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初三物理教案设计(通用10篇)

最新初三物理教案设计(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5 03:55:05
最新初三物理教案设计(通用10篇)
时间:2023-10-25 03:55:05     小编:雨中梧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一

一、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实际操作,喜爱看不平常的现象,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事先准备的:玻璃、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等,哪些能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光?每当验证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违背时,他们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究的热情一浪接一浪,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思维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 v,40 w”和“220 v,100 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 w的灯泡比40 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 v,40 w”和“220 v,100 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2、引路 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

例如,学生在做“电阻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 v,如果r1=80ω,通过r1的电流为0.2 a,求电阻r2”,由于刚学过欧姆定律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每个电阻元件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罗列出来,并将它们对应的关系式或数值标出来,未知量用“x”标明,最后对照罗列出来的数据,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作答,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因此,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答不出来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要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重学用结合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觉得好玩,但是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电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了电学知识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观察电路,利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会读电表指示数,会根据家用电器铭牌上的数值,算出家中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到工厂和建筑工地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会学;同时,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统一起来,实现优化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二

2.掌握热传递的条件和方式

3.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4.掌握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5.了解改变热能的方法

6.掌握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的功率计算及热机的效率

三.教学内容及知识提要

1.热膨胀:一般物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当温度下降时,体积减小。在相同条件下,固体膨胀最小,液体膨胀较大,气体膨胀最大。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材料膨胀程度不同。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热传递:(1)条件:不同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着温度差。

・(2)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

・国际单位:焦耳

4.燃料的燃烧值:1千克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

5.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国际单位:(焦/千克)

6.热量的计算:

(1)物体间的热传递公式:q=cm(t-t)=cm

・・・・q=cm(t-t)=cm

(2)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q=qm

(3)热平衡方程式:q=q即:cm(t-t)=cm(t-t)

7.热能:

(1)热能是指物体中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具有的能叫热能。

(2)改变热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

(3)温度、热能、热量之间的区别:

a.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b.热能是指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具有的能量。

c.热量是指物体温度变化或物态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8.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变化

(1)熔解与凝固(2)汽化和液化(3)升华和凝华

物质在熔解、汽化(蒸发和沸腾)、升华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在凝固、液化、凝华时要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9.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2)热机的四个冲程:分别为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四个冲程又叫做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活塞在气缸内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做功一次。

(3)四冲程内燃机功率的'计算:

(4)热机的效率:设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q,用来做功的那部分热量为q,那么热机的效率:,若q表示做有用功的那部分热量,热机的效率可以表示为:

文件大小:33k文件格式:rar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定义;

2.功率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常指平均功率,为瞬时功率;

2.分析汽车的启动,注意知识的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科学的价值观。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关于温度、热量和热能的正确说法是()

a.物体吸收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热能一定增加

b.物体温度升高,热能增加,它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的热能减少,它有可能是对外做功,但不放出热量

d.物体的热能减少,它不可能既对外做功,又放热量

2.一个密闭的空心铜球恰能悬浮在10℃的某种液体中,温度升高时()

a.铜球上浮

b.铜球下沉

c.铜球悬浮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铜球的`浮沉情况

3.在海滨地区,白昼和夜晚的风向往往是()

a.白昼由海面吹来,夜晚由陆地吹向海面

b.夜晚由海面吹来,白昼由陆地吹向海面

c.不论白昼、夜晚风均从海面吹来

d.不论白昼、夜晚风均从陆地吹向海面

4.质量相等的0℃的冰和0℃的水混合后,如果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那么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水混合后,水将放热使冰全部溶解

b.冰水混合后,温度将降低

c.冰水混合后,冰水各自的质量保持不变

d.冰水混合后,最终全部结成冰

5.由同种材料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质量之比是4:1,吸收的热量之比是1:4,则它们的温度升高的比是()

a.4:1・b.1:1c.16:1d.1:16

6.如图所示是伽利略制成的世界上第一个空气温度计的示意图。若细管中的液栓降低,可能的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大气压增高

d.与大气压变化无关

文件大小:27k文件格式:rar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五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ui,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养成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学习用实验探究电功率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与联系。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灯泡(不同规格2个)、电吹风机、脉冲式电能表一个等。

学生每组准备:3.8v小灯泡、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等(每2生一组)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分别把一只40w的灯泡和800w的电

吹风接在脉冲式电能表的电路中,观察、比较电能表脉冲指示灯闪烁的情况。

请思考:以上两种电流做功情况,存在

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导入新课】:看来,电流做功除了有多少之别,还有快慢之分,在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课题:第二节电功率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脉冲式电能表,直观认识做功快慢的不同,引入新课。)

观察、思考回答:

电能表脉冲指示灯闪烁的快慢不同。

说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电流做功的快慢)不一样。

充满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

(一)、比较电流做功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电流做功的多少。

2、电流做同样多的功,比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功率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

4、单位:

5、了解不同用电器的电功率

6、推导公式

(三)、“千瓦时”的来历

(四):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1、额定电压:

2、额定功率:

3、认识实际电压与实际功率

(五):电功率的测量

原理:

器材:

电路图:

【总结】:电流通过用电器的时间相同,比较电流通过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做功就越快。

【再次引导】:再来比较以下两种情况,电流通过谁做功较快呢?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总结】:电流通过用电器做的功相同,所用的时间越短,做功就越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比较电流做功快慢的方法。)

耗的电能快?你是怎么比较的?

【引导总结】物理学中用电功率来表示电

流做功的快慢(边讲解变板书:1、物理

意义:…),结合刚才的分析,能否说说

什么叫做电功率吗?(学生回答的同时板

书:2、定义:…)

【引导总结】公式:p=

p--电功率w--电功t--时间

【练中促学】同学们,试着利用公式来计

算一灯泡和电吹风的功率吧!看看究竟谁的电功率大,谁做功快?

(设计意图: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公式,同时加深学生对电功率单位j/s的认识,有助于对电功率表示意义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过渡】通过计算同学们发现功率的单位是什么?

【介绍总结】功率的单位除了组合单位:焦耳每秒外,在国际单位制中它还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1w=1j/s。常用单位还有千瓦,符号是kw;毫瓦,符号是mw。

换算关系:1kw=103w

1w=103mw

【说明】解题时对于功率的单位我们常用w,比如p=300w。

【媒体展示】常见用电器的电功率

用电器的电功率

巨型计算机4.04x105w液晶电视机约100w

家用空调约1000w排风扇约20w

吸尘器约800w手电筒约0.5w

电吹风机约500w计算器约0.5mw

台式计算机约200w电子表约0.01mw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使学生认识

到不同用电器的电功率不同,拓宽学生的

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电功率的有关

知识,怎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呢?首先我

们来解决一道例题。

【例题1】:一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v,

通过其中的电流为0.4a,通电2min,小

灯泡的电功率是多大?

解:p=w/t=uit/t=ui=2.5v×0.4a=1w

答:小灯泡的电功率是1w。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解题

方法,进一步规范解题格式,提高解决计

算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推导出公式

p=w/t=uit/t=ui。)

【引导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公式

p=w/t进行变形,得出公式:w=pt

试说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总结:1千瓦时可以看做电功率为1kw的

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推导,让学生

真正理解千瓦时的来历。)

【例题2】:某电视机的电功率为150w,

每天使用3h,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按30天计算)

解:w=pt

=0.15kw×30×3h

=13.5kwh

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过渡】经过学习,大家知道不同用电器

的电功率一般是不同的,那么同一个用电

器的电功率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相呢?

【演示实验】将小灯泡和滑动变阻器串联

接入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观察灯泡的

发光情况。

【提出问题】灯泡的发光情况是否相同?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什么原因造成的?

【总结】用电器实际的电功率随着它两端

的电压而改变。因此,我们说用电器的电

功率时,要指明电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使学

生真正认识到用电器的功率不是固定不

变的,是会发生变化的。)

提问:你知道“220--25”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吗?

说明:“220v”是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v,我们称之为额定电压。

“25w”是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为25w,我们称之为额定功率。

总结: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唯一)。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时的功率(唯一)。

展示交流:让学生将收集的用电器的铭牌进行展示,并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加深对额定电压及额定功率

的认识,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用电器的额定

功率。)

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动手探究一下“3.8v”小灯泡的电功率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具体情况。

温馨提示: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使电压分别为3.8v、3v、4.2v,,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比较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实际功率变化情况。

总结:u实=u额,,p实=p额,正常

u实

u实u额,p实p额较亮

(设计意图:在实验的基础上,对比电压

表的示数与小灯泡的发光情况,降低对实

际电压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

的理解。)

【巩固提升】标有“6v12w”字样的灯泡

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多少?灯泡的电阻

是多少?若将其接到3v的电路中,灯泡

的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利用数字进一步

加深对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间关系的认

识。)

【过渡】通过实验同学们知道了,小灯泡

两端的电压改变时,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

也会随之改变,我们能否测出小灯泡不同

电压下的电功率呢?

【问题引导】

1、根据什么原理去测量?

2、实验中要用到哪些器材?

3、实验电路图是怎样的?

4、连接电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怎样测量小灯泡才的额定功率?

((设计意图:由于下节课学生将通过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所以本节课要在学生测电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明确实验原理、器材、方法等,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讨论总结:

电流通过电吹风做功较快。因为电吹风接在电路中时,在相同的时间里,电能表脉冲指示灯闪烁的次数多,说明消耗的电能多,即电流做的功多,所以电流通过电吹风做功较快。

分析比较讨论总结:

电流通过电吹风做功较快,因为电能表脉冲指示灯闪烁相同的次数,说明消耗的电能一样多,即电流做的功相同,电吹风所用的时间短,所以电流通过电吹风做功较快。

学生思考并回答:

灯泡;比较电流做功快慢的方法:利用电流所做的功除以做功所用的时间,求出电流在1s的时间所做的功,进行比较,1s内做的功越多,做功越快。

共同总结出电功率的定义:电流所做的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记住电功率也用p来表示。

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写出公式:p=,明确p—电功率;w—电功;t—时间。

写出公式,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p电灯===100j/s

p电吹风===300j/s

知道功率的单位:

j/s

w、1w=1j/s

kw、mw

共同总结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kw=103w

1w=103mw

认真阅读资料,了解不同用电器的电功率。知道电功率是用电器的一个重要标志。

和老师一起分析题目,思考解题方法,完成解题过程,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掌握公式:p=ui

结合上节课所学的

电功的单位j和kwh,得出两组对应的单位:

j-----w------s以及

kwh-----kw-----h,明确1kwh的意义。

分析题目,试着解决,进一步规范解题格式。

学生观察思考

分析总结:

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不同

小灯泡的电功率不同,越亮电功率越大。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的改变。

观察认识用电器铭牌,交流讨论。

“220”是指电压为220v。

“25”是指电功率为25w。

认识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并总结定义。

展示收集的用电器的铭牌,并介绍额定电压及额定功率。

动手实验: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比较得出:

u实=u额,p实=p额正常

u实

u实u额,p实p额较亮

讨论交流,完成练习

解:i=p额/=12w/6v

=2a

r=u额/i=6v/2a

=3ω

p实=u2/r=(3v)2/3ω=3w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

讨论交流,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明确实验原理(p=ui)、

器材、电路图、步骤等。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见附件1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教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

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出示思考题题目见附件3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18.2电功率

一、电功率

1.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其中p-电功率

w-电功

t-时间

3、单位:国际单位:w,1w=1j/s

换算关系:1kw=103w1w=103mw

二、千瓦时的来历

1kwh=1kw×1h

三、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唯一)。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时的功率(唯一)。

四、电功率的测量

原理:p=ui

【教学反思】

1、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在建立“电功率”概念时,首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利用脉冲式电能表进行直观比较,让学生形象认识到电流通过用电器做功快慢不同。再通过不断深入的分析,逐步得出比较电流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2、对于额定电压与实际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部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首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电功率的变化,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具体认识电功率的变化关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六

重点、难点:

1.了解热膨胀的意义

2.掌握热传递的条件和方式

3.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4.掌握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5.了解改变热能的方法

6.掌握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的功率计算及热机的效率

教学内容及知识提要

1.热膨胀:一般物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当温度下降时,体积减小,浙江版初三物理热学教案。在相同条件下,固体膨胀最小,液体膨胀较大,气体膨胀最大。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材料膨胀程度不同。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热传递:

(1)条件:不同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着温度差。

(2)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

国际单位:焦耳

4.燃料的燃烧值:1千克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

5.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国际单位:(焦/千克)

6.热量的计算:

(1)物体间的热传递公式:q=cm(t-t)=cm

····q=cm(t-t)=cm

(2)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q=qm

(3)热平衡方程式:q=q即:cm(t-t)=cm(t-t)

7.热能:

(1)热能是指物体中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具有的能叫热能,物理教案《浙江版初三物理热学教案》。

(2)改变热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

(3)温度、热能、热量之间的区别:

a.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b.热能是指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具有的能量。

c.热量是指物体温度变化或物态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8.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变化

(1)熔解与凝固(2)汽化和液化(3)升华和凝华

物质在熔解、汽化(蒸发和沸腾)、升华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在凝固、液化、凝华时要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9.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2)热机的四个冲程:分别为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四个冲程又叫做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活塞在气缸内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做功一次。

(3)四冲程内燃机功率的计算:

(4)热机的效率:设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q,用来做功的那部分热量为q,那么热机的效率:,若q表示做有用功的那部分热量,热机的效率可以表示为: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七

班级:高一(6)班科目:物理任课老师:姚叶

课题:功率(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20xx年4月17日

课标要求:理解功率,关心生产生活中机械功率的大小及意义。

立足于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功率,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理解功率与速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体会比值法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功率的理解。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计算。

难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计算。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温故知新

三、新课教学

1.功率概念。

2.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3.额定功率和瞬时功率。

4.功率和速度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联系生活

思考回答

思考计算

对比

联系实际

做题练习

激发兴趣

探究

巩固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7.3功率

一、功率二、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物理意义平均功率——时间

2、定义瞬时功率——时刻

3、定义式:

t

w

p?三、额定功率和瞬时功率

4、单位四、功率和速度的关系

5、功率是标量?cosfvp?

教学反思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定义;

2.功率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常指平均功率,为瞬时功率;

2.分析汽车的启动,注意知识的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科学的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

1.重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就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2.难点: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概念。通过汽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引入课题(采取比赛的形式组织教学)

二、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主要采用启发式)

三、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通过例题,加深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概念的理解)

四、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引导学生自学)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九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5.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6.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 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探究过程及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1.反射定律中“三线共面”这个结论的得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三线共面”是一个难点。

2.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区别,以及漫反射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仅抽象,学生还很容易根据思维定式而在理解中出错。因此,这也是一个难点。

3.实像和虚像的理解与区别。

(一)引入新课

照射在一个隐藏的平面镜上,让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猜测并回答光的传播方向为什么会改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光的反射: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空气)照在另一种介质(平面镜)表面上后,改变了光的方向,又回到原来的介质(空气)中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实际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可以发生光的反射,人眼之所以看见一个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从物体表面反射过来的光线进入人眼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光的反射”。

(二)进行新课

一、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1 学生观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出概念。

利用光具盒介绍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的概念,启发学生用数理结合的观点进一步观察入、反射光线的几何位置关系,学生找到它们的对称轴,用量角器量出对称轴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引入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实验2 教师演示:研究“三线共面” 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纸板向前折和向后折时,能否观察到反射光线,总结光的反射定律的前两条内容: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根据本实验,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线共面”,突破了这一难点。 实验3 学生探究:研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

紧接着,让学生猜想及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并填写实验报告单(见附页),总结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在表述结论时,有可能将入射角、入射光线叙述在前)

1

实验4 教师演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

遮挡住反射光线,观察到入射光线依然存在;再遮挡住入射光线,观察到不再有反射光线。从而得出结论:先有入射光,才有反射光。教师强调光的反射定律的正确表述顺序,并板书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板书]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接着点明光的反射定律实质上规定了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多媒体演示:光路的可逆性。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反射是可逆的。 [板书] 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课件展示巩固性问题,深化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全面理解。 例1: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30º

例2: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通过例1练习基本光学作图法。

00通过例2让学生知道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时的情况。并板书。

00[板书] 入射角为0时,反射角也为0

通过例3让学生加深对光的反射和光路可逆的理解。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实验5 教师演示:研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用小镜子反射光线,照入同学眼睛。

师问:会有什么感觉?周围的其他同学会有什么感觉?在平面镜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射呢? 课件展示镜面反射,总结出镜面反射的定义。

师问:如果在镜面上铺一张白纸,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白纸表面看起来很平滑,实际上表面上有很多凸凹不平的地方,一束平行光照在白纸上后,法线不再平行,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也不再平行。课件展示漫反射,总结出漫反射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书本、正是由于它们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总结: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

讨论:甲同学说,雨后的夜晚,地面上亮处是水坑;而乙同学说,地面上暗处是水坑。你觉得他们谁说的正确?请说出理由。

结合课件讲解此问题。

2

通过这道讨论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漫反射的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五、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初三物理教案设计篇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2)会利用两个必要因素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会利用公式计算功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总结得出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和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探究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分析用手将不同物理课本分不同高度拿起所做功的大小,功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功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功包含的必要因素;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利用功包含的必要因素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例举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指导: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二、讲授新课:

一、功:

1、定义(幻灯片):物理学中对做功的规定: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通过对几个力做功的工作实例观察,让学生想想这些做功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点?(幻灯片)

得出这样的结论:共同点1.都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2.必须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教师指出这两个共同点,我们就叫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边板书: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缺一不可)。边让学生打开课本105页找到相关内容,用笔勾勒出来,课代表起头,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两遍。然后,让几名同学说出大致意思。

3、三种不做功情况:

通过“想想议议”范文九九网活动,让学生对几个事例(幻灯片)观察,得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教师板书让学生在书上做笔记:(1)静止的;(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的;(3)靠惯性运动的。巩固练习(幻灯片),对功的两要素的理解情况进行考查。

4、探究:功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希望同学们下去进行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探究活动方案:

结论:在距离相同时,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结论:在力一样大时,功的大小跟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成正比。运用实验结论,得出:

1、功等于作用力跟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3、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强调并让学生注意:s是指在f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功的国际单位:焦耳(焦,j)1j=1n〃m提问:1j为什么等于1n〃m?从而使学生明白物理公式不仅表示着各物理量的大小关系还表示着各物理量的单位间的关系。

即: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米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焦。

j是一个非常小的单位,1j相当于把一个鸡蛋举过头顶时手对鸡蛋所做的功。

5、功的公式应用:例1例2的原题和练习题的原题及分析解答见幻灯片。小结:本节知识要点:1.定义;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4、探究出的功的计算公式w=f〃s;5、功的公式应用:

作业设计:

1、课本p1072、3

2、了解举重比赛的有关规则,分析每个阶段运动员的举力是否做功,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一、功

1.定义;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缺一不可)

3、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静止的;(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的;(3)靠惯性运动的。

4、探究出的功的计算公式w=f〃s;

5、功的公式应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