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一
1、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多媒体音频和视频来营造浓厚的学诗氛围,同学们都能在我的引导下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和诗歌意境的品味。在难点的解决中,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去谈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在我的引导和解说下,学生都能感受了诗歌那苍凉凄清的艺术境界。
3、本节课的能力培养和拓展是写作手法的学习和运用。
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后,课堂进行片段作文训练,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对作品字、词、句的品析上,我做得不是很好。还应给寄予更多的学生以更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样学生对作品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我的.板书字体也不是很美观,还得继续加大力度不断的进行苦练。
二、教学目标、理念。
1、“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完成了我的教学重点。在这点上我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了诗歌的朗读氛围,并能很好的把整首曲子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和背诵。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我的教育目标。在对作品字、词、句的品析上,我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核心。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贯穿教学大纲的一条红线。
在课堂中,我主要是通过对意境的感受和作业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畅谈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意境的感受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学生感觉比较吃力,花的时间多也一些。但是在我谈了自己的感受之后,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更深的了解,都能从中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无限伤痛之情。完成了我的难点突破计划。这点也是比较成功的。
能力的实践上学生也能掌握得比较好。都能很快的用刚学到“借景抒情”的方法来感受课外读物的分析和品味。
三、备课理念
1、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主题精神为主。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备课中只要是从“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也就是说在备课的时候要明确自己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掌握那些知识和技能;要指导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和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会有怎样的体验。
3、还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备课。
四、诗歌的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作品内容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品析来完成。
2、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和背诵的基础上,才会对作品有所感悟,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流露。
3、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
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之后,对作品的整体感悟也会得到巩固和升华,这样就能更好的感受整首诗歌的意境。在感受了到诗歌的意境之后,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已经在慢慢的从实践中转化成为技能。
4、学生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作文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二
《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 石琳 每周的星期三是我们语文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本周我非常荣幸地接到了讲一节公开课的通知。我准备尝试我没有讲过的公开课的课型——诗歌,于是,征得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同意,《古代诗歌四首》被初步确定。
但是,四首诗一节课下来,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说刚刚开始上七年级的学生,自然不会读诗的方法,无法融会贯通。于是,我们又商定,压缩内容,择其要来讲,于是乎大致确定为《天净沙秋思》。力求让学生能够在此课上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会贯通,感受到朗读和体会是读诗的要着。
“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而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很显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断肠”之痛可以随处看到。
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同时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拓展延伸,像讲到“昏鸦”时,我让学生读相关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昏鸦”意象的理解。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学生自己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在这节课上,我在今后教学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讲的语言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炼,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过于太强势,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三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那么要上好一堂好课,老师就要在不断地反思中吸取教训,收获经验。我参评的课题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十五课《古诗四首》,我认为这一堂课的闪光点照亮了每一个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灵。
1、诗歌是一种抽象的文体,而我面对的却是初一新生,让他们去理解诗人那复杂、抽象、难懂的情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必须要寻找一个简单的切入点。我在设计教案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于是我先选择其中两首类似的诗歌:王湾《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诗都是思乡的典范之作。由于学生在校住宿,很容易想家,因此,导入环节上先欣赏孟郊的《游子吟》,哀伤的音乐配上温馨的画面,自然把学生带入一个思念母亲,想念家的氛围中。
2、三维目标的设定。我将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也是一种分层目标的制定。由简入难,第一步抓关键词,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的丰富性;第二步抓住季节景物的特点,由于第三单元的文章与季节有关系,所以在读中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第三步让学生理解这些景物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热爱大自然和热爱家乡;第四步领悟本节课的难点——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每一步都考虑了学生的感知能力,步步为营。
这节课的主题是“乡愁”,应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思乡”情结中,所以在课件的制作上我要下一番功夫。背景音乐的选择、画面和朗诵视频的挑剔,均要切合主题。以忧伤的二胡为主旋律,伴有行云流水般的古筝。
学习古诗,朗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甚至应是一个花大力气的环节。理解文章内涵必须要建立在文本的阅读上。但如何读才能增强学生的领悟力和感知力?我主要是采取“生生读——生生评,小组读——师生共评”的模式。要求是个别学生读完后先自己评价,再由其他同学评价,增强他们阅读兴趣,老师给予中肯的评判,接着展示小组合力,共同朗读,再师生共评价。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下,学生的热情反而激发了老师的阅读兴趣,我饱含深情的朗读迎来了学生们热情的掌声,最后选出优生小组,并给予适当奖励。
诗歌讲究意象,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意象”这个词太深奥了。如何破解这个谜呢?我采取“求同存异”的办法。相同点较易找到,关键在于寻找不同点,先抓住两首诗中景物的特点,从色彩、感情基调去体会,逐渐发现两者的最大不同是思乡的程度不一样,一个是热爱大自然进而想到家;另一个是完全思念家乡。一个淡淡一缕,一个浓浓忧伤。再加上仿写例句,更增加了学生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喜爱,最终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链接”这个板块中,本来说完“作者及写作背景”之后接着切换“律诗和散曲”这一幅幻灯片,可是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紧张落下第二条,我迅速平复自己不安的心情,决定把它放到学生第一次读诗之后,揭示两首诗在体裁上的不同,却正好水到渠成,由我让学生了解变成学生自己想要理解,真可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参与性强,基于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学生们的听的认真,记得也认真,教学目标就在快乐的环境下轻松解决了,课堂效率普遍提高。
再次回顾我的课堂也有不足之处,我认真总结,反复考虑:
第三、在切换幻灯片时,应强调学生记笔记的速度和方法,筛选重点,剔除繁杂;
第四、我为学生搜集的两首课外诗歌,若能在课堂上读一读会更好,加深他们对家乡的理解,增强他们对这两首诗的情感把握。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12)、(13)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近日上了《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特做反思如下: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初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初一新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备课时,我了解到初一学生应有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所以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特地将以前写的另一首《天净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学生都呈惊讶状,课堂气氛出现高潮,而这都在我的预料之内。
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本来按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个分析体会乡愁。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瘦马”,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紧抓“瘦马”不放,由马瘦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结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课后,在陆老师、沈老师、叶老师的指点下,我总结了五个方面:
1、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五
我感到一堂课除了夯实教学重点,紧紧抓住教学情感外,更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学设计。这是个逐渐成熟的教学功夫,教师一定要有教学敏感性,当看到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时,要很快地找到切入点。这节课我就以“秋思”为切入点,由一首诗来引出“秋思”的诗题。另外,在听课时,我还发现了九年级的一位老师在讲文言文时,从文题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点,由文题的两个字来统领全文,使整个教学设计紧凑而有序。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六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七
我感到一堂课除了夯实教学重点,紧紧抓住教学情感外,更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学设计。这是个逐渐成熟的教学功夫,教师一定要有教学敏感性,当看到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时,要很快地找到切入点。这节课我就以“秋思”为切入点,由一首诗来引出“秋思”的诗题。另外,在听课时,我还发现了九年级的一位老师在讲文言文时,从文题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点,由文题的两个字来统领全文,使整个教学设计紧凑而有序。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八
我感到一堂课除了夯实教学重点,紧紧抓住教学情感外,更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学设计。这是个逐渐成熟的教学功夫,教师一定要有教学敏感性,当看到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时,要很快地找到切入点。这节课我就以“秋思”为切入点,由一首诗来引出“秋思”的诗题。另外,在听课时,我还发现了九年级的一位老师在讲文言文时,从文题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点,由文题的两个字来统领全文,使整个教学设计紧凑而有序。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九
《天净沙·秋思》系马致远的小令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我将课堂处理为五个环节:一、导入:让学生谈谈近来学诗的心得,学生回应喜欢诗,喜欢其诗歌美。我随即顺势导入,这节课就是要从《天净沙·秋思》入手来品尝诗歌的美。二、齐读,感受韵律美。提供小令常识资料给学生阅读,再让学生从节拍、押韵、句式来感受其韵律美。三、自读,描绘画面美。要求学生任意挑选文中的一个景物词句,合理想象,扩写成一个小段落,展现出一个画面。四、品读,体验意境美。先介绍马致远概况,了解作者生平经历,随后让学生结合文中景物描写,以“这个词让我感到。”为形式,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五、研读,赏析语言美。让学生找出欣赏的词句,研品其表现手法,与同学分享。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十
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文以情而发,”因此在教案设计中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祖”。教这首小令,我本着“短文长教”的原则,与选取的秋景中感受令中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重点训练学生“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仔细分析全文,可以把它分为两幅:
第一幅画是由作者精心选取的九个名词、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的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再读下去,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袅起的炊烟的农家小院。这一切,怎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呢。在这里,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那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抒写了作者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情感: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古人说“悲落叶于劲秋”,在深秋的风中,马致远将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依然唏嘘不已。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小令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我将课堂处理为七个环节:。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三、互动交流,四、拓展训练,五、当堂训练,六、归纳总结,七、作业。
尽管诸如课堂主线、“瘦”“夕阳”的点化等多处得到认可,但仍有不少地方需改进,尤其是以下四点:1、要避免学生思维重复,腾出有更多时间给学生思考。2、“老”、“昏”、“古”等字仅停留在表面字义理解上,仍需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品赏,感受其荒凉的氛围。3、“断肠人”的情感体验仍不够深入。当学生首次提出“断肠人”让其感受到悲伤时,可顺势追寻,让学生思索“断肠人”在悲伤什么?尝试换位思考,假如你远在异地他乡,会有何感受?从而深化主旨,提示主题。4、可在教学中纳入比较手法,如:白朴的《天净沙秋》,从而彰显出本文“秋思之祖”的文学地位。
也许是初二的孩子涉世未深,学生不能很好地体现令中那种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但在今后指导学生在习作的路上,我会继续引导他们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在这节课上,我讲的语言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练,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过于强势,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十一
我感到一堂课除了夯实教学重点,紧紧抓住教学情感外,更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学设计。这是个逐渐成熟的教学功夫,教师一定要有教学敏感性,当看到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时,要很快地找到切入点。这节课我就以“秋思”为切入点,由一首诗来引出“秋思”的诗题。另外,在听课时,我还发现了九年级的一位老师在讲文言文时,从文题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点,由文题的两个字来统领全文,使整个教学设计紧凑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