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模板8篇)

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4:09:06
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模板8篇)
时间:2023-10-29 04:09:06     小编:曼珠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的转型时期,在这重要转型时期,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据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立足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积极地引入人文关怀的概念,要让学生切实明白“做人为何”“生又为何”的人文教育真谛,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文教育的内涵,鼓励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或有问题者呈上升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大半都有过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心理偏执现象,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辍学、自杀等这些不良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概率更为严重[1]。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造成当前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影响

家长是每一个学生的启蒙教师,为此,学生家长品质的优劣、文化水平层次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以及家庭环境等众多因素无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自身的条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极为粗暴,动辄打骂孩子,使得孩子从小就对父母望而生畏,和父母自然也交流甚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孩子在家庭成长过程中,往往遭遇到困难得不到有效的家庭帮助,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难以得到家长的有效引导和鼓励,致使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遭受更多的“压抑感”和“委屈感”。

2.学校教育不当

受制于整体的教育环境,我国的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和弊端,片面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高校教育虽不像中学教育那样片面追求升学率,但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片面注重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教育,将学生专业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这势必会造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单调,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面临严重的升学和就业压力,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众多学生存在持续的心理压力和一定的心理问题。

3.社会不良影响的存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潮日益渗透到当前的大学生群体,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的思想成熟度还不够稳定,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和稳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社会上各种现象和是非缺乏清晰的辨认,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影视等内容的传入,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的学生对这些甚至倍加推崇和模仿,这些来自社会上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的一些非正常心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的“人文”包括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因此,人文素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是文化素质,即指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一般而言,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在这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最为重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文素质的最高形态[2]。人文教育对学生内在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即是通过积极有效地传播人类文化,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内化成人的稳定的基本品格。这些品格包括我们的人格、品质和修养。通过这种品格的内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言行更加符合社会进步的标准。由此可见,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积极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和如何生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它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追求完美的人性,而是要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顺应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文明人。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凸显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在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和谐性,积极领悟其中的真谛所在,并用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矛盾,要积极鼓励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据此有效探索个人成长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点,进一步明确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用以满足自身自尊和成功的需要,进一步协调好内心的和谐和均衡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人文关怀的策略

1.积极消除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误区

近年来,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各院校及相关教育部门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有效地开展了众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就当前我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性[3]。如有的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不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产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重视并预以加强,更有甚者,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其个人的心理品质业已定性。要想切实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和认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事实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融入相关的人文教育策略,积极地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种误区,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均衡发展。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机构,如果高校本身不能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其自身的心理特点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把握,那么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必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意义。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能够更好地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心理档案一定要依据科学规定的量表,全面描述并反映学生的智力、个性及学习适应性,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未来的职业潜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预测,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学生心理的各个侧面,对学生的评估要坚持从内到外的整体勾画。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实施科学育人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也能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心理依据。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对自身的认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显著地帮助他们预防和缓解种种心理问题。

3.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这些压力和冲突来自多方面,如学业上的不顺,感情上的纠葛,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自我角色的模糊等。这些常常使得大学生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为此,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据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和心理归属感。群体心理的有效建立,能够进一步增强群体对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吸引力。正是因为群体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对群体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4]。学校的任何教育措施,必须要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使得学生在群体之中建立更为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互助互爱,对于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心理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帮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健康、有序的群体生活中去,增强他们的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归属感,对于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山东省自20xx年起,在具备条件的高校中开展学分制管理试点工作。20xx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通知》(鲁教高处函〔20xx〕24号)要求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是学分制改革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高校一般建立的是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和监控体系,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在这其中,学院、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由度增强,行政班力量弱化,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相对减少,同班同学熟悉程度不够,班级文化较匮乏,学院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监控中的作用减弱。

1.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不适应

(1)自我角色的混乱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我适合做什么。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即面对社会新的要求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学生本身在这一年龄阶段面临着这样一个冲突。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择性增强,可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但是一些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中较少接触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内容,因此对于未来,对于专业,对于自身缺乏相应的思考,较难建立同一性,一入学面对突来的自主性,会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焦虑情绪等。

(2)情绪上的孤独感加剧一些外地学子首次离家来到学校开始住校生活,从对家庭的依赖到开始独立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把对家庭的依赖、亲情的不舍转移到同学身上,期待在人际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但是由于学习安排、作息等方面的不一致,学生大多独立行动,孤独感比较强烈。

(3)班级概念淡化带来的失落感学分制下学生自由度增加,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不尽相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更多时候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可能像之前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一些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陷入彷徨和无助的境地。

2.人际交往受到影响

(1)难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时期是渴望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归属感的时期,由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需要在人际中获得尊重、信任、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期待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的需要,以排遣孤独和寂寞。按照社会心理学理论,接近性和熟悉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接近的人能常常见面,有较高的交往频率,人们交往的次数与距离的远近成正比关系,两人住得越近越容易成为朋友。心理学的屡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曝光率越多,此人越容易受欢迎。学分制规定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所学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同属一个自然班的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变得非常分散,可能更多的交往集中于宿舍成员之间,人际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行政班力量弱化,由“行政班”到“教学班”,不利于学生间建立深厚友谊,建立同班情谊的可能性降低。

(2)同伴支持减弱学分制下学生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人际交往密度降低、人际关系疏散,学生遇到问题困惑缺乏倾诉表达对象,朋辈咨询机会相对减少,这会导致学生将问题积于心中,难以排解,继而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3)网络社交学分制下,学生在班级面对面直接交流机会的减少,使学生在现实层面亲密关系没有得到建立,并且在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会更多地寻求网络交友。网络交友实际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不是人与人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人与机的交往。人机交往可能暂时会满足学生交友的需要,但是由于其虚拟性和隐藏性,虽然一方面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寻求精神寄托和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但虚拟的人际从长远来看不能满足学生人际关系的需求,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现实人际关系问题。

3.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压力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会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完善,如课程体系不完善、选修课比例偏低、课源紧张等。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鉴于学分制改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心理状态及的冲击和影响,高校迫切需要改进相关工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模式

高校探索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监控体系外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补充之前院系管理为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宿舍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筛查中的基础作用。李菁、詹海提出的学院——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和思考。

2.加强学业导师制

高校要加强对学业导师制的领导、选聘和考核,学业导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等。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时,听取导师的建议,导师多给予讲解介绍。改革是系统工程,在中小学加大职业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应对学分制下的选课和选专业是有益的。

3.加强学生自我意识、职业规划教育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活力更大,也会更加迷茫,因此大学专门开设课程尤其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加强学生对可选专业的了解、体验,自我能力特点的了解、认识。自知者明,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可以结合职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迷茫困惑、人际问题、压力,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传授心理调整技能技巧,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团体辅导、讲座、素质拓展、心理沙龙、读书会、成长小组等都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依据自身特点和乐趣选择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利用人际中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交往、懂得情绪调节,建立健全人格。

5.适当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集体建设

学分制下行政班力量的弱化,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减少亲密感,但班集体仍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中都发挥着重要教育作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有助于凝结班集体的活动、有助于人际关系建立的活动,通过心理团体体验活动,在较短时间帮助学生树立班级意识、建立同学情谊。

6.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同伴的影响,活动的渗透。学生社团及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因此,组织多样的活动,利用社团将大学生活动与兴趣联结起来,可以给学生提供联结的纽带,增加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

7.成立学生帮助中心

学分制背景下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加强,在学业上学生可能会有很多困惑迷茫,缺乏帮助者。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帮助中心,让每门成绩通过者自愿报名做志愿者,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来学生帮助中心进行预约,请志愿者帮助解决学业问题。学业帮助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同时建立学生学业的支持系统。

[2]何欢宝.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管理观察,2009

[4]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7]瞿启发.本科生学业导师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求知导刊,20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空前加大,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这就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压力比较大,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要详细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现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问题: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比较表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和个案的咨询。即使是某些大学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不佳,教学内容不符合要求,没有形成系统。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够,更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工作体系。

二、优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实际情况有个客观的认识指的是对待现实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带有主观色彩,不带有偏见的看待问题。马斯诺指出:客观的认知是使世界变得和谐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客观的态度主要内容是人应该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人或者是物的`关系始终持有正确的态度,人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是阳光自信的,应该是自尊自爱的。

2.生活态度要乐观,情绪体验要积极

人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要心中有阳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被轻易的打倒,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抱有乐观的心态,心境是明朗轻松的,觉得每天都是充满阳光的。这样的人幸福感是很强的,比那些悲观消极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要正确

在相关的研究中得出:20―24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中,这是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处在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个阶段若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了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就会收获和谐、紧密的人际关系。反之,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社会阅历不够,与人处事的方法还没有掌握全面,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保证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将心理素质分为2种:一个是正性的心理素质,一个是负性的心理素质。负性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正性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正性的,这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积极的教育

积极教育属于当前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积极教育提倡老师要以学校和师生的现实情况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行为与思想去教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品质。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重视的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促进了心理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3.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计与实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的心理情况来决定,价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师要应用积极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来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必修课

必修课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国这门课程的名称还没有达到统一,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相同的。

2.选修课

如果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选修课的话,就能够使这门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弥补必修课的某些缺点,使这门课程更加的完善。

3.网上教育

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开展网上教育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的辅助途径

1.使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训练

大学阶段在学校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进行系列化的心理锻炼。

2.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品行,磨练自己的意志。

3.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校园的心理氛围好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渐渐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营造积极的、和谐的、充满希望的大学校园心理氛围,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就会形成较佳的心理,这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我们要非常的重视,通过多方面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了,是有利于学生一生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又不同于典型活动课的全新课程。它很少采用静态传授的方式,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实施教学,这也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不能等同于大学课堂里的其他学科课程。因此,要使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切实有效,首先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性质进行准确定位。

(一)注重体验性,寓心理知识于活动之中

大学生教育健康活动课跟传统学科课程一样,也需要给学生传授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保健的基本知识,但这种知识传授不是静态的接收,而是动态的,以活动为中介。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跟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它并不要求和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也不要求理解的深刻和完整,它更多是根据心理保健知识要点和学生实际生活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然后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认识的来源,并得以澄清认知,进而引发思考和成长,促进经验和直觉的内在提升。

(二)学生本位性,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强调教育是一个“他助—互助—自助”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所以达到的教学目的就是学生的自主自助。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他助和互助并不是目的,仅仅只是手段而已,只是借他助和互助引导出学生的自助。因此,它突出强调学生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主,无论从课程的设计还是组织来说都是寓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和技巧于活动之中,突显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主动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主动发展。

(三)课堂具有开放性,生成性

对于传统学科课程来说,教学的生成性是亮点。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而言,生成性却是本质的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不是“文本课程”,而更多是“体验课程”,这就意味着对任何给定的内容老师和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解读和理解。另外,作为“体验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是依靠团体内交互作用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而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包括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往往是通过对话、交流、论辩等多种形式来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进而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之间,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也因此变成不再呆板,变成一个不断动态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四)回归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习者自身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经验,包括他们成长中典型的困惑或难题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和爱好等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通过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借此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生活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师主要是引导启发学生扩展经验,不断深化学生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一来,学习的过程由此变成学生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它是来源于生活经验并重建生活经验的过程。

二、心理教育教育活动课的目标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这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总目标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成长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生长环境展开,向学生普及科学有效、实用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技巧,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并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潜能的不断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主要是发展性的,也还包括干预性和防治性的目标。

(一)发展性心理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主要是发展性的,面对全体学生并注重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积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包括普及应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心理保健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和接纳自我,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社会交往技能、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促进自我成长和生涯发展等。

(二)干预性和防治性心理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除了要实现集体发展性辅导外,同时也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危机问题。这些危机问题,包括学习不良、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失衡、消极自我防御与挫折等。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针对大学生轻度的心理障碍或者成长中的心理危机在课堂中进行团体干预,以缓解和解除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助能力,即帮助他们将知识和价值观转换为行动或行为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理性和全面的思考习惯,对于各种问题可以通过权衡利弊,联系未来,作负责任的决定和改变,以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达到预防目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本质我们可以知道它具有体验性、本位性、开放性和回归生活这些主要特征,而它的目标又兼顾了发展性心理目标和障碍性心理目标。由此,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就要兼顾体验性、生活性和本位性的特点,还需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设计教学主题单元,精选教学内容

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选择的课程内容来实现的,内容是目标的载体。因此,要合理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正确选择课程内容非常关键。由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总目标来看,课程内容应囊括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主要领域———学习、生活、生涯、人格、情绪等。因此,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以主题辅导的方式会更切合这门课程。另外,在具体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里,要根据主题模块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设计教学内容,从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中挖掘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以满足学生心理全面成长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引发学生的主动体验和感悟式学习产生效果。它要求学生的高度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感悟,这也就决定了活动课教学内容选择还需兼顾活动性和发展性。于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不适宜灌输知识,更多是选取贴近学生实际心理生活的热点或焦点问题来作为教学资源,将心理知识或者技术蕴含在辩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切身体验和深刻感悟,并激发学生自发的自我成长、自我训练的兴趣和动机,进而澄清错误的观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总结出自我心理保健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以良好的氛围营造和有效互动为基础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主要是以班级集体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说可知,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课是通过团体内各种潜力的交互作用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在这个动力整体内,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因此,在活动性、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里,互动是衡量教学设计是否确有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达成心理健康根本目标的基本条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每个学生是否有机会发现自己错误的认知,是否有机会澄清自己的认识而引起认识的改变,是否引起情感的迁移或投射,新行为的形成或强化是否顺利完成都依赖于教学中成员间的有效互动。因此,教学设计时课堂布局采用环形、马蹄形、分组的布置更利于便于心理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因为这些课堂位置的布置可以缩短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利于沟通交流。另外,有效互动的重要保证是自由、安全、和谐的心理氛围。只有在开放接纳、温暖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能放心以主人的姿态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和互动,将自我开放、畅快地表达,才能尽情宣泄等。为此,教师在教学氛围营造时摆正老师在课堂中地位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教师不再是以知识的绝对权威者的姿态,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是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设计为消除学生参与活动的顾虑,可以选用热身活动、表演、游戏等方式,便于营造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课堂心理氛围,合理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主动反思。

(三)避免单一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中介、联结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教学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原则和模式,最常见的模式是“课堂导入—创设情境—讨论—升华—总结”,但若活动课都采取这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这种模式也会让课堂效率降低。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形式非常多样,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课内外的训练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其次,心理活动课包含了学生成长困惑范畴内的不同的主题单元,不同主题不同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另外,学生的心理现象具有复杂性,活动方法具有多样性。由此可知,大学生心理活动课不能固守单一模式,而是需要综合运用辩论赛、小组讨论、讲授讲解、角色扮演、实践操作或行为训练方法等多样方法和形式。另外,教学里教学信息的传输依靠于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一般来说,运用得较多的教学媒体主要有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传播媒体必须考虑它的特征和运用范围、程度,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媒体,这样才能发挥其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空前加大,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这就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压力比较大,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要详细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现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问题: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比较表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和个案的咨询。即使是某些大学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不佳,教学内容不符合要求,没有形成系统。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够,更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工作体系。

二、优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实际情况有个客观的认识指的是对待现实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带有主观色彩,不带有偏见的看待问题。马斯诺指出:客观的认知是使世界变得和谐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客观的态度主要内容是人应该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人或者是物的`关系始终持有正确的态度,人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是阳光自信的,应该是自尊自爱的。

2.生活态度要乐观,情绪体验要积极

人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要心中有阳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被轻易的打倒,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抱有乐观的心态,心境是明朗轻松的,觉得每天都是充满阳光的。这样的人幸福感是很强的,比那些悲观消极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要正确

在相关的研究中得出:20―24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中,这是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处在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个阶段若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了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就会收获和谐、紧密的人际关系。反之,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社会阅历不够,与人处事的方法还没有掌握全面,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保证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将心理素质分为2种:一个是正性的心理素质,一个是负性的心理素质。负性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正性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正性的,这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积极的教育

积极教育属于当前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积极教育提倡老师要以学校和师生的现实情况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行为与思想去教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品质。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重视的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促进了心理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3.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计与实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的心理情况来决定,价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师要应用积极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来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必修课

必修课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国这门课程的名称还没有达到统一,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相同的。

2.选修课

如果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选修课的话,就能够使这门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弥补必修课的某些缺点,使这门课程更加的完善。

3.网上教育

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开展网上教育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的辅助途径

1.使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训练

大学阶段在学校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进行系列化的心理锻炼。

2.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品行,磨练自己的意志。

3.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校园的心理氛围好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渐渐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营造积极的、和谐的、充满希望的大学校园心理氛围,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就会形成较佳的心理,这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我们要非常的重视,通过多方面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了,是有利于学生一生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4,(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六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同时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高校师生应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心理学是现阶段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分析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学习能力强、健康向上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两类。据调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已经成了导致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是,大学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偏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压力、困境)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良好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各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高校的具体教育工作予以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高校深入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积累经验,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其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教育工作开发了大量科学的心理测试软件,能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更及时的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1.積极心理学的涵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前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赛里格曼提出的,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受积极心理力量和消极心理力量的共同影响。前者给予人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而后者却恰恰相反,阻碍了人的前进脚步。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也就是说生活态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促使其激发自身潜力,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未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心理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积极乐观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2)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利用其新颖的理论引导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3)指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标缺失

尽管已经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目标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式为主,缺少有效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没有实现预防教育为主的重要目标。解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免为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但该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问题出现后寻找解决措施,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学手段陈旧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陈旧,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效果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实现团体辅导、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育对象个体化

4.教育方式医学化

我国高校在长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学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全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及时寻找有效地解决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知识宣传一般以心理问题为主,主要作用是传播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矫治性的方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干预。但在当前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这种教育方式尽管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无法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发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发挥。

1.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其观念较为陈旧保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很丢人,羞于启齿不敢医治,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大学生可能不敢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2.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的问题。为了降低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引进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是困扰我国心理学者的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指导,很多研究工作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开辟新视角,促进该工作的良好发展。

3.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够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引进的西方理论,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良。西方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实际国情中发展起来的,可能只适应某一特定时期与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会加重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乏系统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下应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重视学生在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心理体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理念作为指导理论,加强对大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等方面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涉及众多方面,主要包括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优良个性心理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利用发展性课程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尽可能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品质。预防性课程也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见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咨询调整,避免影响自身的健康生活。

2.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稳定,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面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给出最正确的指导意见。

3.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内讲授体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有意义的心理教育课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活动在在校园内营造关心心理健康的氛围。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

4.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与发展潜能,教育工作者应格外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潜能,避免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疾病。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扩大范围,一方面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全力激发其内在潜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希望,帮助其树立信心,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韧性,显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优化积极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的教育环境是由和谐的家庭、高效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组成的,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是建构积极个性品质的核心力量。高校应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知识宣传,社会也应予以当代学生关心与爱护,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方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应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社会、学校、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优化积极教育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各种极端行为频现,大学生心理素质需受关注。文章结合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负面影响表现,提出应该强化大学生政治理念,革新心理教育制度,创新心理教育方式,以此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大学生心理冲突

[作者简介]黎翔(1967- ),男,江西赣州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教育学。(江西赣州 341000)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不成熟导致的伤害事件频发,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社会文化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心理素质亟待增强,需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手段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他们以轻松、成熟的心态进入社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全新的生活和人生,减少各种伤害事件的发生。做好大学生心理素质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种影响因素,以此寻找切实可行的解除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

1、社会思想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行各业都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理念来发展自己,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思想理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差异上。一般而言,东方人普遍尊崇仁义礼智信,从封建社会时期就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时至今日依然至深;而西方追求法、利、名和个体,强调外在个性的张扬,崇尚自由的表现力。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冲击下,学生常常会在价值评价、利益选择、个性发展以及自我维护等多个领域中产生矛盾和迷茫。求新求异是大学生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特性难免会让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行为上的冲动和盲目,心理上的冲突与压抑,严重甚至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大众传媒因素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媒体形式逐渐更新换代,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和内容进一步丰富,媒体发布方式更加新颖,而媒体平台承载信息库数量也更加巨大,这些变化难免会对人们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于心理还处于发展期的大学生而言,对新鲜事物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对于事物的好坏区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信息的加工整理还缺乏逻辑思考,但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大学生群体往往容易盲目使用各种媒体载体,追求各种新鲜刺激的媒体信息。因此,大众传媒需要整合、细化相关舆论,积极引导民众思潮,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内容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负面影响。

3、市场经济影响。与计划经济不同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再追求公平性分配,更加注重竞争因素的投入,充分刺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更加愿意参与创作和思考,也为个人能力的展示提供了平台。随着这样一种竞争意识的深入,大学生心理被社会现实强烈冲击,容易引起较大波动,并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开始更加注重在实际中开展的各项竞争行为。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些内心脆弱的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心理素质的低下,容易失去竞争的勇气,当遭受一些无法面对的挫折时,在追求利益的市场经济理念影响下,更多学生开始在思想和行为上成为金钱的“奴隶”,一味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偏失的价值观导致学生无法正常思考自己未来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在这样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下,很多学生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投入学习和生活,更是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抛在脑后。

4、教育理念的缺失。在一段时期内,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还主要停留在身体素质的提升上,对心理素质的健康往往关注不够。在这样一种无形健康思考过程中,人们对于心理素质产生一定的偏执性,没有合理地定位心理素质。这样的教育理念同样在学生中有较为深刻的体现,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给大学生的整体教育带来严重的弊端,让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教育不能有效进行,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的健康问题不够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关系到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负面影响表现

1、心理冲突。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后,就要步入社会和职场,在此过程中,常常面临更多的人生选择,这些选择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使其产生心理压力。一般来说,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冲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利害冲突。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学习中,常会为了诸多的目标进行奋斗,但学校大环境主导大家追求一个共同目标,如学习成绩。这样多目标的奋斗与共同目标之间产生利害冲突,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二是利益冲突。学生在思想上、兴趣上、关注度上都存在差异,使得他们在利益的选择上会与大环境不一致,从而产生利益冲突,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和疑惑。三是成就冲突。大学生在学习或者竞赛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常规和非常规的竞争,对于那些能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在此过程中容易失败,从而产生挫败感,与预期的成功愿望产生矛盾,无法体会到成就感,因此,必然会导致一些偏激思想在学生中产生。

2、个人评价主观化。面对现代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辨识和自我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思考方式局限化,思考范围狭隘化,尤其是自我评价的缺失,使得学生在事物判断上突出自我而不注重其他个体的情况,直接影响其心理承受力、承担责任感的养成。由于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缺乏深思熟虑,评价事物主观化,使得很多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放荡不羁,无所顾忌,个人行为严重失控,无法正确认清人生和奋斗目标。

3、心理承受力严重不足。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许多有悖于自我思考的事情发生,对于一些自己始料不及的事件,更多的大学生在直接面对的过程中没有更为正确的解决方法。而对于一些平时在学习中特别优秀的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更是手足无措。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处理问题时常会独断专行,不喜欢接受别人的批评,只喜欢听顺耳的话,在这样的心境中,学生心理承受力不足的弊病就会显现,轻者会让学生精神萎靡,缺乏自信心,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人格的分裂。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途径

1、强化大学生政治理念。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是高校内部教育的核心,无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学习,还是对于国内外时事政治的关心和关注,都应该时时刻刻将之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中,不断提升大学生政治敏感度和政治辨别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对于各类政治事件的区别和区分能力,让大学生逐渐养成更为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坚强的人生观。

2、革新心理教育制度。在现实教育中,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制度的改良,实现学生教育工作的点滴化、碎片化、精确化,更加贴近学生所思、所想、所求,坚持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上进行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大学生心理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大学生实际特征,高校应设置危机干预机构,对经济困难、学习成绩较差、失恋、情绪抑郁、性格孤僻等大学生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可以设立咨询电话、咨询信箱,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要逐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提高教师待遇,考评时采用职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量计算方法等措施,以推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3、创新心理教育方式。高校在日常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征,有效区分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更加扎实地进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效能评估工作,借助随时随地访谈、定向沟通等交流方式不断找寻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找出心理问题形成的各种原因,并找寻更加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使大学生心理逐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佟慧玲,吕俊复。以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

[2]冯巍。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j]。知识与创新,2009(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八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心理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