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
写出了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立意所决定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也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立“意”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的“象”,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2)杜甫《登稿》,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选的“象”自然是“哀猿”、“落木”了。
(3)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选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五、布置作业
《沁园春·长沙》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舸阔遒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明确】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2.结束语、作业
看了“《沁园春长沙》语文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2.《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
3.《江雪》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4.《沁园春长沙》诗歌朗诵技巧
5.《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
6.《沁园春·长沙》阅读理解答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3、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教学过程】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更是一位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一生著述很多,著名的论文有《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等;他创作了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其中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题材,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每一首都有词牌。不同词牌规定着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按字数分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等。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颂其事,这个词牌由此而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四:朗读课文:(注意一下几字的注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点明《沁园春长沙》是一篇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性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眼前的景象使作者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战斗的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作者所思索的问题。
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可得知:词的上阕重写眼前之景,下阕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
明确:四幅图: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六: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学生朗读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让学生调整好语序,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这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呢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还可以让读者想象作者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学生朗读“看”字所控的7句
(2)提问:作者是怎样变换视觉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板书
俯视:鱼翔浅底(动)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看近观:满山碧透、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
提问: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
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僧推月下门”一句引出了推敲这一词语。在这首词的上阕中,锤炼的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明确:万、遍、染、漫、争、击、翔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写出了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染成的一样十分壮美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2)提问:同为秋景,作者同其他一些文人所流露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古来一些文人墨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之意,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描绘出暮秋山川的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写秋风所破茅屋,体现了作者痛苦的心情。这与作者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反响,充满豪情壮志。作者通过充满生机的秋景的描写,流露出一种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写出了对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
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3、品读上阕后三句。作者问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
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具体分析峥嵘岁月图:
(1)提问:下阕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作者由上阕的眼前写景的描写转
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记”
(2)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般的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非常自然。
(3)下阕的领字是哪个字?
明确:“恰”是正直之意,一直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作者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者都豪情。
5、分析中流击水图:
明确:最后一句采用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历史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6、总结: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老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会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的写作特点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
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三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课,可见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这首词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对以后的诗歌鉴赏教学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
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四
上课前我先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请举手……多得很;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少得可怜。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希望同学今后能多读一点诗歌,培养自己的“纯正的文学趣味”。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
毛主席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是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咏,写诗填词。许多长篇叙事诗泱泱大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师:同学们是喜欢老师范读,还是自己齐读一遍?
生:老师范读。(老师读)
师:这首词我们重在“诵 读、领会、品味、鉴赏”(板书)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小滚滚北。
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慨。
生:“千山……,万……,孤……,独……。”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生:望。
师:对。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看到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7句)
师: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些?
(生2再读)
生:放眼望去。
生:收回来。
生:“仰视”,写的是“高景”。(生摹仿)
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什么景?
生:“俯察”,写的是“低景”。(生摹仿)
生:插腰。
师:“视角 “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现在我读着这几句,你再来表演一遍好吗?(生演示)神态自然、从容多了,颇有点伟人的气度。现在同学们展开想象,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与前提,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特别是1999年的高考作文,更是突出考察学生的想象力。现在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生:看到了,感觉到了,嗅到了。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好/
生:用了拟人手法。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师: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击”改“飞”可以吗?
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天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
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生:值得学习。
生:号召和呼唤。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生:清静悲凉。
生: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生:主 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这样上阙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下面齐读一遍上阙。
生:独立
生:惜
师:对,它领起七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据此推断这首词下阙的领字是哪个?
生:恰
师:对。一直“领”到哪里?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也是七句,请一同学读这七句。(生读)
生:国家大事
生: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华主宰国家命运。
生: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师:是的。那么现在的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都是些什么人物?
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的风流人物。
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
师:“稍逊风骚”是吗?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白、太直。所以不像诗。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注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浩大志,革命气慨何其大!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板书)
背诵全诗。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五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六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七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2课时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xx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xx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活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舸阔遒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
(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明确】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把下阕连起来读。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 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六、作业 与练习
赏析《重阳》《北戴河》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景
远眺 万山红遍 中
层林尽染 静 寓
湘江秋景图 近观 漫江碧透 情
百舸争流
仰视 鹰击长空 动 情
俯瞰 鱼翔浅底 中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志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安徽省马鞍山市 安工大附中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