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4篇)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1 10:22:03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实用14篇)
时间:2023-10-21 10:22:03     小编:FS文字使者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本节课是高一年级选修课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即第一,二课时中国流行音乐概述之后的内容,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更是从学生兴趣出发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走近自己喜欢的音乐,更加了解这些音乐本质的文化。

以校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兴趣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从音乐本身入手,初步感受这三种音乐的风格;

2)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辨析,来培养学生的思,辨潜能;

3)通过对这三种风格的欣赏与了解,体会流行音乐的一些内在特点;

教学重点:三种风格的把握

教学难点;三种风格的辨析

校本教学,以学生兴趣出发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和把握知识。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学生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一)组织教学:

学生进入教室,同时欣赏作品“串烧”;

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告诉学生讲此课的原因即他们给我的一张纸条;

2)请同学们做一道连线题

(三)内容讲授

(1)说唱

1)先听琴猜作品,由此引出第一个内容

2)得出作品名称《听妈妈的话》

3)请一个学生演唱几句

4)全班跟琴演唱此歌

5)小思何为说唱(rap)

6)欣赏一则说唱(rap)动漫

7)请学生谈何为动漫

8)欣赏此音乐类型中一些领军人物的作品

9)小结说唱(rap)

(2)嘻哈

1)通过一则广告,请学生感性认识嘻哈音乐(hip-hop)

2)请学生初谈对嘻哈音乐(hip-hop)的理解

3)教师谈何为嘻哈音乐(hip-hop)

4)认识欣赏此音乐类型中一些领军人物的作品

5)小结嘻哈音乐(hip-hop)

(3)摇滚

1)先听一首作品《远航》

2)介绍两位代表人物

3)通过欣赏体会摇滚(punk)这种音乐形式

4)再欣赏一遍

5)请学生初谈何为摇滚(punk)

6)介绍一下概念中的相关知识点,并小结

(四)拓展与巩固

通过欣赏几首代表歌曲片段,对它们所属类型进行比较分类,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叮咚世界——扬琴》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为: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学习并逐步掌握乐器的基本技能,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演奏形式实践,并能进行互动式的排练。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积极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我们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2、在音乐欣赏和乐器练习中,让学生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互相讨论,

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演奏水平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目的。

本节课属于自编教材〈〈演奏〉〉中的一节起始课,包括三方面内容:初步认识扬琴;介绍扬琴起源发展及音色;学生掌握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上好这堂课,有利于〈〈演奏〉〉这一模块的更好开展。

1、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实践和欣赏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于身边的事物,创设情景。

3、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

教法:导学法 激励法

学法:体验法 探究法

教师活动:演奏扬琴曲〈〈龙船〉〉

学生活动:a.采用日常生活中熟悉声音的节奏型来练习击弦。

b、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皿当作道具(大小不同的碗 ,装水的酒瓶),学生创编简单旋律,或采用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进行合作练习。

1、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通过各种方式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扬琴演奏的基本技能。

多媒体课件 扬琴一台 琴竹60副 大小不同的碗和酒瓶四组

1、导课:这一环节我运用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

a、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乐曲〈〈阿拉木汗〉〉,引出民族乐器的话题,再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走近扬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什么组合? (女子十二乐坊)

演奏了哪些民族乐器? ( 古筝. 二胡.笛子. 扬琴 等等)

感受到了什么? (音乐的魅力)

( 板书课题) 叮咚世界——扬琴

2、分节教学:

在这一教学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采用听,想练结合的程序来体会.

a、多媒体展示:扬琴的起源、发展、结构、音色特点。

b、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1)借助多媒体把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展示出来,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手中的琴竹,把课桌当成扬琴进行练习,通过观察发现在模仿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手腕不放松,握琴竹的手形不正确,夹臂等常见的毛病。

(2)借助实物扬琴示范,详细介绍正确的持竹方法:将琴竹的四分之一处放在自然弯曲的食指的第一关节上,大拇指自然弯曲,用指肚偏上一点压力在琴竹上,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

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两手轮流交替,用琴竹的琴键敲击琴弦发音.踺子距琴弦二十公分高,弹下去后迅速回到二十公分的高度.

并针对学生出现的夹臂、手腕不放松等毛病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引导。(敲扬琴就像拿菜刀剁猪肉,全靠手腕上下挥动)

(3)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声音, 创建节奏型,巩固扬琴的演奏方法。(分段练习)

马蹄声 | xxx xxx |

哒哒哒 哒哒哒

钟表声 | xx xx |

滴哒 滴哒

知了声 | x.x x.x |

知了 知了

鸟叫声 | xxxx xxxx ︳

豌豆八哥 豌豆八哥

( 4)老师讲述故事,学生按不同场景,击出不同节奏型。

一名军官骑着马从远方奔驰过来| xxx xxx |,他看了看怀表,

心情很激动| xx xx |,因为马上就可以看到家中的亲人,他已经忘记了炎热,哪怕知了在不厌其烦的鸣叫| x.x x.x |,他仿佛看到了家门前那棵大榕树上的小鸟在嘻闹 | xxxx xxxx ︳似乎在欢迎他的归来。

3、达标测评:

a、学生分为八组,每组一套碗(瓶),探讨不同大小的碗(瓶)通过敲击发出不同音高,给乐器按音高排序。

b、学生创编简单旋律,或采用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进行合作练习。

〈〈闪烁的小星〉〉

〈〈两只老虎〉〉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曲、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精品的审美,评价能力。

2.通过古曲、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对比欣赏,研究诗乐《春江花月夜》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之处。

1、教师:

1、*初步欣赏《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相关音响作品(全曲欣赏、片断欣赏),找出《春江花月夜》主题旋律。初步了解十个片断。

*《春江花月夜》唐诗参考资料预读,解决生字难字。

*《春江花月夜》乐谱对照音乐初步欣赏。

*中国民族音乐“鱼咬尾”、“换头合尾”的含义?

艺术实践任务:

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建议以不同角色角度完成《春江花月夜》艺术实践,也可另定艺术形式。上课时由课代表主持,进行15分钟的交流(其中部分小组表演时可合在一起)。

文学家小组:

小组形式完成《春江花月夜》唐诗朗诵或吟唱(3分钟以内)。

音乐家小组:

小组形式完成创作歌词配《春江花月夜》主旋律演唱或演奏(3分钟以内)。

书画家小组:

小组形式完成创作《春江花月夜》或《夕阳箫鼓》书画作品3副(上课时带来)以上,上课时请一位同学即时书写“春江花月夜”五个大字(3分钟以内)。

舞蹈家小组:

完成创编一段《春江花月夜》舞蹈(3分钟以内)。

历史学家小组:

小组形式完成创作静态造型“春、江、花、月、夜”五组造型,可用道具(3分钟以内)。活动策划家小组:

小组形式完成《春江花月夜》其他创意(3分钟以内)。

教师:(音乐起)同学们,对于诗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比较到此暂告一段落,从大家展开的热烈探讨中,可见同学们对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欣赏和研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作品创意、艺术实践交流板块,请各组同学做好准备。欢迎**同学上台主持。

*各组同学交流《春江花月夜》相关艺术实践、创作交流。

*老师也自己所作的的《春江花月夜》音乐图画与同学交流。

*最后师生全体在《春江花月夜》音乐声中

齐声朗诵唐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前十六句或齐唱主旋律。

学习小结:课堂师生学习小结,课余音乐学习安排。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同学们艺术实践表演的成功。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是在积极主动、互相协作、实践创新、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大家从两部《春江花月夜》作品中感受到诗含乐韵,乐融诗情的音乐文化特点。也更加认识到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律美,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及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老师今天也受益匪浅。对于《春江花月夜》,对于中国音乐,值得欣赏学习研究的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余的音乐学习总结能够更加成功。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1、教材分析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标要求,在第二单元领略了我国东西南北中多彩民歌的腔调情韵后,就进入了我国丰富的民间器乐单元。所以在第三单元中,教材安排了鼓吹乐和丝竹乐两部分内容,在《丝竹相和》这节中,教材以我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两个民间器乐乐种: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为切入口,选择了各自的代表性曲目《中花六板》和《娱乐升平》为主要教学素材。教材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对代表性的民间器乐种类有所了解,并对这些乐种的音乐特点和文化特征有所体验与感悟。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打下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艺术魅力(放慢加花和支声复调),体会其和谐、谦让的社会文化内涵。二是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体验其音色特点。三是能听辨、区分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3、教学重难点一是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学习体悟,对江南丝竹:小细轻雅特点的把握。二是对《娱乐升平》和《平湖秋月》感受高胡丰富的表现力和不同的情绪基调。

对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接触过,对演奏乐器、基本情绪、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根据高中课标的新要求,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具体实际,在教学内容、要求和方式上体现出有别于小学、初中的新发展。

所以学法以体验比较、参与感悟为主。在本课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以“体验”和“比较”为主。“体验”:身体性参与(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脑思考)。“比较”:音色、情绪、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以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深刻的印象。

考虑到本课教材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学情,我选用的教法以引导体感悟式为主,适当的环节采用研究点拨探讨教法。

考虑到学生全部生活在西北地区,对江南丝竹不很熟悉,我将听音乐感受体验定为本课教学的主要途径,同时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自具特点,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以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参与的丝竹乐器音色的感受、体验为主要切入点,在对两个乐种的欣赏比较中,进一步丰富对丝竹乐的感受和理解,保证必要的理解和感悟。,突出“丝竹相和”这一主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乐器间的呼应与合作,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领略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和谐、谦让的人文内涵。

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入,第二部分丝竹乐器听辨,第三部分丝竹乐曲赏析,第四部分丝竹风格辨别。

具体步骤是:

(一)课前音乐《江南好》,配合风情图片导入

(意图:营造氛围,作好进入音乐课堂的心理准备。)

(二)丝竹乐器听辨

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纯听觉辨别竹笛、二胡、扬琴、高胡这几种乐器,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区的丝竹乐风格各具特色。把握其中主要乐器的音色是分辨不同地区丝竹乐的基础。

(三)丝竹乐曲赏析

1、欣赏《中花六板》片段,老师点拨引导:这段乐曲中主要有哪些乐器?点出曲名,简介江南丝竹。结合作品分析江南丝竹艺术特色。

观察曲谱,找每小节第一拍、第三拍的第一个音的特点。

对比演唱骨干音旋律和二胡声部旋律。发现旋律特色。

2、拓展欣赏江南丝竹《欢乐歌》主题(乐队演奏视频)

3、广东音乐《娱乐升平》(教学步骤同丝竹乐曲)

4、对比聆听《娱乐升平》和《平湖秋月》感受高胡丰富的表现力和不同的情绪基调。

(四)丝竹风格区分

听辨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三首作品片段:《旱天雷》《丝竹调》《彩云追月》

1、师生互动的充分性和从容性可能不够。

2、对“和”—作品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引导方式还可再改进。

3、学生参与方式还可进一步丰富,参与的机会可进一步增加。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花城出版社《音乐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必修教材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中多彩中华夏之音(民歌篇)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七个方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设计。

教材在章节开头就写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冼星海说过这样一句话: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最丰富的源泉。在教材中编者用这些精炼的语言特别强调了民歌意义。这一小节中,编者共纳入了的5首不同地区的民歌(《槐花几时开》、《拔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对花》、《噶吉呦》),学生通过聆听、鉴赏可以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由于高中音乐课时较少,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中筛选部分内容,进行教材的整合处理。我就选择了这首仅有四句歌词、经典传神的《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这首四川宜宾山歌,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几经演变,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其语言纯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由喻祖荣所改编的《槐花几时开》保留了《神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如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i”,这就抓住了《神歌》与一般山歌不同的特点。再如在该曲保留了《神歌》从“6”大跳10度到“i”,这富有个性的旋律跳进在风格上也葆有《神歌》感情醇厚,表情细腻、自如的特色等。——这些《神歌》“神韵”的传承,不仅仅是辨明其“沿革”关系的要点,而且是它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之一。

同时,喻祖荣在改编时,也注重了对该民歌进行深层结构的改编,而不是表层结构的变异。如第十二小节的一个二分音符衬腔,是原《神歌》中所没有的,这里添此一音,结合衬词“哎”便可看出,它妙如点睛地把歌中“望郎”的少女,在回答“娘”的盘问时之寻思、羞涩、机智的神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天衣无缝地切合了歌词所表现的情景。

《槐花几时开》是继承民歌优秀传统,创造性地进行改编的结果,该曲作为民歌走向艺术歌曲发展的走向,值得肯定。

首先我分析一下学生的认知现状: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中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老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3、在情感上,通过分析、学唱《槐花几时开》体会浓郁的地方色彩,感受民歌丰富的`表现力和来自于生活的道理,以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重点:学唱曲目时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民歌风格。

鉴于学生:

(1)对山歌这一体裁的陌生,学唱时不够自信

(2)对四川方言不熟悉,难于准确把握方言特点演唱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分析、引导,自信地演唱歌曲、准确的表达歌曲情感。

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诉诸于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

音乐教师执教的原则:审美的原则、直观的原则、模仿的原则、启发的原则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模式:情景——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引导——发现模式

学法: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首先我想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是选自人音版教材高中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这是一节鉴赏课,通过听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要素、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知识,学生能够领会情感表达。

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扩充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继续了解与探究音乐。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欣赏,感受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知识与技能:聆听乐曲,运用音乐各要素进行编创。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欣赏乐曲,感受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

难点是运用乐曲中的音乐各要素进行编创。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多媒体。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会用音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两首乐曲的异同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乐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并提问同学们这首乐曲的情绪怎样的,通过初听学生能够分析出乐曲的情绪是沉重的。随后我会向同学们介绍乐曲的作者、背景等的相关知识,辅助学生从宏观角度来整体的了解乐曲。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针对学生身心的特点,利用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作品曲式结构、体会情绪变化,并能够通过进一步分析音乐本体,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会为同学们播放乐曲并提问,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通过聆听作品,学生可以发现作品可以分为三部曲式,接下来我会引领同学们分主题聆听,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在反复聆听以后,学生会发现第一个音乐主题之间在情绪上呈现出了层层推进的形态,接下来我会提问同学们“这样的情绪变化你们是怎样听出来的呢?”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谱例,相信同学们可以捕捉到描述出节奏、力度、速度、歌词、曲调等方面的变化。

接下来,我会请同学们结合我的讲解想象第二音乐主题所展示的画面是什么。

由此就可以将音乐本体和情感表现进行一种有机地结合,使知识形成网络,学以致用。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创编旋律的方式来对本课进行巩固,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在作业的设置上,我会请同学们课下可以寻找相似的音乐作品,并学习演奏。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第二单元中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人民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语言,直率、真挚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劳动、风俗、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是实现他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优美的舞姿把人们带入了诗一般的境界。

2、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与舞蹈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风格及动作韵律等特点。

(2)在欣赏、模拟、表演、创编等活动中,广泛积累舞蹈素材,提高自身鉴赏和舞蹈表现力,并具有一定的创编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乐舞交融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舞蹈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舞蹈是肢体动作的艺术,不仅仅是做做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民族风格特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傣族舞蹈的体态风格,灵活运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难点是要求学生根据舞蹈音乐来进行创编。

课堂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乐舞交融的教学活动当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用视觉来观察模仿老师和图片中所给出的动作,用听觉来把握傣族舞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现音乐,并用交互式的学习方法,创设学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编舞蹈作品的热情和信心,让乐舞交融装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在教与学的问题上,从重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图像观摩法、情景模拟法、比较鉴赏法等,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受与鉴赏、模仿与表演、创编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1、情景模拟,亲近艺术。

课伊始,教师身着傣族服饰,伴随优美的音乐跳一小段傣族舞蹈,接下来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同学们来到具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舞蹈采风活动”,期间采用“傣族文化”知多少的提问方式,揭示课题《傣族舞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视频鉴赏,领悟风格。

通过多媒体辅助式教学,请学生欣赏相关的视频与图片,鉴赏后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丽、西双版纳等地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许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头、肩、腰身、胯所形成的弧线,俗称“三道弯”,舞蹈造型具有“雕塑性”。

3、自主探索,领悟动作。

教师首先播放电脑合成的'影片,呈现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手型、手位及脚位,让影片所表现出优雅、柔美的静态舞姿,深深吸引着同学。抓住这一切入契机,教师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来模仿手型、手位及脚位,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动作的要领,再让学生看教师示范,启发学生发表评议,加强手型、手位及脚位动作要领的领悟,然后出示课件:借鉴观赏由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傣族舞蹈《雀之灵》,使学生通过影视欣赏——交互模拟——教师示范——借鉴欣赏——师生评议等过程,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原本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又较好地掌握了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4、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首先教师给同学介绍云南特有的民族吹管乐器葫芦丝,让同学们对它的外部结构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教师来演奏一小段音乐片断,让同学们了解此乐器的音色特点,然后完整的来欣赏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时,主要采用聆听——讨论交流——感受情绪等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受、体验:夜幕下的傣族村庄、凤尾竹下的青年男女、村庄恢复宁静进入梦想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揭示音乐的主题和结构特点。

5、想像创编,体验成功。

学生跟随教师尽情的舞动起来,表达乐舞交融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把这堂课推向轻松、愉悦的高潮。

6、课堂小结,艺术升华。

我会告诉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傣族舞蹈便是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需要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发扬光大,使这朵奇葩光辉灿烂。

本节课从学生进入教室的那一刻开始,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音乐舞蹈环境,使学生经过:情景模拟,亲近艺术、视频鉴赏,领悟风格、自主探索,领悟动作、聆听音乐,感受情绪、想像创编,体验成功、及课堂小结,艺术升华等过程,逐渐熟悉了解舞蹈音乐的旋律,而且在乐舞交融中体会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最后学生与老师共同表演创编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创造性的音乐舞蹈实践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气氛,达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效果。

这堂课只是一中尝试,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个位专家、老师的帮助与指导!谢谢!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一)指导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古典乐派风格及大师贝多芬”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都提到音乐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在弘扬民族音乐同时还应开阔视野,理解尊重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第八单元第十五节“贝多芬”中的《第九交响曲》。

在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要求欣赏两首乐曲《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杰作之一,学生曾问贝多芬:这首乐曲表达的内容?他答:你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由此可见,此曲是一首思想性高、斗争性很强的乐曲。

《第九交响曲》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他在交响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作者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第九交响曲》孕育很长时间(自1808-1822年)直到1824年完成写作。首演后取得巨大成功。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我县一所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1)班的学生,全班46人。这些学生大都来县城几所初中校,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古典主义音乐不了解,都知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对《第九》交响曲不太熟悉,只知道《欢乐颂》的简单旋律。

2.有个别是招收来的艺术特长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视唱能力,同学都有较强的求知欲。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导入新课环节——引导法直接进入主题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生平以及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探讨性学习古典主因音乐风格做好铺垫。

2.新授环节——体验、分析法

本节课以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重点内容,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主分析和理解音乐内容。演唱《欢乐颂》主题。了解《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产生的影响。

3.拓展环节——比较、讨论法

学生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让他们用感受、体验、分析作品的能力来探究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四)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利用教材及配套课件,和师生搜集的视频资料,充分认识贝多芬及音乐风格。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初步接触过贝多芬及他的作品。如《第五命运交响曲》。也通过其他学科,了解了一些贝多芬的相关信息。本节课是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因此,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引导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要注意,不能过高或过大,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通过作品欣赏,总结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

第四乐章,体会“自由、平等、博爱”敢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乐观、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在古典主义音乐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懂得古典时期重要的音乐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及奏鸣曲式。

2.分析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感受《第九交响曲》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

(二)教学难点

聆听《第九交响曲》,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理解音乐内容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聆听《第二十三热情奏鸣曲》引出作者贝多芬。

简单介绍这首曲子,通过欣赏使学生掌握奏鸣曲相关知识。

(二)新授

(1)介绍贝多芬生平。(投影短片介绍)

(2)介绍《合唱》交响曲创作背景。(投影短片介绍)

(3)学生演唱《欢乐颂》主题片段

1)听《欢乐颂》主题片段

2)学生跟伴奏演唱歌曲

(4)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段

1.旋律、节奏的特点?

2.从乐队演奏到人声合唱,音色的转换,对音乐的情绪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3.为什么贝多芬把人声加入交响曲中,人声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三)总结

通过欣赏学生总结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特征:

继承德奥民间优良传统,确立了主调音乐风格,在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古典类型的奏鸣曲式、交响曲、室内乐和歌剧的规范。他们的`创作以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为特征,构成了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

(四)扩展

课后作业

写一片听后感,巩固学习成果,鼓励继续探究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评安排在完成分类依据的选择和分类结果的确定之后。

(二)评价量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这节课是一节以合唱为主的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依托合作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引起兴趣,并深入认识。让学生参与熟悉主旋律,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共鸣,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艺术享受。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鉴赏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了讲授、体验、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鉴赏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艺术享受。

由于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还有差距,因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足。另外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方面还有待于多加思考。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首先我想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是选自人音版教材高中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这是一节鉴赏课,通过听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要素、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知识,学生能够领会情感表达。

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扩充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继续了解与探究音乐。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欣赏,感受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知识与技能:聆听乐曲,运用音乐各要素进行编创。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欣赏乐曲,感受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

难点是运用乐曲中的音乐各要素进行编创。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多媒体。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巩固提升——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会用音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两首乐曲的异同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乐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并提问同学们这首乐曲的情绪怎样的,通过初听学生能够分析出乐曲的情绪是沉重的。随后我会向同学们介绍乐曲的作者、背景等的相关知识,辅助学生从宏观角度来整体的了解乐曲。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针对学生身心的特点,利用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作品曲式结构、体会情绪变化,并能够通过进一步分析音乐本体,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会为同学们播放乐曲并提问,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通过聆听作品,学生可以发现作品可以分为三部曲式,接下来我会引领同学们分主题聆听,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在反复聆听以后,学生会发现第一个音乐主题之间在情绪上呈现出了层层推进的形态,接下来我会提问同学们“这样的情绪变化你们是怎样听出来的呢?”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谱例,相信同学们可以捕捉到描述出节奏、力度、速度、歌词、曲调等方面的变化。

接下来,我会请同学们结合我的讲解想象第二音乐主题所展示的画面是什么。

由此就可以将音乐本体和情感表现进行一种有机地结合,使知识形成网络,学以致用。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创编旋律的方式来对本课进行巩固,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在作业的设置上,我会请同学们课下可以寻找相似的音乐作品,并学习演奏。

最后,这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图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铁树老师面试辅导,喜马拉雅app-zhubo-教师面试大杂烩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十

《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以及“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任何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而本节课中的南方地区民歌是母语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婉转、细腻、抒情的旋律,含蓄的歌词都给我们以美的感受,美的传承。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音乐双基较薄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比较片面,特别是对民歌知识了解甚少。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民族音乐,但学生对音乐充满好奇与热情,喜欢唱歌并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抒情、细腻的风格特征,运用讨论、体验法、图象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了解民歌的音乐特征同时自主参于各项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能感知歌曲的情绪、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力和理解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唱过程中,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对比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聆听、演唱三首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主动的达到本节课的目标,我将使用图片展示法、小组合作法、体验法贯穿整个教学,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与体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避免枯燥的说教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歌曲,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让学生能主动的学习,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思想感情,通过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需要调动不同特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情绪正常,在歌曲分类环节、分析歌曲调式的旋律、结构、演唱特点、伴奏特点等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互动集中在学生自己演唱演奏的环节中,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作品,情绪得以调动。

七、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视频音乐作品三首南方民歌进行欣赏,请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1、是我国的哪个省,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

2、比较三首民歌的音乐风格谈谈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3、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音乐要素上?

云南: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少数民族云集。民歌特别丰富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设计意图: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学习。通过对云南民歌的聆听,加深学生对云南民歌风格的印象,为新课民歌的风格对比做好铺垫的作用,通过我声情并茂地示范演唱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分析探究南方山歌的风格特征

(1)首先播放《弥渡山歌》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

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用了比兴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

(2)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

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

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欲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3)播放配套课件中《脚夫调》的视频材料。

问题:南北方山歌的区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上去高山望平川》,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阐述我的教学流程。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节的一节欣赏课。作品为bb调,4/4拍,旋律自由舒缓,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西北民歌“花儿”的相关知识,感受作品表达对爱情向往的情感,从而获得民歌审美体验,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体会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增强对西北民歌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歌曲分段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了解“花儿”这一民歌类别,并能够感受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情绪,增强对民族歌曲的热爱之情。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聆听并欣赏音乐内涵并了解“花儿”相关知识,感受音乐旋律特点。

难点是体会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分段聆听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对比分析法。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分段赏析、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播放音频方式进行导入,播放歌曲《西部放歌》,与歌曲建立联系,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也更好的完成从课下到课上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先完整播放一遍歌曲,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属于那种民歌体裁,学生自由回答,我总结《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并详细解释“花儿”的特点;其次,我会再次播放整曲,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所表达是怎样的情感,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我总结这首歌曲表达的是男子对心爱女子的追求、爱慕之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对歌曲体裁有详细的认识,并对歌曲的情绪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第三环节是分段赏析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播放歌曲的第一段,并提问学生歌曲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修而生通过聆听自由回答,由我来总结出乐句悠杨,起伏较大,多以四度跳进与大跳,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其次,我会带领学生聆听欣赏第一段歌曲,并提问学生在歌词的表达有何寓意,学生仔细聆听并自由发言,最后由我总结出第一段歌词描写了山高地广的景色,用了很多衬词衬腔,在最后一句引出“一朵牡丹”,把心爱的女子比喻成牡丹;然后,我会播放歌曲第二段,请学生聆听第二段歌词和第一段的歌词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聆听并思考进行自由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第二段歌词承接第一段歌词,依旧把心爱的姑娘比喻成花朵,表达了想摘却摘不到的枉然之情。深刻的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之情;最后,我会带领学生完整聆听,并提问学生西北民歌高亢、自由的`原因有哪些呢?(可以从西北人民的性格、地势等方面进行思考),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出西北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地形,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而当地人民经常站在山坡上远距离的呼喊、交谈,为此,他们会把声音拉得很长,便形成了这种高亢、自由的旋律。并且当地人民粗犷豪迈、不拘小节,在他们的劳动生活中唱歌,是抒发情感的最好手段,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爱情的赞美。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由部分到整体的对歌曲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把握,并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播放蒙古族歌曲《嘎达梅林,并请学生对两首歌曲进行对比欣赏。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我进行总结《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回族歌曲,速度稍慢,节奏十分自由,情绪上是高亢、明亮;《嘎达梅林》是蒙古族歌曲,速度中速稍慢,节奏舒缓,情绪是十分悲壮的。两首歌曲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却都是富有当地民族地区特色的优秀作品。

这样做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不同民族地区民歌的区别,从而对“花儿”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获得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请学生搜集其他西北民歌,下节课一起分享。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对西北民歌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二

1、《春江花月夜》选自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节,这是一首民族管乐曲。

2、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3、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

说学情

我们高中的学生以前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能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处进对音乐的理解。

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画了几幅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我们的学生欣赏水平比较低,很难指把音乐和它所表现的意景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欣赏音乐就是听歌曲,有一次我给学生欣赏《梁祝》时,竟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怎么光有音乐没有人唱呢?”结合画面来欣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还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

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用讨论法、分析法、想象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以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3、能力目标: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重点:了解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重点欣赏其中的“渔歌唱晚”,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琵琶、箫、筝是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也是我们民族管乐队中的重要乐器。掌握和了解它们的音色和表现力,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欣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难点: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结合画面欣赏音乐的方法促进对乐曲的理解。)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内容来自人音版八年级第三单元《浪漫旋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的变奏曲式,舒伯特运用器乐的各种特点与手法,将原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与描述。《a大调钢琴五重奏》又称其为《鳟鱼五重奏》,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会被奸诈和邪恶所害,同时借助于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其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刻的作品。

1、引领学生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及特点,懂得黑暗终将过去,善良永存的真理。

2、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能初步了解室内乐、变奏曲式的音乐知识,尝试用所学的变奏手法进行变奏练习。

1、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运用所学变奏手法进行简单的变奏编创。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只喜欢流行音乐,而对古典音乐却不知如何去欣赏,所以教师的引领很重要。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接形象地了解作品,帮助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和感受变奏曲、五重奏的知识,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实行五多,即多听、多看、多唱、多思、多辨。具体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展示五种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乐器有初步的印象,熟悉各乐器的音色,为后边的听辨音乐作好铺垫。

2、多媒体辅助----视听结合法: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首变奏曲的了解与记忆,我利用电脑课件和教学平台,把几个变奏分别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们讨论其变奏手法,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后边加入听辨音乐的环节,打乱变奏顺序,提高了学生的听辨能力。

本课为专题欣赏课《鳟鱼》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歌曲之王—舒伯特,了解什么叫艺术歌曲,学唱歌曲《鳟鱼》。本节课作为第一节课的延伸,重点是了解室内乐及变奏曲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去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寓意,并能用所学的变奏手法进行变奏练习。

提问: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名称么?你能听出它采用的什么曲式结构么?

用这首曲子导入是因为它是一首通俗的钢琴曲,大家较熟悉,能够拉进古典音乐与学生间得距离。同时它也是一首变奏曲,能为后边变奏曲的学习做好铺垫。

1、首先复习歌曲《鳟鱼》,让学生随伴奏唱词,引出课题。熟悉音乐的旋律,为后边听辨几个变奏作准备。

2、介绍室内乐的音乐知识并出示乐器图片,介绍钢琴五重奏里的五样乐器: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了解其声音特征。

(室内乐:又称之为重奏乐,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近代室内乐指每一声部都由一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按声部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等,也可按演奏的乐器分为“铜管重奏”、“木管重奏”等,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弦乐四重奏,分别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

3、简介作品后分段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1)结合书本,了解乐曲结构及各乐段主奏乐器。

(2)播放主题,学生按照课件打出的谱例,跟随主奏小提琴哼唱主题旋律。

(3)欣赏变奏一至变奏五。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各自完成老师提前布置的任务。(问题提前下发)

教师作为向导提示引领学生欣赏,听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问题。

变奏一:主奏钢琴使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在和钢琴对话?钢琴和小提琴是怎样造出欢快、跳跃的情绪的?(音乐情绪变得欢快、跳跃。像是小提琴在和钢琴对话。钢琴音色明亮、主题移高八度、小提琴演奏三连音。)

变奏二:谁叫醒了你的耳朵?主奏大提琴营造了什么意境?(小提琴的演奏最为清晰,大提琴使人感到安详、惬意。)

变奏三:教师提示:请你跟唱主题,别让它溜走!主题的情绪变得怎样?(阴沉、有些压抑)哪件乐器促成了这种情绪?(低音提琴)是谁拉扯着你离开主题?它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是钢琴,快速的演奏,显得很焦急。)

变奏四:将你的心贴紧音乐,你联想到了什么?找出造成恐惧情绪的要素。(我仿佛看到了渔夫拼命搅浑河水,而小提琴的演奏像小鳟鱼在逃。ff的强音六连音造成的紧迫感d小调)

变奏五:说说你此刻的心情,音乐是怎么告诉你的?(伤感)

4、欣赏结束段,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

教师:虽然歌曲中叙述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但舒伯特还是意犹未尽地写下了结束段。他想借助结束段的情绪告诉我们什么呢?(黑暗终将过去,善良永存的真理)

5、复听:变奏一、变奏四,体验音乐要素的变化在变奏中的作用。

(1)听变奏一,请学生用手势及图形谱的方式表现情绪中的跳跃性,感受音乐要素的改变为乐曲带来的变化。(主题移高八度、钢琴明亮的音色,弦乐器六连音的琶音伴奏)

(2)听变奏四,请学生用动作表现强音的节奏。(由d大调转为同名小调d小调,强力度,节奏上有较大的变动。)

6、师生共同总结:此作品所使用的基本变奏手法。归纳“变奏”的概念。

(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及若干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变奏中最初的呈现并作为以后变奏所依据的原型部分,称为变奏的主题,其后的各次变奏依次称为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结构图式为a+a1+a2+a3+…常见变奏手法:改变演奏、演唱方式;加入各种装饰音;改变音色、速度、力度、节奏、调号等。)

7、完整欣赏由巴伦博伊姆——帕尔曼——祖克曼——杜普蕾——梅塔五位大师演绎的全曲。(出生在以色列的帕尔曼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是被公认为“小提琴的帕瓦罗蒂”、“轮椅上的小提琴家”,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曲正是帕尔曼配乐的。)

师打乱顺序播放《鳟鱼》的五个变奏片段,让学生判断当前播放的音乐是变奏几,考察学生的记忆力。

学习了变奏曲,你能用改变节奏、节拍的方法将下面的旋律写成一条变奏曲吗?试试吧。(学生提前分好的五个小组创编两个小变奏,学生写完后教师作简要点评,指出优缺点以便以后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c

115 5│665—│

先请学生自由发言谈本课的收获。

教师:舒伯特—音乐是生命之声,音乐是生活之源。

在今天的这堂课中,我们初步感受了“变奏”,探索了音乐要素在变奏中是如何展现魔力的。如果说舒伯特总是带给我们幻想,那么这些神奇的变奏则为幻想插上了翅膀。愿你用实践丰满你的羽翼,我期待着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音乐说课稿一等奖篇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苹中分校音乐老师张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鳟鱼》”我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 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三) 教学目标

(四) 教学重难点

(五) 教学过程

(六) 特点预设

(一) 指导思想:

音乐欣赏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面向全体,同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融合相关多元文化知识。把基础知识作为切入点,立足于学生本身,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音乐实践,实践是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鼓励音乐创造,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艺术熏陶和音乐教育。从而真正达到审美水平的提高。

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分析。

(二)

鳟鱼》是《北京市义务教育》第15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欣赏歌曲,是一首舒伯特写作的钢琴五重奏,属于西方音乐体系中的浪漫主义时期一首作品、在初中三年的课本中,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音乐,共被分别分在了5个学期中,在西方音乐中,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为西方音乐的重要时期是不可或缺的。从本学期来看,本单元是学生接触西方音乐唯一的一个单元,所以应当适当联系上学期的内容,使得学生对西方音乐有正确、整体的认识。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程,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本首作品选自钢琴五重奏《鳟鱼》第四乐章。是一首典型的变奏曲。明显的变奏曲式是本曲的特点之一,是学生了解曲式的较好途径。

授课的班级为我校初二年级(4)班学生,这个班级是新组建的普通班,整体来讲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愿意欣赏,能听辨小二度与大二度,能较为准确的模仿节奏型。模仿音高。但对于识谱,识别节奏,有一定的困难。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能有大致的定位、但不够细腻。对音乐细节的关注不够。音乐理论知识较差。所以,本节课要把音乐基础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兴趣中,切实学会相关音乐知识,把音乐内涵作为着力点,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把音乐与创作背景结合,挖掘其中的情感,从而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受益终身。

(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1.学生愿意继续了解西方音乐、并对其感兴趣。(因为在课标中提出,兴趣爱好是学习音乐的动力,并且要尊重多元文化)

2.学生能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义。并能理解作曲家在写作时的想法。(课标中要求: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3. 学生会钦佩舒伯特的才华、并能鼓励自己继续努力。不断前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之前欣赏音乐的方法,通过对比、体验、听辨、模仿等方法欣赏本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以及判断他们在演奏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哼唱乐曲的“主题”

3.学生能够掌握“变奏曲式”特点、并能运用。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变奏曲式”特点、并能运用于分析其他音乐。

(二)教学难点:对于本曲中调式的感受和理解。

为了更好的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如下设计了我的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2、欣赏音乐

3、演唱主题

4、听辨乐器

5、分析段落

6、分析情感

7、检测扩展

8、运用创作

9、总结升华

(六) 教学设计的特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总体把握,和深入挖掘,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设想回答情况,形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总结的教学模式,并且注重情感教育,能力培养。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不依靠教师,而是依靠自己,真正具有可持续性,可发展性。让学生终身受益。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