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11篇)

2023年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14:16:02
2023年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11篇)
时间:2023-10-29 14:16:02     小编:FS文字使者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1、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学生自读把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学习作者开放而又周密的思维方法。

依照目标分为一课时。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板书一个图表,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自己上台去填表。可以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可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请学生在文章中找在文中括号中的文字,并请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他们各自的作用。补充性说明文字主要体现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五、迁读。

1、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2、“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文中这句话,请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

(六)、小结。从两篇文章的联系推广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作结。

(七)、板书设计:

设计一 设计二

恐龙 不同科学领域关系密切

被压扁的沙子……板块构造理 生物学 地质学

论证的严密性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佐证 大陆漂移假说

思维的开放性 证明 撞击说 导致 恐龙灭绝

被压扁的沙子 否定 火山说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尊敬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我的说课分六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设计,这六部分都依托我研究的课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进行说明,我研究的阶段成果是教学基本模式:“全面自读——方法指导——课堂检查——方法引导——自主合作——成果鼓励——师生反省”。

我对教材的把握:《中国石拱桥》选自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写的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文章的内容的感知可以在“全面自读”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完成,目的是转变学生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要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明确说明文常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也就是“方法指导”环节。

标: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周密的特点;了解本文说明顺序。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我对学生的分析:初二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发展逐渐成熟,思维活跃,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要他们说出抓住怎样的特征来介绍事物的不难,但是在前面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说明文,要他们理清说明顺序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有难度。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自豪感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和思辨能力。根据这一思想,我采取以读促教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学习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学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复杂过程中循循善诱,强调要把教师的“给予”有机地转化为学生自主的“习得”。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为:巧设悬念入新课、自主加语明对象、自主对比理特征、自主梳理明方法、自主赏桥思原因五个环节。

(一)、巧设悬念入新课

导入要紧扣课文的主题,使学生在短时间里知道今天课堂要学什么,也就是给学生学习定下一个方向。

老师板书:今天我们共同走近一种特殊的路: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这一环节学生的感受是:名词前加的限定词语越多,说明对象就越具体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为了准确科学的说明对象,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像“弧形、暴涨”等,这个环节来检查预习情况。“课堂检查”环节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二)、自主加语明对象

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更好的体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来体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遵循了先整体后局部的审美规律。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给3分钟时间思考、准备。对题目加定语。尽量对所添加的内容能用课文里的句子作一点解释。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在于通过“方法引导”,使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更要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并能逐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提供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我会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的思考状态,接受学生的询问,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预测:

学生可能添加的定语是:

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

美丽而坚固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绝伦的……

有优良传统的……

多姿多样的……

这样就可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更加明确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自主对比理特征

为更具体细致的感知中国石桥拱的特征,落实好知识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自主合作”环节:

设计这个环节是因为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导下逐渐形成的。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值得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要求:引用课文里的句子作根据回答问题。

明确:这样说是不能的。课文里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为什么课文中单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

因为这两座桥最著名。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特点。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代表性。

因为这两座桥集中了中国石拱桥的一些特征。

因为这两座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逐一引导他们弄明白他们的分析是否正确;重点引导学生研究这两座桥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征”。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因此,必须都要介绍,才能说明得全面、准确。

在此基础上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由主到次,由一般到个别。

(四)、自主梳理明方法

为更清晰明了的感知中国石桥拱的特征,落实好能力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成果鼓励”环节: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强化学法指导课的重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身的指导性、引导性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是:

摹状貌: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做引用: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周密性。

石拱桥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我国的几乎到处都有。(“几乎”一词,去掉行吗?)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主要”一词,去掉行吗?)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在当时”一词,去掉行吗?)……

(五)、自主赏桥思原因

为更好的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反省”环节:

采用多媒体播放中国比较有特色的桥,让学生牢牢记住其原因。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还在于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让学生挺起胸膛走路,满怀信心做学问。

以上的教学五个步骤紧扣课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成果是教学基本模式:“全面自读——方法指导——课堂检查——方法引导——自主合作——成果鼓励——师生反省”。七个环节进行,其中可能会有偏颇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本着实用,简洁美观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性、严谨性、周密性

(1)巧设悬念入新课约2分钟

(2)自主加语明对象约10分钟

(3)自主对比理特征约15分钟

(4)自主梳理明方法约10分钟

(5)自主赏桥思原因约3分钟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三、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

(1)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说程序

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课: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2、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3、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中选一题完成:

a、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 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法、学法这两件法宝不光要说,还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时,自然地导入新课。

那么今天,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跟我一起走进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了学生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关于整体感知文章,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汇总起来。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开始。

1, 学生阅读完之后小组内交流,看能不能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内部解决,进行初步消化,实在解决不了的,请小组代表板书在黑板上。

2, 小组交流完之后,引导学生全班交流,用抢答或叫号的方式把黑板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进行再次消化。

3,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之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勇敢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很好,第二组的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理解了文章内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习的整体效应。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默读课文,边读变标记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出读书体会,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完之后请全班交流。

默读完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我认为桃花源的环境很美,是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乐。是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读出来的。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书:美),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习,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个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听讲,而是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体会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师、学生、文本真正对话的过程。

经过这一环节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把书读厚了,也就是读进去了,读进去还要读出来,读出自己的体验。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结束语:桃花落尽,落英缤纷,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伤,不要着急,只要想着真诚、善良与美好,世外桃源就会常驻你的心里。

激励是精神的清新氧气。 ——乔治·m·亚当斯

这节课,我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在每一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感悟进行评价。

(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时。(以鼓励为主,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堂的结尾 ,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断提升自己。

桃花源记

桃花源 美

最后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结束说课:“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也会继续激励、唤醒和鼓舞我的学生探索语文的奥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1、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学生自读把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学习作者开放而又周密的思维方法。

依照目标分为一课时。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板书一个图表,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自己上台去填表。可以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可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请学生在文章中找在文中括号中的文字,并请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他们各自的作用。补充性说明文字主要体现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五)、迁读。

1、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2、“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文中这句话,请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

(六)、小结。从两篇文章的联系推广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作结。

(七)、板书设计:

设计一设计二

恐龙不同科学领域关系密切

被压扁的沙子……板块构造理生物学地质学

论证的严密性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佐证大陆漂移假说

思维的开放性证明撞击说导致恐龙灭绝

被压扁的沙子否定火山说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一、说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细致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质疑,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情景交融的情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我”被称为“小滹沱河”的原因;

2、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三、说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过渡:开头有这么一句话“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滹沱河和“我”有什么关系?“为甚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我们深入到课文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二、速读思考理清层次

思考:作者围绕滹沱河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沉睡的滹沱河;咆哮的滹沱河

三、品读思考

滹沱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我对滹沱河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交流明确答案

沉睡的滹沱河

想象中的滹沱河

我的心情:向往

2、“我”第一次见到的滹沱河----干涸的'滹沱河

[人/情]“我感到异常的失望,滹沱河啊,你丢尽了我的脸了!我怎么会像眼前这个喊不应打不醒的滹沱河?”(第4节)“……我怀着满腔的悲伤向她们说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寻我那个失落的梦,在滹沱河那里寻找我心中的滹沱河。”(第5节)

“灰灰的”、“无知无觉地”、“躺”、“尽是”等词表现出了“我”的失望;

干涸的滹沱河打破了“我”心中的神秘感,其实越失望,说明期望值越高,对滹沱河更关切。

3、姐姐口中的滹沱河——大水“说来就来”

我的心情:[恐惧]

[如]被“镇住”、不吭声、不仅手凉,心都凉了

[答]没有完全明白,因为“我”还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滹沱河,只是间接了解了它的情况。

5、咆哮的滹沱河

气势宏伟、野、难管束……

文中从哪些方面逐步体现了滹沱河的气势?

(从“我”与滹沱河的接触入手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听滹沱河

[正面]“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一会儿又觉得天空在打闷雷,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

看滹沱河(点击词汇——“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问:划出句中的动词,并从“滹沱河”和“我”两个角度去分析。

插入问题:上文有哪些句子也表现出了“我”想亲眼见见滹沱河的急切心情?

6、为什么长辈们都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

因为“我”和滹沱河的脾性合一:野、难管束;(说来就来)

之前我们品读了第三部分,领教了滹沱河的“野、难管束”,那“我”的“野、难管束”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从文中找相关的描述)

7、分析加点字的含义——“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析]这既说明了“我”对滹沱河的崇敬之情,也说明“我”认识滹沱河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

8、品读结尾:

为什么说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

我的本命河。”

——“我”与河脾性合一(野、难管束);它是故乡的代表,我爱滹沱河,也热爱这生我养我的故乡。

老师总结:的结尾既是拓展,又是总结,也是抒情。

四、讨论总结

1、情景交融

情——景(人——河)

[总]故乡情思(单元主题)

2、前后呼应(请学生在文中寻找)

(五)作业

写一段记忆中的故乡的场景,字数两百字

建议: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和修辞。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结合初二学生“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梦想却又容易忽略现实”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仿写文中优美语句,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抽象事物。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重点

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难点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优美的音乐,精美的画面,答题的要点,方法的总结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新课前,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有声画面与一组无声画面,引导学生以“我看到……我听到……”发言。通过两组画面效果的比较感受声音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播放班德瑞的《森林狂想曲》,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全体学生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这节课中的很多背景音乐都选自班德瑞的《寂静山林》专辑,因为这些音乐节奏舒缓亲切,更重要的是,音乐中夹杂着不少的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风格与内容与课文的风格内容相一致,而且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处播放背景音乐是为了给学生的自由朗读提供一个相应的情景和轻松的环境,让他们能融入其中,而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迅速抓住课文中心。)

提示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之处,与大家交流意见,说明理由。注意修辞地运用,句式地选取,谴词造句等方面的考虑。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找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此文转自淘.教。案网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方面加以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学生思考问题,解答疑问时,多媒体课件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已较深入,但,由于学生发言多为零散的意见,不成系统,所以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前三段语言精彩之处,并总结文章美点与文章写作技法,以给学生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印象。同时能对下一环节的练笔起到指导作用。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由于描写声音,尤其是感受生活中被忽略的声音难度较大,我在学生练笔前,展示了两段范文,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由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一)教材简介:《陋室铭》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很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我还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我班是个学习成绩较好的班级,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也形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对古诗文的诵读训练以往也进行过,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强朗读训练,形成良好的语感也就成为必要。前一个单元刚学习完,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掌握估计不会太难,但需要巩固学习。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在这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当代目标教学》张雄)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当代目标教学》张雄)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上课之前我为学生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屏幕显示两幅对联)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五)三读——领悟内涵: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

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提问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

(七)迁移练习(课后作业)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诸葛庐

水(龙)灵托物言志自比“何陋之有?”

景人事不陋子云亭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教学内容

根据说明文教学的文体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教学难点:

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二、说学生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能力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

四、说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说学法

教师主导下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六、说教学设计

第一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分身术的故事导入,(设计这一导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第二步:自由朗读,自主掌握生字词。

老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解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学名词术语。第三步:用大屏幕提示要积累的词语,读写结合,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第四步: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四个小标题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3、依次找出克隆试验部分试验的对象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设计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同时完成板书)

第五步:走进克隆大观园

第七步:拓展讨论,注重人文: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克隆人"的问题如何看待?讨论完成后由小组发言人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性。

(这个环节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完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七、小结

学生小结

要求学生课下以“我学到了??”开头,写一写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或感受,进行总结。

老师小结:(见ppt)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十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三)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等。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因为新教材的第一册的编辑思想是根据反映生活的内容编排。第一单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课《这不是一颗流星》是写祖孙关系,第二课《羚羊木雕》是表现同辈的朋友关系,此课反映父子关系,而第四课《散步》表现的是整个家庭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

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是目标2、3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xx的难点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xx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特别

的重要,这是

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对基本语料的积累

4、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xx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还是切实去改变,我选择后者,初一时期是训练朗读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不加以强化,到了高年级再去补已经很难有成效,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根据学生实际,初一第一学期朗读要求为正确,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采用英语学习中学单词的方法,教师进行领读。)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xx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2、5)

(尝试练习的设计的目的是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同时解决一些次要的目标。提问5的设计可视作是对此课的总结)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语料的积累,习惯的培养,这类练习表面上看较为机械,但对低年级学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一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习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与朱元思书

结构

水异意境

总(天下独绝)分美

山奇志趣

语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