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平安建设(实用8篇)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平安建设(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3 17:35:03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平安建设(实用8篇)
时间:2023-10-23 17:35:03     小编:琴心月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平安建设篇一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势必涉及多方利益的调整,必须得到各个层面的理解和支持,必须转变人们的观念,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使市镇两级机关、部门从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对改革形成共识,并积极参与改革。在接到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任务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改革前的宣传发动工作。首先,统一机关部门和乡镇领导的思想,市里每次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主要领导逢会必讲改革。同时,市级带头对市属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实施转企改制和人员身份置换,对市属社会事业领域事业单位实施分类改革,精简编制和人员,并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宣传改革的指导思想、目的和意义,宣传典型经验。对乡镇机构的改革,按照省的指导意见和领导讲话精神及早在市镇两级领导中宣传,使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得到统一。二是在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职工中宣传改革。通过到基层调研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一方面宣传上级有关改革的要求和文件精神,更重要的是听取基层干部职工对改革的意见建议,让他们参与到改革方案及有关政策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对他们提出的好的意见、建议充分采纳,并设身处地为他们的利益考虑,使他们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三是利用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尝试局部改革。近二年,我市的乡镇由24个合并调整为10个,对涉及行政区划调整的乡镇,在合并过程中,将精简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分流富余人员贯穿其中,实施局部改革。在完成区划调整后,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及时组织了乡镇中层岗位的全员竞争上岗,原有中层干部全体起立,按简章规定的条件自愿报名,通过笔试、面试和民主测评相结合的办法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许多事业单位也采取了竞争上岗的办法产生单位正副职领导。这些举措在乡镇基层干部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改革的氛围逐渐在基层形成。四是动员发动,明确任务,营造改革的声势。在深入调研,反复听取意见,充分做好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分管党委书记、组织委员,市级机关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会议,市长主持会议,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就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作动员报告后,市委书记对实施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深刻认识改革目标;二是要正确把握改革关键;三是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四是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并要求全市各级一定要以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严谨缜密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圆满完成改革任务,为全省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探索经验,为推进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市里动员大会后,各镇及时召开党政联席会,传达市委、市政府改革动员大会精神,研究制订本镇改革方案,并及时召开了本镇机构改革动员大会,营造改革的声势和良好氛围。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平安建设篇二

根据市编办《关于开展*机构改革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x编办〔20xx〕138号)要求,按照x政办发〔20xx〕28号文件(以下简称“三定”)的规定,进行了认真自查,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三定”规定:我局部门领导职数7人,实有5人,空缺1名副局长和1名总工程师职位。内设科室正科级领导职数10名,交通战备办公室主任1名保留高配副县级领导职数。现有正科级科室12个,其中“交通工会”没有列为内设机构。

依据加强的职责,强化治理超限超载管理工作,9月份设立了“治超办公室”,在机关正式办公,并从市公路局、运管处抽调2名工作人员,在政策法规科统一管理下进行全市治超工作。

依据“三定”规定,将原“综合规划科”的职能分解到其它相关科室,撤销“综合规划科”,设航运管理科。其它科室不变动。

在20xx年机构改革时,市*印发《xx市交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并下发了《关于市属产业工会机构设置和专项事业编制调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交通工会编制、人数。20xx年印发《xx市人民*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对产业工会的编制仍予以保留。在20xx年机构改革中,“交通工会”没有明确为内设机构,给交通运输行业工会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

一是于上级工会组织联系没有“名分”。

二是难以组织职工开展实质性的工会工作。

三是交通运输系统行业职工有上万人

工作是千头万绪,每年的职工评比表彰、慰问、技能大赛、劳模困难补贴的核查、困难职工摸底调查等等这些关心群众生活的事情,迫切需要交通工会这一内设机构。特别是今年5月份xx省总工会制定“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工作方案,xx省交通运输厅下发《关于召开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农民工入会与服务工作的通知》,市总工会给我局下达500名农民工入会任务等等。许多的工作需要工会来组织、完成这些任务。因此,建议要设立交通工会这一机构。

特此报告。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平安建设篇三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全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使改革能够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进行,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局领导作为全年工作重点内容之一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做好机构改革的基础工作。先对本单位人员情况仔细核实,对部门机构设置、领导职数、人员编制核定及人员等改革关键问题进行学习研究,根据实际,在规定的限额内合理设置。在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多次召开各科室负责同志座谈会,经过认真考量和学习区政府机构改革实施的意见,研究制定了区农业局机构改革工作方案。

(二)把握重点,做好“三定”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重新界定主要职责、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一是定职能。结合xx实际,参照市农业局机构情况,统一界定了我单位主要职责:宣传贯彻落实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的计划、规划,对引进的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和指导;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村能源建设及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等。二是定机构设置。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设四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分别是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农业广播学校、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一个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即农村能源办公室。三是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根据市里下达我区的编制总额和定编标准,我单位机关编制员额10个,事业编制员额29个。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平安建设篇四

“我们虽然有自己的经营性服务,但是公益事业一项不少,财政给的钱也并不比以前少。只不过以前我是政府的人,做不做事情政府都要把人养起来,现在是社会的人,事情做好了才能得到钱。”曾维斌向记者这样描述他们的改革。他在改革前是京山县曹武镇农技种子站站长,而今是镇农技服务中心经理。

曾维斌和他的两个同事通过考试,获得了农技服务资格认定,于是县农技部门与他们签订合同,由3人为曹武镇提供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他们的职责包括:全镇农业技术培训,栽培示范项目推广,农技资料发放等,每一项都要由农户签字、经镇政府认可,年底逐项验收,给予财政补助。

据熊祖国介绍,京山县在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过程中,按照“政府招标出资、公开竞选主体、农户签单认可、县镇共同负责”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的新机制。他们采取考试、考核、认证等程序,公开认定了一批社会公益事业的服务主体,然后由政府提供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实行钱随事走,以钱养事。

像京山县这种“百姓签单,政府埋单”的公共事业服务形式,已经在全省很多地方展开。他们将原站所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收回县(市、区)主管部门,公益性服务职能分别向乡镇“三办”转移,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政府本着“绝对减人、相对减支、不减政府责任、不减政府公益性支出”的原则,通过购买服务、购买劳务,来落实政府服务“三农”的责任。仅在咸宁市咸安区,今年各乡镇就与有关主体签订了239份公益服务合同,金额达203万元,占全区农村公益性服务经费的71%。

据吕江文介绍,__省目前已探索出三种“以钱养事”模式:

第一种:委托服务型。原乡镇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既承担政府委托的公益性职能,又从事经营性服务。乡镇政府提出项目,与企业签订合同,明确经费数额和考核方式,企业按合同提供服务。

第二种:定岗招聘服务型。乡镇设置一定的服务岗位,定岗不定人,由乡镇政府或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资质的人员,从事公益性服务。对招聘人员实行“三卡”管理,即农民签字卡、村干部签字卡、乡镇签字卡管理。

第三种:派驻人员服务型。实行“管理在县,服务在基层”,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需要设置一定的服务岗位,定岗不定人,从有资质的人员中公开招录,签订聘用合同,派驻基层专门从事公益性服务。服务项目由乡镇政府提出,乡镇和主管部门共同对派驻人员进行考核,对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平安建设篇五

党的十七大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新举措,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2009年9月,《佛山市顺德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公布。作为广东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顺德正式推进新一轮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为全省全国的县级城市推进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经验和提供示范。

一、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基础

程示范区、科技进步示范区、专利先进区和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承担了国家和省多项创新试点任务。顺德名牌培育和品牌创建硕果累累。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获得国家级行业协会评定的区域品牌17个。建成公共研发平台20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7个,博士后工作站18个,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09年,顺德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1.93亿元,工业总产值4289.3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2.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29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321.6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17元[1]。

(二)历次体制改革为机构改革提供体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顺德通过多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提高了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促进社会其他各项改革进程,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为顺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一轮机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顺德历次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方法和措施给全国县级区域提供了不少经验。其中,1992年9月,顺德作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验市,开展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配套的、综合的全面改革”试点,即“产权改革”。顺德的综合改革,特别是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一核心,从改革产权制度入手,理顺政企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离,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顺德的党政机构由改革前的56个,减为29个;各部门的内设机构,精简了125个;改革前的在编人员为1200多人,改后减为890多人[2]。

1999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把顺德确定为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同年8月,顺德全面推进镇级机构改革,规范了各镇党政群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2000年下半年,顺德对市属事业单位进行了以政事分开、企事分离、规范管理为目标的全面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2001年,顺德实施规范两级党政机构设置,使市级党委机关精简为5个,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0个,镇级设置综合性办公室8个;两级机关行政编制总体精简17.5%[3]。

二、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措施

2008年11月,广东省委赋予顺德行政体制改革的试点任务。2009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顺德继续开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同意在维持顺德目前建制不变的前提下,除党委、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系统及需要全市统一协调管理的事务外,其他所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事务,赋予顺德行使地级市管理权限。9月14日,《佛山市顺德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顺德新一轮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一)优化整合组织机构。本次党政机构改革在原有大部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职能相近机构的整合力度,在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建设、市场监管、群团工作、政务监察等更多领域实行综合设置,形成职能配置科学合理、机构设置综合精干、权责明确清晰的党政组织架构。

改革后,顺德区的党政机构由原来的41个精简到16个,包括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和党委工作部门5个、政府工作部门10个。其中:党委机构设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以及区委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政法委员会和区委社会工作部等5个党委工作部门;除区教育局外,新组建了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经济促进局、公安局、财税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市场安全监管局和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等9个政府机构。

新设立的16个大部门在部门领导职数的配备上,原则上按部门的行政编制(含政法专项和执法专项编制)核定领导职数。对于职能调整较大的部门,结合科室设置情况综合考虑,副职一般配2到4名,最多不超过5名。16个部门统一规范设置局务委员,局务委员职数以副职职数为基数,按1比1.5的比例核定。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按章程运作,其机关由区财政供给的领导职数单独计算。

署办公,如区委办公室与区政府办公室合署办公、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与区政府监察和审计局合署办公等,有效地推动了党政机构联动,形成了职能配置科学合理、机构设置综合精干、权责明确清晰的党政组织架构。

(三)大力调整垂直管理体制。在这次改革中,许多垂直管理的部门调整为区政府管理。省垂直管理机构中,佛山市顺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整合相关职责划入区市场安全监管局;佛山市顺德区地方税务局整合入区财税局。市垂直管理机构中,佛山市规划局顺德分局整合入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佛山市公安局顺德分局更名为顺德区公安局;佛山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局顺德分局更名为顺德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归口联系;佛山市国土资源局顺德分局整合入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通过对垂直管理部门调整为区政府管理,有利于解决目前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使政府职能更为完整,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地方政府被架空、职能被弱化的情况,避免垂直管理机构可能忽视当地发展实际、加剧“政出多门、部门打架”等现象,并且能够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垂直管理机构的监督。

(四)创新决策、执行、监督体制。按照“决策民主化和扁平化、执行集中化和统一化、监督外部化和独立化”的原则,建立民主科学的区党政决策机制。区全局性重大决策集中由区联席会议行使,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决策咨询及政策研究室负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规划和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咨询意见、反映民意,辅助联席会议决策。区联席会议的决策由各大部门集中统一执行,并将执行权尽可能依法委托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行使。区纪委(政务监察和审计局)负责对区委和区政府的党务、政务工作进行纪律和绩效监督,强化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健全以党政领导为重点对象的问责制度。通过决策权上移、执行权集中、监督权外移,建立起党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分工清晰又统一协调的高效运行新机制,实现决策相对集中、执行专业高效、监督有力到位。

(五)深化领导体制改革,实现决策扁平化。在延续和发展“一个决策中心(区联席会议),四位一体(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创新政府决策管理体制,增设区政府政务委员,与区委常委、副区长一起兼任16个大部门的首长,并参加区联席会议决策。实行部门首长负责制,区委常委、副区长、政务委员分工明确,职责不重叠、不交叉,做到有职、有权、有责。联席会议的决策一步到位,直接由16个大部门落实执行,形成“区联席会议—部门—业务科室”的决策、执行机制,减少原来副区长(区委常委)分管和区委区政府秘书长协调两个环节,缩短了管理链条,减少了行政层次,提高了决策和执行的效率效能。

四、顺德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情况

(一)充分调研论证,科学制定方案。2008年11月,被确定为广东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地区之一后,顺德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正式提上议事日程。顺德区委成立由区委书记任领导组长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有关工作小组,根据上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文件的精神,依托1992年顺德机构改革打下的良好基础,总结顺德历次党政机构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顺德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突出问题,组织专人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机构改革方案;与有关专家一起赴香港、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学习考察,借鉴香港、新加坡、深圳等先进地区行政管理的经验;在中编办和省编办的直接指导和参与下,几经修改和完善,通过充分论证,制订了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开创性的党政机构改革方案。

(二)组织实施迅速,运作有条不紊。顺德机构改革力度大,组织实施速度快。2009年9月14日,顺德党政机构改革方案通过省委、省政府审批;9月15日上午,顺德召开党委、行政、人大、政协四套班子党政联席会议,通报改革方案;当晚,区长召开会议向27个职能局行政首长介绍方案;16日上午召开干部动员大会,由省编制办相关负责人宣布方案;下午,顺德区人大按照相关法规免除22名正局长,并且审议通过任命16个大部负责人和副职人员名单;21日,新组建的16个大部门开始正式运转,各单位一边保持日常运作,一边进行重新组合:组建新科室、重新组合人员、搬迁办公场地、交接业务等,一切运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群众办事并未受影响;11月2日,顺德新成立的16大党政部门正式对外运作。

(三)合并“同类项”,立即产生“化学反应”。顺德将41个党政机构及群团组织,以党政机构联动改革、合并“同类项”,精简为16个大部门,立即产生“化学反应”,有效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在纵向管理上,区党政副职兼任大部门首长,压缩了管理层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一步到位由部门落实,实现领导分工专业化、决策执行扁平化。以采购甲型流感疫苗为例,在机构改革前,要经过区卫生局、区府办、副秘书长、分管副区长和区长的审批,决策层次太多,整个审批手续至少需时2周;改革后,副区长就是大部门首长,在局长办公会议上就可以决定,而且减少了秘书长协调、主管副区长审核的环节,文件一来一往只用不到3天时间就可以办好审批手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在横向管理上,一件事情基本由一个部门管,分工清晰,效率提高,问责更容易。例如市场安全监管局,该局整合了原来8个部门的38项审批业务,并且将服务窗口集中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内部分流处理”的综合受理模式,为企业、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前要花上一两天跑卫生、工商、农业以及质量监督等多个地方才能办好的审批业务,现在只需要到同一个地方跑一趟就能办好,大大减少市民往来次数,让市民和企业享受到最快捷方便的服务。此外,食品安全监管由过去的五六个部门齐抓共管到现在主要由市场安全监管局管理,减少了扯皮,有问题则直接问责该局,更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

(四)人员不减,待遇不降。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在人员调整上按照“人员不降级、编制不突破”为原则进行,在不突破广东省核定的各类编制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措施来确保队伍的平稳过渡,保证公务员“人员不减,待遇不降”。通过制定干部职务安排配套方案,大部门副职实行高配,设立局务委员职务,提拔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确保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稳定,队伍不乱。采用“人随事走”策略,按照职能划分将科室整体平移,编制和公务员数量基本保持不变。以实现政府职能转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运行机制为核心,统筹安排各部门内设机构,有增有减,优化有关部门间和部门内部的人员编制配备,充实政策研究、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纪检监察等机构力量,形成更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通过对部分领导干部退出现职、办理提前退休等措施,优化了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平安建设篇六

京山县的改革被称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关改革一直鲜有报道,但他们的改革却已成为一个最彻底的范本。改革是一场革命,而京山县的改革说白了就是“拆庙送神”、砸人饭碗的事,所以阻力不言而喻。

记者在京山县采访时,不少乡镇干部说,如果县里没有一个好的一把手、没有一个好的班子,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据了解,京山是一个经济发展中等县,完成站所撤消和人员买断所需成本近6000万元,通过本级财政支付、资产处置和向上级财政借款等办法,整个改革仍有1500多万元的缺口。但主政京山改革的原县委书记曹立明认为,经济成本并不是决定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任何一项改革的进行,都需要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改革的经济成本是由国家支付的,而政治成本则是由个人支付的,改革对利益的触动涉及上下左右,巨大的阻力会对领导者的官声仕途产生难以预料的政治风险,所以,决策者和领导班子是否有胆识和决心才是关键因素。

由于京山县税费改革开始较早,随着向农民收取的税费逐年减少,旧体制下的积弊也暴露得越来越充分。严峻的现实逼着京山人不得不改,所以改革之初,京山县委领导班子很快形成共识:本届政府不作为,下届政府更难为;本届政府绕道走,下届政府无路走。随着改革的深入,旧体制下隐藏的矛盾开始激化,产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京山县相继发生了集体罢考、上访、围堵政府甚至绝食的事件。加上当时省委文件尚未出台,来自体制内部的指责、质疑声音一次次地考验着京山的领导班子。有上级领导在大会上说,京山县只改革不发展;县里开常委会,有人动摇了,说改革者不能当先进。

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曹立明的决心,他说,掩盖矛盾追求眼前的稳定,这只是一种消极的稳定观。改革是非搞不行,这是一项为农村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工作,只有通过改革建立起长效稳定格局才是上上之策。经历了改革的风风雨雨,曹立明认为,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一个地方的一把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能义无反顾,改革要么难以启动,要么就是半途而废。

在咸安、京山等地探索的基础上,__省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次论证,20__年11月,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被称为“17号文件”的《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随后,又相继联合出台4个配套文件。今年3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推开后,截至目前,全省已有60%的县市、70%的乡镇启动了改革。

吕江文说,搞乡镇改革有经济成本问题,但更取决于领导的认识、班子成员思想统一程度,只要决心下了,改革的办法就多了。__省领导改革决心之大,可从一批改革人物受到提拔中看出来:主持咸安改革的原区委书记宋亚平调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他的继任者也调到一个地级市任副书记,原京山县委书记曹立明则直接进入了荆门市的常委班子。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平安建设篇七

2009年9月14日,《佛山市顺德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通过省委、省政府审批,昨日,顺德区党政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即召开,机构改革方案新鲜出炉。短短的2天时间,顺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顺德速度”显示出自己作为全国县域经济排头兵厉行改革的决心。

昨日,备受关注的《佛山市顺德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终于正式亮相。在改革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林元和,市长陈云贤,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刘海等有关领导都出席了大会。根据新方案,顺德区的党政机构将由原来的41个精简到16个,缩减六成,政府工作部门减少到只有10个。

这注定是一个将载入顺德历史的时刻。继1992年行政体制改革后,顺德第二次改革的大幕正缓缓拉开。顺德,这个全国百强县排头兵、叱咤中国的“四小虎”之一,将再度虎虎生威。

机构改革:党政机构精简近三分之二

根据新出炉的改革方案,顺德党政机构将有原来的41个精简到16个,精简幅度接近2/3。其中,设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和5个党委工作部门、10个政府工作部门。

“这次改革是在1992年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职能相近的机构的整合。”刘海在讲话中强调,减少机构并不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

在改革方案中,新的顺德区委将由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社会工作部、宣传部等部门构成,而区政府将由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经济促进局、政务监察和审计局等部门组成,其中区政府办公室与区委办公室等数个机构将合署办公。

领导机制:政务委员、常委、副区长任部门首长

进行了政府职能的同类项合并之后,新成立的部门将实施创新的干部管理制度——将增设区政府政务委员,与区委常委、副区长一起兼任16个大部门的首长,并参加区联席会议决策。其中,政务委员将按照副处级领导职务配备。

顺德区政府有关人员解释称,改革后顺德区内重大的决策权将集中由区联席会议行使,联席会议成员由区委常委、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府正副区长以及政务委员组成。在区联席会议决策后,具体实施将由党政大部门集中统一执行,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

此次新组建的区政务监察和审计局将负责对大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除了集中管理以外,我们还将派出机构和人员进驻大型部门,成为常驻机构,但管理上仍然归区纪委以及政务监察和审计局领导。”刘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人员变动:以“人员不降级、编制不突破”为原则

在动员大会上,刘海表示,改革将不会以牺牲干部的利益为代价,在人员调整上按照“人员不降级、编制不突破”为原则进行。在具体实施上,顺德区将在不突破省核定的各类编制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措施来确保队伍的平稳过渡。“关键不在于减了多少机构,减了多少人员,而在于充分调配人力资源。”新的改革方案将用“人随事走”的方式进行,按照职能划分将科室整体平移,因此编制和公务员数量不会大幅度变化。

据悉,今天上午,顺德将举行中共顺德区委十一届八次会议暨政府全体会议,公布大部门班子成员名单,新部门的正职领导也将在今天集体亮相,新成立的部门今天也将挂牌正式办公。

11新部门

“一哥”名单昨出炉

昨日下午,顺德区召开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经过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免去杜镜初区政府秘书长职务,同时免去曾宪才等22名在职局长职务。同时,会议也通过表决确定此次机构改革新设立的11个部门正职人员名单,具体为:

现任顺德区委常委、区委区政府秘书长杜镜初任命为区政府秘书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现任顺德区委常委、副区长邓永强任命为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局长;

现任副区长苏伟波任命为区经济促进局局长;

现任副区长曹洪彬任命为区教育局局长;

现任区委副书记周志坤任命为区民政宗教和外事侨务局局长;

现任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顺德分局局长莫德富任命为区公安局局长;

现任副区长杨小晶任命为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局长;

现任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梁惠英任命为区文体旅游局局长;

现任副区长周爱群任命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局长;

现任区委常委、纪委书记潘东生任命为区政务监察和审计局局长;

现任副区长王干林任命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局长。

机构改革工作总结平安建设篇八

此次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步将继续探索和创新,巩固成果,深化改革。

(一)巩固新成果,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组织实施县政府机构改革,是当前机构编制工作的首要任务。我办将重点做好部门“三定”扫尾工作,全面落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等改革任务。机构改革完成后,将立即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开展改革评估工作,对机构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认真进行自查评估,总结改革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完善工作,巩固本次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三定”规定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二)开拓新思路,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继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我办将认真领会中央、省和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次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在各部门调整、划转所属事业单位的同时,同步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在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模拟分类基础上,按照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类事业单位,按科学化的要求发展公益类事业单位,按市场化的要求改制经营类事业单位,确保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三)抢抓新机遇,切实加强县编办自身建设。县编办将抓住这次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与其他政府部门一起做好“三定”制定工作,完善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规范内设机构设置,充实人员力量,并将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抓紧建章立制,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政治、思想、作风和廉政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四)树立新形象,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县编办将着眼于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理清工作思路,提升工作站位,努力使机构编制工作切实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始终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研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建议,为区县、县政府和编委当好参谋助手,发挥机构编制部门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