声音,冷寂而清脆。雨,是复古的圣手,原本青白斑驳的石头,灰褐的檐台,经过雨水的浸润,在阴霾的天空下越发古旧,把久远的明代气息发散开来。

巷道细如鸡肠,户户屋瓦相连,我站在巷口,一眼望不见尽头,它的深邃,直让我觉得,我可以沿着这条小巷走进明朝里去。农家临街摆放的青翠盆景,把我的意绪拉了回来,暂停我的冥想。

穿堡而过的`小溪流,此刻涨水了,漫上石板街。一行垂柳,九道坎桥,一面土墙,小桥流水人家的散曲意境,立体呈现出来。着一双凉拖,踏雨遍寻幽径,经过农户家门,做晚饭的炊烟氤氲而出,随着我的雨伞徐徐飘行,楼上橘红的灯光和几段碎语透过窗帘洒落出来。

屯堡风雨一杯酒,洗尽鬓发尘与沙,衣服犹湿,顿时无语。山边残雷阵阵,飓风未平,此刻世界惟有雨的声音,小溪流不尽,古今多少情。

每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处坚固而丰富的石头房屋,那也是,一个人的城邦。

我真切地跟随了一个人,在雨中漫步。她的灵魂和这些石头一样真实,跳跃在屯堡的雨中,头发恣意的披撒,光着脚板,把水花踩得四处迸溅,还唱着歌,一人一花,雨滴里,也有婆娑万千。

我愿意过一种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生活。生活的内容里,只需要一处石头房子,几分山地,自给自足的生活,干净利落。已经想了很多年,我一定会在某段快乐的光阴中,离开城市,皈依一处简单干净的居地。就如同在屯堡遇见的生活一样,经营一家石头客栈,一楼半是庭院,半是咖啡厅,种满了花草和庄稼,有轻柔的音乐,常年婉扬于那处院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天龙桥导游词篇二

每一天都是新的,但这一天格外新鲜,这一天的早晨,阳光非常温柔,空气非常清晰,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开车去天龙山玩。我们在高速路上的时候看见了很多花草树木,有羊蹄甲、榕树、松柏。他们就像士兵一样站在那里欢迎我们。

我们很快就到了天龙山,天龙山的大门,高高的站在那里,庄重而朴素,天龙山这三个大字,头天晚上刚被出初秋的小雨清洗过,在瓦蓝色的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温润又饱满,舒展而有力。

我们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妈妈紧紧的牵着弟弟的手,小弟弟像癞蛤蟆似的蹦蹦跳跳,惹的周围上山的行人哈哈大笑。。当我爬到一半时,我就累的气喘吁吁,汗水不住的从我的额头往下滴,只见一个个游人汗流浃背,脸红得像一个个红苹果。

我们很快就到了山顶,山顶上有一座寺庙,很多人在山顶上烧香祈福。我和弟弟看到了玻璃桥。我们问:“爸爸,爸爸我们可不可以去玩儿玻璃桥?”爸爸说:“可以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怕,当我走在中间向下一看,所有的树木都在我的脚下,我好像站在天空中,好像要掉下去。我的双腿开始发抖,我不敢迈步。爸爸告诉我:“我们坐一下就不会恐高了”。我坐在桥上看着下面一会儿我就不怕啦!

游完玻璃桥,我们一起在寺庙的门口。分享我们从家里带来的水果拼盘。绿色的提子、粉红色的草莓、粉色的桃子,还有橙子的哈密瓜,看上去五彩缤纷的,可漂亮啦。我拿了根牙签,把一块酸酸的草莓放在弟弟的嘴巴里,他酸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我赶紧给他夹了块苹果,他才甜的咪咪笑。

天龙山真是乐趣无穷。

天龙桥导游词篇三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龙屯堡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各位团友:

欢迎你踏上“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我是你们此次旅行的导游,我们今天将要游览的地方是天龙屯堡古镇,在到达景区之前我先简单的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概况。

屯堡位于安顺市平坝县的天龙镇,距贵阳市72公里,“屯堡”二字有两个概念,“屯”是古时候军队所驻扎的地方,“堡”是移民或商人所修建的居所,也是军队传送书信,接待来往官员的地方。

屯堡起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讨伐梁王,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名30万大军就地屯军,这一屯,屯出了“悠悠六百年明代历史活化石”,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所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经过六百年的传承,演变和发展,就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文化。

正是有了西南的“屯戍之师”,才产生了世间“绝品”的屯堡文化,走进沧桑的屯堡村寨,你回惊讶的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竟还有这样一种文化的存在,他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特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

屯堡人的语言、服饰、民居,生活方式等都还保留着,固守着六百年前的梦。屯堡人的服饰被称为明代服饰的`活标本,屯堡姑娘身穿短衣宽袖,妇女身穿长衣大袖,以青蓝色为主,领口为斜耳纽扣,姑娘梳一条长辩,妇女把头发挽起来,佩带首饰和耳环,额头剃光,因为在屯堡人家,他们把头发称为苦发苦毛,因此在女儿出嫁的头一天晚上,她们的母亲就会帮她们把苦毛拔掉,表示出嫁以后回幸福,而且拔得越多表示越幸福。因此她们的头上都会戴上白头巾或者青色头巾,这两种悠久又各有不同的含义,青悠久表示在家族里比较有地位或声望比较高的老人,而包白头巾表示刚刚新婚的。

一般。在巷战中,高大的碉楼和民居里密布的射击孔、梭标孔对入侵之敌有致命的威胁。天龙屯堡的民居很少有独立的,它们都是户靠户地紧挨着。在漂亮的石头院落里,宽大的条石垒起的院墙被雨水冲刷得有些闪闪发亮。里面的房子并不是一味的粗犷,上面也有许多精美的雕刻,蝙蝠、梅花鹿、麒麟和喜鹊代表着福、禄、寿、喜的寓意。陈姓在提那龙屯堡是一个大姓,而郑姓在人数上与陈姓差不多,其次就是张姓和沈姓,这四姓人家是天龙屯堡的主体。

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地戏,地戏顾名思意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

地戏,顾名思义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它源于明代的军傩,是由征南大军带人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更多的成分是娱神,用这一种傩仪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

天龙桥导游词篇四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目录简介名字由来屯堡历史结构收缩展开简介

走进天龙屯堡,仿佛走进梦的巷子,6前的战事已经随着岁月远去。春天的寨子是灵动的,我们到的当天,一个两百人的旅游团从贵阳赶来,屯堡姑娘操着地道的普通话讲解着屯堡故事、明代遗风。景区解说导游全是天龙的农村姑娘,她们成为当地农民参与办旅游的一个亮点。屯堡村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本寨的房子,云山屯的门子,天龙的“模子”。所谓“模子”,指天龙发展旅游的模式。3月5日,天龙农民旅游协会会长郑锦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协会农民前几天跑到他家,要求参股办旅游。”现今公司已经有意向把农民引进门。

名字由来

天龙原名饭笼,本世纪初,天龙的几位有名乡儒感觉饭笼铺的“饭笼”二字不雅,经提议,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为村寨之名,这就是天龙屯堡镇“天龙”二字的由来。

屯堡历史

朱元璋经过数年征战,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历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各族人希望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朱元璋顺应时势,内修政治,加强了国家的建设,逐步为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营造了安定的生产生活条件。面对西南的元朝藩王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土司,朱元璋采取了派使者劝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势力迫于明军的强大都纷纷归附大明王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不奉正朔,在谋巨的胁迫下,数度杀害朱元璋的使臣,举兵反叛。朱元璋大怒,终于下定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同年九月初在南京点齐大军,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兰玉、沐英为副将,战船遮天蔽日,溯长江水道至武昌与湖广、河南、江西、浙江四兵马司军队汇合,三十万大军声威震天,立誓平定西南。傅友德精心策划,把大军分为两路,一路为偏师,由“都督郭英、胡海、陈桓等率兵五万,由四川永宁(今叙永)趋乌撒(今威宁),友德自率大军由辰、沅越贵州”。傅友德亲率的二十五万大军到达洞庭湖后,弃船走湘黔古驿道,浩浩荡荡直扑梁王老巢。明军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辛征程到达普定(今安顺),于腊月11日攻下普定,后又克普安(今盘县)。梁王闻听攻克了“滇之喉”的普定,大惧,急命司徒平章达里麻为将,聚集十万大军屯扎于云南曲靖白石江南岸,企图靠天堑阻挡明军。腊月十六日,明军翻山越岭终于到达曲靖坝子。忽遇大雾,伸手不见五指,主将傅龙德欲停待雾散后再进军,副将沐英对傅友德说道:“彼不意我军深入,若倍道急趋,掩其不意,上所谓出奇制胜者此也。”傅友德听从沐英的建议,兵行至白石江北岸阻水而止。傅友德一面派人寻船渡江,从正面击敌;一面派数千人马绕道上游渡江,从敌后发动奇袭。没有多久,大雾散开,数十万大军两岸对垒,绕道上游的数千明军隐于山林中摇旗呐喊,达里麻以为神军天降,大惊而阵乱,明军趋势渡江猛攻,一举全歼十万元军。这就是征南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白石江大战。元军失败之后,梁王看大势已去,“弃昆明城而走晋宁忽纳寨,焚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遂与右丞托迪,鲁尔俱自杀”《明通鉴》,征南战事基本平息。为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傅友德上奏朝廷屯田驻防,于是就有了明朝政府屯田西南的壮举,也使西南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开发。中国的屯田历史最早可上追溯到汉代的汉文帝时,那时汉文帝为了充实边防力量,招募了大量的移民到边疆屯田,汉武帝和汉宣帝使用军队屯田驻垦,文帝的“募民实边”为民屯之始,武帝、宣帝的军队屯田为军屯之祖。元朝政府使用云南当地少数民族进行屯田,始开西南屯田之先河。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批准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折,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今天我们来追寻明代屯田西南的历史足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不少“屯堡文化”研究专家指出: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视为是贵州、云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由于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才使贵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基了建省的基础,贵州才能于永乐十一年(1413)建省,从此“独立”,不再隶属于云南、四川等省管辖。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云贵高原,山多林莽,河流纵横,历来被统治者视为南蛮之地。据有史可考最早进入这片神奇土地的中原移民是战国后期的庄踽,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时(注:楚威王为楚项襄王之误),使将军庄踽将兵循江而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踽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踽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绕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路不通,因不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踽的楚军一直打到滇池,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他欲还报楚君时,楚已为秦所灭,他只好率众回到云南,自立为滇王,不久便易其服而溶入了西南诸民族之中。其次是秦汉时期,秦始皇一统中原后,为了在西南加强设置郡县,派常颊修筑了著名的古驿“五尺道”。五尺道起自四川宜宾,终至云南曲靖。西汉时,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在南越吃了一种叫“茄酱”的食品,觉得其味甘美,问产地,南越人说产自巴蜀,是从夜郎境地运来的。于是唐蒙想到从夜郎出奇兵控制南越的奇想。最终奏请朝廷。带兵“浮船胖舸江”进入了夜郎境地,兵发南越。汉武帝为了打通印度的商道还派大将郭昌统兵入滇进行对滇的征伐。以上汉人进入西南对西南的开发收效甚微,直至唐宋元时西南仍未得到什么实际意义的开发,元朝统治者虽使彝族、白族两个少数民族在云南进行过屯田,但西南仍是蛮荒一片。各民族部落各自为政,中央政令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道路交通状况也很落后,仅靠几条坎坷的驿道跟外界沟通,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的屯田,习‘轰轰烈烈地展开“西南大开发”的序幕。朱元璋在征服梁王和土司之后,为了“永固江山”,采取“屯田戍边”的政策,建立“卫所制度”,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派军士屯垦驻防,“三分操备七分种”,明军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腊月十一日攻下普定之后,命安陆侯吴复修建城池,次年(1382年)二月建成了普定卫城,由顾成担任最高军事长官“指挥使”。普定卫下设前后左中右5个千户所,每个干户所统兵1120名,长官称千户:每个千户所下设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统兵114名,长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每个总旗下设5个小旗,小旗领兵10兵,每个卫所总领兵额5600名。按照明军规定屯田将士带家眷,5600名军士就是5600个家庭,这些征南将士的家眷们自愿和被迫加入了屯田的行列,象这种以军士和军眷所建立的屯田形式称为军屯,是明朝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种形式。军屯建立之后和云贵众多的少数民族土司势力相比较,仍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永固江山”。于是朱元璋把江南一带无土可耕的贫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尸尽数迁移入滇黔屯田,由政府按规定分发给土地、种子和农具,种出的谷物除上缴政府的税粮而外,剩下的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这种屯田形式称为民屯。为了再扩大军队给养的来源,加快商品流通,特别是食盐贸易,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开荒种植,用所收谷物向政府换取“官盐”用于经营,这种屯田形式称为商屯。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军民加强团结,抵御控制当地少数民族土司势力,保证政令畅通,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屯田・移民尸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明代在西南大规模的屯田彻底的的改变了这片“蛮荒之地”,从洪武年问开始至明代中叶通过各种形式,上百万的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改变了西南“夷多汉少”的局面。明代中后期山于战乱和苛赋日越加重,屯田制度才逐渐步入了衰退。

结构

今日的贵州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汉家住街头,苗家住山头,仲家住水头”,这句话中的“汉家住街头”,反映出明代屯田多半是在交通要道两侧,以普定-卫-安j帧)的屯田为例:安顺位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势较为平坦,贵州的大坝子多半于此,真可谓地肥水美,再则安顺是滇黔古驿道的必经之地,素有“滇之喉、黔之腹、粤蜀之唇齿”的称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这就保证了屯田的成功,邮务和经济动脉的畅通。沿驿道两侧的屯田把土司势力一分为二,使其不能联络,有效的分割了土司势力。现今在安顺市周边的屯堡仍能找到很多用于燃放烽火的烽火台遗址,在那时哨兵如发现土司有不轨动象,便燃放烽火发送信号,其它屯堡中的防备力量便快速聚集进行有效的防御和攻击。

天龙桥导游词篇五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共有25个佛教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 13个窟,其中除第11窟面东外,其余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

天龙山石窟中时代最早的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到北齐又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隋炀帝在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为唐代开凿的19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近520xx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脉相连的传统关系。

宋元以降,石窟造像日益衰落,窟前楼阁日渐破损,虽然各朝略有修葺,但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20世纪初,外国学者涉足天龙山石窟,并相继发表天龙山石窟图片和文章,遂使它名播海外。20世纪20xx年代始,灾难降临石窟,外国文物窃贼与当地劣僧勾结,大量精美雕刻品被盗凿劫往国外,散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据国外有人统计,被盗石像达150件,它是国内石窟破坏最严重的一处。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对部分石窟开始修复。

天龙山石窟依山开凿,此处岩石易雕凿,也易风化,属灰白色砂岩。造像的雕刻技艺可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以贴壁圆雕为主,塑造大型佛像和菩萨像;浮雕多用于建筑构件、羽人、龛楣花纹等。造像大至数米,小仅盈寸。从佛像到花凭?约记?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窟(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天龙桥导游词篇六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桥导游词篇七

一进去就看到好多“少数民族”妇女,她们穿着蓝色的宽袖长袍,腰间系了一条拖着长长“尾巴”的黑色腰带,我问导游她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导游哈哈大笑,说:“这是老汉族。是明朝时候来打仗的汉族军队后代。她们穿的叫‘凤阳汉装’,就是‘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是说头上戴个手帕,耳朵上带着耳环,腰上的青丝腰带的穗子很长,走起来一扫一扫的,鞋尖上翘起倒钩,原先是安刀片的,用来防身。真有意思。

我还尝了好几种从来没有吃过的贵州小吃,最好吃的是“冰粉”。它像果冻一样,把冰粉放到碗里,加了蜜汁红豆,冰水,糖,白芝麻,冰块,刺梨,葡萄干,还有不知道名字的水果碎块,还有玫瑰酱,五颜六色的,看起来就很好吃的样子。一尝果然很美味,吃了它,我不渴了,不累了,不热了。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

天龙桥导游词篇八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下面是本站小编带来的贵州天龙屯堡

导游词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走进天龙屯堡,仿佛走进梦的巷子,620xx年前的战事已经随着岁月远去。春天的寨子是灵动的,我们到的当天,一个两百人的旅游团从贵阳赶来,屯堡姑娘操着地道的普通话讲解着屯堡故事、明代遗风。景区解说导游全是天龙的农村姑娘,她们成为当地农民参与办旅游的一个亮点。

屯堡村民流传着一句

顺口溜

:本寨的房子,云山屯的门子,天龙的“模子”。所谓“模子”,指天龙发展旅游的模式。3月5日,天龙农民旅游协会会长郑锦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协会农民前几天跑到他家,要求参股办旅游。”目前公司已经有意向把农民引进门。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依然如帮,这里仍是驻军重地。 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天龙屯堡古镇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廷的驿站和屯兵重地。

天龙原名饭笼,本世纪初,天龙的几位有名乡儒感觉饭笼铺的“饭笼”二字不雅,经提议,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为村寨之名,这就是天龙屯堡镇“天龙”二字的由来。

历代的屯兵都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历史的遗迹:明朝征南军队在天台山背后的兵器加工场所(本地人呼之为“打铁坑”);烟堆山的明代烽火台残垒;围绕天台山的古城墙;清“威同之乱时”修建有垛口、炮台、瞭望哨的龙眼山屯,至今残垣尚存;在天龙屯堡古镇中,则是巷道纵横交错,遍布于巷道中的深邃抢眼,石拱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战争的遗迹,屯堡人武备的思想。

明代饭笼驿最初的建设者是如今天龙“张、陈、沈、郑”四大姓的入黔始祖们,特别是身为“通政大夫”的陈典(注:通政大夫是主管邮政的官吏),在天龙设驿站,建塘房(塘房是驿站供来往人员住宿的地方),其他三大姓入黔始祖则建“屯堡”屯扎军队。天龙屯堡古镇是一个军事防御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筑典范,它四周建有石拱门,巷道如网,易守难攻,横跨在古驿道上,是上扼滇喉,下控湘、粤的军事重地。

各位团友:       

欢迎你踏上“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我是你们此次旅行的导游小洁。

屯堡人的语言、服饰、民居,生活方式等都还保留着,固守着六百年前的梦。      

 地戏,顾名思义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它源于明代的军傩,是由征南大军带人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更多的成分是娱神,用这一种傩仪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

天龙桥导游词篇九

六月,逃出灯红酒绿的城市,遁入乡野。一路向黔西游进,玩了黄果树瀑布之后,往天龙屯堡赶去。

天龙屯堡隶属贵州平坝县天龙镇,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处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贵州有三多:山多,弯路多,石头多。县际公路弯弯拐拐,坐班车就像玩耍龙一样,从不晕车的我不禁昏睡过去。车在天龙镇停下,司机高喊:天龙屯堡有没有下,猛然醒来回他一声:有下!接连请问两处小卖部老板,天龙屯堡往哪走,店家顺手一指:天龙镇街上往下一直走,拐弯就到。

走过贵州很多村落,繁盛的西江苗寨,清贫的岜沙村落,偏于安静的镇山村,各有一番景象。也看过很多古镇,青岩、镇远、周庄、乌镇、凤凰和平遥,却没有一处能让我有连接大地深处的感觉,唯有天龙屯堡,唯有朴实的天龙屯堡,让我有了长期在此停留的念想。

天龙屯堡原是一个寨名,是目前贵州最大的一个屯堡,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当地儒士将堡子改名为“天龙屯堡”,现在有1000余户人家,以陈、郑、张、沈四大姓为主。

历代的屯兵,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多处遗迹:明朝征南军队在天台山背后的兵器加工场所(本地人叫做“打铁坑”);烟堆山的明代烽火台残垒;围绕天台山的古城墙;清代“威同之乱”时期修建有垛口、炮台、瞭望哨的龙眼山屯,至今残垣尚存。

在屯堡里,纵横交错的巷道将整个古镇连为一个整体,错综复杂却又井然有序。战乱时期,敌人一旦进入巷中,就像进入迷宫,关上巷门战斗,就如关门打狗一般。巷道中有无数深邃枪眼,石拱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一切显示出战争的遗迹,屯堡武备的功能。

石的瓦片,石的墙体,石的街道,屯堡就是一个石头造就的世界。石屋时代的文明,并没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沉没在历史长河的沙底,却以活化石的沧桑面孔出现在黔北大地。

屯堡好像与我有缘,走到这里,坐在客栈观景台,倾盆大雨一直停不下来。像是在向我倾诉,几百年里沉积的简单生活的张力。感谢这一场大雨,才有了屯堡的雨中漫步。雨滴打在石瓦上,沿着倾斜的瓦面滚下,冲击在石街上,再在石街上汇流,汩汩的声音,冷寂而清脆。雨,是复古的圣手,原本青白斑驳的石头,灰褐的檐台,经过雨水的浸润,在阴霾的天空下越发古旧,把久远的明代气息发散开来。

巷道细如鸡肠,户户屋瓦相连,我站在巷口,一眼望不见尽头,它的深邃,直让我觉得,我可以沿着这条小巷走进明朝里去。农家临街摆放的青翠盆景,把我的意绪拉了回来,暂停我的冥想。

穿堡而过的`小溪流,此刻涨水了,漫上石板街。一行垂柳,九道坎桥,一面土墙,小桥流水人家的散曲意境,立体呈现出来。着一双凉拖,踏雨遍寻幽径,经过农户家门,做晚饭的炊烟氤氲而出,随着我的雨伞徐徐飘行,楼上橘红的灯光和几段碎语透过窗帘洒落出来。

屯堡风雨一杯酒,洗尽鬓发尘与沙,衣服犹湿,顿时无语。山边残雷阵阵,飓风未平,此刻世界惟有雨的声音,小溪流不尽,古今多少情。

每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处坚固而丰富的石头房屋,那也是,一个人的城邦。

我真切地跟随了一个人,在雨中漫步。她的灵魂和这些石头一样真实,跳跃在屯堡的雨中,头发恣意的披撒,光着脚板,把水花踩得四处迸溅,还唱着歌,一人一花,雨滴里,也有婆娑万千。

我愿意过一种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生活。生活的内容里,只需要一处石头房子,几分山地,自给自足的生活,干净利落。已经想了很多年,我一定会在某段快乐的光阴中,离开城市,皈依一处简单干净的居地。就如同在屯堡遇见的生活一样,经营一家石头客栈,一楼半是庭院,半是咖啡厅,种满了花草和庄稼,有轻柔的音乐,常年婉扬于那处院落。

天龙桥导游词篇十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天龙桥导游词篇十一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天龙桥导游词篇十二

天龙山原名方山,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海拔1370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山以寺得名。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太原天龙山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天龙山群山耸峙,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妍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漫山的金秋,还是银妆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顾盼生辉的感觉。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20xx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风景名胜地。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

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而普贤雕像,面带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

天龙山石窟以其造型的娴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为我们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