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学术会议总结稿(汇总17篇)

学术会议总结稿(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5 08:53:04
学术会议总结稿(汇总17篇)
时间:2023-10-15 08:53:04     小编:薇儿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一

1.会议名称:全国医院药学(药物安全性与评价)学术会议

2.会议时间:20xx年7月18日——20xx年7月19日

3.会议地点:成都

4.会议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5.会议的主题及议题:老年健康与合理用药

6.会议代表人数及构成:会议由第四军医大学一附院主任医师文爱东主持,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李幼平主任、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大魁教授、四川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董碧蓉等几十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发言。参加会议的还有全国各地医院药学研究人员、管理干部和其他医疗卫生人员。

会议主要内容:老年健康与合理用药。如慢病管理中的药学服务,从ebm和政策角度讨论老年用药安全,老年共病的合理用药思考,药学服务及有效沟通等12个专题报告。 本次学术会议在热烈而浓重的学术氛围中进行。无论从学术水平、主讲专家的知名度、覆盖领域、研究内容、参加人数等方面、均是近年来规模教大,学术水准较高的一次医院药学学术会议。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老年健康与合理用药”的主题对老年人疾病特征、老年慢性病的药学服务、老年人用药依从性研究、如何安全合理用药等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一系列提高老年人使用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方法和措施,对我们的今后的工作以很大的启发。

1、此次会议我我们医院药学人员提供了学习老年健康和合理用药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我们的药学服务工作深远意义,当然也感到了差距。会议的内容丰富,收获很大。李幼平主任等专家的讲解生动精妙,印象深刻。

2、我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老人服药机会较多,老年人的生理和用药特点决定了开展老年人用药关怀,加强老年人安全用药监测工作将是临床药学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

3、临床与药学服务的结合和沟通明显不足。只有从全院各个环节着手才能保证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老人因用药不当而造成的危险,避免药物重复使用和不合理使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和保证用药安全。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来说还很薄弱,以后有待加强。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二

20xx年3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第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大学堂2号厅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协办。

此次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晨教授、北大六院王华丽教授和李涛副主任医师作为特邀讲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荫华教授、孙永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卫忠教授,解放军301医院谢恒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刘磊教授,北京海淀医院于逢春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贺建华主任,北京安定医院毛佩贤主任及多位相关基础和临床知名专家共话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

论坛伊始,于欣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并提出希望通过北大博雅认知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各个学科的专家相互探讨合作并碰撞出学术的火花。

在上半场专题报告中,张晨教授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并指出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实质可能是突触病变所致。张晨教授还介绍了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引发大家思考,给人启发。

王华丽教授介绍了轻度行为损害(mbi)的研究进展,指出额颞叶变性患者的早期可能就表现出轻度行为损害,需要在临床进一步得到识别和重视,从临床角度对这一疾病所带来的行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在两个专题报告结束之后,来自基础研究和临床的一线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病例报告阶段,李涛副主任医师带来的早发痴呆病例引发了在场嘉宾和参会学者的再次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交流充分。

会议最后,于欣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提道,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需要基础和临床领域的各位专家同道一起协同合作才能促进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旨在通过各领域专家交流和探讨老年期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前沿科学和临床问题,推动老年认知障碍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科学研究,促进老龄认知健康。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三

2017年3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第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大学堂2号厅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协办。

此次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晨教授、北大六院王华丽教授和李涛副主任医师作为特邀讲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荫华教授、孙永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卫忠教授,解放军301医院谢恒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刘磊教授,北京海淀医院于逢春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贺建华主任,北京安定医院毛佩贤主任及多位相关基础和临床知名专家共话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

论坛伊始,于欣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并提出希望通过北大博雅认知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各个学科的专家相互探讨合作并碰撞出学术的火花。

在上半场专题报告中,张晨教授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并指出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实质可能是突触病变所致。张晨教授还介绍了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引发大家思考,给人启发。

王华丽教授介绍了轻度行为损害(mbi)的研究进展,指出额颞叶变性患者的早期可能就表现出轻度行为损害,需要在临床进一步得到识别和重视,从临床角度对这一疾病所带来的行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在两个专题报告结束之后,来自基础研究和临床的一线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病例报告阶段,李涛副主任医师带来的早发痴呆病例引发了在场嘉宾和参会学者的再次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交流充分。

会议最后,于欣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提道,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需要基础和临床领域的各位专家同道一起协同合作才能促进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旨在通过各领域专家交流和探讨老年期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前沿科学和临床问题,推动老年认知障碍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科学研究,促进老龄认知健康。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四

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师生学术交流心得体会

20xx年6月末,一批来自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同学来我们学校访问,我有幸成为工商管理学院的志愿者,全程陪同他们在长沙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七天里和这些台湾同学的交流,我学习到不少东西,也有很多体会。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近年来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和学术往来非常频繁。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尽管成立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学校的发展非常快,以开放的视野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积极建立关系,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朝阳科大作为全台湾地区私立科技类院校得第一名,在学生的职业培训方面做的非常出色,在今年全台就业最受欢迎的大学排名中,朝阳科大名列私立大学榜首。

在朝阳科大管理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的论文交流过程中,台湾学生的论文很有深度,研究的均是前言的问题,对热点的把握较好。台湾学生的论文均是以台湾地区为例,有些甚至以某个市为例,研究的视角比较窄,这样的论文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湖南大学的论文研究的角度比较宽,理论深度不够,这是我们的不足,从台湾同学的论文里我可以知道,以后做论文一定要多从小处着手,从实践出发,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才会有深度和高度。

在这次的学术交流中,明显感到我们这边老师的队伍不够强大,作为论文交流的东道主,在学术论文交流的现场,只派出一个老师做嘉宾,上下午还换了老师,而朝阳科大有四个老师,5个实战丰富的emba同学。我们的同学又不是非常的积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这边除了老师就没有人提问,让台湾的师生怀疑我们学生的水平。在这种关系着学校的声誉面前,我勇敢的站出来,尽管有些论文我也不是很熟悉,但是我积极研究思考,力求提出有深度得问题,这样才不会让对方小看。对每个台湾的同学的论文,我都和他们交流了我的思想。事实上也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台湾的老师和同学都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建议我们以后举办类似的活动要选拔那些政治素质过硬,思想觉悟较高,热情开朗的学生参加,尽量选那些专业对口的学生陪同。

台湾的.学生都非常的大方和豪爽,他们都闯开自己的心扉,诚恳的和我们交流学习、生活和情感等等,通过交流讨论活动使我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有机会能够亲临台湾,切身感受台湾的环境。我们学校也要和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到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进行学习交流。台湾的老师和同学也非常期待我能够到他们学校去交流,有几个emba的同学多次提到,如果两校的合作能够开展要我一定要去。想到自己这几天的付出得到大家的认可,我真的非常高兴。在这几天的陪同中,确实比较辛苦,每天起的很早,晚上陪他们逛街睡的也晚,学校老师还有其他的事情,真的很忙。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得到了不少锻炼,尤其在协调能力和交流能力两方面。

在学习交流的同时,我们也游览了长沙的名胜古迹,感受了长沙这个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情怀。我们参观了马王堆汉墓和湘绣展览馆,台湾的老师们对湘绣特别感兴趣,纷纷加入了购买湘绣大军的队伍。外事处给我们安排了湖湘文化讲座,使我们对湖湘大地有了全面的认识,加深了对湖湘文化的认识,通过参观岳麓书院和岳麓山我们更加感受到湖南大学——千年学府浓郁的文化气息。参观台湾旺旺在湖南的总厂,总厂长亲自接待了我们,吃着刚出锅的旺旺雪饼,好爽哟!

通过这几天的活动,我们大陆的同学和台湾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离别时我们都依依不舍,期盼着下次早日重逢。尽管我们都分开了,但是现在我们还经常用网络联系,交流的范围也更加广阔,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在台湾见面。非常感谢湖南大学外事处给了我这次机会,使我认识了这么多台湾的朋友,也向外事处的老师道一声辛苦了!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五

3月26日至27日,第9次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学术会议——护理管理分会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总裁、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副院长石冰、中华口腔医学会代表朱洪平等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此外来自国内著名口腔医院的十几位护理专家、儿童心理专家、社会工作专家应邀参加学术分享。研讨会就中国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护理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对项目合作医院的100多位护士长进行了专项系统培训,开辟了国内唇腭裂治疗专科护理培训的先河。

朱洪平在开幕式上充分肯定了微笑列车进入中国15年的慈善成就。他认为,相比较微笑列车在资助唇腭裂患者治疗的高数量下,学术培训在促进国内唇腭裂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上更具公益价值。

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总裁表示,护士在唇腭裂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关于唇腭裂治疗中的专项护理并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治疗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项学术培训,使中国项目合作医院的唇腭裂护理人员能够运用先进的系统知识经验,进行专业的唇腭裂手术护理,给中国的唇腭裂儿童提供安全专业的手术治疗。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涉及唇腭裂专科护理模式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护理艺术、护理安全管理、婴幼儿生长发育、心理干预、语音评估和治疗、社工引入和开展等多方面。

既展示了我国唇腭裂专科护理取得的成绩,又指明了护理专业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存在的巨大发展空间,提出了伤口专业护理、喂养护理、心理护理等专业护师的培养设想与方法。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六

会议总结是写自己参加完会议之后的所得所想,会议总结怎么写?请看下面小编带来的学术会议总结范文!

20xx年10月18日-20日我们应邀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xx年学术年会,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四川农业大学承办,大会以“生物育种产业与粮食安全”为主旨,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专家学者500多人前来参会,会议中听取了及118名专家分别作了报告,受益颇丰。

大会首先听取了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翟虎渠教授作题为“作物科学50年”的报告,简要回顾了作物学会5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作物科学50年来对人类发展的特殊贡献,随后来自中科院的5位院士的主题报告。

其中对陶西平先生、刘思山教授及七节高中教师展评课作具体报告。

陶西平先生就中国当前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作了一堂精彩的报告。他提出三个明确的观念:1、着力提高教育质量;2、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3、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并将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对中国教育的部分效仿,提出“中国的中学教育是存在着一些弊端,便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还是好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的,只是有一些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极端。同时,我们也正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几年的改革中,我们也改良了一些机制,改善了一些弊端,我们仍旧在努力。”在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等问题上,陶西平先生格外强调“情趣教育”,认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枯燥的专业知识传授,更应注重知识传授的艺术性。他提出“情趣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高尚的志趣和专一的`精神,没有有情趣的老师,就难以培养出有情趣的学生,而没有有情趣的校长就难以带出有情趣的教师。”

刘思山教授就新课程的推进与生物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工作的进展作了详细报告,他指出:至2007年秋季,全国已有一个省份进入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区,如果推进顺利,2010年我国大陆所有省份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试验。并分析了2007年全国理综试卷,将已课改区和未课改区作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提出课改区的学生能力提高迅速,在高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节展评课均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宁夏的王晓荣老师的激情迸发,江苏孔钢老师的严谨推理,北京乔文军老师的大胆课堂尝试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颇丰,特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天津三中校长的点评更是精彩,他们提出老师在课堂把握上要做到:1、把握“课标”的尺度到位但不越位;2、基本功的厚度:科学性、表达能力、整合能力方面要合理;3、教学智慧的亮度:如教材的重新组织上,学生积极性调动上,教学媒体的运用上,教学机智的发挥上要得体。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观点: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改中要运用,但要运用的恰如其分,不能在课堂不需探究的问题上瞎探究,简单的问题提了一遍又一遍,探究教学无规定模式,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均需探究,均需媒体帮助,中学教师在这方面需加强基本功。

以上便是此行的最大收获,感觉这次学习和观摩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了,教学理论充实了,教学思路拓宽了,责任更重了。感谢学校领导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完善自己。

第一,加深了对1950—1980年代中国学术史的认识。1950—1980年代的三十年,是新中国建立、发展、经历波折、拨乱反正的三十年,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也同样经过了新思想的改造、学术发展、“反右”“文革”等巨大波折的阶段。在新中国三十年学术发展中所形成的诸多政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至今还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

第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加了信心。作为参加这次会议的唯一的一名在读博士生,这也是也第一次出国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出国开会之前,我对自己的论文和学术水平充满忐忑之心,唯恐出现差错,更担心搞不好会为学校和导师丢脸。在参加会议和考察期间,通过接触各国的学者,论文发表后也得到了肯定,对于自己的外语水平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有了信心。通过认真聆听各国学者的发言,了解了国际学术界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会议安排对瑞士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考察,使我们亲身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反观我国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与保护近年来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相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玉现实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言,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和政府、企业与民间各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我们民俗学工作者今后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道远。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七

在短短三天的重庆会议中,聆听了放射医学界著名院士、专家、教授的精彩报告,自觉受益匪浅。同时,通过在会议上的交流,肯定了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对以后的工作会大有裨益。

首先,作为一个放射医学临床工作者,我们能够通过对急性放射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抓住重点,着重总结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其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另外,我们在对急性放射病极期诊治到远期随访,注重连续性的观察,保持临床资料的连续性,为急性放射病宝贵资料的积累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次,在和与会代表的交流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对患者实验指标观察较局限,某些特殊指标在救治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检查,失去了远期观察对比的机会,对急性放射病资料的积累也是一个损失。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对病人的管理要细化,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留基础指标,以便远期对比。化验指标要尽量深化,不能局限于常用的陈旧项目,可以考虑新指标,突出自己的特色。

二、 临床与基础的结合明显不足。临床工作中结合相关的基础研究,对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都具有很好指导作用,临床医生不搞基础研究的观念要转变,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来说还很薄弱,以后有待加强。

三、 就我个人来讲,由于登台做报告的机会有限,这次报告中,明显暴露出演讲经验不足的缺点,报告过程中比较紧张,节奏掌握不好,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有关教授提出表述性问题。另外,报告过程中读的成分明显多于讲的成分,主要是按照幻灯片宣读,比较死板,缺乏亲和力,这也是经验不足造成的,以后还要注意抓住每一次演讲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希望所里尽量为我们创造锻炼的条件和机会。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八

近日,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主办,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2017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在江苏省南京举行。大会以心胸血管麻醉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通过不断的学术交流,使广大的麻醉医师们及时了解心胸血管麻醉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熟悉心胸血管麻醉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会议合影

据悉,此次学术会议以“团结、融合、求真、创新”为宗旨,众多讲者为参会人员呈现了大量疑难、复杂的珍贵病例,既有成功之经验与喜悦,又有失败之教训与总结,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不良事件的发生。会上,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教授和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任史宏伟教授共同主持大会开幕式,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岳云致辞。

会上,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在“心血管外科进展”主题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水平进展迅速,但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急救能力、远期疗效仍欠佳;偏重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心血管药物和器械原创性较低等,只有正视上述问题,才能积极开拓进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整合医学”专题讲座中,针对当前临床医学分科较细、重视局部与微观等情况,创新性提出“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的新理念;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的dr. bosnjak教授在“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精准医学中的作用”中指出,采用诱导细胞重新编程技术可以获得多种功能各异的干细胞,有望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多种疾患,如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疾病的利器,但目前仍存在制备困难、致排异、致癌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徐州医科大学曾因明教授则在“优秀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柱石”中,就目前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现状、隐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演讲。

在学术课程的规划上,此次大会共开设了2个主会场、36个分论坛、240余场专题学术报告以及15场卫星会议。学术内容上新增围术期热点、心脑对话、疼痛诊疗、心血管超声、急救与复苏、tee workshop、围术期食管超声、围术期感染控制、围术期医学与检验、心血管精准医疗、心肺复苏、心血管药学、心血管护理等13个板块,尤其是在主会场以及3个新增的围术期热点论坛中,汇聚了大量的国内外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分别从整体医学与精准医学、麻醉学与围术期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四大方面展开了主题讲座,为麻醉学乃至医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悉此次大会共有来自美国心脏麻醉医师协会、美国心脏超声委员会、国际华人麻醉学院、csa、caa、ssa等国内外著名麻醉学术组织的主席及著名学者412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医师2576人、志愿者98人参会。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九

2-xx年11月13日有机化学领域的权威盛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办,由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承办,汇集国内外20xx多名专家学者,数十场高端报告会及交流研讨会,场面异常盛大隆重。

本次学术会议涵盖物理有机,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化学,金属有机,元素有机,生物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有机分析,医药、农药及精细化工产品化学,超分子化学等九大方面,几乎囊括了有机化学领域的全部内容,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医科院及各大高校的院士,教授,学者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报告,让我们了解了他们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工作进展。

在展会期间,溶剂纯化系统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产品,吸引了众多老师和学生驻足观望问询,很多学生是初次见到这款产品,好奇心驱使他们不断地打量着这个庞然大物,经过工作人员热情耐心的解释,使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决定会后回去跟老师推荐,为采购做初步的准备,并留下联系方式,邀请有机会去学校参观拜访;一部分老师更是带着明确的意向来展台前了解设备的具体情况,对部分细节做好记录,回去研究报计划;更有少部分可爱的老师直接进入砍价的环节;还有部分在国外使用过溶剂纯化系统的用户,对这一产品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同时提出了非常宝贵和中肯的建议,我们都一一留下这些老师的联系方式,并希望与老师保持长期的沟通交流,为这一产品能够更好服务于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本次展会收获颇多,首先让我们对市场有了一个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同时让我们对溶剂纯化系统在中国的推广信心倍增,通过与专家的沟通交流,明确了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及相对长远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要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完满地再客户端得到实现,要做到在持续的客户需求的探索中完成产品的不断升级改造,在纵向整合中完成对成本的严格控制,在不断学习中完成服务的质量提升,总之,让真正质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惠及广大用户。

大连中汇达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作为一个已经走过十多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始终以一流产品,优质服务回馈用户,她的始终存在,她的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活力的存在,除了她的员工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之外,更是这个社会给予她的肯定和高度认可,现在的她正处于高速的成长期,除了大连这些老朋友,她还要结交新朋友,北京,上海,广州,她要广交国内外友人,让中国和世界都认识她,了解她,这已经成为她的员工的梦——中汇达梦,终会达梦!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王小云教授,她不仅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给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鼓励我积极参加国内外密码会议来锻炼自己,并给我联系了这次出国参加会议的机会,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能够后顾无忧的参加这次会议;也非常感谢山东大学和学校的各位负责老师,不仅帮我顺利办好了各种出国手续,而且也给了我很大的资金支持,使我能够顺利的参加这次会议。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而且在会议上还要宣读我的两篇论文(一篇是主会议,另一篇是它的一个workshop),所以非常紧张,在国内时,我就把我的幻灯片读了一遍又一遍,尽量让自己更加熟练,但是当我作第一篇报告的时候,刚开始还是有些慌张,后来当自己把精力主要放在论文的内容时,已经平静了很多,毕竟是自己做的论文,因此除了会有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外,其它都还好,所以在报告完,回答问题期间,也能够比较冷静地给出相应的回答;就在做第二个报告时,情况就好了很多,所以经过这次参加会议,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而且也见识了国际会议的规模,这次会议因为举办的届数比较多了,所以在办会经验上已经比较丰富了,规模相对也比较大,提供给参会者的条件等都比较方便(比如每天在住宿的旅馆和会议场所之间都会有专车接送);而且,由于这个会议的日程安排得比较紧张,与会人员除了在会议上的交流外,其他时间很少,所以他们也专门组织了一个比较自由的聚会,让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的交流。

参加这次会议的最大收获就是能够有机会和许多密码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首先在我作报告的时候,听报告的有许多专家,所以他们针对我的论文情况也给出了比较有意义的建议,而且对我将来继续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听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报告,通过听报告也了解了别人的大致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增长了见识;并且,在会议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主题报告,主要是由国际知名的专家给出的,,对我了解国际研究进展、紧跟国际研究的步伐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参加这次会议,虽然锻炼了自己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但是也凸现了很大的不足,就是自己的听说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我决定回来后在努力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多锻炼英语听说能力。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一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涡轮博览会(asmeturboexpo2014)于6月16日-20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会议中心(ccd)召开。此次会议由asme主办,由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及英国劳斯莱斯公司(rolls-royce)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提供赞助,会议上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上万名的专家学者,很荣幸在xx大学研究生院和导师xxx教授的联合资助下,成为其中的一员。

16日上午8点办理完报道手续之后,在1号和2号展厅开始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协会的主席和各赞助公司的领导进行了开幕演讲,演讲内容涵盖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气而又不失幽默,十分精彩。之后,按照各自研究方向的不同,会议组分出28个展厅,各自组员到各自房间内进行展示,也便于其他人按照各自兴趣进行选择聆听,从而促进学习交流。每天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汇报,上、下午各两场,一场两个小时。我的论文编号是gt2014-xxxxx,论文题目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我被组委会分到19日上午的第一场,在w3房间进行展示,我们这个展厅是有关汽轮机内传热方面的。

参加国际会议都有一个约定熟成的规矩,就是展示者要在演讲当天早上和自己分会场主席同桌进餐,从而可以使双方彼此了解,便于主席在展示者登台时进行相应的介绍。到我演讲的那天,我早早地收拾完,前往公交站准备坐车到会场,以往公交车都是10分钟左右一趟,而我在那等了快半个小时,车还是没影,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德国人向来比较守时,一般不会这样。我心里很着急,因为再晚些就赶不上早餐了,就没法跟主席自我介绍了,我便问了周围一位与我一起等车的当地人,她说今天是他们当地一个宗教节日(具体什么节我也听不懂),大部分的公共设施都停止了,因此,我只能选择走路到会场,从我们住的地方到会场要大概一个小时,就这样我在7点50多到达了会场,进入了我的展厅,8点钟第一位展示者登台,还好没有迟到,不过没有时间向主席自我介绍了。我是我们组的第三个展示者,听完前两个展示者的精彩演讲,轮到我登台了,上台后我向分会主席表达了歉意,他也很理解,因为今天属于特殊情况,整个演讲过程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我没有紧张,因为演讲稿在到德国之前已经练习的很熟练了,在放松的状态下,整个演讲过程还是很顺利的。但到了提问回答环节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听力水平不好,有些问题听不明白,不过好在有位来自ge公司的华人帮我提示了一下,化解了尴尬,算是顺利地完成了整个汇报工作。下台后,那位好心人还谬赞了我几句,说我的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我也由衷地表达了之前帮助我的谢意。在会间休息的时候,我遇到了我们组的分会主席,我向他打了招呼,并与他握了手,他为人很和善,也向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感觉整个会场的`氛围都是这样,很温馨。

此外,在下午第一场的时间段,会议还专门开设大型展厅,由各公司的专家和各大名校的著名教授讲述各自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演讲内容十分先进,都是本行业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日下午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老教授johndenton,他演讲的内容正好和我的研究方向相同,都是汽轮机末级叶片除湿方面,由于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有限,有些专业名词不是太明白,但一些先进的除湿方法还是有所掌握,总而言之,这次演讲让我受益匪浅。

经过这次会议,得以一睹诸多学者的风采,也有幸聆听了很多优秀的报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也进一步锻炼了英语口语,对于当前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会场休息时间,我们能够与参会者自由交流,这不仅是与其他国家学校的同学建立友谊的机会,更让我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于后续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通过在开会间隙的交流,我不仅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上有不少收获,还学习到一些有益的科研方法和策略。而且此次会议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与国外研究者的交流,还锻炼了我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我在公共场合更能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这对性格相对内向的我来说是个小小的进步。通过此次开会,我迫切的感受到熟练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英语的交流,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其他国家的学者,才能从他们的评论中得知自己的可取和不足之处,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思路,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我要对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机会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次能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全靠xxxxx学院、国际交流部的老师们对我们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的支持,更要感谢我的导师xxxxx学院的xxx教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她在学术上对我的谆谆教导。通过这次大会,我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经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硕士论文和现有研究课题的思路,更加坚定了我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我将更加努力的学习,认真的进行科研实验,尽量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以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殷切希望。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二

20xx年3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第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大学堂2号厅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协办。

此次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晨教授、北大六院王华丽教授和李涛副主任医师作为特邀讲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荫华教授、孙永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卫忠教授,解放军301医院谢恒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刘磊教授,北京海淀医院于逢春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贺建华主任,北京安定医院毛佩贤主任及多位相关基础和临床知名专家共话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

论坛伊始,于欣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并提出希望通过北大博雅认知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各个学科的专家相互探讨合作并碰撞出学术的火花。

在上半场专题报告中,张晨教授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并指出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实质可能是突触病变所致。张晨教授还介绍了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引发大家思考,给人启发。

王华丽教授介绍了轻度行为损害(mbi)的研究进展,指出额颞叶变性患者的早期可能就表现出轻度行为损害,需要在临床进一步得到识别和重视,从临床角度对这一疾病所带来的行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在两个专题报告结束之后,来自基础研究和临床的一线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病例报告阶段,李涛副主任医师带来的早发痴呆病例引发了在场嘉宾和参会学者的再次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交流充分。

会议最后,于欣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提道,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需要基础和临床领域的各位专家同道一起协同合作才能促进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旨在通过各领域专家交流和探讨老年期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前沿科学和临床问题,推动老年认知障碍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科学研究,促进老龄认知健康。

近日,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主办,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20xx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在江苏省南京举行。大会以心胸血管麻醉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通过不断的学术交流,使广大的麻醉医师们及时了解心胸血管麻醉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熟悉心胸血管麻醉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会议合影

据悉,此次学术会议以“团结、融合、求真、创新”为宗旨,众多讲者为参会人员呈现了大量疑难、复杂的珍贵病例,既有成功之经验与喜悦,又有失败之教训与总结,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不良事件的发生。会上,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教授和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任史宏伟教授共同主持大会开幕式,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岳云致辞。

会上,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在“心血管外科进展”主题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水平进展迅速,但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急救能力、远期疗效仍欠佳;偏重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心血管药物和器械原创性较低等,只有正视上述问题,才能积极开拓进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整合医学”专题讲座中,针对当前临床医学分科较细、重视局部与微观等情况,创新性提出“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的新理念;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的dr. bosnjak教授在“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精准医学中的作用”中指出,采用诱导细胞重新编程技术可以获得多种功能各异的干细胞,有望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多种疾患,如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疾病的利器,但目前仍存在制备困难、致排异、致癌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徐州医科大学曾因明教授则在“优秀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柱石”中,就目前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现状、隐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演讲。

在学术课程的规划上,此次大会共开设了2个主会场、36个分论坛、240余场专题学术报告以及15场卫星会议。学术内容上新增围术期热点、心脑对话、疼痛诊疗、心血管超声、急救与复苏、tee workshop、围术期食管超声、围术期感染控制、围术期医学与检验、心血管精准医疗、心肺复苏、心血管药学、心血管护理等13个板块,尤其是在主会场以及3个新增的围术期热点论坛中,汇聚了大量的国内外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分别从整体医学与精准医学、麻醉学与围术期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四大方面展开了主题讲座,为麻醉学乃至医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据悉此次大会共有来自美国心脏麻醉医师协会、美国心脏超声委员会、国际华人麻醉学院、csa、caa、ssa等国内外著名麻醉学术组织的主席及著名学者412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医师2576人、志愿者98人参会。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三

近日,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主办,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20xx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在江苏省南京举行。大会以心胸血管麻醉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通过不断的学术交流,使广大的麻醉医师们及时了解心胸血管麻醉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熟悉心胸血管麻醉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会议合影

据悉,此次学术会议以"团结、融合、求真、创新"为宗旨,众多讲者为参会人员呈现了大量疑难、复杂的珍贵病例,既有成功之经验与喜悦,又有失败之教训与总结,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不良事件的发生。会上,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教授和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任史宏伟教授共同主持大会开幕式,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岳云致辞。

会上,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在"心血管外科进展"主题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水平进展迅速,但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急救能力、远期疗效仍欠佳;偏重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心血管药物和器械原创性较低等,只有正视上述问题,才能积极开拓进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整合医学"专题讲座中,针对当前临床医学分科较细、重视局部与微观等情况,创新性提出"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的新理念;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的dr. bosnjak教授在"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精准医学中的作用"中指出,采用诱导细胞重新编程技术可以获得多种功能各异的干细胞,有望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多种疾患,如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疾病的利器,但目前仍存在制备困难、致排异、致癌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徐州医科大学曾因明教授则在"优秀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柱石"中,就目前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现状、隐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演讲。

在学术课程的规划上,此次大会共开设了2个主会场、36个分论坛、240余场专题学术报告以及15场卫星会议。学术内容上新增围术期热点、心脑对话、疼痛诊疗、心血管超声、急救与复苏、tee workshop、围术期食管超声、围术期感染控制、围术期医学与检验、心血管精准医疗、心肺复苏、心血管药学、心血管护理等13个板块,尤其是在主会场以及3个新增的围术期热点论坛中,汇聚了大量的国内外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分别从整体医学与精准医学、麻醉学与围术期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四大方面展开了主题讲座,为麻醉学乃至医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悉此次大会共有来自美国心脏麻醉医师协会、美国心脏超声委员会、国际华人麻醉学院、csa、caa、ssa等国内外著名麻醉学术组织的主席及著名学者412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医师2576人、志愿者98人参会。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四

学术会议已成为学术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学术会议后的总结怎么写?我给大家整理了学术会议总结报告,欢迎大家参考。

20xx年10月18日-20日我们应邀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xx年学术年会,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四川农业大学承办,大会以“生物育种产业与粮食安全”为主旨,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专家学者500多人前来参会,会议中听取了及118名专家分别作了报告,受益颇丰。

大会首先听取了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翟虎渠教授作题为“作物科学50年”的报告,简要回顾了作物学会5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作物科学50年来对人类发展的特殊贡献,随后来自中科院的5位院士的主题报告。

其中对陶西平先生、刘思山教授及七节高中教师展评课作具体报告。

一、陶西平先生报告感悟。

陶西平先生就中国当前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作了一堂精彩的报告。

他提出三个明确的观念:1、着力提高教育质量;2、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3、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并将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对中国教育的部分效仿,提出“中国的中学教育是存在着一些弊端,便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还是好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的,只是有一些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极端。

同时,我们也正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几年的改革中,我们也改良了一些机制,改善了一些弊端,我们仍旧在努力。”

在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等问题上,陶西平先生格外强调“情趣教育”,认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枯燥的专业知识传授,更应注重知识传授的艺术性。

他提出“情趣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高尚的志趣和专一的精神,没有有情趣的老师,就难以培养出有情趣的学生,而没有有情趣的校长就难以带出有情趣的教师。”

二、刘思山教授报告领悟

刘思山教授就新课程的推进与生物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工作的进展作了详细报告,他指出:至20xx年秋季,全国已有一个省份进入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区,如果推进顺利,20xx年我国大陆所有省份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试验。

并分析了20xx年全国理综试卷,将已课改区和未课改区作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提出课改区的学生能力提高迅速,在高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七节展评课及专家点评对教学的“醒悟”

七节展评课均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宁夏的王晓荣老师的激情迸发,江苏孔钢老师的严谨推理,北京乔文军老师的大胆课堂尝试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收获颇丰,特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天津三中校长的点评更是精彩,他们提出老师在课堂把握上要做到:1、把握“课标”的尺度到位但不越位;2、基本功的厚度:科学性、表达能力、整合能力方面要合理;3、教学智慧的亮度:如教材的重新组织上,学生积极性调动上,教学媒体的运用上,教学机智的发挥上要得体。

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观点: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改中要运用,但要运用的恰如其分,不能在课堂不需探究的问题上瞎探究,简单的问题提了一遍又一遍,探究教学无规定模式,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均需探究,均需媒体帮助,中学教师在这方面需加强基本功。

以上便是此行的最大收获,感觉这次学习和观摩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了,教学理论充实了,教学思路拓宽了,责任更重了。

感谢学校领导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完善自己。

通过参加这次研讨会和学术考察,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加深了对1950—1980年代中国学术史的认识。

1950—1980年代的三十年,是新中国建立、发展、经历波折、拨乱反正的三十年,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也同样经过了新思想的改造、学术发展、“反右”“文革”等巨大波折的阶段。

在新中国三十年学术发展中所形成的诸多政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至今还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

第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加了信心。

作为参加这次会议的唯一的一名在读博士生,这也是也第一次出国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出国开会之前,我对自己的论文和学术水平充满忐忑之心,唯恐出现差错,更担心搞不好会为学校和导师丢脸。

在参加会议和考察期间,通过接触各国的学者,论文发表后也得到了肯定,对于自己的外语水平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有了信心。

通过认真聆听各国学者的发言,了解了国际学术界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他山之石,可以借鉴。

会议安排对瑞士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考察,使我们亲身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

反观我国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与保护近年来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相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玉现实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言,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和政府、企业与民间各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我们民俗学工作者今后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道远。

会议名称:第七届全国减震控制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2011 年7 月28 日~30 日 会议地点:中国兰州 主办单位: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 承办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第七届全国结构减震控制学术会议已于2011 年7 月28 日~30 日,在兰州 西北宾馆顺利召开,由来自全国近20 个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 设计院等共计25 个单位的'150 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学术会议,其中包括分别来 自美国、日本的结构减震控制知名专家以及多位全国知名专家。

本届会议由中 国建筑学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 广委员会主办,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中心联合承 办。

本次会议收到论文投稿98 篇,经过审稿专家对稿件进行筛选,最终录用的 61 篇论文,其中推荐18 篇被《振动与冲击》杂志收录。

在会议期间,两位外 籍结构减震控制专家分别做了国际专题报告,14 位全国知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 以及60 多位专家学者做了分会报告,在报告过程中,与会专家针对某些学术问 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达到了此次学术会议最先预订的目标,在各方面的共同 努力下,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会前,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以及承办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会议的流程安排、与会专家的 食宿、会议前的报道注册、会场的安排、会后的工程参观、观光旅游以及各位 专家的返程车票的预定做了周密的安排和分工,对会议的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配 有专人负责,为大会的顺利举办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7 月27 号的第一批与会专 家抵达兰州为大会的接待工作拉开了序幕。

为了保证与会专家能顺利到达会议地点,组委会分别在中川机场、火车站 设置了接待处,从在7 月28 日早上开始在西北宾馆一楼大厅设置了报到处,配 备了专门的引导人员,保证各位与会专家顺利抵达与会地点并对各位专家的食 宿进行了详细的安排。

7 月28 日晚,在兰州西北宾馆三楼会议厅召开了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减震控 制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由专委会主任委员周福霖院士主持,有11 位委员 出席了本次会议。

周福霖院士首先介绍了我国结构减震控制学术会议的发展历 史,指出从第一届全国减震控制学术会议的召开到现在已经有20 年的历史,在 这20 年的发展历程中,减震控制学术会议传达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引领 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该学术会议序列达到了专委会成立时设立的预期目标, 也希望本次学术会议能延续前几届会议的优良传统,取得圆满成功。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五

在中国染料协会的组织与带领下,本人与本团队成员马威副教授、唐炳涛副教授于20xx年1月16日—23日期间,到印度与巴基斯坦进行染料学术交流活动,参观了印度化工学院,与bhate、sekar教授就聚丙烯纤维专用染料、喷墨印花进行了学术交流,随后参加了在印度孟买召开的20xx年度世界着色剂大会。世界着色剂大会是由印度染料协会组织的染颜料大会,议题主要有:产品与应用;生态与工程;新技术;喷墨打印;技术与应用及创新六个专题。

在大会期间,围绕本团队开展的高固色率新型染料的创制、染色性能及固着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与相关科研人员交流了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来自赫瑞?瓦特大学的christie教授与印度化工学院的bhate教授介绍了喷墨印花用能染料的创制与发展;aiayaghosh教授介绍了芳菁染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离子检测与生物标识等方面的研究;pandit教授讲述了其利用空化效应处理污水的研究情况等。通过学术交流,在喷墨印花用能染料、空化强化传质等多方面拓宽了研究思路,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和学术交往奠定了基础。

本人参加此次会议的`感受主要有两点:会议组织安排和交流内容做得相当规范,既包括学术、也包含环保,特别是为提问环节采用口头提问与纸面提问相结合的方式,为参加会议的研究生与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所有这些为我们今后主办国际会议提供很好的借鉴。

非常感谢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化基金,为广大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六

xx年10月18日-20日我们应邀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xx年学术年会,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四川农业大学承办,大会以“生物育种产业与粮食安全”为主旨,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专家学者500多人前来参会,会议中听取了及118名专家分别作了报告,受益颇丰。

大会首先听取了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翟虎渠教授作题为“作物科学50年”的报告,简要回顾了作物学会5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作物科学50年来对人类发展的特殊贡献,随后来自中科院的5位院士的主题报告。

其中对陶西平先生、刘思山教授及七节高中教师展评课作具体报告。

一、陶西平先生报告感悟。

陶西平先生就中国当前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作了一堂精彩的报告。他提出三个明确的观念:

1、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2、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3、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并将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对中国教育的部分效仿,提出“中国的中学教育是存在着一些弊端,便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还是好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的,只是有一些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极端。同时,我们也正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几年的改革中,我们也改良了一些机制,改善了一些弊端,我们仍旧在努力。”在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等问题上,陶西平先生格外强调“情趣教育”,认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枯燥的专业知识传授,更应注重知识传授的艺术性。他提出“情趣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高尚的志趣和专一的精神,没有有情趣的老师,就难以培养出有情趣的学生,而没有有情趣的校长就难以带出有情趣的教师。”

二、刘思山教授报告领悟

刘思山教授就新课程的推进与生物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工作的进展作了详细报告,他指出:至20xx年秋季,全国已有一个省份进入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区,如果推进顺利,20xx年我国大陆所有省份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试验。并分析了20xx年全国理综试卷,将已课改区和未课改区作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提出课改区的学生能力提高迅速,在高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七节展评课及专家点评对教学的“醒悟”

七节展评课均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宁夏的王晓荣老师的激情迸发,江苏孔钢老师的严谨推理,北京乔文军老师的大胆课堂尝试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颇丰,特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天津三中校长的点评更是精彩,他们提出老师在课堂把握上要做到:

1、把握“课标”的尺度到位但不越位;

2、基本功的厚度:科学性、表达能力、整合能力方面要合理;

3、教学智慧的亮度:如教材的重新组织上,学生积极性调动上,教学媒体的运用上,教学机智的发挥上要得体。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观点: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改中要运用,但要运用的恰如其分,不能在课堂不需探究的问题上瞎探究,简单的问题提了一遍又一遍,探究教学无规定模式,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均需探究,均需媒体帮助,中学教师在这方面需加强基本功。

以上便是此行的最大收获,感觉这次学习和观摩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了,教学理论充实了,教学思路拓宽了,责任更重了。感谢学校领导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完善自己。

通过参加这次研讨会和学术考察,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加深了对1950—1980年代中国学术史的认识。1950—1980年代的三十年,是新中国建立、发展、经历波折、拨乱反正的三十年,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也同样经过了新思想的改造、学术发展、“反右”“文革”等巨大波折的阶段。在新中国三十年学术发展中所形成的诸多政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至今还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

第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加了信心。作为参加这次会议的唯一的一名在读博士生,这也是也第一次出国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出国开会之前,我对自己的论文和学术水平充满忐忑之心,唯恐出现差错,更担心搞不好会为学校和导师丢脸。在参加会议和考察期间,通过接触各国的学者,论文发表后也得到了肯定,对于自己的外语水平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有了信心。通过认真聆听各国学者的发言,了解了国际学术界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会议安排对瑞士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考察,使我们亲身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反观我国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与保护近年来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相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玉现实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言,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和政府、企业与民间各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我们民俗学工作者今后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道远。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七

在这个光谱会议的志愿者活动中,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能乐于奉献,全力协助老师做好志愿工作,同学们那种敢于为集体为国家的精神让我们每个人深感佩服。不计较个人得失把个人的利益上升为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空闲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光谱分析会议志愿者的身份当中去,这种精神令我大为的感动.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学到了很多,一同学们敢于为集体出力奉献,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每个同学都为会议作着贡献,都深深融入到了这个会议中,在会议中感受快乐,在会议中享受知识的沐浴。

志愿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敢于钻研探索,是不计较个人利益的精神,不仅是做一件或两件好事,而是了解其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后,真正的一种体现在行为行动中的精神。

这次的活动同学们都收获了很多,第一是加强了个人学习与成长,获取个人内在的满足感.第二结识朋友,获得他人的肯定。第三是回应了社会责任,并获得学院和社会的认可。

通过本次系列活动,志愿者精神却在同学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并不断引导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发扬志愿者高尚的风格,弘扬志愿者可贵的精神。同学们,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志愿者精神永放光芒,让校园处处盛放志愿者之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