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优秀8篇)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7 15:28:08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优秀8篇)
时间:2023-10-17 15:28:08     小编:LZ文人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一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财经工委的同志对我市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以及**、**、**等镇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今年以来,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个县市中有*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近几年,市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近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近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近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三)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 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人才后备库,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政府:

一是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政府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集体保障功能不断削弱,农村因病因灾返贫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处境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完善财政对低保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落实。二要构建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尽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 三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重点是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四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务输出,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鼓励农民进城,进而发展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从长远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科学规划水平,合理布局,以现有的市区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要把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村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不可能支撑如此多的农业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因此,要在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杠杆,使民营企业向规模化、外向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二

确保农民增收,是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性问题。

一是我市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

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20xx、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225元、2393元,较上年增长3.4%、7.6%。

我们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靠发展优势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五大生产基地。抓住国家和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机遇,建设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20xx年播种高油大豆146万亩;引进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百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播种马铃薯45万亩;推进农牧结合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建设百万亩饲料牧草生产基地,播种饲料牧草32.6万亩;依托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百万亩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47.1万亩;结合退耕还林,建设百万亩柞桑蚕生产基地,放养柞蚕732把,栽桑树700亩。

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富集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11个,种植绿色食品面积125万亩,11个产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2个产品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产量达12万吨。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与俄在林业、畜牧、水产、农机、农科研等多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30多项。建立了中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俄建设境外综合开发区。农副产品出口发展到10大类100多个品种。

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围绕麦、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药等十大主导产业和5个成长性较强的`产业,构建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全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面积137万亩。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玉铃”牌马铃薯、“双河”牌极小粒豆、“驿站”牌马肉干等6个具有较大市场影响的农产品品牌。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县域和中心乡镇重点建设和完善了7个具有较好基础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8处,基本形成了以乡镇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农贸市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场体系。

三是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平均每年推广项目20多个,累计推广项目300项(次)以上。农业十项适用生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318万亩。

建设市县乡三级科技园区156处,园区总面积50多万亩,实现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大力实施种植业和牲畜业良种工程。引进推广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28个,建设各类种子繁育基地45处,推广优良品种27个,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建设大牲畜冻配站点92个。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应用水平。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每年培训乡村干部、科技户、种田大户及青壮年农民15万人次左右。

四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靠降低风险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和改造了xxx、xx等堤防,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地区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个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20xx年,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旱田节水浇灌溉项目5个,受益面积可达16.22万亩。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三年累计7113万元,开发建设项目30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9.27万亩。大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天然林保护为目标,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生态效益补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四年共落实退耕还林面积5万亩,造林56.8万亩,建成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区5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125万亩。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机更新资金1.6万元,更新大中型农机具4786台(套),到20xx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6.776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5.63万千瓦,亩均耕地拥有农机动力0.132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6.5%。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三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三.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6.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7.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6.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7.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四

目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粮食作物的交换。小麦、玉米、大米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他们同时被出售必须留出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指花生种植较多的地区)。粮食收入后,农民卖本该卖的,留本该留的,可以赚四五千。

副业也是农民收入之一。在农村,除了牛、羊、鸡等家禽之外,几乎每个家庭都养两三头猪。这些卖了以后,大部分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所以农村每年的毛收入是六七千元。在种植中,种子、肥料、灌溉等方面都被去除了。养殖中,除去种苗、饲料、家禽的医药费,农民年纯收入也可以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可观的。

但是农民对钱不是很满意,然后钱就拿出来了。到年底,村里要统筹规划,每年都要留出。家里给孩子们添置了一些新衣服。拖拉机的大轮子已经用了好几年了,应该换了。剩下的要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过年可能还要借有些人希望有一个美好的一年。

万一闹饥荒,天气不好,又没有粮食。交了公粮恐怕不够填饱肚子。家里有人生病不借钱恐怕不是个好主意。借了这个,家里就债台高筑了,每年还要攒钱,少吃好饭,少穿新衣服,还钱才能放松。

农民的收入,除了开销,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遇到天灾人祸,他们要借钱,但不是这样。借的钱要还。孩子读书花的钱最多,还要赶上一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就更惨了。

国家政策整天都在呼吁减轻人民负担,但农民还是不堪重负。政策的关键是执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入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下降,使农民收入减少,支出没有太大变化,农民负担将更加沉重。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五

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前,我市全面奔小康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核心在农民增收。为更好地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动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近日,我们对有关乡镇、村和市涉农部门农民增收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劳动力转移、推进全民创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农民收入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558元,增长11.3%;今年一季度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817元,增长17.2%。并呈现出三个特点:

1、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市通过完善信息网络、开展技能培训、提供政策保障、强化组织协调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效。一季度,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2465元,比上年增加607元。其中,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为1751元,比上年增加291元;在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为481元,比上年增加188元;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人均为233元,比上年增加128元。

2、高效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市围绕“四青作物”、特色瓜蔬、花卉苗木等优势主导产业,狠抓园区辐射、项目带动和科技兴农三大关键,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三大联结主体,强化质量检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三大制度,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搭建农民增收新平台。目前,全市亩产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农田面积近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亩均产出名列全省前茅。农产品年外销额达到20亿元,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二、问题与机遇

当前,我市农民增收工作还面临着严峻形势,主要表现为三个“两”:

1、两个先天不足。一方面,农业是弱质产业。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仍然突出。第一,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近两年来,由于化肥、种子、农药、柴油等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基本上抵消了国家取消农业税及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民从事传统种植业的效益十分低下,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甚至还要亏本。第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弱。我市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我市大部分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工程老化严重,抗灾能力减弱,遇有旱涝灾害时对农业生产影响仍然很大。去年的“麦莎”台风给我市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9600多万元。第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市场风险大。由于基础条件、资金、信息、市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还不够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营销手段落后,农产品流通不畅;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农民是弱势群体。由于文化水平低、经济基础差、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农民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第一,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目前,我市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总体不高,利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都比较欠缺。不论是从事农业结构调整,还是外出打工,增收效果都不是十分明显。第二,创业激情不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小富即安”思想仍然存在。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户,赚到钱后首先就是修屋建房,房子建好以后就“存死钱、死存钱”,不愿进行再投资。第三,适应市场能力较弱。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利用信息手段的能力不强、农民的小生产跟不上大市场的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时“跟着感觉走,照着别人调”。许多地方农业结构调整是一哄而上,导致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又一哄而下,从而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

2、两大制约因素。一方面,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第一,近年来,农民增收虽然较快,但总量仍偏低,多数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扩大投入再生产,对于发展前景好、增收快的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拿不出钱来投资。第二,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债务包袱沉重,正常运转都比较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发展。第三,虽然各级对支农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第四,近几年,商业银行纷纷收缩了在农村的信贷业务,而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也流向了城市,这种状况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民负担仍然很重。国家取消农业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种田的负担。但总的说来,农民负担仍然很重。随着农资的不断涨价,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成本负担则更是沉重,影响了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3、两个“不平衡”。一方面,农户之间收入不平衡。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较高,但“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我市农户中人均纯收入达数百万元、数十万元的高收入户各村皆有几户、几十户,而人均收入在元以下的低收入户也有一定比例。据统计,全市还有40%的农户是纯农户,其中80%仍种植传统作物,亩均收入不过五、六百元;全市还有4―6%的农户还生活在贫困线(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乡镇、各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基层组织带动能力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我市农民收入呈现西部高东部低、城郊地区高偏远地区低、专业特色村高一般村低的格局。

应该看到,我市农民增收虽有一定困难,但也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趋好。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个主题,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视程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被中央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了以“民富、村美、班子强”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围绕‘民富’要求,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被列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三大目标任务之首。今年,市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超过8000元,到要突破10000元”,并要求全市各级“坚持把富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长效机制”。这些都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农民增收的基础增强。近年来,我市始终突出高效农业、全民创业、劳动力转移三条主线,努力夯实增收基础,拓宽增收渠道。目前,全市高效农业占比超过了40%,全民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建筑业、服务业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从业技能明显提升,这些都为进一步推进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策与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系统工程,下阶段应牢牢把握以下三大重点:

1、“农内”与“农外”并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要求我们跳出农业促增收,做到农业内部增收与农业外部增收并重,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方面,要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努力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高效农业发展新格局。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放大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创办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收。要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鼓励农民兴办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立市、镇、村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中介服务组织,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把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同市场联系起来,增强其应对市场、规避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大力发展非农经济,不断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的空间。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抓手,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村进城定居落户的准入条件,切实研究住房、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城乡平等的就业环境和城乡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引导作用,着力加强培训服务、信息服务和市场服务,加快形成城乡一体、覆盖广泛、运转高效、方便快捷的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质量。要大力发展流通经济。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畅通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做到政策上优惠、政治上关心、营销上帮助,不断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充分发挥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农村营销、运输、服务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与增收空间。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按照“领导上给支持、服务上给环境、引导上给项目、发展上给载体”的要求,鼓励农民从就业向创业转变,从生产者向投资者转变,形成“经济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企业以民营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要放宽市场准入,做到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和行业都对民营经济全面放开,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范围,不限开业条件。要加快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尤其要在信用担保机制方面研究一些新的对策,力求在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不断为广大的农村能人施展才干、创业致富、带富一方给予必要的支持。

2、“输血”与“造血”并举,着力激发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要加大农民增收的扶持力度。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向,真正做到财政投入向“三农”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向农村转移。要尽最大努力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找准工作结合点,积极主动与省、南通市有关部门对接沟通,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坚持政府导向、多元投入的筹资原则,大力加强投入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调动和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各方面共同投入农村、投资农业的新局面。要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在进一步做好为广大农户小额信贷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农字号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农民增收的能力培养。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建筑、服装、机械等方面的传统优势,整合各类职校、成教学校、党校的功能,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开展“订单”培训,让农民的就业意向和市场需求接轨。要立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等实际,加大培训力度,把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推广作为重要内容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注重培养农民在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素质,促进“打工经济”向“回流经济”、“创业经济”转变。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以促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推介力度,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发展能力。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3、增收与减负并举,不断提升农民增收的实际成效。在抓增收的同时,要着力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做到增收与减负并举。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要严格规范涉农收费。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专门面向农民的税费项目已经全部取消。但在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下,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收费项目仍然不少,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村集体和农民还要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配套任务等。这些收费项目和配套任务的存在,必然使农民承受一定的经济和劳务负担。必须严格涉农收费管理,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特别是对涉及农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要认真开展专项清理,凡是不符合上级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收费项目做到该取消的取消、该调整的调整,收费标准该降低的降低,该减免的减免,并重新登记公布,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收费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着力减轻农民的生产、生活负担。当前,农村居民传统的保障体系正在弱化,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最终建立。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抑制其过快上涨的势头,切实减轻农民的生产成本负担。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力度,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减轻农民的教育成本负担。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农民的养老负担。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六

一、实践目的: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是我们大学生对社会应有的态度。我们学习期间一般都呆在学校,只有上街购物、出去玩耍时才走出学校,对社会了解甚少。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我们的社会,珍惜假期良好的实践机会锻炼自己,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实践内容:

我家就住在农村,因此具备了调研调查农民在这几年里的经济收入状况,在活动实践期间,我所采用的方式是走访谈话,在附近的几个村庄中,各村随机挑选5户,挨个进行谈话了解他们这几年的收入状况以及今后的打算。村里人都很朴实,每到一户人家,他们都会留我下来坐坐,拿出家里有的花生瓜子给我吃。花生是自家种的,瓜子也是过年才买两斤来招待客人的,在这一个多月的寒假中,我安排了20天进行实践走访了解,一共走访了25家农户。

从农民的收入来源看,非农收入占了很大的比重。所谓的非农收入,百分之三十左右是靠外出打工的收入。而外出打工也改变了原先只靠出卖体力劳动,现在主要依靠的是技术,有一门手艺的人工作相对轻松一些,挣钱比较多,收入也较稳定,并且,工作的地方,也已不是原先出远门打工,而是在附近乡镇上的民办企业里上岗就业;另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是靠在家中办养殖业,他们说现在政府政策好,搞养殖业有补贴,并且销路有保障,同时,地里种植出来的玉米什么的又可以做成饲料,节约了成本,每年从养殖业中得到的收入相当的客观,前景也很好。

在我们村中,我乡村支书那儿进一步了解了乡镇政府的富农政策,并从他那里了解到了整个村的增收计划的推进模式和实施措施。

1.推进模式

(一)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依托现有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潜力很大。从今年开始到2012年,将立体化、全方位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实施“畜禽进林”、“种植下地”、“生态农庄”三大工程,发展林下养羊、养牛、、发展林下种菜、养蜂、养禽等。

(二)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稳定粮油生产,着力提高粮油单产及品质,增加总产。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水果品种。四是扩大复种面积,充分利用大春收割后的闲置田地种植蔬菜、洋芋、大蒜、花生、黄豆等经济作物。

(三)壮大禽类养殖

按实地调研,重点养殖鸡、鸭、鹅,到2012年。

(四)发展本地务工经济

通过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引进城镇工商业主和返乡农民创业者参与农业开发,引导农民就地创业,拓展本地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

2.实施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a.组建班子。成立以书记任组长,主任、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其他村委委员为成员的农户万元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将该项工作纳入重中之重来抓,做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不走过场、绝不流于形式。

b.落实责任。我村把万元增收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要求规划到户,结对帮促。 c.带头示范。村党总支书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辖区增收工作规划的落实;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本辖区万元增收工作;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踊跃参与此项工作,带动其他农户增收。

(二)加强宣传,浓厚氛围

宣传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一是村召开全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会议会议,动员、部署全村万元增收工作,学政策、定规划、建台账;二是召开社员大会,具体落实项目,填写农户增收明白卡;三是利用标语、板报、公开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政策,调动工作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空前氛围。

(三)抓好示范,典型带动

全村拟定十几户大户,通过典型引路,辐射和带动面上发展。

(四)用活政策,增加投入

一是小额贷款,二是提前兑现。

三、实践结果:

通过调查,我认识到,解决好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问题,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通过培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土地经营增收乏力,迫使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劳务经济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但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开辟了门路,而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农民在外挣了钱,小富置家、大富兴业已成趋势,劳务经济正在催生着一大批“回归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推动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使有限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变一家一户传统种植为现代化大生产。

《关于如何使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七

一.调研简介

1.调研时间:2011年1月20日至2011年2月10日

2.调研地点:乡村、乡镇企业、市场、政府机关

3.调研人员:曹蓝月

4.调查手段:采访相关人员、问卷调查、在图书馆和网上查找资料

5.调研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但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诸多因素仍重重的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和尖锐,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毫无疑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推进,随着加入wto,农业应该奋勇自保,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本次调查研究试图找出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解决办法。

二、相关背景

进入20 世纪末期, 农民增收低速徘徊, 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明显扩大。农民增收减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突出。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

了不利影响。首先, 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其次, 制约农民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再次, 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综合国力、省力的跨跃式发展;第四,制约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力的提高;第五,制约改革的深化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三、调研结论:

【一】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一) 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 影响农民增收的途径。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近年来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农民收入的渠道不断拓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偏高, 与之相应的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大约占50%, 而发达国家, 如日本早在80年代中期农户总收入中已有84%来自农业以外。同时, “小农业”( 90%以上是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偏高, 超过40%,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仅占7. 9%、20. 0%和31. 4%, 第一产业生产结构尚处原始的低级水平。这种依赖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收入结构,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今天, 农民增收门路显得十分狭窄。

少人问津, 而优质稻谷及饲料粮严重不足, 难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年迅速发展的水果、蔬菜也存在类似问题, 优质品种少, 传统的普通品种多,在旺季上市时往往出现“卖难”现象, 价格一路走低。尽管近年来大部分农产品产量有所增加, 但由于市场不景气, 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跌, 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加。

(三) 农业科技欠发达, 生产技术落后, 生产成本高, 影响农民纯收入增加。

我国农业科技仍然不够发达,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科技人员少且分布不均, 县级以上单位多, 乡级以下单位少; 兼职的多, 专职的少。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三是农业科技缺乏创新机制, 农产品生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 缺乏既可以大幅度增产又能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农业收入的两大支柱, 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效益低下。我国大多数地区主要耕作工具仍然是耕牛与锄头, 其生产效率之低不言而喻; 畜牧业基本以家庭饲养为主, 90%以上的生猪还是由一家一户饲养, 以传统的、落后的饲养技术为主, 饲养周期长、成本高。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 严重影响农民纯收入的增加。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八

1、文化素质较差。抽查10户调查,文盲2人,占抽查样本的4.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7人,占抽查样本的88.1%,高中以上的3人,占7.1%。

2、专业技能人员少。抽查10户中,劳力28.5人,其中受过培训的仅2人,占劳力总数的4.8%,在打工收入当中,基本是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因此打工收入较低。

3、技术含量普遍低。抽查10户中,种植结构调整比较优良,其粮经比为1:1.8,但在经营过程中受市场价格下跌和技术投入跟不上等因素影响,致使家庭收入出现负增长。

4、人口素质相对差。全村1501人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58人,占总人的`3.9%。其中弱智人口27人,重病人口31人,这将给平稳增收带来一定的影响。

5、村办企业无发展。调查结果,全村没有突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更谈不上有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积累的生产加工企业,固此,农民增收潜力不大。

6、交通通讯条件差。全村393户,通公路的325户,还有68户人家住在偏高偏远的地方,这部分人口因交通条件差而限止了生产发展。通电视信号的仅172户,还有121户不能正常收看电视节目,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掌握科技知识。这些因素制约着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