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汇总20篇)

最新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汇总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6 04:22:17
最新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汇总20篇)
时间:2023-10-16 04:22:17     小编:笔砚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一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成熟都离不开对其自身历史的认识和反思,美术教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著名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教育史犹如教育科学的实验园地。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美术教育史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美术教育史亦是美术教育的实验园地。通过对美术教育史的研究,可以知晓美术教育在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进行美术教育实践的,其实践的状况又是如何的。中国学校美术教育自19发展以来经历了一百多年,因此,研究这一时段的中国美术教育史对于21世纪的美术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弥补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的研究空缺和不足

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首先发源于近代。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发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联名奏呈之学堂章程,史称《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图画课程正式进入学校系统,它的推行为学校美术教育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与制度保障。近代也因此成为了学校美术教育实践的重要历史时期,成为一份可待挖掘的历史资源。

然而,归纳现有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早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但其中多数文献是针对专业美术教育史或者师范美术教育史的研究,对于基础美术教育史这一范畴,它们或避而不谈,或浅尝辄止。仅有的近代基础美术教育史的研究也存在碎片化现象,不能整体地反映整个近代学校美术教育情况:

其二主要表现在多为材料归整,缺乏新的研究视角、方法,诸多问题尚未以理论的.方式深入地加以解决,更没有从本质上深刻挖掘美术教育的内在逻辑。

由于近代学校美术教育自身具有多重价值,所以必将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和投入,其研究在内容上必将从目前的资料积累阶段向纵深思想层面发展,在方法上必将从目前的美术学视角向教育学、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有效弥补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的研究空缺和不足,使之能够从整体上真实反映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历史事实,为当今学校美术教育提供借鉴。

二、对当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启发作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我国美术教育历史现象进行梳理,立足现代发展角度进行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必要。近代是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及发展的重要时期,期间出现不少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如王国维、蔡元培、刘海粟、俞寄凡等,他们的积极贡献使美术教育在这一时期赢得了一定的繁荣。这些优秀的美术教育家思想已经深深影响到今天的美术教育发展。对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吸收优秀的美术教育文化,从而更理性地思考和解决当今基础美术教育理论问题,为美术教育理论建设添砖增瓦。

过去的目的,发韧于昔日的经验;现在的目的,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将来的目的,则出自现在的经验。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研究可以为当下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美术教育教材的建设、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等提供理论基础。因此,从为当下美术教育发展提供理论铺垫的角度来说,研究中国近代学校基础美术教育史更是迫切和必要的。

研究中国美术教育史对当下的美术教育实践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胡知凡认为近代美术教育史中的很多方法和理论同样能指导今天的美术教育,如“宗亮寰提出的绘画不能偏于一种方法,应既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又要顾及到学生绘画技能习得的观点,至今对我们中小学美术教育是有启示作用的。”又如“1923年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中所规定的学习内容以及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影响了我们今天的中小学美术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教育和其他各行业一样迅速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标准都需要新的创立。美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美术教育的历史,研究美术教育规律,思考美术教育的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美术教育学科的教育理论研究,推进美术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美术教育史的研究成为摆在美术教育界紧迫而重要的一项任务。

三、促进美术教育学科建构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成熟都离不开对其自身历史的认识和反思,美术教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著名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教育史犹如教育科学的实验园地。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美术教育史与美术教育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美术教育史亦是美术教育的实验园地。因此,美术教育史对于美术教育学科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源远流长的美术教育发展史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随着美术教育学者对美术教育史研究的日益关注,国家对中国美术教育史的重视也提上了制度层面。20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美术教育史作为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开设。美术教师教育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途径,美术教育史是其专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开设,目前最缺的是教材和相应的研究资料。从阵容庞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来看,他们职前教育就缺乏这门必要的知识。教师工作中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思考问题是不能缺乏教育史知识平台的。古今中外教育史中蕴含着先贤宝贵的经验,有着深厚精辟的理论,体现着美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是他们思考发展和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

目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以往学术界对此领域虽也有过一些涉足,但缺乏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时至今日,没有一部较系统的“中国学校美术教育史”专门著作出现。其实,我国美术教育史的研究与我国美术教育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相称的。因此,从美术教育学科构建角度来讲,研究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是迫切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

[3]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4]王炳照.中国近代教育史[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

[5]胡知凡.对1923年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的研究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二

3)科学是对狂热和狂言最好的解毒剂。——亚当斯密

4)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一向比较重视对最终结果的预测。——卢嘉锡

6)前进是生活的法则,不然人就不能称作为人。——勃郎宁

8)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

12)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从一点点细微的成绩积累起来的。——佚名

13)科学如同大海,要求奋不顾身的拼搏。——兰道

14)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巴斯德

15)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巴甫洛夫

18)科学家的成果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高尔基

19)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杨振宁

20)科学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的理智永远不要狂热地坚持某种假设。——莫洛亚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三

(一)

研究生:陈*

学号:*****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学位类型:农业推广硕士

领域:农村与区域发展

导师:何**

论文题目: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调控结果是各种因素、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和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调控结果。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需要调动市场、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手段,并且各种手段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土地资源调控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土地资源实行了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改革,成效和缺陷并存。一方面,国有土地“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偿使用的改革仍然采用的是政府审批模式,即要用地找市长的模式,从而影响了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成为长期以来困绕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13%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并进行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观念创新。

贸规则强调行政主体一致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非歧视原则。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思考建立土地市场新机制,首要的问题是要认清当前土地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现状,找准和wto规则存在的差距。土地市场新机制必须围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竞争、平台与服务等市场机制,开展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深刻的行政革命,实现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保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和世贸规则所任。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展开竞争,以土地需求的市场价格变化和自身能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各自活动的最佳区位,从而使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地价之间得到祸合,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形成合理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曹建海,2002)[22],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呈同心圈层分布。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奥沙利文著苏晓燕等译,2003,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2.毕宝德,1991,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毕宝德,1994,中国地产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柴强,1993,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和政策〔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柴强,2001,房地产制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曹建海,2002,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7.陈顺清,2000,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科学出版社;

8.董俊祥等,1994,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9.何银虎,1999,中国土地管理与开发经营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0.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报告[ml,1998,上海三联书店;

11.万曾炜等,1997,土地经济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2.万曾炜等,2001,透视浦东思索浦东[m],上海人民出版社;

13.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邹兆平,1990,外国与港台土地管理制度[m』,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

巧。施源,2002(ll),规划导向型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j],城市规划;

18.马风光,2001(2),市场经济中公共政策的角色定位lj],技术经济;

19.吴未,2003(3),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j],中国土地;

20.刘浩葛吉琦,2002(9),城市化中的土地征用问题[j],国土经济;

24.张文彪,2002(8),美国的土地管理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5.魏景明,2002(11),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j],中国土地;

26.束雷,2002(2),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j],中国土地;

27.王国强,2002(4),中日土地利用管理比较研究[j1,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9.万曾炜,1997(2),论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j1,上海经济研究;

30.万曾炜,1997(l),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分析[j],浦东开发;

31,徐永倡等,1997(8),切实加强浦东新区土地的宏观管理[j],浦东开发;

文档为doc格式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四

前言

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历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不是新型的行业,但在现阶段的文物保护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对文物的保护范围不明确、文物保护的方法不科学、文物运输及储存方式不合理等等。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进行讨论和研究,旨在明确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含义,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对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原则进行明确,促进文物保护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发展。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概述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含义

文物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历史遗留物,由于文物的数量有限且年代久远,现代技术无法给予复制,因而文物是具有唯一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文物进行科学保护研究,是一项具有十分现实意义的工作。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是对文物保护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的专门学科,涉及的科学范围广泛,在进行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几个条件。明确什么是文物,文物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物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界的珍稀遗留。文物的范围应当给予明确的界定,这样在进行文物保护时能够明确文物保护工作的对象是什么,防止范围不明确而造成部分文物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而损坏或者在非文物上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对文物保护学也要进行研究,文物保护学涉及历史、材料、化学、力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多领域融合的专门学科,文物保护需要根据文物种类、年限、材质等情况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对珍稀文物的保护应当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提高文物的保护力度。对文物保护学进行研究是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手段的重要措施,也是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对文物保护学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同时,也要明确文物保护学的实际研究目的,文物经历了长时间的保留而传承至今,文物保护的目的也是为了其能够长久的保存下去,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状态,同时尽可能满足让文物得到更好的研究的需求,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

(二)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探讨的意义

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文物是承载着国家厚重历史的文化遗留物,对于历史学家对国家历史进行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文物属于不可再生的物品,无法通过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完全的复制,因此,对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是文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进行讨论和研究,是对现阶段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一次梳理,并且重新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思考,从文物保护的目的出发,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更为明确的界定,明确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对现有工作的不足进行反思,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的研究力度,对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进行探讨,是针对我国对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进行申明,根据相关的文物保护原则对相应范围内的文物采取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进行保护,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二、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

(一)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

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是对文物完整性及其原始状态的保护。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涉及文物的出土、运输、建档研究、储存等多个方面。文物的出土是文物保护的最初环节,文物的出土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措施来执行,工具的使用以及操作流程应当严格规范,在特殊情况下应当以保护文物为原则进行相关的处理,防止对文物造成较大的损害。文物的运输需要对文物进行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尽力减小因人为因素而对文物造成的不必要的破坏,破坏文物价值。在对文物进行建档研究时,应当以保障文物安全为前提,文物在出土阶段就需要对其做好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记录,在建档研究阶段,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文物的建档工作,并且按照相关的规定对文物进行研究。文物的保存环境对文物具有深远影响,应当根据文物的材质、年代等自身情况来对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选择,深入分析可能对文物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宜的环境来保存文物,将环境对文物影响降低到最小,提高文物的存储质量和寿命。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文物保存质量和寿命的关键,在相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现代化技术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科学方法的实际效果。

(二)对文物修复技术科学的研究

在我国文物历史发展至今,尤其是年代久远的文物中,能够完好保存的文物在文物总量中占有的比例是极少数,文物修复技术科学是对出现不同程度损坏的文物的修整和复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物的保存时间,防止文物因破败不堪而面临被毁灭的风险。文物的修复主要包括对文物的材料以及对文物工艺技术的修复,其中需要对文物进行清洗、除锈、杀虫、干燥等多种操作。文物的材料修复需要根据文物的原始材料情况来进行修复材料的选择,在进行材料修复时,要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文物的天然性,不破坏文物的原有价值,同时提高文物的抗老化能力,延缓老化速度,提高文物对保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保存寿命。文物修复技术的研究需要对文物修复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可研究新型的文物修复材料,提高文物原貌的修复呈现效果。文物的修复工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性,关系着文物修复的成败,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文物的毁灭,因此,在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之前,要仔细分析文物的原始状况以及预期修复成果,从而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文物修复方案,真正达到文物修复的目的,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三)对文物材料的科学研究

对文物材料的科学研究是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内容的重要方面。文物的各项保护措施的研究是对文物造成影响的外因进行的研究,而对文物材料的研究则是对影响文物保护的内因的研究,因此文物的材料状况是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常见的金属类文物是金、银、铜、铁四类金属材料,由于材料本身的金属活动性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储存中金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经历较长的历史仍能够保持原始的状态而不被环境改变,而铁器则由于其易氧化,加之古代的制铁工艺有限,因而保存至今的铁器大多锈迹斑斑,甚至难以见到历史久远的铁器能够保存至今。在对文物的材料进行科学研究时,要分别对文物组成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进行研究,并且对组成材料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老化过程以及老化机制进行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水平。

三、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

(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活动是指为了保护历史遗留物及其历史环境而进行的全部活动,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原貌不受改变,保护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历史价值能够完整地保存并延续。因此,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不能改变文物的原始状态。在文物保护领域普遍认同的原则是对文物所有的保护和修复措施,都应当有足够的研究资料作为证明,并且避免对文物的结构上和装饰上进行任何改变,确保文物在此类人为活动中能够保持原貌,尊重历史的赋予。即便是相关的研究人员无法揭示的文物信息,也不能对其进行任何改动及有破坏性的研究,应当将其完整的保存下去,以便后人对其继续研究。

(二)关于文物及其现场保护的科学研究原则

出土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埋葬,在土地中与周围物质存在一定的作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因此在对文物进行出土作业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方法来进行操作,遵守保护考古现场的原则,防止文物由于考古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在文物出土时造成文物的损坏甚至毁灭。在文物出土后,需要对文物进行现场的临时保护,保护材料需要根据文物状况进行选择,临时保护的目的是在文物出土后到文物运送到实验室之前,防止文物因光照、运输颠簸等原因造成文物的损坏,在文物到达实验室进行专业研究后,需对文物更换更为专业的保护。

(三)文物保护中对材料的选择原则

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技术中,需要用到许多保护材料,随着我国材料学研究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逐渐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推广并应用,在文物保护中需要使用的材料有金属材料、木质材料以及使用频率日益提高的高分子材料等等,在材料中应当选择文物保护属性的材料,提高保护的安全系数。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常用到清洗剂、黏合剂、除锈剂等修复材料,应当避免多次修复,重复使用修复材料对文物造成损伤。在选择文物保护中所用到的材料时,要根据文物的特点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材料来对文物进行保护。

四、结语

我国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因而新旧出土的文物数量及其种类繁多,在文物的收集、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人为的行动均会对文物构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对文物进行必要的保护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物的修复技术也是挽回文物破坏损失的重要举措。在文物研究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文物材料的作用同样是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措施。以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则为指导,明确文物保护研究的内容及范围,尽力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坤.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j].价值工程,2013(18).

[2]王小玲.试析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内容及基本原则[j].科技致富向导,2013(8).

[3]吕艳芹.文物保护内容原则及科学保护对策探讨[j].鸭绿江,20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五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四库全书总目》对于《汉纪》一书的评论,结合近年学者对《汉纪》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讨论近代在对《汉纪》研究的过程中《四库全书总目》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四库总目汉纪汉纪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中在卷四十七史部三,编年类中有关于《汉纪》的一段简绍。该文共832字,虽字数不多但论述精辟,内容涉及《汉纪》的作者、成书、版本以及历代学者及《四库总目》本身对该书的评价等几个方面。这段论述一直以来成为对于荀悦《汉纪》研究的重要资料。

《四库总目》中在对《汉纪》的作者及成书介绍中曰:“汉荀悦撰,悦,字仲豫,颍阴人,献帝时官秘书监侍中,《後汉书》附见其祖《荀淑传》。称献帝好典籍。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为《汉纪》三十篇。词约事详,论辨多美。”这段话取自于《后汉书荀悦传》,由于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对于荀悦生平的记载甚少,因此《四库总目》所节选的这段记述便成为研究荀悦生平以及《汉纪》成书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现阶段很多论文在谈到荀悦生平以及《汉纪》成书时往往都会引用到此段记载,例如在潘喜颜发表的其硕士论文《汉纪的编纂特点》一文中便曾引用《四库总目》中节选的这段《后汉书荀悦传》来对荀悦的生平和《汉纪》的成书加以介绍。

而《四库总目》对《汉纪》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接下来对《汉纪》的评价以及对历代学者对《汉纪》评价的介绍上。其文如下:

《汉记》亦称其因事以明臧否,致有典要,大行於世。唐刘知几《史通六家篇》,以悦书为《左传家》之首。其《二体篇》又称其历代宝之,有逾本传。班、荀二体,角力争先,其推之甚至。故唐人试士,以悦《纪》与《史》、《汉》为一科。《文献通考》载宋李焘《跋》曰:悦为此《纪》,固不出班《书》,亦时有所删润,而谏大夫王仁、侍中王闳《谏疏》,班《书》皆无之。又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书太上皇事及五凤郊泰粗月,要皆舍班而从荀。盖以悦修纪时,固《书》犹未舛讹。又称其“君兰”、“君简”,“端”、“瑞”,“兴”、“誉”,“宽”、“竟”诸字与《汉书》互异者,先儒皆两存之。王钅至作《两汉纪後序》,亦称荀、袁二《纪》,於朝廷纪纲、礼乐刑政、治乱成败、忠邪是非之际,指陈论著,每致意焉。反复辨达,明白条畅,启告当代,而垂训无穷。是宋人亦甚重其书也。其中若壶关三老茂,《汉书》无姓,悦书云姓令狐。朱闱肷戏浇#《汉书》作斩马,悦书乃作断马。证以唐张渭诗“愿得上方断马剑,斩取朱门公子头”句,知《汉书》字误。资考证者亦不一。

这段文字一方面介绍了历代以来学者们对于《汉纪》的评价及赞誉。另一方面则具体指明了《汉纪》在校勘《汉书》保存史料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而正是由于《四库总目》这一段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汉纪》在校勘《汉书》方面所起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导致后来很多的学者将注意力放到了对《汉纪》在取舍《汉书》与《史记》以及同时期历史文献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例如:李书兰的《汉纪选用史记考》一文指出《汉纪》在记载汉武帝以前的史事时,有些地方是舍《汉书》而取《史记》,这主要反映在它对一些人物、数字、官名、年代以及文字的表述等方面。并指出《汉纪》在文字的表述上有时选用《史记》,一是为了文字准确;二是为了文字完美;三是为了文字通俗易懂。最后又指出《汉纪》对《史记》里的一些人物事迹、官名封号、选拔人才、年代以及文字方面,也曾进行过考订或补充。李书兰在另一篇文章―《汉纪补润汉书例证》中指出《汉纪》对《汉书》的补充,主要表现在一些有关帝王的政绩、官吏的事迹、天文、三统说、灾异及官制、民歌、西域诸方面的.内容上。吉书时的《汉书)汉纪互异举例》一文列举了两书记载互异之例、《汉纪》详而《汉书》略之例及《汉纪》有而《汉书》无之例。

以上所列文章均把着眼点放在了《汉纪》与《汉书》、《史记》等汉代流传史书之间的关系上。不能不说《四库总目》对于这些文章的出现是具有导向性的意义的。

《汉纪》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断代史,其在史学上的成就和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针对荀悦以及《汉纪》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却并不普遍,例如研究荀悦的专书目前出版的仅有陈启云先生的《荀悦与中古儒学》以及程宇宏先生的《荀悦治道思想研究》两部。这两部著作的着眼点都放在了对于荀悦本人思想内容的探讨上,通过分析荀悦其人的生活背景以及他所流传的两部著作(《汉纪》和《申鉴》)来讨论荀悦的政治、哲学思想。需要指出的是陈书在描述荀悦生活的时代所发生的可能对荀悦思想产生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学术背景这一问题上有着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了研究荀悦思想的一部典范之作。

由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对于《汉纪》文本本身进行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没有离开《四库总目》所引领出来的问题。即《汉纪》对于补正《汉书》、《史记》等史书的作用。同时很多学者也注重从比较《汉纪》与同时代流传的史书上下手来对《汉纪》进行研究。所有这些都明显的受到了《四库总目》的影响。

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汉纪》一书在《四库总目》中所获得的赞誉是极高的,而目前我国国内对于荀悦以及其《汉纪》的研究还有着很多尚未开发的领域,这一点同《汉纪》在《四库总目》中所获得的评价和赞誉是及不相称的。

参考书目:

【1】《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版

【2】《荀悦与中古儒学》陈启云著,辽宁大学出版社,版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六

俄罗斯在历史上是当之无愧的竞技体育强国,其拥有诸多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但与美国、中国等竞技体育强国一样,足球运动与其传统优势项目相比则多少黯然失色,换言之,足球项目并非俄罗斯的传统强项,甚至在苏联解体后一度被外界视为其弱势项目。

然而,近些年来,俄罗斯足球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态势,诸多的复苏迹象表明,俄罗斯足球正在逐渐走向崛起。如和两度有俄罗斯足球俱乐部问鼎欧洲联盟杯冠军,再如20俄罗斯以“黑马”的姿态晋级欧锦赛四强,又如在世界杯小组赛中强势力压葡萄牙队时隔再次跻身世界杯殿堂,这些成绩有力的宣告了俄罗斯足球的强势回归。俄罗斯总统普京甚至在俄罗斯“杀入”欧锦赛四强后宣称俄罗斯已经恢复足球强国的地位。鉴于此,本研究将对俄罗斯足球崛起之历程进行梳理、回顾、分析与提炼,总结归纳有益之经验,为我国足球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七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与疾病谱的改变,医学的目的不仅纠正和改善病人的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而且要求清除病人的心理障碍,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随着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深入,鉴于慢性病尤其癌症的难治愈和不易延长寿命的特点,生命质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性研究的热点,癌症等慢性病的生命质量研究已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生命质量研究的主流。

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法是医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医理和哲理的统一,是医学和哲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桥梁学科”。它研究医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在总结医学科学的基础上,探讨医学发展和医学科学工作者理论思维活动以及在正常和异常条件下人体生命过程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诊治、预防疾病和维护人体健康的科学方法论;是把医学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来认识的医学科学观。医学辩证法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医学发展规律和有关哲学问题。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疾病的原因同样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通常指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因素,如生物性、理化性和心理性因素等,外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内因即机体的'内在因素,一般指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防御功能等医学。

诊治疾病,根据“四诊合参”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症状,精神心理状态及声息、气味、舌象、脉象等变化,以及局部肿块、全身形态改变等体征,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在辨证过程中重点收集病人各方面的功能性改变,以及病人所主述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也是通过证的变化来描述的。中医辨证是一个观察和判断的动态过程,而辨证论治则是一个在动态监测生命质量变化的基础上,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的过程。这些观点与生命质量有着相近或相同之处,其实质和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中医诊治的过程即是病人的生存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整体观念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经络气血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人与外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即所谓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指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和经济因素等都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展。中医在治疗疾病前较多考虑了自然界、社会、情志对人的影响,在治疗的同时,重在调整和改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活动,强调阴阳平衡、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不治已病治未病等整体观。生存质量作为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了身体状态,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健康感觉,以及与疾病或治疗有关的症状。这种强调患者自身对生活经历的良好状态的主观感受,以及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可及被社会的认可,即中医所说的良好的协调整体状态。可以说生存质量是从宏观、整体水平评价健康的。

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外周血显微镜下白细胞分类计数,须注意各种细胞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变化,例如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受到年龄、生理周期、运动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可出现暂时性或一过性的生理性增多,这种变化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若中性粒细胞数量呈现渐进性增加的趋势,并且超出一定的度(临界值),往往提示机体发生“质变”,如感染、炎症、组织损伤以及恶性肿瘤等。事实上临床检验项目中许多实验指标都要受到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患者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如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控制饮食和药物、采集标本时的体位和采集时间等),同时要注重疾病相关实验指标的连续性监测,仅仅一次随机检验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或有效的信息,而动态观察则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所以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量变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来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四客观的新评价系统

传统的健康评价是客体评价,非主体;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人们更加注意个人的亲身体验。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使健康测量发生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医学在医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将逐渐下降,康复医学、保健医学等以保健预防为目的新兴医学将受到重视。在临床工作中,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必须得到尊重;内科治疗中要重视整体性和病人参与选择;外科治疗中一定要从生命质量角度来决定是否采用手术以及采用何种方案;护理工作中要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身心实施有计划的、系统的、全方位的护理模式即整体护理,这已成为护理学发展的新趋势;药物的开发和应用首先应考虑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客体评价系统存在于环境之中。人类社会同样与自然界密不可分,可见新的医学模式同时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这无疑是系统论的体现,也是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的体现,同时反映了医学知识结构的一个巨大进步。在医疗管理中,生命质量评价将作为疗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病人参与医疗管理机会将越来越多。卫生行政部门在卫生决策制定工作中,卫生资源的利用与配置将优先考虑生命质量的问题;加强对卫生资源投资效益的评价如质量调整生存年的应用;更多的关注预防医学和社区医疗;卫生立法与政策制定必须重视生命质量的因素。

五生命质量研究各要素彼此联系的关系

现代医学模式,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个方面。生物、心理、社会3者作为要素组成现代医学模式系统。3者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它们既不是平行并列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主从关系。生物、心理、社会3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只是导致机体健康或疾病的原因和中介。在生命质量研究体系中,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各种情况来进行审核评价,从生物、心里、社会三方面入手,这三个方面是彼此联系的,不可分科。这也是自然辩证法在生命质量研究中的运用。

生物学指标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重要标志,是医学研究与医疗诊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物因素仍是医学的中心,在现代医学模式中其核心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生物因素的核心地位,决定着它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作用。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现象是极其纷繁复杂的,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反应,都和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有关,即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都能够成为现代医学模式中的社会和心理要素。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八

1.1前苏联的辉煌期(1958年至1991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是存在于1922至1991年的联邦制国家,是由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5个拥有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愿联合组成[1].苏联国家足球队便是由上述成员国球员经选拔而组建。苏联足球队虽然没有像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格兰、荷兰等欧洲老牌强队一样在世界杯上有过那么显赫的历史战绩,但苏联队在欧洲范围内的辉煌与成就则丝毫不逊任何球队。20世纪60年代是苏联足球最为鼎盛的时期。

从1958年世界杯跻身8强开始(此前没有参赛),苏联便在传奇门将雅辛的率领下于欧洲杯和世界杯上相继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尤其是1960年苏联获得了迄今为止唯一的国际大赛冠军(欧洲杯冠军),1966年则创纪录的获得了世界杯第三名的历史最好成绩。20世纪70年代,苏联足球队虽然没有达到60年代的辉煌,但还是凭借着原有的球员基础获得了1972年欧洲杯的亚军,而在此后的十多年来则呈现出了一定的滑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在苏联解体前的一段时期内,苏联足球迎来了最后的光辉。在著名教练罗巴切夫斯基的率领下,苏联队以乌克兰基辅迪纳摩足球俱乐部为班底,打造出了又一支豪华之师,其中布洛欣和别拉诺夫更是获得过欧洲足球先生[2].1986年的世界杯上,苏联队更是以夺标热门的身份参赛,但在极富争议的判罚下被比利时意外淘汰,而1988年欧洲杯更是一路杀进决赛,最后仅仅小负荷兰屈居亚军。

1.2苏联解体后的调整期(1992年至)

苏联的解体对苏联内部成员国的足球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足球成为苏联足球的继任者,但此时的俄罗斯足球则已显得形单影只,因为此前的苏联队云集了独联体中的各路好手,尤其是有着深厚底蕴的乌克兰足球,对苏联足球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解体后,乌克兰等国的优秀足球人才从中彻底剥离,极大地削减了俄罗斯足球的实力。

另外,前苏联传统的足球人才培养体制在足球市场化和全球化愈演愈烈的20世纪90年代则已显得不合时宜,各种弊端的暴露无形之中对俄罗斯足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力。由此,俄罗斯足球进入了全面而深化的改革与调整期,改革必须付出长期的隐忍代价,一方面旧有体制的惯性在一定程度上仍影响牵制着俄罗斯足球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改革后的足球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锤炼与考验。因而在之后的期间,俄罗斯国家足球队再也没有取得过令人信服的成绩,呈现出一种漫长的蛰伏状态。在1994年至的4届世界杯上,俄罗斯2次没有通过预选赛,2次通过预选赛但都在正赛中小组出局。而在至3届欧洲杯上则是缺席1届,2次晋级正赛但也都小组出局。虽然20莫斯科中央陆军足球俱乐部为俄罗斯获得了苏联解体后首个欧战冠军,但这也仅为俄罗斯足球改革后的局部成效,而直到年俄罗斯足球才迎来了改革后的一次全面爆发。

1.3俄罗斯足球的快速崛起期(2008年至今)

2008年的欧洲杯是俄罗斯足球近来最值得称道的一届世界大赛。俄罗斯国家足球队在本届大赛中先是开局不利负于西班牙,但却后来者居上,先后击败卫冕冠军希腊、北欧劲旅瑞典以及老对手荷兰队,最终晋级四强,仅以一球小负后来的冠军西班牙,一举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全新面貌的俄罗斯足球,也为俄罗斯足球的重新崛起划伤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是2008年,圣彼得堡泽尼特足球俱乐部成为俄罗斯第二支获得欧战奖杯的球队。可以说,无论是国家队和俱乐部队,俄罗斯足球成为2008年世界足球中为数不多的能够与西班牙足球相媲美的球队。毫无夸张的说,2008是年俄罗斯足球崛起的标志年份。然而疯狂之后,俄罗斯足球还是迎来了一段镇痛。南非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俄罗斯在附加赛中爆冷负于斯洛文尼亚惨遭淘汰,欧洲杯中虽被视为夺标热门球队,但却仅以微弱劣势从小组赛出局。在这几届大赛中俄罗斯队的技战术打法都较为鲜明地表现为有效率的快速进攻,因此在进攻端俄罗斯队能够表现地较为强势,但在防守端仍然会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攻守相对不均衡造成了先赢后输的局面。鉴于此,俄罗斯足协聘请了意大利著名教练卡佩罗,意大利人在20接手俄罗斯国家队以来,其技战术打法变得愈加成熟和老练,更加注重防守的俄罗斯队在巴西世界杯预选赛中以小组头名身份力压葡萄牙从而直接晋级决赛圈,这是自韩日世界杯以来俄罗斯再次获得世界杯正赛名额,实属不易。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以大国姿态迎来了俄罗斯足球发展百年一遇的历史契机,即举办世界杯。这不仅表明了俄罗斯足球崛起的雄心,更折射出了其走向足球强国的自信。

2俄罗斯足球走向崛起的成功因素剖析

2.1足球管理体制改革先行

苏联解体之前,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举国体制”是其体育管理体制的显着特征,“全国体育文化运动委员会”是苏联负责管理全国体育事务的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其在“委员会”以下设立了诸多的项目管理局,其中“足、冰球管理局”是足球运动的直接管理部门。苏联解体前,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已经席卷俄罗斯体育界,依靠行政命令来管理足球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足球发展的需要。1990年1月苏联召开了全苏足球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新的足球章程,成立了新的足球协会,此时的足球协会脱离了行政管理机构的束缚,为俄罗斯足球的协会化管理和职业化发展奠定了历史根基[3].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足球在俄罗斯足球协会的管理下成立了以俱乐部为本的俄罗斯足球顶级联赛(改为俄罗斯超级联赛),然而足球管理体制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俄罗斯足球联赛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假球、贿赂、黑哨、球市低迷等惨淡局面,但俄罗斯足协一直没有放缓改革的步伐,年穆特科当选新一届俄足协主席成为俄罗斯足球管理改革的又一大突破口,新的足协主席充分履行了重要的管理职责,对俄罗斯足球进行了深入的改革,首先是在联赛中重组了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强化了其法治监管职能,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打击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其次是规范国家队管理重视后备人才培养。通过聘请铁血教练希丁克担任各级国家队总教练,其不仅为国家队的科学训练和严格管理提供了保障,更为俄罗斯青少年足球的进一步推广和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2.2市场化的职业联赛提供了发展驱动

俄罗斯在进入普京执政时期,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为俄罗斯打通了经济复苏的通道。20是俄罗斯经济发展最为辉煌的一年,该年gdp增长率达到了9%,亏损企业和亏损额比上年分别下降了22.3%和20.8%,失业人数从的909.4万降至年的669.9万,下降了22.5%[4].在之后的几年,俄罗斯经济整体上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在此宏观经济背景下,俄罗斯足球职业联赛迎来了发展的重要契机,20俄罗斯足球超级联赛诞生后,吸引了一大批经济实体的投资热情,尤其是在当时国际能源价格飞涨的年代,一批能源、石油、铁路等背景的巨头公司脱颖而出纷纷涉足足球领域,莫斯科中央陆军、莫斯科火车头、圣彼得堡泽尼特、喀山红宝石、安郅等一批俄罗斯超级联赛俱乐部均由实力雄厚的股东支撑,同时这些俱乐部也成为欧洲赛场的常客。他们之间的良性竞争也客观上大大提升了俄罗斯足球超级联赛的水平和国际地位,当前的俄超联赛已经吸引了来自南美、非洲、亚洲等世界各地的不少球星加盟,这直接提高了俄罗斯俱乐部在欧洲赛场的竞争力,更为俄超联赛赢得了声誉,赢得了重要的国家联赛排名积分,当今的俄超联赛俨然已经成为继“欧洲五大联赛”之外最具号召力的联赛。此外,俄罗斯足协一直致力于俄超联赛的发展和品牌打造,而并未一味追求国家队成绩。俄罗斯足协发展局局长佐尔科夫曾公开表示,“彻底的市场化联赛机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进入,成为足球复兴的基础。”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在俄罗斯的联赛机制下,有关投资的广告、电视转播、门票、周边产品等收入以及相关球队进军欧洲足坛所带来有关隐性效益均按市场化的规则进行分配。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俄罗斯足球联赛朝向健康的竞争平衡方向发展。总而言之,俄罗斯强有力的联赛建设为其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

2.3重视青少年足球和草根足球规划

俄罗斯足协致力于打造品牌联赛的同时,也不忘记加强俄罗斯足球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足球和草根足球发展的规划和落实。2005年俄罗斯足协发布了《俄罗斯足球发展-战略规划》的十年发展计划,对俄罗斯足球发展中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其中涉及到大众足球和职业足球的`诸多方面。而儿童足球的启蒙和青少年的球员的培养则成为其中的核心和基础的内容。前苏联时期,苏联足球有着一整套成功普及和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的经验,其中就包括青少年足球科学的训练理念和方法,青少年球员科学的培养周期与计划等等,俄罗斯足协将这部分有益的经验吸收进了战略规划之中。另外,俄罗斯足协还在规划中对足球学校、俱乐部青年预备队和少年预备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为俄罗斯的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的系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俄罗斯足协在规划中规定要求到20,俄罗斯要兴建1000座免费为儿童开放的足球场地,同时建设2000座面向大众的小型足球场馆,这无疑为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和大众足球的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与此同时,20俄罗斯将首次举办世界杯,这很大程度上将点燃俄罗斯全民足球的热情,尤其是对青少年足球人才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更是一种莫大的契机,因为俄罗斯将在20和年至少连续两届参加世界杯正赛,这为怀有足球梦想的俄罗斯青少年实现足球梦想搭建了良好平台。然而俄罗斯足协在足球发展规划上并未安于现状。据俄罗斯体育网报道,俄罗斯足协近期再次推出“之前的俄罗斯足球发展计划”,并决议全面发展草根足球,预计投资总额为68.9亿美元[5].这充分表明发展青少年足球和草根足球已经成为俄罗斯足球发展的工作重心,也为俄罗斯足球走向强盛提供了后备保障。

3对我国足球发展的启示

3.1转变足球发展方式及当局职能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同志曾在中国足球发展试点城市启动仪式上指出,发展足球试点城市是扩大足球人口、夯实足球发展社会基础的大胆尝试和重要举措,中国足球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改变发展方式,并且表示中国足球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足球发展的需要[6].可以说,转变足球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中国足球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我国足球的发展模式更多的是以追求大赛成绩为直接准绳,世界杯和奥运会等参赛成绩成为衡量足球进步与成功与否的不二指标,因而为了能够争取在短期内出成绩,决策部门选择的更多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即国家队主教练频频换帅,国家队技战术风格的反复无常甚至盲目跟风。把发展重心直接放在国家队本身,而轻视足球的社会普及工作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青训体系的构建,另外也疏于联赛发展的监管,这实属本末倒置之举。反观俄罗斯足球发展历程,虽然受到了苏联解体对足球发展的巨大冲击,但却坚持走联赛的市场发展之路,做强做大俄罗斯足球超级联赛,这不仅直接提升了俄超联赛的水平和国际地位,更是通过联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国脚,显着提升了俄罗斯国家队的实力。为此,今后我国足球的发展重心应切实转变到中超联赛的质量建设、大众足球和校园足球的普及、符合我国自身特点的技战术理论体系和路线风格上来。此外,还应进一步深化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切实转变当局管理职能。

3.2贯彻落实科学的足球发展规划

中国足球发展从来不缺少规划与纲要的指导引领,如早在1993年我国便制定了《中国足球十年发展规划》,但1994年至间的中国足球并未实现《规划》所述的足球总体实力位居亚洲前列,男子国家队进入世界杯前十六名,进入奥运会前八名等目标[7].由此可见,该足球发展规划所制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值得商榷,在落实的具体程度上则更难以服众。

近几年来,我国足球在历经打假、扫黑、反腐等惩治行动后,足球事业发展逐渐走向正轨。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历经风雨的中国足球再次启动了足球发展的顶层设计,如年的《青少年和校园足球发展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为青少年足球的推广和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设计与指导;年初,第十届中国足协会员大会分组讨论了《中国足球中长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该纲要虽然未提到世界杯出线等具体目标,但却提出在20年内把中国发展成为亚洲足球强国的目标。与此前相比,该纲要已显得更加务实求真。因而,基于理性和有关历史经验,在切实目标的前提下,致力于提高纲要中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操作性和缜密性尤为关键;另外,对纲要规划在实践领域的具体落实成为纲要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在具体的实践周期,对规划应作阶段性的总结、评估与考核甚至局部调整,从而最终保障纲要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

3.3融入区域足球发展提高国际话语权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向来存在着一种惯性的隔阂,再加上受到二战和长期冷战思维的深刻影响,西欧国家和俄罗斯向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相互排斥,然而在足球领域,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却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到了欧洲足球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如今的俄罗斯足球超级联赛及其俱乐部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下与世界足球关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对外开放度还是对外参与度均显着提升,当下的俄罗斯足球也不再神秘,且越来越多地被欧洲乃至世界所认知与接受,另外,俄罗斯能够得到国际足联的认可而获得2018年世界杯主办权就是俄罗斯足球被世界认可和信任的有力表现。因此,就我国足球的对外发展战略而言同样如此,当前的中超联赛已经在亚洲拥有了一定的声誉,但中超联赛的品牌价值还未充分挖掘,我国应充分利用亚洲冠军联赛等大赛舞台,进一步构建与传播中超联赛及其俱乐部的品牌内涵,提升其品牌价值,从而巩固和提高中国足球在亚洲的地位和话语权。另外,以积极的姿态申办世界杯足球赛也将是中国足球发展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足球要走向崛起与强盛,申办和举办世界足球大赛是必由之路,也是中国足球树立全新形象和改善国际地位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苏联[eb/ol].

[2]百度百科。苏联国家足球队[eb/ol].

[3]俄罗斯崛起启示录:足球体制需变革联赛是根本[eb/ol].

[4]盘点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罗斯经济[eb/ol].

[5]国际足球每周商业简报第68期[eb/ol].

[6]蔡振华:中国足球的进步和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eb/ol].

[7]《中国足球十年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考察报告[eb/ol].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九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考古越来越感兴趣,考古现场文物的保护问题也日益得到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重视。文章通过阐述保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重要性,详细剖析影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原因,并给出了详细的保护方法,希望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1发掘现场造成文物损坏的因素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文化,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从未停止过,其中,考古就是一项文化保护活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其破坏因素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光线,光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客观存在,紫外线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和危害最为严重,而且紫外线还是发生光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二是温湿度,温湿度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很大,通常相对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器物自身结构产生收缩现象,使得一些漆木器等文物表面产生裂纹等破坏;三是微生物,器物表面由于微生物、霉菌等原因可造成文物表面色泽发生变化,尤其是木制文物,木质成分容易与微生物的分泌物发生反应导致色变,从而破坏文物的本来品质。

2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文物原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暴露在一定的环境下容易受到损坏,所以更加需要形成文物保护的意识。文物保护是通过一定的技术辅助,尽量恢复文物本来面貌,以及延长文物使用期限的过程。之所以要重视文物保护,主要是因为文物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2.1文物的史料价值及其不可再生性

文物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和承载,是民族精神家园的结晶,是今人与祖先对话的载体,堪属国之无价瑰宝。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继续、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文物由于其历史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文物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其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抢救保护和实验室文物修复保护等,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做不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以后研究先人的文化、生活习俗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2文物的考证校勘价值及其不可复原性

在考古发掘现场,如果出土文物因抢救及时且得以科学的、有效的保护,大量珍贵的文物就能幸运地被保存下来,为后期的文物复修与考古研究提供科学、真实的资料。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是我们能够借以得知当时时代风貌和文化特征的第一手资料,且可以用来与传世文献相互校勘,考证版本,对于恢复古代文献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2.3文物的实物价值及其不可替代性

考古发掘现场所发掘的所有文物,都具有唯一且不可替代的特点,比如发现的原始人头盖骨化石,就是任何化石都不能够替代的重要文物,它反映了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头型和骨骼特征,同时对于研究人类的演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实物代表的是特定时期人的生命和灵魂,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就是对以后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的'一种利用。

总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遗存,各类形形色色的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与人文信息,无论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科学研究价值都是非常高的[1].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十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区位优势或者竞争优势条件的变化,驱使产业自发地在国家或者区域之间、以企业为主体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备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空间、多学科的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因此产业发生转移的动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比较优势促发国际产业转移

赤松要最旱研究产业转移问题,他提出的雁阵模型描述了日本的产业发展路径为进口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出口扩大生产模式,形象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变换和产业在国家之间转移的过程,预示了比较优势是国家产业转移的动因;刘易斯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现这些国家由于人口增长率的自然下降,出现非熟练劳动力的大量缺口,导致劳动成本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丧失了比较优势,因此这些国家不得不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该理论是建立在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之上的,认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是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之间的比较优势由于存在比较优势,先发国家应将本国已经处于或者即将出现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转移到后发国家,这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是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产业区域间的空间移动,以规避产业劣势和发展先进产业却认为发达国家为了摆脱重合产业绝对成本的不利地位和实现重合产业的再次增值,将国际产业转移作为产业调整的策略。

(二)产品价值链的深化诱发产业转移

20世纪60年代,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存在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三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特性差别比较大,对不同生产要素的偏向也不同,因此会导致产品生产业务在要素禀赋程度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的空间转移。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就是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回避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的生产劣势。伴随着产品内分工的逐渐深入和细化,产业价值链也在不断裂变和细化,产业链中不同技术含量和价值的环节因此能在不同地区或者国家之间拆分,进而引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中心区位转移,产业转移的环节越细化,价值区分越精细,最终会导致整条产业链的.企业集群式和组团式转移。

(三)微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诱使产业转移

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了oli模型。他认为只有企业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才能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或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作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随着国际分工更加细密,跨国公司顺势把业务不断拆分,在本国范围能达到生产能力极限之后把其中一部分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或者区域,于是促发了产业转移;企业的区位行为是企业主体与各类利益相关者就工资、税收、价格、基础设施等关键因素进行谈判的结果。企业作为产业转移的微观主体,以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竞争区位和现有区位之间的赢利差额贴现值大于转移的成本时,企业就会迁移到其他地区。

总之,上述学者的研究能为了我们研究产业转移提供更明确的视角和更加全面的观点。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十一

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有2个环节,即理论教学与设计训练。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使教学环节变为3部分:即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及设计训练。理论教学能构筑起横向的和纵向的理论体系框架;设计训练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而案例教学则能使学生们近距离地接触实践,提升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环相扣的3个环节中,即能发挥教师的提纲挈领作用,又不抹杀学生的主动创新性,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授之以渔”而不是“赐之以鱼”的本质关系。

当然,根据园林专业本身的特点,案例法教学一般在课程的部分章节进行或理论内容全部讲授完之后进行,而很少有像法律类专业某些课程全部采用案例教学,并且根据课程的不同,案例教学引入的多少和案例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次序也可以有所变化,而且根据呈现给学生案例性质的不同是呈现设计资料还是真实作品现场)案例教学过程也有所不同。为了便于讲解,下面将呈现给学生设计资料的称为第一模式,而呈现给学生真实作品现场的称为第二模式。

4.1第一模式第一模式过程大致可分成精选案例、案例引入、案例讨论和概括总结4个基本环节。

4.1.1精选案例

这一过程在案例教学前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精心组织案例,并在课前发给学生。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即通过它能解释设计的普遍规律,部分优秀设计作品个性突出但共性不强,不宜充当案例的主体,但可作为典型案例的补充;案例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学生必须动一动脑筋才能作出结论;案例还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总之,在精选案例时,要反复斟酌,再三推敲,使之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理解设计知识,提高设计创新力。

4.1.2案例引入

案例引入即先向同学们展示案例和介绍案例。展示的方式有多种,如给每个学生发放案例材料、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等。案例可以是教师去现场拍摄的设计作品,也可以是从各类文献资料上收集整理的资料。总之,案例的引入要简明扼要,不可太多传递自己的主观评价,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4.1.3案例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可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常通过设置典型性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典型性问题可以是重点难点部分,也可以是值得商榷之点。设置的问题要兼顾横向与纵向的理论体系,但不可太多。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应是主体教师应更多地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去唱主角。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巡回检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可对组织讨论和引导讨论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使讨论井然有序;提出切中要害的和关键性问题;把学生个体的讨论意见集结在一起;协助学生清理思路,使观点站得住脚。

另外,案例讨论中不要批评不同意见,案例讨论的结果常常是不同的,要允许多样化的存在。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4.1.4概括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评价和总结。总结案例讨论本身、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设计案例几乎没有标准答案。评价中要充分肯定学生各种见解的合理性,尊重学生的成果。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也可以让同学们课后自己总结在此次案例分析中的感受与收获,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可对报告作出评语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

4.2第二模式与第一模式不同之处的是,在案例讨论前需带学生亲临作品现场。其教学过程大致为:选择案例与亲临现场、问题的提出、案例讨论、概括总结。其部分过程与内容与第一模式相似,所以介绍从简。

选择案例与亲临现场选择案例时,除了要满足典型性外,还要考虑地点的.可达性,最好是1天内能往返。案例可以是教师在多年实践中设计施工过的作品,也可以是他人设计。如是自己设计的,可向学生介绍设计背景及设计的感触;如为他人设计,可考虑邀请设计师和施工单位的相关人员参与。亲临现场前,要将学生分好组,便于外出管理和后面的案例讨论。

问题的提出这一步骤可在学生去现场前完成,也可在观摹现场后再提出。这种模式除了提出能揭示设计普遍规律的问题外,也可适当针对现场提出一些特色性问题、一些涉及施工管理的问题等。

案例讨论讨论可在现场进行,也可回校后再完成。因为此类案例真实性强,在讨论中要避免个案中特殊因素对一般性规律的影响。另外,讨论时,可邀请使用者参与。通过使用者的反馈信息,可让学生更好地明白理论上的设计与实际工程之间的差异。

概括总结概括总结一般回校后再进行。总结不仅要评析学生们在案例过程中的表现,而且还要评析学生们与其他人如设计师的沟通能力。

5实例介绍:《居住区环境绿地设计》案例教学

5.1《居住区环境绿地设计》课程简介与教学构思

本课程为大四的专业选修课,总学时为3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学时。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完善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知识,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别人的方案进行评析,能独立完成居住区绿地环境的规划设计,并具备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

根据教学目的,本课程分为3大块来进行,即基础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设计训练。

5.2《居住区环境绿地设计》案例教学步骤

其步骤为:典型案例的选取—案例的介绍—问题的设置※分组讨论-※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案例讨论的总结^课后作业的设置。这7个步骤中,第一步骤由教师在课前进行,最后一步骤由学生在课后进行,中间5个步骤在课堂进行。

第一步是典型案例的选取。选取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设计场所等的案例,并使每一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如本次课选取了4个案例,分别为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居住区屋顶花园案例、都市小庭园案例和乡村庭园案例。

第二步是案例的介绍。对案例产生的背景和案例的主要特点作简单扼要的介绍,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案例的实质。对案例的难点可作引导性的提示,使学生在讨论步骤时能较快地切入。

第三步是问题的设置。问题可以针对某个案例进行,也可以综合多个案例设置。如问题:论述屋顶花园绿化的特点是针对一个案例的;而另一个问题:论述都市居住环境与乡村居住环境绿地设计的异同是综合2个案例的。

第四步是分组讨论。以4~5人一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的4个问题中,每一组可侧重于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讨论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一组倾听他们的看法,对不善言谈的学生,要鼓励引导他们表达。

第五步是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每组派代表对讨论的主要问题进行解答,其他组以予补充,也可对其有异议的地方进行辩析。

第六步是案例讨论的总结。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对于不足之处,教师可设置课后问题,以引导学生在这方面作更多的探讨。如学生在论述都市居住环境与乡村居住环境绿地设计的异同这一问题时,差异性方面论述面较窄,所以要求学生多看一些国外的资料来弥补这一不足。

最后一步是课后作业的设置。本次案例作业要求每一位学生选取一个自认为最优秀或最有个性的案例,并对其加以评析。这一过程是对案例教学的深化,同时学生可通过资料的收集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6.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其他问题

6.1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的典型性需要从众多的案例比较中才能发现,而案例库的匮乏将使所选案例的典型性受到影响,尤其是案例实施的效果。案例库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案例材料,案例可以从各种书籍、期刊、或其他文献中获取,也可以是教师自己的设计成果。案例的收集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亲临现场的案例,因此,教师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案例库由典型性案例和特色性案例组成。典型性案例是指能较多地体现事物发展普通规律的案例,是案例库主要组成部分;而特色性案例一般是在某个方面个性突出的案例,如设计手法的别出心裁、设计风格的挑战传统、设计背景的非同一般等,量虽少但也是案例库不可缺少的部分。典型性案例使事物呈现共性,共性能使同学们提炼出事物的规律;特色性案例使事物凸显个性,而个性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力至关重要。所以,在选择案例时应以典型性案例为主,特色性案例为辅。

收集好案例资料后,还需对案例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如《园林设计》案例典型性部分,可根据功能的不同来划分,如广场设计案例、公园设计案例、居住区设计案例和街头绿地设计案例等;特色性部分可根据设计风格的不同来分,如极简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6.2提高教师驾驭案例法教学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扮演5种不同的角色:一是“编剧”,要在课前选择好适当的案例,拟定好讨论题;二是“导演”,组织安排好案例讨论的课堂秩序,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气氛;三是“教练员”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因材施教;四是“媒介”,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运用技巧激发学生之间的活跃讨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五是“信息库”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及时提供信息和帮助,随时解答疑问。

如何提高教师驾驭案例法教学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使案例库完善。二是自身多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实践,只有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能较好地去诠释案例教学。三是需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知识,研究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能正确地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激情。总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但应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课堂驾驭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新型教师。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十二

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虽然有着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并没有积累大量的经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动因包含有主动、被动和共同演化视角。通过这些视角的分析可以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未来的发展进行很好的展望。

一、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角色主要是指对于公司员工的各方面的探究以及员工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的能力。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等都能够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定位和演化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分析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多视角分析

1、主动视角下的角色发展动因

通过主动视角的分析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主要受到组织战略和权利的影响。第一,企业的组织战略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角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的管理中,组织战略包括独立性、依赖性和防御性等。每一个企业都应当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战略。如果企业不能够对组织战略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第二,组织权利能够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行为和政治策略。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信息的传递来正确的判断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价值。因此,在主动视角的影响下,企业对于组织战略和权利的正确选择能够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

2、被动视角下的角色发展动因

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在形成、定位和演化的过程中受着被动视角的影响。在被动视角下,企业对于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价值。例如,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企业的人力部门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另外,目前我国企业大都实施的是雇佣模式,这种模式的应用阻碍了人力资源角色在实践中的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经验不能充分体现在日常的应用中。因此,被动视角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共同演化视角下的角色发展动因

对于企业而言,第一,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的业务外包模式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缺乏应有的重要性。另外,由于企业的管理层的理论知识的缺乏,这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够顺应企业发展,阻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第二,一些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从总体上来看,企业文化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能力以及社会资本的影响,所以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展望

1、发展动因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影响

不同动因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作用效果不同。在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不同阶段,各个动因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当清楚的分析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主导动因和辅助动因,深刻的认识到不同的动因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影响的不同。这些研究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2、未来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社会资本的研究

目前,虽然研究者已经对人力资源给管理角色的结构性、关系性和共享性资本的内涵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但是这三个资本本身仍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的因素。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虽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组织结构比较稳定,但是用其进行结构性资本的评价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对于关系性资本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正式和非正式员工的影响使得关系性资本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社会资本的进一步研究,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

3、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不同

不同国家的文化情境不同,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不同。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应努力的分析各国的文化情境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影响以及各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态度和期望。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够更加的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在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丰富了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理论基础,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价值。

4、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评价

不同的动因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的作用效果不一样。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通过组织绩效来评价不同动因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效果。但这种方式不足以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构成、相容性、权重分配的均衡性等来评价人力资源给管理角色发展的效果。但是,目前这些因素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检验,从不同角度来探究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认可,但是并没有得到大量的经验积累,以至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并没有被应用到实际中去。而通过从主动、被动和共同演化视角下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动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注意发展动因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影响,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社会资本的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的不同,并且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进行很好的评价。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升飞.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效能与影响因素分析——从人力资源外包的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2]李隽,李新建,王玉姣.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4)

[3]孔锦,刘洪,王艳,李权莉.转型经济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转变与组织有效性的关联研究[j].软科学,(11)

[4]宋典,袁勇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与角色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2)

[5]杨先云.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多视角分析和展望[j].才智,(30)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十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具有重大的意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解决问题的开始;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军事路线保证;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组织保证;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起点。

在新时期回顾遵义会议的伟大功绩,给我们以下启示: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原则;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既防右又防“左”的思想路线;

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民主集中制。

一、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解决问题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这些指导有些是正确的,对中国革命作用很大;一些则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给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比较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的承担中国革命的重任。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就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

纵观整个复华瀚亚平台成立的“投委会”,基本上没有摆脱平台的束缚,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自主的、拥有话语权的、能代表最广泛的广大债权人利益的统一组织,机械的套用其他平台、或过往的案例。

2.遵义会议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军事路线保证。

毛泽东在会议上“集中阐述了当时亟待解决的牵涉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路线,正确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这是遵义会议的灵魂,是实现伟大转折的指针”。由于当时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军事路线的错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且这些错误已为当时中央大多数领导同志所认识,也为广大红军指战员十分不满,纠正的条件已经成熟。之前的通道、黎平、猴场三次会议,为纠正“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和张闻天、周恩来等形成共识为召开遵义会议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批评博古的错误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军事领导上实行错误的战略战术,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造成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他批评李德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不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遵义会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纠正军事路线的错误。遵义会议后,红军恢复了过去在毛泽东领导下作战的正确原则,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历时两个多月,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追截围剿,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全歼红军的计划。这是红军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运动战的光辉典范、是红军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对于是否采取“立案”的争吵,所谓的“立案派”和所谓的“反立案派”水火不相容,几近你死我活的状态,完全忽略了这仅仅是一个强有力方式、方法、手段而已;而“两派”的有机结合将会完美的发挥这一手段,充分展示其巨大的国家机器的威力。

3.遵义会议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组织保证。

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党的领导实质是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3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当时革命战争环境下党中央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进入3人军事指挥小组,承担起长征途中处于中心的军事任务的领导工作,也表明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逐步确立。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自此,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逐步形成,从而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一个完全独立的、自主的、拥有话语权的、能代表最广泛的广大债权人利益的统一组织,以及一批拥有公心、和专业知识能力的代表,将会引领广大债权人持之以恒的有效维权,并最终取得各方满意的结果。

4.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关节点。

遵义会议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的标志,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关节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遵义会议总结失败教训,正确解决了军事路线,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使得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领导集体的确立,正确思想的指导,中国革命逐步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已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思路一定要清晰。如何解决发展与兑付的尖锐矛盾,我们认为“兑付加发展”是最佳的途径。可持续的兑付、递增的兑付,是最终的良药。

二、遵义会议的历史启示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于今天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重要的启示。1.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原则。

一个国家的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独立自主进行革命这一原则的光辉范例。这次会议是在同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由我党独立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从思想酝酿、组织准备到组织领导,都把共产国际顾问李德排除在外。会议决定:“(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议对远在苏联的王明和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左”倾教条错误路线进行了批判,取消了李德在我党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实际上就是对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左”倾错误思想指导的否定。因此,会议取得了成功,成为我党第一次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开端和在全党确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原则的起点。从此,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原则的指导下,及时纠正了各种错误路线,克服了重要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遵义会议表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本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应当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的问题,无产阶级革命既不能输出,也不能输入。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遵义会议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党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在领导革命过程中,避免犯右的或“左”的机会主义错误,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本国的国情。其次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不认真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并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把革命策略的制定基于主观臆想之上,那就必然犯错误,使革命事业遭受损失。而毛泽东则相反,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国情,寻找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以此来教育帮助其他同志,从而促成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并取得了成功,最终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这既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3.必须坚持既防右又防“左”的思想路线。

中国革命曾经多次出现“左”倾和右倾两种机会主义错误,残酷的历史表明,在经济、社会、文化极端落后的中国,“左”倾和右倾一样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十分重视防右,但也要防止和克服“左”的错误倾向。遵义会议是在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发展到极端,几乎使革命走向失败时召开的。遵义会议表明,要防止和克服革命队伍中“左”的错误倾向,就必须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彻底抛弃“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

4.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要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又要最明确地维护党的领导集体的权威和作用,这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来说,尤其需要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领导集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既犯过右倾机会主义也犯过“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革命经常出现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如果没有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没有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5.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民主集中制。

党内民主是党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遵义会议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批评和斗争,果断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但是并没有单纯地追究他们的个人责任,没有给他们什么严重的惩办,而是仍然分配给他们适当的领导职务,耐心地帮助和等待他们从思想上真正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吸取经验教训。开展党内思想斗争,解决党内矛盾的唯一正确的方针,正是始于遵义会议而在延安整风中找到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遵义会议以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不健全的,特别是党内流行家长制和惩办主义,动辄实行所谓“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危害很大。遵义会议在通过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的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党内斗争,正确的对待犯错误的干部,为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作出了一个榜样,为后来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宝贵经验。毛泽东多次强调,党内外都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把它作为克服困难、抵御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保障党内民主发展的固本之策。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之一。历史和现实表明,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不断发扬党内民主,正确理解和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于加强执政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各级党组织思想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成为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模范。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十四

摘要:企业薪酬体系公平性即公司职员对公司薪酬体系和管理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的看法,具有激励员工意义的薪酬是建立在公平的薪酬体系之上的。文章内容从薪酬公平的意义分析着手,提出了成立内部、外部和个体公平性的办法,保证薪酬公平的真正落实与执行,对于促使企业薪酬管理实施有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薪资体系、公平、研究

一、公平理论的内容与影响

1、公平理论的内容

1967年,美国知名心理学教授亚当斯关于企业薪酬公平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亚当斯教授指出:公司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来源于自身收入和他人收入,在工作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将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和所获取的薪酬跟周边人的劳动和所得薪酬进行对比,或者与自己之前的收入进行对比。假如用qp代表员工对自己所得薪酬的感受,qo代表员工对同时所获薪酬的感受,ip表示职工自身对个人工作投入的感受,io表示职工自身对同事所作投入的感受,关于薪酬公平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可以分成下述集中情况:假如qp/ip=qo/io,那么其会认为所获薪酬是公平的,基于这种情况,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会继续维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假如qp/ipqo/io,那么就表明其所获得的劳动回报高于其付出,在这样的条件下,其不会要求降工资,职工很有可能主动增加劳动付出。

2、导致不公平的原因

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导致薪酬体系不公平的原因主要包括:薪酬体系实施环节受传统概念上的“平均主义”思想作用比较大;薪酬管理与薪酬政策在实施环节出现了黑箱操作,或者说薪酬信息传递不及时;受职工主观思想评论的作用;公司绩效考核系统不科学;职工之间的竞争机会不公平等;外界薪酬环境不健全等。

3、薪酬体系不公平对职工的影响

基于公平概念,在职工感觉薪酬待遇不公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下列行为:减少自己的工作投入,比如工作不再努力;改变工作产出,比如执行按件工资的职工利用增加产量,降低品质来增加自己收入;改变对自身的认知;改变对周围同事的看法;选取新的参照目标;离开工作地点,比如辞职。

二、公平的标准与分类

1、公平与效率

公平跟平等是有着明显区分的,平等在收入分配上注重没有差距,也就是收入结果上的均衡。效率的概念即单位时间内所做工作的多少,也就是工作效果和工作量之间的比率。中国在分配改革的时候,关于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提出了“效率第一、公平第二”,并没有将分配公平放在首位,从“第一次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都要对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关系进行合理处理,再分配过程中不能忽视公平”,同时还“将提升效率和推动社会公平联合起来”的环节,基于此规范了全体国民关于公平与效率这一问题的认知:分配过程中效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

2、公平的分类

结合各个管理时期,薪酬管理体系的公平性可以分成薪酬管理结果的公平性与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按照职工所参照的对象,薪酬管理结果的公平主要包括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和个人公平性三者。

(1)外部公平。假如体系内部职工认为自己的薪酬水平和外界同行相似职位的薪酬水平相对比,比较公平,那么职工对其岗位的满意度就较好,这样职工就愿意留在企业内继续从事其岗位;假如职工感觉自己的薪酬待遇跟外界类似岗位的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其对岗位的满意度就比较低,往往会出现职工跳槽的现象。

(2)内部公平。任何一个企业内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岗位,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条件、所需技能等往往是不一样的。为了证明企业职工待遇公平,务必利用科学的方式来分析企业内各个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进而证明企业薪酬体系的公平性。

(3)个体公平。关于绩效薪酬的公平性往往表现在当前职工认为虽然当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跟其他人相似,然而在绩效优秀、技校一般和绩效不合格的人之间是否出现了合理的薪酬差距,企事业单位也往往利用绩效加薪或者其他绩效奖励等方法来证明职工对企业的贡献值和不同的个人对企事业单位贡献的不同。

三、执行公平的办法

完成“效率、公平、公正”的`薪酬目标,在成立薪酬制度过程中,需要结合公平的分类有效执行。基于职位分析与能力评估等立场,关于推动企业薪酬公平提出下列建议:

1、内部公平策略

(1)成立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途径。利用加强人才成长途径创建,推动运营管理团队顺应市场发展变化,专业技术团队发挥其技术特长,技能操作团队能有效处理客户现实问题,按照人才成长特点,规范运营管理职位顺序,梳理专业技术与技能操作职位顺序,形成标准、统一的多元化人才发展形势,让各类人才成长有渠道,晋升有空间。

(2)成立以“工作”为根本的职位分析与评估系统。岗位分析是整理用来判断工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信息的流程。第一,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来对其运营模式进行变动,对岗位进行设置与变动。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特点,对职能重复的岗位进行撤销,对工作量大的岗位进行拆分等,进而来实现岗位优化的目的。第二,岗位分析的结果要对岗位进行描述,利用编辑岗位说明书,对岗位进行判断、界定与说明,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技能、工作范畴与工作内容等信心。岗位分析的结果在岗位评估、岗位匹配中会涉及到,为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打下夯实的基础。

(3)规范基于“人”工作能力与技能的评价系统。第一,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主要包含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等内容,同时具体到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基于上述标准,利用选取最佳评价方法,比如加权求和的方法来得出评价结果。第二,公司对职工能力进行动态考核,同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登记,尤其是在职工进修学习、职务职称晋升之后进行动态评估。为专业技术性岗位成立能力模型,也相应成立了能力分析与认证的评价系统,同时把技能与能力评价分成不同的等级,作为明确其职工薪酬水平与差异的有效参考。

2、外界公平决策

外界公平的重点,是选取满足企业现实应用的薪酬制度,对外具备竞争优势,进而让其职工对投入与回报感到公平。

企事业单位在明确薪资待遇过程中,需要参照劳务市场的薪资水准,市场薪酬调查主要是处理薪酬的对外竞争方面的矛盾,利用市场薪酬调查来明确标杆岗位的薪资水准,其他岗位的薪资水准可以按照其和标杆岗位的相对价值与标杆岗位的薪资水准来成立。

在薪酬调查之前,第一要明确需要调查的标杆岗位、调查目标、调查内容等。标杆岗位往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整个岗位结构,比较重要同时其稳定性比较强,岗位内容明确,同时其岗位内容具备统一性,所需技能比较相似等的岗位。薪酬调查的目标往往选取跟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或者同行相似企业,主要考虑其职工的流失方向与招工渠道。薪酬调查的内容,需要结合上一年度的薪资增长情况、各个岗位与级别的基本薪资、基本薪资上涨幅度等内容。

3、个体公平决策

个体公平决策的重点为,成立一个职工绩效导向的分配体系,进而让职工对其投入与回报感到公平。

成立一个绩效奖励措施,第一明确绩效薪资的支付标准,工作自身的特点应该成为选取绩效薪资支付标准的首个条件。通常来讲,在职工本人对自己的工作进度与工作完成情况有充分把握的时候,最后业绩明确同时可以进行评估时,可以通过个人业绩的薪资支付方式来为其职工支付薪资;在工作产出作为团队协作的结果时,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值不能具体衡量,可以通过团队业绩的薪资支付模式来为其职工支付薪资;在个人或者部门的工作不能具体评估时,个人或者部门的表现跟企事业单位的总体业绩是分不开的,往往会以组织业绩的名誉来支付绩效薪资等。企事业单位应该集合自身特征来成立绩效薪资和基本薪资、绩效薪资自身浮动的最佳比重。

对于企事业单位的总体发展来讲,薪资管理特别是薪资公平性不容忽视。薪资公平性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只有成立科学、公平的薪资体系,才能吸引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与管理型人才,为公司发展壮大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十五

为了了解园林专业案例教学法的现状与运用前景,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目前只有极少数的课程运用过案例教学。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居住区环境绿地设计》课程运用过案例教学法;《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绿地规划》、《园林工程〉等课程有过这方面的尝试,但还未形成系统。所以,园林专业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状不容乐观。从问卷调查的25门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中,学生对其中的19门课有这方面的强烈需求,其中园林专业的几大主干课如《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工程》、《绿地系统规划〉〉等,90%以上的学生期待有案例教学法的引入。

虽然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园林专业运用的涉及面较窄、涉及深度较浅,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训练手法,非常适合园林专业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专业课的需要。培养创新型设计者与管理者是时代对园林专业提出的要求,而案例法教学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能用实际的设计实例或工程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所以,它必将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具有较广阔的运用前景。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十六

长号又名“伸缩号”和“拉管”,据史料考证,其诞生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7年,但其真正走上正规的音乐舞台则是在公元16世纪初,这时长号开始被一些古典音乐大师,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大胆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和演奏中,并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到了19世纪初,长号终于确立了自己在管弦乐中的地位,成为固定配置的铜管乐器之一。同时也凭借自身独特的音乐特性与音乐魅力在军乐队,现代流行乐队,爵士乐队等多种乐器合奏艺术表现形式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尤其是在现代爵士乐队中尤为如此,因此,长号甚至被流行音乐界称为“爵士乐之王”。

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长号教育,是我国长号艺术事业发展的肇端,决定着我国长号艺术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但当前,在肯定我们现已取得成绩的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文化发展形势和社会文化背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盲目乐观。从进入21世纪开始,多元文化潮流就席卷了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和每一个社会角落。因此可以说,每一种文化,或者说文化形式都摆脱不了这一个大的文化发展格局和趋势,因此,作为我们的长号教育教学事业来说,单纯的技术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需求,不仅仅是长号教育教学,对于任何一个音乐表演艺术学科而言,综合素质的重视和培养都应该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一环。对于长号这种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极具流行性,兼具了古典与现代的多元性铜管乐器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对于当前我们的长号专业教学,综合素质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重视和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综合音乐基础素质对于长号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综合音乐素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1音乐史学类素养和音乐理论类素养

对于长号专业教育教学的价值与意义音乐史学类素养指的是长号演奏者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史、现代音乐发展史,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史,及长号在其中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发展轨迹和所处的位置和状态等等。这是专业音乐教育教学对任何一门专业学科的最基本要求,但同时,对于我们的长号艺术、长号专业、长号教育教学来说却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因为长号作为一种铜管吹奏乐器,与其他古典管弦乐器相比,既有相通的共性,但同时又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质和迥异的发展历程、发展轨迹和艺术格局。正如之前有所提及的,长号的发展历程较为曲折、复杂,也较为特殊,其虽然问世较早,但却在20世纪初才正式确立了自己在古典管弦乐和交响乐中的位置,但却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魅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低音乐器。同时,长号在成为古典管弦乐和交响乐中必不可少一员的同时,又成功地在现代流行音乐领域开辟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成为现代乐队,尤其是爵士乐队当之无愧的“基石”乐器,甚至被冠以“爵士乐之王”的美誉。这一方面充分说明了长号作为一种铜管吹奏乐器的价值与魅力,同时也说明,长号是一种极具多元艺术特性的乐器和艺术表现形式,其自身具有内在的艺术多元化属性与特质,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艺术多元化个性与魅力。因此,对于长号的教学来说,教师所应传授的和学生所要掌握的音乐史学知识,不仅仅限于古典音乐范畴,同时还包括现代音乐、爵士乐等等,同时长号在我国作为一种近些年来新兴的器乐专业,虽然我们在演奏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学科,其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尤其是在与我国文化相结合的方面。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在专业教学中重视并加强音乐史学知识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演奏中摆脱“盲人摸象”般的学习方式和演奏模式,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加具有音乐大局观。可以说,对于当前我国的长号专业教育教学来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既是长号艺术本身艺术属性与艺术特质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长号艺术事业发展和创立的.现实需求。

1.2音乐专业理论素养对于长号专业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音乐专业理论,指的是视唱、听辨、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等方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样,如果从整体的音乐专业教育的角度而言,对于任何一种表演类音乐专业,音乐专业理论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长号教学和演奏来说,则更具特殊性。因为,首先长号作为一种铜管吹奏乐器,与其他绝大多数古典吹奏乐器相比,其在乐器的构造上就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其没有明确的按键、音高的变化和控制,完全依靠演奏者自身的能力、判断和感觉,同时也对演奏者的气息运用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演奏者自身要具备精准的音乐感觉和听辨能力,而这种能力虽然很大程度上是由天分所决定的,但从真正的专业教学和演奏的角度来讲,这种专业的天分和感觉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在这个基础的前提下,对于专业的视唱和听辨,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术水平就需要更多的练习,成为长号演奏的必须要求。第二,长号在更多的情况下都是以乐器合奏的形式出现的,单独演奏的情况较少,同时,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长号的应用范围不仅仅限于古典音乐的管弦乐,交响乐等器乐合奏形式,同时还包括军乐队、行进乐队、爵士乐队,甚至现代电声乐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长号的教学和演奏中,如何与其他乐器配合,是极为重要的一项科目。而要想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种协调配合的能力,其综合的音乐专业基础技能,如配器,和声、曲式、复调,这几门科目尤为重要。只有对这些科目有一个较高的理论基础和理解掌握,才能在演奏中真正具有音乐大局观,然后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从自身的细节入手,更好地处理和表现自身的演奏,才能真正地与整体音乐融为一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和演奏水平,才能使学生的演奏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才能使学生的演奏更好的表现出长号的魅力,体现出自身的艺术作用和价值。

2.个人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对于长号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不仅仅是对于长号的专业教学而言,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在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领域,几乎每个音乐专业,从教师到学生,个人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都是一个薄弱项。

但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很多高校中的音乐专业的师生甚至从思想根源便有一种想当然的观念和意识,那就是对于音乐专业,尤其是音乐演奏类专业而言,个人文化素质是无关紧要的,与专业水准没有丝毫关联,更有甚者甚至常常以“有专业”而“没文化”为荣。但如果我们能够足够客观地去观察和调查就不难发现,现实的情况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现实是,在具有相同天分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与他的专业水准是完全成正比的。无数的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特长生,其在音乐专业上只要稍加努力,其专业水准绝不会在音乐专业学生之下,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具体到我们的长号教学,正如之前所提及,其本身便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属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文化素质对于我们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并要在实际的教学中予以有效的实施,这样才是真正“教”“育”统一和结合。

长号在我国仍算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而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长号专业教育教学则可以说是其发展和进步的肇端。要想在新的时期使我国的长号艺术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上具有更重要的位置,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就需要更加具有大局观,更加具有整体性,要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加大力度,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长号教育事业和演奏艺术继续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十七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两年多的硕士生活在这个冬季即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研究生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认真而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把我最崇高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老师,我的导师--xx老师。我不是x老师最色的学生,而x老师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x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x老师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此外,特别感谢xx老师、xx老师、xx老师在论文开题和论文中期给予的宝贵意见,使我可以在论文书写过程中回归到更加正确和全面的思路。也感谢与服装行业紧密相关的社会人士,他们是,cfic中国时尚互联网大会秘书长--xxx、cfic中国时尚互联网大会副秘书长--xxx、资深品牌运营专家--xxx、韩都衣舍集团韩都动力负责人--xxx。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同cfic原创设计师团队去到了韩都衣舍参观、游学、采访,收集了大量的有关于韩都衣舍集团的一手资料,为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他们无私耐心的帮助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良好的调查平台。

然后我还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支持我的朋友们和我的室友,特别是要感谢xxx、xxx。感谢你们的鼓励、支持和陪伴。两年来,我们分享彼此的快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最后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家人,父母是我求学路上的坚强后盾,他们对我的照顾和关爱是我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十八

药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药学知识和技术的实用型人才。在药学职业教育中,模拟药房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能够有效提升实训教学效果,有利于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1模拟药房建设

职业院校在建设模拟药房过程中,应将满足公众安全合理用药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将与实践岗位接轨作为目标,包括医药商品选购、销售、储存与养护、药学服务等。在建设模拟药房时,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为学生建立仿真零售药店,设置区域包括药品仓库和营业场所。

对药品仓库实施模拟色标管理,针对药品大包装盒进行分区,并且将药品分开存放。在药品仓库中,学生可以实施药品出库管理、入库管理、贮存养护、模拟验收等实践操作。模拟药房中的营业场所包括中药调配区域、非处方药区域、处方药区域、药师咨询区域以及收银区域,并且对以上区域进行标示。中药调配区域设置陈列柜以及药斗,陈列柜用于展示配方操作和常用饮片,依据“斗谱”将不同饮片有序、合理放置在药斗内。学生在此区域模拟中西药处方的调配和销售活动,实施问病荐药以及用药指导等技能训练。非处方药运用货架进行陈列,处方药运用柜台进行陈列,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按照药物用途、药物剂型、药物规格、药物品种等对药物进行分类摆放。收银区域配备收银机和计算机,在计算机中安装药品经营系统的软件,软件要具备gsp管理功能,通过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学生能够模拟建立药品购进记录、价格管理记录以及品种审核记录等。

在营业场所悬挂仿真的执业人员执业证明、营业执照以及经营许可证,在非处方药区与处方药区张贴忠告语和警告语,将监督电话公布于众,将服务公约张贴在墙上。学生通过在模拟药房开展实训,明确药房的服务流程,感受真实的氛围,消除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陌生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2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的意义

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在当前形势下,各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制药企业十分需要应用型药学人才。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具备销售、质控、服务、制剂生产、调配处方等能力。此外,各用人单位均希望毕业生能尽快熟悉工作岗位。但相关研究表明,药学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药品使用、药品经营和药品生产要求。为了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使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岗位,药学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将提升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作为根本。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能满足这一需求。模拟药房作为实践训练基地,可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训;模拟药房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为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渠道。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十九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管理过程,通过这个管理过程,将组织战略目标分解成定性的和定量的能力要求,然后确定能够满足这些短期或长期能力要求的人力资源战略和目标,并且提供必要的反馈机制来评价这个过程。这个规划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组织的学习氛围,并且产生能够支撑各个人力资源管理板块的管理决策信息。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人力资源作为组织的关键资源,需要得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规划,确保组织的“人”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流动上都符合该组织的需求,促进该组织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划之于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企业目标、企业战略的实现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基于企业战略规划,并助力企业实现战略规划。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企业战略规划,通过需求预测,可以使组织辨别战略、目标、远景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创造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内部环境。组织的内部环境是一个多种资源综合作用的复杂体系,人力资源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通过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安排、流动,可以实现多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及时地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2、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最大限度削减人力经费,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最佳的人力效益。提高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3、改变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包括人力数量、质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等。深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释放企业人力资本才能。

4、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提升

人力资源规划能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板块的工作提供背景和目标设置。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少人,什么时候需要人,什么岗位需要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规划解决。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人员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模块的工作目标。因此,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组织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且提高这些活动的效率。

5、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使员工看到未来组织在各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这就为员工设定了一个目标,可以指导员工设计与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对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实现员工价值目标都是非常有益的。

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企业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然后国内的人力资源规划水平与国外的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内企业要切实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水平、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论文的研究意义说明篇二十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教育在中职院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但是,在中职院校的推广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技术技巧和基本功的培养,而没有过多的对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进行加强,忽视了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中职学生在进人学校之前,大多数没有舞蹈学习的经历,其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相对科班舞蹈生来说比较薄弱,以至于中职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认知和表现力不够,使舞蹈的表达只有形,没有神。

一、什么是舞蹈表现力

舞蹈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具备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把这种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传达出来,来表现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鲜明的人物性格,并传达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力,这就是舞蹈的表现力。舞蹈表现力包括肢体表现力和情感表现力,在对舞蹈作品的表演过程中要用形体和内心双重语言去表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意义

中职学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在政府部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处在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接受能力比较快,因此,在中职院校进行舞蹈教育对于加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来说至关重要,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也就必不可少。

(一)符合我国现在推行的职业教育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人们一直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括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以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学习。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着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艺术修养方面。现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舞蹈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顺应了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舞蹈学科跟其他学科比较,有着很大的优势,它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成为中职学生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艺术水平,德艺双馨。近年来,职业教育已经得到教育部门的髙度重视,并且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舞蹈教学越来越多地融人中职院校的课程中,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及铁路运输、民航服务等专业,这也体现了我国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同国际化接轨。

(二)可以完善舞蹈教学体系

大家都知道很多中职学生没有学习舞蹈的经历,只是他们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接触过舞蹈学习,或者有小部分学生在校外参加过舞蹈兴趣培训班,如今校外培训班的舞蹈作为他们的一种兴趣爱好来学习,老师往往只是对学生进行舞蹈基本功(柔韧性、技术技巧、体能)的训练,没有过多的对舞蹈的表现力进行培训,如果说有也只是加强肢体的表现力,单纯的对舞蹈动作进行统一和规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舞蹈动作的整与齐。舞蹈的表现力还包括情感上的表现,教师教学中往往很容易忽视情感的表达。就拿舞蹈《好日子》来说,学生学习此舞蹈只知道要高兴,脸上要笑起来,老师也是这样教,学生也就按此做,殊不知舞蹈作品背后的内容,究竟因何高兴,怎样去表达。随着舞蹈课程在中职院校的开设,它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摆脱这种现状,教师在训练学生基本功的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可以使学生更加深人地探寻出舞蹈的根源,对学习舞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教学成果。也可以解决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骨骼”与“灵魂”合二为一,完善舞蹈教学体系,解决舞蹈单一教学问题。

(三)使学生加强对舞蹈角色的认识和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我们所见的每一部舞蹈作品,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舞蹈作品,都是特定的时代和历史的反映,也可以这样说,每一部舞蹈作品都代表它的时代特征。每一部作品都蕴藏作者的创作意图,都是作者内心体验的外化表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也融人作品当中。我们唯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情思、感悟和想表达的内容。但是,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时期,在各个方面都不成熟,领悟理解能力欠缺。这样一来,在中职院校中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训可以弥补中职学生领悟能力差的不足,加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而且,进行舞蹈表现力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角色的认识。舞蹈作品一般表现的都是事物或人物,人物角色也是舞蹈表现中较难表演的,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学习就可以了解到关于人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就可以从这些出发去感受角色氛围,加快学生对角色的认识以及生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对舞蹈作品进行表现。

(四)可以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在于你是否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都会感知美,但每个人感知美和发现美的程度有所差别。中职学生年龄较小,绝大多数没有社会阅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大多是美的一面,但是对美的认识却是低层面的,怎样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呢?通过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以美的姿态和状态去展现,教师也可以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追求美好的事物,憎厌假、恶、丑的行径,深层面地去发现美。也通过舞蹈作品所表现的具体形象、环境,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增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积极地去追求美。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以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孩子“乖”“听话”“静”,以固定的方式来教学生认识世界和事物。因此,学生总是被动地来接受世界,鉴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加强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会使学生以主动的、乐观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对事物的鉴赏水平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五)可以让学生抒发情感,适应新环境

舞蹈,它有着神秘的魅力,它会使人不自觉地被吸弓丨。有时它可以带人们进人癫狂的`世界,有时又可以将人们带入安静唯美的世界。中职学生都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对中职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情绪进行发泄。开心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舞蹈来表现内心的喜悦。例如,舞蹈《丰收季节》主要讲述的就是葡萄丰收、开心喜悦的场景。中职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必然怀着愉悦的心情去诠释,所表现的状态自然也是开心的。不开心的时候,学生可以依托舞蹈来表现自己的状态,以此作为发泄,平复心情。人类一生会经历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的环境简单有序,有的环境复杂脏乱。舞蹈作品是特定事物、特定场合、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反映。中职学生培养舞蹈表现力可以借助舞蹈作品所展现的不同场景、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来接触和了解不同的社会层面、各种人物、多变环境,为以后适应新环境做准备。

三、怎样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一)引起学校重视,增加专业师资力量

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开设舞蹈课程,而开设舞蹈课程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增加学校师资力量。因此,对教师的聘请也要有所要求。首先,引进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这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舞蹈知识面的直接因素。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时,要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然后根据学生自身条件把知识活化,因材施教,科学地把知识讲授给学生。其次,舞蹈教师自身应具备精深的专业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榜样,舞蹈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才能教授给学生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只有拥有良好的教师团队,才能使学生舞蹈表现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生成。

(二)对学生进行舞蹈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舞蹈表现力,对于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是很关键的,因为兴趣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舞蹈氛围中。通过对学生舞蹈兴趣的培养,加上舞蹈自身娱人娱己的功能,让学生对舞蹈的印象发生改变,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就可使学生更好地对舞蹈表现力进行发挥。

(三)加强学生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培养,提高肢体表现力

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是建立在规范准确的舞蹈动作之上的,因此,表演者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是肢体表现力的根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包括扎实的舞蹈基础、高度协调的舞蹈动作以及优美的身体线条。舞蹈基础上要对学生的基本功、技术技巧进行规范,科学地训练,以达到动作标准、方位明确和收放自如;动作的协调就需要平时对学生多进行舞蹈作品组合的加强,由量变到质变,以此提高舞感;优美的线条则是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训练的规范,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

(四)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情感表现力

舞蹈表现力包括肢体表达和情感表达。因此,良好的舞蹈表现力除肢体上的表现外就是要加强对舞蹈的情感表现。情感表现可以通过加深对舞蹈作品理解来进行培养。加深舞蹈作品的理解,要求教师在舞蹈学习前和学习期间不断对学生进行舞蹈作品的讲述,说出舞蹈本身想要表现的意境,并引导学生抓住舞蹈的风格、中心思想以及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表现,以此来提高情感表现力。舞蹈演员的艺术创造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启发、激励学生大胆地幻想。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艺术修养

学习舞蹈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博的知识面。这样,才能用头脑和感情去发掘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内容,才能领悟到其含义,探求到艺术的真谛。深厚的文化素养是造就一个人敏锐洞察力的必要条件,也必然会反映出他的出身、教养、气质和艺术倾向。简而言之,即形成艺术家的个性的各种才能与品质。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浓郁深厚的底蕴,它们是艺术发展的根基,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自身涵养的提升。艺术与舞蹈之间也是息息相通、互相促进的。表现舞蹈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艺术涵养和生活经验积累,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加出色地表现舞蹈。这样一来,就需要学生学习更多方面的艺术知识,例如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文学、诗歌等,拓宽艺术接触面,从而使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增强课外知识。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见,学生对祖国的未来至关重要。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涵养已经成为少年强的重要一环,而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为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起了重要作用。它顺应了时代教育潮流,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力,为适应新环境做铺垫等众多好处。另外,怎样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必然会引起舞蹈教育者的关注,它也将会给中职学生带来更加全面、更加宽广的艺术素养,谱写华美的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1]刘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5).

[2]龙朝辉.浅谈舞蹈教学中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及培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