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2年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10篇)

2022年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4 12:55:27
2022年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10篇)
时间:2022-11-14 12:55:27     小编:admin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篇1

出塞古诗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

(1)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语意相近即可)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篇2

登鹳雀楼古诗鉴赏练习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及注释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考点针对训练】

一、变色龙。(多音字注音组词)

二、咬文嚼字。(解释下列词语)

1.白日:______ 2.千里目: ______

3.穷:______

三、名句赏析。

1.前两句是诗人所______ ,短语的十个字,今天读来,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

2.后两句是诗人所______ ,要想看到最远方,就要__________________,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古诗现在被人用来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请你写出另两句激励人们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篇3

酬答古诗鉴赏及答案

【专题解读】

我们叫作交流,古人叫作酬答,从措辞上我们就看到了古人的正式。当一问一答用诗歌表现出来之后,就有了唯美和诗意的效果。我不是盲目推崇古人,而是迷醉在古人这样雅致的情怀之中。当一切我们认为美好的事情都用诗歌来表达的时候,这一定是从内容到形式都会醉倒人的。我们不是诗人,我们的时代也不是一个推崇诗歌的时代,但是,我们的心情呢,不会总是硬邦邦地面对金钱和竞争吧.比如也可以偶尔在QQ上给朋友写首诗,给朋友的邮箱中送一段音乐……

(一)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二十三年了,你终于回来了。一样的酒,一样的杯,只是相对的容颜早已衰老,端酒的手指已经颤抖,可是,这两颗曾经那么意气相投的心哪……

白居易有了惋惜,他看到了朋友坎坷的命运和辛酸的遭逢:你的诗才埋没了,别人升迁了,二十三年最美好的时光如云烟一样消散了。太惋惜了,言外之意有成千上万个如果:如果你不是恃才傲物,如果你的才名别那么横溢,如果……

可是,刘禹锡不这么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刘禹锡的命运就是和贬谪联系在一起的,他丝毫没有悔恨的意思。谁不是在红尘中分分秒秒度过的?京城的功名富贵其实是和巴山蜀水的凄凉具有一样的价值,就像炉火对于优秀的刀剑,就像悬崖绝壁对于傲岸不群的雄鹰。二十三年的被“弃身”,仍然有“千帆过”,仍然有“万木春”,这是何等高扬的生命旗帜?

【练习】

1.两首诗对刘禹锡因才高气盛被贬谪这件事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请归纳。

2.对于第二首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两种理解,结合诗歌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的感慨和不平,可从“徒为尔”、“独蹉跎”、“折太多”看出。第二首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写出了作者在困苦失意中意志不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从“千帆过”、“万木春”、“长精神”可看出。

2.其一: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其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二)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抵万金。

【赏析】

古人的雅致情怀在这次唱和中又得到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唐代,科举考试也是需要投石问路,提前检验自己的诗文是否符合潮流,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审美情趣的。于是,大家便把自己的诗文投给那些名人名士,听取其评价,接受其忠告,以决定自己的取舍与去从。这就是“温卷”,即在考试之前先把自己的诗文送给某位名人,如果得到他的赏识,他就可以为你广为宣传,提高你的知名度。到科举考试之时,中第的希望就会大许多。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即是巧妙地表现了一个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命运的考试时,探问张水部对自己诗作的态度、评价。而张籍很幽默,当即赋一同样“明艳”之诗。

本来是一次比较功利世俗的投石问路的活动,却让两位诗人写得诗意纵横,春心荡漾。诗歌选取了两条线索,明线是新娘拜公婆、越女照镜唱歌,而暗线是探问诗作合意与否和赞扬朱庆馀的诗才。在功利和明艳的对照中,一次灰暗的探寻和评价却成就了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诗作。

【练习】

1.从内容看,《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看法?

2.这两首诗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它们共同采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庚馀才能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运用了“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篇4

海棠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

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

(2)古人对于后两句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A、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造句之奇奇在诗人以花拟人。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唾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构思之巧巧在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却又无斧凿之迹。

二:

(1)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2)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1)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这两句是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海棠的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

(2)诗中睡去与红妆使用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只恐夜深花睡去,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是全诗的关键句。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参考答案:

(1)视觉(颜色)、嗅觉(香味) 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

(2)采用拟人的手法。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由写海棠花的高洁柔美,引出人花对话,唯恐花睡去,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实际上是慨叹良辰易逝、盛世不再的主旨。

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篇5

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

一、准确把握形象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挚而悲壮。

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二、正确理解语言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三、鉴赏表达技巧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感慨,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4、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四、评价思想内容

蟾宫曲(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5、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菊 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6、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1、 分析:答案为B。“柏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阴森岑寂;“自春色”“空好音”是写没有人欣赏,表现了冷落、凄清的特点。作者写锦官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祠堂,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也是枉添春色,着重渲染了今日祠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2、分析:答案为B。“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是说平时很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庭院和小路上都长满了荒草。该项却理解为“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原因是对“少”字理解错了。

3、分析:答案为D。这首小令先交待背景,说是昨晚雨狂风猛,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好借酒消忧。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此时,她已听到侍女准备起户卷帘,一日之计已经开始,便急忙问:海棠花怎样了?侍女说,还好,还好,海棠花和原来的一样。女主人听了后,笑着说,你知道吗,应该是红的少了,而绿的多了。诗歌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情绪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诗歌在表达这种情绪时,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通过委婉的问答,来轻轻地流露的。因此,说这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是不正确的。

4、分析:答案为D。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代托咏蝉寄意的名作。诗歌并未写景,哪里来的“寓情于景”“事、景、情、议融为一体”的说法更是完全偏离了本诗的写作手法。

5、分析:答案为C。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该曲的基调。这首曲虽然风格雄健、高昂,但全诗主要是对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非要表现什么“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业”。

6、分析:答案为C。诗歌的后两句,是再告诉读者“偏爱菊”的原因,那是因为菊花开过以后,年内就没有别的花了。诗人赞赏的是菊花在寒风中独斗秋霜的勇气,这与他本人的经历不无关系,而这种想法与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

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篇6

黄河古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黄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8.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答:

9.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①弯曲、浑浊(不清)(1分)②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2分)③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2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1分)②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篇7

古诗四首的同步练习及答案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风飘絮秦hui()夜泊()夜阑()寥落()惶恐()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4分)

①感时花溅泪,。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尚思为国戍轮台。④,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3分)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2分)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分)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2分)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3分)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言诗。(2分)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2分)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2分)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相呼应。(3分)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2分)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3分)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3分)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3分)

23、片断写作练习:(40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古诗四首》参考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一、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设题意图是养成背诵优秀古诗的良好习惯。其中的名句尤其要记住。当堂默写,检查背诵效果。

二、仔细体会这四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设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诗的思想和内容的理解程度。第1题设题重点在于对陶渊明思想的认识,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对诗中描写的景色作出有个性化的描述。答案不强求一致。

〖参考答案

1、这里的“愿”,除了可按课文注释理解外,也可引导学生广泛讨论。教师不妨把《归园田居》中另外四首诗介绍给学生,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进一步理解本诗。

2、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本题意在使学生深入品味这两句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四、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意在让学生充分调动联想与想像,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篇8

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

【原文】:

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②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 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事见《汉书·傅介子传》。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翻译】;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阅读训练】:

1.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

2.景色的格调是:

3.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

4、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5.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

【参考答案】:

1.在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那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望的玉门关了。

2.迷茫、黯淡,悲壮、辽阔。

3.将士们身经百战,盔甲都已被磨破,但仍无法消磨掉他们心中那“不彻底消灭敌人决不归乡”的信念。

4.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5.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国的雄心大志。

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篇9

《春晚》古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 晚

左 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①看,方惊笑语稀。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 ①交游:朋友。

8.“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中的“惊”字用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诗人看到“池上柳依依”、“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的美好春景,高兴地将之一一指点给身边的朋友看,但回应的仅是稀疏的几声赞叹声。(2分)这巨大的反差,使诗人从对美景的陶醉中惊醒,诗人猛然意识到一些朋友已逝世,身边的朋友一年比一年少了,一阵孤寂之感不禁袭上心头。(2分)这一“惊”字,把诗人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很好地表现了出来。(1分)

9.这首诗使用了以乐景衬哀情(或衬托,或反衬)的艺术手法,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2分)前四句写景,描写了一幅晚春的美景图:池塘边柳树长条低拂,美丽的蝴蝶随落叶飞舞,燕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轻轻掠过。(2分)这些景物描写有力地反衬了后四句中表现的.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好时光将逝的伤感之情。最后一句又用景语作结,以晚霞中诗人倚杖的形象,寄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言已尽,意无穷。(2分)

【诗歌赏析】这首诗前四句选用依依的杨柳、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后四句,诗人由晚春之景联想到人生,惆怅不已。第三联,不仅写出了诗人笃重友情,要与朋友一起欣赏这美景,而且以“笑语”反衬“惊”,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心灵震动之强烈。最后一联,诗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止,倚杖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满了寂寥哀伤之情。结尾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鉴赏考试答案篇10

一、运用诗句填空

1.每当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在人们欢度节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时,你会吟诵:“ ”来表达思乡之情。

2.每当自己学习取得进步时,你会吟诵(sòng):“

”来勉(miǎn)励自己不断进步。

3.每当秋风飒(sà)飒,枫叶火红时,你会吟诵:“

”来赞美深秋的景色。

4.每当春暖花开,鸟语阵阵时,你会吟诵:“

”来赞美春天。

5.如果你的邻居下岗了,你会吟诵:“

”来安慰他。

6.如果你的同学学习不认真,怕动脑筋,你会真诚地劝诫(jiè)他:“

”。

7.看到了青翠挺拔的竹子,我就想到了:“ ,

。”来赞美它的品格。

二、把诗句补充完整

1. , 。

, 。(张继《枫桥夜泊》)

2. , 。

, 。 (杜牧《山行》)

3. ,凌 。

, 。(王安石《梅花》)

4.萧萧梧叶送寒声, 。

,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5.咬定青山不放松, 。

,任尔 。(郑燮《竹石》)

6. , 。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 勤为径, 苦作舟。

小学语文五年级练习设计——《古诗两首》练习设计之一

课内四基达标

一、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楚江:________________  题:________________

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 西林:________________

孤帆:________________  只缘:________________

不识:________________  横看:________________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读《望天门山》,说一说全诗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赞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素质提高

一、唐朝诗人李白写过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是这样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请你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黄鹤楼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属于哪个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长江是指长江的上游,还是中游或下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射 衣服 在 上 她的 脸上 潮湿的 和 阳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用《题西林壁》中蕴含的一个道理解释生活中的一种事物或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实践创新

一、在《题西林壁》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样的。请展开你的联想,将这首诗前两句的内容具体化,写一个片断,反映迷人的庐山风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扩写《望天门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基础题 1.辨字组词。 2.填空。(1)《木兰诗》选自宋朝________编的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一首民歌。(2)《观刈麦》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3)《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 3.解释句子中加粗的词语。(1)昨夜见军帖: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愿为市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雌兔眼迷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6)观刈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妇姑荷箪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氏长庆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  代诗人    的作品,你喜欢其中

这几句。《送元二使安西》是  代诗人

的作品,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如:                。

二、背默两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课业设计】

一、我会填

1、《咏柳》一诗中前两句用______的手法,把翠绿的新叶比作______,把柳树枝比作______。后两句用______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______的赞美。

2、《春日》这首诗在描写生气勃勃的春天的同时,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咏柳》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春日》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

二、我会默写《咏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迁移】

一、我能判断正误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一树”的意思是“一棵树”。( )

2、“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思是“百花争奇斗艳正是春天的景色”。( )

3、《咏柳》这首诗作者描写,歌咏柳树,实际上是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

二、我知道

“碧玉妆成—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一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描绘出了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_________ ________,描绘出了柳树的形态美。

【挑战奥赛】

拿出你的彩笔,勾画出《咏柳》一诗中,初春二月柳树的美丽身影。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一、组词:

碧( )垂( )裁( )似( )

辟( )睡( )栽( )以( )

二、填空

1、“咏柳”中的“咏”的意思是( )

2、“丝绦”一词本意是( ),在诗中指( )。

3、诗人把“二月春风”比作( )。

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写下来,并写出意思。

诗句:

意思:

■习题训练答案:

一、碧玉垂下剪裁相似墙壁睡觉栽树以后

二、1、歌颂赞美

2、用丝织成的带子。在诗中指细长而柔嫩的柳枝。

3、剪刀

三、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