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篇一
读书教育是培养儿童成长的重要一环。名著作为经典文学的代表,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展示道德观念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给予了读者很多启发和思考。笔者近期读了一些经典名著,收获颇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一些关于读书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
首先,名著教育给予了我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格林童话》中,我读到了《灰姑娘》的故事。女主人公在家中受尽姐姐继母的虐待,但她始终保持了善良和勇敢的品质,最终获得了幸福。通过这个故事,我学到了重要的道德观念,即不论环境如何恶劣,只要自己坚持善良,坚守正确的道德准则,就一定会有一番好结果。这个故事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让我明白了人生中持守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其次,名著教育拓宽了我的视野。在《浮士德》中,浮士德是一个对现实世界失望的哲学家。他通过与魔鬼签订契约,换取了永恒的知识和无限的快乐,却最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通过这个故事,我了解到了知识和快乐并非只来自外界的物质追求,而是需要自己积累和努力得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无论现实如何残酷,也不能放弃对真理和价值的探索,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再次,名著教育培养了我的思考能力。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富贵公子,却常常陷入情感的痛苦和迷惘之中。他通过与许多女子的纠葛,最终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纯真和真诚。通过这个故事,我开始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不能简单地将对错划分开来。这让我学会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最后,名著教育启发了我的创造力。在《格列佛游记》中,主人公格列佛游历不同的岛屿,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问题的现实。通过这个故事,我不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开始思索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现实。我开始写故事,想象和创造自己的世界,希望借此传达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名著教育激发了我的创造力,让我更加热爱阅读和写作。
通过读书教育名著,我的道德观念得到了正确引导,视野得到了拓宽,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启发。名著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儿童的一项基础教育,更是一种思想的引导和培养。希望更多的儿童能够接触到经典名著,从中获得启发和成长,成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相信,读书教育名著会为孩子们的未来铺就更广阔的道路。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篇二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便要每个同学都能养成一个“好读书”的好习惯。她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阅读的一些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一些教育著作,感受颇多。
热爱学生。“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名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作”。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我们知道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近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作,和同学关系不融洽。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一个称职的教师。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篇三
教育类名著是培养人们的教育意识、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工具。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我们能够汲取古往今来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出更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阅读教育类名著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二、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在阅读教育类名著中,我发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同的学科之间有着相互关联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将不同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例如,在阅读《苏菲的世界》时,我深受梅所教授的哲学体系的启发,意识到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类名著中经常提到的一个主题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人们泛滥于各种信息之中,面对繁杂的信息,很容易迷失自己。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让我们过滤掉琐碎的信息,挖掘出有价值的知识。例如,在读《论语》时,我被孔子的学问智慧所折服,他教育学生要注重自己的思考,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我深刻理解到,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四、价值观的重塑
教育类名著中还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重塑。价值观是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它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阅读文学类名著时,我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例如,在读《红与黑》时,主人公朱丽安通过自身不断的成长,最终明白了尊重他人、珍视爱情的真谛。这个故事教会了我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五、教育的社会化
在阅读教育类名著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育的社会化。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内,而是贯穿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通过和社会的互动,个人能够更好地获得知识和经验。例如,在阅读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名著时,我了解到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共同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帮助他们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
六、结语
通过阅读教育类名著,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教育应该建立完善的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育也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内,而是社会化的。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成为更好的教育工作者,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了解教育名著更是为我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近,我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对教育名著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此,我想分享一下具体的内容。
第一段,介绍教育名著对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灵魂深处是热爱教育的。但是,如何才能让教育工作更好的完成,让学生更加得益于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教育名著是我们对于教育的重要参考。阅读教育名著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本身的内涵和价值,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第二段,分享阅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育名著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教育就是培养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格和态度的培养。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环境背景,进而更好地让学生在社会中融入,成为有益于社会和自己的人。
第三段,叙述阅读教育名著的影响力。
在我阅读教育名著的过程中,我对于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再也不是只是专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更注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更加关注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可能遇到的挑战,更好地指导他们建立自己的目标和规划,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四段,分享微博上的教育名著读后感。
在微博上分享我的教育名著读后感,收获了很多同仁们的回复和意见,他们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这些互动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决心。
第五段,总结教育名著阅读后的收获。
总之,阅读教育名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通过阅读教育名著,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反思自己的工作。阅读教育名著更是为我们今后在教育工作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将继续推荐教育名著,推动更多的人关注教育,从而更加深入了解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篇五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透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我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就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就应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到达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一样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观选取。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资料转化积淀为自我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潜力,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带给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透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我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资料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我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就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篇六
教育类名著,是启迪与培养人们的思想与良知的重要工具,也是了解教育的发展与思想的源泉。通过阅读《论语》、《孟子》、《大学》等教育类名著,我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教益。这些经典之作,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国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更给予了我们现代教育的启示。以下是我对教育类名著的阅读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类名著给予我一种谦虚的心态。在《论语》中,孔子自称“不敏”,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他认为学习永无止境,无论是学习书本知识还是道德品质,我们都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并时刻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常常强调竞争,希望学生取得好成绩,但有时候我们可能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谦虚、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类名著提醒我们,能力与知识固然重要,但谦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品质。
其次,教育类名著让我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在《孟子》中,孟子通过故事和对话,生动地阐明了孝道的价值。他说:“故王者之于天下也,仁义而已矣”,强调通过孝顺、尊重父母来体现仁义。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压力的增加,孝道这一传统美德逐渐淡化。然而,教育类名著告诉我们,孝道不单单是对父母的尊重,更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只有培养好孝顺的品质,我们才能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第三,教育类名著提醒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天性。在《大学》中,我们看到了孟子提出的“方其志,致其身,修其行”的教育理念。他强调要因材施教,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通过不断的修身修行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往往强调对学生的规范和标准化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天性。然而,教育类名著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并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四,教育类名著教会我如何与他人相处。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关于友善相处的教诲。孔子说:“朋友之道,三省吾身”,强调通过与他人相处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我们更注重个体的利益,很少关心他人的需求。然而,教育类名著提醒我们,与他人友善相处不仅对我们自身有益,也能增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与他人友善相处,懂得尊重别人的权益和尊严,是我们在成长道路上必须习得的重要品质。
最后,教育类名著给予我对教育的新的思考。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品格与道德。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类名著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本重要的教材和指南。它们告诉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格与品质,以帮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通过阅读教育类名著,我领悟到的更多不仅仅是古代智者的智慧,更是教育的真谛和人生的道理。这些古代经典之作,赋予了我们对教育、对人生的新的思考和更深刻的理解。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有益的指导。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篇七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我渐渐认识到教育孩子重要性,于是,我读了李镇西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如: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这些既平凡又无微不至的关怀,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感动了我。它折射出了为人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与李老师相比,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学生的关心与教育远远不够,缺少了爱心与耐心,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我不是耐心的开导,而是多了训斥与指责,总认为学生不下功夫学习,脑子不够灵活,试想一下,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多和他们交流找出学困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那又是怎样的结果呢?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多的是抱怨,缺少了为他人着想的做法, 这是很不应该的。
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我们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老师,认为孩子不听话。读了《爱心与教育》 这本书后,我要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多和孩子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子上,平等待人。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中写道“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在轰轰烈烈推行高效课堂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教育孩子光明大道,把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和谐、宽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时刻让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向问题,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教育漫话》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洛克一生未婚,或许因为爱情上的挫折而使他在医学、自然科学及实验科学情有独钟,很有造诣,后来又在哲学、政治学上取得众所周知的更大成就。此外,他在教育上也很有成就,这次我所拜读的《教育漫话》成为世界文化和教育的瑰宝之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至今依然大放光茫。
我们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现今的儿童面临着比以往更为沉重的学习负担,在沉重的学习压力面前,儿童就丧失了必要的玩耍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虽然物质生活方面大为提高,这对于人的健康也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却因为这一点,儿童的物质生活更丰富了,他们除了必要的饮食以外还会吃各种各样的零食,这给身体造成了额外的负担,还有长时间的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不仅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还使得他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大大减少。“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在 今天仍是金玉良言,要让人能够接受的教育,成长成才,必须先要由健康的身体作为前提。
会葬送子女的大好前程。我认为中国的父母应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克制孩子欲望,决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妥协。
在智育方面,洛克也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如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洛克的《教育漫画》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也有缺陷。洛克把孩子的天性比做没有痕迹的白板,可以让人任随意地去涂写和塑造,而忽略了遗传的作用,显然有失偏颇。他主张教育万能论,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天赋、环境、主观能动性等对教育的影响。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教育漫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篇八
教育名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的宝贵资源。而读教育名著的目的,不仅在于增长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更是在于改变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从而促进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段:选择读教育名著
为什么要选择读教育名著?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历史价值——教育名著是历史的见证,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对于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非常有帮助。
2. 学习经验——教育名著是一些教育大师或思想家的成果,读这些书可以学到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
3. 思想启示——教育名著往往涉及一些深刻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可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段: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
读教育名著要注意方法。我认为,阅读教育名著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捕捉重要内容——教育名著内容丰富、复杂,要注意抓住重要内容并进行总结和理解。
2. 与实践结合——阅读教育名著不是为了纸上谈兵,要将书中的思想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3. 交流讨论——教育名著有许多经典之处,但也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要将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分享给他人,并与他人交流讨论,从而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第四段:读教育名著的收获
读教育名著对我的教育思考和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我从教育名著中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 了解历史——教育名著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教育的演变过程。
2. 汲取经验——教育名著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先辈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我的教育实践和思考。
3. 提高思考水平——读教育名著有助于我提升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水平,促进了我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第五段:结尾
如果说读一本教育名著只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那么,读一定量教育名著就会成为个人和社会的一种财富。我们应该通过读教育名著,不断拓展教育认知,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微博等平台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在与更多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篇九
根据学校的读书计划,这学期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毕业虽有两三年的时间,但回顾一下,觉得自己有时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教学,这样工作下来,我虽然很累,但学生每次的成绩却不如人意。教学生学,予以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找出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生也会在这种学习中找到一种知识的满足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一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篇十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换”等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是在“教学合一“的教学观念上发展形成的”。这是我国近代新教育产生以来,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变革。在今天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课程改革提供多方面的理论养分,更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和认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
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陶行知说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作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在学生身上来了。”把学生需要的知识给学生,这比前一种好,但先生仍以教为中心,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学生仍然是在“被动的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教学生学”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实施要求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设计教学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二是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渔”。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加快,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三是要重视教学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合作的一个学习共同体,其核心应是一个探究真知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心与心交融的过程。
2、“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陶行知批评教学分离的教师“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其结果造成“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他深刻批判了“教授法”,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说:“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他提出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生学的法子。“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学会就行。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受欢迎的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大多数的学生安静地听讲,从小坐到大,生命在不断重复中过去。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失去了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体价值,忽视了学生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这就“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而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刺激和兴奋的东西,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下,进行着正确或错误的尝试,经历着新鲜和刺激的东西,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教师的尊重赏识下,体验着获得新识的喜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同时,也体验着面临问题的困惑,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