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通用16篇)

2023年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3 00:10:05
2023年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通用16篇)
时间:2023-10-23 00:10:05     小编:文轩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其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在现代社会,虽然古代文化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但是古诗词早已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心灵。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展示古诗词文化,各种古诗词鉴赏讲座在社会上开始相继推出。下面笔者将与大家分享我的一次古诗词鉴赏讲座心得体会。

第二段:讲座内容

这次我参加的古诗词鉴赏讲座主题是“唐诗宋词鉴赏”,讲座由历史文化专家主讲。在讲座中,主讲人对唐宋时期的诗词作品进行了讲解。他首先介绍了唐诗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强调了唐诗的“风貌清新,音韵悦耳,意境深远,表现手法优美”的四个特点。接着,他又详细讲述了宋词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宋词的“语言优美,情感真切,愁绪澄清,性情悠远”的四个特色。此外,主讲人还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引领我们走进了唐宋诗词的世界。

第三段:受益与体会

我从这次古诗词鉴赏讲座中受益匪浅,深深感受到了唐宋诗词的文化魅力。通过主讲人对唐宋时期诗词的解读,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能够体会古人留下的诗词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同时,我也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认识更加深刻。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尽自己的一份力保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第四段:展望未来

学习古诗词需要持之以恒,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应该始终怀着钻研的精神,不断学习古代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的文化传承需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只有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加生生不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第五段:结尾

古诗词让我们得到了审美的享受,更让我们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次古诗词鉴赏讲座让我更加热爱中华优秀文化,激励我要走进古诗词的世界,用心领略古人的文化意蕴,不断领略中国文化的深厚魅力。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二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3.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王安石《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4.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李白《春怨》

5.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6.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

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8.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9.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

10.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柳枝词》

11.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栻《立春偶成》

12.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柳枝词》

15.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6.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三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学习古诗词鉴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才华,也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在我学习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学会注重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在学古诗词鉴赏时,词语的选择和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恰当的词汇能够让一首诗词的含义更为明确,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到古人的感情和思想。因此,在学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深入解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 “疑”字便是一枚妙笔,凸显出古人那种幽思冥想的神态,而用“疑”字而不是其他字恰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这种注重品味每个词语的功夫,是学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段,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

韵律和格律是古诗词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古人对语言美的追求。在学习古诗词鉴赏时,我们也应当注重掌握韵律和格律,深入理解诗句中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话就是按照七绝的格律,每句四个字,六言双偶的每句有四个平仄。通过掌握韵律和格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和意境,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段,加强对古文化的了解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对于加深对古文化的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古诗词鉴赏,除了要注重诗句的结构和韵律外,还要多了解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学和文化知识。如了解唐诗、宋词、元曲、词话、曲谱、楹联、故事典故等,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有时候,古人所言不仅是对当时的时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文学艺术的见解,而且也包含了不同于现代的感受和思考方式。因此,如果我们要完全理解古诗词,最好是要深入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

第四段,多读经典名著

学习古诗词鉴赏,也需要多读经典名著。因为古诗词是与其他文学作品相通的,它本身蕴含的就是文化、历史、语言的精华。如果我们了解典籍,比如《诗经》、《楚辞》、《史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那么阅读古代诗词时会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参照比较了解古人当时社会环境和价值观。通过多读经典名著,我们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认识,增强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

第五段,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习古诗词鉴赏,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让我们更加开阔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亲和力。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产生自己的想象和构思,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渗透到文学中,创作出有个人风格的好作品。在学习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得到启发和鼓舞,同时,在创造自己的古诗词,也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真是非常美妙的体验。

总之,学习古诗词鉴赏需要我们注重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掌握韵律和格律,加强对古文化的了解、多读经典名著,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些技巧和心得总结起来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练习和运用。只有将它们贯穿于实践过程中,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让我们在古诗词鉴赏中有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四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

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

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迨至广德二年(764)三月,严武复任东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杜甫始携家人自阆州返回成都。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自阆州返回成都草堂后。

从形式上看,《草堂》用大量篇幅回溯了徐知道乱蜀的始末及其严重后果,是对旧史的重要补充,是诗史。而众多注家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肯定这首诗的价值的。这无疑是杜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这方面而论,《草堂》的确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例如对徐知道乱蜀原因:“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准确把握;对汉、蕃相互勾结又相互火并的生动刻画:“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对乱象错综复杂情况的巨细不遗:“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以及对贼谋“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的揭露,其广度和深度,是抵得上一篇徐知道乱蜀始末记而有余的。

特别是“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虞”,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无比痛愤。当这位伟大诗人写到这里时,是站在审判台上,面对着毫无人性的魔鬼,怒不可遏地申斥他们的罪行的。一个“尔”字,就维妙维肖地表明了他那种面对魔鬼,痛予呵叱的坚定立场。死者而有妾,马,当然不是等闲之辈。这似乎有点为互相残杀而死的贼徒,或者为殃及阔人的枉死鬼而一表同情的嫌疑。其实不然,这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深一层写法。对鬼妾、鬼马尚且这样肆无忌惮地蹂躏、糟踏,则对一般老百姓的残忍、凶暴,更不消说了。杜甫的同情,始终是在无辜而死的老百姓一边的。

然而仅仅看到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价值,尚不足以尽《草堂》的极致。《草堂》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除了上述这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在回忆蜀乱始末的笔触上,融入了杜甫对严武最真挚的友谊,希望他面对“成都适无虞”、“天下尚未宁”的冷酷现实,认真思考“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原因;吸取祸生肘腋的沉痛教训,整顿纪纲,厉行国家法令,不要重蹈“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覆辙。《草堂》诗主要是按这样的构思,艺术地再现当时的乱象的。

开头四句,诗人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他为“蛮夷塞成都”而去,为“成都适无虞”而归的心情,希望严武注意国家的治乱,同人心向背,息息相关,千万不能满足于眼前的“适无虞”。这是对严武的忠告,也是对当前形势的正确估计。论者多从它同下文的关系,许其为一篇之纲,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为了让严武清醒地记取“蛮夷塞成都”的惨痛教训,诗人接着写到:“请陈初乱时,反覆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请陈”者,请允许我(杜甫)陈于大将之前。“大将”者,剑南节度使严大将军武也。这就充分表明《草堂》主要是向严武陈情。而陈情的第一件事是“反覆乃须臾”间事,不可掉以轻心;是诗人把“群小起异图”,直接同严武赴朝廷联系起来。这固然可以说明严武举足轻重,国家安危所系,用《八哀诗》哀严武的诗句来说,就是“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严武治蜀还有严重问题,以至于前脚刚刚跨出成都,便祸生心腹。一句话,“群小起异图”,严武是不能完全辞其咎的。这是杜甫希望严武认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杨伦对“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加了“写出草草乌合光景”八个字的旁批。需要补充一句:岂止草草乌合,他们在歃血为盟之初,就有过激烈争吵呢。这消息,是“气已粗”三个字透露出来的。气粗就是喉咙大,出大声气,是提劲争吵的形象语言。它生动地反映出:叛乱集团从一开始就有冲突,其发展为分裂,为自相残杀,而终归灭亡,是必然的。

诗中“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这一句,也是很值得严武深省的大问题。布衣一般指老百姓。这就是说,除徐知道这股乱军,还有铤而走险的老百姓。当然,无论从组织,还是从性质看,其铤而走险的情况都极其复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逼上梁山的。在当时,除了这条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严武这个人,《旧唐书》批评他,一则说:“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再则说:“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三则说:“穷奢极靡,赏赐无度,蜀方间里,以征敛殆至匮竭。”这些,杜甫都是知道的。有时也尽过朋友之道,微言相感。但因爱才心切,加以严武“骄倨”,多言未必见纳,所以平常相处,表扬鼓励居多。徐知道的反叛,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民的骚动,同严武上述缺点是有关系的。现在,再镇成都,不知道会不会认真总结“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血腥教训,改弦更张,防患未然。杜甫从“遣骑问所须”这件小事上,深深意识到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再不提出,严武个人成败事小,天下安危事大。因而在痛愤之馀,结撰至思,向严武表明了“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的态度,同时,又通过初乱的回忆,提示了若干值得严武虚心思考的问题,目的都在促使严武的猛省,去其所短,用其所长,把两川的事情办好。

《草堂》,杜甫“穷年忧黎元”的高大形象以及“何人怀抱尽”的谏诤风范,都是令人仰之弥高,即之弥亲的。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五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鉴赏是一段独特而美妙的旅程,通过接触、阅读和欣赏古人的诗词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对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和韵律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对它们所表达的人生智慧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我学完古诗词鉴赏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古诗词鉴赏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慧和才情。古人在受到各种限制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文字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独特的才情。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等各种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深深地感染了我。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直接简洁地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独自思念故乡的场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简约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让我感受到古人在语言和思维上的高超之处。通过阅读古人的诗词作品,我也受到了启发,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学习古诗词鉴赏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了解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比如,通过杜牧的《秋夜将晓神秘冷》这首诗,我了解到了唐朝人民在秋天里庆祝丰收的盛况。而通过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我了解到了元旦这个传统节日在古代人们心中的意义和庆祝方式。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也深入揭示了古人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第三,学习古诗词鉴赏让我对古代人们的情感和人生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古诗词不仅是古代诗人们艺术表达的媒介,也是他们对人生思考的结晶。通过学习古诗词,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人们对于爱情、友情、亲情、生死等重大人生主题的思考和领悟。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描绘人生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而杜牧的《秋夜将晓神秘冷》则通过描绘秋天丰收的辉煌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这些古诗词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也增加了我对人生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学习古诗词鉴赏让我发现了古代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启迪和影响。古诗词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对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不仅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发现了古代文化对于现代生活的启迪之处。比如,通过学习古人的修身养性之道和待人处世之道,我认识到了古人对于人际关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可以指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生活的困境。

总之,学习古诗词鉴赏是一次宝贵的心灵之旅。通过与古人的对话和接触,我深入领悟到了他们的聪慧和才情,了解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感受到了古人们对于人生智慧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发现了古代文化对于现代生活的启迪之处。通过古诗词的鉴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词,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感受到更多的人生智慧和情感。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六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宫中御道已长满秋草,我很少乘车游览;

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我也无心观赏。

登高远望,更觉心思无限,这心思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1)辇路:皇宫中帝王行车的路。即皇宫内的道路。辇:皇帝的马车。

(2)上林:汉代宫苑名。也指皇宫园林。

(3)凭高:登高。凭:倚,这里指临高眺望。

(4)何限:无限。

李昂(即位前名李涵)在位十四年。他登基后宦官一直专权,甘露事变后他更是失去了人身自由,一生软弱,郁郁而终。他工于五言,诗风清俊有骨气。这和他的性格似乎不大一样。也许李涵本人也不是糊涂昏庸之辈,不过是唐王朝末期国家颓败的气数使他没有更大的作为罢了。

对于宫廷除了皇帝没有谁更有发言权了。这是一首先写景转而直抒胸臆的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首作品应该写于甘露事变之后。路边的秋草和上林苑里的繁花相比,既不美丽,又不茂盛,只是平平凡凡的野草,而且这秋草是不起眼,没有人注意的道边草罢了。秋风一过,秋草只能随风而倒,全没有坚定自主的力量。所以看似在写宫中的一般气象,实际也说明了文宗只是个傀儡而已。后面的诗句里就带着骨气了,他宁愿凭高无限意的生活下去,而不稀罕整日复同侍臣的虚假君主生活。

就算御花园是天下最美的花园,但是文宗皇帝是不贪图这将要凋零的美丽的,他心中的理想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登上统治者的高位,而不是做一棵依附于宦官的墙头草。王室的后代能有这样的理想,也算难能可贵了。唐代末期混乱的局势下,李姓王室已经处于了衰颓中。诗的开头说辇路上长起了秋草,这是不应该的,宫人连起码的除草工作都不认真对待了,可见王室的没落程度。这时候的文宗皇帝可能只有说说心中理想的权力了,要真的振兴唐王朝似乎仅是空想了。文宗远大的理想可贵在还没有忘记昔日先人打下的江山,但是这只能被理解为文宗身上有着贵族的骨气,他一个人是不能实现如此艰巨的目标的。其实他就是一个空想家。

他的心理后人是应该理解的,长期受人摆布,连人身自由都成问题的文宗皇帝很难抒发自己的苦闷。这首作品的立意还是有它的高明之处的。文字上抓住了宫廷的特点,像上林苑、辇道、侍臣,都是宫廷特有的。宫中题,表现在环境上,也是宫中人生活的写照。

宫廷除了它应有的繁华,热闹,也有许多神秘的黑暗面。书籍里也曾记载了许多宫廷中阴险复杂的倾轧,宫廷斗争历来是最危险的斗争,连皇帝本人都深陷这种漩涡的时候,一个王朝就处于深深的危机当中了。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七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文明智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鉴赏,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古诗词的深远意义,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收获。

第二段:审美境界的提升

古诗词的鉴赏需要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通过学习,我逐渐培养了对美的敏感和理解能力,学会了欣赏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深邃之美。古人以极其简练的文字,传达出类似美的智慧。他们利用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意境,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表达。这种对美的敏感度不仅局限在古诗词方面,也影响到我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欣赏。

第三段:人生智慧的启示

古诗词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他们通过独到的见解,以及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来引发人们的思考。读古诗词,我开始更加关注人生的本质问题,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古诗词教会我懂得虚怀若谷、明哲保身、真诚待人等价值观,这些都是至今仍然有着重要意义的品质。古诗词中的人生智慧启示着我追求人生的真谛,提醒我珍惜并认真生活每一天。

第四段:情感体验的升华

古诗词常常能够直抵人心,通过简短而凝练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在读古诗词时,我常常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和共鸣。古人通过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抒发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热爱,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古诗词给予我情感上的疗愈,并激发了我表达自己情感的欲望。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也尝试去写写自己的情感,从中释放压力,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第五段:文化自信的树立

通过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古诗词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它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通过起以古人的诗词为榜样,我开始有了表达自己的欲望,有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了一种自信心。每次读古诗词,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人,更加坚定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总结:

学习古诗词鉴赏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启示,体验情感的升华,并树立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鉴赏,探索中华文化的瑰宝,体味其千年的智慧和情感。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八

“诗经三百篇,读罢如见一树梨。”这是唐代诗人戴复古对古诗词的概括。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海纳百川,充满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代表。在这些古诗词中,有许多沉淀着人类多年思想和智慧的珍品,被称为“最美古诗词”,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赏析、品味其中的美。

第二段: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的美有很多种,有凄婉悲怆的,有豪放壮丽的,有清新淡雅的,有含蓄隽永的。最美古诗词,不仅仅是语言优美、抒情深沉,更是表达了人类尊崇自然、感悟人生的智慧和洞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譬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首《春秋·天问》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宇宙的探索和尊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首《长恨歌》在凄婉悲怆之中表达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段:最美古诗词的鉴赏

鉴赏古诗词,首先要注重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从诗歌的背景、意义、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其次要注重整体感知,尤其是掌握古诗词的韵味和情调,感受其中饱含的感情和意境,领悟其意蕴和寓意。最后要注重与个人的联想和情感结合,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进行感性理解和诠释,把古诗词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中。

第四段:最美古诗词对我们的启示

最美古诗词不仅仅是诗歌,更是文化、历史、思想、情感的载体、凝聚和传承。这些文化精粹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启示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譬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它寄托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贪图安逸。

第五段:结尾

最美古诗词,不仅是文学上的经典,更是生命中的美好。它们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寓意着我们人类对于生命之美的不懈追寻。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其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更要细品其中的情感和启示,汲取智慧和思想,将其真正化为自己内心的光辉和动力,希望这些最美古诗词能够陪伴我们走过每一天的生命旅程,洒满心中的美好。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九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与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我曾有幸在一所学校任教,多年来积累了一些关于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现分享给大家。

首先,古诗词的鉴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深意和内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中主动思考、积极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抒发,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其次,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学作品。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并与古诗词进行对比和联系,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文学素养。

再次,古诗词鉴赏也是一种审美体验。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优美诗句的品味和欣赏,学生们能够培养对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境界。为了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我常常通过讲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给学生们推荐一些古诗词选集和名家作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魅力。

此外,古诗词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古诗词是一种典雅高雅的文学形式,学生们通过学习和鉴赏古诗词,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更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和气质。因此,我常常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演讲活动,要求他们通过朗读古诗词、背诵和演绎来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最后,我认为古诗词的鉴赏与教学应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诗情画意,体验到古代文人墨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因此,我往往会引导学生通过与生活和社会相结合,创作一些现代化的古诗词作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总之,古诗词的鉴赏与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欣赏和表达。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与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古诗词学习中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引导,学生用心去学习,相信古诗词的鉴赏与教学必将取得更好的成果。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十

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网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迅速兴起。古诗词鉴赏网课作为其中的一种,不仅能让我们在享受美的同时提升修养,还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方便灵活地进行学习。通过参与古诗词鉴赏网课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价值与重要性。

第二段: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古诗词鉴赏网课以其独特的优势,将这些传统文化精华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使得学习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古代文化背景、韵律与格律、意象与主题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网课的学习,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得到了拓展,并且深入领悟到了其中的美与智慧。

第三段:学习方式的便利性

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而古诗词鉴赏网课则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愉快地学习。比如,在公交车上、地铁里或者在家中,只需要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就能够进入课程学习的网站,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让我对于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由,也让我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中。

第四段:学习过程的互动性

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古诗词鉴赏网课更注重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课程的设计,学习者可以与教师进行线上的交流和讨论,得到更为贴近的指导和辅助。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与启发。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丰富了学习的层次和深度。

第五段:学习成果的实践性

古诗词鉴赏网课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学习成果的实践应用。通过学习课程,我不仅仅在理论层面了解了古诗词的相关知识,更加注重了对于韵律和意象的感知与理解。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让我在写作和表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美.

第六段:总结

通过古诗词鉴赏网课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古诗词的魅力和内涵,也更加懂得了传统文化的珍贵与重要性。同时,古诗词鉴赏网课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享受学习,更容易让知识得以巩固与应用。我相信,在互联网与传统诗词鉴赏教学相结合的趋势下,古诗词鉴赏网课将会为更多的学习者带来知识的启迪与美的享受。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十一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诗词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记录着历史的繁华与辉煌。而边塞诗,则是古代文人对边疆与战争的真实写照。通过学习和鉴赏边塞诗古诗词,我不仅对古代士人的心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懂得了情感表达与文化熏陶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边塞诗古诗词鉴赏的心得体会。

首先,边塞诗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了我。古人在边塞上的生活固然艰辛,然而他们却通过诗词来倾诉自己的心声,感慨万千。边塞诗往往以极简的文字和深沉的意境展现出了环境的严酷与人民的坚毅。例如柳宗元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以极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人们找寻归途的艰难,体现出了边疆人民坚忍不拔的精神。而边塞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雄浑壮丽的词句描绘了边塞士人的宏伟气势,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边疆。

其次,边塞诗古诗词能够唤醒我对历史的思考。这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往往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和思考,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生存状态。例如南北朝时期的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中描绘了弱国遭受侵略的无奈,启示我们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安宁的意义。另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通过抒发对边疆人民的敬意,展现出国家疆界的坚守与担当,让我深深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真实。

第三,边塞诗古诗词使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古人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常常简洁而生动,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地上,仰望着高耸的山川和浩瀚的河流,触摸到大自然的博大与宏伟。而边塞诗人王之涣的《送别》一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则将人们的心情与边塞的辉煌融为一体,令人情感澎湃。

第四,边塞诗古诗词启发了我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这些文人的作品,我渐渐领悟到诗词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悟。例如边塞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登高》都是通过对大自然的倾诉,表达出作家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向往和不舍。通过鉴赏这些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我深深感受到情感表达的力量和艺术之美。

最后,边塞诗古诗词让我深思人生意义与境遇。当我学习边塞诗古诗词时,总能感受到古人对世事沧桑和生存境遇的思考和反思。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历史疆界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时代前程与生活意义的深切关注。读完这样的诗词,我总能在深夜反思人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让我更加明白自己所要追求的生活目标。

总之,通过对边塞诗古诗词的鉴赏与学习,我不仅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化传承,也深深体会到了古人情感表达的力量和艺术之美。世事如梦,唯有情感和文化之美是可以永恒流传的。边塞诗古诗词不仅启迪了我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也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意义与境遇。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十二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1、鹿柴(zh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描写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深林本就幽暗,林间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十三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在被放逐的道路上碰到了寒食节,眼看今年的春天将要在愁苦中过去了。

可怜我在长江边回首北望,却看不到在洛阳的亲朋故旧。

箸望着北极星,我思念君王,而自身却将被放逐到遥远的南海之滨。

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崔融:作者友人,时亦因二张故贬袁州(江西宜春)刺史。

江浦:江。

洛阳人:指朝廷同僚、朋友。

北极:《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借指唐朝皇帝。

怀:惦念。

故园:家园。

日夜:日日夜夜。

柳:柳音谐“留”,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园”二句:言想象故乡春光,伤心肠断。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是作者在被贬路途中,正时寒食节,又在阳春三月年,提笔写给好友的。该诗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念。诗写得朴质无华而属对工稳,情意真切。

首联对起,点地点时:“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马上”二字说明正在贬谪途中,“寒食”、“暮春”点明时节环境,中间以“愁中”二字相衔接,托出了处于环境中心的人物形象。首联虽平平道来,却已为全诗拉开了悲凉沉重的序幕:在凄凉的暮春景色中,失意的诗人骑在马上,满面愁容、风尘仆仆地走向贬所。在这一联中,作者连用了寒食、暮春两个表达时令的字眼,着力渲染周围的环境,以衬托出遭贬后忧愁的心境。寒食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唐代习俗于是日禁火冷食,可知诗人所过之处冷冷清清、格外凄凉。何况南方春早,刚至寒食,已是流水落花、一片凋零,不能不使他触景伤怀、倍增忧伤,从暮春的景象自然联想到自己遭贬的命运,更是“别有番滋味在心头”了。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遥觎洛阳城,诗人思念着温暖的家园,思念着亲人和友人。可怜长路漫漫、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与亲人相见。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遥北极的天空,诗人仿佛看到了庄严巍峨的皇宫。此时,与其说他是在“怀明主”,不如如说是在追怀自己无比荣耀的昨天。在武后的宫廷中,宋之问曾以才华出众而倍受宠遇,宫廷中的侍从游宴、龙门前的赋诗夺锦,曾引起了多少人的饮羡。然而,随着武后的退位与唐中宗的即位,刹那间他就从天上掉到了地下,被远远地贬往靠近南海的泷州,做了个放逐之臣。今一对比,怎不令他忧伤万分。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在思念中,在远望中,诗人心灵的'眼睛仿佛越过了千山万水,飞回了那令他肠断的故园。故园门前那翠绿的杨柳,柳条轻拂,似在等待着他的归来。诗中以柳条代指折柳送别的亲人,以“日夜柳条新”比喻故园的亲人在日日夜夜盼望诗人归来。这一联通过诗人想象中的故园情景,以物喻人,借景抒情,曲折地表达了诗人与亲人的两地相思之情,给人以余味不尽的感觉,尤为缠绵悱恻。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念。

神龙元年(705年),武后卧疾,中宗即位,宰相张柬之举兵诛杀二张(张易之、张昌宗),一批阿附张易之的徒众,宋之问、崔融等的宫廷文士被斥逐。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参军,崔融贬袁州(江西宜春)刺史。宋之问在离开东都南行到黄梅(在今湖北省)湖临江驿的时候,给这一位同落难的故友题写了这首倾诉愁怀的诗。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十四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鉴赏】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鉴赏】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首《春寒》诗可以按“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来把握。

首联“起”,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云容薄”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

颔联“承”,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来。

颈联“转”,由静景而至于动景。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亚”通“压”,低低地垂挂着。“片”,不能理解为大雨,它准确地描绘出春雨的特点。

尾联“合”,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未尝辜”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病”字一语双关,既写了身体状况,也写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诗题“寒”字奠定了全文凄冷的基调。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范仲淹革新失败的历史背景,不难理解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深意。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十五

唐代: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十六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元年(742)王维隐居终南山期间。

王维对终南山并不陌生。青年时代,他曾经常前往终南山,去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的别馆做客。而此次的隐居生活,让他对终南山又有了新的感受。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太乙”,终南山的别称。“天都”,一说指帝都长安,一说指传说中天上玉帝所居住的地方。按第一种理解,诗开篇两句言终南山靠近长安,山峰连绵不绝,一直向东延伸到海边。按第二种理解,则是先极写终南山之高,再极写终南山之广。

无论作上述何种解释,可以肯定的是,诗人是先从大处着笔,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两句是写远景,写诗人遥望之所见。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边。说它“接海隅”,当然是艺术夸张。然而遥望终南,山势绵延,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象它一直铺展到大海边上。因而说它“接海隅”,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如果将第一句理解为写终南山之高,那么“近天都”也同样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虽高,去天甚遥,但从平地遥望,其顶峰高耸入云,的确会让人感觉与天相接。

遥望终南,气势恢宏;进入终南山后,又会见到怎样的景色呢?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山中云雾迷漫,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青霭是蓝色的烟雾。朦胧的轻烟在诗人的面前若隐若现,诱惑着诗人的眼,仿佛只要再向前一步,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摸不着,看不见,无影无踪。

山无云烟,如春无花草。诗人独具匠心,把终南山的美景都藏在云烟之中,给人留下了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山高始有云,林深方有烟。白云、青霭告诉人们,终南山何其高峻,山中林木何其郁郁苍苍。而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终南山的一切都笼罩在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更令人心驰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缓缓而上,且行且止,因为仍然留恋着已经看过的美景,所以不能不“回望”。可在白云、青霭之下,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却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没有明说,而是用简单的十个字“画”了出来。

穿过云海,走过青霭,诗人终于登上了终南山主峰峰顶。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对应地上的州国区域,称为分野。“中峰”,指终南山主峰太乙峰。终南山从北到南十分广阔,中峰两侧虽只有一峰之隔,却属于不同的州域。

诗人立于中峰山顶,纵目四望。四周群峰罗列,阳光透过云霭照射下来,由于众峰高低、方位不同,显得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有或无,千形万态。随着阳光照射角度的不断变化,更是明暗显晦,瞬息变幻,气象万千。

诗人尽情欣赏着终南山的`风光,不觉间已到黄昏。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也许是诗人流连于山中美景,误了下山,不得不留宿山中;也许是诗人兴致未尽,欲留宿山中,明日再游。但山高林深,人迹罕至,诗人四处寻找,终于,听到了樵夫砍柴的声音。诗人寻声辨向,发现了山涧那边的樵夫。于是,隔着山涧,诗人大声询问,樵夫口答手指。在诗的最后,诗人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声、山涧流水的潺潺声,还有一问一答的唱和声,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在这首诗中,王维就像一位优秀的导演,制作出了最美丽的终南山风景片。片中有远景,有近景;有全景,有特写;有画面,有音乐。然而他只用了四十个字。“以少总多”、“意余于象”,或可概括此诗的特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